7.11.19

中大生憶4日3夜:曾像烏托邦 與外來者現分歧漸行漸遠 「撤離是解決分化最好結果」羅嘉凝

中大生憶4日3夜:曾像烏托邦 

與外來者現分歧漸行漸遠 

「撤離是解決分化最好結果」

羅嘉凝 (明報記者)   17/11/2019


    警察與示威者上周二(12日)在中文大學「二號橋」上演攻防戰,密集式發射催淚彈,激發各方人士齊守護中大。有中大生形容與外來人曾打造出烏托邦,後來聽到外來人欺負中大生的傳言、有感被奪權,加上雙方對守橋、校園、警察概念上的分歧,雙方漸行漸遠。

    中大生與外來人原本打算上周四開會商討處理分歧問題,結果被中大校董鄭承隆的建議打斷,以致上周五撤離亦是各執一詞。有中大生形容撤離是解決分化的最好結果,往後再解釋和修復關係。

    中大校友及市民上周二晚趕到中大聲援學生,自此有一班街外人湧到中大,至上周五晚全部人撤離,中大校園昨日回復寧靜,記者訪問3名回校執拾雜物的中大生,分別化名阿斌、Carrie、Tom回顧過去的4日3夜。

街外人突倡「裝修」科學園

    阿斌憶述上周二的二號橋之役,齊心抗警,形容上周三時校園像個烏托邦,「自由、共治、有飯吃」,但當晚在百萬大道的大會上,有前線示威者突提議翌日早上6時半去「裝修」科學園,他當時發現,前線每每是小隊已決定了某個行動,再問大家會否跟隨,而非與他們商量。

    至周四,阿斌聽聞,街外人亂駕校內車輛撞到中大生、打爛校內玻璃、破實驗室門、在路上練習丟汽油彈,有中大生阻止,被罵「中大垃圾」,甚至有學生會成員被追打。這些雖不是他親眼目睹,他卻相信了。Tom更聽到有學生會學生被人以汽油彈威嚇,周四到宿舍時,有宿生表明不欲街外人入內。

    雙方關係急轉直下,Tom說學生會欲平衡各方,決定周四晚開大會商討留守者紀律問題,未料中大新亞書院校董鄭承隆突拋出方案,要求留守者撤出二號橋,由議員看守,激烈討論兩個半小時;又聞麗坪路有防暴警,急急散會,原該討論的問題反而未有談及。

示威者開路換保區選 感被奪權

    上周五凌晨3時示威者突稱舉行記者會,宣布容許吐露港公路南北各開一條行車線以換取政府承諾保區選,阿斌更有感被「騎劫」,覺得中大人被奪權,「前線話晒事,其實出入有時亦由非中大人查中大人」;當日中午回校,為的是勸走留守者,因他不希望中大「陪葬」,「不想中大生全撤,『棄城』給非中大生玩」。他到二號橋見僅不足40人,有人說人手不足欲撤離,亦有人覺得不能輕言棄守。

    至當晚7時許,二橋人再討論去留,Carrie聽到前線有人要求學生會發聲明呼籲市民來中大,質問學生會代表有否打算為這場運動付出,又叫「你不如退莊」,同學無言以對。隨後有份輪班守「四條柱」(入口)的中大生到二橋,力陳傳聞校園有炸彈、大批急救員已撤離、校方不斷叫學生走,但仍有留守者決定堅守此戰略要點,Carrie見留守者兇惡,就拉走那名同學,「我怕他會被人打」。

學生:中大人視校園為家 外人視為戰略要地

    Carrie認為街外人與她思想根本存在分歧,除了對二號橋無共識(另見稿)外,她覺得上周二後校方與警方應有協議,警方不會貿然硬闖中大,但示威者認為警察會隨時來犯。另外雙方對校園的概念亦有異,她將校園喻作教堂,應該要安全,「不攻打學校是war ethics,反之學校亦不應用作戰略據點」。

    阿斌補充,在中大校園抗爭不同於街上抗爭,「始終街道不是任何人的家,但中大人視中大為家,我們不想中大校園成為戰場」;Tom亦認為,街外人將校園當作戰略要地多於是中大校園地方,這雙重性質定帶來張力。

    最後全部人於上周五晚順利撤離,Carrie認為全因校內瀰漫一片「屠城」前的氣氛,當時校方宣布安排7時至9時有車載同學走,她與阿斌急急離開,臨走前見到二號橋上有人向橋下丟汽油彈,又聽到現場說有防暴警已落地。她形容撤走是分化最好的解決,往後可以文宣解釋及融和。

