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19

中國特色區塊鏈 去中心化變強中心化 李曉佳

財經澡堂 : 中國特色區塊鏈 

去中心化變強中心化

李曉佳   31/10/2019


    10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提到,要加快推動區塊鏈(Block Chain)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言論引發全國沸騰,多間A股公司表態發展區塊鏈相關業務,欲迎合中央光環,令深交所也要發函,要求這些公司解釋發展的業務跟區塊鏈有何相關。

    這一波區塊鏈熱潮,看似如過去自貿區、雄安新區、科創等純粹成為金融炒作概念,但其實中國在區塊鏈技術上已經進入可操作階段。剛過去周日(2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經過5、6年研究,人行技術已成熟,有可能成為全球率先推出虛擬貨幣的央行。

    市場分析認為,法定虛擬貨幣是中國用來制衡facebook的Libra,以免美元走強的手段;同時利用區塊鏈的保密性,以虛擬貨幣進行一帶一路國家,甚至與伊朗、朝鮮交易,去迴避美國制裁及強化人民幣地位。

    不過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部分,中國發展區塊鏈技術,背後目的豈止虛擬貨幣?


    先複習何謂區塊鏈。區塊鏈可廣泛應用於智能合約、證券交易、電子商務、物聯網、社交通訊、身份驗證等,無遠弗屆;其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即是不依賴第三方管理,沒有中心控制,信息從一個區塊跳到另一區塊,每個區塊各有存儲和核算功能,如果意圖修改區塊密碼,便不可能獲取完整正確的信息,具高安全性。

    以例子說明,區塊鏈就好像一個沒有「大台」主導的跨18區人鏈活動,區塊就是一個個蒙着面,手牽手的人,第三者無法辨識;信息由人鏈一端傳送到另一端,如途中有第三者欲強行扯開面罩,或企圖竄改人鏈信息,整條人鏈都會收到警示。


《密碼法》要求採用「國家標準」

    按道理,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利於政府監管,但日前全國人大通過,明年正式實行的《密碼法》,揭示中國欲發展的區塊鏈反而是加強中心化,因《密碼法》其中一個要點,是杜絕不同區塊鏈各自為政的問題,鼓勵在內地營運的區塊鏈系統使用「國家標準」,以官媒新華社的話,就是旨在規範區塊鏈應用和管理,即是中國特色的區塊鏈將會是一個由國家監管,外人無法干涉的區塊鏈,不單本質已變,且區塊鏈內所有資訊,例如資金流向、個人私隱等等,只會盡收監管部門眼底,再無保密可言。

    正如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吳桐所指,中國的區塊鏈:「不僅不會去中心化,還會通過信息集成化等渠道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這恐怕才是中國發展區塊鏈的深層次原因。


28.10.19

ISIS失「大腦」 捲土重來計劃受挫

ISIS失「大腦」 捲土重來計劃受挫

28/10/2019


    美國總統特朗普昨在白宮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領袖巴格達迪確認已死,指對方在美軍特種部隊前晚的通宵突襲期間,窮途末路之下引爆炸彈背心,死於敘利亞西北部的ISIS據點。

    「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以往鮮有露面,曾多次傳出死訊。外界一直擔心ISIS會死灰復燃,但專家認為,巴格達迪在ISIS內部難以取代,其死訊勢重創ISIS捲土重來的計劃。



談判技巧知識家世難覓替代

    巴格達迪1971年出生於伊拉克薩邁拉市郊,其所屬族群自稱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他自小研習《可蘭經》,讀大學時加入穆斯林兄弟會,並走近當中的薩拉菲激進派系。到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巴格達迪投身建立極端武裝組織活動,翌年被美軍囚禁10個月,出獄後獲蓋達伊拉克分支(AQI)派往大馬士革擴展勢力。到2013年他自立ISIS門戶,翌年新組織攻陷伊拉克摩蘇爾,引起全球注目。

    巴格達迪隨後自封哈里發(伊斯蘭最高領袖),宣稱建立「哈里發國」,但那只屬南柯一夢,美國和俄羅斯迅速介入敘利亞局勢,令ISIS節節敗退,到今年3月其主要據點更被全面攻克。以往只靠錄音聲帶號召的他,今年4月底罕有亮相錄影片,為多次傳出的死訊闢謠。

    聯合國安理會監察專家小組8月曾警告,ISIS餘黨仍可能再次興起,尤其關注3萬ISIS外國戰士的威脅。特朗普宣布敘北撤軍惹反彈後,上周宣布派軍至敘利亞東部保護產油區,被視為阻止ISIS重佔賺取油元壯大。曾撰寫ISIS介紹著作The ISIS Apocalypse的專家麥坎茨(William McCants)指出,巴格達迪是一個具談判技巧的領袖,其宗教知識與家世亦出眾,他死後ISIS將難尋替代。


26.10.19

失戀博物館 江迅

失戀博物館

江迅   26/10/2019





    武漢市江漢區世紀江尚商業中心有一家失戀博物館,開館才半年的這家失戀博物館,是收藏失戀者擁有的具紀念意義物品的展場。武漢和其他地方一樣,每天無數愛情故事都在上演,有的花好月圓,天長地久;有的下落不明,化為烏有。失戀之後,或用最激烈的方式決裂,以歇斯底里的爭吵,親手把硃砂痣拍成蚊子血;或緘口不言,假裝遺忘,每到夜晚獨自舔傷。


    購票入館,掀簾進室,大熒幕不時播放的是紮心的愛情電影片段:《後來的我們》、《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與之共情,從中看見自己的過往,那些愛過的人,那些充滿笑與淚的時光。



    除了影像還有音樂,帶上耳機,細細品味曾經熟悉的旋律,「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戴著耳機靜靜坐在角落裡的女生,20歲上下,在無聲抽泣。她在第一個「關卡」待了很久,似是找到情緒出口,可將心中難解的傷感痛快發洩。

藏館盡是曾經相愛的證據

    再往裡走,就是抖音上火爆的“平行橋”。失戀博物館200平方米的空間,5間房容納不同情緒主題,收藏近200件「愛情遺物」,在他人故事中或許能看見自己。博物館取了個名字「斷捨離」,失戀加上斷捨離,聽上去就有很多故事。


    「徐先生,你的新娘,我沒機會做了。」落款賢兒的女生,與徐先生相戀3年,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為何分離,卻能從這一筆記本厚厚的回憶中,看見他們愛過的證據,每一張車票、電影票,女生都用心留存。展覽的物品大多是戀愛時彼此互贈的禮物:邦迪創可貼、髮箍、玩偶、婚紗、首飾……到來的人更樂於沉浸在每件藏品背後的故事中。

走出傷痛 埋葬愛情「遺物」

    生活中處處有失戀的人,讓他們提供戀愛紀念品及其背後的故事,用此方式讓失戀者釋懷和療傷。這些實實在在的物品,像是無聲的證人,記錄了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見證了從甜蜜到分離。


    武漢失戀博物館有3位合夥人,都是90後。自2006年世界上第一家「失戀博物館」於克羅地亞開館,誕生了一個可以將愛情「遺物」埋葬的場所。以此為靈感,中國各地也相繼開辦了「失戀博物館」,南京、西安、成都、寧波、南寧、長沙、合肥、哈爾濱……失戀博物館就是想讓那些失戀的人能盡快走出失戀的陰影,願人們都不失戀。


    或許是在赤裸的失去面前,人們才更懂得珍惜眼前。博物館出口處的留言牆上,寫滿了碎碎念。在傷感與祝福中,這些恨的坦坦蕩蕩的話語,令人發笑卻也唏噓。

婚後兩年已到倦怠期

    珍愛網發布《2019單身人群調查報告》,剖析單身人群的最新婚戀趨勢。調查顯示,步入婚姻之後,現今趨勢已告別傳統的「七年之癢」,取而代之的是「兩年之癢」。調查顯示,31%單身男女認為戀愛2年時間會變為平淡期,22%的人則表示戀愛1年就會進入平淡期。同樣,在婚姻裡也容易出現倦怠期。針對離異人群的調查顯示,超三成離異人群表示婚姻倦怠期為2年,其次為3年(23%)、8年(20%)。可見,七年之癢已經升級為兩年。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8年結婚率僅7.2%,創2013年以來的最低點。中國離婚率卻不斷升高,從2012年離婚率突破2%,到2016年突破3%,再到2017年升至3.2%。


    「兩年之癢」是對承諾的一種背離。戀愛的人,總會作過承諾。承諾很美,容易讓人陶醉,因為它是甜言蜜語的藝術品。 1000元現金禮包其實,承諾正是一朵玫瑰,想要摘取,必須付出代價。




