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20

SAKImoto Bakery 嵜本高級 Shokupan 專門店 尖沙嘴

SAKImoto Bakery 嵜本高級 Shokupan 專門店

尖沙嘴 港威商場 L3 3208舖



    2020年日本颳起「生食パン」或「高級食パン」的飲食風潮,台灣稱為生吐司或高級吐司,香港則稱為生方包或高級方包。現時日本的方包熱潮不斷升溫,專門店多不勝數,就連傳統漬物老店,以至和服店、報紙分銷店等也加入賣方包行列。在日本,一條生方包約賣800至1000日圓不等(約60至75港元),比普通方包貴幾倍,但依然一包難求,究竟它有多好吃?


    「パン」(讀音:pan)是日文麵包的統稱,而「食パン」(讀音:shokupan)按日語辭典《廣辭苑》解釋,為使用箱形模具烘焙的麵包,烤烘時模具沒蓋上金屬蓋,麵包頂呈圓拱形;模具蓋上金屬蓋,麵包則呈方形。簡單來說,即就是香港人所說的方包或白麵包,台灣則稱白吐司。因此將「生食パン」譯為「生方包」,貼地又易明。






    那麼生方包的「生」字點解呢?指未熟透?沒有加工?非也。日本甜品界近年出現「生」的新類別,最為人熟悉的是生朱古力,指材料中加入鮮忌廉(生クリーム),使朱古力質感更柔軟。凡附有「生」字的甜品,製作方式各異,但最終目的都是令食品的柔軟度提升,因此「生」多了十分柔軟的意思。


    據《麵包之明治百年史刊行》記載,麵包於17世紀由歐洲傳入日本,歷經幾個世紀至普及,曾作為軍糧、賑災糧食,是日本最基本的食糧之一。超市賣的一般方包,一袋 6片裝連稅約百多元日圓。然而,2013年於大阪創業的「乃が美高級『生』食パン專門店」,卻改寫了方包的形象。






    乃が美的創辦人阪上雄司,本身是大阪職業摔角的會長,於某次探訪長者活動中,發現他們嫌方包皮太硬而棄之。這個麵包素人忽發奇想,希望製作出連麵包皮也軟熟得可讓老人家直接食用的方包。他花了兩年鑽研,以加拿大的小麥麵粉、忌廉、牛油和蜂蜜等材料,終研製出更高質素的生方包,口感柔軟,掰開麵包可拉絲。


    乃が美的生方包檔次定位較高,原條約賣800日圓,比一般方包貴幾倍,所以稱為高級生方包。乃が美在開張首日只賣出30條,業界和外間都看淡,認為很快會結業,怎料憑着軟熟口感獲得廣大麵包迷支持,口碑載道,漸漸形成熱潮,甚至各行各業的商家亦爭相跟風賣方包。為了避免抄襲,阪上於2015年在日本把「高級『生』食パン」註冊為商標,日後開店者為免爭議,泛稱為高級方包或生方包。








    還記得以半熟芝士撻打響名堂的PABLO嗎?創辦PABLO的嵜本三兄弟中,老大嵜本将光於2017年開設「高級食パン 嵜本 SAKImoto Bakery」,加入售賣生方包的行列。最近它登陸尖沙嘴開設分店,使無法遊日本的港人也能品嘗這麵包潮物。店子賣「極美」和「極生」2款立方磚形方包,每天供應各250條。方包選用北美地區生產的小麥麵粉,「極美」不含雞蛋和牛奶,採用湯種製法(utane dough),麥香濃郁,軟熟易撕開;「極生」加入北海道牛奶、牛油和蜂蜜所製,採用湯種和中種製法(sponge dough),經過至少18小時低溫發酵,富蜜糖甜味和奶香。可選原磚或28mm厚切單片裝購買,前者每款口味限買1條,後者每人限買2片。


    店內提供堂食,不過餐單上只有一款「果醬Shokupan」組合。客人可自選「極美」或「極生」其中一款麵包,店家把它烤成多士後,再配牛油或3款自選果醬(共有15款選擇),外賣則只配2款自選果醬。試過多士後,感到兩款味道分別不大,果醬分量少,不夠喉,還是未烤前的麵包味道較突出軟熟、美味。



註:日本以斤計算方包重量,日本麵包公平交易協議會(日本パン公正取引協議会)規定1斤為340克以上,1.5斤為510克以上




李文亮「吹哨」一周年 微博萬人悼念 明報專訊

李文亮「吹哨」一周年   微博萬人悼念

明報專訊   31/12/2020


Art by Allison Dakin


    武漢疫情「吹哨人」、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去年12月30日在微信群組提醒同學「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卻遭警方訓誡,其後染疫離世,民間大舉悼念,官方亦撤銷處罰、追授「烈士」。昨日(12月30日)事件一周年,大量網民湧入李文亮的微博留言紀念,話題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單。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在湖北省衛健委工作的劉女士透露,李文亮遺孀帶着兩個孩子回到老家艱難生活,李文亮父母至今未走出悲傷,現在官方仍禁止他們對外發聲。劉女士又稱,昨日有微信公號發表紀念李文亮的文章後,武漢方面高度緊張,並層層施壓。報道引述匿名武漢中心醫院醫生透露,全院醫生的護照和港澳通行證都被沒收,當局未解釋原因,但相信與維穩有關。


    最早將有關病毒的消息傳給李文亮等人的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據報視網膜脫落,卻被私營專科醫院誤診為白內障,耽誤治療,導致右眼失明。艾芬又因接待上門採訪的自媒體作者,被今年8月上任的武漢中心醫院黨委書記王衛華警告和威脅,要求她不能對外發聲。艾芬證實患上眼疾,目前已經無法上班,但稱自己不方便說話,未作其他評論。

官媒抨擊准黎智英保釋 律師會5理事斥干預司法 明報記者

官媒抨擊准黎智英保釋   律師會5理事斥干預司法

明報記者   31/12/2020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早前獲高等法院批准保釋,律政司其後提出上訴,終審法院今早將處理其上訴許可申請。自黎智英獲保釋以來,《人民日報》、《大公報》等報章連日發表評論批評高院法官李運騰的裁決,律師會5名理事昨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指評論明顯向法院施加壓力,試圖干預程序公義,呼籲律政司採取行動應對。


聲明籲律政司行動維護司法

律政司不評論 稱需要時會跟進


    律政司回覆查詢時表示,案件司法程序仍未完成,律政司不宜評論,又稱社會人士有權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就法庭裁決或相關事宜發表意見或討論。至於任何可能構成藐視法庭的行為,律政司在合適和有需要時會採取適當的跟進措施。


    律師會5名理事帝理邁、林洋鋐、彭皓昕、蔡頴德和黃耀初昨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對《人民日報》本月27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嚴重關注。該文表明不准保釋為「常態」,要求司法機構「作出正確選擇」,更稱已有足夠證據顯示黎智英觸犯《港區國安法》第55條,可由駐港國安公署介入處理。聲明認為,文章由國家政權控制和營運的報章刊登,「令人尤其擔心及被視為是試圖干預我們獨立的司法機關的程序公義」,認為有關攻擊應立即停止。


    聲明又表示,公眾有權討論和評論法院裁決,但討論不應流於憑空論斷、政治抹黑,或企圖向法院裁決施加壓力。聲明同時呼籲律政司採取行動,維護司法機構免受有關媒體作出毫無基礎和不實的指控。


左報昨質疑李官「黎的辯護律師」


    翻查報道,《大公報》和《文匯報》昨續就黎智英保釋一事發表評論,批評李官決定輕率,質疑李官沒充分考慮國安法的立法原意,又質疑李官「究竟是法官,還是黎智英的辯護律師?」,明言期待終院能及時糾正。


馬道立張舉能李義屬國安法指定法官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常任法官張舉能,以及常任法官李義今早將審理黎智英保釋的上訴許可申請。特首辦昨回覆查詢時確認,3名法官均為《港區國安法》的指定法官,惟繼續拒絕披露所有指定法官的名單。


    翻查資料,負責審理黎智英保釋的終院常任法官李義,2000年獲委任時立法會文件顯示其國籍為英國。目前除了上訴庭,各級法院指定法官相繼曝光,包括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周家明和李運騰、區域法院法官陳廣池,以及西九龍裁判法院總裁判官蘇惠德。


    特首辦回覆查詢時拒絕透露3名法官是否擁有外國國籍以及所有指定法官的名單。特首辦稱,當司法機構從指定法官名單中確定審理個別案件的人選,法官身分便會公開。由於指定法官任期為一年,實際上可能有些法官任期內毋須審理任何國安案件,加上考慮《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以及近期「起底」和恐嚇法官等行為,決定目前不應披露。


司法機構:除終院高院首席法官

無規定其他法官國籍


    司法機構回覆查詢時指出,根據《基本法》,除了終院和高院首席法官應由無外國居留權的香港永久居民的中國公民擔任外,無規定其他法官及司法人員的國籍,任命應根據他們的司法和專業才能選用,並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



【有關司法機構被官營媒體攻擊及國安法第55條的聲明】

【Statement on Continuous Attacks on the Judiciary and Art. 55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Scroll for English)* 


    近日,一些官方控制和營運的媒體持續發表文章攻擊香港法院的判決,這類評論文章以及其毫無基礎的攻擊和不實的指控,對我們的法治、司法獨立和程序公義可構成嚴重的影響。我們亦留意到當中涉及應否引用國安法第55條,並將某些案件移交中國大陸審訊的討論和建議,委實令人擔憂。因此,我們(Kenneth 和Janet)聯同另外三位律師(Mark Daly, Michelle Tsoi, Davyd Wong )發表以下聲明: 


    Recently, some state-run/ controlled media has mounted continuous attacks on the judiciary. We worried that those ungrounded and unwarranted accusations could pose serious threat to the rule of law,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du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Hong Kong’s judiciary. We also note with grave concern the suggestion of invoking Article 55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ferring certain type of cases to Mainland China for trial. Accordingly, we (Kenneth Lam &Janet Pang), together with three other solicitors, Mark Daly, Michelle Choi and David Wong, issue the following joint statement: 


     《人民日報》於2020年12月27日發表一篇抨擊香港法院在一宗涉及知名人士的案件中批准被告人保釋的評論文章,而文章發表的時候該獲准保釋的決定已進入上訴程序,我們就此表示嚴重關注。


    文章攻擊法院的判決,並形容《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惡名昭彰,極度危險」,以及是「亂港禍首」。該報斷言在黎智英案中,不准保釋須是前設的常規,並要求司法機構「作出正確選擇」。


    文章又認為已經有足夠證據顯示黎智英已觸犯國安法第55條,該條訂明某些案件可以移交中國大陸審訊。當上訴委員會將於2020年12月31日就政府申請上訴許可召開聆訊,由國家政權控制和營運的報章刊登該篇評論文章,令人尤其擔心及被視為是試圖干預我們獨立的司法機關的程序公義。  


    作為致力守護長久以來珍而重之的法治和司法獨立的法律執業者,我們認為有責任提出以下關注,並以個人名義僅此聲明:  


1、 官營媒體對司法機關毫無基礎的攻擊應當停止 在數位親建制人士及官方控制和營運的媒體 - 包括《文匯報》及《大公報》- 要求「司法改革」及嘲諷「黃官」的日益壓力下,出現上述評論文章,我們深表憂慮。我們注意到司法機構自今年9月以來,已就對其日趨激烈的攻擊發表了四份聲明。 誠然,公眾有權討論及評論法院的裁決及其根據的事實及法律,惟討論不應流於憑空論斷、政治抹黑,或企圖向法院就某些案件的裁決施加壓力,否則公眾對司法機構的聲譽、專業和獨立勢必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人民日報》刊登的評論文章,會被視為明顯地向法院將要審理的案件施加壓力,此舉可以是違反審理中的案件不應評論的原則,以及有損公平審訊。這些攻擊應當立即停止。 我們亦呼籲律政司採取行動,維護司法機構免受官方控制或營運的媒體作出毫無基礎和不實指控。正如高浩文法官在其判詞中指出,「在普通法司法管轄區,例如香港,傳統上法官和司法機構是不會公開地就針對其裁決和個人而作出的不公平和不適當的批評為自己辯護,而傳統上負責律政的官員則有責任反駁錯誤的指控,以維護司法機構和個別法官。」  


2、 公平審訊及無罪假定 不論如何解讀,香港特區政府有法律責任保護每一位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包括公平審訊的權利。我們質疑一旦涉嫌觸犯國安法第55條下,該等權利是否仍然受到保障。理由有兩方面:第一,我們質疑中國大陸在刑事審訊的程序中,對公平審訊是否有足夠的保障,那是由於中國尚未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亦是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第二,12名香港居民於2020年12月28日在深圳鹽田法院受審的案件,沒有公開審訊,他們亦沒有權選擇他們委託的法律代表,令人質疑香港特區政府有否履行其法律責任。 上述關注,反映國安法無法為被告人提供足夠的基本人權保障,並在法律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正如英國最高法院院長賓漢(Lord Bingham)在其著作《The Rule of Law》中說明,法治的核心是在一個地方裡,所有不論屬公共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都必須受法律的約束及保障,而法律必須是公開和預先頒佈,以及由法院公開執行。因此,我們促請有關當局嚴格遵守法治原則,自我約束,以及謹慎運用國安法賦予的權力。 


帝理邁 林洋鋐 彭皓昕 蔡頴德 黃耀初 

2020年12月30日 


    We note with grave concern that on 27 December 2020, the People’s Daily published another editorial piece criticizing a decision in respect of a bail application that is currently subject to an ongoing appeal. In attacking the judicial decisions in Apple Daily founder, Mr Jimmy Lai Chee-yin’s case, the People’s Daily has labelled him as a “notorious and extremely dangerous” and an “insurgent”. It added that the presumption against bail should be the norm in cases such as Lai’s and urged the judiciary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 The commentary further claimed that there were sufficient grounds in Mr Lai’s case for invoking Article 55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NSL) - which allows certain cases to be transferred to Mainland China for trial. 


