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隔閡 三個平行時空
劉彤茵 04/10/2019
「為什麼,人會變成如此?」跟劇場導演方祺端聊着自編自導新作《放逐》,他反覆問了幾次。劇目由一家三口組成,父親、母親、兒子走過迥異背景,不能溝通,卻分別遇上奇幻的狗。人如果是時代產物,那麼他也可以一世停留那個時代,自說自話。創作遇上本港社運波濤洶湧時,劇本有意無意滲透一些寓言與回顧。
因傘後無力感而創作
雨傘運動剛過5周年,回想《放逐》的創作初衷,方祺端說感覺「很久很久之前」。2016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舉辦「新文本工作室2.0」,他便開始創作《放逐》原稿。傘後社會無力感巨大,「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很失敗的運動」,讓他望以文字與劇場梳理狀况。劇本被選為優秀作品,於翌年上演讀劇,今次演出由資深劇人馮程程擔任戲劇構作。故事分為〈父親〉、〈母親〉〈兒子〉3章,各人物分別主導一章,表達人與人的隔閡狀態。
父親設定為「收成期」中老年人,追求穩定工作,即將退休;母親為家庭主婦,於荒蕪的調景嶺長大,現忙着洗豬內臟煲湯,跟朋友聊聊去哪裏旅行;兒子為80後,打算置業及跟女友結婚,對方卻走在「前線」。獨白充斥着整個劇目,跟方祺端前作風格很似,他解釋:「我一直不太喜歡、亦不太擅長寫對白,獨白好像較貼近各人內心的狀態。再者想說家人之間無法溝通,因為大家有個很強的世界觀,而對方沒有接收到。」
「屋企,只是一個載體去說香港的東西。回想佔運時,在金鐘、銅鑼灣、旺角,一街之隔已經可以是兩個世界。在平行時空內,佔領區可以沒有發生過,此種感覺很衝擊。」他說道。如今因《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風波,衍變散落各區抗爭,大為不同。導演在本年6月開始更改劇本,「平行時空」本質仍在。一個運動,陣營分裂,甚至已發展至沒所謂中立可言。即使看同一宗新聞,亦生出完全相反的演繹角度。導演欲探究不同取態的人,尤其被指為冷漠的一群。
善良純潔如何變成冷漠中產
「我會想寫一個冷漠中產,爸爸60多歲,年輕時必然經歷過些什麼,幾乎就定型了他對社會及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文革吧。」方祺端蒐集了大量文革資料及書籍,交織在劇。近年許多分析指出中國出現二次文革傾向,亦批評當局淡化歷史錯誤的論調,團隊不諱探討此問題。方祺端續指:「只是想呈現個環境。我認為人是歷史的產物,很大程度控制不到自己經歷的時代。3個人3個時代,人物如何由相對上純潔的人,變成如此。人本來應該是善良的吧。」父親一角曾熱烈參與文革,卻經歷極大創傷,成為他逃命到香港之原因。停留在那個陰霾之下,或者他不會承認自己受那陰霾影響,自己騙自己,也自說自話。
人受時代影響,代表完全無個人責任嗎?所有角色,分割來看都有其苦衷,說話也有其原因。方祺端坦言:「我沒有想過什麼『和解』。只是認為我們看事物有時見到一個『點』,其實後面仍有大堆東西。我仍然很憤怒,我亦沒有原諒過任何人。」一起討論劇作及提供指導的馮程程接着打趣形容,劇場人有如「靈媒」,接通不同經驗。當人們嘗試了解對方,自己會更清楚在一個如何的糾葛之中:「的確,簡單來說你可以講『是世界的錯啊』。再追問下去,這個世界點錯法?有什麼不同的點,去到幾時駁至別的點,然後產生一個因果,引發別的東西。到底這是什麼社會結構,加上人的習性,令我們變成如此呢?可能找不到答案,但調查過程令人清醒很多。」
劇本沒有給予希望的「嗎啡」,卻送來幾頭狗狗。導演巧妙設計幾趟人物與狗的相遇,人物面對狗狗產生微妙變化,救牠、幫牠抑或殺牠,卻總產生重要的個性轉折。每次遇上狗狗時,人物呈現較為誠實一面。汪汪汪,問到底吠聲來自狗狗,還是由心深處傳來被親手埋沒的自己。
《放逐》日期:10月9至19日
地點: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前進進牛棚劇場
門票:$260
網址:www.onandon.org.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