矢言不割席 汲取教訓改進

    4日3夜發現原來雙方「相處難」,但3人均矢言不割席。阿斌稱即使有爭拗,亦知街外人有難處,而且街外人有好有壞,難一概而論,有些破壞亦是個別事件;Carrie形容是行動決策有矛盾,大家始終是手足;Tom說街外人要明白中大原有的生態並不容易,矛盾永遠都有,要汲取教訓改進,「不想發生的事已發生了,難道我割席就會無發生過嗎?」

中大員生撤校園 示威者恐失掩護離開

    示威者「佔領」中大校園4天,前日(15日)晚上終大規模撤離校園。除了因與中大員生意見不合而離開,消息人士稱逾千中大員生在同日大規模離開校園,亦是迫使激進示威者離開的重要因素,因為員生離開會令他們失去人群掩護,易被識別,而當日有人大規模放出可怕傳言,亦有助疏散。

    住在中大宿舍的曼同學(化名)整個星期都在中大,前日傍晚由同學接載離開,形容校園瀰漫白色恐怖氣氛,令員生紛紛撤離。

    她說上周四(14日)晚上,宿舍舍監已通知宿生翌日中午起將關閉宿舍,更提出為外地生提供校外住處,但不少學生仍想留守中大。但到了周五下午,教職員態度突然轉變,她曾向相熟教職員查問中大情况,教職員支吾以對,更指自己半小時內會離開校園,若曼同學堅持留下,一定要留在室內地方。她說,同日下午校長段崇智發公開信呼籲在校學生和職員盡快離開,加上教職員態度突然強硬,令學生倍感不安,部分原來打算留守校園的學生,周五都離開了中大,原有600名宿生的宿舍昨日只剩下4名宿生。

學生憂有炸彈傳言屬實

    曼同學稱校內不停有傳言,如指防暴警察準備進攻校園,又指有人打算「炸毁校園」。另外,網上流傳與副校長吳基培的WhatsApp對話截圖指收到消息有人引警方入校園引爆炸彈,令校外不少人紛紛催促仍在校的學生馬上離開。她說校園內有近千支汽油彈,隨處可見,縱然有些已失效用,但有學生仍擔心若炸彈傳言屬實,後果或不堪設想。

    曼同學又說,有留守中大的中學生不知所措,曾向她和其他中大生求助。她稱該名中學生收不到任何資訊和消息,不知何去何從,她和其他同學協助他聯絡義載司機。市民劉先生前晚到中大接載學生,他說俗稱「四條柱」的大埔道入口於晚上8時有近20輛私家車等候義載學生,他說大部分司機經Telegram群組「接單」義載,亦有司機特意往中大等待有需要學生。

二號橋成聚散關鍵 部分中大生不認同死守

    中文大學二號橋,原只是一條橫跨吐露港公路的小橋,卻因中大生在此力抗警察攻勢而「成名」。示威者形容二號橋底下的吐露港公路掌握三分之一香港交通命脈,要日夜輪班守着這戰略要塞,怪責中大人不接更;但原來部分中大人根本不認同守橋,預期明天周一即使再發動三罷,亦未必有人再佔二號橋。撤離之前,有關這條橋上的爭論最激烈,一條橋,竟通往了留守者之間的心態分歧點。

    上周二,二號橋一舉成名,中大生阿斌(化名)形容,當時守橋全為保衛校園、阻擋警察入侵,往後警察沒再進犯,就應該從橋上撤離,「始終這場運動一向不打陣地戰」。這是他的想法,但他知道部分示威者視二號橋如戰利品、佔橋是榮譽,既把持吐露港公路,亦可隨便過橋進科學園。

感部分留守者不友善 不欲多接觸

    因此,守橋者架設眺望台,擺放大量汽油彈通宵戒備,部分留守者怪責中大生不來接更。另一中大生Carrie說出心底話,稱原是因為覺得部分留守者態度不友善,不欲多接觸,另一句心底話是中大生根本無守橋概念,她說警察上周一曾於二號橋進犯,當晚亦無中大生守橋;在她心目中,二號橋的意義不止是戰略點,更是中大的地方。

倘三罷不願再佔橋 無信心可共處

    上周一有人在二號橋往吐露港公路丟雜物堵路,Carrie形容當初丟雜物到橋底是為了促成三罷。不過,假若發動明天再三罷,Carrie說無信心大家回二號橋可以共處。

    阿斌亦相信示威者未必重返二號橋,因為大家有陰影,不想在那兒面對中大這個問題、再勾起在中大發生的不快事,寧願到別區。另一名中大生Tom說,一來警察會預料到,二來警察容易事前部署,而且再佔二號橋代表將要一併處理之前未解決的問題,相信短期內應不會再佔二號橋了。