    This type of commentary appearing in a newspaper run/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en the Appeals Committee would soon be hearing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application for leave to appeal on 31 December 2020, is particularly worrying and borders on an attempt to interfere with the du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Hong Kong’s independent judiciary. 


    We, the undersigned, in our personal capacity and as lawyers committed to safeguarding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judiciary, we feel duty boun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matters: 


(1) Unfounded attacks against the judiciary by state-run/controlled media should cease The above-mentioned commentary was made amid intensifying calls for “judicial reform” and deriding “yellow judges” from various pro-establishment figures and state-run/controlled media, including Wen Wei Po and Tai Kung Po. To that end, we note that the judiciary has had to issue a total of four statements since September this year, in light of the intensifying attacks mounted against it. Whilst members of the public have the right to discuss and comment on court rulings for reasons grounded on fact or law, such discussion should not cross into bare assertions, imputations of political bias, or attempts to put pressure on the Judiciary to decide specific cases in a particular manner. Otherwise,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integrity, professionalism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would be seriously undermined. Notably, the commentary published by People’s Daily, could be perceived as putting pressure on the judiciary to decide a pending case in a particular manner, which breaches the sub judice rule and could prejudice the accused’s right to a fair trial. These attacks should cease immediately. We also call on the Secretary of Justice to take action to defend the Judiciary against unwarranted accusations led by state-run/controlled media. As Judge Russell Coleman noted in his judgment, “it has been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Judges and the Judiciary do not speak out in defence of their decisions or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unfair and inappropriate criticism [...] in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like Hong Kong, it was the tradition that the minister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has the duty of defending the Judiciary or individual Judges against wrong accusations”. 


(2) Concerns about fair trial and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the legal obligation to protect any Hong Kong residents, whose rendition is sought, from violation of his/her fundamental and non-derogable right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fair trial. We question whether such rights can be guaranteed upon invoking of Article 55 of the NSL. The reason is two-folded. First, we question whether China has adequate protection on the right to fair trial during the criminal process, as mainland China has not ratifie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and has been long criticised on such. Second, the fact that the 12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stood trial at Shenzhen Yantian People’s Court on 28 December 2020 were denied the right to open trial and the right to appoint lawyers of their choice, casts considerable doubt on whethe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an fulfil its legal obligation. These concerns reflect that the NSL lacks adequate protections to safeguard an accused’s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and lacks legal certainty. As Lord Bingham wrote in his book, The Rule of Law, at the core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notion “that all persons and authorities within the state, whether public or private, should be bound by and entitled to the benefit of laws publicly and prospectively promulgated and publicly administered in the courts”. Accordingly, we urge the authorities to uphold strict adherence to the rule of law and exercise restraint and caution in invoking its power under the NSL. 


Mark Daly , Michelle Tsoi Wing Tak , Kenneth Lam, 

Davyd Wong , Janet Pang Ho Yan 

Dated this 30 December 2020 


*上述言論是以個人名義發表,並不代表香港律師會或其理事會的意見。

We emphasise that anything said in the Facebook post is our personal opinion,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Law Society or Law Society Council.  




武肺年代 何潔泓

武肺年代

何潔泓   31/12/2020



在進退失據又不知所措的年代 

至少我們同處此城 

在乎香港

對政府絕望 想盡辦法離開 80後去英國紮鐵:夠養家 陳家俊 (倫敦) 彭靜怡 (香港)

 對政府絕望 想盡辦法離開   80後去英國紮鐵:夠養家

【系列七之四】

特約記者 陳家俊 (倫敦)   記者 彭靜怡 (香港)   31/12/2020



    80後阿均在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畢業後從事保險業約6年。不過,當他與太太生下兩名兒子後,覺得做保險收入不足養家,由於外父一直從事紮鐵生意,阿均有感紮鐵工作薪酬可觀,決定入行一試,「當時政府招攬年輕人修讀建造業議會課程入行,人工搶得很高,日薪可達2000多元」。阿均在家族公司邊學邊做,除在地盤落手落腳紮鐵,亦學習抄圖、管理的工作,準備長遠成為公司「接班人」。


    然而,過去逾年香港社會動盪,整個城市醞釀着低氣壓,令阿均也感覺喘不過氣,他說:「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其實見到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發生,對政府失望,甚至絕望,都會想盡方法離開。」直到英國政府去年7月公布BNO簽證移民英國計劃,阿均即坐言起行,8月底與妻兒以LOTR (Leave Outside The Rules)入境英國。


為孩子決意移英 嘆港人在港發展機會少


    原有機會接手家族生意,又計劃在港置業,阿均說出發前也掙扎過,但想到孩子將來生活,在家人支持下最終決意移英,「我在香港做紮鐵,供樓供養孩子,但他們都未必有很好的將來,而且大陸的影響力逐漸增加,香港人在港發展機會會減少。看到前路的終點會是這樣,路上可能更崎嶇,既然要捱,何不去到一個更有將來的地方呢?」


    移居英國前,阿均在網上做足資料蒐集,發現當地建造業對紮鐵工人需求大,於是他抵埗後應徵紮鐵工,並已先後在3個地盤工作。他現時在倫敦市郊一個大型建築項目地盤紮鐵,時薪20英鎊(約211港元),一星期可掙約1000英鎊,除稅後也有800英鎊(約8400港元),「在疫情下找到工作,而且收入可觀夠養家,所以沒想過從事其他行業」。


    阿均說,在英國從事紮鐵較香港輕鬆,「在香港,紮鐵工是全能、較為專業,因為由開料、屈鐵到落手紮鐵都一手包辦;至於英國較為先進,組件一般在工廠已用機器做好,我們埋位只需落手紮」。另一方面,他認為香港天氣炎熱,常要在高溫下工作,在英國沒那麼辛苦,「英國相對沒那麼多高樓大廈,一般工程設計上,愈高的樓宇,底層的鐵會愈粗,在香港的鐵會較重、閒閒地都用Y32、Y40(鋼筋類型),但英國我見過最粗都是Y25」。


本地人少做藍領工   同工客氣無歧視


    把紮鐵的專門技能從香港帶到英國,阿均形容自己突圍而出,「很多朋友正考慮移民英國,煩惱不知可從事什麼工作,擔心求職困難。英國人一般較少從事藍領工作,即使在地盤工作的英國人都是管理層,真正落手落腳紮鐵,很多都是羅馬尼亞人或非裔人士,其實較少競爭」。他說同工都很客氣,沒有歧視等問題,亦不覺移民英國做紮鐵低人一等,故未來仍會朝這方面發展,最重要是一家人移英後生活安穩。


須持英版平安卡 考取約花4星期


    在英國求職網站 Indeed 搜尋紮鐵工,不難發現招聘廣告,例如在倫敦一帶有不少地盤請人,時薪介乎15至21英鎊,絕大部分職位要求應徵者須持有建造業技能認證計劃(CSCS)的牌照,相等於香港的「平安卡」。


    阿均表示,只要入地盤工作,不論是工人、監工或管理層都要持卡,一般地盤工人作為勞工(Labourer),需持有「綠卡」。要申請「綠卡」,須符合基本職業安全資格,阿均以自己經驗為例,他先報讀一個當地建造業培訓委員會(CITB)的職安健網上課程,並通過測試。其後須在CITB報考「健康、安全與環境測試」(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Test),通過後才可在網上申請「綠卡」,他前後約花了三四星期,課程、考試費及牌照申請費,合計需156英鎊。


    另一種「藍卡」屬熟練工人(Skilled worker)的認證牌照,申領者需符合國家職業證書(NVQ)第二級的資歷,可透過報讀專業課程及通過實地地盤考核獲取有關資格。阿均說,搜尋過的紮鐵工招聘廣告,大都建議有「藍卡」,惟並沒有硬性規定,一般有「綠卡」也可工作,而持有「藍卡」或「綠卡」,薪酬上沒有太大分別。


紮鐵用具有別 港用「勾仔」英用鉗


    阿均又說,在英國紮鐵用的工具與香港也有分別。他在香港紮鐵時會用「鈎仔」,但英國則用鉗(nips),初來英國的地盤工作時也需時適應,而託外父從香港寄來的「鈎仔」,就無用武之地了。


(BNO。覓何路 系列)


棄10萬月入 經理夫婦學水電美甲再出發


    經理級夫婦為了移民英國,不惜放棄每月合共逾10萬元的高薪厚職,丈夫轉型學水電,妻子改行學美甲,準備到英國後以勞力賺錢維持生計。「我們已大約預測在英國的薪金可能每月僅有1萬元,而且物質生活可能也不盡理想。沒辦法,為了孩子我們必須犧牲,如果沒小孩,一定不會移民!」


    面對新環境如何謀生,每人都有不同盤算。40歲的Kathy本是酒店餐飲銷售經理,自年中籌劃移民英國後,便於7月開始報讀美甲課程,經過一番努力,早前已考獲證書,由於證書獲英國政府承認,她稍後抵達當地就能執業。她透露,這課程學費1.3萬元,其中1萬元獲政府持續進修基金資助。



打算4月移居   若不適應會回流


    至於Kathy的46歲丈夫則擁有工程專業資格,在港從事工程項目經理。一家計劃移民後,丈夫11月開始報讀電氣佈線工證書課程,學費1.25萬元,冀多一技傍身,日後在英國或從事水電工作。不過,Kathy說丈夫在港考取的證書不獲英國承認,所以到英國後需再考,她解釋丈夫希望在以粵語學習的課堂上先掌握課程內容,有了基礎後到英國再以英文學習,會更得心應手。


    Kathy夫婦育有3名5歲至12歲的孩子,一家打算帶100萬港元於4月移居英國沃靈頓。她說現時只帶去部分資金,到時若不適應當地生活或氣候,會回流返港,「我們不會把所有錢都帶去英國,也不會賣樓過去,即使住在英國也暫時沒買樓計劃。我和丈夫商量過,只會給兩年時間,如果到時真的在英國過得不好,不會勉強留下」。


如求職遇困難 丈夫或留港工作


    在籌劃移民的過程中,夫婦倆有過很多掙扎;想走,必然是看見BNO大門打開,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目前初步計劃到英國後搵屋和學校,了解環境和會嘗試找工作。如果求職遇到困難,會讓丈夫回港繼續工作4至6個月,掙多一點錢後再回英國,又或考慮Kathy和孩子過「太空人」生活,丈夫則留港工作。


    Kathy的弟弟今年9月已偕家人移民到英國薩里郡,「走得非常快, 6月決定,9月就走了!」Kathy則是透過facebook和WhatsApp群組認識移民英國的港人,再透過網上資訊決定移民沃靈頓。去英國的機票已買,Airbnb和車也租了兩星期,萬事俱備,只等BNO簽證正式接受申請。


(BNO。覓何路 系列)






30.12.20

《沉默警報》批判報社黑幕與記者良心

 【開箱】《沉默警報》批判報社黑幕與記者良心

30/12/2020



    韓國有線頻道JTBC新劇《沉默警報》,由《軍艦島》黃政民與《權慾叛戰》潤娥主演,在記者會上,二人澄清劇集內容跟熱血記者千方百計揭露新聞真相無關,而是今時今日傳媒與記者的真實生活。新劇暫時播出4集,提到報社為了營利不惜扭曲事實,記者為了飯碗而埋沒良知,夠寫實了吧?


