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強曱甴 核爆都未驚過
- 曾聽過一個說法,如果發生核爆,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全都會死亡,只有曱甴能倖存。「人死曱甴都未死」,牠們生命力頑強,已在地球生存了3億年,曾與恐龍共存,見證恐龍絕種、人類出現。牠們跑得快、能不呼吸45分鐘、忍受高輻射,專吃被人類或其他物種嗤之以鼻的「下欄物」,是大自然最「飢不擇食」的清道夫。外形細小的「小強」,其生命力之頑強,並非浪得虛名。
- 全球約有4600種曱甴,在香港約有50種,大部分都棲息野外,家中「常客」則有美國和德國曱甴。全球逾4000種曱甴中,喜歡在人類環境生活的約有30種,本身所有物種都在野外棲息,但人類出現後,家居環境好食好住,就吸引了一些較不怕人的物種。
- 曱甴屬於蜚蠊目(Blattodea),大都棲息在林地,特別是陰暗、溫暖、潮濕的罅隙中,外國有些物種亦會在沙漠、洞穴生活。
- Blattodea的拉丁字根,意指不喜歡光,所以大部分都屬於夜行性物種,於晚上、陰暗的地方才出現。
- 曱甴屬雜食性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擔當分解者角色,能把大自然的「垃圾」分解,還原成土壤,再次孕育每一棵小樹苗由落葉枯枝、動物屍體、人類食物的碎屑,以至花蜜,只要能吃的都會放進嘴巴,甚至連黏貼書脊的漿糊也不放過。由於漿糊含澱粉質,對牠們來說都屬於食物。
- 「小強」只進食大自然的「下欄物」,從沒興趣進食活生生的動物,因此沒有狩獵習慣,相比其他以狩獵為生的小動物,並沒有特別厲害的超級器官。牠們的優勢在於「捱得苦」,難怪已在地球存活3億年之久,牠們可以45分鐘不呼吸,個多月不進食,承受輻射的能耐比人類強6至8倍。
- 身體特徵上,由於身形扁平,能躲進狹窄的罅隙中,避開鳥類、蜥蜴等捕獵者耳目;牠們頭部的主要部分,都藏在背部的薄殼下,只露出頂端一小部分,此身體構造讓牠即使遇襲也可減低傷害,並可趁機逃命。而曱甴的6隻小腳都擁有剛毛,讓牠們在沙地、凹凸不平的地方仍能活動自如,就像人類在雪地穿著爪鞋步行。每隻小腳都有腳掌的部分,充當「吸盤」,吸附物質表面,不易因地心吸力滑落。
- 根據學術文獻,曱甴屬於跑速高的昆蟲。一隻成年曱甴的跑速,可達每小時5公里,跟人類步行的速度相若,若把曱甴跑速換算至人類跑速,其比例就如人類可跑得如高鐵般快。
- 曱甴左右兩側各3隻腳,牠們高速逃跑時,某一側的腳會先動,然後是另一側的腳,就像人類跑步般。文獻更指出,當曱甴極高速奔跑,身體更會呈離地狀態,猶如一輛正高速前進的懸浮列車。
- 不少人都遇過「飛曱甴」,看見一道黑影突然在眼前一閃飛過。為何逃難時,牠們不飛反跑?原來曱甴雖然擁有一雙翼,但現實中甚少發揮功能,速度既不及6腳奔跑,飛行亦會消耗不必要能量,動物不像我們,落街付錢就有食物,如不必要都不會動,以免浪費能量。因此,有些曱甴物種的雙翼已經退化,例如香港郊外常見的金邊土鱉 ,牠們主要棲息在樹林地面、枯葉堆下,生活習慣上已不需要飛行,身上左右兩側,極不起眼的小鱗片,就是退化了的一雙翼。
- 曱甴繁殖能力驚人,孕育下一代的方法亦非常特別。牠們交配後,雌性曱甴尾部會長出豆莢狀的啡色卵鞘,內保存了十數至數十顆受精卵。母曱甴會拖着這個「行李箱」,走勻棲息地,尋找陰暗隱蔽的地方「卸貨」。卸貨完畢,母曱甴的育兒任務亦告終。數周後,卵鞘內的受精卵孵化成熟,身體呈透明的初生兒便會破殼而出,在四周活潑走動。
- 本港家庭常見的德國曱甴,其卵鞘的受精卵可達48顆之多,一隻母曱甴每年平均生產7個卵鞘。屈指一算,即是一年可生336隻小寶寶,怪不得家中曱甴無處不在。
- 不要以為曱甴身形都很細小,部分品種的體型可長達3吋,在厄瓜多爾亞馬遜森林的小旅館便發現一隻3吋長的巨型蟑螂(Blaberus sp.)。
- 曱甴不一定是全身啡黑色,亦可以好多花款,好多顏色,外國有不少特別品種,如佯裝甲蟲的Prosoplecta sp.、黑白波點的Therea petiveriana、迷幻綠的Pseudoglomeris magnifica等,樣子隨時把人騙倒。
Hemithyrsocera histrio |
Prosoplecta sp |
Therea petiveriana |
曱甴卵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