5.11.19

大潭郊野公園

大潭尋寶 走訪港島戰時遺物


    今次由鰂魚涌起步,先去「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再往「戰時爐灶」,探索二戰時期的香港,最後欣賞形狀奇特的「將軍石」。整段路線輕鬆易行,行山新手也應付得來。

    港島區山路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分岔路較多,中途若體力不支,可以從小路落山;但亦正因分岔路多,新手最好跟隨識途老馬,並且帶備地圖,避免迷路。


二級歷史建築「紅屋」 認識自然

    選定的港島路線全長約6公里,總攀升幅度只約200米,平坦易走。一行人於鰂魚涌柏架山道的大潭郊野公園入口起步,沿石屎路緩緩上斜,行約10分鐘左右到達第一個checkpoint: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中心又稱「紅屋」,建於1922年,原身是太古糖廠的高級職員宿舍,經過時代變遷及業權轉讓後,最終成為政府物業,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再經修復及活化,變成現時的自然教育中心,並交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紅屋外形甚有殖民地建築風格,固然是「打卡」之選,提議大家預留時間,入內認識綠色知識,中心內有豐富資料,介紹香港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甚具參觀價值。

    之後繼續行程,沿石屎斜路繼續上行,不久便到了「鰂魚涌樹木研習徑」,研習徑兩旁有路牌介紹樹木種類及特性,對於喜歡綠林的山友,這處是個尋寶樂園。


戰時爐灶 從無用武之地

    繼續沿石屎路行多10分鐘左右,便到達第二個checkpoint:戰時爐灶。


    二次世界大戰時,港府預計會與日軍作戰,因而興建了這些爐灶,供市民在戰亂期間煮食。不過,戰事爆發18天,香港便失守,所以這些爐灶從來未被使用,至今仍保留原有面貌。爐灶場共有兩個,位置相距甚近,其中一個爐灶場有紀念碑介紹相關歷史。兩個場的爐灶設計一樣,都是由紅磚砌成,磚縫間長有不少雜草。採訪當日,雖然陽光普照,但看着這些戰時遺蹟,仍覺有點蒼涼。


    之後沿研習徑前行,直到分岔口向轉右行約10分鐘,便到達第3個checkpoint:觀景台。


    這個觀景台可遠眺藍田及康山,大家欣賞美景外,亦可在此稍事休息或開餐補充體力。

大石如將軍佇立 打卡一流

    休息過後,原路折返至第二個爐灶場後走入山徑,跟柏架山道路標方向拾級而上,於右方轉入一條小徑,再上山便到達第4個checkpoint:將軍石。

    將軍石外形似戴上頭冠、穿上袍子的將軍,相信大家加點想像力,便會覺得似,從遠處看,大石會更似將軍。登上將軍石的路段不但較崎嶇,而且多碎沙,容易跣倒不好走,新手不宜前行,要拍照可在將軍石下方的山腰位置取景。

    影完相,原路折返,沿階梯走落至引水道,轉右再前行約半小時,便見到馬路,於馬路口向右前行,不久會見到筲箕灣官立中學,完成今次的行程。附近有多條巴士路線可往來港九多區。

■行程

起點:大潭郊野公園入口→10分鐘
(1)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20分鐘
(2)戰時爐灶→15分鐘
(3)觀景台→50分鐘
(4)將軍石→30分鐘終點:筲箕灣官立中學

全長:約6公里需時:約3小時(不連拍照)

交通:去程:鰂魚涌港鐵站步行往起點;回程:終點附近有多條巴士路線來往港九各區


小貼士:碎沙路側身落山防跣

    所謂「上山容易落山難」,相信很多山友也試過,踏上較鬆散的碎沙路時,覺得難以平衡,特別是落山時,重心向前傾下容易跣倒。

    側身落山,可選擇側向左或右,避免正面向下望,否則可能加重心理壓力,影響平衡。

    山路兩旁大多長有雜草或灌木,這些位置的泥土較實淨,不易跣倒,落山時可借助這些路段來穩定重心。

    落山時,如側身向右方,右腳先踏在路邊,左腳放前在碎沙路,穩定重心後,重複動作,慢慢向前移。中途若情况許可,可側向另一方向,避免其中一邊腳過度受力。

■溫馨提示

量力而為,遇崎嶇山路不應勉強前行,拍照前應觀察四周環境,確定位置安全才留影,勿為靚景而冒險。


牆頭草累死香港教育 王師奶

論盡教育:牆頭草累死香港教育

王師奶   05/11/2019


    牆頭草是一些沒有主見、脊骨的人,因時勢而左搖右擺,A得勢時就依附A,A失勢時另覓新主B。以為這是政治圈才見的事,原來在香港教育政策上也是如此。

    猶記得李國章和羅范椒芬推行通識教育初期,一大批所謂學者,死撐盲撐,無以名之,錫以嘉名——建制學者。由於局長官威,建制學者推波,再加上一批唯官命是從的學校校長(善觀氣色的建制校長),通識教育科就在微弱的反對聲音匆匆上馬。王師奶在本欄文章不下七八篇反對外,尚記得陶傑先生的反對最受關注。