出身寒微受盡歧視


    《沉默警報》改編自韓國同名小說,由《獨酒男女》導演崔奎植與《金裝律師》編劇金正敏合作,剛於本月11日首播,香港觀眾可透過影視串流平台愛奇藝收看。故事設定在2019年,剛畢業的李智秀(潤娥飾)應徵做《每日韓國》報社實習生開始,面試時遇上另一應徵者吳秀妍(景收真飾),二人表現理想,順利通過面試,與另外兩名男生展開實習工作。


    各人在報社不同部門實習,直至在即時新聞部,遇上部長嚴盛漢(朴浩山飾)、組長金基河(李承俊飾)、次組長鄭士準(金元海飾)及資深記者韓俊赫(黃政民飾)。扮演總編輯羅成元的孫炳昊,安排韓俊赫負責指導4名實習生。在他眼中,聰明伶俐的吳秀妍表現最出色,其他部門主管也給予很高評價,可是因她出身低微,在鄉郊大學畢業,總編輯遂下令韓俊赫別讓她通過實習期。


    此事剛巧讓4名實習生聽到,吳秀妍無法接受,導致精神崩潰,竟把遺書刊登在網上即時新聞然後輕生。事件重燃韓俊赫內心熱血,然而面對報社內不同身分、地位及工作態度的同事,比起發掘新聞,處理人際關係更具挑戰,因此他決定在刊出驚天動地的獨家新聞前,一直保持低調與沉默。


美食主題反映寫實


    《沉默警報》至今播出4集,道出不少傳媒實况,強調報社並非慈善機構,公司需要賺錢,記者才有薪水。既是受薪員工,開飯比跑新聞重要,難怪每集都以不同菜式如牛骨湯、辣牛肉湯及水煮蛋等做主題。


    新劇又提到報社已淪為夕陽工業,報紙印完送去回收,循環再造變成雞蛋托盤,還有即時新聞看似是緊貼數碼化年代的重要部門,但實際工作是「複製」、「貼上」及「修改」其他報社的新聞,然後留言點讚。其中一幕講到即時新聞部長在吳秀妍自殺後,利用她的死訊炒熱網站瀏覽量,極盡荒謬之能事。


    劇中提到並非每個記者都有滿腔熱誠,例如嚴盛漢是典型擦鞋仔,對上司唯命是從,對下屬則無理嚴苛;金基河原是一名熱血記者,經過多年磨蝕,為了掙錢養家,不惹事亦不理事,只望每日準時下班;鄭士準是老臣子,為人固執倔強,得不到上司歡心,晉升無望,看着年資較淺的記者升職而滿肚鬱結,更被調到即時新聞部。


    韓俊赫亦曾是熱血記者,6年前一篇報道,害死李智秀父親,從此一蹶不振。劇集透過韓俊赫的黑歷史,帶出報社的黑幕,話說李秀智父親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人,報道某企業的罪行後,反遭控告誹謗,韓俊赫覺得此事等同打壓新聞自由,計劃揭露真相,卻被當時上司、即現任總編輯羅成元暗中修改文章,變成指摘李秀智父親受賄,令對方抵受不住輿論壓力而自殺收場。


黃政民潤娥演技佳


    《半世紀的諾言》影帝黃政民相隔8年再次主演韓劇《沉默警報》,飾演報社的中層人物,雖然不滿同事惡行,但又表示理解,角色充滿矛盾,演來難度甚高,但他表現到位,其中一幕講述他跟報社前輩聚餐,帶醉諷刺對方,語氣動作拿揑準繩。


    扮演實習記者的潤娥,多得黃政民帶領,演技也有提升,例如她在吳秀妍死後,如常上班並按上司指示「複製」及「貼上」死者相關新聞,她不作一聲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劇集播出後,網民大讚對白講出打工仔心聲,例如「無論你還是我,都是生活在公司這片叢林裏的受薪一族」、「就算眼淚往下落,湯匙也得往上送」、「打工仔不被解僱,撐下來已算成功」、「不是為了變得幸福才奔波,而是不想變得不幸才逃跑,和死亡是一樣的」、「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畢業的學校」。

【疫下一年】9款毒株8外來 輸入圍堵又輸入 理大專家讚本地圍堵好強 問機場檢疫「發生什麼事」 朱韻斐

【疫下一年】9款毒株8外來   輸入圍堵又輸入 

理大專家讚本地圍堵好強   問機場檢疫「發生什麼事」

【系列之一】

朱韻斐 (明報記者)   30/12/2020



    新型冠狀病毒將於本月31日曝光一年,香港在疫下一年錄得逾8000人確診,最少出現過9種病毒基因型,當中8種均外來輸入。理工大學團隊基因分析發現,本港首三波疫情每次均能圍堵病毒,可是第四波又再看漏輸入個案,研究人員形容本港「每一波上一課」,並反問僅機場一個入口,為何「可以流入這麼多個案?」第四波未清,近期輸入個案已現兩種病毒分型,包括英國輸港個案出現N501Y變異的病毒株,研究人員擔心若再流入社區,本港將「屋漏偏逢連夜雨」,難同時應付兩大傳播鏈。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的團隊自2月11月起分析本港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本港第二宗個案是首名進入香港市區的確診者,他體內O型病毒株正是其後在香港大規模爆發和「落地生根」的分型,包括青衣長康邨、火鍋家族、麻將家族等。蕭傑恒稱,這代表有病毒源頭在很短期間內持續傳染他人,至佛堂群組後終結。


    第二波疫情3月湧入,隨歐美、北非抵港者帶入G型,即帶D614G突變的病毒株,傳播力較原始L型病毒高最少10倍,包括埃及旅行團和歐美留學生等,病毒流入了社區後,愉景灣婚禮群組正屬G型,這波延至酒吧群組後終結。


    第三波疫情則主由GR病毒株(G型的一種)主導,禮頓山家庭是首個社區找到的GR1型組群,與在附近居住的確診哈薩克機組人員的病毒基因排序接近一樣,很可能是家庭爆發源頭。團隊7月初再在輸入個案找到GR2型病毒株,幾乎同時在新發茶餐廳收銀員發現同一病毒株,其後眾多的士司機感染,並遍布全港的源頭不明個案,如沙田水泉澳邨、慈雲山爆發、港泰護老院、屯門富臨群組、葵青貨櫃碼頭,直到9月初大圍交通城群組都屬這病毒株。


指6月容許免檢 如在社區播種


    蕭傑恒相信,因6月政策容許海員毋須強制檢疫和甚至不用留樣本化驗致爆發,直至收緊需留樣本後,才發現海員和機組人員的病毒基因與本地主要傳播鏈幾乎一樣,他們分布全港各酒店,「好像在不同社區播種,一下子導致不同規模爆發」。


    本港9月底曾試「清零」數天但無以為繼,第四波隨即泊岸。蕭傑恒團隊10月11日基因分析,突然發現由GR變GH型,形容如「一夜變天」,再取9月底輸入個案的病毒與較先出現的中環「無二」 和「China Secret」群組比對,相信印度和尼泊爾輸入個案最似爆發主因,其後帝苑酒店、梅窩住宿假期群組,以至至今最多人的歌舞群組的基因幾乎一樣,第四波至今未平。抗疫一年,蕭傑恒認為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圍堵政策「好強」,本港未試過因本地傳播鏈未斷再引起爆發,4波無關連且分別由不同輸入個案導致,續稱第四波初期成功「圍住咗佢(輸入個案)」,小型社區群組流傳約1個多月後,至遇上歌舞群組如點藥引「砰一聲爆發」。


歌舞群組如點藥引 引爆第四波


    他說,「第三波疫情在9月底已瓦解,我們捱得這麼辛苦傳播鏈斷了做到清零,但很不幸外國疫情再傳入香港……為何明明得一個入口(機場)都可以流入這麼多個案?機場檢疫發生了什麼事?」


    蕭傑恒說防止旅客離開機場後接觸社區是關鍵,已宣布設檢疫酒店和點對點交通能建立由機場接駁酒店的「隱形隧道」直至完成檢疫,大減輸入漏洞,「每一波大家都好像上一堂,真的看漏了輸入的問題,是導致第四波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希望(新措施)能避免第五波出現」。


憂變種病毒夾擊 港防疫更難


    第四波未清,本港11月底又在英國抵港者身上發現第8種分型,即GV病毒株;同時,近期在多宗英國輸港個案中,發現傳播力更高的、有N501Y變異的病毒株。蕭傑恒表示,如本港邊防仍有漏洞將「屋漏偏逢連夜雨」,「已經忙着應付這種(GH),如再放多種入港會很難捉」。



佛堂群組病毒株本地演化 疑曾輸出歐洲


    香港出現土生土長新型冠狀病毒株?理大研究團隊透過基因分析發現,年初北角佛堂群組「零號病人」是佛堂主持,個案首次證實無徵狀者可造成大爆發,更觀察到群組病毒株由O型慢慢演變成V型,成首種本地演化而成的病毒株,但其傳播力低已被淘汰。


佛堂主持首證無病徵者可致大爆發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表示,透過基因分析發現年初北角佛堂群組爆發,源於曾到過峨眉山的佛堂主持,他因信眾確診而送進檢疫中心後驗出病毒,但他由始至終無病徵,首次在港證實無病徵者可致社區大爆發。


    北角佛堂群組首數宗個案屬O型病毒株,與此前發生的火鍋群組病毒基因一模一樣,後期慢慢演變成V型病毒株,蕭傑恒相信,分析證明V型在香港慢慢演變出來。他續稱,意大利是第一個爆發的歐洲國家,首兩名病人正是V型,在第二波亦見到法國滑雪回港的夫婦帶V型病毒株。至於是否代表由香港輸出個案至歐洲,蕭傑恒形容「有好大的證據懷疑」,但亦不能排除在內地或其他國家也這樣演變出V型病毒。他們曾研究V型病毒特性,較原始L型繁殖更慢,所以已被慢慢淘汰。


未有證據指GH型會致更重病情


    第四波疫情重症年輕化,蕭傑恒曾應醫院管理局的要求分析病毒基因,但未在基因排序看到有證據指GH型會導致病情更嚴重,但一般而言G型在人體繁殖得好,病人病毒量高,炎症也可能較厲害。


料小量突變不礙疫苗抑制已知病毒株


    蕭傑恒說,新冠病毒約有3萬個核酸,最新的GH型與原始型比較只增加18個突變,在RNA病毒中突變算慢,特別是D614G出現後病毒開始適應人體,慢慢淘汰其他病毒株「獨大」,進化速度更加不需要快。他續稱,小量基因突變不影響病毒外圍結構,相信自然產生和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可抑制到已知的不同病毒株,但他指出,當疫苗推出後,不排除少數病毒株品種或跑出。


(疫情第四波 「疫下一年」)



親赴酒店測試檢疫漏洞 

妻見照片「問罪」   學者:好難解釋


    本身做傳染病基因排序的理大學者,在新冠疫情下起重要作用,持續監察新冠病毒在港的轉變和發展,形容自身扮演監測者的角色,為防疫提出科學根據。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不時工作至通宵達旦,難免犧牲家庭樂遭妻子微言,更曾實測檢疫漏洞到酒店拍照,「老婆見到幅相,問我去酒店做乜,好難解釋啊!」


憂現新傳播鏈   即日驗出排序


    蕭傑恒本身做傳染病基因排序如肺結核菌、愛滋病病毒、抗藥性細菌等,新冠疫情下利用所長抗疫,觀察病毒突變速度和傳播途徑。蕭傑恒回想,第一波疫情火鍋群組爆發時2月9日趕起建議書,翌日獲大學批出100萬元資金;由於現有電腦系統未足夠處理新工作,與研究團隊即日再去深水埗黃金商場買電腦配件,通宵砌好電腦,翌日開始取樣本就開始研究。


    第四波疫情歌舞群組現大爆發,蕭傑恒擔憂出現了新的傳播鏈,如不堵截將繼續爆發,團隊決心將一般要做兩天的基因排序工作,壓縮在一日內完成,由早上9時起到不同的地方取樣本,一直做到凌晨約4時,確認屬GH分型,與早前「China Secret」酒吧群組基因一樣,非新傳播源。


    蕭說,每一、兩周總有日子需如此長時間工作趕起結果,自11月爆發第四波至12月初才抽出一日與3名幼子享天倫樂,又笑言妻子對此亦有微言。蕭傑恒更曾試過買外賣上酒店,為實測酒店檢疫漏洞,他打趣說:「老婆見到幅相,問我去酒店做乜,好難解釋啊!」


    蕭傑恒形容團隊扮演香港疫情監測者角色,一發現新傳播鏈就通知當局堵截,為香港防疫提出科學根據。



97前英檔:續動員國際 籲京遵聯合聲明 李以莊

97前英檔:續動員國際 籲京遵聯合聲明 

時任大臣展望:圖奪港人自由將惹反對

李以莊 (明報記者)   30/12/2020



    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最新一批檔案,當中一批首相府檔案(PREM19/6090)透露了英方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數月的考量。英方認為,回歸前後均要動員國際社會,以這「最重要的力量」鼓勵中國遵從《中英聯合聲明》。對回歸後港府有關公眾秩序的立法,英方斷言「任何試圖剝奪港人現時享有自由的舉措,都會喚來反對」,包括一向親中者。檔案亦包括英方高官對首任特首董建華的看法,港督彭定康形容董「固執及和藹」、「猶豫不決及剛愎自用」,認為英方可避免與董衝突,但不可影響到董的理念。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於2017年的外交部記者會上曾聲言,《中英聯合聲明》作為一個歷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對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的管理也不具備任何約束力」。然而,英國最新解密檔案披露英方立場:無論回歸前後,均要透過聯合國際社會,促使中國遵從聲明。


時任外相函英揆:要堅定反對港人權倒退


    時任英國外相聶偉敬 (Malcolm Rifkind) 於1997年2月致首相的文件,題為「香港︰主權移交的展望」。文中指出,其時關注政制發展的人,包括高級公務員,都關注臨時立法會爭議,以及人權法案或會於7月1日被裁定無效的趨勢。對中方有關人權及公眾秩序的立法,英方未知中國取態,但認為「很清楚的是,任何試圖剝奪港人現時享有自由的舉措,都會喚來反對,即使是一向樂意追隨中國路線的人」。文件提到英方政策要堅定發聲反對香港人權倒退。


    時任首相馬卓安1996年3月訪港時曾說「動員國際社會」支持香港,報告認為這是英方「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以鼓勵中國遵從聯合聲明,又稱英方得到美國政府大力支持,特別是在人權等議題上,有必要在回歸前或後建立國際支持,亦要公開表述:英國在港利益不會在6月30日完結,英方在對港貿易、投資上有重大利益,且有道義上的責任確保聯合聲明妥善實踐。


稱陳太圖勸董建華中立一點


    該文件亦記錄了對董建華的形容,認為港人對董獲選為特首廣泛歡迎,形容董是實在(substance)的人,但指他緊跟中國路線,「他的紀錄不能寄望他與中國商討過程中會為香港挺身而出」,又形容董「信念保守」、在公共領域中欠經驗。文中透露「(時任布政司)陳方安生及同事盡力游說他要中立一點,但有困難」。


