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18

黑糖珍珠鮮奶 / 芋圓黑糖冰

人氣黑糖甜之誘惑 

簡單自製呃 Like「髒髒杯」


    都說甜食無益,不宜多吃,但身體總是誠實的,難以抗拒甜之誘惑。數當紅寵兒非黑糖莫屬,近來最謀殺菲林的「虎紋」、「髒髒杯」,正是黑糖珍珠鮮奶。


黑糖珍珠鮮奶

材料(2杯分量):

黑糖……90克
木薯粉……80克
水……230毫升
牛奶……750毫升
忌廉……250毫升
冰塊……少許

做法:

1. 把40克黑糖和50毫升水煮滾,加入木薯粉攪拌。煮好的黑糖水要有80毫升,不夠再加水
2. 把粉糰搓勻,逐少搓成長條,切粒後搓圓,表面沾少許粉
3. 煮滾一鍋水,放入珍珠,15分鐘後撈起,浸入冰水中
4. 把50克黑糖和180毫升水煮滾,加入珍珠再煮15分鐘,其間不斷攪拌,以免黏底
5. 把珍珠舀入杯中,一邊轉動杯子,加入冰塊,再倒入忌廉和鮮奶即成

小貼士

木薯粉吸水力不同

    市面上的各種木薯粉,吸水力各不相同,這次Susu選擇了李祥和木薯粉,如果使用其他品牌,就要稍微調整水的分量。

珍珠煙韌有秘訣

    黑糖水在鍋中煮到大滾後,才可拌入木薯粉,然後快速攪拌,否則粉和水無法拌勻,也不能做出口感煙韌的珍珠。

鮮奶加忌廉更滑

    喝黑糖珍珠鮮奶,當然想喝到香醇的口感。市面上的日本鮮奶未夠香滑,如果加入一點忌廉,口感和味道也可提升,比例可為1份忌廉配3至4份鮮奶。


芋圓黑糖冰

材料(2人分量):

芋頭……250克
番薯……250克
木薯粉……120克
砂糖……30克
黑糖……70克
水……340毫升
花生……100克
黃糖……30克
紅豆蓉……適量

做法:

1. 芋頭和番薯刨皮後切塊,蒸15分鐘
2. 蒸軟的芋頭和番薯各加入60克木薯粉和15克砂糖搓勻,芋頭另加入40毫升水,搓成長條後切粒,表面沾少許粉
3. 煮滾一鍋水,加入芋圓和地瓜圓,4至5分鐘後撈起,浸入冰水中
4. 黑糖加300毫升水煮溶,冷藏至結冰
5. 泡過水的花生去衣,加水用小火煮1小時,再加入黃糖,煮半小時至鬆化,其間不停加水,以免煮焦
6. 把雪凍好的黑糖冰打成冰沙,舀到碟子上,加入芋圓、地瓜圓、花生、紅豆蓉即成

■小貼士

粉糰搓至不黏手

    每個芋頭和番薯的水分也不同,製作時可視乎情况添加木薯粉和水,搓至不黏手、表面沒有裂紋即可。

按喜好加木薯粉

    製作芋圓和地瓜圓時,如果加入較多的木薯粉,口感會較煙韌,相反就可突出芋頭和番薯的味道,大家可因應喜好決定木薯粉的分量。

花生先泡一晚

    花生在烹煮前,預先用水泡一晚,並放進雪櫃以免變質。泡軟的花生可更快煮腍,烹煮時以小火慢煮,可變得口感鬆化。

歎茶二三事:台式「青蛙撞奶」層次豐

    黑糖珍珠鮮奶與珍珠奶茶皆源自台灣,但它們又有什麼分別?前者又稱「青蛙撞奶」,店家熬製較濃稠的黑糖珍珠後,再冲入鮮奶,喝的時候就有不同的層次,除了底層的珍珠和面層的鮮奶外,也可喝到中間混和黑糖糖漿而變甜的鮮奶。而後者的珍珠因為沒有黑糖糖漿,奶茶的味道層次就沒那麼豐富了。

