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

陳虹秀暴動罪表證不成立 反修例首宗 明報記者

陳虹秀暴動罪表證不成立   反修例首宗 

聞判落淚不慶祝:其餘7個仲喺犯人欄

明報記者   30/09/2020



    去年8月31日港島大型衝突,「陣地社工」成員陳虹秀等8人被控暴動罪一案,昨在區域法院續審。控方本周一舉證完畢,法官沈小民昨表示,即使接納控方所有證供,給予最有利的考慮,陳虹秀當晚的言論及作為,都不足以構成非法集結,更遑論參與暴動,裁定陳虹秀暴動罪表面證供不成立,撤銷控罪,當庭釋放。本案為反修例運動中,首宗經審訊後被裁定暴動罪表證不成立的案件。


    陳虹秀(42歲)獲悉無罪釋放後,禁不住激動落淚,與犯人欄的其他被告擊掌,又與律師及友人相擁。代表陳虹秀的資深大律師潘熙向法庭申請訟費,但控方認為陳虹秀持續地出現在暴動現場,又不聽從警方勸喻離開,是自招嫌疑,反對辯方申請。法官沈小民着控辯雙方遞交陳辭,訟費事宜將在案件裁決時處理。


「法庭守唔守得住底線 先係香港人關注」


    陳虹秀在庭外表示對裁決感到少少「驚訝」,自言獲判無罪釋放後心情激動,「我咁大個人,行出犯人欄嗰下都忍唔住喊」。但當她聽到其他被告恭喜她時,她隨即感到矛盾,「我就出咗嚟,但其餘7個仲喺犯人欄入面」。她表明不會慶祝,因目前仍有很多人被檢控,會盡快回歸工作,支援被檢控的人。


    被問到是否認為警方濫捕、濫告,她稱「我諗呢個好多香港人都有答案㗎喇,反而究竟法庭守唔守得住最後一關個底線,先係全香港人都關注」。陳虹秀最後寄語香港人堅持,在合適的崗位上努力,不要放棄。其代表大律師潘熙則表示不評論法庭裁決。


    餘下7名被告被裁定表證成立,他們表示不自辯亦不傳召證人。控辯雙方將於下月8日結案陳辭。


    控罪指稱,7名被告包括自僱的余德穎(23歲)、學生賴姵岐(22歲)、電腦程式員鍾嘉能(26歲)、廚師龔梓舜(22歲)、簡家康(18歲)、莫嘉晴(23歲)及廚工梁雁彬(24歲),去年8月31日在灣仔軒尼詩道及盧押道一帶連同其他人參與暴動。龔梓舜另被指管有伸縮棍及懷疑汽油彈,被控一項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罪。


    根據警方數字,截止今年9月15日,警方在反修例運動共拘捕10,022人,檢控2227人, 其中688人被控暴動罪,384人被控非法集結罪。576人已完成司法程序,當中484人須承擔法律後果。


【案件編號:DCCC12/20】



叫冷靜被指「挑撥警察」 陳:在現場會守社工原則


    綜合13天審訊,控方主要針對陳虹秀衣著和「向警察叫囂」行為,從而指稱陳虹秀大叫「警察冷靜、克制」等說話是「挑撥性」。陳虹秀在庭外表示不評論控方指控,但重申「陣地社工」在衝突現場會堅守社工原則,「有些事情我們不會做、不會說」。


    控方在開案陳辭中稱,陳虹秀身穿印有「我哋係社工,守護公義」字句的黑衣,頸掛豬嘴,並在案發現場用擴音器向警察叫囂,大叫警察冷靜及「挑撥性說話」,指稱她妨礙警察執行職務,拖延時間與非法集結的人撤離。


    至於指控陳虹秀的證供,主要來自拘捕她的「速龍」警員林上嵐。林供稱兩次見到陳虹秀,在分域街看見她持咪高叫「保持克制」、「畀足夠時間市民離開」及「唔好開槍」等。當他推進至馬師道,再見到陳虹秀開咪,認為她參與非法集結遂拘捕她。


    控方大律師張錦榮指稱,陳叫警方冷靜和克制,言論屬挑撥性,與減低危險背道而馳,遭法官沈小民質疑「呢啲係參與暴亂嘅人講嘅說話?」。





29.9.20

台灣文旦柚

台灣文旦柚


留意果椗——挑選文旦柚時可留意果椗位置,如較厚不平滑,則代表柚子皮較厚、果肉較少。


  1. 柚子向來是中秋餐桌上必備的應節水果,讀音與「佑子」、「遊子」相近,帶有保佑、家人團圓的寓意。近年興起來自台灣的生力軍「文旦柚」,體積細小,果肉清甜多汁,少了一般柚子的苦澀味,只在中秋時節當造,等到它最醜之時也就是最好味之時。
  2. 文旦柚是柚子的一種,與香港市面常見的金柚相比,它的體積小巧,僅約成人手掌般大,遠看像放大了的啤梨,每個售價約$30至$70。一切開,飄出淡淡柚香,皮不算薄,但勝在果肉清甜多汁,幾乎沒有苦澀味,近年漸受港人歡迎。
  3. 文旦柚每年9至10月當造,一年一造,數量較少,加上臨近中秋,自然成為應節的熱門水果。「以前(香港人)只認識泰國的三角嘜金柚或貴妃柚,因為夠傳統,但香港人食水果愈來愈講究,喜歡嘗試新事物。隨着近年台灣牛奶果、牛奶鳳梨興起,令更多人留意台灣出產的水果,近兩年便開始多人買文旦柚。
  4. 現時香港進口的文旦柚,大多來自台灣,其中最著名的產地是台南市麻豆區,此外雲林縣斗六市、台南市下營區等亦有出產。雖說是台灣出產,可文旦柚卻非土生土長的「台灣柚」。
  5. 文旦柚300多年前從大陸傳入台灣,最初種植於宜蘭及嘉義地區。直至170多年前,麻豆因為泥沙淤積變成土地,一名郭姓農民將文旦柚移植至此,由於土地鹽分及礦物質含量較高,柚子品質相對較好,加上當地果農栽培經驗豐富,令文旦柚搖身一變成為麻豆名物。
  6. 一個靚文旦,須符合四大條件——清甜、多汁、無澀味、入口無渣,要種出如此靚「旦」,產地、樹齡都是關鍵。不少農場會標榜自己的文旦柚來自「老欉」,即一般指樹齡20年以上的老果樹,也有人認為30年以上才算得上是老欉,當中並無統一規範。
  7. 台灣人愛吃老欉出品,因他們認為樹愈老果實品質愈佳。好吃的文旦柚要經過長達15年才有收成,種植文旦柚是長期投資,前5年是生長期,完全沒有產能,大約5至10年果樹會開始生產,但果實品質不好且體型大,一個售價可能只是10新台幣(約2.6港元)以內。一般10至15年後果樹產能開始上升,惟品質仍屬一般,大約種植至20年以上才算得上是佳品。
  8. 文旦柚老樹種出的果實一般較細小,卻更清甜、更好吃。果實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產生,愈高的糖分、愈濃的風味,愈可吸引動物採食,進而留下種子,繁衍下一代。樹齡愈高,樹勢愈弱,果樹知道自己快要死亡,因此會把果樹內累積的養分往果實輸送,好傳宗接代。
  9. 並非所有老欉的果實體積都會較小,果樹着果率太低(結出太少果實),或是施肥過度及雨水太多令氮肥養分過多,都會導致果體太大,所以不能單靠柚子的體積大小判斷品質。
  10. 揀文旦時,要看外形及重量,首先要看它的果椗,果椗位置平滑、皺紋少代表皮薄多肉。之後要拿上手感受重量,墜手代表果實生長得健康,充滿水分。外形首選葫蘆形,下盤愈寬愈好。
  11. 識揀之餘,還得挑最佳食用時機。原來柚子不像其他水果般要趁新鮮吃,反而需要耐心等待。果園在柚子九成熟時就會把它摘下,餘下一成在運輸過程中等待完熟,因為果實採收時糖度已經固定,所以果實在樹上的成熟度是最重要。果實剛採收時,果肉水分非常充實,吃起來會有點硬,但只要經過後熟過程,果實水分蒸散揮發,這時候相對糖度會再上升,果實內葡萄糖轉化成果糖,入口才會感受到糖度增加。
  12. 這個後熟過程稱為「辭水」(收水),一般需時7至10日,不過還是應以肉眼觀察柚子是否已經完熟。由台灣果園採收到運至香港出售大概1星期,買柚子回去後,等文旦柚變醜,外皮變皺,看起來像有裂紋,由綠色變成偏黃色的時候,才是最甜最好吃。

泰國貴妃柚——呈葫蘆狀,外形較「大隻」,一年四季都有出產,是泰國王室御用水果,由於限量出口,市面貨量低,價錢較高。(約$258至$278/個)

泰國三角嘜金柚——又名西施柚,外形較矮及圓潤,同樣一年四季都有出產。柚皮上的貼紙代表其品質,金底紅字(圖)最高級,次一級的則是白底紅字。雖然質素不及泰國貴妃柚穩定,但價錢便宜,因此是香港人較喜歡吃的中秋柚子。(約$70至$80/個)


■4柚比併


除了台灣文旦柚外,記者比較其餘3款香港市面常見的中秋應節柚子,較受歡迎的2款均為泰國產,價錢和味道各有不同,豐儉由人。


一般街市常見的福建紅柚($15/個),切開時有鐵鏽味,果肉顏色偏紅,入口硬身,較少汁,味道一般。台灣文旦柚果肉呈米白色,有淡淡柚香,清甜多汁。泰國三角嘜金柚果肉呈橙色,果香充足,多汁之餘甜中帶酸。泰國貴妃柚外皮最薄最多肉,幾乎無核,果肉多汁呈橙紅色,果味最香,甜中帶少許澀味。


開柚4部曲


① 切去柚子頂端部分

② 用刀於柚子四邊各𠝹一刀

③ 用匙羹將柚皮及果肉分離

④ 原個果肉取出後即可掰開享用



品質認證:一掃農產品知「身世」   吃得安心


   「5012柚意思」的文旦柚除了供給台灣本土,亦會經由網絡平台銷往香港,網上商店「芥菜籽.台灣在地安心食材」便是銷售渠道之一。「芥菜籽」專門售賣台灣農場栽培的有機農產品,負責人Claire及Amery認為,不少台灣農夫注重「草生栽培」,講求大自然的共生及永續,拒絕使用除草劑、農藥及化學肥料等,令土壤充滿有機質,從而生產出安全又有品質保證的農作物。