20.10.19

其實早就不再糾纏 亞然

開門讀書:其實早就不再糾纏

亞然   20/10/2019


    5年前的雨傘運動,現在回看已像遠古以前;81日的佔領跟今天的沒完沒了,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儘管那時候沒有帶來什麼政治改變,公民社會更是失去希望,但香港的雨傘運動、加上當年年初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運動,至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甚至是在今年6月之前),成為很多研究港台政治、社會運動的人的研究題材。有人研究佔領如何曠日持久,有人研究藝術如何介入政治。

    那時運動没有帶來普選,現在回來,彷彿只有在學術世界才感受到雨傘的存在、一場盛大的運動曾經發生過。除研究之外,還有幾本研究社會運動的權威專書,以佔領後的夏慤道作爲封面 ,像學者 Donatella della Porta 所編的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Movements,或 Charles Tilly 和 Sidney Tarrow 新版本的 Contentious Politics。 除此之外,其實就像陳冠中筆下、記錄了曾經 (在大部分時候) 香港人不關心政治、唯金錢至上的小説一樣 : 什麼都没有發生。

    直至今年6月,香港來了一個大轉向,而這城市的歷史、社會和政治發展,從此都不再一樣。因着過往一切的無用 ; 因着從回歸之前到回歸之後、香港的一切都不由香港人參與和決定。加上積壓了幾十年的無力 ;從未間斷的失望 ; 還有那當權者與香港人在生活上、地位上、思想上都大得無以復加的鸿溝。所有疊加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這場運動,其實就像兩個月前的亞馬遜大火,没有完結迹象之餘,更怕燒光之後的世界將會面目全非,以往熟悉的都會消失,生活的日常都全部改寫。身邊很多朋友,幾乎從一開始就投人研究分析這場運動,其實都是困難到不得了的工作。因爲研究今天的香港,就如點算在發生這場人禍之後,自己的家園是怎樣的所剩無幾。

唯一方法改變根本制度

    張建宗説,市民不應糾纏他對7 · 21 的言論。或許這個不仁不義的政府,對於解決這場危機的方法,就只有要求香港人放下,放過所有手握權力而且濫用權力的當權者。所以要放過林鄭月娥一意孤行的錯誤決定 : 所以要放下香港警察的一切違規違法但其實她 / 他們都不知道,香港人確實早就放下、不再糾纏跟政府與虎謀皮。我們所放下的,是所有對政府、對制度、對以往我們以爲是行之有效的一切香港價值的任何一絲希望。

    在這不可挽回的局面,唯一可能解決的方法,就是從根本的制度進行改變,而這根本的制度改變,其實就只是一個卑微的要求 : 切實執行無論是一張廢紙的中英聯合聲明,抑或是這廢紙爲基礎撰寫而成的基本法,裏面所寫明的,以普選産生特首和立法會。就如剛剛出版、以這次運動爲封面的牛津通識讀本《民主》,裏面結尾所引神學家 Reinhold Niebuhr 的一句話,清楚説明爲何我們需要民主,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配得上有民主 :「人的正義傾向使民主成爲可能,人不公正行事的可能則使民主必不可少。」


15.10.19

曱甴

頑強曱甴 核爆都未驚過


  1. 曾聽過一個說法,如果發生核爆,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全都會死亡,只有曱甴能倖存。「人死曱甴都未死」,牠們生命力頑強,已在地球生存了3億年,曾與恐龍共存,見證恐龍絕種、人類出現。牠們跑得快、能不呼吸45分鐘、忍受高輻射,專吃被人類或其他物種嗤之以鼻的「下欄物」,是大自然最「飢不擇食」的清道夫。外形細小的「小強」,其生命力之頑強,並非浪得虛名。
  2. 全球約有4600種曱甴,在香港約有50種,大部分都棲息野外,家中「常客」則有美國和德國曱甴。全球逾4000種曱甴中,喜歡在人類環境生活的約有30種,本身所有物種都在野外棲息,但人類出現後,家居環境好食好住,就吸引了一些較不怕人的物種。
  3. 曱甴屬於蜚蠊目(Blattodea),大都棲息在林地,特別是陰暗、溫暖、潮濕的罅隙中,外國有些物種亦會在沙漠、洞穴生活。
  4. Blattodea的拉丁字根,意指不喜歡光,所以大部分都屬於夜行性物種,於晚上、陰暗的地方才出現。
  5. 曱甴屬雜食性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擔當分解者角色,能把大自然的「垃圾」分解,還原成土壤,再次孕育每一棵小樹苗由落葉枯枝、動物屍體、人類食物的碎屑,以至花蜜,只要能吃的都會放進嘴巴,甚至連黏貼書脊的漿糊也不放過。由於漿糊含澱粉質,對牠們來說都屬於食物。
  6. 「小強」只進食大自然的「下欄物」,從沒興趣進食活生生的動物,因此沒有狩獵習慣,相比其他以狩獵為生的小動物,並沒有特別厲害的超級器官。牠們的優勢在於「捱得苦」,難怪已在地球存活3億年之久,牠們可以45分鐘不呼吸,個多月不進食,承受輻射的能耐比人類強6至8倍。
  7. 身體特徵上,由於身形扁平,能躲進狹窄的罅隙中,避開鳥類、蜥蜴等捕獵者耳目;牠們頭部的主要部分,都藏在背部的薄殼下,只露出頂端一小部分,此身體構造讓牠即使遇襲也可減低傷害,並可趁機逃命。而曱甴的6隻小腳都擁有剛毛,讓牠們在沙地、凹凸不平的地方仍能活動自如,就像人類在雪地穿著爪鞋步行。每隻小腳都有腳掌的部分,充當「吸盤」,吸附物質表面,不易因地心吸力滑落。
  8. 根據學術文獻,曱甴屬於跑速高的昆蟲。一隻成年曱甴的跑速,可達每小時5公里,跟人類步行的速度相若,若把曱甴跑速換算至人類跑速,其比例就如人類可跑得如高鐵般快。
  9. 曱甴左右兩側各3隻腳,牠們高速逃跑時,某一側的腳會先動,然後是另一側的腳,就像人類跑步般。文獻更指出,當曱甴極高速奔跑,身體更會呈離地狀態,猶如一輛正高速前進的懸浮列車。
  10. 不少人都遇過「飛曱甴」,看見一道黑影突然在眼前一閃飛過。為何逃難時,牠們不飛反跑?原來曱甴雖然擁有一雙翼,但現實中甚少發揮功能,速度既不及6腳奔跑,飛行亦會消耗不必要能量,動物不像我們,落街付錢就有食物,如不必要都不會動,以免浪費能量。因此,有些曱甴物種的雙翼已經退化,例如香港郊外常見的金邊土鱉 ,牠們主要棲息在樹林地面、枯葉堆下,生活習慣上已不需要飛行,身上左右兩側,極不起眼的小鱗片,就是退化了的一雙翼。
  11. 曱甴繁殖能力驚人,孕育下一代的方法亦非常特別。牠們交配後,雌性曱甴尾部會長出豆莢狀的啡色卵鞘,內保存了十數至數十顆受精卵。母曱甴會拖着這個「行李箱」,走勻棲息地,尋找陰暗隱蔽的地方「卸貨」。卸貨完畢,母曱甴的育兒任務亦告終。數周後,卵鞘內的受精卵孵化成熟,身體呈透明的初生兒便會破殼而出,在四周活潑走動。
  12. 本港家庭常見的德國曱甴,其卵鞘的受精卵可達48顆之多,一隻母曱甴每年平均生產7個卵鞘。屈指一算,即是一年可生336隻小寶寶,怪不得家中曱甴無處不在。
  13. 不要以為曱甴身形都很細小,部分品種的體型可長達3吋,在厄瓜多爾亞馬遜森林的小旅館便發現一隻3吋長的巨型蟑螂(Blaberus sp.)。
  14. 曱甴不一定是全身啡黑色,亦可以好多花款,好多顏色,外國有不少特別品種,如佯裝甲蟲的Prosoplecta sp.、黑白波點的Therea petiveriana、迷幻綠的Pseudoglomeris magnifica等,樣子隨時把人騙倒。
Hemithyrsocera histrio

Prosoplecta sp

Therea petiveriana


曱甴卵鞘

14.10.19

戴口罩

身邊人噴嚏咳嗽 戴口罩減七成流感風險


    研究證實,若身邊人患上流感,佩戴口罩及勤洗手有助減低患病風險近七成。因此,不單患者要佩戴口罩,與其緊密接觸的人如:家人、同班同學都應該戴,預防感染。

    儘管本港尚未踏入流感高峰期,但近日已有零星個案。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截至10月5日,過去4周錄得共25宗流感樣疾病爆發個案,當中11宗個案在小學,8宗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2宗於中學發生。佩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的方法之一,但自政府推行《禁蒙面法》後,不少人擔心佩戴口罩會有被拘捕風險。

