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憂只分兩級受輕視 羅范今撐通識科改革
明報專訊 04/12/2020
高中通識教育將去除科名、削課時、修改課程,當年教改力推該科的前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現任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圖)撰文,稱通識培育不少慎思明辨的青年,但指「異化」事例屢見不鮮。羅太當年力推通識科必修必考,教育局當時反對考試只設「及格、不及格」,因恐這未能引起學校及學生足夠重視。對於教育局擬將考試改為只分及格、不及格,羅太就說,如今學生普遍對通識課的互動學習感興趣,加上仍是必考,相信改制後,學生學習熱忱不減退。
教協理事張銳輝稱,通識7級制下,學生可取得最高5**(等同7分),獲好成績有助升學,但日後只餘及格、不及格,能力高的學生也只最多取「及格」(等同2分),反問「是否懲罰通識表現突出的學生?」同時,其他科目仍維持7個評級,即使學生對通識有多大興趣,現實中也要顧及升學,無奈地要分配時間予其他科。
批教師不熟課程 考試側重政治
去年坊間對通識科受抨擊時,羅范椒芬曾稱,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若無通識,可能有更多年輕人只看社交媒體信息而「衝出去」。至教育局近日公布改革,羅太今日於《明報》觀點版撰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力撐改革能「正本清源、回歸初心」。她提到通識異化,包括「教師不熟讀課程,公開試側重政治」,以及教科書問題,她稱審閱了10本「現代中國」書,內容描述負面事件多,如709維權律師被捕失蹤、官員貪腐,稱即使是基於事實,但由於缺乏歷史脈絡和發展規律的鋪陳,令學生只看到現象而不明因由。
羅太又支持課時減半,稱相信教育局「經過通盤考慮高中課程的設置,以及其它學科對額外課時的需求」,而安排學生往內地考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國家的發展,「可以省下數十節課時」。
張銳輝斥放大負面 引大眾誤解通識
張銳輝稱,對羅范椒芬言論感悲哀,當政治風向轉變,「作為一個人可否講番人話?」,異化的不是該科,而是說這些話的人。他質疑攻擊通識的人,沒有列舉一些普遍的實例,而是針對個別教師、課文,將一兩個教科書例子無限放大,然而,這些例子可能就是用來對照正反兩面、讓學生討論現况,「他們的言論令大眾誤解通識只教負面,他們才是令通識異化」。他稱,課本正反兩面資料也有,強調通識講求多角度思考,倘以「只能報喜不報憂」視角去看待課本,才會覺負面資料不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