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0

港式喇沙

港式喇沙,香辣惹味



    喇沙──Laksa是馬來語,是星馬著名的娘惹麵食,有多種風味。在香港一般接觸到的多為咖喱喇沙,湯色偏黃白,連着一層紅油,亦帶濃稠椰香;另一種較常吃到的是亞參喇沙,湯是清澈的,呈殷紅色,味道偏酸辣,兩者配料和麵底不太相同,還有其他檳城喇沙、東海岸喇沙等,難以盡錄。

    港式喇沙湯水最好是橙色的,微辣,帶薄薄的椰漿味,略稠,但不至於稠至像汁,配料要有蝦、豆卜、芽菜、魚片、蛋。可惜對味的喇沙真的很難找到,有時太像咖喱麵,有時湯水太稀或太稠,有時不夠辣,自己做,便可以拿揑當中的平衡。

    喇沙的重點,是由香料、辣椒與蝦米炒成的喇沙膽。它材料繁多,包括紅葱頭、蒜、兩種辣椒、新鮮黃薑、南薑、香茅、蝦米和「峇拉煎」,比較特別的是石栗。

    未做過喇沙之前,總以為那顆粒口感來自花生碎,原來是這種馬來西亞香料,大大一顆,可在泰式食材店找到,生吃的口感像夏威夷果仁,嗅着帶有微微香氣。假如找到石栗,請同時選購「峇拉煎」,它又名馬拉盞,是一種乾蝦膏,切片烘乾後打碎成粉,使用方法與香味就像蝦醬那般。正宗的喇沙膽,其實應該還有喇沙葉。


有了喇沙膽 別忘蝦湯頭

    喇沙膽的做法很簡單,只需把所有以上提到的乾料和香料(除了蝦米)以攪拌器加點水和油打成蓉,再混以爆炒過的蝦米,慢炒至出油便成。說實話,製作好了喇沙膽後,與真喇沙仍差十萬八千里,那是因為仍欠湯頭!喇沙的鮮香來自三蝦,分別是蝦米、蝦膏和鮮蝦。蝦米與蝦膏已在喇沙膽裏,剩下的鮮蝦,便是必備的配料。把半斤蝦剝殼後,蝦肉備用,蝦頭蝦殼加薑片熬成蝦高湯。把高湯、喇沙膽混合,加上椰漿,便成了喇沙的靈魂,可以下麵與食材。喇沙會配以油麵、金邊粉或米粉,其實粉絲或薯粉都很適合,只要能夠吸收濃濃湯汁便為佳。

    炒一大樽喇沙膽,可分煮約4至5次2人份的喇沙,美中不足是喇沙膽顏色不夠紅,因為少放了辣椒的關係,嗜辣的可加數倍分量辣椒,味道會更有勁。除此之外,它仍然有一層紅油浮在上面。


◆喇沙膽材料

紅葱頭……10多顆
獨子蒜……3顆
香茅……3枝
石栗……8顆
指天椒……3條
乾辣椒……10多條
南薑……2塊
黃薑……1塊
蝦米……大半碗(約80克)
峇拉煎(馬拉盞)……1塊約15克
油……半杯
水……少許

紅椒粉……2湯匙

*紅椒粉可不加

◆喇沙膽做法

1. 紅葱頭、蒜、南薑、黃薑,洗淨去皮切塊或切片。
2. 香茅洗淨切片、石栗洗淨備用。
3. 指天椒洗淨去籽。
4. 蝦米和乾辣椒泡溫水10分鐘。
5. 焗爐預熱160℃,峇拉煎切片烘10分鐘至乾與傳出香氣後取出,打碎備用。
6. 蝦米瀝乾,切碎備用。
7. 除了蝦米和紅椒粉,把所有食材加進攪拌機,連同油和水打成蓉,成喇沙醬。*如打不動,適量添水。
8. 鑊中下少許油,爆炒蝦米,轉色後下喇沙醬和紅椒粉,以小火炒至少15分鐘至乾身和出油。

◆喇沙材料

喇沙膽……約4大湯匙(約80克)
海蝦……半斤
魚片……數片
豆卜……數塊
芽菜……適量
金邊粉……一碗
椰漿……約60毫升(可按濃稠喜好調整)
薑……數片
魚露……2湯匙
鹽……半茶匙
白胡椒……少許


◆喇沙做法

1. 海蝦洗淨後剝殼,蝦肉灑少許白胡椒備用,蝦殼留用。
2. 以薑片起鍋,炒蝦殼至轉色後加半鍋水,熬煮20分鐘。
3. 丟掉蝦殼,過濾成高湯。
4. 金邊粉泡軟,以熱水汆燙,同時汆燙芽菜,兩者瀝乾,置在大碗中備用。
5. 高湯下喇沙膽拌均後加椰漿煮開,依次下魚片、豆卜,最後下海蝦,熟透後夾起盛在碗中。
6. 以魚露和鹽為湯底調味,把湯澆滿大碗即成。