    Claire指出,台灣農作物質素也會有參差,幸好有嚴謹的農產品認證制度,「我們在台灣街市、超市,甚至在香港買到的台灣蔬菜品質都有不同,所以我們都只挑選有『產銷履歷』認證的農作物,並親自探訪農場,了解農夫的耕種理念及過程,再傳遞給客人,希望他們吃得安心」。


    

認證標籤——所有經「產銷履歷農產品」認證的農產品,包裝上都貼有標籤,掃描二維碼便可瀏覽農產品所有資訊。


    台灣「產銷履歷農產品」屬自願認證制度,農夫主動將農產品送往檢測,透過第三方鑑定農產品通過「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內容包括用藥安全、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及永續生產等。農產品的資訊公開,可以查詢到其生產者、驗證機構、產地、生產紀錄及包裝日期等,以保障食物安全和品質。


■芥菜籽.台灣在地安心食材


fb專頁:www.facebook.com/twmustardseed


就利君雅延試用風波晤工會 港台:公務員局提升遷看性情操行 明報專訊

就利君雅延試用風波晤工會 

港台:公務員局提升遷看性情操行

明報專訊   29/09/2020


馮建業


    港台工會昨就利君雅獲延長試用期120日會見管理層,會後工會引述副處長馮建業稱,延長試用期決定源於公務員事務局8月發備忘錄,指員工升遷及考績需多方面考慮,包括性情和操行等,工會認為管理層希望「全面看(有關利君雅)投訴」故重啟調查,批評屬打壓行為。新一屆港台顧問委員會主席林大輝對利君雅事件稱「未能給意見」,廣播處長梁家榮沒回應提問。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稱,港台內部人事升遷、表現等問題,按規定由部門自行處理。


料「看一次不夠」故重啟調查   工會批打壓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昨午會見廣播處長梁家榮、副處長馮建業和助理處長區麗雅。工會主席趙善恩會後引述馮建業稱,延任主因是公務員事務局8月14日的備忘錄,表明要升遷及考績需考慮員工多方面表現,特別點出「性情」、「個人性格特質」及「操行」3點。會議上工會表明上述3點在利君雅試用期6份報告已包含,馮同意「無新嘢」。趙認為管理層「想全面一點看」有關其投訴,「看一次不夠」,故要重啟調查。


商經局抑港台提重啓   無正面答


    趙善恩補充,會上馮建業稱,梁家榮、前副處長陳敏娟、區麗雅及他均親自看過對利君雅投訴,也有適時指導和與她檢討。趙擔心未來港台不少未過試用期同事或要面對類似情况。會上工會再三追問是港台還是商經局提出重啓調查,但未獲正面回答。趙又引述馮提到,若管理層認為不夠時間調查,需再延長試用期,可向公務員敘用委員會申請,「理論上無上限」。


    本報昨曾致電馮建業辦公室電話查證,接聽者稱要經港台機構傳訊組查詢。港台機構傳訊組總監伍曼儀稱對利君雅延長試用期一事再無補充。公務員事務局稱,政府非常重視公務員品行操守,就公務員聘任,包括晉升、續聘等,品行操守是聘任當局考慮的重要因素,當局有責任按《公務員事務規例》以嚴格標準評核新入職公務員表現和品行,確保只有各方面均合適的人員才能按長期聘用條款受聘。


    綜合港台消息,去年收到有關利君雅投訴後已有機制處理,但未聞通知有所謂「調查」,而處理有關調查後無特別事情發生,「亦即沒問題」,據悉利君雅試用期間的體評級為「非常好」。


新一屆港台顧問委員會昨日首度開會,港台工會昨於開會地點抗議,批評延長利君雅試用期屬打壓。新任顧問委員會主席林大輝回應傳媒提問時對利君雅被延長試用期稱「畀唔到意見」。


林大輝:非顧委會範疇   不能給意見


    新一屆港台顧委會昨早首次開會,新任主席林大輝表示,公務員人事安排非顧委會範疇,不了解考績機制,「畀唔到意見」,但形容職場「合則來,不合則散,每人做事也有風格,自然有褒有貶」。他又說,留意到港台近期有節目被通訊局警告或勸喻,形容不理想,「對港台及香港整體發展並非好事」。他強調顧委會成員會恪守港台約章,盼能與港台加強溝通,減少矛盾,但沒回應未來是否不容許個人意見節目。梁家榮昨被追問利君雅事件,沒任何回應。


邱騰華:升遷問題部門自行處理


    港台節目顧問團29名成員昨聯署發公開信,關注管理層就員工升遷決策是否受商經局政治壓力,要求港台公平進行有關利君雅調查。邱騰華回應傳媒提問稱,任何公務員聘用、升遷、表現或紀律由部門負責,政府有制度處理,港台內部同時受監察,他不應亦不適合作任何評論,又說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要恪守《香港電台約章》賦予的權利,亦有本身責任。


利君雅考績「非常好」 

消息:從未聞「調查」不解「重啟」


    就利君雅被延長試用期120日。港台工會表示,利君雅是於上周三收到通知,稱對她要「重新調查」,據悉利君雅3年以來的評核成績均表現「非常好」。消息稱過往處理有關利君雅投訴時,其上司均按程序向她指導後再匯報,未聞曾有所謂「調查」,故是次她被「重啟調查」大感不解。


主觀投訴未必正式查   主管會面指導


    綜合港台人士消息,若港台員工被投訴,不論書信、電郵或口頭的均須處理。若涉及比較主觀的投訴,如「無禮貌」、「偏頗」等無具體內容的投訴,未必會以正式「調查」的方法處理。一般由部門主管會面及指導被投訴人後,再向高層匯報。消息稱,就有關利君雅過往未有正式「被調查」,而對其投訴的處理,過往亦未聞何時「結案」亦未聞有關結果,故不清楚為何謂「重啟調查」。


評核表未記錄投訴


    消息人士續稱,利君雅6次評核表現,沒有任何一項考核被評為不及格,整體平均評分為「非常好」,細項多屬第一級或第二級高分,其所接獲投訴亦沒被記錄在評核表內。對於她日常採訪表現,例如發問較「辛辣」,或叫特首「講人話」,消息人士說「整體而言,她是做記者專業範圍內該做的事」,重申任何崗位都有改善空間,亦知悉其主管曾與利君雅討論如何做得更好。


    據悉,利君雅是根據《公務員事務規例》第280條被延長試用期,以完成對其重啓調查。該條文稱,該員工工作及操行令人滿意、可完成延長期及並未超過55/57、60或65歲,聘任當局便能在不諮詢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下,批准讓其延長合約120天一次。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昨去信廣播處長梁家榮,表示對重啓調查做法感震驚,認為有違程序公義,向新聞工作者開刀,造成寒蟬效應。


梁籌庭:延試用期多涉紀律問題   顏武周稱罕見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表示,延長試用期一般涉及員工紀律問題,如屢勸不改或表現較差劣,但他從傳媒報道認為利君雅個案不涉該兩項情况;新公務員工會主席顏武周表示,公務員試用期完結後一般為獲聘用或不獲續約,延長試用期較罕見,擔心事件影響部分敢言公務員的士氣,促請政府公平處理。


顏憂損敢言公僕士氣


    顏武周表示,去年6月反修例運動開始至今,工會收到一至兩宗公務員被取消署任的投訴,亦有10宗以內有關不獲續約的求助,大部分涉及被警方拘捕或被檢控,但未曾收到被延長試用期的求助。


    顏表示,延長試用期做法較罕見,過往有關案例「一般是該員工有段時間不在,上司未能評核」,故需延長,較少原因與被投訴有關。他說,涉及公務員的投訴,一般由被投訴者的上司處理,或邀請被投訴人解釋,但是否獲聘的條件在於員工表現,而非被投訴與否。


梁:從報道看不屬「表現欠佳」


    顏認為利君雅屬「敢言」的同事,且秉持新聞專業,擔心她若被以延長試用期「整治」,會影響部分恪守專業、敢言公務員的士氣,冀政府公平公正處理事件。


    梁籌庭稱,過往有會員就被延長試用期求助,但事件通常涉及紀律問題,例如在工作上犯錯而屢勸不改,或在評核中表現未能達標,或會被延長試用期再觀察其表現。但他從新聞報道中得悉利君雅並非表現欠佳一類,對她被延長試用期及重新調查亦無從評價。


    未來新入職的公務員或須宣誓及簽署聲明表達效忠特區政府和《基本法》,加上近期有公務員被延長試用期或取消署任,梁籌庭認為,公務員在這個氛圍下「壓力肯定會大,(言論)不能和政府相違背,連在私人平台如facebook發言被轉載也會『瀨嘢』」。

28.9.20

港台重啟投訴調查 延長利君雅試用 「高層蒐集投訴拒納讚賞信」 消息:行政機關施壓 明報專訊

港台重啟投訴調查 延長利君雅試用

「高層蒐集投訴拒納讚賞信」 

消息:行政機關施壓

明報專訊   28/09/2020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接獲消息,指港台助理節目主任利君雅未能通過3年公務員試用期,會把試用期延長120天。港台管理層會「翻舊帳」,重啟涉及她在去年7月至11月出席政府記者會表現的調查。據悉港台管理層要求蒐集涉及利君雅的投訴,但不接納讚賞信;另有內部消息透露,相信事件源自「港台外的行政機關」向港台施壓,港台的上級政策局,即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表示,政府會按既定機制和程序處理聘任安排,不評論個別個案。


    利君雅昨向本報表示,「多謝關心,我會努力工作,請繼續支持港台。」港台機構傳訊組總監伍曼儀回覆查詢表示,政府有既定機制和程序處理公務員的續聘事宜,不評論個別個案。


伍曼儀:有既定機制處理續聘


    消息人士透露,利君雅於2017年10月3日入職港台電視部,3年試用期即將屆滿,而過去3年有合共6次的評核,質疑是否既定程序不足以評核表現,又認為管理層似乎「?窿?罅」以找出利君雅的不是,試圖不通過試用期及續約。利君雅被要求於明日下午5時前回覆是否接受延長試用期。


    消息人士續稱,港台管理層曾於會議上要求蒐集去年涉及利君雅的投訴,席間有人提出會否考慮讚賞信被拒,消息人士質疑為何「只看投訴,不看讚賞信」,予人想「砌」利君雅的感覺。


「投訴調查早已完成」 員工批製造寒蟬效應


    據悉,事件已醞釀了兩天,另有份處理港台投訴的人員表示,一般而言港台會於30日內完成調查,有關利君雅的調查早已完成,「我都唔知佢重啟什麼」,質疑「什麼時候才能調查完成,為何其他人不重啟調查?」批評做法製造寒蟬效應、「完全沒有章法可言」,亦「都不管外界怎麼說」,他深信有關決定來自港台外的行政機關。