飛沫粒子 「射程」可遠至1.8米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除了流感外,傷風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皆為校園內常見傳染疾病。針對流感,患者飛沫及呼吸道分泌物為主要傳播媒介,許引述研究指,流感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後,較大的飛沫粒子多數於1米內落地,最遙遠的距離為1.8米。部分飛沫粒子墜於桌面、扶手電梯等環境,其他人接觸粒子後,再觸碰眼睛或鼻子,便很容易受到感染。

    除了接觸飛沫粒子,我們亦可能經空氣感染病毒,即吸入空氣中較大的呼吸道分泌物粒子,或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細小的粒子,因而染病。

戴口罩+勤洗手 宿舍傳染降51%

    要避免接觸及吸入流感患者的飛沫粒子,許樹昌指出,市民應佩戴口罩及勤洗手,可減低感染風險。他引述2009年發表的本地研究,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本恩與10多名學者追蹤近800個流感患者的家庭成員,發現佩戴外科口罩及勤洗手的組群,患上流感風險減低67%。研究又指出,流感患者病徵發作首36小時,保持雙手衛生及佩戴口罩有助減低家居傳播風險。

    許樹昌另引述一份美國研究,列出佩戴口罩及洗手可減低患上流感樣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於2006及2007年的流感高峰期,在一間大學宿舍隨機抽樣調查,把約1400名學生分成3組,分別為佩戴口罩組別、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組別,以及控制組別(即不作任何預防措施)。調查結果顯示,於6周觀察期內,相比控制組,需佩戴口罩及勤洗手的組別患上流感樣疾病機率下降35%至51%。

一半學童無打流感針 沒保護更應戴

    除了佩戴口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亦可減低感染風險。但許樹昌表示,本港學童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18至2019年度,6歲以下學童接種率約33%,而6至11歲則約55%,「有約一半學童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完全沒有保護。所以當處於流感高峰期,班房中有一名學童出現流感徵狀,其他同學都應該佩戴外科口罩及勤洗手,保護自己」。

    許樹昌提醒,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孕婦等人士的抵抗力較差,同屬流感高危一族,如果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時,需要佩戴口罩,以防感染。

    至於鼻敏感患者,由於鼻敏感由致敏原引發,如潛藏在地氈的塵蟎、影印機散播的揮發性化合物等,若不能清除致敏原,口罩亦難以幫助患者解決過敏情况。許以影印機產生的揮發性化合物為例,「這類化合物刺鼻,揮發時粒子微小,外科口罩未必能阻隔」。

知多啲:出街戴外科口罩 毋須用N95

定時更換——不論哪款口罩,醫生提醒不應長時間戴同一口罩,應定時更換,否則手部容易沾上口罩的細菌。

    坊間售賣的口罩款式林林總總,除了外科口罩,亦有N95口罩、可清洗的耳掛式口罩等。到底哪款口罩的防病能力較佳?

    許樹昌引述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今年發表的一篇報告,分析2011至2015年間,以及2016年6月,分別佩戴N95口罩及外科口罩的2862名醫護人員的流感患病機率,結果發現醫護人員佩戴N95口罩後的流感患病機率為8.2%,外科口罩則為7.2%,數據顯示兩者沒有顯著差別。

N95適合醫護人員 長戴會頭痛

    儘管研究數據相若,但許樹昌指出,醫護人員如要接觸流感及肺癆病人,仍要戴上N95口罩。他解釋,這類病人部分需使用無創呼吸機,霧化了的飛沫粒子,更容易停留在空氣中,增加空氣傳播風險;由於外科口罩未能阻隔直徑小於5微米的飛沫粒子,因此醫護人員需佩戴N95口罩,「N95口罩能阻隔95%的細小飛沫粒子」。

    然而,如果佩戴N95口罩的時間過長,醫護人員容易倒吸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上升,可致腦血管舒張,出現頭痛,「所以當年SARS時,我們戴口罩大約一個多小時後就要除下,出去戶外地方唞唞氣。另外,如果長時間戴N95口罩,口罩上的金屬片長期勒緊鼻樑會引致損傷」。

「外科」可阻隔95%病毒

    相比外科口罩,N95口罩的佩戴限制較多。許樹昌指出,在社區裏大部分飛沫粒子的直徑大於5微米,能於1米內落地,因此一般市民佩戴外科口罩已經足夠。他提醒,市民佩戴口罩時,應按壓口罩內藏的金屬片,確保口罩完全緊貼鼻樑及面部。他引述研究指,當正確佩戴外科口罩時,能阻隔95%病毒,而N95口罩則為99.6%。

手碰觸口罩 易沾飛沫粒子

    至於近年興起可清洗的耳掛式口罩,不少人外出時全日佩戴同一口罩,回家後方作清洗。許樹昌指出,不論任何款式的口罩,長時間佩戴都不利阻隔病毒。

    他解釋,市民佩戴口罩出門時,在上學及上班途中,口罩表面已沾上不少飛沫粒子,如無特別需要,抵達室內地方時應棄置口罩,「口罩表面已污穢了,長時間佩戴,手部不經意碰觸到口罩,會沾上飛沫粒子。如果除下口罩時,碰觸眼部及鼻部,便會感染細菌」。

純活性碳口罩 不能過濾病毒

    良好的外科口罩應具備3項功能,內層有吸濕作用,中層有過濾作用,表層有防水作用。

    按壓口罩內藏的金屬片後,口罩應能完全緊貼鼻樑及面部。適當調校口罩的綁帶或耳圈,令口罩更貼面,一般來說,綁帶式口罩較耳圈式更易配合不同面形。

    活性碳物料能阻隔灰塵,吸收異味,但純活性碳口罩不能有效過濾病毒飛沫。部分合規格外科口罩附加一層活性碳,理論上不會減低其阻隔病毒飛沫功能。然而,若其價格比一般外科手術口罩大幅增加,消費者應考慮是否值得購買。


秋梨膏

DIY秋梨膏 止咳潤肺


    秋季,正是吃雪梨的好季節。鮮甜多汁的雪梨,無論是直接食用,還是煮成糖水,均可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可謂秋季養生佳品。

    秋梨膏,是以雪梨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止咳、祛痰、生津、潤肺的藥物如:生地、葛根、蘿蔔、麥冬、藕節、薑汁、川貝、蜂蜜等材料熬製而成的膏滋,可用於熱燥傷津所致的肺熱煩渴、久咳咯血等病症。

■秋梨膏

材料:
雪梨8個,
川貝20克,
麥冬20克,
冰糖30克,
蜂蜜200克

做法:

1. 雪梨去皮去核,榨汁
2. 除蜂蜜以外的所有材料放入鍋內,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燉40分鐘
3. 過濾取汁,加入蜂蜜混和,放入已消毒、可密封的容器冷藏備用

貼士:

1. 秋梨膏濃度可依據個人喜好增減熬煮時間
2. 服用時可取1至2匙羹秋梨膏,用溫開水冲調
3. 秋梨膏性涼,故脾胃虛寒、手腳發涼、大便溏泄者不宜多服
4. 秋梨膏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13.10.19

藍莓無花果批 Galette

藍莓無花果批,吃得自由豪邁




    Galette這個字來自法文,是指扁平的蛋糕,而在法國美食中,更是特別代表着各類扁平、擁有自由形狀的硬皮蛋糕。

    Galette的形狀不受焗盤規限,可以任由餅皮和內餡自由舒展,加上是以新鮮水果如藍莓作為內餡,保持了藍莓的原始味道而不矯揉造作,所以可以說是一款豪邁的水果批。如果用手拿來吃,就更舒爽。

     這款豪邁的水果批,平常會加入大量藍莓焗成,吃起來酸酸甜甜好開胃,這次見無花果也很新鮮,所以就加進去了。另外,還特別做了忌廉芝士奶油糖霜(cream cheese frosting)做配襯,抹在藍莓批上同吃,可以中和一下酸味,效果有點像藍莓芝士蛋糕的變奏。當然,如果想簡單一點的話,可以改為配上雲呢拿雪糕,也會讓人吃得很高興。


忌廉芝士奶油 變軟易處理

    關於忌廉芝士奶油糖霜,其實做法不算複雜,主要讓忌廉芝士和牛油攤放在室溫下,變軟了才容易處理。將兩者一同用電動打蛋器打發,質感會變得輕盈;然後打入砂糖,奶油糖霜會變閃亮,最後拌入15克牛奶,將稠度調好。將做好的忌廉芝士奶油糖霜放進雪櫃,冷凍後會稍為凝固,到吃的時候就很容易漂亮地挖出一個球形。


    至於麵糰,做法也是跟以往的大同小異,也是我很喜歡的做法,可以在一個大盆子裏完成搓粉的過程,不會弄到四周很髒亂。麵糰搓好後,可以稍為壓平,方便之後再擀薄。將雪好的麵糰鋪在牛油紙上,再鋪上本來包着的保鮮紙才擀壓,就完全不會黏手,很方便。不過我覺得這次的麵皮還擀得不夠薄,大家可以做得比我的再薄一點。



