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19

李立峯:一直少提少講 建制網媒出擊 主動否定六四 邱榕瀅 / 陳嘉詠 / 李以莊

李立峯:一直少提少講 

建制網媒出擊 主動否定六四

邱榕瀅 / 陳嘉詠 / 李以莊 (明報記者)   23/05/2019


    新聞媒體在八九民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着媒體的報道、電視畫面及新聞圖片,把中港緊連一起。事隔30年,六四還未封塵、被遺忘,也因傳媒工作者鍥而不捨發掘新資訊,堅持把事實告知大眾。可是,近年媒體採訪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學者研究更發現,親建制媒體近年主動發動網絡攻勢,製造否定六四的輿論。

    30年來,六四事件每年都是大部分傳媒的焦點,晚會人數、各方爭拗,最終都化成一張張燭光照片。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過去10年,研究六四作為集體回憶,他提到其中一個面向,是親建制媒體手法轉變,由過往「少提少錯」,到近年網媒主動出擊,諷刺支聯會以至六四悼念,製造「六四可以爭拗」的「事實」。

「講少錯少」親中報章6年8篇六四報道

    李立峯在研究中整理本土派網媒,以及親建制網媒「香港G報」、「幫港出聲」及「港人講地」的帖文,將之分類為諷刺支聯會「掠水」、錯誤論述六四事實,以至批評泛民等主題,結果發現親建制網媒近年在批評支聯會等議題上,變得更加主動(proactive)。「研究由人手搜索多個專頁提到「六四」的帖文,「香港G報」、「幫港出聲」分別分析91則帖文,「港人講地」則分析114則帖文。分析看到親建制網媒總計有18.6%是諷刺集會「掠水」,其中一網媒,有35.2%帖文被歸類至此主題;至於表達對泛民主派不滿的帖文,親建制網媒合共有多達41.9%。」

    反觀傳統媒體,其研究曾搜索2013至18年間、每年6月4日至5日的《文匯報》和《大公報》,合共只得8篇報道提及六四。他指出,不論建制派、親中媒體向來對六四均是「講少錯少」,以不提、不講為主。

    李立峯分析,親中報章終究為正規媒體,會有所顧忌、被批評的成本較高,但親建制網媒卻身分模糊,網絡世界發言成本亦低,「在社交媒體,公共、私人空間領域模糊……過往即使敢想,亦不會敢講」。

    李立峯分析,親建制網媒主動出擊,效果是製造「可以爭拗」的客觀事實。他以過往多年港大民調為例,支持、反對平反六四者,一般分別為四成多及兩成多,但主流傳媒過往較少呈現反對聲音,「建制網媒令現象變成並非共識,(帶出)有市民認為『中國無問題、學生有問題』的觀念」。

李:網媒取巧斷章取義

    近年充斥假新聞,李立峯說,親建制網媒對六四事件有更多諷刺和批評,典型的假新聞則較少見,反之卻是取巧地選取事實、斷章取義,例如「天安門無死人」,的確有調查指死傷者最多為長安街、木樨地,這句話縱未必完全揑造,卻是取巧得很,「你不如說人民英雄紀念碑前3碼範圍無死人」。

六四晚會成香港自由指標

    李立峯過去10年研究六四,他指出,六四作為集體回憶並非必然,像內地多年來禁提六四,近年卻曾有內容突破封鎖,是否審查「太成功」,連審查者都不知悉何謂「六四」?然而,香港人縱面對國家壓力,30年來卻仍堅持舉辦燭光晚會。他分析,六四作為集體回憶有三大因素,回首1990年代初,晚會出席人數最少,面對回歸,社會普遍不安,甚至想像回歸一刻,支聯會便會馬上被取締,「像黃子華在1999年的棟篤笑就說,九七過了兩年,但司徒華還未被捕,那是九七前的想像」。李立峯說,在此情况下,燭光晚會、堅持悼念,都成為了道德勇氣的象徵。

    其二,李立峯認為,回歸過後可否繼續舉辦六四晚會,亦成了衡量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還有幾多年香港會變成中國?有什麼指標顯示香港與內地無異?是否仍有六四(晚會),就是差異」。

    第三,六四事件至今30年,李立峯指出,今時今日紀念六四已不止於紀念事件本身,更包括了港人30年來的堅持,「愈紀念,愈有價值」。

八九民運時,梁慧珉以香港《星島晚報》記者身分赴京採訪。當年她曾用錄音機錄下當時情况,包括李鵬宣布戒嚴、學生絕食、學運領袖王丹呼籲學生冷靜、6月3日戒嚴部隊在復興門行動等,錄音帶在30年後成為歷史見證。