    另有消息人士表示,利君雅被投訴在去年的記招中「態度不佳」,但港台一般會以輔導(coaching)處理,他續稱港台高層早前曾查詢對利君雅的投訴數字,稱可能會再作調查。至於利君雅最終能否通過試用期,有資深港台員工認為「難說」,又稱「一個人試用了3年,得唔得什麼都看到,難道過多4個月會有所改變?」認為當局最終會就決定自圓其說。


調查料涉追問林鄭「講人話」


    此外,據悉利君雅自去年7月22日至今仍接獲投訴信,如近期主持的《視點31》探討電影《花木蘭》及12名被拘留內地的港人,她當時身穿戲服扮演花木蘭,投訴信指節目「侮辱中國」及「包庇暴徒」等。翻查資料,利君雅於「7.21元朗事件」翌日,追問特首林鄭月娥「講人話」,消息人士相信調查的投訴內容涉及該次事件。


    根據《公務員事務規則》第185(3)條,一般情况下,試用期不得延長,除非有關人員因病或放進修假期而暫時離開崗位,以致當局「沒有足夠機會評核」是否適合通過試用,又或該人員在符合勝任標準或通過試用所需資格「暫時遇到不能控制」的情况,才作考慮。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表示,公務員升遷一向以評核報告為依歸,突以調查為由延長試用期,認為做法「極不尋常,質疑是無理打壓」,要求當局解釋何人決定重啓調查及理據等。






27.9.20

拍下新城市經典照片 着眼「小事」的半個攝記 彭麗芳

周日話題:拍下新城市經典照片 

着眼「小事」的半個攝記

彭麗芳   27/09/2020



    上周審結的反修例衝突案件中,包括一宗去年7月14日發生於沙田新城市廣場的激烈警民衝突,3名涉嫌包圍及襲擊兩名警員的被告承認暴動罪,分別被判監3年4個月及4年。千帆過盡,去年這一天的驚恐也許早被後來的浪濤淡化,然而如果翻開記事簿應該會見到兩行字——警員首次進入商場執法;示威者公然襲擊警員。


    雙方衝突的矛盾和暴力在這天大幅度升級。社媒(USP)自由身攝影師阿Ming以相機鏡頭拍下戲劇化的一幕:一個身穿紅裙高跟鞋女士提着YSL紙袋腳踏血迹飛奔,將當刻商場時空內的時地人之間的張力凝定一格,照片被廣泛流傳至今。事隔逾年,記者相約阿Ming重臨新城市廣場中庭,瓷磚依舊刷白反光,變的是四圍大柱被圍上白板,有黃衣保安員駐守。


重要的不是血,是商場


    訪問當日,相信是由於擔心中庭平台的柱被貼成連儂牆,保安十分緊張,攝記為阿Ming在中庭拍照十數分鐘,便引來保安員注意。


    回想7.14當日,他本來隨遊行大隊由大圍站起步,慢慢行至沙田新城市廣場。下午5時許,示威者和警民在源禾路發生第一輪衝突,他則一直留守在新城市廣場與希爾頓中心一帶。晚上7時許,警方在沙田站出口開始鋪排清場,突然另一批警察從巴士總站衝上扶手電梯直搗廣場中庭,不久再有另一批警察從商場另一端沙田大會堂位置手持盾牌向中庭推進,被包抄的遊行人士與普通市民無法離開。有警員隨即在中庭施放胡椒噴霧,引發警民雙方多輪衝突,其間發生有警員手指頭被示威者咬斷、有落單警員在中庭被多名示威者襲擊的混亂場面。


    衝突過後,中庭地面一片凌亂,雜物橫飛,當主流傳媒記者圍住地上血迹近距離拍攝,阿Ming選擇走上高處。「對我來說空間感好重要,這是第一次在商場入面開打,它不是普通的空間,而是一個商場,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要影到這裏是一個商場,想影在發生好多平常事的日常空間入面,發生了這樣的事,我的概念就是這樣。」


    那張後來成為經典的照片,其實攝於當晚10時後。他聽見散落平台中庭的雜物、血迹與攝影記者群裏有個聲音,感覺是什麼正在跑過,他本能反應按下快門,在10時06分剛好拍下紅衣女士跳過血迹的一剎。



有用的照片


    鏡頭背後還有未及拍下的事情。拍下照片後,一群警察衝至並朝阿Ming臉部噴胡椒噴霧,他劇痛了半小時,其間忍着痛將相片上傳到社媒fb專頁。


    事後回想,他相信自己是自由記者的身位和觸覺令他成功拍得照片,因為主流傳媒要滿足新聞機構的主流要求,必須拍攝警民衝突、流血的前線畫面,亦存在不可以遺漏重要畫面的壓力。他是自發拍攝也不受薪,不追求人有我有的場面,可以專注拍攝一些被主流遺漏或忽視的細節與故事。


    擅於空間感和圖像記憶的他,本來就很熟悉新城市廣場,除了因為兒時父母常帶他到沙田公園遊玩,近年亦搬到沙田區居住,更重要是在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修讀應用社會科學副學士(社會學及文化)時,他已研究過新城市廣場的空間特性,是沙田人日常生活的核心,而且廣場對出的沙田正街特點是從來沒有行人使用,大家都是行商場天橋穿梭各處,促成廣場中庭變身成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間。


    以上都是阿Ming希望人們看到照片後引發的空間公共性討論和反思,「這是我為何不去影血迹的原因,因為我不是主流傳媒,這些相對我來說無用,經過歲月淘汰和歷史的冲洗之後,無用」。怎樣的照片才有用?「好的照片應該是視覺上令人印象深刻,最好是有啟發性,引人深入反思一些事情。有些人影相為求爆like,選擇表情最痛苦的、警暴幾恐怖的,但人們看完嬲完後,張相有什麼意義呢?影張遊行相在出發點見到好多人,所有人都可以影到同一張相,如何令你的相突圍而出?就是要令到人們不停止於遊行好壯觀、警察好暴力、示威者好勇猛,而是會開始反思一些制度、環境,這些比較公共性的東西。」


不收新成員 「驚收佢變害佢」


    我們坐在沙田大會堂外樓梯,看着新城市廣場營業時間結束後關燈,阿Ming向記者展示8年來他從事社運攝影的相片,由2012年念中七時買了第一部相機開始到六四、七一拍照,不久後的反國教遊行,到2013年唸副學士時發生葵青貨櫃碼頭工人罷工,說當時社運圈都是互相認識的人,「讀asso時小麗、劍青都是我老師,而且當時社運氣氛好濃厚,好多學聯人都是認識的。」他說直至2014年反東北撥款示威行動,他方覺得自己開始識影相,並把照片投給剛成立數月的社媒刊登。


    後來佔中掀開序幕,他在2014年9月26日拍攝到人們爬入公民廣場的一刻,以及被警察包圍後示威者經歷一整晚無水無糧無法去廁所的疲憊模樣。但一切在2016年戛然而止,阿Ming不再影相,翌年社媒亦決定停止運作。原因是累了。受2015及2016年後政治氣氛影響,社會對公共政策討論完全提不起勁,只有左右翼或本土泛民之爭,尚有退聯、各大學生會私怨、追究佔中失敗等問題,造成內耗也令人沮喪。「而且某程度社運攝影有潮漲潮退的時候,潮漲時特別多人去做,多人去影,因為我們絕大部分都是無收錢的,而是貼錢出來影相的。」


    社媒於2013年5月26日成立,由一群自由攝影師建立,當日學民思潮在六四遊行後,在事先張揚不依公安條例申請下,帶領市民遊行到中聯辦請願。阿Ming於2014年加入,社媒一度於2017年停運,直至去年6月9日反修例運動百萬人遊行重新運作。


    現時社媒有十多名自由身記者,大部分都有正職,包括阿Ming自己。他說與以前採訪報道其他示威現場不同,社媒現在基本上不再收新成員,「驚收佢變害佢」。他說現時政治環境和攝影生態轉變了,本身身處在那個環境已經有一定風險和危險,因此需要有一定新聞或社運現場攝影經驗和擁有走位認知的人,「你話收佢,某程度上是鼓勵他在一個危險現場、一個導火線上,風險可能像印尼女記者被射盲眼或被拉都好,我們是無辦法像主流傳媒一樣幫你承擔到這些法律上或人身風險上的事。」


    至於最近警方更新《警察通例》下的傳媒定義,只包括已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GNMIS)的傳媒,或國際認可及知名的非本地傳媒,不再承認香港記者協會或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會員證,勢必影響自由身攝影師的工作。阿Ming說,幸而自去年運動中後段,由於Hong Kong Free Press(HKFP)不時轉載社媒相片,因此社媒提出合作,現在大部分社媒成員都持有由HKFP發出的自由身攝影記者證,而HKFP是已登記GNMIS的傳媒,社媒會向HKFP供相,HKFP不時會以日薪方式聘請社媒成員做一日攝影師。


    阿Ming坦言「始終都需要一個所謂官方認可的傳媒照住」,雖然按道理改例無阻他在示威現場的攝影工作,但他苦笑,首先是要警察記得和遵守自己份名單行事,此外是警方不斷以限聚令截查記者已甚為影響工作,而他認為更過分是警察阻止記者拍攝,而自行拍直播將事件定調,甚或自行製造新聞場面,「明明人們叫緊口號,你無故包圍記者,變成未來一小時的新聞就是警察截查記者,主流傳媒可以先走;警察截查網媒記者認為他們不是記者,令現在每個示威場合的新聞都是截查記者」。因此,他認為改例根本是影響每一個記者,無一倖免。


不起眼,才看到不起眼的故事


    那麼你當自己是記者嗎?「一半半。」阿Ming說覺得自己是一半記者,因為他們很恪守記者要中立、不要介入示威現場和報道事實的新聞守則,但另一半覺得自己是推動者,「其實世界上有大把攝影記者,為何你還要出來先?就是覺得自己有機會影到一些別人未必觀察到的事。」他說社媒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記錄真相,希望平台可以改變到世界的一小部分,哪怕是令受痛苦的人好過一點,或是捍衛人們本應享有的自由。因此社媒運作至今沒收過眾籌或捐款,希望做到不受任何力量干預。


    他總說自己是個沒什麼情緒的旁觀者,中七開始影相前沒去過示威遊行,即使多年來在不同示威現場拍攝,都不太跟人說話接觸,更遑論介入示威。今次反修例運動中,其實他致力隱身於示威人群中,因為他認為最不起眼的人才能拍攝到真相,以及觀察到不為人知的窩心片段。