    陳方安生回歸時由布政司過渡至特區政務司長。2000年9月,她被時任副總理錢其琛邀請上京述職,被要求「更好地」支持董建華,翌年4月她宣布提早退休,政界普遍認為她辭職是因與董不和。


彭定康評董固執和藹


    檔案亦披露時任港督彭定康對董建華的評價。1997年3月,彭向英國外交部發電報,形容董「固執及和藹」、「猶豫不決及剛愎自用,有人說他謹慎地保守,無時無刻避免讓自己陷入困境」。彭希望公務員在回歸前後能和董更緊密合作,但認為董似乎抗拒此概念。彭又稱,董非常關心總督府(Government House,現為禮賓府)的風水,但彭說自己較關心在該處工作的人的福祉。


    彭定康當年4月再與董建華碰面並向外交部發電報,披露董很急切修改公眾秩序或社團的法案,特別是政黨不能收取外國資助,彭定康當時打插董說,這論調會表現出董有政治問題,特別是如有香港或中國人物被指認與美國政黨有財政往來;不過,董置之不理。


    本報曾向彭定康及董建華查詢有關內容,以及對董的評價,彭定康私人助理稱彭正休假,不回覆任何訪問;前任特首辦公室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評鄧小平:一國兩制將被銘記   六四成污點


    中國領導人鄧小平1997年2月逝世,未能親見香港回歸。英國解密檔案披露了英方當時對鄧小平及中國局勢的評論:認為鄧小平對經濟改革的貢獻,以及真切革命性的「一國兩制」構想會被銘記,然而,1989年天安門事件「成為他不能磨滅的污點」。


彭定康:港人聞死訊   聚焦鄧貢獻


    1997年2月20日,英國首相馬卓安去信時任中國總理李鵬,對鄧小平離世表示遺憾。


    港督彭定康同日向英國外交部發電報,報告香港社會和市場對鄧小平的死訊反應平靜,原因是在過去數天已消化鄧身故的傳言。彭定康留意到香港即時反應是注意鄧的成就,特別是他對「一國兩制」的貢獻,多於將他聯繫到天安門事件和他在現代中國其他不好的材料,香港多份報章亦集中鄧的貢獻,較少提到天安門事件,但引《香港經濟日報》撰道:雖然他的貢獻大於毛澤東及周恩來,但處理天安門事件的手法,「海外華人心不能舒坦」。


    時任英國駐華大使艾普雅德(Len Appleyard)同日向外交部發電報。主題為「鄧小平之死的影響」,認為鄧主要被記得的是其「一國兩制」、經濟改革及天安門事件,屬「一種複雜的評價」。報告指鄧小平離世、香港回歸,及秋天的黨大會,是1997年的三聯畫(triptych),認為鄧的後繼者沒有他個人的權力,政治系統會更依賴權力聯盟,而江澤民屬同等者之首,可在小心的速度維持改革計劃,他可安排自己當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有機會展示其繼承者位置。


提中共首要強調沒鄧續統治


    對於中國局勢,電報提到中共領導層首要任務是強調沒有鄧亦一切如常及繼續統治,中期影響屬未知之數,因鄧身故移除了一個障礙,有關天安門事件的紀錄或可重開,但認為李鵬看似接近權力核心,將會阻止。報告認為中共領導層不希望釋出自由化的信號,因會對當時政權有嚴重的不平穩影響,評估政權似會以積極手段,將任何短期內出現的政治改革預想消滅於萌芽,因此黨會議會提出「延續」與「穩定」:即鄧小平政策會維持,「經濟改革不代表政治氣氛寬鬆」。


(英國解密檔案)




29.12.20

睹七二一事件 感香港不復從前 長輩「總指揮」 三代八口齊心由零開始 陳家俊

睹七二一事件 感香港不復從前 

長輩「總指揮」 三代八口齊心由零開始

【系列七之二】

特約記者 陳家俊 倫敦報道   29/12/2020



    英國宣布容許港人申領BNO簽證移民後,觸發新一輪移民潮。「80後」夫婦Jimmy與Kim(均化名)為了孩子將來着想,早有移民念頭,但一直未成事;至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目睹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有感香港已不復從前,連帶外父外母、舅仔夫婦都萌生移民念頭,於是一家八口、四個年代、三代同堂舉家移民,Jimmy外母Cat原本沒移民打算,卻成為這次全家移民大計的「總指揮」。由籌備到出發花上逾年,經歷不少阻滯,慶幸最終一家人順利抵埗安頓,齊齊整整歡度冬至聖誕,總算為變幻莫測的2020年帶來安慰。


2014年誕子已有移民打算


    Jimmy 與太太 Kim 是香港土生土長80後,2014年兩人誕下兒子時已有移民打算,但未能成事,Kim 說,「當時我父母未有什麼表示,我與丈夫則根本無能力,我們都要上班,如果移民就要一人工作、另一人湊仔。之後又誕下女兒,所以便想等孩子長大一點才離開」。到去年夏天社會動盪和發生7.21事件,令 Kim 與家人都認為非走不可,「當晚我陪孩子睡,記得媽媽看到直播,哭着衝過來跟我說,而我丈夫也看到眼濕濕,印象很深刻,想像不了情况那麼壞」。


    Kim 的母親 Cat (化名) 卻認為局勢轉變是意料之內,「其實是不會變好,去到這一步已知道只會愈來愈差,所以我過去多麼不願移民,都想即刻去馬」。Kim 的父親Ned (化名) 也認為,香港的政治氣候令人沒法住下去,移民有必要。Kim 的90後弟弟與弟婦一直嚮往歐洲生活,亦感覺留港前路未明,眾人有共識下決定舉家三代移民。


曾往希臘探路   當地經濟不景作罷


    Cat 是整個移民計劃總指揮,Jimmy 與 Kim 等人是執行者,負責資料蒐集及籌劃。由去年5、6月起,一家人構思不同移民方案,考慮過澳洲甚至希臘,更派 Kim 的弟弟Tommy (化名) 實地考察,最終未考慮,因當地經濟不景,而投資移民亦不能在當地工作;他們也想過以海外公司首席代表簽證 (Sole Representative Visa) 移英,代表姨母的公司到英國設分公司,但簽證要求公司有一定營業額及持續營運,故未必符合要求。


    一家人今年2月申請英國馬恩島 (Isle of Man) 企業家移民簽證 (Tier 1 Entrepreneur Visa),還支付附加費加快申請程序,詎料新冠病毒疫情下全英封城,令簽證審批程序延長數月,最終申請也被拒。


    Jimmy 回想過程中的波折令一家人感到氣餒,「好像看到曙光,但跟住去試,又關上了門」。


訂全家機票   免像「南北韓以後不能見面」


    移民之門今年7月再為他們打開,英國政府宣布推出 BNO 簽證,並讓有意提早抵埗港人以 Leave Outside the Rules (LOTR) 方法入境。於是全家坐言起行,在 Kim 的母親領導下,指示女婿、兒子和媳婦時機成熟就辭職,又將兩個物業減價放售。為免夜長夢多,Cat 決定訂購全家機票一齊出發,「一旦先走部分人,其餘繼續留低,可能會像南北韓,以後都不能見面」。


籌劃逾年   花逾百萬安頓倫敦


    他們在9月底入境英國,由籌劃到抵埗歷時逾年,其間請移民顧問、申領簽證費、買機票、貨運、抵埗後租屋買車等,花費過百萬元。回想過程中的起跌,Cat 分外感觸,女兒 Kim 則認為當日決定正確,「去年你跟我說香港變成這樣,我不會信;去年你跟我說有全球流行病毒,我也不會信;去年你跟我說會有 BNO 簽證,我都不會信。我們2月起申請移民都走不了,若到9月有機會我們8人仍坐定定,若又有第四件事發生,可能就走不到」。如今在倫敦安頓下來,縱要面對置業、求職等未知之數,最重要是一家人齊齊整整,平平安安。



50後經歷一年改心意   「兒媳出街我也害怕」


    為人父母無時無刻總牽掛着兒女,這個三代同堂的移民家庭,無論是長輩還是80後的年輕父母,移民英國都是為了下一代的將來着想,希望他們安穩過活、免於恐懼,以及接受更好的教育。「我60歲人都真的沒想過,經歷時代這麼大的改變」Cat (化名) 坦言,即使女兒 Kim 與女婿Jimmy (均為化名) 數年前已打算離開香港,自己卻完全沒這念頭,但隨着香港局勢急劇轉變,使她態度徹底改變,「我女兒當年說要移民,我是很決絕說不,但我在一年內計劃 (移民),我說你們走去哪裏,我都會跟隨,我要跟你們在一起」。


稱港已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做母親的最擔心兒女在港的安全,「我兒子與媳婦出街拍拖,例如去將軍澳,我也會害怕,即使他們什麼都沒做過,但(香港)已去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年輕夫婦 Jimmy 與 Kim 移民也是為了6歲兒子與1歲多女兒的將來。訪問當天,正在當地公立學校念二年班的兒子 Bernard (化名) 放學回家,開開心心拿着一盒維他檸檬茶,告訴媽媽上學聽老師講故事、在泥濘的操場上與朋友仔玩耍。


80後爸爸:港教育制度 「扭曲當年所學價值觀」


    Kim 認為,孩子在英國愉快學習,壓力遠較香港小,「在香港,小一一星期有17份功課,但在這兒只有1份。在香港無論讀公立或直資都要考試有競爭,在這兒,老師知道兒子是插班生,特意花額外時間教他英文 Phonics (拼音),很有心機」。


    Jimmy 不諱言香港教育制度變質促使他們移民,「好像將我們由細到大建立的事都推翻,跟我們當年所學的價值觀已扭曲」。


    Jimmy 舉例,兒子在幼稚園讀 K3 時,學校有播放影片灌輸愛國意識;Kim 也指出,若留港讓孩子接受教育,將來可能要天天唱國歌和普教中,「如果只是我們兩夫婦,一世做順民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為人父母,也想給他們 (孩子) 一個更好的前路」。


防疫意識大不同   買樓要適應英人步伐


    一家八口移英生活兩個多月,異口同聲說感受最深是「可以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但就要努力適應兩地生活差異。英國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他們抵埗不久便遇上全國封城,但 Jimmy (化名) 說,「Lockdown 仍有不少人走在街頭,只是不能在餐廳吃飯。」當地學校的防疫措施也令夫婦倆意想不到,他說:「兒子上學第一天,老師跟我們說『小朋友可以戴口罩,但其實在學校也沒有必要戴』,所以我就讓兒子戴口罩,怎料第二天老師跟他 (兒子) 說你可以除掉口罩。我們沒理由教孩子不要聽老師說話,始終這兒的概念是這樣,我們作為外來者也很難作出改變。」


兒子老師說「可除掉口罩」


    一家人現時租住倫敦近郊一間大屋,正計劃置業,但Jimmy 稱置業過程非一帆風順,原已物色一間大屋,業主也接受他們出價,但後來找了地產代理兩三個星期也沒回音,原來業主未物色到另一物業遷出,置業計劃因而停頓,「若在香港落樓找地產代理,他們為佣金會很快手辦事,但在這兒代理一星期總有兩三天休假,不會覆電郵。聽本地人說,不少租務部職員只有底薪,所以不會那麼着急辦事」。


長輩盼運動返教會   免故步自封


    此外,英倫的生活瑣事也會考起全家人,其中一樣是垃圾分類,「以前在香港包起來丟到後樓梯垃圾房,在這裏原來丟垃圾也有學問,垃圾桶都4、5個,有不同分類,還要記着周二是回收哪類垃圾,另一個日子又收其他垃圾」。飲食習慣都要適應,Jimmy 的妻子 Kim 與舅仔Tommy (均為化名) 兩姊弟最掛念日本菜,外母 Cat (化名) 一向愛吃中餐,對當地食材及西餐等仍未太習慣,所以早前也到市中心的粵式酒樓飲茶吃點心「過吓癮」。


    在英國生活,長輩都抱着樂觀態度重新適應,外父 Ned (化名) 希望熟習環境後可四處去做運動,外母 Cat 希望在當地返教會認識新朋友,「總不能夠故步自封,去到一個新環境,無論幾多歲也好,都需要融入」。Jimmy 則說,來到英國很多事要親力親為,他現時在社交網站設專頁,不時發帖文分享闔家移民經歴,同時為打算移英的港人提供當地生活資訊。


(BNO。覓何路 系列)


提游乃強因7‧21受查 林卓廷被捕 明報專訊

提游乃強因7‧21受查 林卓廷被捕 

廉署控違《防賄例》 林:罪名是「鍥而不捨追究勾結」

明報專訊   29/12/2020



    民主黨副主席、立法會前議員林卓廷昨早被廉政公署上門拘捕,指他涉嫌披露元朗7.21事件受調查者身分資料,控以3項披露受調查人身分罪,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30(1b)條,案件即日下午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林暫毋須答辯,案件押後至明年3月9日再訊,以待辯方索取文件和給予法律意見。根據廉署控罪書,林卓廷涉嫌所披露受查人身分為7.21案發時任職元朗區助理指揮官、現任新界北總區刑事部警司游乃強,這是廉署首次向外界披露游被查。


准保釋禁離港


    身纏多宗官司的被告林卓廷(43歲)報稱區議員,昨獲准廉署保釋後自行到庭應訊,由黨友兼律師何俊仁代表。他准以2000元保釋,其間不得離港,須居於報稱地址。


    3項控罪指稱,林卓廷分別於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21日及7月16日,明知或懷疑有被指稱或懷疑已犯《防止賄賂條例》第II部所訂罪行的調查正在進行,無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向公眾或部分公眾披露該項調查中一名受調查人的身分,即游乃強。