    由於通識科列為必修科,是DSE的必考科,無論在師資、擬題、評卷各方面,教育局也作出努力,近年有重大進步,且已達至成熟階段。可是傳來責難通識科的聲音暗湧,先有前特首董伯伯,繼而有一些自以為通天曉的建制議員,以及一些人云亦云的牆頭草,似乎教育局也有棄城傾向。反對不是壞事,可是通識已推行十多年,不反對於草率上馬的當年,而反對於運行成熟的今日,所為何事?而且反對的不是通識科本身,而是反對學生對時事和他們的不同見解。王師奶不得不草根地再說一次:「屙屎唔出賴地硬」。反對無理。小婦人想批評的不是負有任務的建制議員,而是那些當年列舉一大堆學術理據的建制學者,爭先恐後驚死執輸的建制校長們,點解咪晒嘴,學鵪鶉?是你們牆頭草態度累死香港教育。

建制學者推波 校長唯官命是從

    最不熟悉歷史的最愛奢談歷史功能,他們以為熟讀中史就能令年輕人愛國,王師奶反對此說,亦都講到口水乾,唔想再講了。如果將歷史斷章取義,不披露全部真相,短暫時期可能有效,但當年輕人對歷史發生探討的興趣,自行發掘因果,他們就會知道今日的一斤成就,當年就曾付出一噸的代價。現在歷史在初中已獨立成科了,很多建制學者、校長都欣然把草頭側向一邊,且等待他年側向另一邊。

    從事教育的人有太多牆頭草。王師奶把牆頭草分兩類:一類是有機心的牆頭草,另一類是無腦的牆頭草。1994年左右,教育署準備引入外國盛行的融合教育,邀請一些辦學團體派員到澳洲及美加考察。融合教育原是溫馨的教育理念,但一個良好的教育理念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宜的,更不適宜平地一聲雷的拔地而起。事前要有良好的基本設備,例行師資、校舍、交通、師生比例,和其他累積的細節。可是推銷這概念的官員急於領功,而一班建制學者只曬出融合教育的崇高理念,一大堆世界學者的論文作證,而一大群建制校長(盲撐教育局長,博委任之輩)鳴鑼喝道,於是香港在萬事不備的情况下推行融合教育。

    教育局官員們,你們的好大喜功累死香港教育;有機心和無腦的校長們,你們在全無師資,樓高7層的校舍(當時無電梯),無特別殘障通道,師生比例不如今日的小班教學下推出融合教育,其他細節也不提了,「盲舂舂」推香港殘障兒童於心理和學習過程於萬劫不復之地。

    請摸着良心,有哪位校長敢說你學校的融合教育辦得成功?


