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0

諾獎作家稱病毒源中國 華使館稱荒唐

諾獎作家稱病毒源中國 華使館稱荒唐17/03/2019


    秘魯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15日撰文批評中國,稱中國不民主的政治體制導致全球現在有如活在中世紀瘟疫恐慌中。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日回應,略薩有關言論極端不負責任,中方表示堅決反對。中方駐秘魯使館也在第一時間表明中方立場,稱略薩「不負責任的攻擊指摘中國,論調荒唐惡劣」。

略薩:中國致全球如活中世紀瘟疫恐慌中

    今年83歲的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創作過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亦曾從事政治工作。略薩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其代表作品有《綠房子》、《酒吧長談》、《世界末日之戰》等。


    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略薩15日在西班牙《國家報》撰文稱,似乎沒人注意到,如果中國是民主自由國家而非專制國家,全世界都不會面對今天這些事。文章稱,幸好這些都發生了,讓世界認識到沒有自由,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現在哪些笨蛋還會相信中國的模式?市場自由伴隨着政治專制,會是第三世界的模範嗎?」略薩又稱,希望疫情帶來的事讓人們認清現實。

外交部:國際社會看在眼裏 自有公論

    中國駐秘魯使館在官網針對略薩的評論發表聲明抗議,稱略薩「不負責任的攻擊指摘中國,論調荒唐惡劣」,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聲明指,世界衛生組織近日明確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新冠病毒源頭,應避免涉及地域的污名化語言。因此中方認為,略薩文章中 「病毒來自中國」這一表述很不準確。聲明又指,中方尊重表達意見的權利,但擁有表達權不代表可以肆意進行污衊抹黑。「我們對略薩此次的不當涉華言論感到遺憾,認為他的言論體現了對中國的缺乏了解和嚴重偏見。」

    澎湃新聞報道,昨日耿爽在外交部記者會上亦針對略薩文章回應,「略薩的有關言論極端不負責任,中方表示堅決反對,中國駐秘魯使館已在第一時間表明了中方立場。」耿爽表示,「中國為全世界抗擊疫情贏得寶貴時間,作出積極貢獻,這點國際社會看在眼裏,自有公論」。

略薩書籍遭內地網店「下架」

    關於病毒源頭的問題,耿爽重申,這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聽取科學專業意見,讓科學家們回答。在這樣情况下,信口開河、妄下結論對各國抗擊疫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製造恐慌和歧視。他說,希望略薩能夠摒棄偏見,全面、正確地看待有關問題,客觀、公正地看待中國,多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貢獻一些「正能量」。

    中方反擊略薩的言論後,在內地一些網絡購物平台,略薩的書籍昨日顯示「下架」。在當當網,該網自營的略薩書籍被全部下架,不過,在其他自營的網絡平台仍正常銷售略薩的中文翻譯作品。


伊波拉教訓 非洲防疫改善 醫療基建仍存隱憂

伊波拉教訓 非洲防疫改善 醫療基建仍存隱憂   17/03/2020


    當今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不少富庶國家之際,外界關注非洲能否抵禦。截至周一,非洲54國的28國錄得338宗確診病例。有公共衛生專家稱,非洲多國經過2014年至2016年伊波拉疫情的教訓,鞏固了公共衛生體制及流行病應對等能力,今次疫情之初便果斷向中國歐洲等地封關。不過,非洲不少國家醫療基建仍脆弱,非洲需嚴加防範,慎防一旦管控不妥令醫療衛生系統崩潰。

    非洲整體國際航空旅客少,加上人口年紀偏低,不屬病毒嚴重感染的年齡群組,乃至當地酷熱天氣,綜合因素減低了傳染風險。不少公共衛生專家均認為,非洲多國受惠於從伊波拉疫情增長了對處理傳染病爆發的基本知識,因而在這次疫情中派上用場。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院為全國負責病毒檢測,研究所主任塞爾(Amadou Sall)說:「我對非洲今次所做的感欣慰及自豪。過往我們通常在疫症發生後才急起直追,但今次我們準備好。」

旅客少人口年齡低天氣熱 減風險

    不少非洲國家縱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但2月上旬已陸續停飛中國的航班。2月14日埃及公布非洲首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開始,非洲多國更迅速警覺兼與世界衛生組織緊密合作,設立機場檢查站篩查入境旅客,準備檢疫用設施及可迅速分析病毒的實驗室。如肯尼亞設檢疫中心,坦桑尼亞準備隔離中心、體溫量度器和2000名護理人員。

