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1

不是門關了, 是連這完整養育過你的一整個時空都不存在了。 張潔平

不是門關了,

是連這完整養育過你的一整個時空都不存在了。

張潔平   30/04/2021



    2005年,我在香港大學念碩士。中國雜誌來邀稿:香港的大學有什麼不同?學生會竟然是平行於學校的?學生會可以參與政治?要選舉上莊?遊行?太棒了!請你寫這個!我一篇一篇地寫,廣州的《新週刊》、北京的《中國青年報·冰點》,前前後後寫了有幾萬字吧,鉅細靡遺地寫香港的大學,尤其是介紹學生會體制、學生會選舉。出刊時,編輯面向讀者下的標題是《為什麼要到香港讀大學》。


    當時以為是打開就再也關不上的門,回頭看成了時代陰錯陽差的縫隙。當時興奮跑出門去,為了看大海、看太陽、看世界,回頭一望,不是門關了,是連這完整養育過你的一整個時空都不存在了。


    北島在《城門開》裡寫,「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認如今的北京。」我常常想起這句話。也想起自己須得做的。百年前燕京大學校訓說:「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時空雖不在,但它已予我以自由。我該重建,一磚一瓦。




29.4.21

上環暴動案脫罪被告 申上訴終院許可 明報記者

上訴庭裁「伙同犯罪」  適用暴動案裁決 

上環暴動案脫罪被告   申上訴終院許可

明報記者   29/04/2021



    代表控方的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昨天在7.21元朗白衣人暴動案結案陳辭中,提及暴動罪的法律原則,並引用上訴庭在7.28上環暴動案中,裁定「伙同犯罪(joint enterprise)」原則適用於暴動和非法集結案的裁決。周天行透露,上環暴動案中的被告湯偉雄,已向上訴庭提出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上訴許可,惟聆訊目前尚未排期。


    健身公司東主夫婦湯偉雄和杜依蘭以及當時16歲少女,於2019年7月28日的上環衝突中被控暴動罪,經審訊後被裁定罪名不成立,律政司後來要求上訴庭釐清「伙同犯罪」原則。上訴庭上月頒下判辭,裁定「伙同犯案」原則適用於暴動和非法集結案,即不在犯案現場的犯案者同樣可入罪,包括通報警方佈防的「哨兵」以至駕車接送示威者離開的司機等。



7.21結案陳辭   控方引「伙同犯罪」 

稱現場鼓勵暴動同屬主犯 6.18裁決


    前年7.21元朗白衣人暴動案,6人不認罪的審訊昨日在區域法院結案陳辭。控方引用上訴庭就「伙同犯罪」原則的裁決,指即使未能證明其中兩名被告曾出手打人,但他們身在現場鼓勵暴動,屬主要犯案者,「至少都係secondary party (次要參與者) 」;辯方則強調被告並非與其他白衣人「一伙」。控方又稱,本案不存在暴動罪成、有意圖而傷人罪不成立的情况,兩罪須同時罪成或罪脫。案件6月18日裁決。



官問:能否暴動罪成傷人罪脫

控方:不會出現這情况


    6名被告為王志榮、黃英傑、鄧懷琛、吳偉南(飛天南)、鄧英斌及蔡立基,他們否認暴動罪、有意圖而傷人罪等6項罪名。法官葉佐民先要求控方逐一說明各人案中角色(見圖),控方提及本案雖無證據證明被告黃英傑及鄧英斌曾打人,但兩人在場參與鼓勵,可被視為主犯。葉官質疑「打人同鬧人唔同,點樣成為毆打的共犯?」控方強調,黃在場作激烈肢體動作,鄧則持棍走入車站及月台,不只是出現在現場。


    葉官問控方,能否出現暴動罪成而有意圖而傷人罪脫的情况,控方說「唔會出現呢個情况」,指從整體證據而言,兩罪須扣連在一起。控方其後引用案例解釋法律原則,包括上訴庭裁定「伙同犯罪」原則適用於暴動罪一案,以及青年新政梁頌恆進入立法會會議室的非法集結案,指法庭應採用「客觀準則」判斷破壞社會安寧的情况,而非被告的主觀意圖。


    代表黃英傑的大律師王詠文陳辭稱,即使黃曾指罵在場者,但他「緊守非暴力的界線」,行為未達暴動程度。葉官反問,被告動作挑釁,是否可理解為暴動裏的分工合作,大狀回應說,除非能證明被告與白衣人有共同目的。葉官再問:「如果佢目的係搵林卓廷算帳,但其他人針對閘內人士,咁又算唔算?」大狀重申黃指罵是短暫反應,他可能見到人擲東西才罵人,與其他人沒聯繫。


辯方強調被告非與白衣人一伙


    各被告的辯方大律師之後逐一爭議控方對各被告行為的描述,當中鄧懷琛、鄧英斌及蔡立基的大狀均強調被告不是與白衣人「一伙」。代表吳偉南的大狀重申,吳只是在自衛時使用了「過分武力」,惟葉官質疑「過分武力法律上就唔構成自衛啦」;控方亦反駁,吳向手上沒有武器的人揮棍施襲,自衛之說明顯不成立。


【案件編號:DCCC 888/19、11 & 734/20】




28.4.21

首回應總會涉犯聚   童軍總監認不足:會檢討 明報專訊

警方即場調查後稱沒發現有人違反「限聚令」

恥與為伍

首回應總會涉犯聚   童軍總監認不足:會檢討

明報專訊   28/04/2021


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   蔡敏君


    香港童軍總會接連被揭發在疫情下舉行數十人出席的行政人員畢業聚餐和總監榮休宴,惹來民政事務總署調查,或會通緝及檢控有關人等。童軍總會香港總監劉彥樑首次回應事件,近日在總會網頁發文,稱事後看來畢業晚餐可延後或取消,「明白當日安排確有不足之處」,會檢討及從中學習。至於總監榮休宴,他認為是私人聚會而非總會活動,但事件在童軍中心發生,並有童軍以私人身分出席,總會非常關注,期望童軍成員時刻謹記遵守防疫措施。他表示會盡力配合政府調查,日後有進展或結論會再交代。


認同畢業聚餐可延後

晤辭職明志領袖   稱尊重珍惜


    劉彥樑亦回應童軍總會領袖訓練學院助理總部總監 (教育) 黃偉俊因上述事件而辭職明志一事,他表示對此感到十分遺憾和痛心,又稱一直非常尊重及珍惜每名領袖和成員,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薪火相傳,他已與黃會面了解其看法,讓對方知道總會十分重視領袖的意見。黃偉俊日前在facebook上載撕爛委任書的圖片,稱不滿總會高層在處理限聚活動時嚴人寬己,「恥與為伍」。


    本報上月報道,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於上月27日晚,出席在童軍中心舉辦的行政人員高級訓練班畢業聚餐,當時至少五六十人參與,警方即場調查後稱沒發現有人違反「限聚令」,總會當時稱,童軍中心不屬相關法例所指的公眾地方。兩周後,《蘋果日報》報道童軍總會前九龍地域副地域總監 (常務) 余煥懷,在童軍中心總監俱樂部中菜廳舉行榮休宴,筵開34席;童軍總會當時回應稱是童軍成員的「私人社交活動」,毋須向總會報告,故無資料可提供。民政事務總署翌日指出,活動涉違「限聚令」及餐飲處所防疫規例。

陌生人的安慰 黎佩芬

陌生人的安慰

黎佩芬   28/04/2021



    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由Colette奪得,片中主角Colette,一頭銀絲,已屆九十歲,雖然出遠行要坐輪椅,但思想動作仍然靈敏,個性倔強,與陌生人甫見面談及與兄關係:他大我三歲,是傻瓜一名,我們並不親密,不要再搞那些煽情……她拒絕落入別人的陳套想像,但家破人亡的創傷從未離她而去。


    雖然只有十數年的兄妹緣分,她没有忘記他,雖然努力忘記痛苦,但家中仍然掛着父親偷偷拍下被因德軍監獄時的兄的照片。她和家人二戰時參加了法國的抵抗運動,兄長被捕時十七歲,後被送德國集中營並死去。七十四年來 Colette不願踏足德國,年輕歷史學生介人了她的生命,在垂暮之年她決定動身。


    她的悲痛有没有得到任何緩解?學生一邊帶她走遺址一邊講解她兄的最後歲月,她事先是否知道那些?睡在没有被子的營房,被强制在隧道中二十四小時勞動替德軍製造武器,終於在隧道中喪命,死後三星期集中營被盟軍解放,救出餘下的生還者。


    或者她也曾經氣他行事衝動鹵莽,她記起任何時候都腰板挺直的母親,當直面兄長當日遭遇的恐怖,她在陌生人前哭倒了。她説她都不哭的,更加不在陌生人前哭。最後她應該是完全信納了學生的善良動機一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並從中找到了安慰與希望 。

27.4.21

Old People Like Us 譚蕙芸

Old People Like Us

譚蕙芸   27/04/2021


警員潘景臨


    區域灣院二樓的法庭裡,漆上棗紅色的牆上,一條垂直用來收藏電線的幼身膠喉管,有人用索帶鞏固了一把銀色的鋁梯。鋁梯沒有被打開,扁平地靠在牆邊,腳踏的鋁板上,兩邊皆呈現NOW TV的字樣,一邊是用黑色電線膠布拼貼而成,另一邊用螢光紅色筆寫上,確保不同方向都有人看到。


    警員潘景臨,被律師要求辯認一下這把梯子。剪了清爽髮型,臉有點圓的潘說,「不肯定是不是當日那一把,梯子每一把都是銀色……。」


    法官打斷潘:「唔該你可不可以幫幫手,我沒有全世界的時間來審這宗案。」


    潘難為地道:「鋁梯有很多款式嘛。」


    法官用回話:「我們也知道梯有很多種,只要你直接答問題,人生會簡單一點,不要帶我們遊花園。」審訊是用英語進行,法官說 “in Chinese we say, don’t going around gardens”.


    審訊的事件,是關於一宗年代久遠,發生於六年多前,2014年佔領運動的事件。警方聲稱NOW新聞台一名工程人員用鋁梯襲警,但後來並沒有控告該人士襲警。


    相反,該NOW工程人員卻表示,他和攝影師一起進行直播期間,忽然被便衣警衝前搶走他的鋁梯,當他被拉入警察群之後,更被拳打腳踢。他決定向律政司展開民事訴訟,就人身損害索償。


    訴訟程序漫長,六年之後,經歷過反修例事件,這宗「記者VS警暴」案件在現今脈絡下,又有了新的意義。


***


    一宗關於六年前的事件,在民事索償法庭上,無論法官、代表記者的大律師,都是資歷深厚的。


    席上的李樹旭法官年屆52歲,他戴着的眼鏡不時滑到鼻尖,雙手不斷在鍵盤上打字;代表記者的是資深大律師林孟達在馬來西亞出生,身型肥胖,他自70年代尾已取得大律師資格,黃色的資深大律師短假髮下,露出銀白色的頭髮和鬍子,他拿着鱷魚皮公事包,審訊期間,右手拿着蛋黃黃色的墨水筆,不時翻閱他的binder,裡面的活頁紙是舊式文具那種黃色紙間條紙,寫滿墨水筆筆記,用英語發問問題時,目光銳利,眼白滿是紅筋。


    林大狀仍在用墨水筆,年輕的律師已經在用手提電腦和平版式電腦了。


    李官和林資深大筆師對話中,也有自嘲他們是「老一輩」。量度鋁梯高度時,林大狀曾提出,鋁梯大約4 feet. 而李官則說,要拿一個以「米」為單位的紀錄,於是有律師拿軟尺即時量度,1.22米。李官自嘲:「old people like us才仍然會用feet.」


    審訊保留了舊式風味。盤問層層遞進,問答具張力。法官適時打斷介入。


    潘警員表示,當日NOW工程人員用鋁梯襲擊他,而他在現場時,並不知道這位是新聞團隊工作人員。


    林大狀請潘警員看當日照片。圖片中,被指襲警的工程人員,心口掛着記者証。


    林大狀:「警員,圖片中原告人頸上掛着繩和卡片套,你當時看不看到?」


    潘警員:「當晚我唔覺,睇到張相至見到。」


    林大狀:「你當時以為佢係示威者?當時示威者有掛身份証明文件在頸上?」


    潘警員:「我見過示威者頸上有繩出現,裡面是甚麼証件短時間無可能識別到。當時原告人用梯襲擊我,所以我注意力係把梯度,無留意佢身上佩戴咗咩証件。」


    庭上播放NOW新聞片段,片段中,警員把工程人員扯進警員群中,穿紅色風衣的NOW新聞台記者仇志榮早前上庭確認大叫的是他。仇記者在畫面中大聲向警員喊:「記者!記者!」


    本身在馬來西亞出生的林大狀,此時嘗試用廣東話摸仿這把叫聲,問潘警員當時有沒有聽到有人喊:「畸遮!畸遮!」懂廣東話的李法官糾正他的讀音,「記者!記者!」林大狀笑說,自己廣東話發音不標準。繼續問潘警員,當時有沒有聽到有人大喊:「記者!記者!」


    潘警員表示當時聽不到,直到事發後,看片段才聽到。


    較早前,法庭亦播放了另一片段,法官一度要求警員澄清他聽力有沒有問題。


    該 youtube 片段拍攝在較後時間,NOW工程人員被拖入警群之後,他被幾名警員帶到路邊。工程人員打手機報警,表示被打。片段中,被警員圍着的工程人員,向現場警員表示:「(有片段)影到我係冇郁過手!」


    潘警員在片段中,站在工程人員的不遠處。然而他在法庭表示,不知道當時對方有致電999報警,當時亦聽不到工程人員這句關於自己「沒有動過手」的控訴。


    由於審訊是以英文進行,每一句來回,都反覆經過法庭翻譯以中文重覆,故此對話拉長。


    林大狀:「你聽唔聽到原告人這句話?(我係無郁過手)」


    潘警員看片段,要重覆看兩次才表示聽到。


    林大狀追問:「that was said in a loud and clear voice.」


    翻譯:「那時是大聲而清晰的一句話。」


    潘警員堅持,當時聽不到。


    此時法官搖頭。


    潘警員解釋:「當時唔肯定聽到,可能因為拍攝片段的攝錄機更接近(原告人)。」


    法官此時介入:「警員,你有沒有聽力問題?那時候,及現在?」


    潘警員表示:「沒有。」


    法官用心把警員的作供紀錄在案。後來,對於潘警員的作供,法官更特意提醒警員,他是在宣誓的情況下作供。


    這位指控NOW工程人員襲警的警員,整個下午被林大狀盤問,他為何要不止一次更改口供。警員表示被襲後,連自己求醫的醫院都說錯,他在法庭先說自己是廣華醫院,後又稱忘記了。原來是伊利沙伯醫院。而他第一份口供寫道工程人員用「雙手」拿梯襲擊他,亦漏寫了工程人員第一次對他的襲擊。被問及為何改口供,他表示「太累」、「遺忘了」。