    他展示9月29日在金鐘站海富中心前,一班銀髮族手拖手分隔警察與站內示威者的相片,他們是守護孩子行動。「我想呈現的是為何這班守護孩子的人在這裏?他們就是寧願自己被人拉或者阻差辦公,都要去,站內那班示威者其實不知道自己原來真的撬得開鐵閘走得甩的,但這班守護孩子的人就是阻止這班警察衝入去。我們對於新聞的認知就是今天拉了幾多個人,出了幾多枚催淚彈,畫面有幾多煙。但警察背後的問題呢?為何這些人在這裏呢?明知冒住被打(的風險)還要出來呢?中間做了幾多小事呢?這些小事究竟小唔小呢?可能是一個人的判案,他個人可能寂寂無聞,但可能他被判囚幾年,這些故事都應該被知道。」照片中的銀髮族眼神堅定,直視前方,而阿Ming看着他們的眼神,有光。




確立專業 不需官方 曾曉玲

確立專業 不需官方

曾曉玲   27/09/2019


    具資深戰地採訪經驗的獨立記者張翠容記得,她第一次認識貧鈾彈遺害這個主流媒體不關心的議題,是從日本獨立攝影師森住卓的作品裏知道的。還有2003年單人匹馬到伊拉克採訪的美籍記者Dahr Jamail,鍥而不捨地花上以年計的精力,報道美軍投下貧鈾彈如何在當地造成深遠影響。她還寫過,伊戰前夕與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視像記者會中,身邊幾名美國記者在談根本查不出伊拉克何來毁滅性武器,然而許多媒體以愛國之名選擇掩蓋真相。


    當香港警察修改《警察通例》中「記者」的定義,她想起了這些。「這就是獨立記者的重要性。」


    現在通例認可政府新聞處GNMIS系統登記媒體及「國際知名」的傳媒。她說好奇怪,「什麼叫國際知名媒體,不就是英語媒體?可能一個媒體在當地很有代表性,只是你不知?」憂慮先例一開,「日後又有它的理由用他們的標準揀選媒體」。她問,警方做法會否逐步擴闊,做決定前有沒有諮詢?


    警方說,處長曾在2020年5月21日見四個傳媒協會的代表交換意見。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席陳奕釗回想,「當日講到明假如會上提發牌,我們會即時離開,結果沒提」。倒是其中一個協會曾提議記者身上帶QR code,警員一嘟就能識別身分,「我聽完笑咗一下,QR code可以copy,如果由政府發出,又變了另一個問題」。會上還有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及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新聞聯)代表參與。


    「其實QR code是我講的。」新聞聯副主席顧堯坤說,因為其時討論包括警方在衝突現場查核記者證件需時長,會阻礙採訪,故他提出此做法。誰來發QR code?他說未提及細節,但認為應由政府重新設一個發牌制度。記協主席楊健興則說,「警方覺得有些問題是冇得傾,他們考慮行動效率;但我們始終有個基本立場,沒什麼空間可退,便是根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公眾有權採訪」。如此,兩人均提及幾個協會之間立場亦有分歧。


    之後有沒有進展?陳奕釗說:「佢(警方)久唔久打電話來傾吓偈,問吓意見,今次修訂宣布前沒通知過我們,是突然推出來的。」他形容中間與警方的溝通只如「傾心事熱線」,電郵給一個協會也會CC其他三個,「逼我看這些情信」。「他那天send信來說要修通例,我打給(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郭嘉銓,我話喂你咁樣真係影響到我班freelance的行家,他說我們再研究再傾傾。」他亦提及警方曾稱將與幾個協會有恆常會議,不過沒有落實。顧堯坤說:「一齊再坐埋同警方傾就冇喇,但新聞聯都有(與警方)傾吓偈嘅,講真我們偏向支持他們的,因為他們是執法人員,要好短時間做到effective的事。」


    跟警察傾過的4個協會是什麼組織?會員證原符合通例定義的是記協與攝記協會,記協會員證需每年續期,現有917名會員,其中604名以新聞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正式會員」具申請記者證資格;另附屬會員(不以新聞工作作為主要收入來源)47人;學生會員165人。會員按不同類別需提交作品、收入證明、介紹人等資料。記協今年發出記者證共99張,當中11人是自由撰稿人(freelance)。攝記協會的會員證亦是每年續期,現有會員167個,當中22人屬自由身,須七成收入來自新聞攝影,學生記者不會獲發會員證,而每名會員只限介紹兩人入會。新聞聯會員共1221人,採永久身分制,入會要有兩名行家作介紹人,聯會稱仍可聯絡的約800人。至於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會員則有百多人,包括傳媒總編輯、副總編輯、採訪主任、副採訪主任等新聞行政人員,不包括自由身工作者。該會未有受訪,重申對警察新做法的立場是「對事件表達強烈關注,強調任何措施必須以便利記者採訪為首要考慮。」


誰才有資格做記者?


    鄧炳強近日受訪稱警方過去一年發現傳媒生態有變,以橙帶圍起封鎖區是針對「黃背心任何人記者」。誰才有資格做記者?顧堯坤認為政府要介入「執番正」,分別「專業與不專業的」記者。以陳奕釗作為攝記的親身觀察,反修例運動初期正值學生記者實習季節,「他們好多時唔知自己做緊乜,有時可能不知規矩是如何,如好多時我們不會站在警察前面」,後來學生記者減少,「留下一班網媒,他們經常用電話做直播」。兩者共通點是很多人以手機拍攝,zoom近令畫質變差,故會走近衝突點。


    楊健興坦言,記協能與學生記者「connect到」,「他們意識有些做法會引起爭議,但這還是一小部分,還有大部分是其他網媒,我們不多與他們有聯絡,接觸的確未係好夠」。陳奕釗則說攝記協會發出會員證的網媒攝記多是比較大型的媒體如HK01、立場新聞、TMHK,他也提及後來與大專院校老師聯絡,提醒學生記者,「看到效果是明顯的,他們會走番兩邊」,不過網媒難有統一平台溝通,「唯有空閒時間將做法一傳十,十傳百」。


    「傳媒生態不停轉,警察不應再將舊一套放在2020年。」陳奕釗認為警方改例是「因為新媒體影到對他們不利的場景」。去年學生記者及網台拍到警員在荃灣、西灣河開槍,「兩次都沒有傳統媒體捕捉到,我們還要找他們駁相,大家是互補不足」。



誰要適應媒體新時代?


    運動中萌生網媒以數十計,one-man band的自由記者、採訪不收分文的記者、靠捐款支撐的媒體,各種形態,民眾見怪不怪。警察眼中的傳媒生態又包括了誰?這些記者因收入或作品數量等因素,未必是警方會打電話關心的各傳媒協會的會員。如今本身已取得記協或攝記協會記者證的自由身記者,若不能與認可機構掛鈎,亦會被視為「任何人」。顧堯坤看警修通例「唔係咁大件事」,「現在科技咁犀利,(不可入封鎖線的記者)咪諗下點去做囉」。陳奕釗則說要適應新時代的是警務處,「電話生產商造到手提電話咁方便,畫面又靚,你唔去拉?」


    張翠容以自身經驗看,香港是「有些落後」,「媒體生態變得好闊,不能排除不同種類的記者」。「官方、非官方活動、警察不很習慣自由身記者的存在。」香港媒體亦不習慣為這些記者發證。「我曾到耶路撒冷,要以色列發出官方記者證才可採訪,我便通知某機構的編輯可否發證,他們立即把記者證寄過來,title會寫special correspondent或freelance reporter。」但她認為香港網媒「水平不夠」,「好多純粹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或只為宣傳某些意識形態,我便不會浪費時間看」。如是,警方做法是否有理?「業界會有自我調節,讓市場去決定,傳媒教育是重要的,但不是由官方去教育,這是很荒謬的」。


    「這現象不是香港獨有的,我去周圍採訪,官方永遠想控制媒體,一個公民社會或專業領域,一定要有一些力量抗衡。」只是在她眼中,香港在反歧視法、禁止散播仇恨言論等方面也落後,「當公民社會這些方面不是很成熟,關注不多,就會變作由官方界定,公民社會應爭取主動權」。她說記協如更主動接觸一眾媒體,「可確立番專業地位,做些評核,不需由官方去做」。




當自己不再是記者的時候 鄭美姿

周日話題:當自己不再是記者的時候

鄭美姿   27/09/2020


    收到《星期日生活》編輯來函約稿的時候,我正在睡房裏,穿戴得宜的,跟電視台工程人員試咪、試鏡頭。


    電腦喇叭傳來工程大叔的聲音:「你由一數到十,慢慢數,我要試下聲。」如是者我數了三次由一到十,還認真地把「五」字的鼻音韻母都念成開口(可參考港台《粵講粵啱一分鐘》),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聲音原來那麼不圓潤,乾乾啞啞的,禁不住搖了搖頭。


    那是早上10點,電視台有個時事清談節目,預早約了我用Zoom跟主持對談,讓我以自由記者(freelancer)的身分,說一下幾日前警方突然修改「傳媒代表」定義,對新聞自由所造成的禍害。因此我挑了一件比較得體的上衣,穿上好看的褲子(重看節目才知道鏡頭只影到我的脖子),端正地坐在睡房內,望着黑漆漆的電腦屏幕對答,把自己的樣子和聲音,透過光纖直播出街。要來的日子終於要來,就是當記者變成了新聞主角的時候;由First they came去到When they came for me,就在電光火石之間。


    做訪問回應還比較容易,針對的問題都很清晰,由哪裏問起,就由哪裏答起,盡量沒遺漏就事成。當要動筆把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我的腦袋就變成了一個棉球,一邊把棉線拉出來,一邊還不知道哪裏是開頭,哪裏卻是盡頭。


成為自由身記者的開始


    4年半前,我向工作的網媒遞上辭職信,是所謂的「裸辭」,然後就開始了做自由記者的日子。沒有了長工的生活保障叫做「裸」,但那時的我深深地覺得,裸辭是從此沒有了枷鎖,人才終於得回赤裸的身體(現在的我會說,天真的人才會把裸體美化,但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成為自由記者,即是由零開始。但我第一樣做的東西,並不是去記者協會申請記者證,我甚至忘記那個時候,我究竟有沒有當上會員。因為做記者最重要的事,從來不是去拿一個證件去證明或者代表自己,而是我在不同的報紙雜誌當了十幾年記者之後,終於有一日,在人人都返咗工的大白天,我卻靜靜的、赤裸地(I mean思想赤裸)坐在家中的客廳,漫無目的地想:「做記者究竟要寫什麼?」


    到了大審判那一天,當我要向上帝或佛祖交代自己是不是記者的時候,沒有人會天真得以為一張記者證就可以了事。我是不是記者,要看我採訪了什麼嗎?我寫好了什麼嗎?我反映了某一種社會現實嗎?我有好好保護我的受訪者嗎?我有用真相而不是謊言去令讀者更加認識社會嗎?啊鄭美姿,你做了你應該要做的事情嗎?


