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

小學雞媽媽:獄中家書 蘇美智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獄中家書

蘇美智   08/06/2021



    6月20日是父親節,聊一個彼時彼地的父親。


    「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在田間、在山中,我的魂魄時時刻刻陪伴着。水田不要賣。」 這是一位父親給家人最後的信。


    高一生是台灣阿里山鄒族人,生於日治時期,接受殖民地的高等教育,成為鄒族領袖,曾經提出高山自治縣的構思。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政府先以貪污罪名羈押他,後加控匪諜叛亂罪,終在1954年槍決。在獄中的1年7個月,他遺下56封家書。


魂魄走在暗黑路上


    「我過去,把全精神注於公務,致使不能充分地為你們謀幸福,實際大輕薄你們了,我願你們能寬恕我……」


    「知道蛇有要蛻皮的時候吧。我正像那個樣子,所以靜靜地——讓身體和精神休息,而且更要潔淨,為了下一次建設幸福家庭而前進……」


    「要保持着山地先覺者妻子的氣概,絕不能有軟弱和悲傷的表現……務請保重身體,不要太操勞……」


    「你以鄉長之妻的身分,曾經努力於生活改善等,但在我不在期間請先暫緩,而去陪伴及照顧家裏寂寞的孩子們。雖然人在台北,總是覺得好像聽到豐玉的哭聲……」


    「人有時候需要退守在家靜靜地建設自己的小家庭,沒有必要感到沒面子、不體面,也不用感到寂寞……」


    「星期日請和貴美與孩子們一起去遠足,而讓幼小的孩子們活潑快樂吧……」


    「寂寞的時候請唱我作的歌吧……」


    「記得很久以前,從新美村回家的途中,遇到雨而天色變暗,在沒有火把照明之下,兩人用手摸索,走暗黑且危險的雨中山路,且呼喚小孩拿火把來,但沒人聽見,歷經狼狽苦勞,終於回到家裏時的喜悅,現在我倆的魂魄正走在和當時一樣暗黑的路上。我倆的魂魄總會回到光明的家吧……」


    「我倆可以透過彼此的夢與夢說話聊天,所以請期待……」


    「如果我將每日的夢全部記下來的話,會寫出非常多有趣的小說唷……」


    「夢會。」



蒙難中的生存智慧


    一封封家書,盡是回家的企盼,對妻兒溫柔的開解、呵護和讚賞,以及蒙難中的生存智慧。摘錄不完的,還有貼心的家務和田務叮囑,對家中幫傭乃至族人的關懷,以及音樂和讀書的體會。它們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編輯成《高一生獄中家書》,捧讀着,我漸漸不能自己,彷彿看到始終懷抱愛與希望的溫柔靈魂,一步步被噬進逃不掉的黑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在導讀說:「我們希望讀者在讀這些信時,不只能走過歷史的迷霧,認識到高一生,也認識到那個時代及其眾多的死難者。我們相信他們的魂魄在島嶼的各個地方陪伴着我們。當島嶼天光時,我們要捧着一束花到『國家白色恐怖受難英靈紀念碑』前獻給他們。」


    今年維園不一樣,但,有燈就有人。願大地與大小島嶼,同樣等到天光。




7.6.21

光 譚蕙芸

譚蕙芸   07/06/2021



    上周五晚上九時四十分,在天后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出口,於興發街巴士站附近,一名穿白恤衫的機動部隊小隊主管,站在石壆上的制高點。他身上揹着小型擴音器,拿着咪高鋒說:「這是警察的警告,如果你開啟了手提電話的燈,或者電子蠟燭的話,請你立即關掉,因為以上動作,已經干犯咗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不停止的話,警方會將你哋拘捕。」


    途人有人手機燈亮着。該警務人員説道 :「熄燈呀吓 ! 你哋既行爲已經有十個人以上,你哋既行爲已經干犯咗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同埋,已經參與一個非法集結。」隊員在行人路截查路人,有老人家説不懂得把電話閃光燈關掉,主管則説 :「搵入幫你熄 ! 」


    有人跟警察理論,會被帶到一查身分證和搜查隨身物件。當時我身士掛着記者證,以手機拍攝截查情况,警察上前把我趕到幾米外,但同時,我的雙眼被警察亮的手電筒强光照射。「怕你危險呀 !」「妳行到那邊可以拍攝 !」