當年《星島晚報》記者 流彈身邊飛過 見醫院數百屍體 梁慧珉:不懂害怕 只覺悲憤要報道

   1989年,梁慧珉是《星島晚報》記者,在京幾乎目睹八九民運的一切。親眼看見流彈在旁飛過,到醫院看到一具具的屍體,她說當時不懂害怕,只感悲憤,想報道事件。

當年通宵採訪 「不捨得睡 不懂得累」

    那年梁慧珉入行只有兩年,因所屬報館每天早上11時截稿,她多是通宵或清晨採訪,再用傳真機將稿件傳回香港,亦會用錄音機記下情况作見證,「當時這麼大的民主運動,不捨得睡,亦不懂得累」。

    民運早期,各傳媒機構派出如梁慧珉般年資較淺的記者到北京採訪,梁一直不相信會開槍。後來當局宣布戒嚴,外國傳媒增派不少戰地記者到北京採訪,並預計會有血腥鎮壓。當時一名法新社記者眼看梁慧珉什麼保護裝備都沒有,提醒她要帶備面罩、凡士林等用品,但她那時沒多加理會。如今她只感當時無知,不懂軍事,亦不懂保護自己。

    6月3日晚上至4日凌晨,梁慧珉從北京飯店走到復興門外大街、軍事博物館附近,見到坦克及流彈,到協和醫院,看到數百具屍體,不禁流下眼淚,過程中未有遇到公安阻止採訪。後來報館下令在京的記者必須回港,梁慧珉雖不願意,但只可遵從,6月5日由飯店坐車到機場及上機,亦沒人查問或阻撓。當時人人都想離開北京,梁慧珉覺得,也許執法人員不知她是記者,又或他們當時有點抑制情緒、有同理心。

    30年過去,梁慧珉覺得當時中央未有足夠經驗,亦不夠熟悉、不知如何有效應對境外傳媒,但隨科技進步,電子監控等出現,若涉及維權新聞,記者的採訪自由度定會受限。

當年香港電台記者 邀學生錄廣場日記 
失聯30年 馬文敬遺憾 盼補完故事

    1989年6月4日,馬文敬在港一覺醒來,得知北京已清場。他整個人頓時呆滯,想起一星期前,自己在天安門廣場接觸過的學生,「我認識的學生,他的命運是怎樣?」當年一名學生曾受馬文敬邀請,每天記下在廣場的生活,並錄音讓他傳回公司報道。六四發生後,為免令這學生有麻煩,30年來,馬文敬都沒與他聯絡,至今不知對方是生是死。

    當年任職香港電台記者的馬文敬,1989年5月24日至31日被派到北京採訪學運。首次在戒嚴令下工作,他自覺緊張,每天留在廣場報道最新情况,眼見數以萬計學生不顧前途,挺身而出,他既感動又佩服。當時一名懂說廣東話、在京留學的大學生接受馬文敬邀請,每天寫下在廣場的一點一滴和感受,再錄音交給馬文敬傳回公司向市民播放。

    當年數名港台記者輪流到京採訪,馬文敬31日回港後,以為稍休後可再赴京,沒想過六四這天中斷一切,「我很想去找他(上述學生),但我即時想到,當時找他可能會有問題。特別是將他的身分曝光後會否秋後算帳,或令他家人不方便」。事隔數年,馬文敬得知這學生的住址,仍不想打擾他,「到現時30年,官方沒有說法,會否引起不好的影響」。這「北京學生手記」不完整,對馬文敬是遺憾,他希望有一天,事件得到中央政府正視後,有機會填補這未完的故事。

六四一二:一千日採訪經歷 四百頁歷史見證

    一群熱心記者及團體近日拍短片及出書,重塑30年在北京採訪民運的所見所聞。這並非傳媒界首個傳播六四事實的項目,早於1989年7月,一群記者出版《人民不會忘記》一書。該書由64名曾採訪八九民運的香港記者,匯集當時合共千多日在北京的採訪經歷,編撰成400多頁的第一手採訪報道,為歷史留下見證。全書共分為5個主要部分,包括「學運始末」、「人物特寫」等。此書曾多次加印,銷售收入撥入香港記者協會屬下的「人民不會忘記基金」,作促進及推動中國和香港新聞自由及出版自由之用。