    最近在香港大行其道的「髒髒杯」,做法和材料與一般的黑糖珍珠鮮奶並無不同,只是店家會先在杯邊沾上黑糖,再倒入鮮奶,就可突顯出黑色的花紋,順利成為大家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打卡的新寵兒。飲品以外,台式食物在香港一向深受歡迎,當中不得不提芋圓。這種沒有餡料的粉糰,與地瓜圓、紅豆、冰沙或仙草凍等材料可做成消暑的甜品。

    坊間不少傳說都指芋圓創自九份,使用當地的「芋仔番薯」製成。不過,因台灣盛產芋頭,包括大甲芋、金山芋等,亦有不少食店推出使用其他芋頭做的芋圓。其實只要使用肉質較粉的芋頭,就可做出美味的芋圓,挑選時如見芋肉的紫色紋多而密,便是優質的粉香芋頭。



29.7.18

楊梅燒酒 鄭培凱

世紀.文字江湖:楊梅燒酒

鄭培凱   29/07/2018


    我從小腸胃不好,不太敢吃生冷的東西,最怕吃刨冰與冰激凌,但又經不起冰爽快感的誘惑。生活在環繞着北回歸線的台灣,一年總有七八個月都籠罩在暑熱之中,那時沒有空調冷氣,從早到晚人人熱得像蒸熟的包子。小孩最怕熱,像動物園裏的北極熊,一熱就叫嚷,哪有不愛吃冰的?每次經過巷口的冰果店,只要兜裏還有一兩塊錢,就會忍不住叫一碗澆上糖漿的牛奶紅豆百果刨冰,盼望着大快朵頤。可惜,我吃冰的習慣和小同伴截然不同,絕不敢效法他們風捲殘雲的氣勢,總是慢條斯理的,一副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因為吃快了,冰渣順着食道進入腸胃,非拉肚子不可。小同伴都笑話我,說吃刨冰像小姑娘偷笑,吃冰激凌像駱駝舔鹽巴。我還有一個問題,是怕吹風,肚臍眼一吹到風,包準也拉肚子,百試不爽。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大半輩子,一直到我在江南遇到了燒酒泡的楊梅。

拉肚子急吃燒酒泡楊梅

    從前我出門旅行,總在行李中放一瓶黃連素,一出現腸胃問題,就吃三片,連續吃上兩天藥,喝點白粥,病就好了。十多年前我在杭州,不知道怎麼得罪了五臟廟,又拉肚子了,身邊沒藥,正說要去藥房買止瀉藥,太太說,記得小時候杭州家裏都用燒酒泡楊梅,若是拉肚子,一吃就好 。 於是就問親戚,有沒有酒泡楊梅,果然是家中都有備用,好像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馬上就送了過來。一囗氣吃了三顆充滿酒香的楊梅,怪哉,肚子咕嚕了兩聲,似乎好了,隔了兩三個小時,又吃了三顆,居然痊癒如常,生龍活虎起來,第二天就吃了兩三塊東坡肉,還感到身輕體健,像是服了太上老君的靈丹妙藥似的。

    十多年來,我們也學着杭州人拿燒酒泡楊梅,我的腸胃居然也就一直保持健康狀態。偶爾吃壞了,或是不巧肚子受了涼,腸胃開始搗亂,正在那裏翻江倒海,像哪吒三太子箭射海龍王那樣折騰,趕緊打開酒泡楊梅的瓶罐,吃三顆烈酒浸泡的楊梅,半小時內就一切風平浪靜,天青日朗,波光如鏡了。後來時常在江南一帶旅行,才發現,原來不止是杭州,整個江南地區,只要是產楊梅之處,到了五月楊梅上市,家家買燒酒,戶戶泡楊梅,家喻戶曉,百姓日用,跟穿衣吃飯一樣,只是我們這些外鄉人不知道罷了。
最近出差到杭州,吃了沒洗乾淨的葡萄,又拉肚子了。這次因為大意,身邊沒有酒泡楊梅,只好問問學生小馬。她說她外公每年都泡楊梅酒的,一定有存貨,趕緊去取了一小瓶盛了十幾顆楊梅的酒來。一如既往,吃了就靈, 到第二天早上就完全正常了。
釀楊梅酒的秘方