    後來才發現,幾位電視台記者坐在石壆觀察,我也並排坐,以手機離遠拍攝。然而那是晚上,拍攝影片時手機自動補光功能啓動,有警務人員走近我跟我說 :「小姐,别指着我的眼睛 (拍攝),把鏡頭低。」在這一個晚上,誰有權使用光,誰要忍耐黑暗,誰的光是違法,是香港社會的新常態。





6.6.21

燈閃閃人兒得見 黎佩芬

燈閃閃人兒得見

黎佩芬   06/06/2021



    北京逢六四便不能走近天安門,今年六四維園午後警方亦罕有地引用《公安條例》封閉球場和草地,公園多處不得其門而入,不准集會的結果並沒有導致市民停止悼念,形形式式的燭光游走分散形成一道道新的風景,標誌着一番未竟的心志,攝記鄧宗弘以慢快門捕捉了好些這個晚上帶燈散步的人,以作記錄。

官媒稱荔灣居民 「想吃盆菜加班即做」 報道惹民憤 明報綜合報道

官媒稱荔灣居民 「想吃盆菜加班即做」 報道惹民憤

明報綜合報道   06/06/2021



    廣州部分區域封閉後,此前被曝出派貴價餐、物資包質素差、管理混亂等問題,官媒昨日(6月5日)稱民眾生活得到良好保障,有住在中海花灣的居民「想吃盆菜,廣州酒家師傅隨即加班製作」。報道出街後引發民憤,批評媒體「只唱讚歌」,並質疑報道提及的居民身分是否涉及特權。


    《廣州日報》昨日報道稱,廣州商控、越秀集團、廣州酒家等多家國企為居民提供抗疫物資保障,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勁智說,「我們還為中海花灣居民開設了微信服務群,第一時間掌握和配送居民的物資需求」。他舉例,「有居民提出希望能有廣式盆菜供應,廣州酒家粵菜師傅隨即加班製作」。


網民批「只唱讚歌」有特權


    報道引發民眾不滿,不少居民在網上評論「隔離一周,昨天才發放物資包,社區電話、醫療救助電話都打不通」、「媒體報道有失偏頗,好多人都問我是不是過得很滋潤」,更有人質疑「誰住中海,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據網上資料,中海花灣位於荔灣區廣鋼新城地塊內,於2015年建成,屬於廣州高檔樓盤。此前網上流傳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的小區,亦位於該地區。

4.6.21

極權枉法,豺狼滿街。 Tak Nang

極權枉法,豺狼滿街。

Tak Nang   04/06/2021















極權枉法,豺狼滿街。

終有一日,報應不爽。



大家保重,放長雙眼。

2.6.21

當年中學生深信電視畫面「和平清場」 悉鎮壓信仰崩 翻史書尋謊言 明報記者

當年中學生深信電視畫面「和平清場」 

悉鎮壓信仰崩   翻史書尋謊言

明報記者   02/06/2021



    八九民運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一個轉折點,對於親歷者和很多後來人而言,也可能是他們人生和思想的重要轉折點。1989年的福州高中生傑夫,在當地學運中受到政治啟蒙,但對六四,他一直以為是和平清場,直到多年後才知是血腥鎮壓,瞬間「信仰崩塌」。他從此重新審視中國近代歷史,發現遍佈「謊言」。32年後再談八九往事,傑夫語帶哽咽說要感謝六四,令他重塑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有六四資深研究者稱,傑夫的經歷也是內地眾多「90後」及其後世代的共同經歷。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大學生悼念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活動,觸發要求政府打擊貪腐,處理通脹與失業問題,保障新聞、結社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呼聲。由學生率先發起的抗議示威,最終演變為涉及各階層民眾的大規模社會運動。北京學運爆發後,很快就「遍地開花」,得到全國各地大學生響應,不同的城市都有遊行抗議,包括傑夫所在的城市。