    林大狀不可思義地說:「你被襲擊,你竟然因為太累而遺忘了?作為一個專業的警員你知道落口供要準繩,詳細,精準?」


    其中一個潘警員承認的口供「遺漏」,就是他在第一次口供上寫道自己有向工程人員說「你襲警」之前,沒有記下其實自己也說了一句粗口:「我睇番片段先至道,我講咗這一句(粗口)。」


    該被粗口慰問的NOW工程人員,早前上庭作供表示,當時無端端被罵:「X你老母」,然後被搶梯,更被拖入警員群中被打。當晚他到醫院求診,左眼有明顯傷痕。


圖為李小龍在庭外留影


    入稟索償的為41歲名為「李小龍」的NOW工程人員。這天來法庭旁聽的除了他、他的一位朋友和一位來替他祈禱的牧師外,旁聽席空無一人。始終太多更大更重要的案件在審訊中,這宗案件原訂審6天,現在已進入第11日。小龍說:「很多年輕人比我更值得關注。」


    然而決心把自己的案件告上法庭,小龍代價不小。這宗為民事索償,一旦敗訴,李小龍本人將會承受巨額律師費,他表示事件在2014年發生時,自己也有掙扎過是否「去馬」,當時對香港司法系統還有信心,沒想過後來發生連串社會事件,但官司已經於2015年啟動了。


    在社會運動之中,不少記者也受過暴力對待,但願意拿上法庭討回公道的人不多。小龍說:「乜嘢令到我肯去馬,都係因為記者行家。我們出來採訪,唔係要畀人打的。」


    「李小龍」是他真名嗎?他尷尬地說是,當年他在廣東省出生,「小」字是跟隨族譜,當年爺爺知道生了個孫,想替他改個「龍」字,以為孫兒在內地生活,和香港明星同名字不怕。怎知童年他就來港生活,於是從小到大都被問及名字由來。他說笑,雖然他有名「李小龍」,除了這一次,從沒發生過和別人肢體衝突。


    喜歡這個名字嗎?「基本上李小龍這位武打明星,不會惹人討厭,而且李小龍咁有正義感,我有時會想,上法庭這件事,我更加不能放棄吧。」

夭 曉燊

曉燊   27/04/2021



    放工後,我常去公司隔壁的某運動品牌店買些新品。店門牌在德己立街,店門卻是朝向皇后大道中的,紅綠燈下等待過街的行人常常排到了店門口。


    去年夏天,某日我拎着新買的球鞋擠在人群中準備過街,抬眼看見路牌上的「皇后大道中」不知被誰添了一筆,「大道」登時變成了「夭道」 。未幾,綠燈亮起,我戀戀不捨地收回目光,發現旁邊兩個穿著校服的中學生用機警又略帶狡黠的眼神望着我。我們三個相視一笑,雖隔着囗罩,但仍像是一同會意了什麼。


    入秋,幾場冷雨後,那被潻上去的一筆,略淡了,但依舊頑强地 「夭」着。疫情反覆。冬去春來。上個月,我又經過那裏,發現那一筆顯然被人重新描過,春光裏愈發鮮亮。


    四季更迭。這個城市的很多印記,時間總是執拗地想要連根拔去,恨不得一絲痕迹都不留下,然後在一張白紙上重新塗抹榮光,大鳴大放。但注定,有些記憶和心緒,就如同那 「夭」字的一筆,無視街頭的喧囂,像極了光陰刻在心頭的詩,被反覆表達,生生不息。

25.4.21

星星月亮太陽 — 專訪田蕊妮 譚蕙芸

星星月亮太陽 — 專訪田蕊妮

譚蕙芸   25/04/2021



    在舞台上,杜汶澤除剩條底褲,展示自己苦練回來的肌肉。他把自己的過去放在陽光底下,變成自嘲的笑料,他口衰衰、談及自己年輕時「食軟飯」、跟江湖大佬行古惑、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在這場丈夫擔正的楝篤笑的中場,太太田蕊妮登台唱了一首鼓勵港人的《青春頌》,她穿着《Stand Up Hong Kong 香港企硬》的大會黑 T 恤,在黑漆漆的場館裡,168 厘米身高的她好像融入了場景的人海裡。戴着一對修長造型的閃礫耳環,大部份時間她在台下,專心欣賞丈夫的演出,紅了眼圈。


    直到丈夫望着台下的田蕊妮說笑,「近來我瘦咗所以娶多了一個老婆……但老婆盯着我,很恐怖。你說是國安可怕一點還是田蕊妮可怕一點?」鏡頭立即捕捉杜太的表情,她才裝出一副「猙獰樣子」搞搞氣氛。


    唱歌的時候,她激動得哽咽不止,想起丈夫的毅力、想起香港人的經歷。


    二十年的相知,高低跌宕。杜汶澤像猛烈的太陽,田蕊妮彷彿是反射太陽光的月亮。


    「佢咁搶眼,你無偈㗎,在他身邊要在公眾心中有定位不容易。」田蕊妮輕輕說。


    傳媒總想透過田蕊妮來述說杜汶澤,無論是花邊新聞,他「又」再次得罪邊個。但在田蕊妮心中,杜汶澤不只是丈夫,也是識於微時的「朋友」、「親人」、「最熟悉的人」。


    5年前田蕊妮母親因胃癌去世前,最後兩餐吃的是杜汶澤精心泡製的牛肉和粥品;田蕊妮母親喪禮上,火化儀式進行到最傷心一刻,傳來崩潰的哭喊聲,眾人以為田蕊妮失控,尋找聲源,原來跌坐地上要人攙扶的是田母最初曾反對二人在一起的女婿杜汶澤。


    內歛的田蕊妮,仍在消化母親的死訊,丈夫已經哭崩了。


    她有一種慢熱和拘謹,好像時而隱沒的月光,她形容自己「不能長時間受到注視」,更解釋所以自己不是「明星性格」,只是一個單純喜歡演戲的演員。追問下,她承認,心目中定義的「明星」要有「強烈的性格」,丈夫杜汶澤是一例。


    「有人會因為杜汶澤而喜歡田蕊妮;但喜歡田蕊妮的人不一定喜歡杜汶澤,甚至會討厭他,我是清楚知道的。」


    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她靜默了 15 秒:「因為杜汶澤不會修飾自己,作為一個藝人好難見到這一面,但田蕊妮依然是一個懂得修飾自己的人,或者,盡量大方啲啦。」


    「我做不到杜汶澤,只能欣賞他的赤裸和坦蕩蕩。」



安份聽話的女孩


    訪問在《立場新聞》的觀塘辦公室進行,田蕊妮近來即使要為快要上演的舞台劇準備,一星期排練六天,還要兼顧和丈夫一起創立的娛樂應用程式《喱騷》的幕後工作,剩下只有一個休息日的星期天,她為我們做訪問,化好妝準時到達。


    女助手和她一起到場。身裁高䠷的田蕊妮沉穩而安靜進場,像一只貓。她瞥見《立場新聞》有記者枱頭擺放了珍珠奶茶,立即想喝,着助手下樓替她買。我和她一起在房間裡,單對單談了三個小時。


    杜汶澤曾跟甘國亮在 2012 年訪問中形容「我太太不算性感」,那是準確的描述。田蕊妮這天穿了白色闊身襯衣,闊身長褲,配襯船袜,腳踏黑色型格橡膠底平底鞋。曾在商台主持節目的她,會以廣東話詞彙配以英語單字說話,但追問下去,她努力思考時,眼珠會急速轉動,說得用力時會輕輕用腳踏地,輔以手勢,像個乖巧努力的學生。


    這種性格和童年有關。田蕊妮父親熱愛流行曲,她 3 歲就會在家裡唱《月亮代表我的心》,15 歲在父親鼓勵下參加亞視歌唱比賽《未來偶像爭霸戰》,獲得冠軍後 16 歲就入行,勉強考完會考。「那時我找不到讀書的原因,1993 年我每月零用錢原本只有 800 蚊,入咗亞視就每月有 8,000 蚊,覺得發達啦!」


    她家住葵青區公屋,其後加入亞視,外界以為演藝界是「大染缸」,但她形容自己童年被母親管教得十分嚴格,不准出街,18 歲前母親不准她拍拖她亦跟從,未成年前即使從事演藝工作,也跟母親形影不離。在原生家庭裡,明明她是妹妹,心態卻有點像做「家姐」:「哥哥比較曳,反叛一點,母親寄望我不要學壞,我是很聽話的,有種責任心不想讓父母擔心。」


    在她心中自己不是特別標青的一個人:「其實我是一個好乖的人,我真係安守本份嘅。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我不是特別靚,也不是特別醜樣,或許小時候偏向醜樣……我成績不是特別好,也不是特別差;屋企不是特別有錢,也不是特別窮,正正常常的一個家庭。」演員情感來到的時候,說起連串獨白,有一種節奏感。


    在亞視 10 年 ,她從一開始以為自己喜歡唱歌,到慢慢明白演戲是甚麼。對於其他干擾,她嘗試建立一道牆保護自己:


    「就像我要演的話劇女主角崔巧玲一樣,建立很強的表面去掩蓋自己的脆弱,有段時間我裝作外表凶狠,因為不想給你見到我其實是個白痴,表面好像很強,很難接近。你不接近我,就不知道我的底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直到今日,田蕊妮待人有禮,要暖身良久,才有一刻爆 seed,偶爾爆出一兩句抵死絕核的妙語。大部份時間,她語速緩慢平均,除了有時情急而忟憎,情緒起伏不多。


巨型郵輪的零件


    離開亞視,她在商台主持節目一年。同期丈夫杜汶澤也要主持《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來自娛樂圈的夫婦,開始要涉足社會話題。丈夫曾到理工大學和牛棚書院旁聽何國良和邵家臻的社會學課堂。


    田蕊妮則要和吳君如及鄒凱光主持一個搞笑電台節目《她他她打到嚟》,陷入自我懷疑低谷。綽號「三姑」的吳和被稱為「灘叔」的鄒在直播室妙語如珠,她只懂傻笑。


    「那時我跟吳君如也熟絡,但原來平日飯局吹水,和主持節目不同。他們兩個可以說一支普通牙膏說足十分鐘,說到像外太空科技,但我卻搭不上嘴。」灘叔曾經取笑田蕊妮,「妳過去廿幾年是不是去了坐牢?妳好像沒有人生經歷?」


    田蕊妮才反思到,年紀很小已入電視台,全心投入拍劇世界,沒有了平凡人生活。直至 43 歲她拍攝《喱騷》裡的真人騷,才是成年後第一次搭巴士,自 16 歲入行後她已再沒有搭過巴士。


    「那時我才發現,我不懂得說話令人發笑,我唔識,我只係一個演員,我識講對白,跟劇本,講番個節奏出來,但你要我做回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呀,那時我不知道田蕊妮係邊個,我唔知做人(一頓)_係點㗎,所以啱呀,我可能真係坐咗廿幾年監。」說到肉緊處,她用鞋子輕輕跟隨着自白的節奏,毃打着地板。


    那是 2005 年,她剛剛嫁給了拍拖 6 年的杜汶澤。拍過《無間道》後,杜汶澤人氣上升,有條件讓太太過豐厚物質生活。她曾經做全職家庭主婦,但卻不快樂。「我開過最靚嘅跑車,那個快樂可以持續一星期,經過反光的大廈外牆,妳望着自己和車子的倒影沾沾自喜,但很快就沒有那個樂趣,不斷追,好空虛。」近年她和丈夫從學佛得到心靈安慰。


    商台主持工作了一年,她獲得無綫邀請拍攝電視劇,展開田蕊妮 12 年的大台人生。「最初好開心,好新鮮,大公司很有制度,相比無資源的亞視,過了無綫拍劇試造型時,多了很多靚衫着。」她嘴嚼着奶茶裡的珍珠,淘氣地說。


    在大台跟不同演員交手,拍攝的劇集開始獲獎,她發現一種納悶。「漸漸,大家覺得田蕊妮『就是好戲』,新人若要跟你拍戲會感到有壓力,驚你的。(我問,像要跟汪明荃阿姐同台演出那種壓力?她笑說是。)每次拍完一個鏡頭,幕後人員就收貨說 Okay。但人有惰性的,自己『揸流灘』自己知道,若拍攝連自己都不過癮,觀眾怎會覺得好看?」


    TVB 的問題是甚麼?她深思後說,那似乎是公司過度發展的必然。陽光灑在她白晳的臉上,她慢慢解釋:「TVB 好像一只巨型郵輪,有一個很完善的系統砌咗喺度、『砌死咗』喺度,無論如何都要這樣運作。矛盾是,這麼大間公司,的確要有一個系統才能運作,但若你是做創意工作,有一日,你就會成為系統的一個部份。」


    我反問,像啤膠工廠裡,最後自己都會成為那件膠?「係呀係呀。你一係離開個系統,一係配合個系統。我不想因為自己有追求,阻住人哋收工。」


    傳媒曾報導,促發田蕊妮離開無線,因為在一個電視劇宣傳活動時,正值反修例運動,有宣傳人員勸喻台前幕後別說「加油」兩個字。「這是一個觸發點。『加油』如此中性用字都不能說,如果那個宣傳人員是受到命令我還沒覺得甚麼,但如果是自我審查我就覺得嚴重了,那以後我演的劇本會怎樣?」



原來田蕊妮可做田蕊妮


    跳出電視台系統,田蕊妮現正和杜汶澤一起經營另一個系統。《喱騷》動用資本建造自己的網絡平台,製作自家節目,無論製作內容,到電腦運作都要費心力。廿多年來專心做演員,忽然顧及管理、監制等行政和幕後工作,田蕊妮承認不是自己最擅長的事,「但我覺得是應該做的事」。


    夫妻檔構建《喱騷》,傳媒訪問她的時候,又一定回到杜汶澤這個話題身上。我問田蕊妮,覺不覺得她的形象裡「杜汶澤太太」這部份佔了很大比重?田蕊妮第一反應是,「對,無論訪問中我說了多少關於我的事,最終標題都是關於杜汶澤。」很快她又補充:「但事實上我是杜太呀,那是事實,我為何要介意?」


    討論良久,田蕊妮娓娓道來夫婦二人的成長歷程。「我年紀很小就認識杜汶澤,我細個的世界是他帶給我的,我成長裡不能缺少杜汶澤。一路上,我很倚賴他,他亦很想保護我。他不想我受到傷害,或者他覺得醜陋的事物不想我接觸到,只想我只接觸美麗的事物,那種保護去到這個程度。」


    兩年前,田蕊妮已四十歲,才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旅行。送別時,丈夫在臉書上寫了幾句話:「這個女孩子,十六歲便認識我,由好朋友到正交往、拍拖、結婚…….女人四十,她要展開她的增廣見聞環遊世界之旅。從未獨個兒上路,今天送她出門,好奇怪,有點像父母送子女出國升學的感覺。」