三十年前今日 中顧委中紀委聯函中央 反對鎮壓學運

    1989年5月23日,《明報》報道,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及中央紀律委員會有委員聯署致函中央,反對以武力鎮壓學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並發電報請求正在外訪的人大委員會長萬里回國處理事件。據趙紫陽回憶錄,他在5月21日已命令彭沖,由人大黨組直接發電報給萬里,促他提前回國。

21.5.19

把凱撒的歸凱撒 送中只送內地客 劉進圖

信有明天 : 把凱撒的歸凱撒 送中只送內地客

劉進圖   21/05/2019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日前向親中陣營發布信息,傳達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指特區政府修訂《逃犯條例》「既有法理依據又有現實迫切需要」,香港回歸以來,內地向港移交260多名犯罪嫌疑人,香港卻未曾有一例移交,修例「是落實《基本法》的應有之義」。

    面對中央如此迫切要求香港交人,政府和立法會可考慮局部修例,把尚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中國公民,在內地作出有效的公平審訊承諾下送回內地;至於香港永久居民外國公民,因事關重大、影響深遠,必須從長計議,不能倉卒立法。

    先說外國公民。在港的外國公民不會被移交內地,這是回歸20多年來的實際情况,回歸前也是如此。在這個事實基礎之上,香港與多個國家簽訂了移交逃犯的司法互助協議,不少協議訂明雙方均有權拒絕引渡本國國民,而中國與好些西方國家簽訂的引渡協議,也有同樣的條款。因此,若香港單方面立法修改現况,容許港府在未徵得與香港中國內地有引渡協議的國家同意下,擅自把該國國民移送內地司法區審訊,肯定會影響這些國家的權益,會損害香港的國際聲譽,甚至導致其他國家取消與香港的司法合作。這種背信棄義的單邊主義行動,北京沒有理由同意,香港不該自毁長城。

    再說香港永久居民。引渡及司法互助協議中常見的不引渡本國國民原則,同樣適用於一國之內不同司法區之間。因此香港法律界提出「港人港審」建議,大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都向政府提議,修例容許香港法院審理港人在境外觸犯的嚴重罪行,代替把港人送去那些與香港沒有司法協議的地方受審,藉此保障香港居民根據基本法享有的公平審訊權利。律政司長鄭若驊不贊同這建議,但拿不出有力的論據。單憑長官意志否定香港法律界的主流意見,絕非尊重法治的行為。立法會應就「港人港審」安排深入探討,廣泛諮詢公眾及法律界意見,不能盲目跟從官員指示。


可局部修例  特首須得內地保證才移交

    至於非香港永久居民中國公民,他們本來就生活在內地司法管轄權之下,因緣際會來了香港。假如在內地犯了刑法,被內地司法當局追索,有充分的表面證據,並有公平審訊的保證,很難拒絕回內地接受審訊。立法會可以局部修例,規定行政長官須在得到內地書面保證下才啟動移交,保證內容須包括不受刑訊逼供、可自由聘請律師、家屬可定時探望、審訊過程及判決公開、容許香港記者採訪報道等;而司法機關亦應獲授權把關,可基於人道理由拒絕移交。經此安排下送回內地的個案,不單滿足兩地司法互助應有之義,更可間接促進內地司法改革,增加外界對中國內地司法的信心。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局部修例安排,可以說:把凱撒的歸凱撒,送中只送內地客。


20.5.19

中國兒童護理(1259)

民企炒歷史建築地皮 估值差百倍
7900萬購牛潭尾漢廬 業界:發展阻力大

方楚茵(明報記者)   20/05/2019


    主要從事銷售兒童護理產品、前稱青蛙王子的民企中國兒童護理(1259),近年有多宗奇怪交易,其中2017年以近1.6億元估值,收購包括漢廬等歷史建築的元朗牛潭尾地皮五成權益,本報翻查資料,發現相關地皮過去10年多次易手,估值更曾由逾10億元急跌至800萬元,價錢猶如「海鮮價」,相差近125倍。


中國兒童護理截稿前未覆

 中國兒童護理收購元朗地皮後,過去兩年一直在年報中稱,有意清拆地皮上建築物並向政府申請重新發展,聲言相信「取得政府有關批准並無法律障礙」。不過,牛潭尾地皮上建有包括漢廬等分屬二級及三級的歷史建築,至今一直未見公布新進展。

 民企買歷史建築地估值離奇。翻查資料,該批地皮過去10年多次易手,最早在公開資料出現是2009年由新煮意(8179)控股股東黃泰昌,以1.2億元將多幅元朗牛潭尾地皮售予股壇活躍人士江龍章旗下赤兔資本;同年11月,赤兔資本以10.85億元轉售給當時仍稱為香港生命的GEM上市公司譽滿國際(8212),估值急升9倍。

