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夕拾朝花:麵包與玫瑰
黃念欣 08/03/2022
上周寫烏克蘭文學,有人說「看了半天,一句烏克蘭文學都沒看到呢」。是寫得有點匆忙,那麼本周補上吧。偏偏同期多事,因前輩電台女主持廣傳「前夫俄羅斯攻打前妻烏克蘭」論,滿城掀起「婦人論政」的譏誚之聲。先不論該帖文如何引喻失義,我很懷疑輕蔑者有多少人花數分鐘查正過所謂2000億債務與盧甘斯克、頓內次克的地方主權問題。帖文已刪,事實可查,此處毋須深究。此事倒讓人感嘆,對婦女的偏見,在天災人禍之際仍是無處不在︰一、婦人轉貼前夫論,但帖文原作者是女人嗎?這種抽水取譬的寫法在男人筆下還少嗎?二、退一萬步,烏克蘭既是「前妻」,她的交際哪要受前夫侵略教訓?
到底應不應該扯上三八節呢 ? 丁玲在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三八節有感〉一文就問過 :「『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麼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昵 ?」婦女節全名國際婦女節或國際勞動婦女節,自20世紀初女工待遇問題與婦女社會角色轉變而起,要求合理工資、工時與選舉權,議題一點也不三入。1909年美國社會黨首次提出慶祝婦女節,後擴展至歐洲、蘇聯,1922年起定3月8日爲國際婦女節,1924年中國在廣州《民國日報》 發表社論〈慶祝國際婦女日〉,倡導與積極策者,就是中國婦女運動驅何香凝。
根據何香凝的回憶,她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紀念三八節的幾個口號 : 「男女平等」、「各機關開放容納婦女」、「婚姻由,不得歧視再婚婦女」。她更動員丈夫廖仲愷作「國際婦女節之性質」專題演講,廖氏謂「吾人求解決國家社會各問題,則對於婦女問題不能不同時兼顧」。可見婦女問題亦大矣。回想「鳥俄前妻前夫論」所 引起的問題,不在於婦人論政,或未有國際關係訓練者妄議時事 ; 而是我們今天仍未做到論政不限男女、在各個知識範疇容納婦女聲音,以及竟説一個罔視婚姻自由與歧視離婚婦女的譬喻「顯淺易明」。
既要麺包,也要玫瑰
《國際婦女節考》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 一 書指出,儘管今天國際婦女節具有社會主義色彩,「在中國,婦女節最初是國民黨和共産黨共同紀念的,其含義既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更不是共産主義性質的」。美國婦女節口號 「麵包與玫瑰」 ( Bread and Roses ) 來自詩人 James Oppenheim 同名詩作,意指經濟保障 (麵包) 與生活質量(玫瑰) 並重。我想婦女節的精神核心即在於此 : 不要説妳們已很溫飽,其他 (可嵮上任何東西 ) 就不重要。價值偏偏就是多元的。
詩作很動人,尤其這一段 : 「As We go marching,marching, we battle too for men, / For they are women's children, and we mother them again. /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Iife closes ; / Hearts starve as well bodies ;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我們前進前進,也爲男人而戰 / 爲着他們是女人之子,我們又再爲人母 /人生不應只流血汗,從生到死 / 心與身俱餓羸,但給我們麵包,也要玫瑰。) 玫瑰不是什麼夢幻與奢求,是各種「活着」以外的尊重。
啊,不是要説烏克蘭文學嗎 ? 就説葉靈鳳譯〈烏克蘭民間故事選〉的一則吧。據説,有一個國家,收受賄赂的人要被砍去右臂,由審判官與警察執行。有一次受賂者被捕, 行刑日子到了,卻毫無動靜 ? 民聚走去質問,才發現,一屋子的審判官與警察,都是没有右臂的人,誰去執行呢 ?一一這就是烏克蘭式的幽默,有夠暗黑辛辣,跟隔壁尊子大哥的大作不遑多讓。三八佳節,願一切無知婦孺的論述煙消雲散,願每個攻擊别人爲無知婦孺的人,都不忘看看自 己的右臂。生而爲香港人,我很自豪,麵包與玫瑰,好男好女,我們永不放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