廉署:依法按既定程序調查   林:不起訴警反告投訴人


    廉署在新聞稿指出,廉署早前接獲投訴後,依法並按既定程序調查該懷疑披露事件,其後向律政司徵詢法律意見。


    林卓廷在庭外形容自己的罪名是「鍥而不捨去追究7.21警黑勾結」,但他表示不會屈服,又批評廉署調查一年半,至今沒起訴任何一名警員,反而起訴投訴人和傷者。昨有不少聲援者到場支持,包括曾被控相同罪名的社民連吳文遠,梁國雄以及公民黨譚文豪等,有旁聽者於開庭前為林卓廷打氣,向他說「加油」。林卓廷質疑,廉署不應用《防賄條例》控告他(見另稿)。


    翻查資料,7.21事發時游乃強為元朗區助理指揮官。他去年10月初調職至新界北總區刑事總部,現任新界北總區刑事部(行動)警司,而7.21事件正由新界北刑事調查部負責調查。


曾三度提游乃強被查


    林卓廷於去年12月30日的記者會上,在反駁警方說法時,提及時任元朗警區助理指揮官游乃強因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正被廉署調查。他於今年1月21日聯同幾名7.21事件傷者召開記者會,他在會上提及被指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的時任元朗助理指揮官游乃強,被調至新界北總區負責調查事件一事,質疑安排存在利益衝突。林卓廷在今年7月16日亦再公開發表有關說法。


【案件編號:ESCC2789/20】



7.21襲擊零警員被控   廉署拒評調查進度


    元朗7.21襲擊事件發生至今接近一年半,外界質疑事件涉「警黑勾結」,至今未有警察被捕。本報向廉署查詢調查進度,廉署表示明白公眾對事件的關注,重複說已成立特別調查小組,專責處理有關個案,但調查仍在進行,加上有相關司法程序展開,現階段不宜評論。


林卓廷穿廉署T恤籲勿忘初衷


    翻查資料,廉政專員白韞六今年回應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書面提問時,提及在去年8月成立特別調查小組,專責處理與反修例事件有關的懷疑貪污個案;並提及截至今年2月底,廉署正處理28宗與反修例有關、涉及公務員的懷疑貪污個案,當中26宗涉及警務人員。


    林卓廷去年7月21日到元朗站,被白衣人襲擊受傷及報警,但他其後遭警方控以暴動罪,昨晨另遭廉署拘捕。廉署人員上門拘捕時,林批評廉署「淪落成政權的打壓工具」。他下午獲保釋離開廉署時批評,廉署不拘捕警察卻拘捕投訴人,「這是相當可恥的執法行動」,批評廉署由7.21發生至今從未控告任何警察,「完全理解不到為何要拖這麼久,我有很強的理由質疑,是否因政治原因,不敢對一宗證據確鑿、警方與黑社會公然勾結的罪行認真調查」。


    曾任廉署調查主任的林卓廷昨特意穿上廉署T恤到廉署,呼籲廉署人員毋忘初衷、勿成為打壓異己工具。林卓廷是區議員,現背上9案件控罪。倘區議員被定罪並判處超過3個月的監禁,會喪失議員資格。



條例不涵公職失當 法律界質疑所用條文


    民主黨林卓廷去年底透露,元朗7.21事件期間出任元朗警區助理指揮官的游乃強,因涉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被廉署調查,林昨日被控披露廉署受查人身分罪。多名熟悉《防止賄賂條例》(下稱《條例》)的法律界人士均表示,有關條文僅涵蓋披露《條例》下的罪行,如貪污等,但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是普通法罪行,質疑不能用條文控告林卓廷。


    林卓廷昨被捕時質疑,防賂條例條文是指披露《條例》列明的罪行,自言只是指控有警察涉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不應用條例檢控他(《條例》涵蓋罪行見表)。


查錫我:普通法罪行 條文不涵蓋


    曾任廉署執行處總調查主任的大律師查錫我稱,貪污是隱蔽罪行,披露受查人身分條文是為確保廉署調查不受影響,否則會令調查加倍困難。他指出,有關條文是針對貪污相關罪行,但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是普通法罪行,「在法律來說,似乎第30條(披露受查人身分)無法涵蓋他(林卓廷)」。


    曾參與多宗貪污案官司的資深大律師謝華淵稱,若條例明言不能披露貪污罪行調查,便不能控告披露其他罪名的人,「不能說立法精神是什麼罪行都不能披露,條例不是這樣寫」。他稱控方須證明林卓廷認為自己披露的是貪污罪行。


郭憬憲:如游被控貪污 林或墮法網


    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稱,若林卓廷只稱游乃強被廉署調查,公眾會容易聯想到《條例》所涉的罪行,但林卓廷明言是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曾參與社民連吳文遠披露馮程淑儀換樓案的大律師郭憬憲則稱,條例是針對貪污罪,若當局最終以貪污罪控告游乃強,林或有可能墮入法網、涉披露受廉署調查貪污案的人,但亦視乎法官如何解讀。


    過往同類案件多判罰款或社會服務令,吳文遠披露馮程淑儀換樓事件案中受廉署調查,被判囚4個月。



「無官問責 如實報道何罪」 明報專訊

「無官問責 如實報道何罪」

明報專訊   29/12/2020



    張展案昨開庭,Twitter 流傳微信信息截圖顯示,至少17名武漢市民發聯署公開信支持公民記者張展,稱未有官員因延誤疫情公開及擴散而問責,質疑如實報道的張展何罪之有?另有網民手持「張展無罪」標語聲援。


武漢市民聯署撐   網民舉「張展無罪」


    前述武漢市民公開信表示,訓誡「吹哨人」武漢醫生李文亮造成的延誤,以及隱瞞造成百步亭社區的萬人宴席使疫情擴散,沒有一個官員因為此事雙規與拘留,「而如實報道武漢市民生活情况來自上海的張展為何有罪了?」公開信還稱,「對張展的無事生非與欲加之罪都是陰謀,都是對武漢人民的得罪!」


    現居住在武漢、廣州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上周五(9月25日)發布文章〈疫情時代的狂人日記——關於張展〉,稱「(若)要說張展有錯,我只能說,張展生錯了時代」。「如果要追究責任,多少人、多少機構負有重大責任?……哪一份責任輪到一個普通公民張展來負呢?」艾曉明與眾多內地及國外網民,近日紛紛發出手持「張展無罪,釋放張展」等標語聲援。


曾聲援張展   維權律師彭永和疑失聯


    此外,旅居英國的人權活動人士王劍虹昨在 Twitter 稱,在張展案開庭前夜,曾於5月和本月為張展發聲的上海維權律師彭永和目前失聯,其手機能打通但一直無人接聽。彭永和本月15日曾發帖表示,提醒法院「法律之前是良知、道德和社會責任,沒有任何一個公正的判決可以建立在摒棄法律之精神和原則,拋棄良知、道德和社會責任之上。」



報道武漢疫情 公民記者張展囚4年 

起訴書:發假信息接受外媒採訪 

張:公民言論不應被審查


    因在武漢報道新冠疫情被控尋釁滋事罪的內地公民記者張展,昨天(9月28日)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開庭受審。法院當庭宣判,判處張展監禁4年,張成為首個因報道疫情被治罪的公民記者。起訴書指控,張展今年2月到武漢後在網上發布大量虛假信息及接受境外媒體採訪,惡意炒作疫情,影響惡劣。


    張展現年37歲,陝西人,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曾在上海任律師,後因參與維權等活動被註銷律師執業證。據德國之聲中文網等報道,昨天上午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外有大批警察戒備,現場數家外媒記者被阻擋於門外,一度與警方人員發生衝突。法院規定只有張展家屬可進場旁聽,張展母親一早坐輪椅進入法庭。


多次絕食抗議   昨坐輪椅出庭


    張展辯護律師之一張科科稱,張展坐輪椅出庭,她除了調查階段表示公民言論不應該被審查外,其他時候基本不再發言。據此前媒體報道,張過去半年以來多次絕食抗議,身體變得消瘦虛弱,並曾遭到強制插管灌食、上腳鐐、24小時戴約束帶等。


    起訴書指控,張展在境外網站「發布大量虛假信息」,並接受境外媒體採訪,「惡意炒作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受眾眾多,影響惡劣。檢方並建議,對張判處四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母:他們清楚張狀况   這是想將她置死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張展雖承認發布有關疫情內容,但拒絕認罪,認為自己「沒有編造任何虛假信息」,都是在現場當面訪談武漢市民了解到的一手資訊。張母於庭審後在法院外放聲大哭,並首次接受媒體採訪,稱7個多月來她向當局妥協,謝絕外媒採訪,但是法官仍然重判她的女兒,「他們不是判刑,他們這是想置張展於死地。因為張展的身體狀况,他們很清楚。」


    張展的其中一名辯護律師任全牛昨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外向傳媒表示:「她(張展)感到很震驚」,「沒想到會這麼重」。法新社引述任全牛稱,張展之前已被當局收押,在今年6月開始絕食抗議後,引起外界的關注。張展拒絕進食,被當局以鼻管強迫餵食。


「倘判重刑   我會絕食直到最後……」


    任全牛在法院庭審前曾說:「(上周)我去看她(張展)時,她說『若是他們對我判很重的刑,那麼我就會拒絕進食並直到最後』……她想她會死在獄中。」任全牛說,「這是對這個社會與這個環境最激烈的抗議方式。」


    張展今年2月從上海前往武漢報道疫情,透過微信、Twitter、YouTube 等平台發布消息,內容包括當地疫情患者及家屬、當地普通市民生活受衝擊等情况。翻查她的 Twitter 帖文,可見她曾經批評政府防疫措施錯誤,「沒有有效的治療、醫療物資分配保障、透明的信息、人權的保護」;曾為火神山醫院僅獲得「13個小時1000元(人民幣)」低廉工資的臨時工、武漢中心醫院感染新冠的清潔工維權未果而鳴不平。張於5月14日被上海警察跨省拘捕,後羈押在上海浦東新區看守所。


28.12.20

陳漢威 (人訪:第一百零六篇) 方俊傑

陳漢威 (人訪:第一百零六篇)

方俊傑   26/12/2020



    前有線體育記者陳漢威:下屆亞運,在杭州舉行,你夠不夠膽在現場大嗌香港加油?


前言:


    有線新聞部裁員,將皇牌節目《新聞刺針》及《有線中國組》連根拔起,被辭退的名單中,還包括資深體育記者陳漢威。


    觀眾記得陳漢威,可能因為他愛用指桑罵槐的形式把時事新聞放在體育新聞,例如正值安心事件,報導一場球賽結果,他會引用許志安與鄭秀文的金曲歌詞。你以為純粹搞笑?「社會一直以來的變化,發生甚麼事,大家看到,我也有感覺,尤其見到隔籬的電視台制肘多多,你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唇亡齒寒,你看見一定會殺到過來,只不過時間問題,就會更加重視僅有的時間,做一些自己想表達的。」


    「例如,香港隊打外隊,隔籬台寫一句:願贏波歸香港,這句說話立即被刪走。你會好震撼。他們的態度是:係咁㗎啦,上頭話cut就cut。香港隊齊上齊落,我以前也寫過,現在不可以說出來;再簡單一點:香港加油,現在的人直頭不夠膽寫。下屆亞運,在杭州舉行,你夠不夠膽在現場大嗌香港加油?去到2022,你夠不夠膽說這句話?我相信再沒有機會。如果,我當時沒有這樣做,無機會㗎啦。」


第一章:新聞部要求好高,身邊的人好勁,你會想從他們身邊學習。


    陳漢威入行做體育,或者,只因為太喜歡打籃球。「一開始,一定是喜歡體育較多,自己有打籃球、踢足球、跑步。原本有想過繼續打籃球,後來碰到勁人,港隊級數,不夠打,也不及他們堅持,沒有他們的自律。他們每晚好早睡眠,不會出去玩,見到香振強,每朝六點、七點,拍住個波,打完籃球才返學,我做不到,也沒有他的天份。」


    「當時,珠海書院的籃球隊好出名,整隊正選也是甲一。我好喜歡打籃球,好想跟他們一齊打,自然入了學校,讀新聞也是順理成章。那時認識(伍)家謙,我大學二年級,他大學三年級,看著他由新報兼職開始做起,到亞視見習、兼職、全職,看到條事業的軌跡。好多師兄、師姐帶住,好多同學也入了這一行,又是順理成章。」


    「我的第一步,做兼職,一份叫《入球晚報》的報紙,欠運,做了九日,便被欠薪,無得再做下去。見第二份工,《新Monday》,食買玩副刊。2003年開始賭波合法化,它搞一本夾在雜誌入面的波經,看中我做過《入球晚報》,請了我。」


    「讀珠海讀四年,三年級的時候,去過有線應徵資料搜集。我問他們介意不介意請兼職,我一樣返到朝九晚五。他們不請兼職,但埋了一粒種子。到三年級尾,他們再打來,說新聞部有空缺,我便去了見工。夢想中的工作終於找我,好開心。我記得正在搭巴士,嗌了出來,攬住身邊的人不斷說這件事。夢想成真,好難入到電視台做體育記者的。」