 譽滿收購地皮後發展成私營骨灰龕「明月山」,惟遭城規反對及勒令停止經營,最終譽滿在2013年再將整個項目,以僅800萬元售予商人陳啟閣。其後地皮歷經5年後「拆骨」,當中10幅涉及漢廬、庭園等歷史建築的新圍村地皮,在2017年獲中國兒童護理以7900萬元收購五成權益,相當於整個項目估值約1.58億元。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兒童護理收購地皮權益交易前後,出現多名關鍵人物。譽滿在2013年2月宣布出售牛潭尾地皮後,原來為地皮提供按揭、由黃泰昌創辦的匯豪按揭(Royal Mortgage Limited)入稟向譽滿追討欠款,直至2014年匯豪成功取得譽滿當時抵押的牛潭尾地皮擁有權,將包括漢廬部分地皮轉讓予商人林志文。

 作為匯豪按揭創辦人的黃泰昌在2014年8月辭任董事後,由商人馬志明接手,馬在2017年1月獲中國兒童護理委任為執董,似乎是交易契機。不足兩個月後,中國兒童護理收購牛潭尾地皮50%權益。馬志明、黃泰昌及匯豪都有不少聯繫(見圖)。

 普縉執行董事及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張聖典回應查詢時表示,目前資料難直接估算地皮價值,但按公開資料,地皮在《牛潭尾分區計劃大綱圖》被劃作「鄉村式發展(V Zone)」地帶,只可用作丁屋、村屋發展,發展上或涉及丁權的複雜操作。

    張聖典指若要改劃作住宅用途或增加發展密度,涉及多重挑戰,包括農地改劃需通過城規會、古蹟辦、區議會等20個部門,亦涉及補地價,而且地皮涉及歷史建築,任何改建都需向古蹟辦申請,阻力不少。

參考鄰近農地或只值670萬

 此外,參閱市場資料,目前鄰近農地每平方呎售價約500元,折算地皮價值約670萬元,即使未來獲批較高容積率,發展難度與獲利空間之間或存在巨大差距。


近年收購多無關本業 公司手頭現金銳減

 中國兒童護理(1259)以往在內地經營自有品牌設計及提供兒童個人護理產品,近年卻收購不少與本業無關的項目,包括以1.04億元收購本港育兒網上平台「MyBB.com」51%權益,平台僅於本港紅磡經營一間零售店,以及斥資合共5000萬元收購經營凍肉業務的力裕國際全數股權。

 近年中國兒童護理發展相當多元化,除了收購地皮欲進軍香港地產,亦有投資金融放貸業務、天然資源貿易等。其中集團先後在去年11月以800萬元及在今年3月再以4200萬元收購凍肉公司力裕,以去年11月首次投資時的估值計算,集團在其後增購力裕八成股權,估值在不足半年內已升值逾三成。


斥資5000萬購凍肉公司

 然而按中國兒童護理兩份交易公告中,力裕旗下主營業務公司領先環球,先在2017年6月9日至2018年11月底錄得213.3萬元除稅後虧損,其後再更新2017年6月9日起至2018年12月底止,除稅後虧損突然擴大至1424萬元,而時間僅相差一個月。

 至於集團收購2009年創辦的本港育兒網上平台「MyBB.com」51%股權,相當於平台估值高達2.3億元,同樣價值不菲。而連番的收購過後,年報顯示中國兒童護理手頭現金逐年激減,由易手前的2016年中期現金及現金等價物8.4億元,逐漸降至年底6.145億元、2017財年的2.227億元及2018財年的2.189億元,兩年半內銳減超過6億元。

19.5.19

廢塑傾倒協議 如何扳倒政治巨人的?

綠色生活:廢塑傾倒協議 如何扳倒政治巨人的?


    廢塑污染像一場跨地域跨物種的流行病,最高的山上有、最深的海牀有、動物體內有、植物的土壤有、我們的食物也有,人類哪能獨善其身?