跟校門外哥哥姐姐遊行   開始關心政治


    傑夫今年5月在純語音手機程式Clubhouse分享時說,在當年的形勢下,他所在的中學非常緊張,平日可自由出入的校園從4月起閉門管理。一天,當地大學生組織遊行,經過傑夫所在的中學。傑夫當時正從外面返校,但學校為免受遊行影響,大門緊閉,不放任何人進入,傑夫遂「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塊遊行」。據他回憶,當天遊行的學生上千人。各大學學生打着各校的橫額和標語,沿路一邊派宣傳民主政治的單張,一邊喊口號。途中,一名戴紅頭巾的學生甚至爬上電線杆,高喊着口號,向四面拋灑單張,引來一陣熱烈回應。傑夫也被塞了一手單張,「我對政治的關心應該從那時開始,了解什麼是國家、政黨、執政等等」。


    據六四歷史資深研究者吳仁華在其《六四事件全程實錄》中記載,1989年5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福建中醫學院、福建農學院等10多所學校大學生舉行多場遊行,人數少時有數千,多時超過兩萬。反腐敗、聲援北京學生等為當時遊行主要口號,學生並曾得到當地部分新聞媒體、中學教師、農民、作家、公務員等各界聲援。


心想最多打一頓   「一定不會開槍」


    傑夫表示,當時作為中學生,其實還是「很紅的」(即愛國),雖然喊着控訴政府不公的口號,但並不深刻理解口號背後的含義。接近6月4日,鎮壓傳言四起,傑夫儘管內心隱隱不安,但仍相信國家和共產黨,「我想最多打一頓吧,我們當時哪個孩子沒捱過打呢」。他認為最大可能只是驅趕學生,一定不會開槍。


    6月4日當晚,傑夫與家人從電視畫面「看到」和平清場,他似鬆了一口氣,「看,我黨還是英明的」。他認為眼見為實,後來聽到任何關於六四鎮壓的說法都堅決反擊,但心裏留下疑問。直至1996年,他畢業後到北京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六四。兩個住在天安門附近的北京朋友分別向他講述了當時解放軍開槍的經過。


「從小信仰祖國是母親 現在母親騙我」


    「當確信發生了六四屠殺,我整個人的精神幾乎崩潰了,至今想起這件事內心都很痠痛。」傑夫談及此事語氣沉重,「我們從小的信仰是,祖國是我們的母親,現在母親欺騙了我,信仰崩塌了」。


    從那之後,傑夫決心尋找「國家、黨還欺騙了我們哪些東西」,首先從語文、歷史等教科書入手,蒐集「從來認為理所當然但又似乎不那麼理所當然的事情,去挖掘那些疑點」;再去閱讀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審視從「五四、共產黨成立、西安事變、釣魚島」等一件件近代史大事,最後發現這段歷史「充滿謊言」,且「這些謊言的根源就在共產黨」。


    「所以我特別感謝六四。雖然我沒有親身在六四裏遭遇任何事情,但六四重塑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傑夫聲音顫抖,停頓了數秒說:「整個過程是非常艱辛的。因為,相當於是重塑自己的靈魂啊。」


學者:內地90後世代共同經歷


    吳仁華聽畢傑夫的講述後表示非常感動,他說,從開始了解六四屠殺真相,到了解1949年以來的真相,最後整個人的歷史觀崩潰,「這實際上不是他個人的經歷,是很多像他那樣當年是中學生,甚至更晚的『90後』、『00後』一些人的共同經歷」。吳仁華稱,很多人向他表露過同樣的反思過程。他亦感慨,這是「對我們這一代人這麼多年堅持在講,用各種途徑講六四真相的成果」。


(32周年 六四不一樣)



公務員回憶:

鎮壓剪報湧政府傳真機   僑胞盼「傳真」


    上世紀80年代,Jeff是南方一個小城的公務員。六四前,他曾和當地學生互動;六四後,他說政府裏的傳真機每日都有大量關於鎮壓的海外報道傳來,真相是無法被「封鎖的」。


南方小城市民聚貨攤   聽美國之音報道


    1989年5月,北京的學生運動席捲全國。即使Jeff所在的、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沿海小城,民眾也心繫學運。時值春夏之交,小城裏,當季的菠蘿、西瓜已擺上貨攤,水果攤販打開收音機播放「美國之音」對北京的報道,行人遠遠聽見,慢慢地總會聚到水果攤前,買些水果,然後站在攤前聊天。「普通攤主很關注 (運動),也知道市民很關注,這是典型的小街景。」Jeff在32年後如此回憶。