    由這裏開始,我跌跌碰碰地當上了自由記者。有很多次我發現了很想訪問和報道的事情,於是找上了對方,道明來意,他或她就會問﹕「你是什麼傳媒?」如何介紹自己出場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關口,我練習了千萬次才變得比較自然:「我是freelancer,即係呢……(下刪三百字)」是的,現實是曾有過不少次,在我邀約對方做訪問的時候,我還未知道自己會把文章賣給哪一家傳媒,或者說得老實一點,就是我還未確定有什麼傳媒願意用錢購買我的報道。


公眾的信任不在那張記者證


    但意外地,我因為freelancer的身分而遭對方拒絕訪問的經驗,竟然是零!(反而曾有一些訪問文章,試過向不同傳媒「兜售」才能賣出,這倒是真)回想以前在《壹週刊》做記者時,遭拒絕受訪的次數其實更多。


    公眾是否接受你的採訪、是否相信你是一個記者,從來不因為那一張記者證。讓我把話說得緊湊一點,時間調到去年的反修例運動。去年我訪問了一個身分敏感的示威者,那次是寫給《蘋果日報》的故事,對方想核實我的身分,我便把記協發出的記者證拍照再傳給他。然後我們相約見面,在夜晚的港島區,一個人跡罕至的公園裏;我和《蘋果》的攝記同在現場,他則有朋友相陪,氣氛有點戒備。訪問中途,他的朋友突然上前加入對談,這個朋友臉容放鬆的對我說:「我剛才拍了你的照片,發去朋友group,朋友的朋友說她認識你!她上過你的課!我之前其實好懷疑你身分的。」


    又有很多次,我在示威現場,穿著反光衣、戴住頭盔,手臂挽起了防毒面罩,在人群中游走。看到有意思的人,就上前跟他們聊天做訪問,開場白都是:「我係記者,可否跟你傾一下?」巿民的自然反應都是追問我來自什麼傳媒,有些人明言:「如果你是XX報或XX台,我不會接受訪問。」而香港民智之高,是當我說自己是freelancer後,大家都彷彿立即明白,通常這樣回話:「啊,你自由身!辛苦你們啦記者!」


    很多時是我嫌對方還沒有好好認識我,就輕易受訪,因而迫着他們到facebook找我的名字,請他們看看我專頁上的文章,再多番解釋,「我會把訪問放在這裏,或者會交給一些網媒轉載,又或者會寫給報紙,可能是《明報》。」我真心鼓勵巿民對於來訪的記者可以問得清楚一點,以及保留是否受訪的權利。


記者身分由大眾賦予 而非警察


    很多警員不敢把委任證展示人前,但記者卻穿起一身容易識別的裝束,急不及待把自己的前世今生都翻出來,是因為巿民/公眾/鏡頭/眼睛才是最好的監察公器,這是比法律比刑罰來得更快更有效的集體智慧。在真正的文明自由社會裏,任何人都可以是記者;在真正獨裁強暴的社會裏,只有警察才是皇法。「假記者」、「非法採訪」這些字眼,往往是政權最喜歡散播的用語,作為日後由政府定義記者身分、核實記者身分,以及簽發記者證的「合理」藉口。記者的角色,是監察擁有公權力的機關,這是當年我上新聞系的課時,老師第一堂和最後一堂都不厭其煩申述的,也是現在我給新聞系學生授課時,一邊說一邊忍不住哽咽的說話。


    在享有新聞自由的社會裏,記者身分的賦予來自巿民大眾:你可以接受他的採訪、你可以買他的報紙、你可以付錢訂閱他的頻道(先旨聲明,本人並不鼓勵大家入巿買他的股票,投資一定有風險),同樣地你可以用行動長期排除你不信任的媒體和記者。如果有一天(就是這一天),「我是不是記者」乃由不肯把委任證展示人前的警察機關,透過修改通例來定義,那麼社會將(已經)永遠失去一個能夠監察權力的崗位和角色。


當記協記者證變成「罪證」


    於是這個所謂的修改生效之後,「電光火石間」我就不再是記者了。過去一年我所做過的訪問、我所寫過的文字,換成了今日去做,就顯得自招嫌疑。我也曾經在報紙寫過,好多次我如何在現場遭防暴警員截查,以及突然被警察在我的幾米之外拉起橙色封鎖線,然後這裏邊的所有記者,必須出示身分證和記者證才獲放行(警方那一套所謂拉起封鎖線是為了劃位讓記者入內採訪的說法,是他們自行「研發」而廣播的語言偽術,大家必須小心辨識)。對於警員「未聽過」、「唔知道」、「唔識喎」的記者,有些會收到限聚令的告票,有些則繼續被查被控告。意思是昨日之後,我胸前掛着的記協記者證,成為了最有效證明我不是記者的證據,不是記者但在示威現場出現,我會被認為是誰?是黑記?是暴徒?是政權最害怕的說真話的人?


    最近這幾天,我接受了幾個傳媒的訪問,每次收到這樣的訊息,我的後頸都閃過一陣涼意,然後德國神學家Martin Niemöller的故事,就掠過心頭。他曾經熱烈信奉納粹主義,助希特拉肅清一批又一批民眾,最後被囚禁集中營裏,寫下了一篇懺悔的文字: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s, 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by that time no one was left to speak up.


    要來的日子終於要來,我本以為自己尚有幾年可以憑記者的身分去採訪和報道,但一下子自己就不再是記者了。意料之外的是,當自己不再是記者的時候,我其實才返回了記者的原位:捍衞自己自由採訪的權利,抗爭不公義的對待。





春夏之交 鄭美姿

春夏之交

鄭美姿   26/09/2020



    早前替一個機構做訪問,文章寫好,受訪者看過,就將文稿發給出版社,準備付印成書。誰知去到最後一關,問題來了,因為生意和經營關係,編輯有禮而隱晦指出,有些細節需要更改。


    我內心估算是文章某些段落出事,因當中輕輕提及雨傘運動和反修例示威,料不到打開電郵,一看「建議修改」欄目,才知原來是「六四」出事。文章八千字,我老實忘了曾經寫過「六四」兩個字,可見香港人 (或者只是我) 向來活在久安中,對那條紅線是如此無知。好了,「六四」 不能寫,那要改成什麼呢?原來是一九八九。


    於是句子看上去,從技術角度而言,總是有點生硬不順暢。不過如此時勢,文學性老早不重要,先要處理好意識形態。我橫看豎看,心裏有條刺,眼睛裏生出了樑木。於是決定闖關,在一九八九後,又加了四個字「春夏之交」。

    文章尚有一些細節需要删除,但因爲很多牽牽絆絆的關係,而不便在這裏提及。事到如今,我開始明白了一些以前做記者不會明白的事情,就是好事曝光有可能變成壞事,尤其批鬥的風氣已蔓延社會。曾幾何時,報紙新聞寫六四還會配上「屠城」兩個字,然後慢慢變成「事件」,今次在我筆下不得不變成一九八九。我以前覺得所謂春夏之交不過是文人的修飾,今日在鍵盤打這四個字,百般滋味在心頭。



電影審查的新常態 何阿嵐

同場加映:電影審查的新常態

何阿嵐   27/09/2019



    電影院內早已坐滿觀眾,影意志藝術總監崔允信從座位兩旁樓梯走到銀幕前,他背後是過分刺眼的藍色底色,配上大得過分的字體,作了簡單說明後,將銀幕上那份電檢處要求同時表明非導演們所願的告示讀出,「……當中有部分描述或行為,根據現行法例可能會構成刑事罪行……」。像這樣的情况從未在香港電影發生過,但似乎將會成為新常態。


    由一群不具名的香港導演拍攝、製作,有關反送中的紀錄片《理大圍城》和《佔領立法會》,於疫情放緩後重新上映,卻遇官方機構阻撓。兩部電影其實於今年初影意志舉辦的 「香港獨立電影節」上映,疫情爆發前也映過不少場次,直至主辦方爲電影申請永久放映證才出現問題。審查期間電檢處雖没要求删減影片內容,但就要求導演和影意加上警告字句,導演和主辦方不服被强制加入不屬自己想法的字句,但爲令電影如期上映,遂在警告字句前加人「由電檢處要求加人此警告」以表達並非導演想法,電檢處不滿,指不能指明爲電檢處要求 ; 其後在電影上映前兩小時才傳來放映許可,影片被標為III級。


    上映當晚影意志在臉書專頁公布事件來龍去脈,引起一片嘩然。崔允信認爲這一次過程中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加上警告字句的理據和準則在哪裏?發出III級告示後28小時,電檢處透過回應傳媒查詢,指因電影中有細緻記錄嚴重犯罪行爲,甚至有青少年使用具殺傷力武器的鏡頭,故修定爲III級 ,但無回覆爲何要加上警告字句。


    「有些人會説電影不是還可以上映嗎?導演也無可奈何,不是爲了放映而簽衰仔 (紙) ,但我們不想開壞先例,成爲往後必然的常態。試想想同樣情况放在劇情片,好像現在的中國電影,反映現實題材就要加上聲明才可行,壞人結尾一定要被警察捉走,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問題。」


從冷處理變成主動阻撓


    影音志是一間專門發行香港獨立電影的電影公司,雨傘運動發生後,他們先後推出 《亂世備忘》、《風景》、《地厚天高》等反映當時香港社會狀况、政治人物的作品,一一被商業電影院以「商業原因」 爲由拒絶上映,崔允信直言打壓早在業界發生,不過最多都是冷處理看待,而且這些涉及政治事件題材的電影一直不欠觀聚和需求,從藝術中心或社區放映的反應來看,每次放映也有不錯迴響。


    過去亦有電影因爲政治因素而被禁咉或需要修改內容,唐璇1974年完成的《再見中國》,以及台灣導演白景瑞 1981年的《皇天后土》都曾經以「影響鄰近地區友好關係」爲由被禁映,徐克執導的《第一類型危險》則電檢過後,應當局指引將原有放置炸彈或爆炸場面删減、補拍及配音。


    從1988年11月實施電影分級制度後,表面上再没有因政治因索而禁咉或要求修改的情况,電檢處近年較具爭議的決定,都涉及電影中暴力和色情,例如 2009年,美國導演昆頓塔倫天奴執導的《希魔撞正殺人狂》在港上映時,發行商因應被評爲III級的問題,删剪了約兩秒的畫面,及後電檢處再審查後修改爲IIB等級,發行商亦同時發行兩個評級版 本平息觀眾對删減版的不滿 。 如今官方機構針對兩部紀錄片要求加插告示,不期然會令人想到是國安法實施後,有收緊藝術表達自由之嫌。