    但漸漸,田蕊妮成長了。「特別是我發現自己不能做一個全職主婦,也需要有自己工作時,他鼓勵我找自己的路。慢慢發現,咦,『田蕊妮原來可以成為一個田蕊妮,有自己粗略的形狀』,但人性是,對方雖然想你成長,但佢又想保護你,未必接受到妳成長,怕你受傷害。就好像母親不願意接受兒女長大,要兩人互相協調。」


    田蕊妮說,杜汶澤年輕時經歷較多,關於演戲的事,杜汶澤往往可以從自己人生拿出很多素材,啟發背景較平凡的她。「關於演戲,他以前會畀好多意見我,例如話,『呀,妳現在這個表情可以捉緊來做戲』,我會聽佢意見。但到一個時候,佢感覺到我再沒有再問佢意見,或者提出反建議,佢會唸,『哎,點解我老婆會對我 say no?』」


    離開 TVB,田蕊妮原本計劃到海外進修戲劇,怎知遇上疫症,她轉而在臉書找到本地戲劇老師甄詠蓓的網上戲劇課,因而結緣促成了今次《聖荷西謀殺案》的話劇演出。導演甄詠蓓形容,田蕊妮無論外形、年齡、心境,都跟戲中女主角相似。「她的氣質裡,強中帶弱,弱中帶強,面對杜汶澤她都可以搞得掂,足見她的厲害。」


    《聖荷西謀殺案》是劇作家莊梅岩 11 年前的作品,田蕊妮說,這個劇本結構完整,水準媲美歐美作品。「我現在 43 歲人看這個劇本,驚訝 32 歲的莊梅岩怎樣把人性寫得那麼通透?裡面沒有把人標籤,沒有簡單的好人和壞人。」


    十多年前,田蕊妮主持商台節目時,對自己認知薄弱,今日,她開始明白自己:「我係一個不放過自己,也不放過別人的人。」她說,自己性格緊張,不懂放鬆,很想把事情做好,追求完美,給自己和身邊人很多壓力。


    「杜汶澤教我知道,這世界沒有完美。是他教懂我去放鬆,他說過一句話,我一生都記住。『佢話,點解你會咁驚錯呢?人_係會錯架。錯咗又點呢,甚麼是對呢?為何我們不可以錯呢?錯了是否有機會修正變得啱呢?由錯變啱嘅過程,會有嘢袋落你個袋。』我才醒覺,係喎,點解我咁驚錯呢?」田蕊妮從心底吐出一連串很有張力的monologue。


仰望太陽的月亮


    訪問了 3 小時,《立場新聞》兩位記者進房間來,一起拍攝視象片段。曾經做過娛樂記者的女孩說:「好少『星』會願意畀咁多時間做訪問。」田蕊妮秒速反應:「我唔係星,我點解要做星?」


    語氣裡不是囂張,聲線是微弱但肯定,好像希望把握每次機會澄清一場「誤會」。訪問裡我們多次提及,她如何看待自己「不是明星性格」。


    在她認知裡,張國榮、梅艷芳、何韻詩,甚至姜濤都是明星,自己不是:「明星係好享受成為眾人焦點,而我呢,不是太多時候享受成為眾人焦點。有鎂光燈射住,我會有開心感覺。但長期射住我呢,我唔掂喎!我唔得㗎!」記者不明白,請她詳細解釋,她有點委屈,說明自己性格就是如此。


    她舉例,在無線拍劇時,有一段時間出去宣傳,群情洶湧,她扮着粉絲眼神發光「嘩!」的一刻。曾有幕後勸喻她「捉住個勢好好運用再上」,她卻反問:「我唔識這樣做,亦不知道要再上,上去邊?」我反問:「紅一點囉!」她再次澄清,自己不是那種人。


    我再請她解釋,在她理解中,甚麼是「明星性格」:「我老公啫,我唔覺得自己係一個明星。我定義明星是很有魅力,有領導能力,很多人願意為他工作,好有自己性格的,我覺得我沒有『很有自己性格』,我單純地鍾意演戲。」


    而好有自己性格的,包括她丈夫杜汶澤。杜汶澤在楝篤笑的台上,數盡「明星」陋習,包括自己過去曾經目中無人,使喚下屬的習性。


    田蕊妮終於說了一句話,總結了她和丈夫觀眾面的不同:「喜歡杜汶澤的人不會介意喜歡田蕊妮,但喜歡田蕊妮的人不一定喜歡杜汶澤,甚至會憎杜汶澤,這個我完全知道的。」


    為何會有這個差別?她思考了良久:「某程度又解釋到,為何我欣賞他。因為杜汶澤不會修飾自己,作為一個藝人好難見到這一面,他是一個覺得甚麼就直接說出來的人,不會修飾和包裝。他若是嬲就會話你知佢嬲,覺得好笑就會取笑你。」


    「但田蕊妮依然是一個懂得修飾自己的人,或者,盡量大方啲啦。這亦是我的性格,我做不到杜汶澤,只能欣賞他的赤裸和坦蕩蕩。」


想不想像他那般赤裸?


    「我現在還未處理到那種介意,我仍然有嘢介意。沒有人喜歡別人不喜歡自己,但他不介意你如何看待他,他不介意你憎佢。」


    而喜歡他的人,會因為有人不喜歡他,而更喜歡他。我補充。


     「對,所以我更欣賞佢。普通人容易有個框框限住自己。由朋友到拍拖到婚姻,杜汶澤都不斷打破我的觀念。我們一起經歷,也一起成長。」


    「這兩三年,他的轉變,是我猜不到的,以前想過,如果唔啱大家可以(分開)各自生活,但這兩三年看到他的改變,他的行動,我作為身邊人,我真是曾經像朋友一樣跟他說過,我唔怕骨痺也要說,『我好尊重你,就算要我放棄自己也要撐你。』」

{調查報道達人} 蔡玉玲 記錄事實背後,想承載的其實更多 曾曉玲

{調查報道達人} 蔡玉玲 

記錄事實背後,想承載的其實更多

曾曉玲   25/04/2021



    西九龍裁判法院地下,一眾行家在等候即將面對7.21查冊案裁決的記者蔡玉玲(阿包),她一現身,電梯口擠得水泄不通。開庭前,阿包傳短訊請我到會見室門外,依約將一張光碟交給我,笑說「這是孤本呀」,然後便關上門準備上庭。我邊步向1號庭門外,邊掂量這輕飄飄的DVD,彷彿觸摸到阿包做新聞的初心,進旁聽的記者席前,小心翼翼地放好。法官一字一句地讀着長篇的裁決理由書,「本席認為,被告人是否本着良好的動機索取資料並非重要。歸根究柢,法庭要考慮的事項為被告人所作的陳述是否虛假……」查車牌的步驟裏是否陳述,是否虛假陳述,是否明知而作虛假陳述,法官一一確定,並請阿包站起,宣布罪名成立。由被捕受審至定罪,在公眾面前一直顯得硬淨的阿包,哭了。


【陳 述】


    光碟封套寫着「The Blacks(2005)獲第11屆IFVA公開組特別表揚獎」。2005年,是她從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的年份。阿包做過很多硬橋硬馬的調查報道,這套近15分鐘的紀錄片作為一切的起點,卻充滿「人味」。


    她形容自己的記者路是「很老套的古仔」。大概中五那年,看一集關於社工王惠芬協助佐敦非華裔基層的《鏗鏘集》,「我在家中睇到喊晒」,她笑不知為何之後不是想做社工,卻想做背後拍片的人。「記得人生第一套令我歎為觀止的紀錄片,是中六時看的《樂滿夏灣拿》,入面記載的每個人物都很有故事,他們的生命很複雜,亦講到更大的議題,那時我還不知美國與古巴之間的國際關係,長大後又再重溫。我很訝異這樣記錄人的真實生活,是如此重要而有意義。」


    「影像作為一種媒介,有很多種陳述的方法,紀錄片是其中一種方法,而我覺得它令人着迷的地方是,拍的人與看的人都知那些事情是真實發生過。如果看了好的紀錄片,那種令你訝異的程度,會覺得好似劇情片一樣,原來發生在人身上的事可以咁dramatic。」


第一套紀錄片   拍攝在港黑人故事


    在新傳系修紀錄片的課,她終於有了實戰經驗。「那時有個小組功課是要拍一個古仔。2000年初開始很多黑人在香港生活,那年代還未很開放,社會輿論覺得他們很污糟、令治安好差、常瞓街,我們便4個同學一起去拍,試試了解他們在香港的生活。」目標哪裏找?「真的往街上去找,我們4個女仔在尖沙嘴海旁行埋去跟他們傾談,他們很友善亦很好奇,人在異鄉來港做貿易生意,賣衣服、二手電子產品,甚至二手車。」主角是迦納青年,說與兩三個同鄉每天只來往重慶大廈、九龍公園、清真寺,基於宗教,香港地道食物不敢亂吃。學生陪他們到小食檔介紹,又請一份雞蛋仔,黑人眼神怯生生裏有驚喜。然後一同去了便利店,見他們拿起飲料未付錢便喝,學生細問才知付錢先後是文化差異。「我記得評審喜歡是因為覺得很intimate。回想起來,那是幾原始的一件事,不為工作而做,沒多思考要透過一條片說些什麼,是最原始、最觸動我,紀錄人與人之間的故事、交往。」


【明 知】


    一畢業在無綫做兩年,參與製作綜藝節目。「那時亦很單純,學學做電視節目,《名曲滿天星》、《美女廚房》《星光熠熠耀保良》……認識了電視的製作流程。當然那兩年我知不是自己的心之所向,見到港台請非公務員合約就去in,唔知點解佢哋又請我。事後回想也是神奇,因為我沒有全職做新聞的經驗,好好彩請人的是公共事務組。《議事論事》是政治性質,跟立法會、政界新聞,所以與時事的關係拉近了,對社會、本地政治新聞、中國政治新聞了解更多。」2012年,少女夢想達成,她開始做《鏗鏘集》。而港台其實並非如報館有專責調查報道的團隊,「可能我給人的感覺比較理性、着重邏輯思維,我常用分析的脈絡看一件事,題目好多時是自己構思,另外社會發生了一些事,監製好想有人做時,我通常獲指派去做很『硬』的題目」。


拍攝內地維權人士   被公安帶走


    阿包做過很「人」的古仔,亦因此曾在內地遇險。2013年《我媽媽無罪》,她拍攝維權人士子女的生活,其中一個是劉萍女兒廖敏月。「我本身約了她在安徽蚌埠會合,跟她回故鄉江西新余。媽媽入看守所被判了幾年,她一直接觸不到,決定到新余看守所親自去問。我記得很誇張,我們搭的士到看守所,距看守所幾百米外一落車,就有公安過來問話,劉萍夫妻因政見分開,廖敏月爸爸是公安,公安把我們帶回公安局後,爸爸不多久便出現,我目睹他如何罵我們被境外勢力顛覆,還摑了女兒一巴。」她在工作裏見識到紀錄片的戲劇性,可惜是悲哀一種。後來廖敏月被父親接走,同時文宣部門的人纏上阿包與攝影師。她得知廖仍堅持想做訪問,與攝影師臨時換酒店,又買火車票離開再包車回去繼續採訪。


    六四25周年,她想到一個角度,從六四看內地公民社會的變化,「訪問不到郝建,浦志強被捕,幾經辛苦訪到郭玉閃,他們遭遇的境况也折射到社會一面」。她更因涉嫌携帶犯罪贓物被拘留,監製急call回港,但她約了胡佳。「他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願意犧牲那麼多來傳達他的信息,我不可以一走了之。我跟監製說你當唔知啦,畀我試一次,有什麼決定我自己負責啦。」


    理性底下,驅使你一往無前的還是重視受訪者的情感?「理性可能是我的包裝?說到最後,做這些事背後一定有你自己的看法,理性是一種語言去告訴其他人你想說的故事是什麼。理性應該是這個社會的最大公因數,如果沒有理性,純粹訴諸感性的話,是否有說服力?做電視也好、做紀錄片也好,是不停說服、表達信息的過程。」


調查報道是另一種紀實


    2016年,她捨棄公務員身分到傳真社,「也是個重要的轉變,我細細個想做紀錄片,在鏗鏘做了4年,中間行行吓就行上做調查報道的路,可能跟當時社會氛圍有關,看到很多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發現背後很多事沒有人知、沒被發掘,於是個人從紀實性遠離一點,是另一種紀實,不再是人的故事,是講社會咩事、制度咩事」。是你變了,還是因為覺得社會需要你這樣做?「是社會需要行先吧。2012至2016年發生了很多事,那時覺得做一些節目搔不着癢處,社會還是否需要?我不是要貶低當時在做的節目,而是很多製作、時間上的限制,可能一些報道只能回顧社會發生的事,當時我有少少不滿足於這種報道,覺得如果有22分鐘的air time,港台有這樣的資源,我們應給讀者更多重要的東西去看,我對自己有這樣的期望。」


    她在傳真社曾揭發多部中國製新加坡地鐵列車運回青島替換車身,而涉事生產商亦負責製造香港地鐵市區線93列新車,更因此被新加坡交通部長斥報道是為中國製造麻煩,殃及新加坡,傳真社後來反駁報道涉及重大公眾利益,不涉政治考慮。阿包說不怕與高官對壘,只怕報道出錯,部長回應事件不涉安全問題故沒知會公眾,她倒鬆一口氣,證明報道屬實。


查冊不是以身試法


    判決前夕,回顧許多報道總是踩親人條尾,為調查報道冒險,她又有沒有驚過?「是否永遠因灰色位而冒險,其實都要回頭去問公眾利益在哪,在我呢單嘢之前,查冊在公眾及全行的認知,都不會覺得查冊是明知違法而去做,比較多是道德上的考慮,多於是否違法的考慮。例如上門搵人,會考慮有否最合理最充分的理由、有沒有其他方法接觸目標,或上門會為他帶來什麼困擾……在我的人生中,我沒有一個認知是明知這件事犯法而去做、是以身試法。政界有人說我是公民抗命,透過自己的行動去挑戰這條法例,我冇喎。」


    「你問我,做咗10幾年記者,我沒覺得我任何一次採訪的方法是明知違法而決定去做,我想不出這樣的例子,更多時是道德上去想,這樣做是否合乎比例的掙扎比較多。」


【虛 假】


    被捕一刻,阿包見到警察在門外,「有想會否與7.21或反送中有關,以及覺得與工作有關,但估不到具體是什麼節目、什麼事,完全想不起來」。她說自己仍保持理性,「唯一只能理性處理,我入去換衫時已想到要通知律師、如何保障我自己的權利、會否搜我屋取走新聞材料」。她在事情發生後,還會冷靜地自己觀察自己,食得瞓得,「唯一很emotional是覺得對屋企人好唔住,阿媽因為這件事很擔心」,訪問兩天後判刑,她說早預備最壞狀况,「當入獄是0.00001%有可能發生,我也象徵式有張清單,萬一要突然入去坐10日8日,我希望有人陪住阿媽;如果突然要坐1個月,阿爸的護老院院費都要人處理、家裏的租都要有人幫我交,這些處理到最後是為了令自己個心好過」。