    小馬的外公很關心我這個外鄉人的腸胃,怕我不知道靈藥的秘方,第二天特別還叫小馬把釀楊梅酒的方子送過來。上面寫着泡酒的步驟 :「新鮮楊梅,不洗,放入罐中,倒入土燒直至完全沒過楊梅。密封,存放於陰涼處。一般浸泡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就可以吃(喝)。」他還特別註明挑選楊梅與燒酒的細節 :「第一,楊梅品種沒有明確限定,若要囗味甜美,可以選擇個頭大、顏色發烏、表面乾爽的楊梅。第二,燒酒也沒有限定,酒精度達到五十度即可,市面上常買到的蕎麥燒,價廉物美,是本地人常用的燒酒之一。第三,一般而言,陳酒比較好,但也只存放一到兩年,不會存放過久。楊梅酒浸泡過久,楊梅會失去味道與功效。」

    老人家如此體貼關心,把私家秘方都拿出來了。我因酒泡楊梅而受惠多年,也願藉此篇幅,公諸於世,算是一崵功德。



膠備競賽 朱漢強

膠備競賽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9/07/2018


    Plastic or Planet?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要錢定要命?」

    總不期望藍色星球褪色成塑膠地球,但看到2050年塑料用量將突破11億噸的預測,就不敢再想下去。

    美國的塑料產能本來就超逾該國所需,而全球的產能也遠超地球人的實際需要。即使如此,山姆大叔還是計劃在264個新建或擴充的塑料生產項目投入1,640億美元。Plastic or Planet,還有得揀嗎?

    這個供過於求的遊戲固然與化石燃料便宜壓低塑料成本有關,但也不純然止於這種線性關係。

資料來源:How Fracked Gas, Cheap Oil, and Unburnable Coal are Driving the Plastics Boom, CIEL, 2017

    塑料業巨頭的腦袋中有這種假設:發展中國家的千禧一代將成為支撐龐大塑料需求的新力軍;倘能植入膠樽「方便好用」的概念,把即棄餐具、塑料包裝、紙尿片等「短命膠」變成戒不掉的生活習慣,就更優了。畢竟,要維持高利潤,便要無孔不入地擴展「短命膠」的覆蓋範圍,讓貨如輪轉。這並非新的市場策略,而是已發展地區一直沿用的套路。美國34%的塑料產品為飲料樽、膠袋等包裝容器,相關數字在歐洲更高,達40%,便是明証。

資料來源:The Production of Plastic and Petrochemical Feedstock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2017

塑膠是石油業搖錢樹

    塑料千百種,但要掌握產業大勢,看丙烯、乙烯兩種就夠。因為這兩大化合物,主宰全球85%的塑料用量,丙烯(PP)佔當中的23個百分點,後者(包括PE, PVC, PS及PET等乙烯家族成員)佔62個百分點。再看下列的產品例子,就明白「短命膠」為何氾濫。

    一直有說法指塑料是石油副產品,從盈利看,是石油業的「二奶仔」。但看過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 全球市值最高的石油巨企 — 的淨利潤圖,便會對以上論點有新的想法。