    拍攝過《十年 · 浮瓜》的郭臻近日放咉舊作時亦面對同樣問題,重新上映的《浮瓜》被電檢處要求在電影片頭必須加上「本故事內容純屬虚構」的字句, 「但這是劇情片,進場的觀聚不是早已知道這是虚構的嗎?」


侮辱觀眾判斷力


    《浮瓜》從2015年上映以來,不論是《十年》 ,還是單獨放咉都未見須有此動作。郭臻説新作《夜更》送檢時,得知處方多次檢查,「 原本一 部電影只需要檢查3至4次,但我聽説來回差不多10次,他們回覆因爲戲中有敏感內容,送檢時正好是國安法實施後不久,有手足在外叫口號、舉黑旗涉煽動,雖然未知會否定罪」。《夜更》的故事借一位淺藍的士司機角度看社運現場的聚生相,描寫主角的心態轉變,當中有黄藍支持者的對質。加了那字句,他們也標示了是出自電檢處指引,原來又不行,「電檢處是要我們 [自願]加上。身處在自由社會,我們相信觀眾的判斷力,而不是要爲他 們下定論,觀眾看完可以認同,亦可以不滿,電檢處的做法不單止侮辱創作者,其實也在侮辱觀眾」。  

 

    「言下之意,是不是出現 [光時] 口號就不行,電檢處有權判定有罪無罪嗎?不清不楚的做法,對創作者而言,變相是一種自我審查。」問起爲新作進行後製的許雅舒,她擔心電影上咉時香港的言論自由會進一步收緊,無法估算會不會連放映一部和社會運動有關的電影,都變成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爲。在這部未名命的新作裏,她讓演員投身在示威現場之中,拍攝過程更記錄演員被警察搜身的情况,爲了不想影響到其他參與者,只好取消列出工作人員名單。許雅舒慨言,「是不是往後只容得下一種現實,一種只有官方認可的現實?」三位受訪者都認爲現階段的影響無法估算,對方「搬龍門」式的立場,不清不楚,而且這種現象必然擴散到其他藝術形式,更壞的情况未來將會發生,「會不會發展到香港拍戲也要像中國電影一樣,先向官方申請,看過劇本並許可後才可製作?」 


    如果説電影媒介對社會産生的意義,除了提供娛樂,亦應反映時代的狀况 ; 曾經,19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還可以拿政治人物、事件作爲故事,甚至開玩笑,但這種情况早已不見,電視與主流電影製作亦不願處理的現實問題,獨立電影製作似乎可以彌補這缺失。即時效果是可見的,不止一次在《理大圍城》和《佔領立法會》放映現場,看到觀眾因爲紀錄片導演們拍下示威現場的影像而感觸落淚,有年長的觀眾説要多謝導演更親身擁抱他們,年輕人看完電影公開表達不滿後憤憤然離場,中年觀眾未必認同戲中人做法,但會細問如何可以幫助被捕的人,電影院不只是個看另一個真相的地方,也爲過去一年多來人們的心理創痛療傷,成爲觀眾面對現實中無力感的感情出口,讓同溫層之間並不感到孤獨,。


    「雨傘之後幾年,我們搞了很多次放映,無論是電影院還是社區放映也好,也没有預計到對社會會有影響。」崔允信自言是次電檢事件反響之大,連林夕、黄秋生都在社交媒體上發言説想看。對後續之事,他説只能見步行步,「因爲你無法改變官員們的做法,你亦只可以持續去做,做到無法再做下去爲止」。





26.9.20

Luis Suarez leaves Barcelona to join Atletico Madrid

Luis Suarez leaves Barcelona to join Atletico Madrid   

23/09/2020



     You did not deserve for them to throw you out like they did. But the truth is that at this stage nothing surprises me any more.

    你不應被踢走,到這地步,沒有事情會令我驚訝。


    I had already begun to imagine it but today I went into the dressing room and it truly dawned on me. It’s going to be so difficult not to continue to share every day with you both on the pitch and away from it.

    看到你穿上另一件球衣會很奇怪,而且要與你為敵。

    無論球埸內外,不能再與你分享每天是多麼令人難過。


Lionel Messi 23/09/2020



英超非常時期有利入球騷 疫情打亂備戰 防務成致命傷 蘇柏高

英超非常時期有利入球騷 

疫情打亂備戰 防務成致命傷

蘇柏高   26/09/2020



    一年不容易,依舊又中秋,可惜已有幾許黎民百姓無法闔家團圓。只能幸災樂禍地說句,人生還是要繼續,病死好過餓死,所以球壇扮成如常運作,計劃努力趕上變化,追回失去的時間,非常時期便見非常數據,上一輪英超打破了廿隊制單周最多入球紀錄。這個偶然的獨立事件,固然不代表全年埋單也可創新高,惟似乎利攻多於利守將是今屆大趨勢。  


    先講番上季尾預測利物浦衛冕不大可能一帆風順,當時沒有言明的理據,涉及列強增兵的僅屬細份,主要其實在於紅軍的營運模式及理財哲學,在疫情下加倍限制了換血進步的空間。當四三三與「埃及文明」的開發差不多走到盡頭,一如年初羅致南野拓實後所指,是時候認真演練其他陣式和人腳配搭,包括重啟四二三一實驗,目的純為提升整體破關能力。是以招攬堤亞高艾簡達拿順理成章,價錢也屬想像範圍之內;可是收購迪亞高祖達,感覺有點先使未來錢意味,要不乃出售埃及文明的假設收益,要不乃提早預備三人退化。 


紅軍重啟四二三一實驗    阿仙奴簽韋利安填補創造力 


    周中聯賽盃南野正選、祖達後備輕舒腳頭,但高普用上四四二diamond,卻總算符合估計方向。倒是聯賽爭標唯一假想敵曼城,已全面由四三三改成四二三一,大抵前列隊伍教頭的心思始終大同小異。另一例子乃紅軍順水推舟以法賓奴串演中堅,詭異的巧合為李斯特城同樣把尼迪迪拉後扼守中路,都是希望強化用波、逼搶與破密集而已。阿迪達雖沒跟隨師父哥迪奧拿重置十號,但韋利安的加盟補回一點創造力,阿仙奴反擊時的後上支援,也比之前更多人手和更具決心,帶有賭博色彩——當然屬經過計算的賭博。 


多隊引援側重中前場    3支升班馬攻強於守  


    那麼,其他球隊又如何?參考列強用錢表態,最大手筆的車路士,擴軍方針頭重腳輕自不待言,卻非獨例,至少尚有紐卡素、阿士東維拉、愛華頓等的引援重點俱在中前場。值得一提為紐卡素,普遍印象乃悶波,加上位列中游,構成守備相對穩固的嚴重錯覺,今季擺大個頭恐防弄巧反拙。不過,真正以穩守起家的錫菲聯與般尼(曼聯亦可納入此類)也很難捱。傳統上,開季大家未上力,有利防務搞破壞,今年卻因遇疫停戰數月,徹底打亂了自然生態。新型季初病症狀為精神體力未盡恢復,又或是新兵未及融入,對於絕對講求整體隊形和集中力的防務造成致命傷,較易遭乘虛而入。 


    上季評論錫菲聯時也提到,防守才是英超生存之道,今屆的升班馬卻看來打算殺出新血路。猶如不設防的富咸大概屬降班膽;西布朗後防比預期鬆散,進攻卻比預期流暢少許,不樂觀惟可繼續觀察,畢竟轉會窗未關的變數頗大。最具主帥個人風格也最難捉摸的列斯聯,好起嚟可以貼近歐戰區,衰起嚟可以是諾域治翻版。無論如何,像列斯或白禮頓這種堅持毋懼送禮失波的技術流,即使淪落如近兩季的哈特斯菲爾德及般尼茅夫,依然值得推崇。試問誰會討厭入球show?

22.9.20

丁一嵐的長情與端正 區聞海醫生

丁一嵐的長情與端正   (「文革」倒影.三)

區聞海醫生     22/09/2020



    前兩篇寫了一些鄧拓、丁一嵐夫婦和孩子的故事。鄧拓1966年自殺明志和保護家人,只活到54歲。丁一嵐在1998年去世,77歲。在歷史上鄧拓有特別位置,相比之下,丁一嵐好像只是5個孩子的母親、一個堅忍的女性、忠誠的黨員。我卻覺得她作為一個人就很不平凡,尤其是她的端正與長情。


    很多文章記述了她對丈夫的長情。其中一個故事來自她的次子鄧壯:


「自從父親去世後,如果情況允許,在每年5月18日父親祭日時,母親總會給他寫一封信,然後把信燒掉,讓那一縷青煙把他們遠隔兩個世界的話語捎去。年復一年,母親就是這樣和父親表述著心聲,傳遞著感情。」(鄧壯,《詩思縈繞伴終生——回憶我的母親丁一嵐》)


    十年文革未過去之前,私祭恐怕是唯一可行的悼念方式。寫信燒信除了是長情紀念,也是對自己療癒傷痛的方式。


    1979年,鄧拓獲平反,官方舉行追悼會,限定不可超過600人,處級以上幹部才參加。丁一嵐覺得很不對:


「當時跟鄧拓他們一起搞《三家村札記》的編輯,哪有處級幹部?這些編輯後來都受株連了,受到很大的打擊,現在連追悼會都不讓他們參加,這對這些同志是不公正的。我自己在電台打印了一個訃吿,印了一百份,寄給我們的一些朋友。開追悼會那天,很多人都去了,有1300多人,人太多了,八寶山的紀念堂里根本站不下,大部分人都站在外面。幸好把鄧拓的遺像做了兩個,一個擺在會場裡,一個擺在外面。我想,那些站在外面的同志,那麼多年沒見過鄧拓了,看一下遺像也好呀!」((任捷,〈鄧拓自殺的前前後後〉)



「萬家恨雪 雲際長明」


    追悼會後丁一嵐又寫了一封信燒給鄧拓,或者是最後一次了。信末說:


    「還記得你給我寫的《心盟》嗎?我不會寫詩,但是我以你這首詩境寫了兩句:「山海風波 心盟永憶 / 萬家恨雪 雲際長明」放在你的靈前,算作對你的回贈。親愛的雲特(筆按:兩人相戀時期鄧拓以鄧雲特為名),你可以安息了。」(鄧壯,同上。)