    阿包其實內裏很柔軟。「我係一個感性嘅人來㗎,雖然大家不同意!我是睇一場戲會喊到超廢,很容易觸動的人。」鋪陳精密的調查報道結構,一層層去查到夠實淨才出街,「人哋看我外表可能覺得我好理性囉,但我絕對覺得我也是個感性的人,理性是工具」。


    她為專頁「旁聽反送中故事」撰文,令人意外是她筆下並非技術文,既寫7.21白衣人審訊的證人憶述如何互助互救,亦寫因抗議8.31被捕示威者阿才與才爸的故事,「我不是妙筆生花的人,但自己能力有幾多,咪做能力做到的事囉。我成日覺得,事實都重要,但到最後要觸動到人,令人有共鳴,看到人情在裏面,才能在歷史上經得起考驗。我未必做到這件事,但我理性上知道一個好的新聞報道應當如此。在鋪陳事實的同時,背後應有更多東西想承載,可能是道、可能是情,可能是一些你想人記住的人」。


    做挖掘事實的調查報道,似乎與當初為《樂滿夏灣拿》感動的自己愈來愈遠,其實從不。「可能我們現在仍籠統記得,2019年7月21日10點幾,何桂藍在元朗西鐵站閘機附近被粉紅衣人襲擊,但去到最後大家最觸動的,是她當時就算受傷依然肩負直播的使命。事實背後隱藏了更多的東西,是我們做人的價值觀、人的價值,人性最根本的事。」在《7‧21誰主真相》,「我最想表達的,是香港人對真相那種追求與堅持」。


事實永遠是基礎


    她一直在尋找語言去說「根本的事」。「事實永遠是媒體或所有事的基礎,你不會用一張假相、假bite,不會明知假而報道,這是表面的、最基礎的,而我們做媒體工作者好多時是將這些事實建構一個picture,同一堆事實可能有人建構的完全不同,事實上香港也在發生。當日發生的事多數會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透過媒體有系統地梳理,令它成為可信、客觀存在的東西。像六四當年,雖然留下很多實證,但日後眾說紛紜,官方跟民間論述完全不同,過去在歷史上消失,你不會想香港發生一件這樣的事。我不知香港過了10年後,7.21會否變了另外一件事,我真係唔知,我好擔心會係咁。」


【動 機】


    公義在法庭語言裏另有詮釋,是否陳述、是否虛假、是否明知,庭上的阿包默聽一重重定義,終被「罪名成立」的判決壓出眼淚。


    記者席上傳來一陣陣抽鼻子聲,我想起訪問中一條問題,如果能回到從前,你看到坐在電視前微小夢想正萌芽的少女阿包,會對她說什麼?「我會說,如果你繼續行落去的話,將來10幾年都會好開心。」她笑,「不枉過,係呀,不枉過,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剛才提及任何一隻採訪古仔,在我生命中都留下痕迹,建構了我的價值觀」。


    阿包在訪問多次提及「無悔」二字,無悔做記者、加入港台、製作《7‧21誰主真相》。「當時盡最大的努力,在當刻用了最適合的方法,在未係最差的時候做到、出到街,留下紀錄,無論之後發生什麼事,我相信看到的人會記得。我覺得有份參與做這集節目的人,都一定認為能夠做到這件事,在人生中是很重要。」


毋懼打壓   繼續履行傳媒責任


    未來是否還做記者?「是。」她毫不猶豫,未來想嘗試不同平台,「當一個平台被打壓,會有另外的平台承繼傳媒的責任」;將來再讀書,也是想着讀新聞,「我想探索其他地區、國家的經驗,包括公民社會與獨立記者的關係,或面對威權或獨裁政權之下,媒體的存在可如何演變」。「《鏗鏘集》這個名意指鏗鏘有聲,在社會有不公義的時候發聲,幫助弱勢、有人文關懷,這些價值不會失去,可能最後這個節目存在,價值已消逝,但倒過來一個不是叫《鏗鏘集》的節目,仍可秉持這種精神,究竟是存在不存在?可能我們要學識不給自己太多包袱,消極說是跟時勢走,積極的一面則仍是講古仔,尋找背後最根本的東西,不要被規條所限。我初初想做《鏗鏘集》啫,又唔係唔做就做唔到記者;我在港台工作多年,好鍾意港台啫,不在港台是否就做不到自己要做的事?都唔係。」


    後來我把陳年DVD放進電腦播放,一眼就認出紀錄片裏單純地發問與解釋的短髮大學生,與對新聞一條心的阿包今天藏在口罩後的娃娃臉,幾乎未變。

社會當然需要真相,不能只剩低謊言和荒謬。 黎佩芬

社會當然需要真相,不能只剩低謊言和荒謬。

黎佩芬     24/04/2021




史上最失常的奧斯卡 畢明

史上最失常的奧斯卡

畢明   25/04/2021



    四月奧斯卡,六月飛霜,不盡相同,都冤。疫足超過一年,封城、禁入影院、停止電影製作,太陽照常升起,每年的奧斯卡卻不再如儀,失常地由二月社交距離至如今四月底舉行。更失常是香港不再直播頒獎典禮。然而香港失常,又豈止一個奧斯卡。


    超過12年了,在本欄預測奧斯卡,就算世界失常,如韓麗珠說,「維持正常生活才最重要」,「在我能力範圍內,我希望表裏如一地過活」,是神婆,便好好問米,查冊吓今年的賽果。


最佳動畫 :《靈魂奇遇記》,上個月我已率先張揚。


用Soul jazz講人生,用爵士樂講當下,「活着」的意義在於一刻盡情。追夢,但不止求追夢,找真諦,問夢和真諦有幾多種。過程,已是目的。一套動畫舉重若輕說禪趣,無常之中「行住坐臥是禪」,能執着能放懷,真自在。以畢加索立體簡約主義畫「神」,對照繁華紛雜的紐約街頭人間,視覺畫功都是盛宴;相信順手袋埋最佳配樂。


最佳男配角:Daniel Kaluuya《Judas and the Black Messiah》。


可以超肯定,這項競爭頭崩額裂,波叔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搶鏡兼上身,幾場法庭戲可以鑲起來貼堂表揚,睇到嗒嗒聲;另外Leslie Odom Jr.和Paul Raci也出色,但是提名級出色,不是攞獎級。Kaluuya的角色太多表演空間,一個充滿色彩,激情、理想和愛恨不停放煙花的人物,單看劇本已經摘了半個獎,睇埋演出全個寫咗佢名。


最佳女配角:尹汝貞《農情家園》。


這選擇有點糾結,我的首選是Glenn Close,《Hillbilly Elegy》中脫胎換骨的造型,咬碎全棚牙的入骨演技,鄉下婆的粗獷與真性情,連走路的背影也有表情,斷斤秤她稍勝。但尹汝貞「韓國版梅莉史翠普」的花朵不是浪得虛名,片中與小男孫鬥百厭,可愛自然討好,韓國人膚色大同下在美國尋找Field of Dreams,她獲獎既令奧斯卡光譜擴闊,又高奏種族共融,延續去年Oscar及全球影視韓風。兼且姥姥不久前有限英語致謝BAFTA贈獎,感謝英國人咁“snobbish”都投我,人氣及率真指數急升。Glenn Close還輸在參賽作品口碑麻麻,奧斯卡一向睇埋呢樣,碟牛肉炒芥蘭反應一般,條菜識飛都冇用。


最佳男主角:Chadwick Boseman《藍調天后》。


此項是Anthony Hopkins和他之爭,論擔起頭家,老影帝鶴健士勝,全身功力鈴鈴查查一件不留盡地曬冷,老人失智的荒寒有枯葉飄過。《藍調天后》有Viola Davis幫補家計,但Boseman兩場重頭搶分戲,講童年慘案家族血仇,道出白人歧視肆姦肆殺,更背負黑人歷史創傷,屈辱與斷腸交加,他掏心掏肺由斯文仔變身六月飛霜血濺桃花扇,睇完你摸吓自己塊面鮮血未乾,腥腥哋。再講,一個已經拿過,一個早逝死咗,如果平手,投票定必追封,加持不可能再參賽那個。美國本土風頭火勢,Black Lives Matter、Black Prize也matter!男主配角都由黑人勝,預咗還。


最佳女主角。大鑊。


極愛Vanessa Kirby,《Pieces of a Woman》演得七情上面,但碟牛肉芥蘭唔夠其他主菜好味。《浪跡天地》的McDormand、《超犀女王》Carey Mulligan、還有《藍調天后》的Viola Davis,三個都捉住隻鹿,但未見到有一個脫出的角比其他兩人大。McDormand值得拿但是否值得拿第三次影后我保留,Davis非常好戲但今次角色起伏不大、層次深而不多,Mulligan隻鹿最大,拿到的籌最靚,惜功力所限未能脫出最大的角。三人之爭,最後生死籌,合上眼揀Davis。


最佳導演:趙婷《浪跡天地》。


呼之欲出。素人演員在她手上,天然真摯,老薑高手在她手上,情味天地間越浸越濃,詩意地講孤獨,唯美地說放逐,把一本非小說拍成了instant classic。同場之中,David Fincher用力過度,其他都有所不及。難得趙婷還被小粉紅狙擊,被大國封殺,不是助攻是什麼?大好良機,讓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個有色人種,在too white的奧斯卡摘下最佳導演,盡得天時地利。


最佳影片:《浪跡天地》。


在天下大亂世道莽蒼的今天,用最大的溫柔、豁達、誠實和勇氣,看穿建制和文明的虛偽、殘忍和失敗,拮大髀發省何謂美國精神,寫下獨立宣言最深刻的更新3.0。什麼都可以崩壞,唯信天地的無私,陌生人的普渡,趙婷以非美國人,由前作《The Rider》到更早的《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都在反省最根本的美國DNA,安身立命之追尋,比美國人尋根得更深更赤誠。當《農情家園》還在販賣舊版美國夢,她說:不了。本片才是最回應時代,最震撼美國核心價值。


最後side bet,最佳原創劇本:《超犀女王》。


《Killing Eve》編劇組成員你懂的,以典型女性stereotype顛覆女性典型,Femme fatale是復仇者女王,一字記之曰me too殺得出神入化。最佳視覺特技《天能》,故弄玄虛至走火入魔,也僅止於此。

Something On Your Mind Karen Dalton

Something On Your Mind

Karen Dalton




Yesterday any way you made it was just fine
So you turned your days into night time
Didn't you know, you can't make it without ever even trying?
And something's on your mind, isn't it?

Let these times show you that you're breaking up the lines
Leaving all your dreams too far behind
Didn't you see, you can't make it without ever even trying?
And something's on your mind

Maybe another day you'll want to feel another way, you can't stop crying
You haven't got a thing to say, you feel you want to run away
There's no use trying, anyway
I've seen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Who cannot maintain will always fall
Well, you know, you can't make it without ever even trying

And something's on your mind, isn't it
Tell the truth now, isn't it
Something's on your mind, isn't it
And something's on your mind

24.4.21

高小要教防假新聞 常識教師盼教局有指引 明報專訊

唔想逐個舉例   但總有例子

高小要教防假新聞   常識教師盼教局有指引

明報專訊   24/04/2021


    教育局早前向學校發出國家安全教育指引,預告各科課程內容將結合國安教育元素,前日進一步公布多8科國安教育課程框架。在最新常識科課程框架中,教育局要求高小學生要明白例如「假新聞」等「不正確的資訊」對個人、社會和國家可造成的影響。有小學常識科教師對如何分辨「假新聞」感到困惑和有壓力,期望局方提供清晰指引,否則不知道「紅線」在哪。


    本港現時沒有規管「假新聞」的法例,對於教育局首次在官方課程框架中使用「假新聞」一詞,本報昨向該局查詢確實定義為何、在未有法例下使用有關字眼是否恰當等,局方沒有正面回應。


被問假新聞意思   教局:立會有討論


    教育局表示,在資訊科技普及的年代,世界各地均出現虛構或揑造的假新聞在網絡流傳,就虛假資訊、假新聞的意思和負面影響,香港立法會和傳媒均時有討論,如同一般市民,學生有需要明白某些資訊未必真確,並須從小培養抗禦虛假資訊的警覺及需要從多方面求證資訊的可靠性。


    最新的《常識科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列明,高小的學習元素包括「明白不正確的資訊(例如假新聞),對個人、社會和國家可能造成的影響」,亦要認識如何正確地使用資訊科技和社交媒體,例如拒絕轉發未經證實和不正確的資訊。此外,課程框架建議的教學活動,包括蒐集一些電視廣告、報章或互聯網資訊,然後加以分析,例如當中的事實與意見、資訊提供者的可信度等,並討論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


     教協副會長、小學常識課教師黃慕儀表示,過去教授常識課及電腦課,有教導學生明辨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對這方面有信心;但「假新聞」一詞過往不曾用,質疑如何分辨「假新聞」,感到困惑和有壓力,期望局方提供清晰指引,否則不知道「紅線」在哪。


教聯會主席   黃錦良


被問假新聞例子   教聯:唔想逐個舉例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稱,在網絡上發放資訊容易,而近年社會高度政治化,有人或基於自身立場和政見發放資訊,認為「假消息」、「假新聞」對社會影響大。他亦稱有個別傳媒在報道上嘩眾取寵,甚至失實,故要教導學生小心判斷。被問能否舉出「假新聞」實例,他回應說,「唔想逐個舉例,但總有例子」。

FCC函鄧炳強 促交代「假新聞」定義 警稱已回信 在港外媒記者批似「尋釁滋事」罪 明報專訊

FCC函鄧炳強 促交代「假新聞」定義 

警稱已回信 在港外媒記者批似「尋釁滋事」罪

明報專訊   24/04/2021



    警務處長鄧炳強近日接連批評「假新聞」,並曾在立法會上稱警方會調查嘗試以「假新聞」危害香港安全的人,言論引起外媒關注。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前日去信鄧炳強,促澄清三大疑問,包括假新聞的定義;什麼形式的報道會構成「假新聞」;以及如何保證在調查假新聞的同時,兼容港府曾許下保障本港新聞自由的承諾。有在本港外媒工作的記者認為,港府提出的假新聞,與內地尋釁滋事罪名相似。


    鄧炳強上周五 (4月16日) 在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表示,「假新聞和國家安全直接有關」,重申許多外部勢力利用在港代理人,利用假新聞煽動仇恨、分化社會。他當日表明,「對於這些嘗試用假新聞,危害香港的安全的人,我們一定會全面調查,一有證據便會作出拘捕和檢控」。