    翻查埃克森美孚2015年的收入來源,「化學部門」(Chemical Segment)佔10.8%,比例看似不高,但已為穩佔集團27.4%的利潤。「化學部門」的工作,就是將石化原料製成丙烯、乙烯等塑料及有機添加物。對比2016年報,會發現它的盈利超過46億美元,較鑽探等「上游部門」(Upstream Segment)近2億美元的業務利潤,多20多倍。塑膠,儼然是盈利潛力看俏的搖錢樹。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產業的高度整合,石油、化工 (塑膠) 成為肥水不流別人田的雙胞胎。除了埃克森美孚,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殼牌(Shell),美國的Chevron Phillips,法國的道達爾 (Total),和中國國營的中石化,全部或持有或投資化工這塊大肥肉。正因為塑料生意前景亮麗,化工業「妹仔大過主人婆」,反會收購或持有上游的煉油行業。例如化工行業龍頭陶氏化學(DowDuPont),便是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至於第二大塑料生產商Lyondell Bassell,則在美國海灣地區經營煉油廠。

石油化工業釀全球膠災

    國際環境法中心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下簡稱CIEL) 去年九月出版Fueling Plastics的系列報告,重鎚點出石油和化工行業一直躲在暗角,造成全球膠災。CIEL指出,以上業者早於70年代知悉廢棄塑料對海洋生態的威脅,但往往以塑料成品與其無關為由,拒絕承擔減塑責任,更甚者,代表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學等業者利益的美國化學理事會 (The 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三番四次出資反對立法限用購物膠袋。

    Fueling Plastics報告指出,由於頁岩氣開採技術突破,帶動美國大肆開發這種蘊藏於岩層中的天氣然,同時令生產塑膠的其中一種原材料「天然氣凝液」價格大降近三分之二,難怪相關業者揚言這是「千載難逢」的塑膠發圍之日。

    特朗普上任後首次出國訪問沙特期間,簽署埃克森美孚和中東沙基工業(SABIC)的合資項目。這項耗資200億美元的計劃,包括在德州興建全球最大的乙烷裂解裝置。而陪同簽署的,有今年三月被撤職的國務卿蒂勒森,即埃克森美孚集團前董事長兼執行長。

中國「膠備競賽」不落人後

    中國在這場「膠備競賽」中亦不落人後,近年積極研發煤制烯烴技術(Coal-to-Olefins),也就是把煤轉化為乙烯及丙烯的工藝。至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丙烯製造國,預計2025年時,每年丙烯生產量的增幅達到6.9%,高於美國的2.3%及中東的4.2%。

    報告引述觀察家稱,中國未來五年仍會為以上技術注資千億美元,但目的不是建立塑膠帝國,而是善加利用中國煤產量豐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勞工的維穩考量:養活上游很多貧困地區的採煤工人,兼顧下游塑料製造業就業者的飯碗。

    美國、中國和中東相繼逐鹿塑料市場,把歐洲化工巨頭INEOS也捲進塑料大戰,於比利時大規模投資丙烯設施。當下全球有4%至8%的石油產品用於塑膠,到了2050年,比例將大增至20%,可以說,石油業對塑料的依賴,只會愈來愈重。

    當這些龐大的製膠機器陸續轉動,意謂更便宜、更普及的短命膠將更鋪天蓋地,方能支撐設施運轉,也可以預見,鳥獸蟲魚的肚子裡撐下的塑料只會愈滿,至於人類的未來,你說呢?

    為什麼要寫下本周和上周這兩篇稿?(上周短命膠文章)

    眼見這兩年全球的塑膠運動,從微膠粒、膠樽、飲管到即棄餐具,烽煙四起,總想梳理出個頭緒,讓大家用宏觀的角度看清楚處境,把槍頭對準「短命膠」,減少誤發。爭取減用一根膠飲管很好,但別忘了更治本,便不要放掉背後兩隻大老虎:第一,生產者責任:在香港,就是要求可樂、屈臣氏等飲品巨頭,帶頭減用及回收膠樽;促請百佳、Citysuper等超市減用無謂包裝;要求美心、麥當勞等餐飲業者做好減塑……