餅皮灑上麵粉 吸收水果汁

    餡料方面,除了大量新鮮藍莓,還用了香甜的無花果,由於這兩種水果遇熱後會滲果汁,所以在餅皮上灑上麵粉,讓它吸收精華。之後將批的邊緣摺起,塗上蛋液和灑上砂糖,就可以焗出更好看和更甜脆的批皮。希望大家終有一天能享受到真正自由的甘飴。

◆批底材料:
低筋麵粉……230克
無鹽牛油……80克
砂糖……100克
雞蛋……1隻
鹽……1/4茶匙

◆批底做法:
1. 先將麵粉、糖和鹽混合。
2. 將冰凍牛油切粒,加入粉類中。
3. 用指尖將麵粉和牛油混合成幼沙狀。
4. 加入雞蛋,將麵粉搓勻至能黏成一團,如不夠黏,可再加入少許水。
5. 將搓好的麵糰壓平一點,包上保鮮紙,放進雪櫃半小時。
6. 麵糰雪硬後,在枱面鋪上一塊牛油紙,上面鋪上之前用過的保鮮紙,將麵糰壓成薄圓皮。

◆餡料:
藍莓……250克
無花果……2至4個
橙皮……1個
粟粉……2.5湯匙
砂糖……50克
低筋麵粉……2湯匙
雞蛋……1個
砂糖(灑上面)……1茶匙

◆藍莓餡做法:
1. 藍莓洗淨瀝乾水,無花果切成一開八。
2. 將糖和橙皮拌勻,用手搓出橙皮香味。
3. 再加入粟粉,倒入藍莓和無花果拌勻。

◆配料:(可省略)
忌廉芝士……150克
牛油……40克
砂糖……80克
奶……15克

◆忌廉芝士:
1. 將已放在室溫軟化的牛油和忌廉芝士打發起。
2. 逐少加入砂糖。
3. 逐少加入牛奶,打至想要的稠度質地。

◆組合:
1. 在批底上倒上2湯匙麵粉。
2. 將藍莓和無花果放在中央。
3. 將批邊摺起,稍為壓緊。預熱焗爐220℃。
4. 在邊緣塗上蛋漿、灑上砂糖。將藍莓無花果批放入已預熱焗爐,焗25至30分鐘至批邊金黃即可。


鐵路達人熊永達 港鐵傷 市民更傷 問誰埋單? 潘曉彤

鐵路達人熊永達 

港鐵傷 市民更傷 問誰埋單?

潘曉彤   13/10/2019


    到了月初,在政府宣布通過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的晚上,港鐵多個車站相繼關閉,直至十時許,更稱因大量車站受破壞及縱火,為顧及乘客及員工安全,決定全線暫停服務。翌日所有線路、輕鐵及港鐵巴士均不運作。這幾天,港鐵雖然局部恢復服務,但多日來八時就結束服務,許多市民被迫自我宵禁。因為罷搭/被罷搭港鐵而需要千方百計尋求去路的香港人,打開反應慢又多廣告的巴士app時,或會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過度依賴鐵路。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是政府兩次《鐵路發展研究》焦點小組諮詢對象,他當年對「鐵路為主」的概念大力贊成,今天也堅持這種交通規劃無可避免,亦無問題,直斥問題在於港鐵違規,「不是設計的初心有任何錯誤,而是後來的人在決策上,沒有理解清楚如何使用管理它,也沒跟足條例做事,是要追究嗰班人」。

    熊永達答應接受訪問時,說他在返家途中,建議我們邊走邊談。身處北角站內的他,說可以等我十五分鐘。報館位於柴灣,怎樣能夠最快到達北角?我把桌上細軟掃進背包,跑到樓下途中一邊思索要不要搭的士,怕截不到又怕塞車,推開地下大門,五分鐘便能送我到杏花邨港鐵站的小巴在我面前打開車門。我跳上小巴,最終還是選擇了地下鐵,雖然遲到五分鐘,還是在預計之內,而坐在月台等候的熊永達也沒向我抱怨。

管理層決定無法律基礎

    現為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副教授、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的熊永達憶及,鐵路為主是一個早年已經有的規劃概念,到二○○三年規劃署在規劃報告裏正式提出。當年的研究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焦點小組諮詢相關界別和包括熊永達在內的學者意見,「我是絕對支持的!」他說,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有鐵路,要令人快速移動,陸路交通不可能滿足需求,「鐵路英文有個叫法,叫做dedicated link,即是專用軌道,這條軌道完全能夠控制列車運作,分開的,自己行的系統,不同陸路會有其他交通工具令你沒法完全控制」。我們踏上往寶琳的列車,許多放學的小學生湧進,嬉鬧聲充滿車廂,有點擠擁。「作為集體運輸,整個系統要裝下好多人,才可以運載很多人同時出行。你想像我們現在這一架列車,一架車八卡,每卡可以裝二百幾人的,八卡其實就裝到二千人,哪種交通工具可以裝幾千人這樣行走呢?任你如何規劃一條道路,都沒可能做到。」近日港鐵頻頻封站、停駛、提早收工,當年的研究中可曾設想如此情况?熊永達坦言沒有,因為研究設定港鐵正常營運,只提出當鐵路系統出事時派巴士疏導的補救方案,他狠斥港鐵近日所作的決定完全錯誤,批評毫無法律基礎。

    港鐵停駛的日子,熊永達與很多香港人一樣,轉而靠巴士代步,「我不知道它憑什麼宣布停止整個服務」。他憤慨道出許多港人心中的不解,質疑根據《香港鐵路條例》,港鐵必須按服務承諾行事,除非有故障,「但即使有故障,停駛的時間都好短。你想想,港鐵行咁耐,幾時試過全部停晒?打風都唔會啦」。他着我留意一下現在遭破壞的是什麼設施,「你日頭都運作到,即係不是全線出問題啦,系統其實是沒有損傷,受的傷只是皮肉之苦,整個骨架沒有創傷,運作得到,你明明可以提供服務,但你沒有盡責去提供」。對此,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日前在跨部門記者會上回應,指平日即使無事發生,港鐵職員每晚都會在收車後例行檢修,確保運作安全,但現時同時要處理大量修復,為讓工程人員有較多時間在較少壓力的環境下處理,因而有此決定。熊永達認為回應荒謬,「個別車站的損壞可以封站做維修,沒人會有異議。除非陳帆局長能夠解釋,整個鐵路系統哪一部分受損而出現問題,否則他提出的理由不合理」。

停駛影響商戶市民 等同宵禁

    港鐵多日來八、九或十點停駛,熊永達感慨此舉牽連甚廣,餐廳做不成晚市,有戲院索性關門,市民的社交活動大受影響。正因港鐵運作牽連社會命脈,所以政府早與其制定服務延誤通報機制。根據現行機制,當發生任何長達八分鐘,或預計長達八分鐘或以上的服務延誤事故,港鐵須於八分鐘內通知運輸署,而若事故長達三十一分鐘或以上,港鐵公司會被罰款,並須將罰款用於來年乘客票價優惠。熊永達質問:「咁點解今次停咁耐,可以不用罰呢?政府沒有說宵禁哦。政府宵禁的話,宵禁法例上市民真的不能出街,但政府沒宣布宵禁,為什麼要停止服務呢?」

決策違商業原則 如何向股東交代?

    港鐵近年大手購買國產車廂,因為政府是港鐵大股東,此舉多番引來港府向大陸泵水的猜疑,熊永達指過往此等批評,港鐵都能一一以審慎商業原則解釋,「總言之又平又靚又正,咪去囉,不會考慮是哪個國家造,符合到所有條件,不買點向股東交代?」同樣,他認為管理層也必須向股東解釋三番四次的「不營運」,包括在獲批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日大規模封鎖遊行地點沿線車站,如何符合審慎商業原則,「總之你載客咋嘛,你理得佢搞咩活動,你不能夠因群眾活動而停止服務。以前就算唔知幾多百萬人遊行,幾時有停過?你這樣做究竟損失了幾多錢?為什麼做出損害股東的利益決定?」他說除非管理層承認決定非自願,「沒所謂的,你要講係政府要求咁做,條例其實有寫明,政府是可以要求它做任何事的」。

如被徵用 政府應賠償損失?