    Jeff當時在政府部門工作,相比民間,政府內部對公務員議論政治的規管更嚴格,儘管如此,Jeff稱,年輕幹部幾乎每日都在機關食堂討論運動進展。


地方幹部教學生播報避「抓把柄」


    小城裏的一間大學當時是這個城市的「民運中心」,Jeff記得每晚自己都會去附近聽學生廣播室發布的消息,「每晚8點放國歌,然後播報全球各地關注和支持北京的新聞,還有學生自己寫的文章,然後放國際歌,很悲壯的感覺」。有一晚,學生播報了美國、台灣如何支持北京民運的新聞,Jeff就去找廣播室,說:「你們這樣講有可能被當局抓住把柄,說敵對勢力想搞垮我們」。


    Jeff建議學生應多報道東歐、蘇聯的改革,例如匈牙利為1956年革命平反,為領導革命的勞動人民黨領袖納吉(Nagy Imre)舉行國葬等事件,「要讓大家感到社會主義國家都在政治改革,只有中國在倒退。要這樣才比較有力,也不會被抓住把柄」。學生如醍醐灌頂,邀他寫稿,Jeff說「真不敢」,作為政府幹部,若被發現寫這樣的文章,一定會被開除公職甚至入獄。


    六四後,Jeff雖沒有像運動參與者那樣受到整肅,他所在的小城也相對平靜,但中外合資企業、政府部門裏的傳真機,卻持續湧入大量剪報,那是海外華僑、港商台商發送的關於六四鎮壓的照片、剪報,「那幾天所有單位傳真機都這樣。可見海外僑胞對國內的支持,事件發生後他們知道國內會消息封鎖」。



靜坐生回憶:

武漢鋼廠罷工升級   200學生拆路軌


    現居美國的牧師王島,32年前的六四前夕,曾與同學們一起在天安門廣場靜坐過,其後返武漢發起武鋼罷工,並破壞當地一條重要鐵路線;他和學生們借用農民的鐵鍬和扳手,將200米鐵軌撬起抬走,還挖空了路基。6月4日後,他因參與組織有關活動被捕。


社科院教師料學運失敗   籲保命留火種


    王島早前在Clubhouse上以八九民運為主題的聊天室,說起了1989年的一件往事。那年的5月31日,一名50多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教師來到天安門廣場,掀開一個又一個帳篷,勸說外地學生離開廣場,中南民族學院歷史系87級學生王島也在其中。當時王島已在廣場待了一段時日。「(老師)勸說了好幾個小時,後來說,運動可能會失敗,但可能還有一個機會:現在只是學生和知識分子在示威,還要發揮工人作用,聯合工人。」王島說:「他還叫我們 (學生) 保留火種,不能死了。」


    就這樣,王島和同學坐火車回到武漢,並立即與當地「工自聯」取得聯繫,很快發起武鋼罷工。王島說,第一天罷工十分有效,工廠基本停工,但後來工廠給工人每天100元人民幣加班費,當時工人月薪僅數十元,因此工廠「策略奏效」,工人也在罷工的第二、三天陸續復工。工自聯與學生於是決定再採取新行動,6月2日,他們組織2000多名學生,破壞位於當時武漢紡織工學院後的一條重要鐵路。王島回憶,學生借用當地農民的鐵鍬和扳手,將200米鐵軌撬起抬走,還挖空了路基。6月4日後,身在武漢的王島被捕。


    對於這個故事,親歷六四、現居台灣的學者吳仁華稱,「像武漢的情况,作為多年資料收集者、研究者,我都是第一次聽到。」



內地平民抵抗滅聲   Clubhouse 療傷拼湊歷史


    「1989年的今天,你在哪裏?經歷了什麼?」在純語音社交平台Clubhouse上以八九民運為主題的聊天室,每晚都聚集上百名聽眾,不僅有周鋒鎖、封從德這些知名的八九學生領袖或知識分子參與,也有許多在那個年代成長的內地普通聽眾,包括傑夫、王島和Jeff,他們還在房間裏「開咪」,講述一些不為人知的八九往事。


    八九聊天室北京時間每晚8時半開播,已連播了一個多月,對有些聽眾來說,聆聽他人的八九故事有「醫治作用」;還有人期望以發聲作抵抗,稱這是對當局企圖滅聲的一種打擊。


    六四事件被內地官方定性為「反革命暴亂」,民間任何相關討論或表態都會受到嚴格限制。在八九聊天室,很多人第一次透露多年來內心受到六四事件衝擊,卻無法自由交流、向人傾訴的心理傷痛。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人為他人的遭遇感傷,還有人講述天安門母親難屬群體32年來堅持爭取真相的困境。