    世衛上周四指撒哈拉以南47國中,可測試新冠病毒的國家由1月份的兩個增至33個;未來數周將遍及全部非洲國家。塞內加爾也從世衛獲得檢測工具,並在英國支持下準備好於6月製作自家檢測裝備。

    網站Quartz上月以尼日利亞首宗病例,說明該國應對伊波拉建立應對確診病例和其他潛在感染的能力:一名意大利旅客上月25日抵達拉各斯;當局兩日後便確定他感染,更迅速追蹤其去向及同機乘客和接觸者。尼日利亞在伊波拉疫情後增加投資實驗室設備,並與世衛協調實行疾病測試。近3年提升了其國家分析各種流行病和高度傳染病原體的能力。該國疾控中心還提供免費諮詢電話、WhatsApp,並每天更新個案和追蹤情况。

資源不足 每1萬人兩個醫生

    非洲防疫雖有改善,但倘出現紕漏,隨時會拖垮整體脆弱醫療系統,引發公共衛生災難。非洲當前的病毒測試實驗室主要設於城市,而且未必能應付每日數千人的測試,而體溫檢查側重於機場旅客。另外病毒檢測率和資訊透明度亦有問題。

    例如蘇丹首宗死後檢測陽性個案,顯示疾病已在該國存在一段日子。埃塞俄比亞上周五錄得的首宗病例,患者是來自布基納法索的日本人,揭示國內動盪的布基納法索無心無力抗疫,或有更多隱而未顯的病例。

    彭博社指出,非洲12億人佔全球人口16%,衛生醫療支出卻僅1%。這次疫情重災國意大利每1萬人就有41名醫生,惟非洲每1萬人僅兩個醫生。非洲的病牀、負壓病房等客觀醫療裝備皆不足。


未來社會所需的7種人才(下) 陳葒

親子筆陣.背山傲海:

未來社會所需的7種人才(下)

陳葒   17/03/2020


   未來社會至少會有7個明顯特徵,會使得與之相對應的7種才能需求更顯重要。上篇說了3種,現在接着說餘下4種才能。

4. 應用之才

    隨着知識普及和專上學額不斷增加,加上網上學習技術的發展,未來要取得文憑學歷也會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因為科技發展帶來的工種轉變和新工種的增加,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往往不是學校課程可以教導出來的。這兩種趨勢相加,就會使得學歷文憑的價值和作用大減。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甄選員工的條件,人人都有並且只是靠考試能力而得到學歷文憑將不再重要。企業需要的員工能力,是能操作,能合作,能溝通,能變通,能自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的一紙文憑變得更容易,更普遍,因此應用之才更顯重要。

5. 文化之才

    因為網絡和交通的方便,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現在的地球已經是個地球村了。而未來,可能會是地球樓甚至地球家了。到時一間學校的學生,一所公司的同事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種族,信奉不同的宗教,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各有各的禁忌和習慣。如果不懂得尊重這些不同文化,不但無法和同事好好相處,更有可能得罪了同事而不自知。所以說,未來社會的世界疆界更模糊,更靠近,因此文化之才更顯重要。

6. 品德之才

    未來的社會,隨着電子科技人工智能的飛躍發展,許多現在還要依靠人手的工作將會完全自動化。而由於科技力量的強大,如果有人不當使用,它的破壞力也會更大。因此「是否誠信可靠」將會代替「是否精明能幹」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到時老闆或上司倚重的,不再是能言善道、「眉精眼企」的叻人,而是可以信賴的,不會貪污奪權或欺上瞞下的誠信善良之人。到時同僚和同事樂意相處的,同樣也不是口甜舌滑的「醒目仔」,而是可以信賴的,不會邀功卸責或出賣同僚的誠信善良之人。所以說,未來社會的科技力量更巨大,更廣泛,因此品德之才更顯重要。

7. 靈性之才

    以前人類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電燈發明後,日入也可以不息了,這是科技延伸了工作的時間。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結合,則身處天涯海角都擺脫不了工作。這是科技延展了工作的空間。未來的社會,工作的時間和空間都將進一步延伸。而社會愈發達,科技愈便捷,生活的節奏就愈急、愈亂。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我們的心情很容易變得急躁,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變得枯燥。因此如何在這種「急躁」和「枯燥」中安頓自己心靈和情緒,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種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的生活節奏更急促,更混亂,因此靈性之才更顯重要。