    翻查《香港鐵路條例》,第三部的第十三項「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作出指示」之下,第一項列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如認為公眾利益有此需要,可在局長與港鐵公司協商後,就任何與專營權及港鐵公司所經營的西北鐵路巴士服務相關的事宜向港鐵公司作出書面指示」。熊永達強調,條例同時寫明港鐵不是公營機構,「你不可能隨便向一間上市公司借用它的東西吧?政府可以徵用鐵路,但產生財務上的損失是要賠償的,照計數囉,在商言商嘛」。條例細項以冗長得幾乎沒有標點的句子仔細地寫到「如港鐵公司遵從根據本條作出的指示並蒙受在任何方面因該項遵從而引致的任何種類的損失或損害(包括相應而生的損失)或在任何方面歸因於該項遵從而有的上述損失或損害,則政府有責任就該等損失或損害向港鐵公司支付補償」。為了更保障股東利益,條例繼而補充所指的損失包括「因港鐵公司遵從根據本條作出而違反審慎商業原則的指示而引致的損失或損害,以及可歸因於港鐵公司遵從該等指示的損失或損害。」熊永達斥,「所以究竟是政府會因為延誤罰你錢,還是政府徵用了,應該賠償你呢?兩者之中,是哪個case?」

政策優待 港鐵賺錢多回饋少

    「公共交通,國際上一般認同是人權。Mobility,政府有責任給每個國民郁動的權利。你想想,公共設施不一定放在我家門口的,但我有交稅,為什麼不可以享用那些設施?設施放到無雷公咁遠,沒有交通到達,這是不是不合理呢?」熊永達指大部分國家和城市的公共交通都由政府出資經營,香港卻是少數的例外,「市場做到的,香港政府不會沾手,是『大市場,小政府』的策略」。他指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近年其實面臨重大虧蝕,巴士、渡輪、小巴等等無一倖免,同時,居住偏遠地區的市民又投訴長途交通費太貴,「蝕錢的話就要加車費啦,加10幾20%市民會反對,點搞呢?」政府最終推出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回贈服務使用者,雖然不是直接資助服務提供者,卻能紓緩加價壓力。

    巴士、小巴加價難,為何港鐵年年賺錢卻能不顧民意,票價年年加?熊永達指出,因為鐵路發展符合政府以鐵路為主的總體政策,所以明顯想「幫港鐵」,透過不受政治干擾的票價機制設計,令它加價的決定毋須經過立法會討論,撇除政治壓力,「一盤生意如果無法估計明天的收入多少,即是可能蝕本,投資者可能沒有信心。政府想幫港鐵營造穩定的經營條件,讓它可以預期收入,出了數字就知道票價會點,可以預期有無錢賺,需不需要削減開支,還是因為有錢賺可以增加開支改善服務」。因此港鐵多年來的經營不曾遇過什麼壓力。提供了如此優厚的條件,鐵路為主的規劃最終得以落實,但熊永達批評政府失責,認為跟足計劃適應鐵路的香港人像被「賣豬仔」,「因為你做了這樣的規劃和決定,政府不honour這個規劃,即是失信於民」。他指即使不干預市場,政府始終有責任保證市場能夠提供交通服務,「不能夠由得人搭唔到車郁唔到,這是完全卸責。林鄭成日話『負責任嘅政府』,我不知道她有什麼具體內容」。

股東有權召開大會 質問管理層

    六月以來多次示威遊行活動過後,示威者急忙逃離現場的同時,仍乖乖排隊購票,曾經堆積輔幣和車飛的售票機,以及各式閘機,今天都成為被破壞的對象。我和熊永達在坑口站出閘,部分閘口以橙色索帶欄住,亦有職員手持流動讀卡器輔助。我們拍卡,穿過閘門長期打開的閘口,因為顯示屏貼上失效告示,也沒聽到「嘟」聲,不能確定是否已經扣數。熊永達見此表現平靜,指出因為影響五百萬人出入,「破壞永遠都不應該」,但他沒言心痛,冷靜指這些只傷及皮毛的破壞其實毫無意義。訪問在預期之內隨着有點太短的車程結束,我們在港鐵上蓋商場的咖啡店坐下,以十分鐘收結,「要冤有頭債有主,是管理層做出的決定,你咪走去圍佢高層,這才合理嘛」。熊永達攪動手上的咖啡,說自己雖然「早就放咗」港鐵,但咁多股東絕對有權召開股東大會,要求管理層交代清楚,而任何人都可以就港鐵沒有根據條例服務而告上法庭。

    返回公司途中,醒覺應在列車駛經當天關閉的將軍澳站和穿越異常閘機時拍照記錄,於是折返坑口。在月台候車,廣播告訴我,列車以康城為終點站,前往寶琳的乘客請於將軍澳站轉車。列車最終並沒遵守承諾,車長在到達將軍澳站時,才以遲來的提醒覆蓋原有廣播,列車緩慢減速卻不曾停下。望出車窗,隱約可以辨識同樣緩慢行走的逆線列車上乘客,同樣在察看月台上正在修繕打掃的職員。看着指示牌上「坑口」和「寶林」的燈突然熄滅,再一次體會港人連日來對服務的無話可說。

    到了月初,在政府宣布通過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的晚上,港鐵多個車站相繼關閉,直至十時許,更稱因大量車站受破壞及縱火,為顧及乘客及員工安全,決定全線暫停服務。翌日所有線路、輕鐵及港鐵巴士均不運作。這幾天,港鐵雖然局部恢復服務,但多日來八時就結束服務,許多市民被迫自我宵禁。因為罷搭/被罷搭港鐵而需要千方百計尋求去路的香港人,打開反應慢又多廣告的巴士app時,或會開始反思,我們是否過度依賴鐵路。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是政府兩次《鐵路發展研究》焦點小組諮詢對象,他當年對「鐵路為主」的概念大力贊成,今天也堅持這種交通規劃無可避免,亦無問題,直斥問題在於港鐵違規,「不是設計的初心有任何錯誤,而是後來的人在決策上,沒有理解清楚如何使用管理它,也沒跟足條例做事,是要追究嗰班人」。

    熊永達答應接受訪問時,說他在返家途中,建議我們邊走邊談。身處北角站內的他,說可以等我十五分鐘。報館位於柴灣,怎樣能夠最快到達北角?我把桌上細軟掃進背包,跑到樓下途中一邊思索要不要搭的士,怕截不到又怕塞車,推開地下大門,五分鐘便能送我到杏花邨港鐵站的小巴在我面前打開車門。我跳上小巴,最終還是選擇了地下鐵,雖然遲到五分鐘,還是在預計之內,而坐在月台等候的熊永達也沒向我抱怨。

管理層決定無法律基礎

    現為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副教授、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的熊永達憶及,鐵路為主是一個早年已經有的規劃概念,到二○○三年規劃署在規劃報告裏正式提出。當年的研究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焦點小組諮詢相關界別和包括熊永達在內的學者意見,「我是絕對支持的!」他說,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有鐵路,要令人快速移動,陸路交通不可能滿足需求,「鐵路英文有個叫法,叫做dedicated link,即是專用軌道,這條軌道完全能夠控制列車運作,分開的,自己行的系統,不同陸路會有其他交通工具令你沒法完全控制」。我們踏上往寶琳的列車,許多放學的小學生湧進,嬉鬧聲充滿車廂,有點擠擁。「作為集體運輸,整個系統要裝下好多人,才可以運載很多人同時出行。你想像我們現在這一架列車,一架車八卡,每卡可以裝二百幾人的,八卡其實就裝到二千人,哪種交通工具可以裝幾千人這樣行走呢?任你如何規劃一條道路,都沒可能做到。」近日港鐵頻頻封站、停駛、提早收工,當年的研究中可曾設想如此情况?熊永達坦言沒有,因為研究設定港鐵正常營運,只提出當鐵路系統出事時派巴士疏導的補救方案,他狠斥港鐵近日所作的決定完全錯誤,批評毫無法律基礎。

    港鐵停駛的日子,熊永達與很多香港人一樣,轉而靠巴士代步,「我不知道它憑什麼宣布停止整個服務」。他憤慨道出許多港人心中的不解,質疑根據《香港鐵路條例》,港鐵必須按服務承諾行事,除非有故障,「但即使有故障,停駛的時間都好短。你想想,港鐵行咁耐,幾時試過全部停晒?打風都唔會啦」。他着我留意一下現在遭破壞的是什麼設施,「你日頭都運作到,即係不是全線出問題啦,系統其實是沒有損傷,受的傷只是皮肉之苦,整個骨架沒有創傷,運作得到,你明明可以提供服務,但你沒有盡責去提供」。對此,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日前在跨部門記者會上回應,指平日即使無事發生,港鐵職員每晚都會在收車後例行檢修,確保運作安全,但現時同時要處理大量修復,為讓工程人員有較多時間在較少壓力的環境下處理,因而有此決定。熊永達認為回應荒謬,「個別車站的損壞可以封站做維修,沒人會有異議。除非陳帆局長能夠解釋,整個鐵路系統哪一部分受損而出現問題,否則他提出的理由不合理」。

停駛影響商戶市民 等同宵禁

    港鐵多日來八、九或十點停駛,熊永達感慨此舉牽連甚廣,餐廳做不成晚市,有戲院索性關門,市民的社交活動大受影響。正因港鐵運作牽連社會命脈,所以政府早與其制定服務延誤通報機制。根據現行機制,當發生任何長達八分鐘,或預計長達八分鐘或以上的服務延誤事故,港鐵須於八分鐘內通知運輸署,而若事故長達三十一分鐘或以上,港鐵公司會被罰款,並須將罰款用於來年乘客票價優惠。熊永達質問:「咁點解今次停咁耐,可以不用罰呢?政府沒有說宵禁哦。政府宵禁的話,宵禁法例上市民真的不能出街,但政府沒宣布宵禁,為什麼要停止服務呢?」

決策違商業原則 如何向股東交代?

