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

一條難行的路 致敬有線中國組 愛家姐妹

周日話題:一條難行的路 致敬有線中國組

愛家姐妹     06/12/2020



    2020年真是令人透不過氣,到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天,都還要搞出有線裁員風波來。這一年,香港新聞界受到的痛苦太多。不用再說「最黑暗一天」,因為好像已經過了好多個這樣的「一天」;「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呢?一夕安寢也沒有,而秦兵又至矣。更令人痛心的是,「賂秦」的「膠層」先行跪低。


    事發翌日,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還在其專欄中大放厥詞,稱在「黑暴攬炒」和新冠疫情打擊下,新聞機構經營不善,必然要縮減開支。他舉例稱,壹傳媒和商台都先後裁員,TVB也不會因為是「CCTVB」而得以倖免,「黃絲」炒作放大有線裁員是「泛政治化」云云。新聞界痛惜有線裁員,是因為有線多年來提供了優質新聞產品,如《新聞刺針》及中國新聞等,都是業界標竿,多年來獲獎無數。因此,這些員工也理應是有線的寶貴資產,管理層以經營理由或者「架構重組」炒人說不過去:沒有這些優質新聞產品,有線更難吸引訂戶,經營境况將愈加困難。


痛惜 只因優質


    本次被裁的有線中國組副採主黃麗萍,是一名「好打得」的女將;而「總辭」的有線中國組,也是行內知名「好打得」的中國組。這裏要解釋一下,港媒有記者駐內地的不少,但並非每一間機構都專設中國組。大多數機構的「非專職」駐內地記者在港聞記者中輪換抽調,即這名記者在港期間做港聞、在駐內地時做中國新聞,但有線中國組不一樣,首先是前線記者每人每年駐內地時間往往是半年(每3個月隔開一次),已離職的前輩林建誠更是創下連續駐站10年的紀錄;第二是「專職」,他們在港工作的半年,也是在處理中國新聞,包括收料、包故仔、緊盯外電、官媒,無需分神處理港聞。這樣的工作模式,可以保持他們在內地的人脈不「斷纜」。如果不是有固定制度的話,今次駐站3個月,下次隔一年,還有誰記得你?所以即使其他機構都有記者駐內地,去跟一下官方發布、重要會議可以,但遠遠不及有線中國組熟悉國情,更重要的是,不像他們能摸得清在內地採訪的「門路」。


其他機構難摸清內地採訪門路


    不難看出,有線中國組走的是一條更難的路。所謂更難,首先對記者要求高:一年中有半年不在港,如何照顧家庭?自己在無親無故的外地生活,且不說大城市如北京或者廣州(以前還有上海站)相對容易適應,有突發要去到成都重慶、雲南貴州,或者偏僻地區如甕安烏坎,仍要能正常工作且照顧好團隊成員;第二是對主管要求高:要肯出成本,肯放手讓同事去做,信任前線的努力能換來好故仔,自己亦有承擔——新聞主管每天所作的決定,往往都在一閃念之間:疫情之下,要不要派人去武漢?不去會損失什麼?去了能做到什麼?怎麼保障同事?……上述兩條,如果不是一個長期信念一致、上下同心、互相支撐的團隊,是很難做到的。


讚譽 多年積累


    有線中國組在香港觀眾和同行中的讚譽,從多年前起開始積累,四川地震、李旺陽、維權律師、到最近的武漢疫情,這些報道之所以「好睇」,是因為「講人話」、為民發聲,走的是「由下至上」的道路。有內地維權苦主感慨,有線中國組總辭,以後我們找誰傾訴?這個問題真的很難答。筆者不是說負面報道、維權新聞才是好新聞,有線也不是「逢中必反」,其寶貴之處是生猛而真實的第一手資訊:豆腐渣校舍質量有多差?就用手去掰一下磚頭;上海迪士尼開幕,就去試搭一轉過山車;到內地隔離檢疫有什麼流程?記者就親身示範一次。


    或者你會說,去搭過山車有何難做?問題恰恰在這裏,看有線做中國新聞好似好容易,但為什麼其他台往往做不到?難或易的關隘,在於有無「心」。有「心」要做好,就會下苦功鑽研方法、尋找門路、聯絡線人、升級裝備;單是前線有心也不夠,還要高層理念一致才可以。今次下令炒人的有線某高層,曾經也駐過內地,他出品過幾多好故事?觀眾記得的不多;但同行、同事知道他的「軼事」,就有不少。風評如斯者,有線中國組顯然無法與其「溝通」合作,還不如真的「引刀成一快」了。


非做官媒傳聲筒 幫觀眾梳理


    做中國新聞,不僅有「由下至上」,也有「由上至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圈、在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有線都一樣直播,以前也到發射現場直擊過火箭升天,但有人會因此把有線標籤為「藍絲」「染紅」嗎?內地官媒每日都產生大量資訊,領導人動向、大小會議、政策頒布、科技發展等等,有線中國組也一樣會跟,但不是做「傳聲筒」,而是幫觀眾梳理、請專家解讀,時不時還要做個街訪,問問內地老百姓意見。


    在每一天的新聞實踐中,「由下至上」與「由上至下」的平衡如何把握?這不僅是有線,而是全香港新聞機構的中國組都要常常思考的問題。在香港做中國新聞,應該站在一個什麼位置?怎樣幫受眾了解國情?哪些國情應當優先了解?怎樣帶給觀眾獨家資訊?怎樣排除外界影響、展示自身獨立思考和風格?要回答上述問題,說易也易,說難也難,因為透過官媒或者互聯網,每日一定可找到足夠內地「料」,供「砌版」或者填充大氣電波綽綽有餘,但出品要高質素、而且長期堅持如是,就十分困難。


    今時今日還有另一問題:去年逃犯條例風波後,中港關係降至冰點,內地不少人將「港媒」一律視為「毒媒」「黃媒」,不要說早就戒心甚重的政府部門,一般專家學者接受訪問也更加審慎,香港傳媒駐內地記者的工作就會難上加難。與此同時,香港不少受眾情緒上抗拒北京,對內地發生的一切事情不是「派嬲」就是無情嘲諷,就算是真實的也不相信。不僅維權新聞關注度大跌,「為民發聲」也無人聽,「鍵盤戰士」往往連帶連認真做中國新聞的傳媒都要踩上兩腳。要怎樣面對這樣的情况?


    以上的問題,每一間香港傳媒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線中國組也有他們的版本。哪家回答得比較好,受眾可以評判、可以選擇。但無得選擇的是,寒冬已至。謹以此小文向有線中國組行家致敬,因為他們不僅示範了一條難行的路,更踏出了「總辭」這一步。其他傳媒的中國組之路要怎麼走下去,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