    最新消息是,5月10日,管制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修訂案意外壓倒性通過,把低端廢膠貿易納入管制,發達國家不得再以「循環再造」之名,行以鄰為壑之實。

    這議決無法根治這股流行病,但肯定是一劑標靶藥,有跟塑料垃圾貿易對着幹的效果。

1.挪威倡議 逾180國承諾 出口廢膠須徵接收國同意

    現時,凡出口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低端」廢塑料到發展中國家,只要有人接收,幾乎暢通無阻,弱國長期淪為他國垃圾崗。這次修訂案把以上廢膠納入管制,出口國必須取得接收國政府的同意 ,並且提供廢料數量和類型,以及可追蹤流向的信息,助發展中國家築起一道抵禦洋垃圾的防火牆。

    有關修訂劍指輸出最多塑膠垃圾者,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還有你可能沒想到的——香港。我城榜上有名,因為所謂的自由港,也為垃圾貿易提供大度的自由,長年向中國內地出口及轉口洋垃圾。

    《巴塞爾公約》(全稱《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在1992年生效,締約國包括187個國家和歐盟,被認為是管制危險廢物貿易最全面的國際協定。公約主力管制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有毒廢物,以電子垃圾最為人知。今次修訂案另一重要意義,是把重視低端塑料垃圾的程度,與有毒電子垃圾等量齊觀。這也是一記提醒:別看輕乾淨回收、減用即棄塑料包裝,和管制生產商製造大量短命膠的訴求。

    聯合國去年發表報告,直指即棄塑料包裝等塑膠污染,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環境災難之一」,全球必須齊心打這一場硬仗。大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衝擊現時主流的塑膠經濟——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棄置,就等同跟財雄勢大的既得利益者拗手瓜,還要擺平聯合國成員國間的利益矛盾,談何容易。

    回首8個月前,挪威初提出修訂案,得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支持,但有報道指美國、歐盟、日本等塑膠垃圾大國,均持反對或保留態度。對陣牌面強弱懸殊,似乎樂觀不起來。然而,世事無絕對,到了今年5月的締約國大會,挪威方案在一眾修訂案中跑出,獲187票壓倒性通過。如公約行政秘書Rolph Payet所言,以聯合國既往辦事的傳統標準看來,這修訂案從提出一刻到正式同意,經歷的時間非常短。

    本文嘗試解讀這短短一年間,大衛扳倒歌利亞的故事。認真說,這次事件是絕佳的環保運動教科書題材。

2.日內瓦開會 東南亞環團一年內積極行動

    公約會議期間,全球近100萬人在短短一周內聯署「停止在天堂傾倒塑膠!」(Stop dumping plastic in paradise!),發聲拒絕塑料垃圾肆虐,拒絕再有海龜被飲管插鼻、也拒絕在鯨豚海鳥的肚子再塞膠粒。簡言之,塑膠污染已超越人們的臨界線,要求坐在會議室的締約國代表do something。這聲明一呼百應,顯示大衛的能量正在壯大。

    值得一書的,還有以下幾部重量級紀錄片——Blue Planet、A Plastic Ocean、《塑料王國》,和近期推出的Our Planet,它們起着觸動公眾情緒的積極作用,比「每年有800萬噸廢塑料流入大海」這說法更「入屋」,更能具象展現濫用塑膠的生命代價。

    大家應該參與過不少聯署,人數多當然代表底氣足,但也有太多例子提醒我們:單靠人頭和道德勸說甚少能撼動對家,除非這能醞釀出更大的運動能量。

    而這場運動的重槌一擊,竟然來自中國政府2018年起禁收「洋垃圾」的新政策。過去廿多年,中國一直接收全球最多廢品,包括發達國家丟棄塑膠垃圾的一半。以美國為例,2016年輸出143萬噸廢塑料,三分之一運到內地。歐洲也很誇張,八成廢塑膠直接或經香港塞到中國內地。

    問題來了,中國落閘,這海量的垃圾怎辦?我想起木桶理論。

當全球一半廢膠失去接收地

    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在乎最長的木板有多長,真正主宰的,其實是最短那一塊,因為水都從那個缺口溢走。低端塑料垃圾能在國際游走,源於有國家甘願做最短的木條,不計環境及社會代價去接收別人的「蘇州屎」。從前中國一直擔當缺口角色,可是現在它主動拉高自己的那條木板。失去了中國這出口,發展國家唯有尋找次短的那一塊木板。過去一年,亞洲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台灣等,先後承接了發達地區的大量廢品,承受前所未有的垃圾衝擊。任誰都知道,哪有國家能長期撐下全球一半廢物?於是,愈來愈多來不及處理、不想處理的垃圾崗在全球出現,而這些沒幾個月便被垃圾撐破肚皮的國度,很快便緊跟中國步伐,大幅提高廢品的進口門檻。