    「我跟伍家謙一直以來也好熟絡,一齊打籃球,日日聽他說這個行業的生態,也認識不少人。見工,他幫我很多,給我不少資料:一個電視體育記者跟一個報紙體育記者,相差好遠,要出聲,要出鏡,不可以有懶音,如何將稿件譯成人話而不是文字。我見工前好有準備,於是,成功了。」


    一做,做了十六年。初入職的情況,陳漢威還歷歷在目。「我入去,是2004年雅典奧運之後,原本的班底出現離職潮,新加坡開ESPN,香港舊記者全走。我們一班新的記者,好大衝擊,也好大壓力,要學好多事做好多事,好緊張,只好邊做邊學。新聞部要求好高,身邊的人好勁,你會想從他們身邊學習。這麼多人走了,自然提供了超多機會,入職第二日,已經可以去採訪,一、兩個星期後,做現場直播。第二年,已經去德國做世界盃。對新人來說,是好大挑戰。」


    「時間過得好快,好開心,好驕傲,公司給了好多資源好多時間。一個『毅力十二愛心跑』,在體院跑十二小時迎接新的一年,十二個小時入面,不斷現場直播,其他台一定不會付出同樣資源同樣做法。我常說未必最多觀眾看我們,行家一定最多,無論電台、電視台、報紙,都看住我們,看我們出甚麼。」


第一章完。


第二章:你不可以極度自娛,也不可以極度為公司著想而不理會觀眾。


    陳漢威說不是最多觀眾看有線體育新聞。可以理解,一來有線是收費頻道,二來對家無綫有個星級體育主播--伍晃榮。伍晃榮把個人風格引入體育新聞,開創先河。「一定是由伍晃榮先生帶起。」


    「我試過旁白一份稿,好簡單,模仿了他的一句:『真係睇到心都寒埋呀!』自我感覺良好,他隔住伍家謙,跟我說:『這句,這樣旁白,不是太好。』我明白,他是想保護我,覺得應該慢慢來。他有跟伍家謙說過,也經過伍家謙跟我說過:他覺得一個新人,不應該這樣做,不應該未學行先學走,有些說話,他老人家說出來,可以,當時的伍家謙,或者一個新人陳漢威,不可以的。」


    「我沒有他的江湖地位,沒人認識,一個𡃁仔說這些話,便是幾不客氣。歐洲國家盃,希臘贏冠軍的一年,他夠膽形容C朗是黃毛小子。我當時廿幾歲,開始擔大旗,哪夠膽說同一番說話?甚麼是時候改朝換代?只有像他般的老行尊,才可以說出來。」


    換句話說,陳漢威本來也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體育記者。直到,他發現,自己擁有的自由度,原來是幾大的福氣。「日日寫波,一個晚上四場波,難道每場波也寫幾多分鐘C朗射成一比零,頭鎚頂入,越位在先,入球無效,食詐糊?觀眾看上去,也沉悶。」


    「其他電視台不能夠繼承伍晃榮先生滲入個人風格的元素,我個台做到,空間好大。以前的年代,沒有人干涉到。旁白稿件,自己寫,很少由其他人寫完給我讀,可以說得𣈱快一點,入肉一點,所以想說多一點,想觀眾也看得開心一點。」


    「伍晃榮對我的影響好大,他覺得新聞是不開心的事,全部新聞也令人看得不開心,去到尾,有三分鐘,令大家開心少少,輕鬆少少,何樂而不為?」難得當時的上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守舊派。「以前馮德雄先生做我們的經理,甚至會讚好。互聯網興起,連登、高登、香港討論區、Facebook爆出來,說我抽水抽到乾,反應好快、好大,跟以前好大分別,這個有鼓勵作用。」


    滿足到年輕網民,怕不怕得罪較死板的家庭觀眾?畢竟,在很多人眼中,新聞應該要正正經經嚴嚴肅肅。「一直有想,作為觀眾,看到我的新聞報道,會否過份了,過火了?其實,數量好少,五十隻故仔?二十隻故仔?有一次撞中才會這樣寫,不會刻意,要有感覺,關事,才滲入去。」


    「記得有場波是曼聯對巴塞,適逢許志安與黃心穎的事件,我不期然閃過畫面出來,便把歌詞與歌曲(名)放落去,好適合。這個有點難度,要拿捏,不可勉強。主要還是說回球賽,不可扯得太遠,係又抽唔係又抽,便突兀。」


    「新聞,一是對觀眾,一是對自己,一是對公司。要平衡,如果只對自己,會變成自娛。現在,這三回事,失衡。你不可以極度自娛,也不可以極度為公司著想而不理會觀眾。現在對觀眾的部份,變成一個小角落,是大薄餅中十二件的其中一件也沒有,之後得返半件?甚至是薄餅皮?」


第二章完。


第三章:為何情願出一場俄超,白俄超,也不出一場本地波?


    高峰轉眼滑落。陳漢威說的,是有線體育新聞,也是整個香港的體育新聞。「全盛時期,2008、2009,加上來,有九個人,其他電視台也有五個人。不斷刪減,剩下三個人,原來兩個人也可以。其他電視台自然跟隨,但已經不再是同一回事。好多事遺漏了,也再做不到本地新聞。」


    「今年備戰東京奧運,本來做了好多古仔,想訪問的運動員,差不多全部訪問了。其他台一定不及我們做得多,我們做了二十至三十個運動員訪問。其他台?一隻手掌一定數得出,一年做的本地專題故事的數量,只有一至兩隻。將來,香港不會再有香港運動員,或香港運動,在大眾媒體出現的機會。」


    「以前,馮德雄先生,我們的大腦,真懂體育,他會閱報,每個版面也會看,體育版也會看。開會,他會跟你談到有關體育的話題,他會知道吳安儀的爸爸在桌球室工作,她在那裡長大,好詳細,連前一晚球賽如何入球也清楚。作為一個體育人,搭不上咀或者不認識,會覺得羞恥,於是想提升自己。來到現在,主管完全不看體育,完全不關心,不認識。四個人開會時連一句說話也搭不上咀,根本不知發生甚麼事,把體育看成可有可無。」


    好殘忍的說一句,對於體育記者來說,體育好重要,不能排除對於市場來說,的確被看成次要。陳漢威最重視的,還是小眾之中的更小—本地體育。「完全知道一場本地波,或一個本地運動員訪問,不會勁過一場歐聯決賽,但如果在可行時間,可行資源,一定做。為何情願出一場俄超,白俄超,也不出一場本地波?或者記者做的專訪?為何會這樣?」


    「做本地新聞,是好浪費時間,好浪費資源,電視台不會支持,甚至不會容許面世。由伍晃榮年代,到伍家謙年代,聽過幾多難聽說話?體育?出乜鬼吖?唔出啦。咁多?咁長㗎?兩分鐘?一個訪問,兩分鐘,根本無法交代,愧對受訪者,也愧對攝影師,用了這麼多資源,仲要唔出得?必然覺得氣餒。」


     「可惜不算可惜,我用僅有餘生狂做,我知道總會停。我做給後輩看,可以狂推本地運動員出去,疫情之下,咪做居家訓練,videocall?用我方法,推盡本地運動員。不想似我初初入行,外國新聞跟本地新聞,是外國九本地一,目標是做到五五,一半一半,做不到,也希望外國七香港三,已經完美。」


    「今次疫情,外國比賽、體育消息,全停。我真可做到五五,有點似完成自己夢想,一件好想好想好想做到的事。」


第三章完。


第四章:跟人說,由有線出來,他們也會覺得你是做事不錯的人,而且,是個有骨氣的人。


    疫情令陳漢威完成心願,也是一個藉口,令陳漢威被效力了十六個年頭的公司辭退。「早知道體育這一行不會做得太長久。2008年北京奧運必然是高峰,之後必然由高峰滑落。2012年倫敦奧運,我們拿了獨家轉播權,但出不到免費電視牌照,便只會一直跌下去。是有心理準備,不是沒有預計過會發生。」


    「為何炒一個大腦,可以請四個人回來?你知道一定會崩潰,一定出事。他們入來,難道嘻嘻哈哈,像以前一樣?一定會做嘢。只不過,做得太過突兀,可以做好一點。但他們不怕做得難看,說明給所有人知道,新聞界將來要自我審查。作為一個人,有甚麼應該說,甚麼不應該說,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條線,更加被拉到超級近。」


    「今次疫情,把握到機會。我沒有想過在這一世會有這麼多airtime、資源,我曾經以為永遠做不到。無悔了,就算這一刻要熄我們的燈,也可以。有些傷心是傷心在累積了好多年經驗,頭八年,像球員身份,之後,似球員兼教練。我想帶多點給經驗給他們,也沒有機會。電視體育新聞末落,傳承不到落去,是可惜。」


    「坦白說,做一個記者,人工低到沒有人相信。以前,還可以生活到,現在的新同事,我常跟他們說:做記者,跟做飲食業的人比較,已經無得比,一個管理員,人工也比你高,你知道的吧。做十年,做第二行,人工會幾級跳,你要考慮清楚。他們也知道是火坑。以前,租個一人單位,四、五千,我初入行,人工還可以,不租樓,可以揸車,生活算寫意。現在不可能,食個常餐,四十、五十元,如何生活下去?份糧得萬頭咋!好辛苦。」


    對運動員對行業對後輩,陳漢威是有點耿耿於懷;對自己,反而看得開。「體育記者都是四年一個循環,一過了大型運動會,便會想休息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發展。體育記者來說,我算做得最長時間,做了十六年,是撐到最後的一個。我以前是說得最多要走的一個,變成最遲走的一個。理性上,這一個行業,根本不可能延續下去,我得四十歲,怎可能撐多廿年,到六十歲?是不可能。不過,絕對無悔。為甚麼?因為我入的,是有線,跟人說,由有線出來,他們也會覺得你是做事不錯的人,而且,是個有骨氣的人。」


    有骨氣的人,這一種生物,好像也快要絕種了。


完。

撰文諷刺疫情 京網民控尋釁囚1年 明報專訊

撰文諷刺疫情 京網民控尋釁囚1年

明報專訊   28/12/2020




    北京網絡寫手,網名「肥豬滿圈老李」的李貴寶,疑因發表涉新冠疫情文章,上周四(24日)被北京市海淀區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囚1年,即時收押。李入獄前曾稱自己寫文已盡量萬分小心,但依然碰觸到「不可描述的事情」。


    維權網報道稱,李貴寶因發表文章被海淀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囚1年。李貴寶在判刑前撰文〈一切都結束了,終於不用再擔驚受怕了!〉,當中表示這次案件肇因今年4月9日一篇7000字文章,「文中多為調侃(嘲諷、揶揄),談了疫情。」報道稱案件是「典型的因言治罪」。


庭審前被拒讀出「最後陳述」


    李貴寶稱,7000字文章發表兩日後,即4月11日晚上9時,警方將他帶走,做了多次筆錄;翌日到北京309醫院做體檢和核酸檢測,當晚原擬送看守所,但因其體溫過高拒收,他遂取保候審,其間又多次被要求補充偵查。


    文章續稱,案件於12月3日開庭,庭審約半小時,到最後陳述階段,李貴寶寫了〈最後陳述〉,但法院不准讀出,只讓他「簡單說幾句」。法院上周四(24日)下達判決書,裁定尋釁滋事罪成。


嘆撰文「萬分小心」仍觸紅線


    李嘆道:「一個作家,寫字兒的,儘管萬分小心,不管你多小心,但是你依然會碰觸到不可描述。其實這些年,我可能是作家裏面相對而言最小心謹慎的了,但是不還是……」


    至於那篇7000字文章,李說:「第一別琢磨(猜測)什麼內容;第二不要和我索要,我就因為寫它犯的事兒,我還傳,不找死呢?而且那篇文章我現在也沒有,因為當初電腦被收走,我沒那篇文章的原稿了。」


讀者稱言論中庸 有人讚具正義感


    李貴寶的文章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表,有關注其文章的讀者表示,李的言論「相對中庸」,不屬於比較激烈的,亦有人讚他幽默且有正義感,文章很好。


    內地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嚴控對相關報道和評論,曾有多人因在網上發布疫情相關消息,被以散佈謠言等罪名拘捕處罰,多名公民記者更因在武漢直播報道疫情被當局拘捕,引起國際輿論關注。


反思台灣學術研究論文被送中  何明修

世紀.一一兩岸:

反思台灣學術研究論文被送中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8/12/2020



    日前台灣《蘋果日報》揭露,經營台灣規模最大的學術資料庫的華藝數位公司,在中國市場推出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與在台灣的「華藝線上圖書館」,出現明顯篡改之情事。只要是文章標題、摘要,或是作者的職稱,出現了「我國」、「國立」都會被改成「台灣」或是直接消失。


    消息傳出,引發台灣學術研究社群强大的反彈,經過許多人線上查詢的結果,「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 不只是 「微調」 這些欄位內容,許多涉及政治敏感度的文章就人間蒸發。舉例而言, 《台灣社會學刊》 自 2015 年以後刊登的文章,共有9篇消失了、同時期《台灣社會學》也有16篇文章不見了。這些被篩選掉的文章主要是圍繞着台灣、香港、中國的社會抗爭與性別政治、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未經允許的修改已經造成學術文章重大的扭曲,使文章不忍卒讀。舉例而言,一篇探討「國家女性主義」(state fenunism) 的文章,被改爲不知所云的「台灣女性主義」 所謂的國家女性主義是指婦女運動者參與政府機構,透過婦女部、婦女權益委員會或其他類似管道,以政策來推動性別平權之作爲。這樣的現象在許多民主國家陸續出現,台灣在這20年來也出現了這一條體制內的改革道路。這肯定不是台灣才獨有的情况,也是台灣婦運人士借鏡國外案例之成果,因此用所謂「台灣女性主義」來取代,只會帶 來更多的誤解。


