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

當限聚令淪為玩具 鄭美姿 

當限聚令淪為玩具

鄭美姿   05/04/2020


    昨日談到,七個月前的8‧31太子事件,大家不敢回憶但未敢忘記(這句話從來只套用在六四上,誰想到三十年後香港會適用)。上星期二是8‧31七個月的悼念日,潮濕、下雨、霧濃,我在太子站封閉了的出口旁邊,穿反光衣、掛記者證、戴上眼罩,準備上陣。轉念間才醒起防毒面具的濾罐未裝好,於是又退回站內,幾番折騰,戴住手術口罩的臉已冒出汗水,相當狼狽。

    走上地面,眼下都是防暴警察,他們目空一切的陣勢,讓人知道香港已走上軍警城市的單程路。即使你身家清白,看到他們都會打從心底害怕。

    暴警分佈在太子的大街小巷,不時透過大聲公大聲喊話,大叫現場集會屬違法,警方將隨時使用武力 。 然後我把眼睛轉向散落四周的市民,他們站着,靜止,臉上一塊囗罩,揹一個背囊。又有好些師奶帶着大大的漁夫帽,翻出一塊塑膠防護,操濃重的鄉音在罵 :「共産黨把你們用完即棄 ! 你卻在殺害我們的後生仔!」

    幾條街上都站着面壁的市民,遭警方反手鎖上索帶。爲什麼要拉他 ? 記者一問就遭警察喝罵。鴉蘭街上,十幾個互不相識的青年人走着時突然遭大批警員喝止,叫他走人旁邊的休憩處,交出身分證、報上地址和電話,拘禁了逾一小時才被放行。我捉住一個青年詢問,他説 :「警察話我哋多過四人,可用限聚令告我哋,但我們全部不認識的。」

4.4.20

七個月前那一天 鄭美姿

七個月前那一天

鄭美姿   04/04/2020


    有些日子,實在不願提起,也不想去悼念。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太痛苦因此好想逃避。剛過去的星期二是8.31事件七個月,七個月前那一天,大家還記得嗎?防暴警察和速龍衝入太子港鐵車廂,亂棍毆打乘客,瘋狂地用胡椒噴霧近距離噴射他們,「他們」是誰?他們是香港人,一個個當時向着暴徒軍警跪地求饒的香港人。

    這種下三流橋段TVB劇本也不敢寫出來,卻在太子港鐵站發生了。KM (陳健民) 出獄後説過,他只敢逐小逐小回看過去一年他錯失了的真相,不知要到哪一天,他才會有勇氣打開電腦的擴音器,去看8 · 31那一個夜晚太子站港鐵車廂裏的哀號。

     8 · 31那一晚,當那截車廂駛回油麻地站時,我跟另一記者剛在附近,遂趕在封鎖前衝人站內。我登上那輛佈滿血迹、背囊、雨傘骨,很多個人物品故滿一地的車廂,恍如戰爭中倉皇逃命的定格。暴警這樣殘殺人民真的毫無後果 ? 當日手上沾有血迹的香港警察和政府官員,你們真的能夠一世安樂 ?

    剛過去的星期二,我再次去到太子站現場。七個月了,我没有看到公義的彰顯。早在下午車站已有重兵駐守,到了夜晚,整個太子都佈滿了維護這個殺人政權的暴警。很多市民没有忘記,他們獻上白花,只戴住一個囗罩在街上遊走,彼此大概互不相識,但心裏都在悼念七個月前喪盡天良的這一幕情景。但在心裏悼的代是什麼,明天再說。

3.4.20

促港交代催淚劑成分用法 聯國60日限期未獲覆

促港交代催淚劑成分用法 聯國60日限期未獲覆03/04/2020


    聯合國人權特別報告員今年1月29日向中國政府發信,稱「有理由相信」本港當局曾無差別地、非必須地和不符合比例地使用催淚氣體、胡椒噴霧和其他化學劑,有違國際和香港使用武力的多個原則,要求特區府回應和交代。港府未有按要求在60日內回覆聯合國,民權觀察質疑港府無履行國際責任、拒絕接受公眾問責。