4.11.19


  1. 專家指出,經高密度養殖的淡水蟹較易傳染寄生蟲,如生長在受污染的環境,如飼養地點鄰近焚化爐,更可能帶有二噁英等環境污染物。
  2. 不論是海水蟹或淡水蟹,都存有寄生蟲,但淡水蟹的寄生蟲更易寄生於人體,因為牠們居住的淡水環境近似人體內的腸道環境,相反如果寄生蟲居於鹹水環境,較難適應淡水,相對較難寄生於人體。淡水蟹有較多可以感染人類的寄生蟲,如蛔蟲、中華肝吸蟲等,若經高密度養殖,蟹群更易互相傳染寄生蟲,增加食用風險。
  3. 大家切勿因此定論海水蟹比淡水蟹更安全,如寄生在海水蟹表面的寄生蟲,長期接觸海水環境,一旦進入類近淡水環境的人體時,因無法適應滲透壓,致細胞爆裂而死亡;但寄生在蟹內的寄生蟲,環境與人體內環境相若,因此進食海水蟹,仍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4. 除了寄生蟲,近年亦屢次爆出大閘蟹二噁英超標的新聞,令大家卻步。二噁英為一組環境污染物,分別經大自然及工業過程產生,一旦進入人體,需約7至11年方能分解約一半的污染物。二噁英經食物鏈累積,動物在食物鏈中佔愈高位置,二噁英的積聚程度便愈高。
  5. 海洋廣闊,稀釋能力較強,理論上接觸污染物的風險較低;但體積較巨大、年紀較長的海水蟹體內會累積較多污染物。至於淡水蟹受污染的風險,不可一概而論,需視乎養殖場的鄰近環境,假若養殖場鄰近民居、河道或焚化爐,污染物有可能隨雨水流向養殖場,令蟹類吸入污染物。二噁英易被脂肪組織吸收,梁補充,如果蟹農餵飼含動物內臟的廚餘,不排除動物內臟曾吸收二噁英,污染蟹類。
  6. 根據世衛研究,人體長期接觸二噁英,會損害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發育。今年日本與越南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追蹤288對居於越南二噁英污染地區的母子,為期兩年,並與120對居於未受污染地區的母子作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如兒童暴露於二噁英濃度較高的環境,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胎兒及幼童對二噁英較敏感,研究反映二噁英或影響幼童的發育。
  7. 面對寄生蟲、二噁英威脅,市民如何放心食蟹?近年坊間興起韓國醬油蟹,此種食法容易感染寄生蟲,即使生蟹經冰鮮處理,亦不能殺死細菌,因此應避免進食生蟹及存放過久的蟹。
  8. 至於普遍存在於人體及環境的二噁英污染物,市民毋須過度恐慌,如每年只食一兩隻大閘蟹,體內攝取的二噁英濃度不至超標,淺嘗便是最佳的風險管理。尤其蟹膏為脂肪組織,特別容易吸收污染物,淺嘗便好。
  9. 蝦、蟹等海鮮類食物屬優質蛋白質,即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則含量低。不過,它們的鐵質含量較低,長期只吃這類海鮮容易令身體造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疲乏、脫髮、經期紊亂等問題。如果偶爾吃一次大閘蟹,則問題不大。
  10. 不少人都說「食蟹膽固醇高,食完會超標」。就大閘蟹而言,每2隻5両大閘蟹(連蟹膏)含有267mg膽固醇。成年人一天建議攝取不多於300mg膽固醇,所以健康人士偶爾食2至3隻5両大閘蟹沒有問題,而高膽固醇人士仍可吃1至2隻,但當天其他正餐應多食蔬菜等高纖維低卡路里的食物,以增加飽肚感,從而減少進食其他油膩的食物。
  11. 坊間常流傳「蟹與柿不能同時進食,否則會中毒」,這並非食物中毒,市民毋須過分憂慮;只是柿和蟹由於分別含豐富單寧酸和蛋白質,如果兩者同時進食,有可能凝固為單寧酸蛋白,阻礙消化。小量進食影響不大,但如果大量攝取,尤其腸胃較弱的人士,容易出現肚瀉、消化不良,最好是分開食用,減輕腸胃負荷。
  12. 蟹含高嘌呤(Purine)。痛風患者身體不能代謝食物中的嘌呤,引起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鹽會大量積聚在關節上,特別是拇趾關節,令患者感到痛楚,因此應該減少進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果痛風發作不頻繁,可最多一星期食一次大閘蟹。而發病期間就要避免,兩三星期內都不要食蟹或其他高嘌呤食物,例如鯖魚、鰻魚,大部分貝殼類海鮮如青口、帶子,以及動物內臟如豬腸、豬腰等。此外,患有海鮮或對蟹有食物敏感的人都要小心,按個人過敏反應決定應否進食,也可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13. 從中醫角度,大閘蟹味鹹性寒,歸肝、胃經,有清熱、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產後瘀滯腹痛、筋骨損傷、癰腫疔毒,例如膿瘡、風疹。
  14. 蟹經常被指「濕熱」,皮膚病人忌食。由於大閘蟹性寒,中醫理論認為,過多寒就會產生濕,困於體內太久變成濕熱,就容易出現皮疹,故不宜大量進食。他提醒,感冒未清、有痰、脾胃虛寒、腹瀉的人都不適宜食用大閘蟹。

安全食蟹5點

*應向可靠、衛生和持有相關許可證的店舖選購大閘蟹
*購買外殼完整、有光澤和沒有異味的蟹
*烹煮前,先用刷把蟹身、爪和鉗清洗乾淨
*進食前以流動清水和梘液清洗雙手
*生蟹應貯存在有蓋容器內才放進雪櫃,並與其他食物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所有蟹均不宜生食,要徹底煮熟、清除內臟才可進食