    以上各種才能,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才能。但有哪一項是DSE、TSA、BCA、默書、測驗、補習、做抄寫、做練習……可以培養的呢?沒有!所以說在今天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即使是高才,也只是考試之才,並非社會之才,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才。所以希望家長們記住這個「『8不』教育觀」的第4觀——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才。


17.3.20

假的,都是假的 何靜瑩

假的,都是假的

何靜瑩   17/03/2019


    2006年初我在《信報》刊登連串有關中國「軟實力」(soft power)的評論文章後,《人民日報》邀請我寫一篇濃縮版。2007年胡錦濤首次把「軟實力」正式寫入中共十七大報告,我快步走到Joseph Nye教授的辦公室,預言中國將出產好看的國際電影、對國際事務更有承擔、開放社會、學術自由及政治改革。然而Nye抱審慎樂觀態度,禮貌地回了一個「你太年輕」的微笑。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畢生研究「權力」的哈佛政治學教授Nye,1990年首創「軟實力」概念,提出一國不要只着眼建立傳統軍事和經濟力量——「硬實力」(hard power)。國家也要創造更誘人和更省錢省力的「軟實力」,通過吸引力而非威迫利誘,令人想跟從你和變成你。運用「軟實力」,不用費一兵一卒去威迫、不用花一分一毛去利誘或收買別人,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我回港後,一直觀察中國「軟實力」建設。美國漢學家David Shambaugh估計中國對外宣傳每年投放約100億美元;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要提升我國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對外宣傳」。然而,國際民意調查顯示這10年來亞太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正面評價主要持續下跌(見●圖1)。


    我們從Nye提出構成軟實力的三大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看中國多年以巨資打造的「軟實力」工程,為何吃力不討好。

(1)帶水分的文化推廣

    文化可區分為「高檔次文化」(high culture),包括文學、藝術、教育、學術著作,和「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泛指大眾化娛樂。約21世紀起,中國文化進入國際殿堂:高行健是第一位華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運動員姚明及李娜、鋼琴家郎朗等都能幫助中國增加「軟實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2016年G20杭州峰會、大量吸納外國留學生、投資荷李活電影業等,都是建立無形的「軟實力」舉動,希望別國認識中國文化歷史後,認同及尊重中國,並降低因中國日漸強大的軍力和經濟體系所導致的憂慮和壓迫感。

    中國經濟增長加強了「硬實力」,也可提升其「軟實力」,Nye常讚歎「能讓數億人口脫貧,是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然而,中國卻因此成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有種揮之不去的想法——你要賺中國14億人的錢,便要說好聽的話。於是,NBA球員、頂尖學者、藝人和創作人等海外人士,言論經常要作不同程度的自我規範,甚至被脅迫成為「護旗手」,發聲明支持中國的政治立場。

    愈來愈多外國人發現,表面善意、利他主義的教育獎學金、經濟援助、文化交流活動,不少是中共用來滲透別國的工具。於約150國設500多所孔子學院,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但其不透明操作遭美加政府、伙伴大學質疑妨礙學術自由和滲入情報工作,被指為中國大外宣影響當地高等教育的「特洛伊木馬」。

    「軟實力」宗旨是用文化魅力吸引別國,使人對你有好感,但中國常以恐嚇、欺凌、財大氣粗的姿態出現,徒添反感情緒:假的,都是假的!

(2)中國模式的政治價值觀

    政治價值觀念也是軟實力重要來源,包括政府能否分別對自己國民及國際社會兌現承諾。西方國家的「軟實力」來自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環保等令其他國家人民嚮往的價值觀,中國的驕人經濟發展模式,在非洲及拉美的國家產生的「軟實力」,遠高於西方國家及鄰國如菲律賓、印度和日本(見●圖2)。



    鄧小平引入市場經濟體制及推動黨政分開,給海外產生盼望和吸引力,增加「軟實力」。但假奶粉、假疫苗、缺乏法治制度、侵犯知識產權、人臉識別監控系統,還有打壓異見人士、維權律師、教會、藏族人及新疆維吾爾族人,加上國進民退、「定於一尊」及改憲容許「主席終身制」等作為……這些專制維穩價值觀不但嚇退國際政治支持,還引起許多國家對中國霸權的戒心。

    在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引致全球大流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缺乏承擔責任的胸襟還算了,講少兩句默默抗疫及支援其他受害國家不成,卻要反守為攻、到處「挑機」,多次推卸病毒來源是美國或英國,新華社還理直氣壯地說「美國欠中國一個道歉,世界欠中國一聲感謝」……這等甩鍋表現、涼薄措辭混合假話謊言,盡顯中國特色的「大國風範」。

    約150感染國逐一面臨封城鎖國、停課停業停賽事、環球股災……全世界因中國瞞報疫情而「針拮到肉」,終於醒悟:假的,都是假的!