    如是者,短木條愈來愈少,因為它們愈長愈高。水排不掉,最終倒灌,成堆廢品困在舊金山、英國和歐洲國家的碼頭。這時,再沒有哪個發達國家還可以嘴硬了。這形勢在過去一年急促發酵,擋也擋不住。

    然而,要發達國家肩負起環保責任,還需要最後一根稻草:東南亞的環保組織。它們成功爭取公眾同情和支持,奪得更大話語權,成為一股沒料到的運動能量。

    在海洋塑料垃圾的討論中,亞洲發展中國家一直捱打。理由是,大家都歸咎中國、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地,指它們沒做好廢物收集及處理設施,譬如沒大力投資焚化爐來「一『爐』永逸」,以致廢膠衝破河溪、攻陷海洋。這種思路下,弱勢國家面對的窘困與人無尤,發達國家可以拍拍屁股,很方便地撇清關係。

    說真的,亞洲有12個國家,無法妥善處理超過一半自家產生的廢塑料,令染污流落自然環境,各國政府責任不可推卸。然而,東南亞環保組織拒絕捱悶棍,它們團結起來,反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製造大量即棄、難以回收的短命塑膠,才是真正的禍首。光訴苦沒用,這些組織有策略地展開塑膠垃圾品牌調查,並且高調發布結果,讓世人從另一角度,認清大量海洋垃圾其實來自可樂、雀巢、P&G、高露潔、聯合利華等國際巨企。這個「強國欺侮弱國」的故事助發展中國家重塑議題,展現少見的手瓜。

3.美國反對 國內缺乏廢膠處理基建

    有參與會議的官員形容,為期兩周的會議甫開始,各代表便感到管制塑膠貿易的共識,所以早就預期有成果,差別只在多少。有長期關注會議的觀察員指出,過去一年的形勢變化,令締約國明白管制要求勢不可擋,與其力拒,不如在技術層面上爭辯。他形容,這次通過的修訂由非歐盟成員國挪威提出,成功避開成員國的矛盾。歐洲諸國中,挪威的環保政策走得最前,敢於提出全面規管廢塑料貿易的方案。這方案大刀闊斧,最初被不少國家嫌「辣」,但經修訂為只管低端廢膠後,較易「入口」,加上中國重提一刀切管制,各國平衡輕重下,傾向支持前者。

    修訂案取得壓倒性通過,連北韓、伊朗、阿富汗都支持了,但翌日的報章標題都突顯出美國拒與世界為伍的道德責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超過180個國家——除卻美國——同意限制全球塑料垃圾貿易(Over 180 countries——not including the US——agree to restrict global plastic waste trade)

◆英國獨立報:幾乎全球每一個國家同意減少塑料污染,美國除外(Almost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grees deal to cut plastic pollution-except US)

◆ 德國之聲:180個國家——除了美國——同意廢膠協定(180 countries——except US agree to plastic waste agreement)

◆ 蘋果日報:186國規管塑膠垃圾運窮國 須接收地同意 美獨善其身拒跟隨

◆ 明報:聯合國:近全數國家達協議 出口塑膠垃圾前須獲接收國同意

    早於克林頓年代,美國簽署了《巴塞爾公約》,但國會遲遲未批准生效,遂成為海地以外、全球未做締約國的國家,在這次會議無投票權。在投票以外,美國着力反對管制,認為它嚴重衝擊塑膠廢料的自由貿易,同時辯稱自願性減塑膠污染措施比有約束力措施有效。它的窘境是,國內長期依賴輸出低端垃圾,缺乏相應基建,無法承受外國落閘的代價。去年3月,美國向中國開打貿易戰的同一天,特朗普政府在風頭火勢下促請中方不要進一步禁止美國廢品進口,便是明證。

4.下一步 源頭減膠

    現在通過的修訂案,對美國等非締約國仍有約束力,意味美國向弱國出口垃圾,要與個別國家逐一談判,交易成本肯定大增;即使談得攏,輸入國難免承受不了環境污染的代價,迫着提高水桶門檻,把前面的故事再演一遍。這過渡期內,預計美國等發達國家將有大量無法消化的塑料垃圾,被迫送到堆填區或焚化,直至政府投入興建更多的處置設施。

    《巴塞爾公約》修訂案這次劃時代的議決,最重要是大幅拉高全球的木桶板塊,從末端遏止廢品在南方流竄。然而,它的先天不足是主力管控危險廢品貿易,意味能管的,都已在垃圾狀態,無法在前端規管濫製廢品。

    話雖如此,修訂案令低端塑膠垃圾成為過街老鼠,只要大家乘勢再推一把,相信能促進源頭減膠,刺激生產商推出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包裝。民間組織和政府已經接力推進,至於能否邁向減膠革命的新篇章,要靠大家了。

    畢竟,連涉及那麼多利益和政治計算的締約國大會都能創造成果,誰說不可能?