    面對台灣學界的反彈,華藝公司一開始擺出高姿態,宣稱修改與删除是中方合作廠商的行爲,因爲在中國的電子出版品需要遵守當地法律規定。換言之,他們對於 「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 所呈現扭曲與殘缺不全的學術研究,完全不用負責。後來在立法委員關注,教育部介人之後,華藝在12月21日發表新的聲明,間接承認進行「相關限制與 調整行爲」,並且對於没有事先微詢台灣出版單位與作者表態歉意。


資料庫與學者的複雜關係 


    華藝的論文送中事件有許多值得深人思考的面向。首先,爲何台灣的學術工作者會强烈反彈,其中就涉及了他們面對資料庫經營者的深層無力感。在同儕審查 ( peer review ) 的把關下,能夠正式出版的研究作品都是歷經了重重的挑戰與難關,每篇刊登的文章都像是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珍貴,投人大量的力氣與心血。一家沒有學術權威的內容産業廠商説改説改、説删就删,作者怎麼可能吞下這一日氣。


    其次,就算不涉及篡改與删除,學術資料庫與學術工作者之間也是存在各種愛恨情仇的複雜關係。從紙本出版到數位發行,學術生産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出版作品的巨量爆發,各種議題都被納人研究領域 如果沒有這些電子資料庫的搜尋功能,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文獻回顧根本無法進行,因爲傳統紙本刊行的「論文摘要索引」已經没有辦法承載海量的知識産出。但是也由於電子資料庫用付費牆來阻擋一般讀者,反而限制了知識的傳播與分享。學術研究成果明明具有公共財的意義,因爲其獲得政府部門的經費挹注,也涉及學術研究者無償勞動的投入,卻成爲資料庫業者所兜售的數位商品。如果説知識是人類文明的成果,那麼現實所發生的情况即是全球尺度下的「圈地運動」 ( enclosure ),只是這次資本家所掠奪的對象不再是環境資源,而是學術知識。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即是學術自由如何面對崛起中的中國威權主義。過往的想法是,自由的知識探索一定可以勝過言論一言堂的限制,因為研究就是為了發掘真相,無論真相是美好或醜陋的,都不是取決於統治者的個人意志。然而,從2017年爆發的《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事件到今年的台灣華藝事件,我們都可以看到學術知識平台有可能為了商業利益,而服從言論控制,如此將導致偏頗而扭曲的學術溝通情境。


學術自由的自我防衛


    就如同西方國家開始反思過往的交往政策之失敗,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沒有引導其接納有規則可循的全球遊戲規則,反而是促成了一個修正主義強權的興起。同樣地,西方國家對於開放社會所信奉的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過往也有高度的自信,有誰會自願放棄自由?但是,沒有想到「銳實力」( sharp power ) 卻可以利用滲透、收買、假消息等手段,遂行顛覆或擾亂開放社會的政治目標。十分奇特的,正是因為新威權主義不容許言論與結社自由,其高度封閉的社會反而可以阻絕外來因素之影響。歐威爾在《一九八四》曾提到「無知即是力量」,威權封閉具有競爭上的優勢,這也是過往所沒有料想到的。


    台灣近年來出現了許多關於民主自我阞衛的討論,其着眼點在於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固然是台灣人引以爲傲的生活方式,但是其也有可能成爲有敵意政權利用的工具,以假民主手法來破壞民主。就這個意義上,台灣與對岸學術交流,也應引入學術自由之自我防衛機制之思考,無論是自我審查或是來自政治部門要求的限縮管制,都不應存在,至少不應該動用公部門所提供的資源。


    對於中國大陸的讀者,我會建議不要使用華藝公司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因爲這是被删改閹割的台灣學術研究。絶大部分公家支持的學術期刊都是以非專屬授權方式,將內容提供華藝公司。在其他資料庫,或是該期刊專屬網址,都可以找到免費的全文。


    還原資料的完整性,面對既有的各種不同聲音,這是學術人最基本的研究工夫。就這一點而言,華藝公司做出最不良的示範 , 這個教訓應該被寫入未來的研究方法教科書。





孤身探路怕相送 抱抱稚子彼邦見 《國安法》後決心舉家赴英 社工阿傑:一鋪清袋都無所謂 彭靜怡

孤身探路怕相送   抱抱稚子彼邦見 

《國安法》後決心舉家赴英 

社工阿傑:一鋪清袋都無所謂

【系列七之一】

彭靜怡 (明報記者)   28/12/2020



    過去兩年香港經歷翻天覆地的轉變,不少港人正在「留」與「走」的分岔路上徘徊。隨着英國政府為港人提供的BNO簽證移民之路於下月31日正式開放申請,港人移英潮一觸即發,而數以千計港人更於過去半年循英國酌情處理方法 Leave Outside the Rules(LOTR)率先抵英,以便留在當地等候申請 BNO 簽證。本報記者分別在香港及英國追訪多個港人移英個案,了解他們在生活、事業和學業等各方面重新規劃和適應的情况及心路歷程,這些香港故事既充滿無奈也充滿期盼,今起連載。


    沒有家人隨行,也無親友相送,午夜時分的赤鱲角機場離境大堂格外冷清,只見阿傑孤身一人展開人生首次英倫之旅。出門去機場前,他特意帶一對孩子到公園遊玩,享受暫別前捨的天倫之樂,稚子對即將分離顯得茫然,長女卻在看到爸爸上車時黯然不語轉身離開,妻子臨別依依只有深情凝望。阿傑這趟遠行,為的是要充當先頭部隊,飛往英國張羅住屋、子女入學、銀行開戶等事宜,好讓家人稍後抵埗可立即安頓。這一走,阿傑預計短期內也不會回來,一如近半年不少出走港人,阿傑走得急,前途未卜,很多事情只能落地後才盤算。


    自言從未想過人生首次往英國竟是移民,對於英國,阿傑人生路不熟,經驗止於網上獲取的資訊及網友介紹,但為了妻子兒女的將來,他不惜放下眼前安穩生活,帶着不足七位數的積蓄舉家赴英,展開一段「冒險之旅」。這在外人眼中或是欠缺周詳,但他說,「即使到時一鋪清袋都無所謂,因為無論成功失敗都是人生的一個經歷」。


不捨

兩老不滿獨子移民 最終送行祝福


    36歲的阿傑與34歲妻子 Joey 都是社工,女兒今年7歲,兒子3歲。長女出生時他曾興起移民念頭,但無付諸行動。去年6月香港爆發大規模抗爭,至11月理大圍城事件,讓他看見很多怵目驚心的暴力場面,心靈備受衝擊。今年中《港區國安法》實施,阿傑終下定決心帶家人離開。


    阿傑當初跟 Joey 商量移民時,Joey 有很多顧慮,畢竟除了阿傑曾赴澳洲留學,她不曾在外國生活過。經反覆商議,Joey 決定與夫同心同行。反而阿傑的父母只有他這個兒子,對兒子的決定極為不滿,彼此曾有爭執,那邊廂Joey 也遭父母反對。不過,阿傑父母最終妥協接受和尊重兒子決定,更在他啟程當天送行祝福。


稚子不解離別在即:點解有的士嘅?

夫婦臨別擁抱1分鐘 菲傭:Bye sir


    一家四口原計劃一同起行,但 Joey 考慮到英國疫情嚴峻,擔心帶着兩個小孩找房子和學校不便,建議阿傑先出發張羅一切事宜,再接他們過去。於是,阿傑在11月28日晚獨自啟程,機票也是在前一天才訂好。當晚,他先陪孩子在屋邨遊樂園遊玩,在短短15分鐘之間,他與孩子你追我逐,開心嬉鬧,一對小孩還發出哈哈笑聲。


    晚上8時15分,預約的士到來,阿傑從筲箕灣住所出發,臨上車前,他先和兒子擁抱,稚子似乎未意識到離別在即,反問媽媽,「點解會有的士嘅?」阿傑欲和女兒擁抱,女兒卻突然轉為沉默,悶不吭聲踏着滑板車轉頭離開,未理父親呼喚。阿傑之後與 Joey 緊緊擁抱約1分鐘,Joey 只說了一句「小心」,阿傑點了點頭,兩人深情凝望,盡在不言中。最後,阿傑雙手緊握菲傭手懇切地說「Thank you」,此刻菲傭雙眼紅了,哽咽說「Bye sir!」



「全為家人在自由空氣下團聚」


    阿傑9時許抵達機場時,離境大堂除了他的身影,鮮有其他旅客。他先往櫃枱辦理登機手續托運一個中型行李箱,據他說,由於此行是「探路」,不便帶太多行李,大部分物品會在當地購買,他只背了一個背包,內裏放兩本書,手提的只有一個電單車頭盔和一個裝了外套的袋子。阿傑完成登機手續後,終邁開腳步離開這片土地,他臨踏入禁區時,臉上掛着微笑轉頭與前來送行的《明報》記者揮手道別。他向記者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家日後能在自由空氣下團聚和展開新的生活。


到埗

機上忐忑怕過不了關   20分鐘完成程序興奮入境


    飛行途中,阿傑忐忑不安,腦裏一直想像着落地英國的畫面,從計劃、籌備、期待至真正離開香港準備踏入一片新的國土,前面等待的全是無法預知的未來。「雖然一早做了準備,知道要呈上什麼文件,但內心仍有擔憂,害怕過不了關……」。不過,他抵埗後即向記者報喜:「(英國)海關分別只向我拿了 BNO 護照、香港身分證、經濟證明、英國的電話號碼和地址,我等了約20分鐘便完成程序。當下第一個感覺是非常興奮,我已經安全,成功入境英國了!」


    然而,順利入境後仍要面對生活、工作、子女學業等一大堆煩瑣事宜有待解決和適應。阿傑強調,他對於未來道路疑慮但不懼怕,反而期待新生。這也許是因為他10歲時小小年紀便從上海移居香港,17歲那年又去了澳洲求學3年,這些歷練培養他以正面思考環境轉變。


移居雷丁   當地教友稱找工作不難


    阿傑在英國沒有親戚,只有一些定居倫敦的友人。他決定移民後積極上網尋找資料,也在網上結交一些移居英國港人,透過他們了解當地各種生活情報。他選擇移居雷丁,因得知該處華人教會非常支持港人,透過教友獲悉在雷丁找工作並不困難。雷丁距倫敦約67公里,靜中帶旺,有不錯的學校,物價及樓價也相對低。



    阿傑移民前曾考慮其他國家,包括澳洲及加拿大,最後決定選英國,是因申請門檻低,孩子上學也免費。「我移民是為仔女,希望他們受到更好教育,開拓視野」;為了讓女兒接受移民英國決定,他曾以各種方式「教育」或「荼毒」女兒,他笑說:「我會陪她看很多相關英國的視頻、舞蹈、音樂會和《Harry Potter》(哈利波特)電影等,希望令她不抗拒英國文化,還會有想探索的慾望。」


以哈利波特「荼毒」女兒接受移民


    夫婦同心,Joey 決定移民亦是為了孩子,她說:「我在大埔返工,從筲箕灣到大埔,一日就花了10幾個小時在工作上,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所以真想把握住這段可以陪伴他們成長的時間。而且,在香港讀書壓力太大,我只希望孩子能夠開心學習。」


謀生

阿傑擬考水電牌   妻:需要時可當保母


    抵達英國後有沒有工作機會?如何謀生?這些都是不少有移英念頭但未敢付諸行動的港人最關心的課題之一,社工阿傑也不例外。「疫情改變了我的想法,給我帶來許多反思。」從未接觸過外賣這一行的阿傑,在疫情期間曾兼職送外賣,讓他體會到外賣工作既無壓力又能掙錢,萌生到英國送外賣打工養家念頭。


    疫情在港肆虐,阿傑眼看有朋友送外賣一個月掙6萬元,因此他也「入行」,騎自己的電單車兼職送外賣,「送一單可以掙50元,一個小時送3單就有150。我只是兼職,一個月也可掙8000元」,做了半年,深覺做「外賣仔」也能很快樂。


儲蓄足3年開銷 「肯做不會沒工作」


    在英國能否順利找到工作未能預知,阿傑透露,帶來的錢應夠應付一家無收入下3年開銷。他強調自己很有彈性,不會嫌棄任何工作,認為只要肯做就不會沒工作。「我曾經在復康宿舍工作,那時候宿舍水電壞了,都要落手落腳去做」,有過這些經驗,對他而言,即使做水電工也沒問題,安頓後會考慮修讀水電相關課程並考取當地認可證書。


不排除回流或赴他國


    在澳洲讀電腦工程的阿傑亦有創業的初步計劃,他希望往後讓妻子當家庭主婦,在家安心照顧小孩。同為社工的Joey也表示,她在港從事的工作與孩童有關,將來若需要工作也可當保母。


    阿傑表示自己非物質主義者,對生活的追求是一家人快樂團聚,平時在家也是看書種花。至於長遠規劃,他說並沒有長期定居想法,若日後不喜歡英國,也可回流返港或往其他國家。他是因為對香港失望而在短短數月內作出「一走了之」的決定,但最終在哪個國家生活都沒關係,「最重要是能在一片遼闊自由的國度裏,活得開心!」



四口在英團聚 「實踐才發現一點不難」

(系列一    個案跟進)