*鹽、醋、酒和芥辣等調味料不能殺死細菌和寄生蟲

5. 盡快食用*已煮熟的蟹應盡快食用

3.11.19

藝術初體驗:由火麻仁到雅居樂 文 : 楊秀卓 圖 : 林天翔

藝術初體驗:由火麻仁到雅居樂

文 : 楊秀卓 圖 : 林天翔   03/11/2019


    小學二年級常識科書本會介紹社會上各個行業:消防員、郵差、醫生和警察等職業。今天,有些學校決定刪掉警察這一章節,免得令老師尷尬。因為書中內容提及警察的工作為「除暴安良、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市民及生命財產安全」,這跟現實相比,實在有太大的差異,難為了老師。近日網上瘋傳一個11歲小六學生,留著眼淚背著媽媽偷偷跑上街頭抗議警察的暴行,不滿他們每日四點鐘重複連篇大話,跟小二時從書中得知的警察形像,有天淵之別,令他不得不站出來表達內心憤怒。

    1966年7月,我讀小六,記得某日放學踢完波,五個同學一齊去涼茶舖坐低,各人叫一杯最平的冰凍五花茶,齊齊慶祝英格蘭球隊贏得世界杯冠軍 捧英國隊因為有波比查爾頓。我甚至高興到入了一角到點唱機,揀了首由Beatles唱的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給大家聽。閒聊間,我們目睹一件事:兩個穿制服的警察在門口站著飲了杯火麻仁便離去,沒有給錢 B同學的外婆在街角開生果檔,有時差人經過順手拿走一個雪梨或蘋果,也是沒有放下幾毛錢。C同學亦見過兩個差人在士多門口飲綠寶橙汁和沙示汽水,飲完拍下籮柚就走。我們都以為警察叔叔高人一等,所以食和飲都不用付錢,是正常不過的規矩 70年代初,包租公親戚是退休老差骨,他講述當差的日子,偶爾櫃桶會有一疊不知從何而來的銀紙,他說一定要信這些銀紙是自己的,切忌問它的來源,總之人人有份,絕對不能查根問底。當大家都有份收受這些錢的時候,即默認大家都有份參予其中,故大家要識做 沉默聽話就會有「神祕獎賞」。

    1971--1982是殖民地的黃金十年,港督麥理浩於1974年成立ICAC,重新整理警隊,花了近廿年時間,將警隊改革成亞洲最優秀的紀律部隊 但1997年主權移交後,這支警隊又開始腐化 從2019年6月至今,它經已極速變成神憎鬼厭的惡魔,在民調中有過半市民給警隊零分。這五個月,警察那野蠻粗暴陰毒狠辣霸道無恥凶惡的劣質表現,簡直罄竹難書。

    雅居樂打算在肇慶搞個香港城,聽聞香港警察在那裡買樓會有折扣優惠。由60年代的火麻仁到千禧年代的雅居樂,差佬進化了,特區政府,你好嘢。


2.11.19

白切雞

忌沸水浸 蛋白質凝結變嚡 

熄火慢煮 白切雞肉嫩皮爽


肌原纖維收縮 肉流失水分變硬

    白切雞的做法,主要是以熱水浸熟雞,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肉質嫩滑,一點也不易。最常見的問題是浸完後雞肉過熟,變得「嚡熠熠」,口感極差。

    雞肉變「嚡」,最主要是因為蛋白質過分凝結所致,雞肉主要由70%水分及20%蛋白質所構成,而在蛋白質當中,主要分為粗肌絲(Myosin)及細肌絲(Actin),當這些蛋白質受熱時便會出現凝結,令肌原纖維收縮,也令當中的水分流失,肉質便會因而變硬」。

    粗肌絲的凝結溫度是在40℃至50℃之間,而細肌絲的凝結溫度則在66℃至73℃之間。以炸雞髀為例,外層雞肉會較「嚡」,近骨部分較嫩滑,這便是因為溫度差異所造成。為免白切雞出現這問題,應以慢煮法來製作,理論上的烹調溫度控制在73℃左右來浸熟雞,以減少雞肉過分凝結,出現「嚡熠熠」的口感。

煮熟浸冰水 免皮破損保留「啫喱」

    為了令雞皮更加爽口,有人會將煮熟的白切雞立即浸泡冰水。冰水可令雞皮收縮,同時又可保留雞皮內的水分,以便當中的彈性蛋白發揮作用,這都是令雞皮更加爽口的原因。

    這個方法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減低雞皮破損的情况。由於雞皮在加熱狀態下會較易破穿,導致雞皮與雞肉之間的透明狀膠原蛋白流失(即俗稱「啫喱」的透明物);但以冰水浸雞後,雞皮急速降溫及回復彈性,可減低破損風險。

