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專家組團 助反修例被捕青年
支援情緒法律 「幫得一個得一個」
邱榕瀅 (明報記者) 14/09/2020
反修例示威連場,被捕者大多為年輕人,需面對漫長司法程序壓力,情緒受壓。有人只道「犯法就是犯法」,但另一邊廂,多名專業人士組成「Project Change蛻變計劃」團隊協助這批年輕人,由社工、心理學家到律師、大學教授,他們希望法庭給予年輕人機會、家長能包容理解政見不同的子女,也盼「幫得一個得一個」年輕人。
據警方回覆查詢,由去年6月9日至上月31日,警方於各區示威共拘捕9727人,其中1695人為18歲以下,涉及暴動、非法集結、刑事毁壞、襲警等罪行,當中370人已被檢控。
支援25歲以下者 至今助35人
「Project Change」首創總監、港大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副教授宋陳寶蓮說,目睹不少學生參與運動、被捕,她感難過,今年初與專業人士組成團隊,盼在情緒輔導、法律層面支援25歲以下年輕人,並輔導其家人,至今處理15個案、涉及35人。
多人患PTSD抑鬱 不敢告訴家人
因計劃接觸到年輕示威者的宋太說,不少年輕人從未預計自己會被捕,「他們不知道會被控非法集結、暴動罪,也不知道背囊放了支鐳射筆,就是攻擊性武器……他們都想出來做點事,但不知道有consequence(後果)」。
面對漫長法律程序,宋太說不少人感焦慮,受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抑鬱症困擾,但不欲家人擔心,面對家人只默不作聲。她憶述,有個案被控暴動,會面時出現驚恐症徵狀,她遂聯絡精神病專家盡快會見,其後對方情緒總算穩定,「(運動)差不多一年,他整年都在suffer(承受情緒病)」。
邊助家庭溝通 邊爭取判守行為
談到最深刻的個案,宋太憶述有十四、五歲的年輕人,參與沒不反對通知書的遊行,卻不知原來犯法。她說,家人在場時少年談起案情看似無事,單獨見面卻顯得情緒化,少年最難過不是被控,而是母親每日說他已失去將來,「(母親問)那天怎麼你會出去參與運動、明明叫了你回家、煮了飯等你回家」;其母卻說已努力壓抑自己,立場「偏黃」的父親則自責當日應帶同兒子外出示威。在此情况下,宋太說團隊會協助家庭溝通,要求母子放下自我訴說想法,另一邊廂亦為少年爭取以守行為方式結案。
除了情緒支援,團隊亦會撰寫報告,冀盡力為年輕人爭取以警司警誡或撤控守行為方式結案,免留案底,即使被告定罪,他們亦可撰寫詳盡社會心理報告,包括被告的反思等,冀法官多理解年輕人想法。
服務不論政見 「藍色」亦適用
計劃副總監、中大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宋恩榮解釋,在香港法律,年輕人較特殊,判刑除從公義角度,亦從更生角度出發,包括感化、勞教中心等選項,冀作最符合年輕人更生、可對社會再作貢獻的判刑,「始終年輕人是我們將來最寶貴的資產」。問到可曾遭受過建制派批評放縱「暴徒」,宋恩榮強調,考慮不止適用於「黃色」的犯事年輕人,同樣適用於「藍色」一方,強調計劃服務不論政見。
宋太引述港大協理副校長徐詠璇文章,說計劃非只為年輕人重拾希望,也是讓香港重拾希望,盼超越政見協助年輕人,「他們不是處心積慮去破壞香港,希望法庭可給他們多次機會」。
宋恩榮夫婦:離民主思路因感政治化 轉捩點《逃犯例》
宋恩榮、宋陳寶蓮過往分別為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及秘書長,去年8月雙雙退出,原因是智庫變得政治化。現今社會撕裂,問及曾加入民主思路,會否成為協助年輕人的工作的包袱?宋太說沒有,甚至憶述有被控暴動罪的大學生向她說,「湯家驊都可能有其困難呢」。
最初宋太加入民主思路,中間牽線的是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她稱當時只希望帶同年輕人進行政策研究工作,「我們做老師,只想做policy work(政策工作),幫助政府更把握形勢」;後來離開,主因在於湯家驊過於政治化,與她的初衷並不一樣。陳祖為早於2017年8月已退出民主思路。
說起離開的轉捩點,兩人均說與政府修訂《逃犯條例》關係很大,宋恩榮說,《逃犯條例》修訂前,民主思路與湯家驊的立場還可有分別,但湯家驊本身是行會成員,同是民主思路創辦人,修例風波下便難以分辨。
控暴動學生:湯家驊或有其困難
宋太說,有些人或認為民主思路思維建制,「但其實我是淺黃」,然而提供服務時他們不談政見,接受服務者亦會欣賞其專業。宋太憶述一次有20多歲的大學生被控暴動罪,會面後一同乘搭地鐵,該大學生稱有「起底」、知悉她曾加入民主思路,會好奇他們與湯家驊想法有何不同,宋太問大學生怎樣看他們退出,「他說,湯家驊可能都有其困難」。
雖然當下社會黃、藍撕裂,但宋恩榮、宋太身邊的友人,即使本身思維較建制,都對年輕人有愛護之情,「他們覺得,幫得一個都應該幫一個」。她亦希望年輕人知悉,即使是平日低調的專業人士,不少都關心年輕人,希望給予他們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