    本報上周一(12月28日)報道阿傑一家四口移民英國的故事。就在阿傑隻身抵埗後大半個月,其妻Joey偕一對年幼子女亦順利入境英國,一家人短暫分離後,終齊齊整整在異鄉團聚。記者近日跟進阿傑一家在雷丁(Reading)生活的最新情况,阿傑正逐步朝着一早定下的規劃前行,花2萬港元買了一架本田電單車,並應徵當地Pizza Hut快餐店外賣工作,雖然工作還沒有下文,但他對未來的生活仍充滿期待。


    阿傑表示,這些日子都忙着張羅家事,包括添購家具和日用品、為子女找學校等,每天忙碌又充實。他說定居下來後,發現在當地生活其實並沒太大困難,其中一樣最擔心的是無法適應天氣,但現在雷丁的溫度即使只有8℃,他們也不覺冷,小孩甚至還脫掉外套,在大草地上奔跑玩樂,實實在在感受到更寬大的生活空間。


租屋找學校各5天完成


    很多在港朋友關心他在找學校、租房或找工作的情况,他說:「一開始,我抱着許多的疑惑,擔心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自己實踐時,才發現一點都不難,一切比我想像中順利,租屋及找學校,我分別只用了5天便完成。」


    太太和孩子在當地生活已大半個月,一切漸上軌道,阿傑說孩子適應力強,反而太太有點不習慣,畢竟轉換到一個純以英語交流的環境,或需時適應,但大致上家人都很喜歡英國的居住環境,尤其是房子,複式單位兼有花園,而女兒的學校也距離住家不遠,是區內好學校。


稱只需勇氣和決心


    新年伊始,阿傑一家在英國先後度過冬至、聖誕和元旦,他總結自己在短短數月間作出決定並付諸行動的經歷,重申移民英國一點不難,需要的只是勇氣和決心,現在等待的是BNO簽證計劃正式接受申請。


英國的天氣已轉涼,但在和煦的陽光照射下,阿傑的兒子一點都不覺得寒冷,他最喜歡在一大片綠油油的青草地上奔跑玩樂。(受訪者提供)


27.12.20

必列者士街會所 記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 潘曉彤

街知巷聞:必列者士街會所   記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

潘曉彤   27/12/2020



    也斯曾以〈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為題寫了一篇文章,講及香港的故事總是難寫:好像人人都嘗試去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他卻認為那些故事到頭來不一定能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情,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這一年,歷史科公開試試題被取消,否定了討論的空間,為歷史的一種說法定調。


    當歷史博物館常設了19年的展覽「香港故事」,10月因更新工程關閉,大批市民趕於閉館前以憑弔的姿態到訪,深怕某種敘述從此湮滅,一張張展板認真拍照記錄。


    多年來,香港有不少殖民地時期建築被政府下令清拆,也曾引起政策性消滅的陰謀論。康文署博物館榮譽顧問馮永基熟悉政府部門間運作,笑言想多了,指古舊建築在不同政府部門間推卻流轉,卻往往因建築物的小毛病,沒人願意使用下才被拆毁。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也同意昔日處理很多時只是使用上的權宜之計。他們卻安慰道,今天關注者眾,應沒即時被拆的危機。但那些被保存下來的「幸運兒」餘生的命運又如何?兩人留意到城中有些古建築即使在用,卻值得被更好地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1/中央會所 落成102年


    到大館看完展覽,再到PMQ欣賞原創手工藝,沿必列者士街走,若沒疫情限制,更可到新聞博覽館參觀。以為這趟文化之旅已走到尾聲?走下去你會在街末發現一座樓高6層的龐然紅磚建築。但鐵柵卻繫上告示「工場範圍,請勿亂進。如有違者,報警處理」,將遊人拒之門外。


    原名為中央會所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下簡稱會所)建成於1918年,是香港第一個予華人使用的大會堂,比香港大會堂更要早逾40年提供服務。比中央會所更早啟用的雖有位於今天匯豐銀行總行位置的舊香港大會堂,但它主要服務上流洋人,華人使用受限,例如只能在指定時段方能進入圖書館。


一群華商領袖籌建


    中央會所的籌建,本身已反映着香港發展的一些有趣側面。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1901年創會,初期租賃民房作會址,後來因空間不敷應用決定自建,購置和建築費分別由YMCA北美協會和本地華商合力捐款籌集。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收藏了一張照片,相中石碑詳列當年捐款者姓名,他形容名單「非常精彩」,包括當年香港最顯赫的華人,例如香港首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何啟,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永安、先施公司的創辦人郭樂、馬應彪,也有英資公司的大班,「反映當年香港冒起一班有錢的基督徒華人領袖,也看到那時百貨公司剛引入香港。建築物以外,青年會還引進了『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隨募捐達標,青年會最終向政府以減價至2.5萬元的地價購置會址。會所今天不對外開放,在大堂未能看見石碑所在,經丁新豹提點,方知它被遮蓋於張開的大門後。


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


/2/ 鑊形跑道、暖水池   當時很前衛


   「其實多於大會堂,有埋文化娛樂和體育。」馮永基小時候居住於太平山街一帶,即使家境清貧,也曾進去看過一場粵劇表演。除了有大禮堂舉辦放映會、展覽和講座,會所亦引進不少當年算是相當前衛的設施,包括建造了全港首個室內暖水池,同時舉辦游泳班。另有一條至今仍非常有看頭的室內懸空鑊形跑道,有如今天室內單車場館的賽道般有深窩弧度,官網介紹指或與有助跑手加速有關。跑道的四角設有健身器材,會所裏亦設籃球場,指原意給當代青年人提供最前衛的運動設施、健身服務以及接觸西方玩意的機會,亦配合當時社會提倡「體育救國」的理念。據官網統計資料顯示,會所落成後70日內,使用健身室共1557人,使用泳池共730人,可見吸引不少市民嘗試。


    泳池於日戰期間,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戰後繼續開放使用,池邊的百年銅梯則由1918年保存至今。由於會所現改用作服務弱能人士的庇護工場及宿舍用途,記者致函查詢泳池及跑道目前的狀况與使用情况,青年會未能趕及安排於截稿前接受訪問。




/3/ 糅合中西建築特色


    中央會所建築物呈窄長形,以清水紅磚及混凝土建成,混合中西元素的建築風格其實反映傳教史。丁新豹解釋,當年西方教會來華傳教,政治和文化上都遇到障礙,1922至1927年中國爆發大型反對基督教的運動(俗稱非基運動),抨擊西方宗教的滲透侵蝕原有中國文化傳統。故教會一直希望「入鄉隨俗」,以中國式建築令華人更易接受,香港的例子有聖三一座堂和聖馬利亞堂等。1930年代聖公會的大主教何明華會督來港後更曾下令,以後起的教堂一定要很中式。


    資深建築師馮永基補充,位處中國邊陲的香港因地理條件成為了教會的根據地,而且中央會所由不少華商捐款籌建,建築師以中式建築元素稍微滿足他們一下也不為過。有趣的是,中央會所的建築並非由華人設計,而是出自芝加哥建築師Mr. Shattuck和Mr. Hussey手筆,由他們對何謂「中式」,混和西方元素展開想像:



1. 鋼筋與紅磚


    芝加哥建築風格在1920年代興起,源於當地發生一場大火過後的重建。馮永基指,變革是開始使用鋼架,因而可築起新的高度,再配合電梯的發明,芝加哥出現高樓大廈更先於紐約有帝國大廈。以鋼架為骨幹,早期仍然保留傳統的紅磚或者石外牆。



2. 玻璃大窗


    芝加哥建築風格特色之一是大窗。馮永基指磚石建築很難支撐大窗的跨度,鋼架建築則容許大玻璃窗的建造,亦隨之興起陳列室與大百貨公司。



3. 柱廊


    柱廊是西方建築甚具代表性的一環,柱廊在芝加哥建築很常置於頂部作純粹裝飾,務求讓新建築仍能呈現古典建築形態和紋飾。由於香港雕刻石工稀有,建築的柱廊一般設計簡約。中央會所頂層的柱廊亦屬裝飾。



4. 琉璃瓦與中式牌坊


    中央會所採用中式的綠色琉璃瓦,馮永基指此等工料並不便宜。而琉璃瓦配合尖頂,能適應香港多雨的天氣,將雨水滑走。兩側入口均見中式牌坊。








重要人物在此   表達前瞻思想


    除了建築物本身,丁新豹指,它的內涵也反映香港一些重要的、在當年很前進、很有前瞻性的思想:


1. 魯迅兩場講座

1927年,中國作家魯迅獲邀來港,於2月18日及19日連續兩天,分別以〈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為題發表演講,場地正是中央會所。據紀錄,當時禮堂6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丁新豹指兩場演講內容相若,都是「帝」香港,同時希望藉此喚起人的覺醒、振奮人心,「講的是中國人被外國人壓迫,還不懂出來吶喊,他很看不過眼。也分析了香港的情况,指有一班跟殖民地政府關係很好的上等華人,下面是默默忍受的低下階層,對香港情况相當不滿」。中國1919年經歷了五四運動,孕育出追求科學、自由民主等新思潮,同時帶起了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思潮。由於魯迅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對作為殖民地的香港沒什麼好感。資深傳媒工作者鄭明仁曾於雜誌撰文分享他蒐集的相關研究資料,提到魯迅回國後在〈略談香港〉一文中寫到這次經歷不快:「我去講演的時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約很受了許多困難,但我都不大清楚。單知道先是頗遭干涉,中途又有反對者派人索取入場券,收藏起來,使別人不能去聽。後來又不許將講稿登報,經交涉的結果,是削去和改竄了許多。」

因此,魯迅來港次數寥寥,卻在中央會所留下難得的足印。鄭明仁在文中感慨歷史的巧合,「魯迅演講的青年會所處的必列者士街,曾經是孫中山每天出入的街道,短短一條幾乎名不見經傳的小街,竟先後出現一位政治革命家和一位文學革命家」。


2. 基督徒成立  「反對蓄婢會」

上世紀20年代,香港社會出現過關於「妹仔」問題的爭拗,中央會所是關鍵場地。丁新豹指出「妹仔」問題反映時代複雜的權力關係,一方面香港的有錢華人家裏普遍都有「妹仔」,堅稱她們不是奴隸,而是跟女兒一起生活長大,待遇也不俗,主張保留婢制。另一方面,一班基督徒提出要廢除,認為人人平等,質問為何中國已廢除,香港卻遲遲未行動,「每次港督想廢時,都受到這班華人領袖反對,沒有他們的支持又很難管治香港,所以投鼠忌器。但英國政府又很緊張,港督變相承受了巨大壓力」。

一班基督徒因此成立「反對蓄婢會」,其中一位積極分子就是先施公司創辦人馬應彪的太太霍慶棠,她是女青年會的創辦人之一,也是女權運動的重要人物。「反對蓄婢會第一次大會在太平戲院舉行,之後第一年的年度會議就在青年會(會所)舉行。」







資源錯配? 歷史建築如何靈活運用?


    「本來就是給香港市民用的,又有這樣獨特的歷史,是不是應該開放讓人進去看?」馮永基問。


    二人均認為現時用途明顯是資源錯配,對此痛心。馮強調,單就使用者角度而言已不理想,因庇護工場運作牽涉交通頻繁往來,位於平地更勝於山上。再者,西九龍、啟德等仍有許多空地可以建造更合適的大樓。就位置及內部設計於使用的便與不便,記者亦透過上述電郵向該會查詢,同因訪問未遂,未獲回應。


    如真要改變用途,必先釐清業權。據社會福利署回覆,按政府產業署紀錄,必列者士街基督教青年會會所自1986年10月2日起由政府擁有,同日由政府租予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作非牟利兒童及青少年中心、弱能人士庇護工場及宿舍。使用權限上,現時租約條款要求租客須維修及保養有關樓宇及設施,任何樓宇的改建及加建須獲業主准許。


政府擁業權   改用途更好辦


    獲悉業權歸政府擁有後,馮永基指事情則更好辦,「問題是有沒有決心。」即使難以一步到位,他建議第一步先爭取升格為法定古蹟,再逐步為會所更換更理想用途。


    丁新豹與馮永基認為這些年會所被誤用原因之一,是社會大眾從前對古建築不特別重視,舉例說舊香港會會所和尖沙嘴火車站拆卸時沒遭遇多大的反對聲音,而今天市民的歷史意識和危機感已截然不同。當中上環半山隨着個別古建築活化,特色漸次鮮明,便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時機重新檢視會所的使用與發展。馮永基憶述小時候太平山街只是「死人街」,響徹日夜的是喃嘸誦經聲與揼棺材聲,年月下來,這一帶文藝氛圍逐漸凝聚。加上附近有建於許多本地報館發源地的新聞博覽館、活化已婚警察宿舍的PMQ、包含域多利監獄在內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復修而成的大館,連同孫中山紀念館、醫學博物館等,他認為這已儼如一個舊城區,再三強調不是要塑造一個主題公園,而是這裏本來就是一個告訴大家「The making of Hong Kong」的重要地域。


    怎樣才算理想用途?二人祈望即使不恢復原意,會所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都可以在使用上加以彰顯。馮永基提出或可讓會所成為舊城區中各散點間的凝聚者,以「大腦」角色策劃並推動彼此的合作,至於由誰主持則是開放的後話,他期望會是個有多元化思維、活潑的想法,走出官僚架構的角色。


【歷史磚頭系列之一】


必列者士街會所

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Bridges Street Centre

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