政制局:已向中央提供回應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稱,因應聯合國特別報告員致中國外交部的函件,特區政府已向中央人民政府提供交予聯合國的回應。按一貫做法,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收到回覆後,會適時把回覆上載聯合國網頁。

    香港人權監察、公共衛生研究社及民權觀察早前就香港警察使用化學武器和催淚彈的問題,向聯合國人權特別報告員提出緊急申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危險物質及廢料的無害環境管理和處置對人權影響問題」特別報告員,與及「和平集會和結社自由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1月底致函中國政府,表示接獲報告指稱去年6至12月在香港發生的示威,香港警察曾對示威者、記者、人權捍衛者、社工、義務醫護人員和其他人道工作人員不妥當使用化學劑,要求香港政府回應和交代催淚氣體的成分,及警隊使用化學劑的指引等(見表)。

    由於港府在60日內未有回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根據程序,近日公開致中國政府的信件。

    民權觀察發言人王浩賢表示,信中措辭反映特別報告員質疑港府和警方處理示威有違國際人權法。他批評港府未在限期內回應,是無履行國際責任,影響香港形象。


組織:報告員關注對健康影響

    公共衛生研究社成員呂詩婷表示,特別報告員非常關注化武對港人健康影響,強調港府應公開催淚氣體等化武的成分;又稱特別報告員的質疑反映民間社會對催淚氣體的關注並非不切實際。香港人權監察發言人葉寬柔批評,港府一再拒絕交代催淚煙等化武的成分,是嚴重侵害人權。

    警務處副處長郭蔭庶上月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回應警隊使用過度武力的指控。郭當時稱,警方很多時都是別無選擇下,才以適當武力制止違法行為,舉例有人在機場毆打內地記者、有男子遭火燒傷等,稱市民面對威脅,警察要肩負起止暴制亂、保護市民的責任。


瑞幸咖啡造假帳22億 股價瀉七成

瑞幸咖啡造假帳22億 股價瀉七成

03/04/2020


    美國上市的內地連鎖咖啡店瑞幸咖啡昨日宣布成立獨立特別委員會,監督去年全年的財務審計調查,並披露內部調查初步發現,集團由去年第二季至第四季期間,涉及虛假交易額達22億元人民幣。集團昨日在美開市前大跌逾八成,開市後曾多次觸發熔斷機制,早段跌幅仍接近七成。

「中國星巴克」曾遭渾水狙擊

    瑞幸早前曾被沽空機構渾水狙擊,指去年第三季開始財務數據造假,公司否認後,已有美國多間律師行提出集體訴訟,律師行日前已發表聲明,有關瑞幸咖啡的集體訴訟最後提交期限為4月13日,將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

    公司昨指出,自2019年第二季起,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建及數名下屬涉不當行為,包括捏造交易,特別委員會已建議採取臨時措施,包括暫停劉健和涉事員工的工作,並暫停和終止與虛假交易有關各方合同和交易。瑞幸將對負責不當行為的人員,採取適當行動。

    公司又指,正評估行為對財務報表的整體財務影響,投資者不應再參考公司之前的財務報表,以及截至去年9月底止的9個月、4月至9月底止兩個季度的財務數據。公司正進行調查,繼續評估已公布的財務狀况和其他的調整可能。

提防輿論機器明槍暗箭 梁慧思

沙發薯:提防輿論機器明槍暗箭

梁慧思   03/04/2020


    繼《頭條新聞》和《鏗鏘集》持續被藍營聲討後,港台英文電視節目The Pulse更意外地成為國際焦點:記者訪問世衛助理總幹事關於台灣的抗疫成果,那位曾經聲稱「若染上肺炎希望在中國接受治療」的世衛高層竟然裝聾扮懵,經不起記者多次追問竟然掛線算數,蔚為奇景。

商經局特別發聲明

    台灣長期因為大陸關係被國際社會無視甚至打壓並不是新聞,但在全球定睛察看中國所作所為的關鍵時刻,兩岸矛盾再次暴露世人面前,世衛亦親手拆掉「全球公共衛生權威」金漆招牌,負責訪問的記者自然馬上受到「國家級對待」,本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更特別聲明,節目表達「有違一個中國的原則及《約章》中香港電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所訂明的目的和使命」、「廣播處長作為香港電台的總編輯,必須對此負責」。神推鬼㧬參與了這場國際政治角力的港台,恐怕凶多吉少,就算僥倖逃過被噤聲的後果,有節目主持已不諱言製作時會考慮得更謹慎,用字要更小心,可見架上頸上的刀不用血刃已經見效,寒蟬效應恐怕成為常態。