    「萬家恨雪」真是對文革的鮮明描寫。


    鄧拓的政治厄運從1957年被毛澤東斥責「死人辦報」,被免去《人民日報》總編輯職務就開始了,文革被列為「反黨集團分子」、「叛徒」是最後的打擊。鄧拓受政治冤屈還可以回溯到抗日戰爭時期。這時期他在日軍後方遊擊辦報,丁一嵐亦在軍中。1943年,丁一嵐在山區逃亡中產下大女兒鄧小嵐。翌年夏天,忽然傳出國民黨有「搶救(地下國民黨員)運動」,名單牽連之下,整個河南的共產黨組織也被懷疑是「假黨」。鄧拓在抗戰前在河南工作過,還被國民黨逮捕入獄,釋放後才投奔共產黨抗日根據地工作,他被懷疑是否已受國民黨影響,因而要接受政治審查。夫婦兩人隨後被派往中央黨校參加整風學習,但不在一個隊,行將分隔兩地。鄧拓把自己的詩《戰地歌四拍》抄寫在一方絲絹上,臨別時送給丁一嵐,其中幾句暗暗傳遞了不甘之情:「入鄉有意從頭認,壯志縱成煙,不向蓬蒿浪擲!」


    這方詩絹後來被冒死收藏。文革到來,抄家在即,丁一嵐把詩絹悄悄地縫在自己隨身穿的棉襖裡面。她在文革中屢受批鬥,終於能把這信物保存下來。日後,《書生累─ 深酌淺飲「三家村」》一書的編者李輝為要親見詩絹,往訪丁一嵐,兩人在「書房裡小心翼翼地在書桌上將詩絹慢慢鋪開」。李輝說像是見到它「重見天日」。


    這些深情故事感人,但焦點仍在丁一嵐作為鄧拓的妻子,未見到本人的獨立面貌。在我接觸到的資料,有兩段故事能夠見到本色。


「血的控訴」見本色


    丁一嵐1921年出生,15歲就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剛在北京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國組織。抗日戰爭爆發,她立即奔赴延安,先入延安陝北公學,然後入中央黨校,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她只有17歲。沒幾年她已赴華北敵後參加婦女救援和群眾宣傳工作。有一段故事突顯出她的血氣。1941年2月,河北平山縣一條村發生了一樁慘案:村內一名的「婦救會」幹部因為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被她的公公、婆婆和丈夫活活打死。這時丁一嵐兼任《晉察冀日報》通訊員,憤然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通訊《血的控訴——陳珠妮慘案詳情紀實》,投往日報。鄧拓是報社社長兼總編輯,讀了來稿深受感動。這成為兩人書信往來和之後相戀的開始。


    一個少女只有16歲就奔延安抗日,20歲就在抗日後方做革命宣傳工作並嶄露頭角,這在我心中有一些香港的倒影。那些總是說年輕學生衝動幼稚的大人們可以一讀那個年代的歷史。丁一嵐也不是孤立例子:1922年鄧拓參加上海紀念「廣州暴動」五周年的遊行因而被捕入獄,當時也只有20歲。當然有些讀者完全不會認同這樣的對照,「搞亂香港」怎可以跟義勇抗日同日而語?然而我看兩者並非完全不可比的。


    第二段故事來自前面提到的傳記作家李輝在1995年對丁一嵐的訪談。李輝的本意是請丁一嵐口述鄧拓的往事,訪談還未開始,丁一嵐就把話題帶到李輝剛發表的一篇文章,質疑李輝對周揚(1907-1989)的評述不允當。


    周揚是一個顯赫人物,早於三十年代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1949年後在中國文藝界有官方領導地位,親自參與和發動多次文化批判運動,受害者不少,因而有「文藝沙皇」之稱。他在文革期間被打倒,曾遭監禁;文革結束後,獲得平反;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宣部副部長等職位。很特別的是,他晚年深切反省,向歷次政治運動的受害人道歉,又借青年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提出「人性論」和「異化論」,開明程度超前於官方容許的尺度。


端正品質珍貴罕有


    李輝的文章以「搖蕩的鞦韆」暗喻周揚一生在權力和文化工作之間的往來搖擺,以「仕途」形容他的官位權力。丁一嵐極不同意。她說不能用這種世俗功利的觀點看周揚,認為他們那一代人用全部熱情擁抱著革命,吸引他們的不是權力仕途。有一段與李輝爭辯的話,擲地有聲:


    「關於仕途,我認為不是當了領導幹部就是走上仕途,這是世俗的看法。在「文革」後可能這樣。我們那時投奔共產黨,不是為了當官,還沒有掌握政權怎麼當官?是要付出犧牲的。不像現在,有明顯的變化,許多人是為了仕途,有權就有錢。六十年代之前和七十年代之後,有區別。「文革」中造反當官,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吹牛拍馬可以當官,這才是仕途。」(李輝,《與鄧拓夫人丁一嵐對話:「我不贊同你這樣談周揚」》)


    丁一嵐堅持,不可以把今天人們功利追求官位的心態套在前人身上。前人付出犧牲追尋理想,與追求官位是不容混淆的,這是她的執著。客觀看,她的看法不完全合歷史--倘若革命者保持純潔理想,全不爭奪權力地位,文革也不會出現了。然而這份執著很能顯出丁一嵐的端正。這點端正品質近似英文的decency。當時代顛倒,世道渾濁,端正品質變得罕有,就特別珍貴。這也倒影在今天香港的政治舞臺。


「文革」倒影.三

番禺漢幼園外斬人 學生2死3傷 疑兇自戕

番禺漢幼園外斬人 學生2死3傷 疑兇自戕   

22/09/2020


    廣州番禺一家幼稚園外昨天(21日)上午發生持刀傷人案,造成5名學生受傷,其中2人傷重不治。行兇男子當場被捕。當地警方晚上發布通報稱,行兇的王×47歲,有憂鬱徵狀,被捕過程中用刀自殘,經搶救無效死亡。


    綜合內媒報道,事發上午7時許,番禺鐘村街錦繡陽光幼稚園及其鄰近鐘村中心小學外,一名男子持刀揮向正在返學的幼童和小學生。現場市民拍攝的短片顯示,有至少兩名背着書包的學生遇襲後躺臥街上,地面大片血跡,有受驚學生坐在地上大哭。在旁路人不斷報警求救,並不時呼喊倒地的學生「小朋友不要睡覺」。


事發上學時間   目擊者以為搶劫


    紅星新聞引述小學附近一家餐館老闆表示,事發時正是家長送學生上學的時候,學校門口有很多家長,起初她以為是有人在搶劫,之後才知道是持刀傷人。


    附近商舖老闆劉先生稱,上午7時40分左右,他在店內看到兩名學校保安和一名男子追着行兇男子,最後雙方在商舖對面對峙,「疑犯手裏拿着刀,一名保安手裏拿着盾牌,另一名保安手持不鏽鋼的叉子。這名疑犯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脅他們說『你們不要過來,不然我就自殘。』」其後疑犯被警方制服。


消息指男子為上訪者 當局長期監視


    網上流傳消息稱,行兇男子為上訪者,此前找過鐘村街相關官員,被當局接回後「長期安排到酒店常住」,意在便於監視,疑犯是在酒店放火逃走。


    受傷學生及疑犯均被送至番禺區第五人民醫院。《新京報》引述該醫院行政部一名工作人員稱,5名傷者中有4名小學生,一名幼稚園學生。另據《深圳特區報》報道,番禺區教育局昨上午接區衛健局關於事件報告,稱除學生外,還有一名成年女性受輕傷被送往當地祈福醫院。


警:制服過程中疑犯自殘不治


    廣州番禺警方晚上發布通報稱,事件致5人受傷,其中2人傷重不治,其餘傷者傷情穩定。通報表示,疑犯王×長期有憂鬱徵狀,在被現場安保力量制服過程中用刀自殘,警方增援警力到場迅速將其抓捕,隨後,王×經搶救無效死亡。公安機關正對此案作進一步調查,將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善後工作。


    《新京報》指,幼稚園昨天仍正常上課,園長和老師們都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官媒指控「外國勢力」 警斥示威者「收外國錢」

官媒指控「外國勢力」 警斥示威者「收外國錢」

22/09/2020



    白俄羅斯反政府示威持續逾月未見消退,官方媒體大力宣揚「外國勢力」干預白俄,指控示威者是受金錢推動,被外國煽動上街抗議,有警員亦直斥示威者收了外國政府錢。面對國內局勢不穩,早前致力「去俄化」的白俄總統盧卡申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化敵為友」,盧卡申科近月屢向克里姆林宮求援,更借助俄羅斯媒體力量,試圖控制國內輿論。


盧卡申科「去俄」變「親俄」


    白俄大選前的7月,當局曾稱在國內拘捕逾30名俄羅斯僱傭兵,指控僱傭兵涉策劃恐怖活動,企圖在白俄製造騷亂。盧卡申科最終以超過八成得票率在8月9日勝出大選,但他被指在大選中舞弊,激起大規模示威,眼見形勢不妙,盧卡申科一改口吻,收回對俄羅斯的指控,除了釋放俄國僱傭兵,還開始向普京示好。盧卡申科與普京多次就白俄局勢通電話,兩人上周見面時,俄方承諾向白俄提供15億美元(約116億港元)貸款,兩國關係愈走愈近。


報道定性「顏色革命」 諉過歐美


    早前多名白俄官方電視台記者不滿報道方針而集體辭職,為填補記者空缺,俄羅斯國營傳媒《今日俄羅斯》借調32名俄羅斯記者到白俄電視台工作,試圖為盧卡申科「洗白」。明斯克居民對《半島電視台》表示,現在白俄官媒稱呼白俄為「Belorussia」或「White Russia」,而非「Belarus」,前兩者皆是俄羅斯人對白俄獨有的稱呼。


    官媒並指摘美國煽動白俄示威,波蘭、立陶宛、捷克等歐洲國家亦被指協調示威活動,新聞報道使用「顏色革命」及「外國代理人」等字眼分析抗爭運動。


    白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曾報道示威者收錢遊行的新聞,有受訪者聲稱只要在示威集會喊口號,即可掙取100白俄盧布(約300港元)。《紐時》亦引述白俄示威者與警員的對罵內容,示威者高呼「只有懦夫打女人」,警員則反駁示威者收受外國政府金錢上街反政府。


白俄大拘捕 黑客起警底稱遏暴

反對派領袖晤歐盟部長 促落實制裁總統


    白俄羅斯各大城市在上周六(9月19日)及本周日(9月20日)連續兩天有反政府示威,執法人員大力打壓和拘捕,兩天各有逾400人被拘留。首都明斯克周日再有逾10萬人參加集會,抗議總統盧卡申科戀棧權位及譴責警察濫捕和濫用武力。有匿名黑客分兩次公開逾2000名白俄警察的個人資料,稱要助遏制執法人員暴行。上月流亡外國的總統參選人季哈諾夫斯卡婭昨在布魯塞爾與歐盟部長會晤,敦促落實制裁白俄總統盧卡申科。