    有些講述者說的算不上完整故事,而只是零碎記憶片段,如描述六四鎮壓發生後其目睹的一些景象:為阻止民眾入天安門廣場,白天仍向地上掃射的坦克;通往廣場路上倒下的大片單車;醫院裏悲傷的父親。還有的講述者更像是情緒宣泄,同時得到聽眾共鳴。偶爾,講者講到動情處,不能自已,故事止於哽咽,房間也短暫陷入靜默。


    對於親歷六四、現居台灣的學者吳仁華,以及聊天室裏其他六四歷史研究者、書寫者來說,聊天室也成了蒐集六四新資料的機會。吳仁華說:「一些不為人知的參與者的講述,特別是北京以外的參與者真的非常重要。」一名自稱來自江西的聽眾則感謝聯天室組織者,「你們這麼辛苦地組織這種紀念六四的活動,不管能達到多少我們想要的效果,都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因為中共用一切方法去消滅所有有關六四的信息和聲音,我們能夠發出這種聲音,這本身對他們就是一種打擊,就是我們在堅持」。


(32周年 六四不一樣)

1.6.21

寬恕是縱容? 張慧敏

寬恕是縱容?

張慧敏   01/06/2021


    今日有名家長跟我說,孩子做錯事,被他發現後還要扮無辜,堅決不承認自己做過;直至出動「極刑」,孩子才願意承認。家長非常痛心,認為做錯事,不是應該羞愧才對嗎?為什麼被揭穿了,還要繼續講大話,不肯承認,就是不知錯不知悔改。家長自問一直循規蹈矩,沒有行差踏錯,為什麼孩子會學壞?孩子今次犯的是大錯,要是輕易放過寬恕,是否即是縱容他們繼續犯錯?


孩子認錯   會得到原諒嗎?


    孩子是一個初中生。家長認為他一直乖巧,升中後受朋輩影響,才會愈來愈壞,導致今次犯下大錯。究竟是什麼大錯?是與誠信有關,為了隱瞞小錯,結果只能繼續不斷講大話直至爆煲,家長知道實情之後暴跳如雷。


    整件事來龍去脈,我只聽片面之詞,還要一知半解。但我可斷言,孩子和父母之間極度缺乏溝通和了解,而且教育的方式,我不敢苟同。問孩子為什麼不肯承認犯錯,家長應先問問自己,孩子要是主動認錯的話,將會有什麼下場,會得到原諒嗎?講真話得不到寬恕包容,反而講大話拖延,有機會甩身,誰會那麼笨去主動承認錯誤?



北風式教養   太陽式教養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北風和太陽比併的故事:「傲慢的北風,可以颳起大風,吹走所有東西;善良的太陽,只是帶來暖暖的陽光,溫暖大地。有一天,他們打賭:誰能讓旅人脫下外套,誰就是最強大的。猜猜看,最後是誰獲勝了?」根據維基百科的解說:「北風愈是用力吹,旅人就把自己包得愈緊。然而,當太陽溫暖地照耀時,旅人因為悶熱而不得不脫下外套。該故事寓意,與其全力控制對方,不如放手使對方心悅誠服。」


     誰的一生沒過錯?聖人都會有錯,何况我們只是凡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怎麼會和縱容扯上關係?如果家長要的是一直聽教聽話,循規蹈矩,絕不行差踏錯的孩子的話,何止不應該生仔,連寵物都不能養,恐怕只有AI智能機械人才做得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責任更加沒有義務滿足父母的期望,跟着父母預設的軌迹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什麼樣的父母,教出怎麼樣的孩子。


在責備中成長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成長的孩子,好勇鬥狠。


在猜忌中成長的孩子,徨惑自疚。


在恐懼中成長的孩子,抑鬱憂愁。


在悲哀中成長的孩子,自艾自憐。


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責己過嚴。


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接納中成長的孩子,愛人如己。


在讚賞中成長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自信滿胸。


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正氣凜然。


在認同中成長的孩子,意明志堅。


在安全中成長的孩子,信心滿載。


在友愛中成長的孩子,終獲真愛。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