(3)欠缺公信力的外交政策

    有公信力及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也是建造「軟實力」的資源,尤其是透過高度諮詢性的手法和多邊會談,提倡包含性和同化式(inclusive and co-optive)的長遠外交政策。中國的「一帶一路」涵蓋近70個國家約45億人口,為當中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亟需的鐵路公路海港油管電力建設,願景令人矚目。然而,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爾代夫等國人民,開始質疑「一帶一路」的大型基建項目,是糖衣包裝的新殖民地主義手段。

    中國積極參與各種世界組織,顯示出一個有承擔的持份者如何貢獻世界公共利益(global public goods),實屬好事。然而,中國背後操控發展中國家,以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指控,令西方國家反感。世衛總幹事譚德塞一再延遲把疫情宣布為「國際緊急事件」及「世界大流行」,並一味唱好中國抗疫工作,連累全球(除了港澳台俄朝)錯信世衛而輕忽防範,令世衛的公信力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陪葬品。

    此外,中國利用資訊科技在其他國家操控及影響當地輿論,以收購外國媒體及製造假網絡資訊滲透世界多國,還有無處不在的「高級黑」、「低級紅」和「小粉紅」,愈來愈多人看穿中國大外宣的面孔──假的,都是假的!

官方宣傳難講好中國故事

    在資訊時代,除了靠軍事或經濟取勝,也要看誰的「故事」取勝。習近平多番提出「講好中國故事」來建構「軟實力」,理念沒錯,問題是出於政府之手而非民間社會自身構建的故事,終歸是欠缺公信力的官方宣傳。
「掛羊頭、賣狗肉」的大外宣建立的不是「軟實力」,而是軟弱、心虛和橫蠻的掩飾,因為大家知道那是假的,全都是假的……只有騙子才是真的。