    所謂一雞死一雞鳴,政府和建制派已在其他傳媒靜靜地「深耕細作」。香港開電視近期製作了兩個政經訪談節目《八時恭候》和《香港怎麼辦》,前者由資深記者李臻主持,每晚邀請不同階層人士,就香港各項議題訪談。結果呢?「不同階層」人士絕大部分來自政府架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食物及衛生局、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應用科技研究院,當然少不得警務處長鄧炳強;也有一些明顯是「鱔古」,例如訪問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課程負責人。與其說節目與無綫的《講清講楚》如出一轍,不如說多一個電視台為政府提供自說自話的airtime。環看世界,英國BBC也有訪談各國政要官員的節目HARDtalk,但主持絕不客氣,會以辛辣問題逼出真話。看了幾集《八時恭候》,卻只覺是政府和「廣告客戶」的宣傳易。

    《香港怎麼辦》更可圈可點。節目由「齊清潔 愛香港」贊助,該組織由資深傳媒人楊振耀牽頭,去年九月成立,並得到建制團體、楊氏擔任副會長的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全力支持」。「齊清潔」成立目的旨在回復香港環境衛生,並計劃在成立半年內,在18區舉行約600次義工清潔及衛生教育相關活動,但從該組織的社交媒體專頁活動回顧看來,這個宏大目標連十分之一也達不到。搞地區衛生仍需努力,組織已急不及待搞「思想衛生」。這個聲稱政治中立的組織,以各階層的抗疫措施打開節目的話題,例如請教育局長楊潤雄講DSE試場的防疫措施(節目播出前一天,他親自宣布考試延期),又請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講食肆應對疫症的情况等。但幾個主持(包括黃永、落選區議會的建制派前區議員伍婉婷及前唱片公司高層陳少寶)卻會在討論環節,將重點落在與公共衛生無關的政治討論,以解答「香港怎麼辦」——例如暗諷以泛民為主的區議會撥款買「豬嘴」濾罐抗疫、「揞名爆」某區議會主席無禮對待警察是公報私仇,又或者關心自由黨對支持政府的取態等。老實說,我有一刻以為自己在看《港人講地》的節目。

    去年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大敗,今年必密謀翻盤,希望在九月立法會選舉收復失地,政治操作都已經開始進行。香港開電視作為大眾傳媒,讓各種意見自由發表絕對應分,但如果以大量形式和取態非常類似的「小罵大幫忙」節目(噢,還有《開嚟見我》)填滿節目表,甘願淪為輿論機器,只怕做得太過難看——不過,當一個facebook帖子得罪客戶後要慌忙刪帖,解僱涉事員工,更此地無銀說決定與外來壓力無關,還會怕做得更難看嗎?只怕明槍易擋暗箭難防,只能叫聲觀眾開電視都要提防提防。

鋒芒乍露 : 保命保本保良知何靜瑩   03/04/2020

鋒芒乍露 : 保命保本保良知

何靜瑩   03/04/2020


    2月初到台東的稻米之鄉──池上,體驗插秧和做一場小演說,那幾天有點心理壓力,總怕會在這個從 SARS 到現在皆是零感染的鄉鎮,引入新冠病毒。一周後回到香港,由於坐過飛機,也怕在市區播毒,遂留家兩周自我隔離。那時天氣忽冷忽熱,在家工作欠運動,時而喉嚨乾涸,時而鼻敏感,雖有點疑神疑鬼,但都是高度注意身體狀况應有之態度。

    好不容易完成兩周隔離,謹慎地出外與相熟人士個別會面。我挑選一間樓底高的餐廳見一位長輩,聊了兩小時後,他才告知一周前外遊回港,翌日有發燒等病徵,馬上趕去醫院急救室,幸好沒有確診新冠病毒。我心裏一沉,想起他看見我認真戴口罩後才徐徐拿出口罩來,吃東西脫下口罩時卻用手觸碰外層……只好怪自己失策,沒事先問他過去14日有否外遊。

對病毒缺乏恐懼 最需要恐懼

    最令我生氣的是他那副「車,邊驚得咁多,我唔怕死」的神情,加上有些確診案例是經過兩三次呈陰性的測試後才會呈陽性,看來我又要進入另一個 14 天的自我隔離,免得成為「人肉生化武器」。兩周又兩周,究竟這個「永續自我隔離」何時了?