16.5.19

無知

政客如特朗普利用虚假東西來瞞騙民眾,作為導演,我希望透過作品反映現實。不過,民衆的最大問題是無知,所以政客才有機可乘。

Alejandro Gonzalez Iñárritu   14/05/2019

Alejandro Gonzalez Iñárritu

Without naming Donald Trump, Mexican filmmaker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opposed the US President’s call for building a wall on the US-Mexico border.

“I’m not a politician. As an artist, I can express through my job and with my heart open what I think to be truthful. I think the problem is what is happening is the ignorance. People do not know, it’s very easy to manipulate.

宴瓊林鹽焗雞 怡保 馬來西亞

宴瓊林鹽焗雞

24, Jalan Theatre, Taman Jubilee, 30300 Ipoh, Perak


怡保舊街場新街場,由近打河把它們給分開。舊街場的大部分店鋪和建築物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遺產,而一些政府建築也座落於舊街場 ; 顧名思義新街場就建立了新建築,購物中心和住宅區。

鹽焗雞怡保地道美食,擁有多年的歷史,怡保鹽焗雞已經不需要多做介紹了,宴瓊林已經成為怡保鹽焗雞的代名詞,後來也陸續出現了很多賣鹽焗雞的店,林立在新街場。離開怡保前適合買回家煮來吃或當伴手禮送人,因為所有的鹽焗雞都冷藏真空包裝。



一隻鹽焗雞 RM21(2018)。宴瓊林鹽焗雞只有外帶,沒有堂食。鹽焗雞只有當歸中藥原味一種,味道很好,雞也不太肥,兩個人很容易便吃完一隻。



15.5.19

寬巷子鍋品美食 (士林店) 台北市 台灣

寬巷子鍋品美食 (士林店)

111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505巷22號


別以為台式火鍋只有刺激火燙的麻辣鍋,或無比滋潤的養生湯鍋台北‧寬巷子就將台式火鍋糅合手工藝術,以美不勝收的擺盤,細膩的味道,甚至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令火鍋不止滿足口腹之欲,還慰藉你我心靈。




寬巷子之名的由來,全因2012年第一間店設於台灣士林的內街小巷中,憑着精緻的手工製火鍋菜式及招牌麻辣湯底打響名堂。




來到這裏,必點一紅一白的招牌鴛鴦鍋,奶白的是東方美人,以大量豬骨豬手等熬成湯底後,加花椒、紅棗、蓮子等配料煮,每口湯都鮮味十足。而火紅色的則是鎮店之寶──紅泥小染紅泥是指鍋中央的麻辣湯膽,湯膽以新鮮花椒、豆瓣、辣椒等十多款香料炒香後加藥材煮製,放置七日讓其發酵成泥狀,店員將湯加在紅泥中,讓其麻辣味慢慢滲出,湯的味道不會愈煮愈濃、愈煮愈鹹,吃到最後仍能嘗到最原汁原味的麻香辣勁。雖然麻辣湯有子彈椒半浮半沉,一呷入口反而以麻為主,是一種有點像觸電的麻勁,辣勁隨後而至,層次相當豐富,即使不嗜辣者相信亦會吃上癮。麻辣湯底是以麻引辣,先感到麻隨後便是辣,這樣才會吃得舒服,還有開胃的作用。



店中大部分的火鍋配料擺盤都美得令人驚歎,絕對是相機先吃的寵兒,難怪有藝術火鍋料理的美譽。

海鮮盛盒

霜降背肩

圈囍蝦 (蝦漿、圈囍蝦、手工麵線)

波波糖 (菠菜、芝麻、芝麻醬)

波波糖

千層蝦夷 (豆皮、鮮蝦和杏仁片)

大腸頭孔雀開屏

福袋


花團錦簇

花團錦簇

最精彩的必定是玫瑰松板「松板」指的是豬頸肉,將豬頸肉冷凍至特低溫度,然後人手切成兩端薄、中間厚的肉片,再捲成玫瑰狀。製作玫瑰松板是考驗刀工、手工、手溫和製作速度的一道火鍋配料,一般廚師需要訓練半年才開始掌握製作技巧。至於落鍋方法亦與別不同,先把整朵玫瑰淋上蛋白,這樣可讓肉片添上嫩滑的口感,下鍋後,整朵玫瑰能保持原貌,吃時把肉片逐片剝出,將這「玫瑰」配麻辣湯最美味,微微的麻勁不會搶走豬頸肉的鮮味,反而更香更滋味。