質疑難兼容港府新聞自由承諾


    FCC主席瑞凱德 (Keith Richburg) 前日去信鄧炳強,該會關注近日有關「假新聞」的討論和制定法例規管的可能。對於鄧在立法會上的言論,該會迫切要求澄清三大疑問,包括在沒有「假新聞」法例下,究竟「假新聞」的實質定義為何;什麼形式的報道會構成「假新聞」,當局又基於什麼法律基礎調查及檢控。此外,該會指港府曾承諾保障新聞自由,處長如今強調會調查「假新聞」,質疑兩者如何兼容。



指有假新聞法國家   言論自由皆受打壓


    瑞凱德稱這是記者嚴肅關切的問題,「假新聞」字眼含糊主觀,也為世界各地公眾人物所用,以攻擊對自身不利的報道及負責記者,縱使報道事實上正確。他並稱,在有「假新聞」法例的國家,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均被打壓;許多傳媒專家都已停用「假新聞」一詞,因其定義非常含糊 (ill-defined)。他說該會一直邀請處長親身到場演說,並與會員對話。


    記協、FCC已對政府官方有關「假新聞」的說法表達立場,本報昨致電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張秀雲查詢,她稱該會暫時沒有回應。


    本報向警方查詢,對FCC的三大疑問有何回應,警察公共關係科新聞主任深夜表示,警方已回信給FCC,並回應了該會的關注,對於本報查詢沒有補充。


報道大眾觀感要負責「好可怕」


    對於近日「假新聞」的爭議,一名在港工作的外媒記者認為假新聞是基於對事件的看法不同,而不是客觀事實出問題。他以學童持仿製槍照片為例,認為假若傳媒稱該場景模擬8·31事件,官方的批評則成立,但事實上,傳媒只報道大眾的觀感,故對警方指控為「假新聞」摸不着頭腦,「大眾觀感,如果要新聞負責,咁政府、公權力又係咪要負責?如果講出來的人要負責,咁好可怕。」


    該記者認為港府提出的「假新聞」,與內地尋釁滋事罪名相似,強調傳媒是監察政府的第四權,「知情權不是只屬於持某一種政見的港人,而是屬於所有人」,籲政府三思。

二號橋衝突案 辯方片段見警拉倒被告警:佢失平衡 明報專訊

辯方斥警揑造證供

二號橋衝突案   辯方片段見警拉倒被告

警:佢失平衡

明報專訊   24/04/2021


    4名學生被指前年11月12日在中文大學二號橋參與暴動一案,昨在區域法院續審。拘捕案中理大學生被告的警員表示,當日追捕被告時,對方失平衡面朝天向後跌倒。辯方提供的片段顯示,被告是被警員拉倒,質疑警員揑造證供,警員則堅稱是被告失平衡。辯方又稱警員拖行被告,被告事後頭部流血,警員否認使用不當武力。


    4名被告依次為中大學生陳起行、理大學生李俊皓、IVE學生張俊浩及中大學生鄧希雯,他們否認暴動及違反《禁蒙面法》等罪。


警員林浩翔


「畫面見唔到但當時感覺到佢反抗」


    拘捕次被告的警員林浩翔供稱,當日他與隊員展開追捕,看到次被告在示威人群的中前排,被告突然失平衡,整個人朝天向後跌倒,他上前制服被告。辯方盤問時呈上片段,可見次被告遭3名警員包圍,他在地上爬行時遭警員從後拉跌,林表示「呢一幕就係佢失平衡嗰幕」,辯方斥他揑造證供,林否認。


    辯方又稱,片段中次被告根本沒掙扎,林不同意並稱「畫面見唔到,但我當時感覺到佢反抗」。辯方指出,林在制服次被告後,強行將拖行9秒;又稱次被告事後頭部流血,是因警員以警棍打頭造成,惟林一一否認。


警員鄧志豪


    控方之後傳召拘捕第三被告的警員鄧志豪作供,辯方播放片段稱鄧在拘捕被告時大聲吆喝他「死曱甴」,鄧否認。聆訊下周一(4月26日)續。


【案件編號:DCCC362/20】


21.4.21

日200機構5年前遭網攻  警懷疑解放軍指示 明報專訊

日200機構5年前遭網攻 

警懷疑解放軍指示

明報專訊     21/04/2021



    日本傳媒引述消息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200多間研究機構和企業2016年遭大規模網絡攻擊,警方調查後認為,行動很可能是中國軍方指示黑客組織所為。日本警視廳鎖定兩名中國籍疑犯,並於昨日準備將其中一人移送檢方偵辦,不過兩人均已離境。


    日本放送協會(NHK)引述參與案件調查的相關人士透露,警方發現JAXA遭網絡攻擊時,一名30多歲、有中共黨員身分的系統工程師曾入境日本,並5度以假名租用日本國內伺服器,以此攻擊多家機構系統。他將在日本租用的伺服器ID等資料,回傳給名為「Tick」的中國黑客組織。有保安專家稱,「Tick」自2000年代初開始活躍,相信聽命於解放軍,專門以航空及太空科技為攻擊目標。


    報道稱,還有一名隸屬於解放軍旗下專門對日網絡攻擊的「61419部隊」人士,曾指示另一名中國籍男子入境日本以假名租用伺服器。日本警方懷疑有黑客組織在解放軍指示下執行有組織攻擊任務的可能極高。


中外交部:不了解有關情况


    JAXA發言人證實的確曾遭到網絡攻擊,不過沒有被竊取到情報。報道指出,黑客通常會使用難以追蹤來源的特殊技術,讓警方搜查非常困難,這次調查單位透露有國家層級涉案,是非常罕見的情形。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表示,不了解有關情况。

20.4.21

壯哉 鄭建德校長 王師奶

論盡教育:壯哉 鄭建德校長

王師奶   20/04/2021


滙基書院 (東九龍)


    因為通識科,王師奶寫過好幾篇文字;因為教師動輒得咎,小婦人也為教師悲鳴了好幾回。前數天看到有報章訪問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不禁連叫三聲壯哉!壯哉!壯哉!如此風雨飄搖之際,竟有如此擲地有聲的訪問。


    因這篇訪問,小婦人才知東九龍滙基是黃之鋒和林朗彥母校。本來有個校友做過《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應是打鑼打鼓燒爆竹慶祝的事,但學校好低調,唔想提,鄭校長回應這問題時格外謹慎:「一直也有家長問我關於學民思潮,我不覺得是學校系統培養,若大家不欣賞他們,我亦不覺得是學校責任。」一間學校800多人,校長又唔係親自執教,若非轟天動地,可能連學生名字都唔知。畢業後是龍是蛇,是他們自己的因緣際會,做保家衛國的大英雄,做殺人放火的江湖大盜,與學校無關。相信鄭校長一定給黃之鋒和學民思潮困擾過,街外人以為學校是抗爭搖籃。


「就算課程怎改 教師也會專業處理」


    滙基書院(東九龍)是直資學校,雖然可以收學費,又有政府資助,又有教學語言自由,但要辦得有聲有色有「個性」,也非易事。王師奶雖然對直資的佔盡便宜替資助學校抱不平,但不表示小婦人不欣賞部分直資的成就。要學校辦得有「個性」,先要校長有「個性」。整個訪問中,王師奶對鄭校長兩句話頗為深刻,他說:「如果連教師的專業也喪失,也不要講教育。這是最後一道防線,就算課程怎改,教師也會專業處理。」鄭校長堅信教師能秉持專業操守。今時今日,萬方有難,罪在教師,青年偏離社會常規,社會人士就怪罪教師不盡責,甚或認為教師教壞學生,要CCTV聚焦對準教師錄像,監管一言一行。竟然有校長還相信自己的下屬會以專業操守來教育,滙基書院教師們有福了。


補充史料   隨時變山埃


    鄭校長講歷史教學,看得王師奶心驚肉跳,怕鄭校長超越「紅線」,惹來成身蟻。他說:「歷史科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自有判斷,而非憑單一教科書授課。(書本)對歷史的分析,是否等於全部?還是仍可從教科書以外有補充資料……我覺得教師若持平地分析事情,讓學生討論,局長也如此說『你要多角度思考』。」鄭校長,理論上你講得一啲都無錯,但你將歷史科教師推上懸崖,分分鐘會粉身碎骨。補充資料隨時變山埃,如果有人篤灰,輕則接警告信,重則除牌,甚至有牢獄之災。局長那句「你要多角度思考」好有彈性、好多角度㗎,變圓又得,變方又得,變多邊形都得,因時制宜,隨當時形勢將講過的話搓圓撳扁。


    鄭校長講完歷史講通識,小婦人素來膽小,一語一驚心,他說:「當談到國家哪方面需要進步,我又不相信如此教學生,便算不愛國,能夠教到學生看到國家哪方面需要進步,將來的社會,真是屬於他們,可以貢獻祖國,這都是愛國教育吧!」走筆至此,小婦人忽然想起「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這句老話,這世界小鬼太多,生安白造、顛倒黑白,閻王都會畀鬼迷㗎!


    鄭校長,你今年貴庚?本來問人年歲係無禮貌,小婦人忍不住有此一問,係懷疑你太有童真,少食人間煙火;又可能你裝傻扮懵,冷眼人間。除了三聲壯哉外,小婦人仲想大呼「勇哉 鄭建德校長」!

批港大學生會抹黑兩制 《人民日報》:非管不可 明報專訊

批港大學生會抹黑兩制 

《人民日報》:非管不可

明報專訊   20/04/2021



    香港大學學生會早前就大學國安教育向校長張翔發公開信,批評校方「斷送院校自主」、「愧對學士先賢」。官媒《人民日報》前晚發表題為「切除港大學生會『毒瘤』,還校園一片安寧」的評論文章,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自中央出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以來再三發聲挑釁,公然抹黑學校推行國安教育課程,「在底線邊緣瘋狂試探,如此學生會已到了非管不可的時候」。


指改選制後再三挑釁     抹黑國安教育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前晚發表「人民銳評」,批評學生會故意選擇新修訂的基本法附件通過、國家安全教育日等時間節點,大肆抹黑「一國兩制」、破壞憲制秩序,「囂張氣焰令人髮指」。文章稱,港大學生會在「反中亂港的邪路上早已劣跡斑斑」,尤其在國安法出台、完善選舉制度為香港撥雲見日之時,港大學生會「賊心不死、逆勢而行」,不斷傳播反動思想,「妄圖蠱惑更多學生登上賊船,妄圖將高校綁上罪惡戰車,進而積蓄『繼續革命』的黑色能量」。


    文章稱,誤入歧途的香港教育,必須經歷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需要「猛藥去痾」,去除象牙塔中的「惡瘤」。


前會長:料學生會繼續秉持良知


    文章又不點名批評學生會前會長葉芷琳,稱「現任港大學生會會長」被稱為「周庭第二」,惟周庭現正服刑,「等待反中亂港分子的只有監牢和手銬」,正告隱藏在校園中的亂港分子,「玩火者必自焚」。


    葉芷琳回應稱,她已卸任學生會會長一職,未來會以校委會本科生代表身分繼續跟進大學事務,稱學生會現時已進入補選階段,相信學生會未來會繼續秉持以良知行事。


學生會上周批校方「向政權折腰」


    港大學生會上周五(4月16日)曾發公開信,稱校長張翔身為港大之首,卻串通各資助大學校長,「掛國家安全為幌子,行政治任務為實」。學生會質疑,國安教育無先例可循,促學校回應國安教育會否於下學年實施以及公開有關詳情,並釐清國安教育的學術目的,以及指出與內地的愛國教育分別。學生會於信中批評,校方在政治命令當前視專業操守為無物,「向政權折腰,甘作傀儡,扼殺學術」。


    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月通過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學生會亦於本月7日發聲明,稱對人大常委親自終結香港選舉制度表示強烈憤慨,批評在滿目瘡痍的選舉制度下,提名、投票和參與選舉等的行為,除為政權背書外,已無任何實際意義,「今日反口覆舌,中共作為掘墓人也僅是為兩制蓋棺」。

18.4.21

我們有沒有罪? 鄭思思

星期日現場:我們有沒有罪?

鄭思思 (自由身記者)   18/04/2021



    很快便有裁決。她有沒有罪?我們有沒有罪?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因調查7.21當晚一輛運送竹枝的中港車而被控在查冊時「虛假陳述」,星期四(4月22日)便有裁決。她是香港第一名記者被控查冊犯罪,想起拘捕當天,蔡玉玲木無表情地被押上警車帶走,一名女警的手一直按着她的膊頭沒有鬆開。作為記者,作為節目另一名編導,我感覺被押送的可能是我,應該是我。


    到後來,她要獨自站在法庭上面對控罪,面對刑責。我只有在旁聽席上記錄她被控犯下什麼罪狀,邊聽邊打,共一萬四千字,現把複雜內容簡單化,法律語言口語化,希望能有效整理控辯雙方陳辭,期望牛頭角順嫂也能梳理案件中,控方需要證明的三大定罪元素:是否虛假?是否要項?是否明知?案件關乎蔡玉玲,關乎記者,關乎我們。讓我們一同「經歷」聆訊,一同「面對」裁決。


    3月24日,早上9時45分,西九龍裁判法院開庭。被告蔡玉玲,自去年11月3日被捕,相隔差不多4個月,她清減了,拿着筆和筆記簿坐在法庭的末端。在延伸法庭的電視中,她變成一個小黑點。我們看不到她的表情,但清楚聽到她說:「不認罪。」


    先掌握案件一些基本資料。回帶至2019年7.21當晚,元朗鳳攸北街一間商舖的閉路電視拍得大批白衣人聚集,而在晚上8時許,一架中港車牌的車輛駛至泊下,車牌為LV755(此屬控方案情公開資料,《鏗鏘集》為保障當事人私隱,為車牌打格)。然後在晚上10時多,一班白衣人在車尾箱拿出竹枝分派,成為7.21襲擊案的線索。


    在《鏗鏘集:7.21誰主真相》,黑暗的錄影廠內,射燈投射到記者的背上。《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在運輸署網站輸入她的個人電子證書,申請有關的「車輛登記細節證明書」,查閱LV755車主的名字和地址等等,而在查冊時,她要申報查冊用途。表格只有三個選項:一)進行與運輸相關的法律程序;二)買賣車輛;三)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


    如果你是她,你會選哪一項?蔡玉玲剔選了第三項「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她分別在去年5月17日和6月10日進行兩次查冊,一次查在2019年7月21日車輛誰屬,一次查2020年的最新車主資料,看有沒有變化。結果她被控兩項「為着取得道路交通條件下的證明書,明知而作出在要項上的虛假陳述」罪,可處罰款5000元和監禁6個月。港台之後暫停蔡玉玲在《鏗鏘集》的職務。一個出色的記者被褫奪做記者的職務。