漂白水

亂溝漂白水 小心爆毒氣彈



  1. 不少人以為把漂白水跟其他清潔劑「共冶一爐」,可增強消毒或清潔效能,化學專家提醒勿藥石亂投,漂白水和清潔劑含不同化學成分,混合後有可能釋放毒氣,甚至爆炸,弄巧反拙。
  2. 不少專家指出,漂白水和酒精在消滅病毒或細菌的效率及效用上都表現甚佳。在這非常時期,兩者被熱捧成抗疫法寶,繼而出現搶購潮,實在不難理解。但不少人沒有正確使用這對消毒孖寶,未能物盡其用,除了減低其本身功效,更會增加安全風險。
  3. 漂白水切勿混合其他清潔劑或化學品使用,特別是『哥士的』,否則會爆炸!為安全起見,建議先用清潔劑除污,過水後才用經稀釋的漂白水消毒。
  4. 漂白水可將色素分解,透過氧化作用把帶顏色的分子轉化成沒顏色的分子。它是以氯為原料製成的產品,因其具強氧化可破壞微生物的重要結構,如蛋白質、核酸等,所以能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
  5. 一般含氯的漂白水產品,在不同酸鹼值條件下會發生不同變化。當其酸鹼值介乎pH3至pH7時,會處於「次氯酸分子」(HOCl)含量最高的狀態,這時殺菌能力最理想。如混入工業用蘇打(碳酸鈉)會令其酸鹼值上升,當上升至pH12或以上,它會離解成「次氯酸根離子」(ClO-),這時殺菌能力會降低;若混合過量酸性的醋、通渠水(硫酸)或鏹水(鹽酸),當其酸鹼值下降至低於pH3後會變成有毒的氯氣(Cl2)。「次氯酸」雖然穩定度低,易被分解,又不能長時間保存,但因殺菌能力強,低濃度已有相當效力,是理想的漂白水配方。
  6. 清潔劑配方成分複雜,切勿和漂白水混合使用,否則會出現化學反應。其中一個情况是會出現「氧化還原反應」,令清潔劑和漂白水一同被分解而失效。另外,固態哥士的在漂白水溶解時會釋放熱能,不但會分解漂白水,還會釋出大量氧氣和氯氣。若把它們混合後密封在玻璃樽等器皿中,會因氣壓逐漸增強而把器皿谷爆。
  7. 漂白水具腐蝕性,使用前不但要先開稀,還要戴眼罩、口罩、圍裙和手套等保護裝備。它不可接觸熱水,也不可在陽光下暴曬。購買時要留意使用期限,開封後最好在1年內使用。
  8. 漂白水是濃縮液體,接觸眼睛和皮膚會造成化學燒傷,不慎飲用亦會中毒,用作消毒時,一般應用清水1比49或1比99的比例稀釋。按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家居清潔使用分量為1比99,清理嘔吐物、排泄物時分量為1比49。
  9. 漂白水在40℃以上、長時間受光線照射及接觸熱水後會被分解而失效,所以一般原裝漂白水都會用不透光的膠樽盛載,而使用時也不宜用熱水開稀。
  10. 另外,漂白水會隨時間逐漸被分解,故不宜過量囤積,要留意包裝上的有效期,開封後應盡快使用。而存放時要避免接近爐頭或長時間有光線照射之處,亦不要放在櫃頂以免液體從高處四濺,放在陰涼的地面或櫃的低層較安全。
  11. 另外,不可用透明的膠水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盛載漂白水,因其是強鹼性會把膠樽分解;而金屬器皿亦會被漂白水腐蝕而失去光澤。
  12. 部分五金店會出售散裝工業用漂白水,成分和在超市出售的原裝家用款式大致相同,但要注意濃度。家用漂白水的濃度約5%至6%,但工業用的高達10%至12%,主要是給工業漂白布料、紙張或實驗室使用。若想在家居用工業用漂白水,需用清水稀釋一倍或以上,即一份工業用漂白水加入同等分量清水,使用前再用清水以1比49開稀便更安心。
  13. 各式酒精產品含不同成分,用甲醇製造的有毒,不能塗在皮膚上。另外,要避免在廚房或有明火的地方噴灑酒精,否則有可能引發火警。酒精具破壞微生物蛋白質的能力,所以有消毒殺菌功效。
  14. 酒精是含有羥基(-OH)的小分子化學物,常見的成分有甲醇(methanol)、乙醇(ethanol)或異丙醇(isopropanol)。」異丙醇是常見的消毒搓手液主要成分,部分產品會用乙醇製造。因甲醇含毒性,只能在工業上製造其他化學品,不能製作搓手液等醫藥用產品。
  15. 乙醇是啤酒、烈酒等酒精飲品的成分,氣味比異丙醇芳香。含60%以上乙醇的烈酒或茅台酒具一定殺菌功效,而啤酒和紅酒分別只含5%及12%乙醇,故不具殺菌能力。
  16. 在港出售濃度高於30%的乙醇產品須徵稅,成本較高,所以售價會比用異丙醇製造的產品昂貴。疫情前一支200毫升的消毒乙醇約售100元,用異丙醇製造的相同分量產品只售十多元。
  17.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消毒酒精的乙醇或異丙醇的濃度約60%至80%,效能會較理想。一般市售的乙醇和異丙醇的比例約為70%至75%,可直接使用。但購買民間自製的酒精搓手液時要留意濃度,部分產品可能含95%的乙醇或99.9%的異丙醇,濃度太高殺菌效能反而會較弱。
  18. 濃度過高,酒精對細胞的滲透力反而會減弱,阻礙它深入細胞深處殺死細菌和病毒。另外,他提醒酒精產品易燃,不要在廚房噴灑或擺放在爐頭附近,手持燃點煙草時不要使用。
  19. 五金店出售漂白水或酒精予市民前可先稀釋至常見的家用濃度,並提供正確的化學標籤,列明成分、濃度、危險警告和注意事項等,以保障用家安全和店家的法律責任。若出售缺乏合規格標籤的危險物品可能觸犯化學品安全條例。
  20. 漂白水消毒水龍頭易失光澤,消毒家居時有不少細節要留意。漂白水會令衣物脫色,為衣物消毒時要留意。為免衣物上的細菌在家中散播,回家後可馬上往廁所脫下污衣,盡快放進洗衣機清洗;若洗衣機不在廁所可先把污衣放入膠袋。
  21. 人造纖維、風褸質地的薄身衣物,會較方便清洗和吹乾。漂白水會令洗手盆水龍頭、去水口的金屬塗層失去光澤,建議用其他消毒劑清潔。為免交叉感染,用酒精清理書包、手機表面時不要用同一塊抹布,抹布要和其他家用抹布分開洗滌。