另一道杏香野菊亦是不可不試的菜式,製作時先要挑選完整無缺的杏仁片,然後插在以花枝漿製成的花托中,完成後用火槍輕炙以增添立體效果,所以即使是熟手廚師,做一朵杏香野菊也要花上五分鐘,絕對是心血結晶。

杏看野菊


店中不少配料是許多台灣人童年回憶或故事,就像枝仔冰(台灣人對雪條的稱呼)便是台灣人童年時最期盼的零食,故特別用新鮮花枝漿、豬頸肉、蝦肉、菠菜粒、台灣椪柑條等混合成餡料,並以水晶麵皮裹着,營造出雪條的剔透效果。

枝仔冰


這兒更可找到不少由台灣食物化身成的火鍋配料,包括以墨魚汁、花枝漿、木魚絲等做成的牛軋糖;以豆腐、花枝漿、蝦漿、鳳梨漿做的鳳梨酥

墨條牛軋 (墨魚囊、花枝及雞軟骨)

鳳梨酥

此外,還有1970年代風魔台灣冬甩子,這冬甩子其實用了南瓜、甜豆、蝦肉及花枝漿做成,面層鋪上乾果蜜餞等,放入鍋中,吸湯能力強,入口彈牙又帶乾果的口感,味道、口感、層次也恰到好處。吃着吃着,完全感受到創辦人對台式火鍋的執著,這不是一頓只滿足肚皮的火鍋,而是一頓充滿回憶的火鍋。

冬甩子

我有我風格

這是我的風格,你不喜歡,我不介意。

安歷基   18/04/2016


Luis Enrique was also unapologetic for deriding a reporter who had asked him about the team’s fitness levels after Sunday’s (18/04/2016) 2-1 home defeat by Valencia.

“I have nothing to apologise for. I didn’t show anyone a lack of respect,” he said. “Journalists have also shown me a lack of respect. This is my style, I don’t care if you don’t like it.


珍珠坊 People's Park Complex 新加坡

People's Park Complex

1 Park Road, People's Park, 059108 Singapore


新加坡近期一些被視為獨立後該國發憤圖強象徵的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物聯合招標出售,這些建築欠缺華麗外表,主張實用,被指影響市容,並成為罪案溫牀,但亦有不少人認為這種建築風反映了新加坡獨立後發憤圖強的集體回憶,應當保留。新加坡「粗獷主義」建築滲入新加坡熱帶等獨特元素,用「新加坡現代主義」來形容更為合適。



「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建築風格在1950至1970年代相當受注目,這種風格的建築多不加修飾,其混凝土外觀予人粗獷感覺,是拉丁美洲至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採用過的風格。這種外表實而不華的簡約風格建築物,多用於政府部門和公共屋村。1980年代開始這風格不太受到重視,但近年再受到關注。




這些建築位於商業地段,外表與新建的玻璃幕牆建築格格不入。它們目前有不同用途,有些是少數族裔餐館集中地,有些則成為藝術家低價租用的工作坊。除了外觀問題,這些舊建築用途分散,容易發生意外和成為罪案溫牀。


粗獷主義的英文源自於法文 Béton Brut 「清水混凝土」,運用此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包括法籍瑞士裔柯比意 (Le Corbusier) 匈牙利裔建築師布魯爾 (Marcel Breuer) 等。

香港並不乏採用粗獷主義風格的建築,例如舊政府總部及1950至1960年代的政府建築物、位於中環大會堂、舊蘇屋邨,都是粗獷主義的建築。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的原威爾斯親王大廈,多少亦受到粗獷主義風格影響。當年殖民政府政治上有意識地在公共建築營造樸實風格,結合政府施政務實的形象,成為一種強烈的政治語言。



粗獷主義英國興起,除了混凝土外露外,適應熱帶氣候的元素亦是粗獷主義的特色之一,部分原因是當年倫敦建築聯盟學院曾有不少來自熱帶國家的人求學,他們回國後研究如何應用這風格設計時,就加入這元素。新加坡面臨強拍主角之一的「黃金坊」中間設有大平台,加強通風功能。




珍珠坊落成於1973年,樓高31層,以往採用混凝土原色,後來才髹上橙和綠色,商住兩用,每層特長設計,被稱為「空中馬路」,是東南亞首座同類商場。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