    控罪是「明知而作出在要項上的虛假陳述」,一拆為三,「明知而作出」、「在要項上的」、「虛假陳述」。辯方傾盡全力爭議這三項定罪元素是否成立,缺一不可。若全證明在毫無合理懷疑下成立,則蔡玉玲罪成;若有任何一項屬爭議,則蔡玉玲無罪。


    蔡玉玲否認控罪後,很快便看到自己的「罪證」。庭上播放22分鐘《鏗鏘集:7.21誰主真相》。這場景感覺超現實,坐在法庭看《鏗鏘集》,連法庭保安們也目不轉睛,聽着熟悉的「叮」一聲開場,然後是衛立言沉厚的男聲旁白,然後是我們一組人的共同製作,如何「指控」蔡玉玲有罪。


定罪元素一:虛假陳述


    聆訊由辯方的中段陳辭開始,代表蔡玉玲的資深大律師陳政龍,請法官閣下留意報道的第13:48分,旁白:「這輛持中港車牌的車輛當晚大約8時半到場,大概兩小時後,一班白衣人在車尾箱拿出竹枝分派。該車輛由公司持有,登記地址是另一間公司,職員說沒有聽過持有這輛車的公司名字。之後一個男士致電我們,說跟朋友買了這輛車做中港貿易生意,只是沒有更改登記名字。」


    辯方指閉路電視片段拍到涉事車輛分派竹枝,運輸疑似武器供人犯罪,在道路上作為犯罪工具或協助犯罪,被告要找出車輛擁有人、辨認疑似襲擊者,目的必然與交通運輸相關,所以被告申報查冊用途為「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是屬實的陳述。


    控方則稱,「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是要解決交通或賠償問題,例如車輛在路上行駛,不當使用令人造成阻礙或傷亡,從而需要得知擁有人的身分。主任裁判官徐綺薇此時提問:「能否再舉一些例子?」(是庭上就陳辭內容的唯一提問)控方回答說,例如無人移走車輛會造成障礙,需查冊找出車主消除影響。


    控方又指被告不是單單查找身分,是去車主登記地址找人訪問,而相關訪問亦在報道中節錄播出,「訪問」以及「報道」均不是聲明所指的「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而報道的內容,7.21也不是交通運輸事宜,「單單因為第一及第二個選項唔適用,唔代表被告就可以虛假表示係『其他』」,認為被告誤導運輸署,屬虛假陳述。


    辯方反指以控方邏輯,即接受把資料交給傳媒在交通及運輸「有關」的新聞之用,雖《鏗鏘集》相關報道比較闊的內容是關於7.21案如何發生,但其中一部分是調查懷疑車輛運輸武器及犯罪者。他又指出,如果車輛左搖右擺,就有合法理由查冊車主是誰,但如果同一輛車運送武器,就不是交通事宜,「控方是不合乎邏輯」。所以認為案件連表面證據也不足,法庭現階段應撤銷控罪。


    不過主任裁判官徐綺薇說小心考慮控辯雙方陳辭後,裁定表證成立。被告蔡玉玲不自辯亦不傳召證人,案件進入結案陳辭階段。


    休庭時,我們一班記者圍着討論案情。有感性的資深記者慨嘆受《基本法》保障的新聞自由,今天變為犯罪的「採訪」和「報道」,她感到受傷害(她實未能適應新香港)。有大眼睛少女記者問如果查冊的是被襲者,他有沒有權查冊?如果有,可以接受訪問嗎?(後生可畏已在鑽研迂迴方法調查)我們一輪沒有答案的討論,因為歸根究柢,何謂「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似定義不清,可各自演繹。辯方律師指出,因為這詞彙只是行政規限,而非法例,未經諮詢,未經立法會討論。這點要聽結案陳辭提及的第二個定罪元素。


定罪元素二:在要項上


    假設蔡玉玲作出虛假陳述,這是否一個「在要項上」、即重要事項上的虛假陳述,足以影響運輸署提供或不提供車主資料?控方在結案陳辭時指出,網上的申請系統要求申請人剔選了查冊用途,方可按下一步,故查冊用途影響處方提供資料與否,無疑屬於「要項」。控方指出,法例無可能容許公眾基於和條例無關的目的,獲取車主的敏感資料如全名、身分證號碼和地址,否則會造成濫用,例如起底,對私隱毫無保障。


    辯方不同意,指根據《道路交通(車輛登記及領牌)規例》第4 (2) 條,訂明費用獲繳付後,署長「須」供給證明書。辯方指「須」是一個「絕對的責任」,是強制性的字眼,即法律上署方無權因你的查冊目的而不批出資料,而查冊用途只影響要否繳費。辯方指相關的道路條例在1984年訂立,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在1994年之後訂立,足足相差10年,當年對私隱的考慮相對少,強調法庭要考慮立法原意:「我們唔係話私隱唔重要,但要由立法會決定,唔係我們。」


    辯方引用立法會一份討論文件,2011年運房局向立法會建議修例限制查冊,文件寫明:「規例下的制度仍可能被濫用,主要原因在於不論申請人有否列明申請目的,署長都必須在收取訂明的費用後,根據現行法例發出證明書予申請人。」文件又寫運輸署在2010年發出約5萬張證明書,當中有5000多份的申請人為傳媒或新聞機構,辯方質疑控方指立法原意不容許採訪、推翻過去做法是否現實?

不過控方指這份立法會討論文件並非法律典據,對法庭詮釋作用有限,亦引用案例稱,法例上的「須」字不代表絕對責任,不認為條文容許濫用。


    「須」字的法律意義,我不懂判斷,但那一份立法會文件,翻查資料,是交通事務委員會、編號CB (1) 2647/10-11 (01) 號文件,是運房局提交予立法會的白紙黑字,清楚講解2011年運房局對法例的解讀,而當年為保障私隱建議修例限制查冊用途,最終因太大爭議而不了了之,相關法例自此一直無再修訂。所以辯方指出三項查冊用途選項,包括蔡玉玲選取的「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都只是行政規限,不在法律文件找到。


定罪元素三:明知而作出


    又假設蔡玉玲申報的查冊用途,屬於在要項上的虛假陳述,她是否明知而作出?控方認為,被告要聲明所填報的資料真確,方可繼續申請,故毫無合理懷疑證明了「明知而作出」的犯罪元素。


    辯方則質疑「有關交通及運輸的事宜」不是法例用字,用詞籠統,可有不同理解,可以討論很久,「(運輸署)有無測試過公眾明唔明講咩?」,所以即使是法官經深思熟慮而作出的定義,又是否毫無合理懷疑下是被告當時的想法,而被告明知而作出虛假的陳述?辯方引用終審法院一宗「代客探監」的案例,一間提供「代客探監」服務的公司,向懲教署報稱是囚犯的「朋友」,被控串謀詐騙罪,但終審法院認為「朋友」一詞太籠統,法庭和被告的理解未必相同,所以撤銷定罪。經過一天的審訊,控辯雙方亦結案陳辭完畢。


    感謝你捱過幾千字沉悶的法律爭拗,你覺得蔡玉玲有罪嗎?你覺得我們有罪嗎?在此先戴頭盔,我盡力把三大定罪元素整理,但肯定未能滴水不漏全面準確貫徹,只望拋磚引玉,讓大家思考這宗拘捕記者的案件。星期四便會有裁決,讓我們陪伴蔡玉玲一起面對宣判,雖然陪伴只是如此輕易和廉價。


    在等候審訊的這幾個月,香港變了,香港電台也翻天覆地。被暫停記者職務的蔡玉玲繼續記者的工作,去聽反送中案、去聽47人案,去聽7.21白衣人案,在facebook專頁《旁聽反送中故事》繼續報道,無人工無資源。那天見她在法庭外拿着自己的手機在攝影師群中追着白衣人拍照,誰知道她也是7.21案的被告啊。我拍下她有一刻專注的表情,短短頭髮,包包臉,感謝你的報道,感謝你為我們承受的。感謝你。對不起。祝福你。

香港大學學生會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改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之聲明

【香港大學學生會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改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之聲明 ︳Statement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on the overhaul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葉芷琳


    我港築城百年,今竟落作妾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下稱「人大常委」)於三月三十日通過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繞過原先的政改「五部曲」,大幅修改特首選舉委員會之組成方式,刪去屬民意代表的區議會之席位;中共同樣對立法會選舉作出結構性顛覆,除了重設佔四十席的「選舉委員會」議席外,更把地區直選議席削至二十席。除此以外,中共於立法會選舉及特首選舉新增「資格審查委員會」,擁有對候選人資格的「生殺大權」,其決定更不設上訴機制,亦不可被司法覆核。香港大學學生會(下稱「本會」)對人大常委親自終結香港選舉制度表示強烈憤慨。


    九七前後,港人為前途問題人心惶惶。中共政權為粉飾太平,誇下海口,許諾港人在一國兩制之下可享真正自治,決不插手我城內部事務。港人一廂情願,以為和極權協商談判,即可換來民主自由。然而,當立法會僅有一半民意議席,特首選舉由北京屬意之特權階級產生,下一代港人從此生於畸型的代議政制中。豈料五十年尚未過半,當初承諾言猶在耳,中共政權竟於基本法之上僭建起所謂全面管治權,將一切爭取普選訴求打成國家安全危機,公然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以及基本法對港人乃至國際社會的承諾。中共既以一紙普選的空頭支票搪塞港人,仍視民意為洪水猛獸,可見政權決不容許經由民意產生的代表對其管治有絲毫威脅。時至今日,黨錮日亟,公直既亡,忠信蓋失。在滿目瘡痍的選舉制度下,提名、投票和參與選舉等的行為,除了為政權背書以外,已無任何實際意義。今日反口覆舌,中共作為掘墓人也僅是為兩制蓋棺。香港議政空間,亦與中共治下的市、縣無異。


    風雨飄搖之際,我等無須憂古思情,亦無暇躑躅沉吟。民間自應高築牆,破除恐懼,莊敬自強,在社區深耕細作,克勤小物,維繫眾人。公民社會作為公民自願結合、多元自主的社會網絡,擺脫政府及市場之掣肘,強調個人權利與義務,防止公權力過度擴張。中共牢牢掌控政制之後,角力之場定必轉向公民社會,將其吸納入極權體制,使其爪牙深入人民私生活。故此,本會呼籲港人守望相助,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守護本土文化,保存有生力量,直到我城重光之時。


香港大學學生會

二零二一年四月七日


A century and counting into its foundation, our city has been reduced to a vassal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hereinafter “NPCSC”) has endorsed the proposal to amend Annex I and II of the Basic Law on March 3, bypassing the original “Five-step Process” to the electoral reform. The formation of the electoral committee is radically manipulated, with all democratically elected district council seats erased.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is also toppled structurally, with the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y reduced to 20 sea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lection committee seats, now set to take up 40 seats. A new vetting committee is also established, holding ultimate power towards candidacy in Legislative Council and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s. There is no appeal system for such a mechanism, nor can the decision be legally challenged through judicial review.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hereinafter “the Union”) expresses strong indignation at the decision for the NPCSC to brutally bludgeon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Hong Kong.


Two score years ago, when our city panicked for its future, the communist regime fabricated a falsehood of true autonomy under the "One-Country, Two-Systems" model, in a pledge of non-intervention in the city's internal affairs. Hongkongers, under false hopes that negotiating with a tyrant will bring fruits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cquiesce. With only half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directly elected from the people, and the Chief Executive selected by elites favoured by Beijing, a new generation of Hongkongers has to live under a democracy defective and deformed. However, with the 50-year promise yet to pass,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convolutes a travesty of "Overall Jurisdiction" and force it onto the Basic Law, while calls for universal suffrage are calumniated into plots against national security, in a blatant violation of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a vow not only to Hongkongers, but also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ven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ave Hongkongers a bad cheque of universal suffrage, this regime still deems the public monstrous, which only restates the fact that it would not let any democratically-elected representatives shake its governance. As till now, with justice ever more diminished and freedom ever more threatened, voting, nominating, or other acts of participation in such a devastating electoral system has no use but to legitimize an odious apparatus. What happened in Beijing today is merely the last straw that broke the camel's back. Rooms for public discussion are closed, no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cities or counties under communist rule.


Swaying in raging storms, we Hongkongers shall not frown upon the past, nor fright or fear, but to unite and brave the menace before us. By forging together a civil society, we actively form a network of great diversity and dimension, distinct from the grip of government or the temptations of state-run business. To the over-expanding public authority, we shall emphasize our civil rights and duty; To the totalitarian panjandrums which usurp our civil society and private lives, we shall have no truce or parlay. Therefore the Union calls upon all Hongkongers to strengthen our mutual assistance, actively engage in community affairs, and defend our local culture. Together, we shall preserve our animating force, until the city is liberated in its dawn.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7 April 2021

生命中的輕和重  亞然 Tommy Kwan

開門讀書 : 生命中的輕和重 

亞然 Tommy Kwan   18/04/2021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故事背景是1968 年的「布拉格之春」,一場民主化運動,引來老大哥蘇聯的不安,隨之入侵捷克將運動鎮壓。這樣的鎮壓,帶來無數離合,小說裏面的幾位主角也曾經因為暴政,曾嘗離開老家捷克逃到瑞士。


    在小說很早的部分,特麗莎跟托馬斯提出想要離開街上滿是俄國裝甲車的捷克,裏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想要離棄自己生活之地的人不會是快樂的」,這也寫得太準確了吧。關鍵不在於這些想要離棄自己生活之地的人、最後是去是留,更無關於離開的人在新的地方是否適應生活、留下的人在原來生活之地又是否心甘情願,而是當這個想要離開的想法,在不知不覺間萌芽開始,就代表在生活中有一種難以忍受的不快樂在我們心內扎根。


    什麼是輕、什麼是重,是小說想要解答的問題。作者說:「輕重的對反是一切對反之中最神秘也最模稜難辨的」。十幾年前,有個無能的政治人物不是說過什麼「留低比離開需要更大勇氣」嗎?他想說的就是去與留的輕重難分。選擇離開是沉重的決定,但為的可能是想像中能夠脫離現實的輕鬆。快樂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分這輕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是愛情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談論生命,當然愛情本來就是生命的重要部分。米蘭.昆德拉所寫的生命,是由種種偶然所產生,像托馬斯和特麗莎的相遇相識,就由「六個不太可能的偶然」造成的結果,從他踏進旅館的酒吧一刻開始,偶然就已經發生。


生命看似隨意   每個決定都要緊


    米蘭.昆德拉說,日常生活中必然發生的都是無聲,「只有偶然是會說話」。但實際上,很多我們以為自己控制的事情,其實都只是偶然。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本來就是很多偶然一起說話的結果。重點只是:在生命中有什麼事會讓我們回頭尋找那些曾經說話的偶然。當然,還有更多不在我們控制範圍內的事情、外在的環境,影響着更多更多的偶然。既然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看似不在掌控之中,生命看起來竟然是如此的隨意,這是否就是所謂的輕?但生命再輕,我們的感受都依然真實,我們總是能分清快樂和不快樂。


    生命看似隨意,但每個在生命中所作的決定都至關緊要,因為我們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這些決定正正影響着我們的感受。永遠沒有辦法驗證決定的對錯,也無法比較生命中的決定是更好還是更壞。就如作者說——任何比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說來就來。


    作者說:「在物理實驗課上,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可以做實驗來驗證科學假設的真實性。可是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完全不可能透過實驗來驗證假設,於是,人永遠也無法得知他聽憑感情行事究竟是對是錯。」因為只得一次,過去了就不復回來,哪怕無從比較決定的對錯,只是決定了就不能回頭,也會決定着我們是痛苦還是快樂。這又是否生命裏的沉重?