建制派才是北京的最大負累(下) 沈旭暉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何謂奪權於江湖」:

建制派才是北京的最大負累(下)

沈旭暉   16/03/2019


    自從提出通過選舉改造立法會、選委會、特首選舉、真普選的兩年路線圖,長期壟斷香港資源、但只代表一小撮民意的少數派(前稱建制派)大為緊張,認為這代表「奪權陰謀」,「不能得逞」。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浪費了22年,北京也應該認真思考一籃子問題:甚麼是「奪權」?甚麼是「建制派」?甚麼是中國在香港的最大利益?全球局勢變幻莫測之際,這地方應該如何管治?

行政長官應超然於黨派,為甚麼只捍衛少數派利益?

    今天「一國兩制」變形走樣、接近名存實亡,賢愚共知。早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的1984年,代表香港兩局議員訪京的「大Sir」鍾士元爵士,就曾親口對鄧小平預言香港人的三大憂慮,結果全部不幸言中:

    第一,「擔心將來的港人治港,實際上是京人治港,中國表面上不派幹部來港,但治港的港人都由北京控制,港人治港變得有名無實」。

    第二,「九七後,中國處理香港事務的中低級幹部,將來在執行上不能落實中央的政策,不能接受香港的資本主義和生活方式,處處干擾」。

    第三,「雖然港人絕對信任鄧主任及現在的國家領導人,但擔心將來的領導人又走極左路線,改變現行國策,否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政策,使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全部落空」。

    閱讀《基本法》,其實中聯辦也好、特首也好,本來都只是球證,不是落場踢球的stakeholders。特首不能加入政黨這一條,就是希望這職位處於超然地位,不被個別政黨立場和利益牽制,以便吸納社會各界支持:這裏的「社會各界」,絕非少數建制派,而是真正代表大多數民意的「各界」。九七前的新華社社長(相當於現在中聯辦主任)許家屯,在回憶錄透露未來的香港特首需要香港人接受、中國政府接受,最好還是「親英」的,當時最熱門人選是鄧蓮如。

假如非建制派當選是「奪權」,
難度必須選輸才是「選舉」?

    但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特首、問責官員、行政會議、立法會某陣營的議員、還有他們的附庸區議員,都被當作一個名叫「建制派」的綑綁式政黨;特首捍衛的不再是香港人利益,而只是這個不得人心的黨派利益。然後禮再崩、樂再壞,逐漸連各級諮詢機構、乃至任何有位置的角落,也要成為所謂「建制派」,才有廚餘分配;社會佔六成以上民意的真香港人,包括國際社會爭奪的新一代人才,卻成為被刻意邊緣化的對象。

    要是開宗明義一國一制,寫明香港必須由少數派執政,「奪權論」起碼是真小人。現在卻相反:例如在立法會選舉,任何參選人只要不被DQ,有支持就能當選。既然是這樣,就算七十席全部由非建制派奪得,也不是「奪權」,正如特朗普就是被拜登取代,也只是正常政黨輪替。否則是否建制派得不到過半35席,選舉就是非法?是否暗示選舉只能選輸,否則就要搬龍門?選舉的目的,正是通過競爭,讓民眾選出代議士,監督議員不會永續執政(和永續反對)。假如非建制派只能飾演永不執政的花瓶,這和中國花瓶「民主黨派」(所謂「參政黨」)有甚麼分別?政府一方面鼓勵選民登記、全民投票,另一方面卻牽頭宣傳不能選出某種結果,也就是認證「選舉無用論」。這樣奇怪的邏輯,香港只此一家。說出這種論調的人,不是真小人,而是偽君子,才是真正的「奪權」。

「建制派理念」是擁護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換屆又如何?