    前日是白俄8月9日大選爆發舞弊爭議之後,連續第6次的全國反盧卡申科政權周日集會。首都明斯克有逾10萬人參加集會,布列斯特(Brest)、戈梅利(Gomel)、格羅德諾(Grodno)等城市亦有數千人的遊行。其中首都在上周六的大拘捕後,周日清晨起便氣氛凝重,防暴警動用裝甲車、巴士、鐵絲部署路障,總統官邸「獨立宮」屋頂佈有狙擊手。未到預定示威時間,警察就開始拘捕懷疑示威者。


周日再爆10萬人示威 拘數百人


    周日以布列斯特的警民衝突最烈。社交網絡片段顯示防暴警持催淚噴劑,當頭當面直噴組成人鏈的示威人群,有警察還朝天開槍示警。而在格羅德諾,周日有孕婦被拖扯拘捕,一名示威男子在衝突中昏迷。白俄內政部昨稱,警察周日合共拘捕442名示威者,明斯克佔266人。


人權觀察:示威者遭用警棍雞姦


    根據白俄人權組織Vyasna的數據,抗議選舉結果以來的連場示威,白俄警方已拘捕近1.2萬人,以百計的被捕者受酷刑。「人權觀察」上周二(15日)表示,部分獲釋人士稱曾被毆打、電擊,名為阿列斯( Ales )的被捕者稱,他因為不肯解鎖電話,被警察用套了安全套的警棍「雞姦」。被拘留者有人出現骨折、腦部受創、電傷等嚴重損傷。有合法採訪憑證的記者亦稱被警員弄到兩隻手腕骨折。


    因應警察被指暴力執法問題,有支持示威者的黑客披露了逾2000名參與鎮壓的白俄羅斯警員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居住城市、所屬部隊和職級,藉以懲戒。第一批1000個,於上周六公開;第二次1000餘個主要針對布列斯特警察的於周日晚發布。背景和人數不明的黑客通過新聞頻道Nexta兩度聲明,指「只要拘捕持續,我們將不斷大規模公布數據」。


塞浦路斯反對 歐盟制裁議案遭否決


    上月11日流亡立陶宛的白俄反對派領袖季哈諾夫斯卡婭(Svetlana Tikhanovskaya)昨日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她與歐盟部長舉行早餐會議,展示白俄警察暴力對待示威者的照片。她指白俄大選已過了44天,但歐盟仍只是重複譴責聲明,未有實質制裁白俄總統盧卡申科的措施。因塞浦路斯以「歐洲坐視土耳其侵犯主權」為由否決,歐盟制裁盧卡申科的議案不獲通過。拉脫維亞指摘塞浦路斯的決定向白俄傳出錯誤信號。






21.9.20

初中歷史書 雅典民主扣基本法 連繫港人選舉權 教師質疑強加不符教學需要 黃焯謙

初中歷史書 雅典民主扣基本法 

連繫港人選舉權   教師質疑強加不符教學需要

黃焯謙 (明報記者)     21/09/2020



    繼早前部分高中通識新書刪減三權分立、公民抗命等內容,本報發現有今年新版的初中歷史課書本,新增《基本法》內容,包括講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時,插入基本法條文稱港人有選舉權和守法義務;講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起源歷史及教義時,就引述基本法稱本港有宗教信仰自由。有歷史科教師認為,古代尚未出現基本法,學習古代歷史強加現今事情,未必符合教學需要。教育局就稱,歷史科插入基本法內容合理。


    根據《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學校要向初中生提供3年共約51課時基本法教育,可透過生活與社會、中史、歷史和地理科教授相關內容,而歷史科佔約10課時。


教回教起源加插「在港穆斯林擁自由」


    早前部分高中通識新書接受教育局「專業諮詢服務」後,刪減三權分立、公民抗命等內容。今年兩間出版社推出的新版初中歷史書,同經教育局審閱,其中齡記出版有限公司(下稱齡記)《新漫遊世界史》1上及1下兩冊書,至少四處加入基本法內容(見圖)。其中,在介紹古代雅典的管理制度時,歷史書提及雅典人抽籤選出代表及官員,「這種由民眾推舉議會代表來實行管理的制度,成為世界議會民主制的起源」。同頁增設「基本法連線」欄目,稱基本法列明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包括選舉與被選舉權、集會、遊行、示威等自由,居民亦有義務遵守香港特區實行的法律。


    在關於伊斯蘭文明部分,歷史書簡介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包括穆斯林須恪守6項基本信仰原則。同頁新增資料,稱基本法列明不限制香港居民的信仰自由,「居住在香港的穆斯林擁有充分的自由」。



指港秦朝已劃中央管治   故基本法列「不可分離」


    介紹早期香港歷史時,齡記歷史書提到,「香港地區在秦朝時期已歸入中國版圖,隸屬於南海郡番禺縣」;課文內容旁增加基本法資料,稱「香港自秦朝起已被劃入中央政府管治範圍,說明香港的歷史和內地有深厚淵源。因此,基本法中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下稱雅集)今年出版初中歷史教科書《歷史旅程─新課題系列》,本報翻閱1上及1下兩冊書,未見加入基本法內容。不過,雅集新版歷史書修訂本港四大民系背景簡介,強調他們原居中國,例如教科書原稱廣府人「從廣東來港」,修訂後稱他們「原居中國北方」,及後定居廣東,再南遷香港。


    教協理事、歷史科教師張往認為,將基本法內容加入初中歷史書的做法未必對應教學需要,亦不太符合歷史教學專業。他表示,學古代歷史應着眼當時的事,若強行將現今事情套進古代歷史,「邏輯上有些問題」。他說基本法並非不教,惟較合適做法是待學生到中三學習20世紀本港歷史時,才加入基本法條文。


教局:涵蓋基本法教育元素合理


    教育局回覆查詢稱,基本法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認識基本法是理所當然的事。局方稱,現行中小學的不同科目包括歷史科課程,都涵蓋基本法教育,因此教科書提及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基本法教育元素亦屬合理。


歷史非初中必修 教師:資源緊被犧牲


    有別中史科,歷史科不是初中必修科目,學校可將其獨立成科,或以「混合課程組織模式」,組織歷史、地理和生活與社會科的核心元素。歷史科教師、教協理事張往說,部分設初中歷史科的中學,未必3年初中都開科以教授完整課程;又表示部分學校未分配足夠課時予歷史科,影響教學。他認同學生學習時間緊迫,學校往往或「犧牲」歷史科。


七成校初中設歷史科


    根據教育局回覆,初中開設歷史科的中學由2017/18學年的291間,增至2019/20學年的305間,約佔全港中學總數七成。張往說,部分學校僅於初中首兩年設歷史科,估計3年初中都有歷史科、並按局方課程指引授課的學校比例更少。他又說,受人力資源所限,部分中學由其他科教師兼教歷史,削弱歷史科教學專業,情况如同以前初中中史科。




20.9.20

《司法女王》《挑機法官》兩片 看平權之路

《司法女王》《挑機法官》兩片 看平權之路

20/09/2020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當地時間周五(18日)在華盛頓家中因胰臟癌病逝,享年87歲。悼文迅即從社交媒體排山倒海湧出,當中不乏荷李活人士,諸如《寫出友共鳴》金像女星歐雅史賓沙(Octavia Spencer)、史上首名失聰的奧斯卡影后瑪莉麥蓮(Marlee Matlin),演而優則導的《完美巨聲幫》伊莉莎伯賓絲(Elizabeth Banks)等紛紛致哀。這都源於她是全美偶像,不僅受到民主共和兩黨不同政見人士的尊重,近年更先後有兩齣有關金斯伯格的紀錄片及劇情片上映。



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先談紀錄片《挑機法官》(RBG),導演貝絲韋士(Betsy West)和茱莉高恩(Julie Cohen)獲悉金斯伯格死訊後在聲明中表示,即使金斯伯格沒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單以她為美國女性平權所做的,已足夠在歷史上佔一席位。片中金斯伯格接受訪問,談及自己對憲法的擁護及如何踏上公義象徵之路,更首次披露與丈夫逾50年的浪漫愛情故事,並讓攝製隊跟拍,片中可看到她年逾八旬,仍堅持每日健身。基本上《挑機法官》是把金斯伯格的生平娓娓道來,譬如她受誰人的影響最深;她如何熱愛歌劇,並說是跟已故保守派大法官斯卡利亞(Justice Antonin Scalia)少數的共同話題;金斯伯格子女又披露母親雖然是傑出的法學家,卻是很差勁的廚師,因此金斯伯格總避免下廚。另外又觸及她如何成為潮流icon等內容。


    《挑機法官》2018年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同年5月在美國公映,獲得不俗評價,更打入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及主題曲最後五强,並捧走美國國家影評學會最佳紀錄片殊榮。



劇情集中事業前期重要案件


    劇情片《司法女王》(On the Basis of Sex)則由《拉闊愛的人》美美烈達(Mimi Leder)執導,2017年宣布開拍之初,原安排《黑天鵝》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主演,以她猶太人身分及嬌小外形,其實跟金斯伯格很接近,但角色最終落在《霍金:愛的方程式》菲莉絲迪鍾斯(Felicity Jones)身上,《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艾米漢瑪(Armie Hammer)則扮演金斯伯格丈夫馬田(Martin D. Ginsburg)。


    對比紀錄片《挑機法官》縱觀金斯伯格的司法生涯和人生,《司法女王》較集中在她早年的生活、困難及如何在事業方面取得突破發展。故事講述1950年代的美國社會,仍是男士優先,露芙(Ruth)即使是哈佛大學法律系高材生,畢業後成為執業律師,卻處處遭受性別歧視,幸得丈夫馬田支持。


    本身是稅務律師的馬田,讓太太留意到一宗稅務不平等的案件;Moritz是跟母親同住的單身男子,他經常因公出差,所以聘請看護照顧媽媽,並把看護的薪水從他所得稅中扣除,但依照當時法例,只有當納稅人是女性、鰥夫,或太太欠缺行動能力等,而為了照護一名以上親屬的情况下,才能把支付給看護的費用列為扣稅款額。Moritz既是男子,又從未結婚,並不符合上述任何條件;法院一審時同意稅務局駁回Moritz的扣稅申請,這案件明顯是有關性別平權,也因此引起露芙的興趣。這條稅務法例假設了照顧者必是女性,男性只有在太太無法協助的情况下,才會成為照顧者。最終露芙以法例不合時宜說服了法官。片末金斯伯格本人亦有登場,並有她過往陳辭的畫外音。


    金斯伯格噩耗傳出後,《紐約時報》在Instagram上載了一張華盛頓最高法院外的照片,黑夜卻聚滿了人群,默默悼念一名瘦小的司法界巨人。回頭看此地,同樣出過女律政司長,若他朝走到人生盡頭,她又會得到香港人什麽樣的回應?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