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居住戶12.2萬 林鄭上任新高
劏房戶增2500達8.9萬 招國偉料數字續升
明報專訊 17/12/2020
本港房屋問題持續嚴峻。運輸及房屋局昨公布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雖然未來10年建屋量首達目標,報告披露現時全港居於環境欠佳單位住戶達12.2萬戶,是現屆林鄭月娥政府2017年上任後新高,當中劏房住戶達8.9萬戶,按年增2500戶。房委會委員招國偉認為,未來一年本港經濟難見好轉,預期不適切居所住戶會繼續上升,料公屋輪候時間亦會繼續上升而未見好轉。民主黨尹兆堅批評,現行房策未能紓緩基層家庭的住屋壓力。
林鄭稱親自督導 縮短建屋期
特首林鄭月娥昨在社交平台表示,政府已全數覓得興建足以滿足未來10年公營房屋需求的330公頃土地,稱這些土地沒有「水分」,但部分土地仍需完成規劃和收地程序,她會親自督導工作,要求各部門全力以赴,加大加快把「生地」變「熟地」和盡量縮短建屋期。
至2030年度目標建30.1萬伙公營屋
今年長策報告訂下由2021/22至2030/31年度的未來10年內,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伙,與去年長策訂下的目標不變;公營及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維持7:3,即公營房屋佔30.1萬伙,包括21萬伙公屋及綠置居單位,以及9.1萬伙資助出售單位。而私營房屋單位則佔12.9萬伙,當局預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約9.2萬伙。
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公營房屋方面,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足夠興建31.6萬伙公營房屋單位,較長策訂下的30.1萬伙為高,是自2014年長策公布以來首次達到公營房屋供應目標。有關供應主要來自新界新發展區、粉嶺高球場部分用地及棕地等。
不過,報告最新披露現時全港有12.2萬戶居於環境欠佳單位,當中有8.9萬戶是劏房住戶,兩項數據同樣是現屆政府於2017年上任後新高。
陳帆:推過渡屋紓基層壓力
陳帆承認,居住在不適切單位住戶的數目有上升趨勢,相信與房屋供應緊張及經濟下行有關,在公營房屋供應未到位之前,當局會推動過渡房屋以紓緩基層住戶的居住壓力,但承認現時已落成的過渡房屋僅1000多伙,數字仍然有限,與不適切居所住戶數目仍有很大距離,需要時間消化。
被問及政府會否於推出租金津貼紓緩輪候公屋逾3年的基層家庭期間,同時推行租務管制,陳帆稱現時要等待劏房租管小組於明年首季提交報告,政府會加快分析並作決定,並稱政府正與業界商討租用賓館及酒店單位作過渡房屋。
料空置私樓增7900伙 達5.28萬
報告又披露現時私樓空置單位達4.49萬伙,10年後預計會較現時增加7900伙,即屆時私樓空置單位料達5.28萬伙。陳帆稱,有關空置率是按過往每年私樓單位空置率評估得出。
尹兆堅:舊酒舊瓶 未紓基層壓力
民主黨土地房屋發言人尹兆堅形容,長策報告是「舊酒舊瓶」,只重複過去的土地房屋措施,認為政府聲稱公營房屋供應達標,只是「建築在浮沙上的承諾」,存有很大水分。他認為,本地經濟受疫情打擊下,未來不適切居所的住戶將持續上升,但現行房策未能紓緩基層家庭的住屋壓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稱,對長策沒有增加公屋建屋目標感到失望,公屋申請人仍需要輪候逾5年才有機會獲首次配屋,與「3年上樓」目標仍然有很大距離。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亦認為,未來一年本港經濟難見好轉,預期不適切居所住戶會繼續上升,相信公屋輪候時間只會繼續上升而未見好轉。
10年長策要達標 後5年需年建4萬伙