    港鐵近年大手購買國產車廂,因為政府是港鐵大股東,此舉多番引來港府向大陸泵水的猜疑,熊永達指過往此等批評,港鐵都能一一以審慎商業原則解釋,「總言之又平又靚又正,咪去囉,不會考慮是哪個國家造,符合到所有條件,不買點向股東交代?」同樣,他認為管理層也必須向股東解釋三番四次的「不營運」,包括在獲批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日大規模封鎖遊行地點沿線車站,如何符合審慎商業原則,「總之你載客咋嘛,你理得佢搞咩活動,你不能夠因群眾活動而停止服務。以前就算唔知幾多百萬人遊行,幾時有停過?你這樣做究竟損失了幾多錢?為什麼做出損害股東的利益決定?」他說除非管理層承認決定非自願,「沒所謂的,你要講係政府要求咁做,條例其實有寫明,政府是可以要求它做任何事的」。

如被徵用 政府應賠償損失?

    翻查《香港鐵路條例》,第三部的第十三項「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作出指示」之下,第一項列明「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如認為公眾利益有此需要,可在局長與港鐵公司協商後,就任何與專營權及港鐵公司所經營的西北鐵路巴士服務相關的事宜向港鐵公司作出書面指示」。熊永達強調,條例同時寫明港鐵不是公營機構,「你不可能隨便向一間上市公司借用它的東西吧?政府可以徵用鐵路,但產生財務上的損失是要賠償的,照計數囉,在商言商嘛」。條例細項以冗長得幾乎沒有標點的句子仔細地寫到「如港鐵公司遵從根據本條作出的指示並蒙受在任何方面因該項遵從而引致的任何種類的損失或損害(包括相應而生的損失)或在任何方面歸因於該項遵從而有的上述損失或損害,則政府有責任就該等損失或損害向港鐵公司支付補償」。為了更保障股東利益,條例繼而補充所指的損失包括「因港鐵公司遵從根據本條作出而違反審慎商業原則的指示而引致的損失或損害,以及可歸因於港鐵公司遵從該等指示的損失或損害。」熊永達斥,「所以究竟是政府會因為延誤罰你錢,還是政府徵用了,應該賠償你呢?兩者之中,是哪個case?」

政策優待 港鐵賺錢多回饋少

   「公共交通,國際上一般認同是人權。Mobility,政府有責任給每個國民郁動的權利。你想想,公共設施不一定放在我家門口的,但我有交稅,為什麼不可以享用那些設施?設施放到無雷公咁遠,沒有交通到達,這是不是不合理呢?」熊永達指大部分國家和城市的公共交通都由政府出資經營,香港卻是少數的例外,「市場做到的,香港政府不會沾手,是『大市場,小政府』的策略」。他指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近年其實面臨重大虧蝕,巴士、渡輪、小巴等等無一倖免,同時,居住偏遠地區的市民又投訴長途交通費太貴,「蝕錢的話就要加車費啦,加10幾20%市民會反對,點搞呢?」政府最終推出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回贈服務使用者,雖然不是直接資助服務提供者,卻能紓緩加價壓力。

    巴士、小巴加價難,為何港鐵年年賺錢卻能不顧民意,票價年年加?熊永達指出,因為鐵路發展符合政府以鐵路為主的總體政策,所以明顯想「幫港鐵」,透過不受政治干擾的票價機制設計,令它加價的決定毋須經過立法會討論,撇除政治壓力,「一盤生意如果無法估計明天的收入多少,即是可能蝕本,投資者可能沒有信心。政府想幫港鐵營造穩定的經營條件,讓它可以預期收入,出了數字就知道票價會點,可以預期有無錢賺,需不需要削減開支,還是因為有錢賺可以增加開支改善服務」。因此港鐵多年來的經營不曾遇過什麼壓力。提供了如此優厚的條件,鐵路為主的規劃最終得以落實,但熊永達批評政府失責,認為跟足計劃適應鐵路的香港人像被「賣豬仔」,「因為你做了這樣的規劃和決定,政府不honour這個規劃,即是失信於民」。他指即使不干預市場,政府始終有責任保證市場能夠提供交通服務,「不能夠由得人搭唔到車郁唔到,這是完全卸責。林鄭成日話『負責任嘅政府』,我不知道她有什麼具體內容」。

股東有權召開大會 質問管理層

    六月以來多次示威遊行活動過後,示威者急忙逃離現場的同時,仍乖乖排隊購票,曾經堆積輔幣和車飛的售票機,以及各式閘機,今天都成為被破壞的對象。我和熊永達在坑口站出閘,部分閘口以橙色索帶欄住,亦有職員手持流動讀卡器輔助。我們拍卡,穿過閘門長期打開的閘口,因為顯示屏貼上失效告示,也沒聽到「嘟」聲,不能確定是否已經扣數。熊永達見此表現平靜,指出因為影響五百萬人出入,「破壞永遠都不應該」,但他沒言心痛,冷靜指這些只傷及皮毛的破壞其實毫無意義。訪問在預期之內隨着有點太短的車程結束,我們在港鐵上蓋商場的咖啡店坐下,以十分鐘收結,「要冤有頭債有主,是管理層做出的決定,你咪走去圍佢高層,這才合理嘛」。熊永達攪動手上的咖啡,說自己雖然「早就放咗」港鐵,但咁多股東絕對有權召開股東大會,要求管理層交代清楚,而任何人都可以就港鐵沒有根據條例服務而告上法庭。

    返回公司途中,醒覺應在列車駛經當天關閉的將軍澳站和穿越異常閘機時拍照記錄,於是折返坑口。在月台候車,廣播告訴我,列車以康城為終點站,前往寶琳的乘客請於將軍澳站轉車。列車最終並沒遵守承諾,車長在到達將軍澳站時,才以遲來的提醒覆蓋原有廣播,列車緩慢減速卻不曾停下。望出車窗,隱約可以辨識同樣緩慢行走的逆線列車上乘客,同樣在察看月台上正在修繕打掃的職員。看着指示牌上「坑口」和「寶林」的燈突然熄滅,再一次體會港人連日來對服務的無話可說。


水果甜度

綠色生活:準確知道水果甜度未必好?



    想買理想水果,現在有更科學的方法了。

    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發明了一部光譜感應器,透過近紅外線照射水果,即可準確知道水果甜酸度、水分和成熟程度,發明獲內地水果分銷商青睞試用,劃分不同甜度的車厘茄。

    7不過,從大自然生態角度來看,本地農夫都說準確知道水果甜酸度,並不一定是好事,擔心會令耕作慢慢失去多元化。

燈光一照知品質

    以前揀雞蛋要放在紅罩燈泡底下一照知好壞,而原來穀物蔬菜水果肉類同樣可以透過照燈知品質。因為當光線照射物件,物件會將光線反射、吸收或穿透,形成獨特光學頻譜(簡稱光譜)。

    這種光學科技逐漸被應用在農業發展上,二零一六年法國無人機公司 Parrot 推出可以監測農田生長情况的多光譜感應器,香港亦不輸蝕,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碩士生成旭然留意到,不少人選購牛油果時會揑壓果身確認成熟度,但就好容易揑壞水果,去年9月成旭然組成研究團隊道創智能,發明了毋須拮穿或切開水果、透過近紅外線照射檢測水果內涵的機器。

    不需要破壞水果進行檢測的概念並非新鮮事,只是準確度一直不可靠。研究人員利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暫時設計針對蘋果、番茄和牛油果的檢測公式,檢測成熟度的準確率達95%,甜分準確率為 r2大於0.8( r2即決定系數愈接近1,準確率愈高)。


感測器可測所有甜度

    示範影片顯示,十多顆車厘茄被放在圓盤形機器原型 (prototype) 上旋轉,經過一道橙光照射,不消一秒,電腦顯示出一條條反映甜度的拋物線,並依照甜度將車厘茄分到不同盒中。

    番茄內的糖分濃度不同,所反射、吸收或穿透的光線亦有所不同,機器可將收集的光譜化成數字。計算酸度則按照水果中的檸檬酸、蘋果酸和酒石酸等濃度的光譜和酸鹼值。每款水果量度成熟度的方法不同,例如牛油果是計算果肉的乾物質光譜。

    不是所有水果都要量度所有指標,像牛油果、奇異果就需要量度成熟度,小番茄一般不測成熟度。由於已經掌握公式的設計技巧,所以日後只需按客戶要求修改,基本上適用於量度所有水果、穀物,甚至肉類。