工程師學會還是專業團體嗎? 林超英

周日話題:工程師學會還是專業團體嗎?

林超英   18/04/2021



    工程師是專業,但是工程師學會還是專業團體嗎?


    近年來工程師學會變成維護及爭取業界利益的壓力團體,遺失了守護專業精神的承擔,偏離正道,愈走愈遠。


    2018年揭發沙中線幾個站的嚴重施工問題,連工程紀錄都消失,港鐵工程人員和著名外資工程公司涉事,震驚公眾,毁了工程師專業形象,有論者謂「專業精神全線崩潰」(註1),但是工程師學會噤若寒蟬,在公眾眼前消失,沒有半句譴責離譜工程現象,也不見行動懲處破壞專業守則的人員或公司,一點都沒有盡專業團體守住道德底線之責。


    同是2018年,巨型人工島概念浮現,工程界似乎對幾千億元預算十分雀躍,個別資深工程師以至工程學會本身多次為概念護航,不惜踩入氣象和海洋他們不熟悉的範疇,但是次次都犯連中學生都明白的低級錯誤,2020年工程師學會向立法會遞意見書,力撐人工島,很不幸言論反映忘掉專業,甚至有誤導公眾和立法會議員之嫌,喪失專業團體的水平和氣節。


    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幾年與人工島關連的離譜事件,思考:某些工程師和工程師學會是否為了永遠有工開,以致落力推銷大型工程到忘了專業和道德?工程師學會還是專業團體嗎?


外資工程顧問公司的「無知」


    2018年10月我指出人工島將要面對颱風的巨浪(註2),受推動人工島團體聘用的著名外資工程顧問公司高層人士通過傳媒高調反駁,聲稱海浪不會轉彎和重申海浪最高只有約2米,結果暴露他的無知,不懂海浪分為「風浪」和「湧浪」,更連中學生都知道的「波浪會轉彎」也不懂,最差勁的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交椅洲早已有5米浪高的紀錄(註3),該名人士技術犯錯,又沒有做盡責審查,盡丟工程界的面子。


    誰知在我提出種種事實後他還在傳媒死撐,我不得不在網誌撰文(註4)質疑該工程師專業水平不足和專業操守失當,以及告訴他:若有再犯,必正式投訴。據聞有行內人士向工程師學會作出投訴,不過外資公司氣勢強勁,事情不了了之,工程師學會所謂守護專業原來只講不做。雖然失望,我以為工程師們和工程師學會能夠從事件汲取教訓,不會再犯隨便踩入不熟悉的氣象學和海洋學的錯誤和亂放厥詞,很不幸事與願違。


工程師學會誤導立法會


    2020年12月立法會討論人工島撥款,香港工程師學會由會長署名向立法會提交了撐人工島的意見書,再次「踩過界犯錯和忘掉本行」,意見書提到氣候變化,卻隻字不提海水上升,有兩個可能:一是沒有氣象常識,不知海水上升,二是故意遺漏,學會不是達不到專業技術水平就是有違專業道德。


    意見書只提颱風山竹一個例子就請議員安心,稱:「錄得最高風暴潮為(天文潮以上)2.35米…仍低於現時填海土地一般高於「香港主水平基準面」(簡稱PD)6米的水平」,立法會議員都是忙人,沒有時間詳細鑽研,見到「2.35米」遠低於「6米」,以為沒有什麼危險就放心通過撥款,學會的文字遊戲令立法會議員誤會了。


    問題是意見書寫了「(天文潮以上)2.35米」,等於明知風暴潮是疊加在天文潮之上的東西,卻不把潮水高度加風暴潮得出真實水位,才跟填海土地高度比較,讓「2.35米」跟「6米」比較,有兩個可能:一是不知「天文潮以上」是什麼意思,二是有意不加上去,令議員減少對危險的警覺,前者是沒有水平,後者就構成誤導了。


    更重要一點,香港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的設計一向採取200年的視野,工程師學會向立法會提意見只靠一例、沒有統計數據基礎,又忽視氣候變化200年內可能出現的海水上升,犯了工程設計的不可饒恕的根本錯誤,這是為什麼我當時嚴厲批評工程師學會「踩過界就不熟悉的氣候和海洋課題發言,搞錯科學,又只講眼前所見,忘掉香港大型基礎建設工程一向以二百年為設計視野,既違反專業團體行為規範,也涉嫌專業不及格和誤導立法會」(註5),事後工程師學會低調發了一篇含糊的新聞稿了事,不敢對我的指摘作出任何爭辯。


高級副會長再踩界犯錯   誤導香港


    故事沒有結束,4月12日工程師學會高級副會長鍾國輝在電視一個不知由誰贊助的古怪短片系列裏,宣傳填海建人工島是解決香港土地問題的最佳方案,他努力游說香港市民海水上升不會影響人工島,論點包括:(1)近年颱風天鴿和山竹都沒有水浸機場,所以不用擔心海水淹浸人工島,(2)在電腦計算的未來氣候裏海水上升只有0.5米,幅度小不用擔心,(3)工程師懂得對付海水上升,例如建「弱波石」、「緩衝區」之類。他推銷人工島世紀工程心切,沒有遵循專業守則,忘了盡責審查,甚至丟了本業知識,言論犯了低級錯誤,他的專業稱謂絕不匹配。


    鍾國輝稱颱風天鴿和山竹都沒有水浸機場,所以未來海水上升也不用擔心,這是非常幼稚的邏輯錯誤。


    山竹襲港後天文台指出:香港十分幸運,如果山竹稍為移近一點和在當日晚上掠過,由於遇上天文高潮,水位會高出1米以上,今次不浸機場,或者下次就浸!


    更重要的是:氣候變化背景下,平均海平面上升,颱風強度會增加,兩者疊加的後果是未來颱風襲港有能力帶來比山竹更高的水位,今次不水淹不等於未來不會,道理顯淺至極,時代變遷,怎可能用「過去」來論證「未來」?何以堂堂一個專業團體的高級副會長會不明白呢?


海水上升   忽視高數字之嫌


    對不起,工程師真的不懂氣象、不懂氣候、不懂海水上升、不懂推算未來的「情景」、不懂最新研究對於兩極冰融加速為海水上升帶來的潛在嚴重隱患。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2019年發表了《氣候轉變下海洋與冰圈特別報告》(註6),稱全球海平面在各種「情景」下可能上升幅度由0.29米至1.1米,中位數是0.7米,因此新聞報道或科普文章中大家經常聽到本世紀海水上升0.7米的數字,必須注意,平均數或中位數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海平面上升的推算與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即是所謂「情景」)是緊密掛鈎的。


    做防災工作,我們必須做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因而海邊城市如香港不可能只防禦「平均」海水上升,事實上數十年來,直到今天,全球始終處於IPCC的高排放情景中,從防災角度看必須選擇高排放情景下的海水上升為防禦目標,以前已經寫了文章解釋本世紀要防海水上升1.5米(註7),鍾國輝在宣傳片裏聲稱未來海水上升0.5米,希望市民不要太過擔心海水上升水浸人工島,既是不認識問題複雜性的盲目樂觀,也有違防災的基本原則,情况相當於應付酷熱,我們不會只講「平均溫度」而會防禦「極端溫度」。


    更有甚者,由於近年格陵蘭和南極洲冰融現象急劇變化,不少科學家認為IPCC的數字過於保守(註8),舉例說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NOAA)2017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南極洲冰融加速(目前已有迹象),世紀末海水上升可達2.5米(見圖,註9),鍾國輝口中的0.5米,有為人工島護航而隻眼開隻眼閉,只看低數字而忽視高數字之嫌。


弱波石緩衝區沒有用的


    鍾國輝提出「弱波石」作為防禦海水上升的工程方案,是風馬牛不相及,用錯工具解決問題。弱波石顧名思義是減弱海浪的裝置,而波浪的周期是以分秒計算的,但是由氣候變化產生的海平面上升是以年計的長期變化,根本不是海浪,所以弱波石擋不住長期海平面上升,是毫無作用的。


    至於「緩衝區」,也是對付海浪的工程,溢過海堤的波浪帶來的海水被安置在一個儲水空間,由於個別颱風過程中溢過的海水量不太大,可以暫儲和於風浪減退之後泵回大海,達到防止海水入侵內陸的目的,但是遇上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水上升,高過海堤後海水就不停流入,這個空間是沒有用的,難道將來人工島要靠永遠開動的水泵把不斷入侵的海水泵回大海?到時停電怎麼辦?想起都捧腹大笑,不過是笑中帶淚。


    以弱波石和緩衝區去擋海水上升,反映不認識海水上升的本質,鍾先生用錯工具對付問題,技術不合格。


總結


    這幾年工程界出現害群之馬,令「工程師」這個金漆招牌蒙污,香港工程師學會沒有嚴肅處理犯規人等,甚至本身也涉嫌忘掉專業,參與誤導社會,令人扼腕嘆息。


    工程師學會作為專業團體,不應該為了自己或某些集團的利益,盲撐某些工程,罔顧事實發言,把不需要建的講成必須建,把存在的危險講成不存在,更不應踩入其他不熟悉的專業(如氣象和海洋),胡亂拼湊對所撐工程有利的外行說法,誤導市民、議員和政府。


    專業的存在是為了人民福祉,偏離這個立場就不再受人尊敬,專業團體的任務是為本行業技術水平把關和保障從業員遵守道德規範,做不好這兩件事就不配稱為「專業團體」。


    香港工程師學會請撫心自問,究竟做到人民的要求,達到人民的期望嗎?還配稱為「專業團體」?



註1:劉細良,2018年8月13日:港鐵沉降 香港淪亡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6%B8%AF%E9%90%B5%E6%B2%89%E9%99%8D-%E9%A6%99%E6%B8%AF%E6%B7%AA%E4%BA%A1/


註2:《草雲居》,2018年10月13日:東大嶼人工島有多大浪?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2-1-2-1957-1971-1971-2-10.html


註3:《草雲居》,2018年10月15日:海浪不懂轉彎?顧問搞錯了!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15.html


註4:《草雲居》,2018年10月17日:敬告工程顧問先生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17.html


註5:《草雲居》,2020年12月12日:人工島:香港工程師學會踩過界犯錯和忘掉本行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html


註6:UN/IPCC, 2019: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註7:《草雲居》,2018年10月30日:要防海水會升多高 - 香港和人工島的世紀考慮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30.html


註8:NRDC, 2019:IPCC Report: Sea Level Rise Is a Present and Future Danger. https://www.nrdc.org/experts/rob-moore/new-ipcc-report-sea-level-rise-challenges-are-growing


註9:NOAA, 2017:Global and Regional Sea Level Rise Scenario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OAA Technical Report NOS CO-OPS 083. https://tidesandcurrents.noaa.gov/publications/techrpt83_Global_and_Regional_SLR_Scenarios_for_the_US_final.pdf

17.4.21

內地強關天主教孤兒院 神父求教宗施援手 明報專訊

內地強關天主教孤兒院

神父求教宗施援手

明報專訊   17/04/2021


天主教河北趙縣教區專門收容身障棄兒的「黎明之家」傳遭強制關閉,有長期捐助者則稱其未關,但未成年孤兒已被安置到公立機構。


    中國政府被指加強管控宗教,正着手限制天主教投入社會服務、教育等工作,天主教媒體「亞洲新聞」(Asia News)報道,近期中國當局已陸續關閉多家天主教孤兒院,包括河北趙縣教區專門收容身障棄兒的「黎明之家」。一名中國北方神父化名投書「亞洲新聞」,懇求教宗方濟各伸出援手。


    中央社報道,創立於1988年的「黎明之家」享有國際口碑,加拿大天主教媒體曾專程前往拍攝紀錄專輯,該孤兒院也常應邀前往香港教會等地交流。「黎明之家」迄今已收容、照顧過600多名身障棄嬰,約四成是腦性麻痺兒童。此外,同在河北的獻縣教區「任丘若瑟殘嬰院」亦遭關閉,先前河北張家口市、石家莊市正定縣及陝西的天主教孤兒院也有相同遭遇。


「黎明之家」捐款人:

未關閉   兒童遭轉往公立機構安置


    一名不願具名的「黎明之家」捐款人向中央社透露,就他所知,18歲以下的未成年院生近期已被轉移到公立安置機構,但「黎明之家」並未被關閉,也尚能接受外界物資捐助,且仍有許多成年身障院生在院中。他還提到,之前教會的捐款帳戶已被關閉,但尚有其他募款方式。


    一名中國北方神父化名「P. Wendao」投書「亞洲新聞」,表示天主教殘嬰院過去數十年來在中國深受社會推崇,近期卻被勒令關閉,主要是為實現中國政府的新政治目標,即「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天主教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因此教會公益活動和教友信仰生活都受到政府加倍的無情打壓。


    文中指出,中國政府以防疫為藉口,收緊對天主教會的管控,又加強對老師與學生的信仰管制,從小學、初中到大學,都禁止師生參與任何宗教活動,有些學校甚至調查師生有否宗教信仰,表明有信仰的教師收到警告,不退教可能影響前途,或遭到當眾鄙視,政策目標是達到「學校無信仰」。


稱中國教友處境「愈來愈讓人寒心」

提及教廷對港局勢噤聲


    該神父說,中梵2018簽署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後,他一度懷抱希望,以為中國教友的生活會愈來愈正常,豈料處境愈來愈讓人寒心,多地教堂被拆,未成年人被禁止入教堂,《信德報》被停刊,小修院被關閉,各地教堂內都必須懸掛宣傳中共思想的海報旗幟。他提到,香港主教懸缺兩年,教廷仍無法任命新人選,以及教廷對香港示威者遭迫害事件默不作聲,教會中也傳言是因怕影響中梵協議。