政府稱今年長策首達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運房局長陳帆昨承認,首5年內即2021/22至2025/26年度,僅約三分之一的公營單位落成,另外三分二單位要後5年落成。這意味後5年要每年建4萬伙,翻查資料,2005年至今公營房屋建屋量沒有一年超過3萬伙。有建制派議員憂後5年的目標只是「講到做不到」。
2005年至今 年建屋從未超3萬伙
陳帆昨稱,由於首5年公營房屋大多已完成諮詢或改劃程序,落成時間較確實,而後5年公營房屋項目,大部分亦已完成土地改劃,但要如期完成發展仍具變數,包括諮詢期間可能遭地區人士反對,形容是「不明朗因素」,有可能拖延建屋進度,但當局會盡最大努力推展。
按政府稱未來10年可建31.6萬伙公營單位推算,首5年將提供約10.53萬伙,每年平均建約2.1萬伙單位;後5年提供21.07萬伙,每年平均需興建超過4.2萬伙。根據運房局資料,房委會及房協自2005年起,每年合共興建公營房屋單位數,介乎8900多個至2.68萬伙之間,建屋量從未超過3萬伙。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即使政府保障後5年公營房屋用地,但要房委會每年興建逾4萬伙單位有相當難度,令人擔心後5年的目標只是「講到做不到」。
陳帆稱,政府正多管齊下繼續覓地(見表),除開展多個新發展區外,亦包括重建石籬中轉屋、3幅房委會工廈用地、大坑西邨、3個市區寮屋區等。發展局副秘書長何珮玲表示,現時新界有逾1500公頃棕地,八成私人持有,未來5年政府將按《收回土地條例》收回400公頃,當中一半涉及棕地,以發展公營房屋等具公共用途的項目。
何續稱,當局正檢視市區10幅已劃作「綜合發展區」或住宅用途但未有發展計劃的用地,現時已進入最後階段,明年初將公布結果,當中會研究收回部分私人土地,以發展公營房屋。她稱,由於這些土地在規劃上已可興建高密度房屋,毋須改劃程序,可減省發展時間。
被問昔未達標「走數」 陳帆:今年達標
政府2014年重新訂立長策,但過去6次長策均未能達到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累計短供逾7.69萬伙公營房屋單位。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昨被問到過往未達標是否代表「走數」時,強調以往不能達標,是由於土地供應不足,形容今年長策達標是「一個好開始」,「現時找到足夠的土地,代表我們有成功的機會」,又稱「無必要將達不達標、有無『走數』拉成一個對等」。
「無必要將有無走數拉成一個對等」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前主席黃遠輝7月退任時,為他8年任期內無法扭轉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不斷惡化而道歉。陳帆昨被問到居住不適切單位住戶有上升趨勢,未來公屋輪候時間會否上升至6年或以上。陳帆則稱,若檢視房委會平均輪候時間,「你會見到一些有趣的數字」,當中輪候新界區公屋的家庭申請者,輪候時間由3至5年不等,「短好多,(輪候)三四年比較多」;若輪候市區公屋,則由6至8年不等。
稱難以輪候時間評論公屋供應量
他說,房委會更新輪候數據時,是按過去12個月獲編配上樓家庭的地區分配而定,「舉例如果有一年新界區公屋供應較多,那麼當年的平均輪候時間會少了;如果有一年平均輪候市區公屋較多,例如過去一年輪候市區上樓的公屋家庭有8000戶,所以過去一年輪候時間會較長」;稱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受一籃子因素影響,很難單以輪候時間長短來評論公屋供應量。
對於政府需否再調整過渡房屋供應目標,陳帆承認,「我們覺得住在不適切單位的家庭比較多,做到幾多就得幾多」,又稱2019年時政府將過渡房屋目標訂下3年提供1萬伙,今年已上調目標至1.5萬伙,但沒回應會否再上調。
民主黨土地房屋發言人尹兆堅表示,自2014年公布長策報告以來,過往累計短缺逾7.69萬伙公營房屋單位,認為若按政府過去覓地建屋速度,在缺乏土地房屋新措施下,無客觀理據支持建屋會突飛猛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