農夫反感 斥失多元性

    農業光譜感測器發明獲得「香港科技大學—信和百萬獎學金創業大賽」香港區金獎,暫時主攻內地水果市場,其實內地出產很多水果,卻沒有成功研造出新奇士橙、新西蘭奇異果等大品牌。相信或與內地沒有水果質素統一標準有關,希望水果分銷商利用這部機器將水果質素分級後,一方面提升市民對內地水果品質的信心;另一方面知道哪種環境或種植方法有利出產更好味的水果,從而推動農業發展,並揚言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吃的食材」。

    但這願景卻被香港農夫直斥「好可怕的思想」。不願具名的本地農夫質疑如何定義難吃?他舉例指香港人熱愛的菜心,其實在廣東以外地區,沒有什麼人喜歡食或覺得好味;又如大樹菠蘿,大多數港人喜歡爽口和纖維的粘米種,軟綿綿的糯米種幾乎無人願意種植。因此單是計算水果的甜酸水分等硬指標,不代表好吃。

    現代人吃水果講究甜度,但其實無了香味。現代生產只集中提升甜度,但很難處理香度和質地,你會覺得現時西瓜起沙或爽感都沒有了。農夫說西瓜香味源於香味微量元素、味道分子、層次感、化合物,由傳統農夫一代一代相傳下去的西瓜,不是雜交的傳統品種,可能甜度只有10度,但卻吃得出香味層次。「最大問題是科研人員接受不到多元。食物也好,人也好,世界不是如此單一。」

    農夫甚至擔心這個科技一旦普及不僅無助促進農業發展,反而會招致反效果。在香港,很多種植的蔬菜不是本土品種,農夫其實種得很辛苦,例如番茄。農夫說在加拿大等溫帶地區,居民家中後園一到夏天遍地番茄,多得要製成茄醬送給鄰居。但奈何香港夏天太濕熱,攝氏30幾度的高溫令番茄即使開花也結不了果,因此在香港種番茄只能在冬天種植,但仍是很容易受病毒感染導致失收。加上香港泥土質素差,沒太多有機物,酸度又高,因此這科技若將放於國際皆準的指標放在香港農作物上,香港種植無疑是輸在起跑線。

    國際水果大品牌與質素不一定成比例,雖然內地產品都能做到和日韓產品特徵一樣,例如北京水蜜桃的質素其實好好,但始終不能與日本媲美。加上品牌不是單靠質素決定,還要配合口耳相傳、名聲、謠言、文化產生。

溫差愈大 西瓜愈甜

    將某個品質和甜度的水果分為不同等級,並不會增加農夫收入,但在銷售渠道上可能有得益,例如分銷商如果想做少些貿易 (減少買入水果量),卻能賺多一點利潤空間,這個科技可能有幫助。一旦分等級,從百個西瓜中選取最好味的冠軍優質西瓜後,其餘九十九個西瓜會被賤賣,造成浪費。

    究竟什麼因素會影響水果味道?以西瓜舉例,主要由品種、溫度和地域決定味道。現時香港市面絕大部分西瓜都是按市場需求,混合不同品種種子雜交生產,西瓜甜度可達到12度。此外,日夜溫差愈大,糖分累積儲存愈多,西瓜會愈甜。當地盛產的品種,比較容易發揮該款水果的DNA特性。酸度分兩種酸,一種是澀澀的,多數由於作物未夠成熟,可能是自我保護機制,果實未ready,不希望被吃。

    其實熟手農夫憑經驗一看就知道作物質素,寄望香港人可以珍惜這一種終將逝去的技藝。

糖度點計?

    現時經常說12度日本鳥取西瓜,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西瓜並不是愈甜愈好食!例如日本鳥取西瓜糖度規定必須達到11度以上,但不能高於13度,因為太甜會掩蓋西瓜味道,所以上乘西瓜糖度約12度。

    糖度(Brix)定義是「在20℃情况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據台灣農糧署資料,一般鮮吃甘蔗糖度約20度,製糖甘蔗約24度。在2015年2月台灣農糧署宣布了15項對外國出口水果的品質標準,以確保台灣出品水果聲譽和口碑,不同水果的規定準則不一,例如愛文芒果只規定糖度12度以上;番石榴規定糖度11度以上並要求重量達350公克;柳橙糖度12度和酸度0.4至0.8。


2019 Joker

2019   Joker



    《JOKER小丑》來得真合時。它一公映,香港政府就霸王硬上弓實施「禁蒙面法」了。

    小丑在公共場合把幾個賤人「私了」,權貴出來譴責「暴力」、批評行兇者「匿藏」在面具背後,可小丑卻贏得民眾的掌聲。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後街頭很多人作小丑打扮、戴上小丑面具。民眾「蒙面」起來反抗,由於法不治衆 ; 一個本來不公義、貧富差距嚴重的葛咸城,逐步走向「攬炒」的無政府狀態。

    電影的騷亂埸面,正好敲中香港人近日的敏感神經。我們看着,不感到焦慮,反而滿覺稱快。

6.10.19

遺失在習大大沙發底的「一國兩制」 葉蔭聰

周日話題:

遺失在習大大沙發底的「一國兩制」

葉蔭聰   06/10/2019



    俄羅斯流傳一則關於斯大林的笑話:有一天,斯大林丟失了他心愛的煙斗,大發雷霆:「誰偷了我的煙斗!?」他的左右手貝利亞(Lavrentiy Beria)聽到,馬上動員手下的秘密警察四處抓捕小偷,很快便找來了十個犯人,他們都招供承認偷了偉大領袖的煙斗,但就是找不到斯大林的煙斗。就在貝利亞煩惱之際,斯大林在自己的沙發底找到了自己的煙斗。

    這是一個笑話,但若故事結尾斯大林找不到他的煙斗呢?便會變成恐怖故事。貝利亞是斯大林恐怖統治時期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無數異見人士、黨內同志、少數民族,遭他迫害、關押甚至槍決,所以,他一定會把這十個犯人關起來嚴刑拷問,找出煙斗的下落。可是,無論他如何拷問,他也不會找到。如果有電影編劇改編一下,加些動作場面、政治陰謀、鬥爭情節,想必是一部比兩年前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執導的《斯大林之死》更精彩的電影。

一國兩制如斯大林丟失的煙斗

    現實中,香港過去幾個月就如這個故事,我們的一國兩制就是斯大林的煙斗,據說,偷走這個煙斗的小偷有一大堆:「外部勢力」、「顏色革命」、「港獨分子」、「通識教育」、「教協」、「廢青」、「地產霸權」、「蒙面」,或者乾脆就是面目模糊的「暴徒」。於是,地鐵、巴士、商場、機場由香港警察「接管」,政府動用緊急法,禁止蒙面上街。而那個煙斗,恐怕是永遠也找不回來了,因為它是在自己家裏丟失的。

    不看自己,當然也看不清香港,更看不清沒有大台又Be water的示威者。上月有一則新聞,廣州市民到某電腦城搶購翻牆機頂盒,為的是觀看香港新聞直播。有一則相關的傳聞很可笑:中央領導人也爭相安裝機頂盒,覺得要了解香港,這盒子比港澳的情報系統更「靠譜」。

    過去幾個月香港的戰火,可以說是一連串的政府誤解及誤判造成,由特區政府、中聯辦、港澳辦以至中央政府,搞了「大頭佛」,才忽然發現香港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個城市,許多香港人也變了樣。換個說法,他們很「離地」。其實不認識也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學習能力奇低,每一個反應不是慢了(例如遲來的「撤回」),就是不着邊際(例如「社區對話」及研究深層次原因),甚至是火上加油(例如一邊說要對話,一邊加強警察治港,提出緊急法),為什麼會這樣?