    第二,認識石油及化工業在塑料戰爭上的龐大影響力。雖說香港沒相關工業,但大家必須對箇中的來龍去脈有所認知,至少在綠色投資上拒買中石化等股票。

    這場仗悲觀嗎?若果大家繼續袖手旁觀,答案肯定「灰爆」。但回望過去一年,歐盟、英國、台灣等地先後推出進取的減塑政策,不少企業龍頭或自願或被迫地交出減塑藍圖的功課,這些都是從前無法想像的。

    所以,Plastic or Planet? 大家還是有say的。



27.7.18

識食一定咁食:不流血的肉食世界 Clara

世紀.識食一定咁食:不流血的肉食世界

Clara   27/07/2018

 
    成長於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這一代中年人,或許都有集體的童年回憶,每逢大時大節,家中的飯桌上,才會有雞肉。那些年,肥豬肉也炸油撈飯吃掉,燒臘等食品,是「加料」。在香港,肉類曾經是奢侈的食物。

    由貧窮走向富足的社會,都會走着相同的路,就是肉類在餐單中所佔的比例,大幅上升。已發展國家的人均肉食量是每年八十公斤,而中國的人均量在過去二十年由二十公斤上升至五十公斤。香港則相當於每人每天平均吃兩個漢堡包。面對新增的人囗,小康社會正在增加,肉到底從何而來呢?


    傳統的畜牧業要開闢大片耕地,種植穀物和牧草供牲畜食用,整體佔用全球三成土地,消耗四分之一的潔淨水源,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海、陸空交通運輸的總量。聯合國糧農組織早於十多年前列出畜牧業對環境的損害 ; 近年,不單動物權益備受關注,而富裕地區的人因爲過量進食肉類,所引起的健康警號,也陸續響起。但嘗過鮮的人類,願意回歸平淡茹素嗎 ?


    在外國,科學家正把牧場搬進實驗室,肉類生産不再需要殺生和增添環境的壓力。荷蘭的生理學系教授Mark post,採用培植人體組織的幹細胞技術,去培植 「人造牛肉」( cultured beef)。技術是不用飼養全隻牛,也可以做出跟真牛肉完全一樣的漢堡肉。由於是實驗室培植,成分如脂肪比例等,均可調校。


    肉類是否一定要來自動物 ?美國的科學家説不,正在爲肉類重新定義,製造純植物成分的「植物肉 」(veggie meat) 。 我們也有齋鹵味,但兩者卻是兩碼子事 。 由頂尖的食品科技研發出來的植物肉,在味道、口感和氣味上都幾可亂真。由台灣移居美國的謝富弘教授,擁有工程和品學知識,成功造出有雞絲纖維質感的植物雞肉。本來是史丹福大學教授的基因學家 Patrick Brown,是位嚴格素食者,曾經嘗試透過教育令人們放棄食肉,在失敗後投人牛肉的研究,並從植物中找到牛肉獨特味道的秘密,製造出滲血的植物牛肉漢堡。没有牛的牛肉,已經不是笑話,而是連素食者也可以進食的另類蛋白質。


    食品科技 (food tech) 將會顛覆未來的食品生産工業,人類社會會否發展出不流血的肉食世界呢 ?