    羅斯福總統有一名句:「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不過在疫症爆發時期,我們需要相反的一句──最需要恐懼的就是對病毒缺乏恐懼。

從自私心理入手 令自私鬼「知驚」

    怎樣令自私的人恐懼?我不會跟他們解釋何謂公德心、為何要保護別人免被自己感染,而是由他們的自私心理入手,令他們「知驚」:「你不怕死沒問題,最怕是染病後半生不死的煎熬。一旦感染,你要獨個兒住院 2 至 4 周; 你的高齡兼三高乃病毒的『最理想攻擊對象』,好大機會變成重症而入住 ICU、要插喉,每一下呼吸都像萬箭穿心的劇痛!就算你能康復過來,也不知有何後遺症。你不怕死,但怕不怕如此受苦受罪?」

    這兩個月,香港人除了彼此問候健康,也會慰問工作狀况:打工仔的能否保住份工、會否被迫放無薪假或扣減工資?做生意的能否保住員工飯碗而現金流又能撐多久?在動盪的股市中,投資有否失利?最後贏家可能是那些在這段時期最能保本的人,包括沒有閒錢投資或 「no stake」人士。

    坐在面前的這位成功人士,能保命,也能保本,沒什麼虧損,只是在豐厚身家上賺少了一點零頭,仍能衣食無憂。然而,他仍天天放大喉嚨罵示威者令其生活增添不便、影響心情,衝擊了他的社會穩定人生觀。他看不見警暴,只看見有醫護罷工,是什麼原因他不管,只知凡是批評或脅迫建制的都是撕裂社會的元兇。他不在乎中國有否隱瞞疫情、謊報數字、粗暴嫁禍別國,只讚歎祖國封城封戶封嘴的果斷有效手段;什麼罔顧人民死活和人權他不理,只敬佩這是宇宙最強的抗疫架勢。令我心寒的是,他那股由衷的小粉紅感動,那種真心流露「厲害了,我的國!」的驕傲。

    我緊記一位閨蜜經常勸我不要妄想「教化」這些人,但我還是跟他分享一個故事:美國有一位解放黑奴領袖,他父親在病榻上回望一生時,見到自己畢生成功奉行一個座右銘──無論遇見任何事情都不作聲,也不參與抗爭,只需保平安、不冒險。在垂死一刻,他告訴兒子這個做人原則成為他的遺憾,後悔一生沒站出來守護真理,為公義發聲,他的沉默就是站在邪惡一邊。

假如在病榻上回顧一生

    我經常問自己,當我奄奄一息躺臥在病榻上作最後回顧時,最害怕怎麼樣的遺憾?我最害怕的是一個充滿庸俗和瑣碎的人生,對不公義的事情左閃右避。

    然後,我問他,「你呢?」他喃喃說不會有遺憾,隨即反問我:「你覺得我會有什麼遺憾?」

    我輕輕地說:「恐怕你在病榻上看到你的一生,窮得只有錢,不知何時開始失去了對掌權者是其是、非其非的勇氣和能力,先學做鵪鶉,漸漸成為幫兇。以為可以發財立品,但由始至終金錢買不到高尚人格,反而你早已把靈魂賣給了魔鬼。」

    贏了世界,輸了自己。保命保本不難做到,但保不了良知,一生枉過。

    在這段恍似永續的家居隔離時期,大家不妨想像你在病榻上的遺憾,然後再問自己,現在可以做什麼,令遺憾不會出現?面對病毒,要知驚,要保命保本;面對強權,不能畏懼,要保衛良知、捍衛真相,說真話、講人話,編織一個不會令你遺憾的人生。


1.4.20

2020 Freud

2020   Freud




   
    政治從來就是要「攖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世界秩序悄然在意識深處轉變。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