內地港澳研究學者 沒幾個認真

    按道理,特區政府及港澳系統,不應該不認識香港。在國內當教授的朋友告訴我的一些故事,也許可以看到點端倪。不少重點中國大學都有港澳台研究的單位,不是純粹做學術研究,而是輿情及情報分析,向上級領導提交內部參考資料,包括中聯辦、港澳辦。可是,這些單位沒幾個有學術地位又認真的學者,而且,因為領導講求單位成員身家清白,所以,有較深香港社會聯繫的人都不要,會說粵語的也很少。事實上,我自前年開始已被國內同行告知,港澳學者未經審批不得參加國內辦的研討會(幸好,所謂國際會議除外)。

    這些港澳台研究單位招攬的人當中,較年輕的不少是曾在香港當過短暫港漂,讀過碩士、博士,回大陸高校任職的人。我相信,回流港漂不是每一個都甘願做御用「香港專家」的,但因為這些單位的資源比其他都要好,政治任務換來的是金錢,總能吸引到為數不少想走捷徑的人。例如,寫篇二三千字的內參,不用旁徵博引,不用做什麼研究,即使是職位最低微的教員,寫一篇也有幾千大元人民幣。至於研究經費,兩三頁紙的計劃書,一般也動輒十萬至幾十萬元(用研究經費報銷部分個人開支是大陸的慣例)。由於國內大學基本工資偏低,所以以上的收入是十分豐厚的。

    雖然資源豐厚,但這種港澳台研究從學術角度看根本不入流,所以,認真搞學術的人很少願意進去,進去了也不會認真做事。我聽過一個故事,一名教授剛申請了一個關於香港年輕人政治參與的研究項目,本來起碼要做些深入訪談訪問,但他最近私務繁忙,沒時間去香港做調研,於是找些香港學生及較留意香港時事的同事來,角色扮演一下,想像年輕人想什麼說什麼,當作訪問材料。這名靠想像來做研究的教授,據說還偶爾被中聯辦邀請來港出席閉門座談,聽取他的專家意見。

撰內參論文 揣摩上意近親繁殖

    此外,不少人撰寫呈給領導看的內參或學術論文時,為了政治正確,連運用的參考資料也自我審查一番,屬偏黃的學者一概不引用參考,就連報章也局限在《大公報》及《文匯報》,極少出現《蘋果日報》、《明報》或其他網媒。參考書目裏,本地學者大概只有劉兆佳、王卓祺教授的著作,都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的作品。結果,形成近親繁殖效應,同類的親北京觀點及資訊會不斷被強化,日積月累,港澳系統內的建制觀點自說自話,看到的香港社會跟現實愈走愈遠。甚至有學者為了和應領導主調,把研究報告寫成確認領導的觀點;例如,北京說香港有外部勢力操縱或協助黑衣人,學者便用官方觀點與資料作基礎,證明「外部勢力論」的正確。最近由「廢青論」進化成北京版的「地產霸權論」,恐怕也是他們的傑作。

    這已不單是傳統官學一體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政權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的一部分。這個概念最初由一位印度裔中國歷史學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提出,他研究民國時期政權與地方精英的互動時指出,當年國民政府努力地向本來由地方鄉紳統治的農村滲透,進行政治動員及抽取稅捐,這種繞過或打破地方文化權力網絡的做法,造成土豪劣紳向政權靠攏,他們利用新取得的權力以自肥及欺壓百姓,有地方威望的人反而被排擠或遠離政權。因此,地方上的統治不穩,令政權更要插手地方事務,招攬更多土豪劣紳來幫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其他論者由此引伸,指出當時國民黨把「打土豪」議題平白送給了中共,為它的農村土地革命提供了養分。

香港內捲化 排拒陳健民沈旭暉

    香港的內捲化,大概源自中央多年前開始說的全面管治香港,愈要全面管,反抗愈大,也發現愈多要管的地方。結果,無法認同這項議程的人逐一離去,換上一批努力論證全面管治香港正確的人。例如,大家不妨看一下港澳研究會的學者專家名單,除了有些熟悉面孔,還有一大堆香港人不認識的「香港專家」,突然冒出來了。反過來,我們可以看一下被排走的人,例如陳健民教授。不少人可能忘記了,陳教授是支持2010年政改(翻查資料,他也支持2005年那次失敗了的政改),他當年也在中國大陸就公民社會組織等問題,與地方幹部溝通合作,可以說是中國非政府組織部門的創始者之一。後來的故事我也不知詳情,但陳教授後來被禁足大陸,在香港又變成佔中三子之一,如今更因為公民抗命而入獄,這就是最好的內捲化明證。

    若陳健民教授的黃絲背景是其致命原因,我們不妨看一下其他一點也不黃,本來與政府及建制關係不錯的學者。例如沈旭暉,無論其家庭出身及人脈,都是半個建制中人,還是美國名牌大學出身;我們半年前還看到他力挺政府大灣區的言論,如今卻成了在野人士,說要另起爐灶聯絡學者建政策平台。我不了解他複雜的心思,但很明顯,他也被甩在外頭。還有資深的周永新教授,在政府裏幾乎做了一輩子政策研究建議,如今連他也說政府要行動而不是研究,因為過去的研究汗牛充棟,只是官員缺乏興趣,沒有認真對待。

    如果他們都成局外人,局裏人是誰?到底現在為特區政府及港澳系統出謀劃策的是誰?林鄭又說要與社會領袖、專家和學者找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了,恐怕又是為了論證北京版「地產霸權論」了。唉,她倒不如與領導一起多看點直播增進感情,或回特首辦、中聯辦或港澳辦查找一下,也許她會發現,「一國兩制」只是丟棄在習大大或不知哪名大官人的沙發底。



4.10.19

一家隔閡 三個平行時空 劉彤茵

一家隔閡 三個平行時空

劉彤茵   04/10/2019


   「為什麼,人會變成如此?」跟劇場導演方祺端聊着自編自導新作《放逐》,他反覆問了幾次。劇目由一家三口組成,父親、母親、兒子走過迥異背景,不能溝通,卻分別遇上奇幻的狗。人如果是時代產物,那麼他也可以一世停留那個時代,自說自話。創作遇上本港社運波濤洶湧時,劇本有意無意滲透一些寓言與回顧。

因傘後無力感而創作

    雨傘運動剛過5周年,回想《放逐》的創作初衷,方祺端說感覺「很久很久之前」。2016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舉辦「新文本工作室2.0」,他便開始創作《放逐》原稿。傘後社會無力感巨大,「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很失敗的運動」,讓他望以文字與劇場梳理狀况。劇本被選為優秀作品,於翌年上演讀劇,今次演出由資深劇人馮程程擔任戲劇構作。故事分為〈父親〉、〈母親〉〈兒子〉3章,各人物分別主導一章,表達人與人的隔閡狀態。

    父親設定為「收成期」中老年人,追求穩定工作,即將退休;母親為家庭主婦,於荒蕪的調景嶺長大,現忙着洗豬內臟煲湯,跟朋友聊聊去哪裏旅行;兒子為80後,打算置業及跟女友結婚,對方卻走在「前線」。獨白充斥着整個劇目,跟方祺端前作風格很似,他解釋:「我一直不太喜歡、亦不太擅長寫對白,獨白好像較貼近各人內心的狀態。再者想說家人之間無法溝通,因為大家有個很強的世界觀,而對方沒有接收到。」

   「屋企,只是一個載體去說香港的東西。回想佔運時,在金鐘、銅鑼灣、旺角,一街之隔已經可以是兩個世界。在平行時空內,佔領區可以沒有發生過,此種感覺很衝擊。」他說道。如今因《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風波,衍變散落各區抗爭,大為不同。導演在本年6月開始更改劇本,「平行時空」本質仍在。一個運動,陣營分裂,甚至已發展至沒所謂中立可言。即使看同一宗新聞,亦生出完全相反的演繹角度。導演欲探究不同取態的人,尤其被指為冷漠的一群。


善良純潔如何變成冷漠中產

   「我會想寫一個冷漠中產,爸爸60多歲,年輕時必然經歷過些什麼,幾乎就定型了他對社會及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文革吧。」方祺端蒐集了大量文革資料及書籍,交織在劇。近年許多分析指出中國出現二次文革傾向,亦批評當局淡化歷史錯誤的論調,團隊不諱探討此問題。方祺端續指:「只是想呈現個環境。我認為人是歷史的產物,很大程度控制不到自己經歷的時代。3個人3個時代,人物如何由相對上純潔的人,變成如此。人本來應該是善良的吧。」父親一角曾熱烈參與文革,卻經歷極大創傷,成為他逃命到香港之原因。停留在那個陰霾之下,或者他不會承認自己受那陰霾影響,自己騙自己,也自說自話。

    人受時代影響,代表完全無個人責任嗎?所有角色,分割來看都有其苦衷,說話也有其原因。方祺端坦言:「我沒有想過什麼『和解』。只是認為我們看事物有時見到一個『點』,其實後面仍有大堆東西。我仍然很憤怒,我亦沒有原諒過任何人。」一起討論劇作及提供指導的馮程程接着打趣形容,劇場人有如「靈媒」,接通不同經驗。當人們嘗試了解對方,自己會更清楚在一個如何的糾葛之中:「的確,簡單來說你可以講『是世界的錯啊』。再追問下去,這個世界點錯法?有什麼不同的點,去到幾時駁至別的點,然後產生一個因果,引發別的東西。到底這是什麼社會結構,加上人的習性,令我們變成如此呢?可能找不到答案,但調查過程令人清醒很多。」

    劇本沒有給予希望的「嗎啡」,卻送來幾頭狗狗。導演巧妙設計幾趟人物與狗的相遇,人物面對狗狗產生微妙變化,救牠、幫牠抑或殺牠,卻總產生重要的個性轉折。每次遇上狗狗時,人物呈現較為誠實一面。汪汪汪,問到底吠聲來自狗狗,還是由心深處傳來被親手埋沒的自己。

《放逐》日期:10月9至19日

地點: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前進進牛棚劇場

門票:$260

網址:www.onandon.org.hk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