23.7.18

搭飛機耳仔痛

搭飛機耳仔痛拆招 

反壓用錯力 隨時爆耳膜



  1. 事實上,耳鼻各有調節壓力機制,耳朵靠耳咽管調節,鼻則靠鼻竇。鼻竇出口連接鼻腔,相比起耳咽管,鼻竇出口較大,較易調節壓力,不易受傷。故平常坐飛機,氣壓改變大多只會影響中耳,很少波及鼻竇。
  2. 要了解這個調節機制,首先要知道大氣壓力對身體的影響。飛機爬升時,大氣壓力下降,這時人體內的氣壓較外界高,身體就會自動排出空氣減壓,下降時則相反。如乘客有鼻塞,鼻竇出口阻塞,調節壓力功能減弱,飛機下降時外間氣壓大於鼻壓時,鼻竇黏膜下的血管會被扯傷,血液流去鼻腔,導致口鼻流血。
  3. 平常坐飛機,氣壓變化不會如此急遽,但不少人也試過耳壓失衡的痛苦。中耳與鼻竇的調節壓力機制差不多,主要靠連接中耳及鼻咽的耳咽管,平衡耳壓及疏導中耳分泌液,保持管道暢通,由於耳咽管排出空氣比吸入容易,故飛機降落時對耳壓造成的影響會較為明顯。
  4. 一般人大多可自行調節耳壓,即使耳有閉塞等不適,落機後也會自然消失。鼻敏感患者因鼻黏膜長期腫脹,易阻塞耳咽管口,所以屬耳壓失衡高危人士,若是較有經驗的患者,上機前會先服抗敏藥、噴鼻藥或洗鼻等減少鼻塞,預防氣壓改變對耳鼻的傷害;反而不少人因傷風感冒,有明顯鼻塞及流鼻水徵狀,卻沒意識到會增加搭飛機時耳壓失衡的風險,故未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
  5. 當耳壓失衡出現耳痛,大部分人只要吞口水或飲水,活動耳咽管連接口腔軟顎的肌肉,就可以拉開耳咽管口。另一方法是靠反壓動作,即用手揑鼻孔、閉口、用力呼氣,以調節內耳壓力。反壓時噴氣的力度要輕,否則容易谷傷耳膜,甚至爆耳膜。次數不限,可重複多次。
  6. 因坐飛機或氣壓引起的耳鼻傷害,稱為氣壓傷害(Barotrauma),大多病人情况輕微,只出現耳痛、耳塞或谷脹感覺,醫生會先為病人做聽力檢查排除其他可能性後,便可服用抗敏藥、噴鼻藥及洗鼻等,減少鼻塞情况,待徵狀自行消失。
  7. 耳垢太多或戴耳機聽歌,會阻塞外耳道,讓外耳道與耳膜中間有空氣停留,自製密封環境,就算耳咽管暢通,也會令耳壓失衡。但不建議自行清理耳垢,因大部分人毋須刻意處理耳垢,身體會自行排走,用棉花棒清潔反有可能將耳垢推入耳道。若耳垢過多,導致耳谷耳塞等不適,應找醫生處理。

22.7.18

2018   并 : 控制

2018   并 : 控制



    
    李惠仁是資深紀錄片導演、台北電影獎常客。2013年,他憑《不能戳的秘密2 : 國家機器》拿下大獎「百萬首獎」。

    李惠仁本來也是香港常客。香港推動紀錄片的采風,每年暑假都在長洲搞電影營。幾十學員在營內完成短片,匯合成一年一度的《長洲誌》公開放映。

    李惠仁是該營多年來導師,他性格和善,風趣幽默。要知道,李拍罷《并 : 控制》後,被香港政府列入不受歡迎「黑名單」,不能再踏足香港。台灣人被無故拒絕入境,李惠仁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因為《并 : 控制》觸碰敏感神經,它矛頭直指中共的思想打壓。「并」是 「共」字倒轉,有「反共」之意。

    《并》由北京的宋莊電影節被封殺、藝術家被抓開始,再說到台灣、香港被威權波及的各層面。在香港,影片訪問了吳梓銘 (導演的失明朋友)、黃台仰、盧勁馳、李慧玲、蔡廉明、林榮基及戴耀廷等。

    《十年》是焦點之一,由《十年》再看台灣影壇被統戰或打壓 (戴立忍事件)。導演鄭有傑受訪說,賣進大陸,對白可以有髒話,卻不能說 「中華民國」及展示國旗。2011年慶祝民國百年的短片合集《10+10》中,鄭拍的《潛規則》,就要影射荒謬。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