白切雞四大迷思

1. 浸雞過程要做浸抽動作?
由於雞腹腔中充滿空氣,而空氣具有隔熱作用,這會令雞內部與外部有溫差,極易出現外層過熟,但內部未熟情况。改為將雞浸入熱水後,定時做抽起浸下的動作,可令雞內部與外部溫度一致,是煮出靚滑白切雞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2. 只煮半隻雞效果一樣?
由於將雞斬半後,受熱面積有所改變,會令肉質較薄的地方容易變得「嚡熠熠」,同時由於雞皮破損,亦令膠原蛋白流失,白切雞的風味因而大打折扣。

3. 做白切雞要用新鮮雞?
廉價冰鮮雞由於生長期短,平均只有大約45日,因此肌肉及脂肪都未完全正常生長,雞味及肉質都會較差。而新鮮雞飼養時間為90日,有足夠時間長出肌肉及脂肪,雞味及肉質相對較好。

4. 雞骨有血才算最好?
坊間不少人指雞骨有血,雞肉才算嫩滑,但雞血流出有可能會在斬件時污染雞肉。所以在烹調白切雞時,雞骨不滲血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健康。


腕表

拆解機械表 環環相扣 一擒一縱 抓緊分秒



  1. 現時坊間的腕表可分為兩大類:機械表(mechanical watch)和石英表(quartz watch)。不少人誤會「機械一定要用電」,其實「機械」一詞的最基本意思是指工具裝置,例如用上槓桿和滑輪組合的單車就是一種機械,相比人類自古以來一直用的機械工具,電力只是19世紀末才被應用的「新事物」。
  2. 機械表內部不牽涉任何電力,動力來源來自上發條(即俗語的上鏈)時儲起能量,再經由特別設計的零件控制能量釋放,推動表盤指針移動;石英表則跟腕表用指針還是跳字顯示時間無關,重點是它靠電子集成電路運作,需要用電池,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微型電子儀器(electronics)。
  3. 一般機械機芯均由表冠、發條盒、傳動系統、擒縱系統、擺輪游絲5個接連的部分組成。機芯主要分為手動上鏈(manual)及自動上鏈(automatic)兩種,兩者同樣靠發條儲存的能量為動力,帶動齒輪和指針轉動,分別在於其動力來源。瑞士高級製表基金會亞洲區主席陳楷遜(Carson)解釋,手動上鏈機芯需要由人手轉動表冠(crown,即平時腕表3點位「把的」)為發條上鏈。而自動上鏈機芯則是在機芯內加了有相當重量的金屬擺陀(rotor),當腕表戴在手上移動時,擺陀便會轉動,同時為發條上鏈。
  4. 不少人誤解手動上鏈才是機械表,自動上鏈是電子表,但其實兩種都是機械表。就像我們踩單車時可以將動能變成電能令單車燈發光,擺陀將我們的手腕動作變成腕表的發條動力。
  5. 當表冠或金屬擺陀上鏈,能量便會儲存在發條盒。發條盒跟由一連串不同轉速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統相連,部分齒輪的上方連接表盤的指針,轉動速度不同的齒輪便相應指示小時、分鐘、秒。
  6. 但問題是我們怎樣控制齒輪的速度準確呢?想像一下小時候玩的回力車,我們會先將車向後拉(上發條)然後放手,車便會一下子全速衝向前直至無鏈。腕表機芯其實也是一樣,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所有能量會一下子釋放出來,上面的指針便會亂轉。擒縱系統的功能便是控制能量釋放的速度(亦即齒輪轉動的速度)。
  7. 擒縱系統是控制齒輪動作的機關,一面跟傳動系統相連,另一面則連結擺輪游絲。因為發條盒、傳動系統、擒縱系統、擺輪游絲環環相扣,只要能控制擺輪游絲的轉動頻率,便能調節傳動齒輪的轉速,令腕表準備顯示時間。
  8. 不懂機械表的人看到腕表機芯,總會以為不斷轉動的擺輪游絲是腕表的能量所在,其實它是控制能量和轉速的狀置,這是一般人最大的誤解!但它的確是一枚腕表是否準確的最重要部分。


機械表運作原理

(1) 表冠、發條盒、傳動系統

表冠負責上鏈,發條盒儲存能量並連接傳動系統。傳動系統是一組緊密相連、不同轉速的齒輪,控制時分秒針轉動

分鐘輪
發條盒連接二輪(分鐘輪)每小時轉動一圈,上方連接表盤上的分針

小時輪
小時輪由二輪另外連結,當分針輪每轉一圈,小時輪便轉動30度,於是表盤上相連的指針便會每12小時轉動一圈,顯示小時

秒輪
二輪連接的三輪(又稱過渡輪),在將動力傳到四輪或其他輪的同時,也改變齒輪的齒數比例和旋轉方向。四輪即為秒輪,每分鐘走一圈,上方連接秒針

擒縱輪

擒縱叉

(2) 擒縱系統控制齒輪的速度主要包括:

擒縱輪(escape wheel)、擒縱叉(escapement lever)

◆擒縱輪連接位於傳動系統末端的秒輪,擒縱輪又跟T字形的擒縱叉的兩端接觸

◆「擒」代表控制着秒輪不讓它猛烈轉動,「縱」代表秒輪可以有限度轉動

◆擒縱叉就像在擒縱輪外圍的兩隻爪,當擒縱輪轉動時,會撥開其中一隻爪,令擒縱叉向左或右移動一格,但另一隻爪會隨即卡住擒縱輪的輪齒,將它煞停,所以每一次擒縱輪和擒縱叉的移動幅度也一樣

擺輪游絲

(3) 擺輪游絲◆ 位於擒縱叉的另一端

◆ 要明白擺輪游絲的原理,可以想像酒樓的圓枱轉盤,如果你用力轉它,它只會向同一個方向轉,然後慢慢停下;但如果加一條彈弓連接轉盤和枱面呢?當轉盤轉到某個位置,彈弓便會將轉盤拉回來,反方向轉動

◆擺輪游絲下方有一粒紅寶石(衝擊銷,impulse pin),連接擒縱叉的另一端。當擺輪游絲逆時針轉動時(圖五,圖A),衝擊銷會帶動擒縱叉向右移動,擒縱叉原本固定擒縱輪的左爪會鬆開,讓擒縱輪可順時針轉動,但擒縱叉的右爪會隨即扣住擒縱輪(圖五,圖B),把它煞停。當擺輪游絲被拉回來、變成順時針轉動時,整個過程會相反地重演,擒縱叉的右爪鬆開,擒縱輪可順時針轉動,然後被擒縱叉的左爪煞停


◆整個擒縱過程在腕表中不斷重複,令傳動系統的齒輪和指針能夠按照特定的速度轉動,顯示時間。而這個擒、縱過程,也是「滴答滴答」聲的由來

減少磨蝕——紅寶石在機芯內有抗磨蝕的作用,較高級的腕表更會在其外圍加上黃金套筒。

小知識:

(1) 機芯愈多紅寶石愈馨香?
每枚機芯動輒有過百枚零件,看機芯規格時,很多時也會提及有多少「石」(jewel)。這個『石』指的是紅寶石,作用其實是『啤令』(bearing,軸承),腕表界未使用紅寶石前,機芯的擒縱結構、擺陀及傳動系統中的齒輪旋轉軸,均是直接與夾板連接,當機芯運作時,這些會轉動的零件會和金屬夾板摩擦,造成磨損。
後來製表師發現將堅硬的紅寶石放在這些位置,加上小量潤滑油,能夠降低摩擦,後來成為業界規範,直到1950年代開始改用人工紅寶石,很多機芯底部也會寫明有幾多jewels,其實是歷史遺留的習慣。以前腕表用真紅寶石,由於紅寶石有一定價值,腕表的關稅便由機芯有多少顆石來決定,所以每個機芯會寫明有多少石;現在已無實際需要。

(2) 天敵:磁力撞擊
機械腕表是否準確取決於擺輪游絲,大部分擺輪游絲也是由金屬製成,因而磁力是最大敵人,應盡量避免將腕表放在重磁的環境。
自動上鏈表盒,表盒會轉動是因為有摩打,摩打背後其實是磁力推動。腕表另一樣最怕的是撞擊,因為可能令齒輪軸心折斷,也有機會令潤滑油走位,黏在擺輪游絲上,影響它的轉動速度,令腕表不準。

(3) 石英表運作 靠晶體律動
石英的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其實和沙粒相同,不過前者是原子排列整齊的晶體,沙粒則較為混亂且含大量雜質。石英晶體是一種壓電物料,受壓時表面會產生電壓,而在它的表面接上電壓時,晶體形狀也會有輕微的改變。當石英晶體接觸穩定的電壓,晶體形狀會按特定規律變動(可以想像晶體在微微震動),經過電子技術,能將這個震動放大,推動指針,這就是石英表的基本原理。
所以當電池接近無電時,電壓不穩,晶體的震動變得不規律,指針便會愈走愈慢直至停止。大家追捧機械表,但石英也是很厲害的課題,石英表精準度可以高到1年只有10秒誤差﹗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