    然後再問:究竟怎樣定義「建制派」?他們有哪些理念?假如單看建制派大黨的政綱,在民生層面,和所謂非建制派幾乎一樣,隱去黨徽,極難分辨。即使是政治議題,大家不會忘記,民建聯也曾把「0708雙普選」放進政綱。唯一consistent的,只有一點:「信政府,唔怕」,「阿爺吹雞全部跪低」,至於是否對港人有利、邏輯是否矛盾,none of their business。翻譯成為官僚語言,這叫「擁護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希望社會穩定,確是不少民眾的期盼,深藍也有其票源,各地皆然。問題是,投票支持永恆少數派去「維持穩定」,本身就是反邏輯的:邏輯告訴我們,這只會製造永恆的不穩定。何況少數派真的在穩定局面嗎?區議會變天,假如支持者需要「建制派」維穩、和諧,理應全面配合區議會主席唱好社區,作為舉手機器,投票贊成一切議案;結果他們卻立刻飾演新角色,自居「反對派」,處處阻撓區議會「依法」作出的一切決定。深藍假如需要的是和諧穩定,難道這不是出賣?

    要是這批不知應該叫甚麼派的議員無論誰當選,都當支持機器,就像連續十三屆當選人大代表的申紀蘭那樣,最自豪的政績就是「一生人從沒投過反對票」,打倒鄧小平她贊成、鄧小平復出她贊成、推動文革她贊成、將文革定性為錯誤她贊成……,反而一以貫之。但香港這些所謂建制派,根本不是捍衛穩定,而是捍衛自己的小圈子利益。假如在未來的立法會選舉,從來只代表少數民意的他們,終於失去靠「屈機」得來的多數議席,然後特首也變天,他們是否就開始拉布堵路?還是繼續撐政府?假如是前者,只要穩定的深藍,為甚麼要投他們?假如是後者,則代表他們沒有任何獨立影響力,北京又何須力保他們?

建制派專政,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

    過去22年,香港早已是少數派「一黨專政」,到了2012年後,更是壟斷性的全方位劣質專制統治。對真香港人而言,這自然是赤裸裸的暴政;但即使站在北京角度,這就是長治久安嗎?

    中國在香港的核心利益,分為虛與實兩大層面。虛的,就是國家主權、國家尊嚴、民族大義一類大題目,由於「大」,就不能客觀量度,往往成為小報告大而化之、掩飾無能的萬用key。但「大話怕計數」。以北京最介懷的港獨議題為例,2012年前,幾乎無人談論,但特區政府越偏向一國、全面管治,港獨卻由偽命題變成真議題。「從現象看本質」,是共產黨員的基本訓練。北京認為李登輝、蔡英文搞「漸進式台獨」,那他們二人和近兩任香港特首施政的客觀效果,又有甚麼分別?同樣沒有名義上推動獨立,同樣令民情根本改變,同樣令本土思想成為主流,令國民黨、民主黨等「大中華膠」都不得不跟隨。鄧小平說「警惕右,但主要防左」,不就是這樣?

    至於實的利益,就是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的國際窗口,有融資、集資、洗錢、避險的獨特功能。當新冷戰出現,中美貿易戰持續,全球大渾沌可期,香港對中國的價值只有更高,我們談過不少。蘇聯為甚麼轉型失敗、為甚麼崩潰,沒有香港這樣的窗口,才是關鍵。值得注意的是,被少數派文宣宣傳為十惡不赦的人,無論是泛民、本土派、還是港獨,都沒有意欲破壞香港上述功能,也從未把阻撓中國在香港洗錢列作訴求;他們在意的光復行動、趕走水貨客和娜娜,不但不會影響中國核心利益,反而有利通過強化邊界,來捍衛香港的國際地位。到頭來,即使本土派執政,受惠的還不是北京?

    相反少數派只要永續執政,就會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一如35年前大Sir的警告,連九品芝麻地方官的指令也奉如聖旨:這裏做一做數、那裏圓通一下,香港的最後價值,十年內,就會歸零。中國要上海、深圳、澳門取代香港,幾乎不可能,但要毀滅香港,卻易如反掌:讓少數派繼續少數人的暴政就是。2020-2022年,是北京需要思考的關鍵年:讓悲劇繼續下去,香港價值歸零?還是承認22年的大失敗,訂立全新社會契約,從新出發?

1974   The Conversation

1974   The Conversation


上世紀六十年代連串刺殺案到水門事件,在巨大政治陰謀操弄之下,個人力量微乎其微,「真相」愈來愈神秘莫測。一切是我們看上去那樣,還是另有內情 ?

世人最終會得知「真相」?

四十五年前的《The Conversation》,在2019年的香港回看,特别有感覺。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