    P. Wendao表示,現在中國教友就像「黎明之家」收留的身障嬰兒,他們是最弱勢的族群,被父母與社會拋棄,承受身心痛苦只能發出微弱呼喊,他想問問普世教會的聖父教宗:「您可以聽到中國教會最微弱最真實的聲音嗎?」

16.4.21

英擬強制院舍職員打針 惹歧視爭議 「無打針無工開」 平等委員會憂分化社會 明報專訊

英擬強制院舍職員打針   惹歧視爭議 

「無打針無工開」 平等委員會憂分化社會

明報專訊   16/04/2021



    英國政府打算推出俗稱「疫苗護照」的新冠病毒狀態認證,周三宣布展開是否強制安老院舍員工注射疫苗的諮詢,擬從今夏開始相關員工可能面臨「無打針,無工開」的情况。英國官方獨立監督機構「平等及人權委員會」(EHRC)敦促內閣辦公室三思,指出以接受注射新冠疫苗與否作為僱用條件,可分化社會,令部分公民遭受歧視淪為二等公民,觸犯防止歧視法例。


    英國約翰遜政府擬藉可顯示個人有否接受新冠疫苗注射、有否抗體等的新型冠狀病毒狀態認證,作為容許相關人士進出公共場所的憑據,並且研究對安老院舍職員推行倘沒打疫苗便不能受聘的政策。《衛報》周三報道,EHRC向內閣提交的文件指出,上述認證文件可使接種比率較低的群組,例如外來移民、少數種裔、低收入人士,被排擠於獲取必需服務及就業之外,製造出「兩極社會」。


5星期諮詢   最快今夏實行


    EHRC謂,在所有年輕人可以接種疫苗以前,不應容許僱主依據是否已接種疫苗作為聘用條件。政府實行任何相關政策,均必須反映推行接種疫苗計劃狀况,確保不會歧視尚未被容許接種的年輕人。按英國政府現行接種計劃,只涵蓋45歲以上人士接種,未能保證凡年滿18歲皆可於7月底前接種。另一方面,強制照顧長者的護理人員須接種疫苗的計劃,或許違法。



不呈報接種狀况可釘牌


    英國政府「緊急情况科學諮詢小組」(SAGE)主張,養老院必須有八成職員、九成住院人士接種了新冠疫苗,才可提供最低限度抵禦新型冠狀病毒保障。可是調查反映,即使醫護人員是英國接種新冠疫苗計最優先群組,全英約僅53%的護養設施達標;27個地區的接種比率依然低於七成。為此,英國衛生大臣夏國賢周三宣布即日展開逾五星期諮詢,探討護養院舍職員接種疫苗與否,是否在今年夏天開始成為聘用條件,有關做法可能延伸至醫護與託管服務人員。英國政府還想使護理員接種納入《社會照顧法》,作為提供安全護理的基礎標準。凡護理院舍無法呈報職員接種情况,可被吊銷牌照。


    英國各護養院舍營辦商對強制接種意向分歧。在全英設有200多間療養院的一大私營護老院營運商Barchester已表示,4月23日開始實行「無打針,無工開」,將不會僱用以非醫療理由拒絕接種的人士。提供護養服務的慈善機構Care England支持政府做諮詢,但擔心時間太倉卒。另有的機構擔心那將使業界人手更為短缺。智庫King's Fund資深研究員博特里(Simon Bottery)警告,強制接種疫苗可致事與願違,令本已人手不足的這行業更難招聘人手。



業界意向分歧   強制接種疑違法


    一些勞工法律師則表示,「無打針,無工開」可能違反人權法,構成間接歧視,例如僱員基於信仰而拒絕接種。司法大臣白樂彬也曾表示,要強制職員接種疫苗可能引發司法訴訟。英國1984年《公共衛生(疾病控制)法》明確規定,不得強迫大眾接受任何強制醫療,包括接種疫苗。


    代表護理人員的工會Unison稱強制接種計劃是「錯誤做法」,呼籲以游說而非強迫方式推行護理人員接種。工會稱,縱無根據,業內許多人擔心疫苗副作用,譬如對懷孕的影響。另有人提出宗教理由,以及負責接種人員到場時間不配合工作編更的問題,以致無法接種。63萬多護理職工的總工會GMB抨擊用他們行業做「強制接種的實驗白老鼠」,並質疑此舉將使各行各業僱主要求實施相同政策,對人權和就業權造成深遠影響。




緬族獨大    民族和解抗軍方非易事  平行政府邀部分族裔組「聯邦軍」   如何操作成疑 甄梓鈴 何麗玲

世局解碼 : 緬族獨大   民族和解抗軍方非易事 

平行政府邀部分族裔組「聯邦軍」   如何操作成疑

甄梓鈴 何麗玲 (明報記者)   16/04/2021



    緬甸2月1日發生軍事政變後,部分少數民族加入反政變示威行列,爭取「聯邦統一、民族融和」的目標。由原執政全國民主聯盟成員組成的平行政府「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早前宣布,擬建立聯邦制民主政府,邀請少數民族和武裝組織參與,外界關注這會否成為化解緬甸民族矛盾的契機。緬甸推動民主化進程多年,在緬族強勢主導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下,國內的少數民族仍處於邊緣化,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在任期間也未能給出解決方案,羅興亞人受壓迫便屬經典例子。此外,各民族武裝與緬軍實力懸殊,加上軍政府亦在拉攏若開軍等地方武裝,各民族要實現和解同抗強權並非易事。


素姬在位未解種族矛盾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關係長期緊張,民族武裝勢力割據一方。1947年,在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前,昂山素姬的父親昂山將軍與緬族、撣邦、克欽邦等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承諾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讓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充分自治。然而,僅通過有關協議未能實現少數民族的完全整合。儘管在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在任的5年間,舉辦過4次和平會談,惟未有取得重大突破。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馮嘉誠表示,參加會議者並非與軍方對峙最激烈的民族武裝,例如北方聯盟、若開軍、果敢軍都沒參與其中,令整個會談和停火協議的意義不大。


    自1948年獨立以來,緬甸一直未落實真正聯邦制。關於聯邦制的討論近期再被擺上枱面,CRPH於3月31日宣布廢除緬甸現行憲法,並公布《聯邦民主憲章》為臨時憲法,此前獨立媒體Myanmar Now亦引述消息指,CRPH正與各少數民族就建立聯邦制展開商討。馮嘉誠解釋,聯邦制實際的執行方式迄今未有清晰討論,但少數民族最渴望追求自治權和民族平等,由自己民族管理自己事務,因現行架構上,緬甸各個領域均由緬族主導,對少數民族而言不公平,少數民族沒有參與憲法討論,即使地區治理問題無權發聲,少數民族期望建立聯邦制,確保「參與緬甸國政時有平等聲音,大家共同參與,而非由單一民族決策」。



馮嘉誠:各族溝通良性發展


    馮嘉誠強調,CRPH與民族武裝的關係尚處於討論階段,在臨時憲法公布後,部分比較小的武裝組織已表態支持,暫未見北方聯盟發聲明,但各方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和溝通,會否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依目前所見是良性發展。


    緬甸民眾對於建立聯邦軍的呼聲愈來愈高,馮嘉誠說,示威者或CRPH深明沒有軍火難以與軍方對抗,唯一可分散到軍隊資源的方法,就是與「民地武」(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合作,在邊境騷擾或破壞國防軍獨佔的軍火設施。過去數月,少數民族年輕人與公民社會的聯繫增加,當中出現一些和解現象,像羅興亞難民對緬甸狀况感到憂心,盼各族可聯手化解問題,緬族青年反過來意識到少數民族的困境,提高合作的可能性,加上軍隊連月來攻擊克倫族、克欽地區等少數民族村莊,使各族有了共同敵人,聯邦軍在現實上、制度上是一個合適的方向,讓各族可走在一起。


現有實力難與國防軍匹敵


    許多民族武裝已公開譴責軍方武力鎮壓所為,但是否真會派士兵、武器支援,仍是一個疑問。馮嘉誠指聯邦軍實際上如何操作、誰人指揮、本來有利益衝突的民族能否聯成一線,全是未知之數,在眾多民族武裝中,僅克倫民族解放軍、克倫民族聯盟及克欽獨立軍有採取行動,包括曾派兵保護示威者。


    被問到聯邦軍一旦建成,其作戰實力能否抵禦國防軍,馮嘉誠表示這視乎不同因素的配合,包括能否通過國際制裁和不合作運動方式,從而壓縮國防軍的財源,而刺激軍隊內部的矛盾亦非常關鍵。



13.4.21

周四國安教育日 有中學介紹內地政治課 明報專訊

周四國安教育日   有中學介紹內地政治課

明報專訊   13/04/2021


朱偉林校長


    政府近日加強宣傳周四(4月15日)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教育局建議學校該日多辦相關學習活動。有中學稱,當日擬安排從內地移民本港的中文科教師,向學生介紹其於內地接受的國安教育及政治課內容,冀學生多認識國情,強調非「洗腦」。另有小學已開始國安相關設計比賽,稱國家安全對小學生而言感覺較遠,會由生活例子切入向學生講解國安。


局方高調倡辦活動   教協批長官意志


    教協會長馮偉華稱,以往在國慶及回歸紀念日,當局僅鼓勵學校舉行升旗禮等活動,但現時局方高調建議學校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辦活動,學校之間難免爭相「交數」。


    馮偉華批評將國家安全工作放在學校是「長官意志」,擔心學校要推展國安相關活動,或侵佔學校工作空間、學生課堂時間等。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早會有升旗禮,並有一名「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組」教師分享。該校助理校長陳耀輝說,該教師屬「新香港人」,約8年前由內地來港,將介紹內地國安教育及政治課教授的內容、對有關課程的感受等。陳說,校方冀向學生多講解國情知識,惟「不會直接教要愛國」,學生不一定要認同內地制度,但他們需認識。


不直接教愛國   「多學國情毋須認同」


    陳又說,當日「國家安全教育中心」流動展覽車會到訪學校,介紹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翻查資料,該中心去年底由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牽頭成立,目標包括推動《基本法》23條立法。


    鳳溪第一小學現正舉辦「國家安全衛士角色」及國安標語設計比賽,而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校內將設展板簡介國家安全,亦有問答比賽讓學生參與。校長朱偉林說,展出的資料取自政府當局,形容相關資訊「穩陣」。


有小學辦標語比賽   設展板簡介國安


    朱說,小學生或感到國家安全距離遠,故校方會以日常生活例子切入,譬如解釋倘學生愛護學校、家庭,就會想保持校舍及家居整潔、寧靜,再引伸至若學生愛惜社會,就不應有破壞行為。他又說,《港區國安法》對小學生「無咁貼身」,故當日僅「輕輕帶一帶」法例內容,主要教授守法精神。


    教育局為今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新辦全港學生活動,包括「國家安全校園壁報設計比賽」和「2021『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網上問答比賽」。局方昨回覆,截至上周五(4月9日)逾90間中小學提交了200份壁報設計比賽作品,另有超過400間中小學報名參加網上問答比賽,「反映學界積極參與」。

吃肉的人間 李向昇

吃肉的人間

李向昇   13/04/2021   



    當老師最幸福的事就是舊生約聚。自問這種幸福時刻不多,而這年頭又實在太艱苦了些,因此雖只一餐飯,心裏也不免有一分得意 。


    兩個學生一個讀哲學一個讀文學,便叫阿哲和阿文好了。阿哲因事進去了,最近剛出來,阿文剛入職場,不滿一年。聊什麼好呢?我實在不是熱情的人,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阿哲突然掏出一疊信給阿文,是他在裏面和阿文通信的原件。他們也把信給我看,藍色的筆畫在單行紙上跳躍,簡直是一支遠古舞蹈。文縐縐的開頭夾着白話,有種小孩裝大人的意味。信中抄詩論文,真文藝青年也。可恨桌上已擺滿了肉,形而下的飢餓還是戰勝了形而上的好奇,只好放下這幾張形而下單薄、形而上厚重的精神食糧,回到人間。

    人間雖有肉,畢竟不美。戀愛是逃不開的話題,但阿文的悲觀讓我感慨。他尚未覓得佳人,卻已爲下一代擔憂 : 將一個無辜的孩子帶來這樣的時代,道德嗎?看來他將會成爲絶世好男人,想得遠因爲責任感重。乃至於我忍不住要帶壞他 :「戀愛不必是爲了婚姻,放鬆一點。何况這世界的黑暗也不是今天才開始的。」飯後和他們一同逛了書店,阿哲拿着書單幫裏面的朋友找書,阿文發現一本新出的小説,兩眼放光,只慨嘆没折扣。


    回了家妻子怪我怎麼没請客。真是懊悔極了,這個世代對年輕人已經夠糟了。




13「電視認罪者」聯署 促歐禁央視4台及CGTN 明報專訊

13「電視認罪者」聯署 

促歐禁央視4台及CGTN

明報專訊   13/04/2021



    曾在央視「電視認罪」的13名維權人士,日前通過人權觀察組織「保護衛士」(Safeguard Defenders)發布聯名信,敦促歐洲通信衛星公司(Eutelsat)重新考慮是否讓央視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和CCTV4頻道落地。這些人士在信中指摘中國政府對其逼供,未獲公平受審權利。簽署者除中國人權律師江天勇、包龍軍外,還有在電視中承認嫖娼的前英國駐港總領事館人員鄭文傑及銅鑼灣書店東主桂民海女兒安吉拉(Angela Gui)。


「我們只有十幾名能站出來的受害者」


    法新社引述信件內容報道,聯署人士在信中詳細列出中國一系列行為,包括對這些受害者們逼供,並拒絕給他們接受公平審判的權利。聯署信提到「我們要求你們…….確定民主社會中的電視供應商,是否應該繼續在道德上與這些播出故意扭曲與通過酷刑獲得的信息共謀」,以及「我們只有十幾名能夠站出來的受害者……其他許多受害者都在監獄裏。有幾個已經被處決.……受害者沒有辦法要求賠償。唯一能阻止這一切的方法是電視監管機構進行調查並採取措施」 。


Angela Gui


包龍軍、江天勇、鄭文傑、桂民海女兒署名


    信件聯署人除中國人權律師包龍軍、江天勇外,還有曾在電視認罪嫖娼的前英國駐香港領事館僱員鄭文傑,安吉拉也代已於去年被判入獄10年的父親桂民海簽名聯署。


    「保護衛士」聯合創始人彼得·達林(Peter Dahlin)在2016年曾因為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在中國被逮捕,他也在央視「電視認罪」。他在監獄被關押三周後,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他曾稱,在拘禁期間,他遭到日夜審問、剝奪睡眠,又說在電視認罪是被中國警方強迫,於鏡頭前背誦的指定稿。


    此前,英國曾以未能保持公正和侵犯私隱為由對CGTN罰款,並將其從廣播頻道中刪除。法國媒體監管機構CSA在3月認定CGTN符合電視廣播所需的技術標準。英國《金融時報》4月9日引述英國通訊管理局稱,「根據歐洲跨境電視協定,在法國管理機構的監管下,CGTN可以在法國和其他簽署了該協議的國家播出,其中包括英國。」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