*嗜辣的話可在最後再灑點切碎指天椒。


說愛達人 : 周冠威,直面鬱結,在愛中學會療癒 潘曉彤  

說愛達人 : 周冠威,直面鬱結,在愛中學會療癒

潘曉彤   05/01/2020


    一月一日的元旦遊行,數以百萬港人響應上街。電影《幻愛》在當晚七時許於藝術中心舉辦第六場優先場。

    沒人預料到遊行會被腰斬,導演說有些影迷朋友致歉沒法出席,也有人離開停滯的遊行隊伍,趕去觀影。

    那一夜,警方大圍捕,許多人不明所以地抱頭蹲坐街頭等候被搜身,在這樣的動盪時勢,要單純地談情說愛,如同言說希望,一樣不容易。


1.「這是一部愛情片」

    「這套戲,我不想標籤成為精神病患者控訴社會的電影。這不是社會問題片,是愛情片。」周冠威給《幻愛》這樣的單純定調,也是一份勇氣。電影中男主角阿樂在街頭為一個病發脫衣、驚恐哆嗦的女人解圍,遇見仗義給她裹上外套的欣欣。一次在回家的電梯裏他們重遇,他遲來的初戀就這樣自然地展開。直至一次在晚上無人的輕鐵月台上,「我什麼都知道了。無論你有無病,我都愛你」,眼前的欣欣如是說。阿樂發現自己病發,辭掉工作積極治療,卻在中心遇上以思覺失調的「情愛妄想」徵狀為論文題目尋找個案的輔導員,這個跟阿樂握手、如初次見面的人叫葉嵐,有着與欣欣相同的臉容,因為輔導,慢慢與阿樂愈走愈近。

初次接觸精神病患者 如被電擊

    電影尾聲,他們的親密關係被揭發,女主角面對學院的質詢,反問專業守則的本意。這也許會令部分觀眾掉入醫學倫理與情愛拉扯的觀影視角。但說緣起,周冠威卻羞愧笑說,因身邊親人朋友都沒患病,自己對精神病患題材本來完全無感,拍攝始於演藝學院畢業兩年後,他回到母校任教的契機。他要指導學生完成畢業短片作品,學生便給他一個精神病人殺人的故事大綱,他一看,大叫救命,「聽到有啲厭惡,典型的暴力傾向的印象,我話我成世人都拍不到」。他沒就此打發學生,嘗試聯絡社工接觸受情緒困擾的案主,試試從其他角度了解,怎料接觸的第一位病人跟他面對面分享,使他如被電擊般深刻震撼。他憶述那個十幾歲的女生每次病發時所見,當她把雙手放在鋼琴上,就會有一個人拔出大刀用力砍下,她每一次都確實看見,也感受到痛楚,「一擺就痛,即使好鍾意鋼琴,但她不可以,甚至要抗拒,這個拉扯令我好心痛」。他也清楚記得當年自己口中溜出了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問題,「我問,你不覺得好荒謬的嗎?點會無端端有個人在你家裏對你這樣做,你點會相信?」女孩只答一句,「這就是病」。周冠威才意識到自己眼界、心腸、知識的狹隘,一次讀到一則病人在街頭脫衣失禁的新聞,旁邊有湊熱鬧的人用手機拍照,激發他創作的決心,「我真係好想鬧呢個人!」多年後寫成的劇本裏,男主角阿樂在第一幕替當年沒如願以償的周冠威,為那個病發女人抱打不平。

精神病患者的愛情故事

    好吧,若如他所言,這真是個純粹的愛情故事,為何當年如此執著聚焦愛情,還堅持這十多年長跑,執意把故事延伸,斷斷續續寫了十年?在剛開門客人不多的咖啡店裏,周冠威朗聲大笑,坦白直接,說因為當年失戀了幾年,「好想拍拖啊!」他感到孤獨,也由此想像精神病患者有着相似的感受,「他們都會渴求戀愛,每個人都渴求戀愛,那麼他們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呢?我就將自己的心情與他們連結在一起」。


2. 每個人都千瘡百孔

    《幻愛》的雛形,名為《樓上傳來的歌聲》的短片當年在四個月內拍成,同學們都順利畢業了,周冠威卻念念不忘,想將故事拍成長片。當年初出茅廬的單身小子,在電影仍在籌備上映的今天已經成家立室,更有一個五歲大的兒子,這個在現實發生的愛情故事,可謂相當勵志。

    「這個定位,我某程度上希望變成一種尊重,尊重就是,沒將精神病患者剔出來,不需要。呢套戲,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愛情。」電影採用大量夜景,阿樂的暗戀對象疑幻似真的迷離身影隔着車窗浮現,忽爾又會在地下隧道的廊柱後跳出來給他一個吻,但緊扣的手卻是如此可觸可感。「又或者,我覺得每個人某程度上都有精神病,我用另一個字眼,可能心理有病。有些人心理的一些糾結有機會轉化成所謂的精神病,有些人可能壓抑了。但回到根本,每一個人都有些鬱結阻止你去愛,去被愛,我覺得《幻愛》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的確,女主角葉嵐即使讀書成績優異,考上了研究院,面對病人,她主導臨牀心理輔導,但現實裏她也是千瘡百孔,感情生活糜爛荒頹。與阿樂分手後的一幕,滴滴答答的乒乓聲貫穿男女主角所處的空間,葉嵐打開門,以為阿樂來了,門外原來無人,聽見的原是幻覺,道出了面對愛情,人人其實一樣幻得幻失。

    但在精神病患者的愛情世界裏,周冠威更能體會愛情的美好,「他們(精神病患者)的愛情好難,要接受自己值得被愛,自己勇敢去愛,對方也要好有勇氣,好包容,這是好大的接納」。他在分享小組裏聽過精神病患分享一個必然的共同經歷——什麼時候跟對方坦承自己患有一個極可能要伴隨一生的病,「你愛他,是不是要跟他講呢?這就使我回到傳統老套的一生一世,要犧牲,要共同努力,這些愛情好真摯的元素。在他們的感情世界裏,我更容易看得見。或者這樣說,借他們的故事,可以講到愛情很有價值的東西」。

他們的脆弱 我們也有

    從開始對精神病毫不認識,到一次次面對面接觸,漸漸加深對他們精神世界的了解。但人的所見所感,都無法不受限於自己的目光和感官,又怎樣超越自己代入他人,感受別人的感受?「不知道可不可以叫做一條鑰匙呢?就是你相信你得嘅。因為大家都是人,他們發病,都是因為人性,人性有好多東西是共通的。他們的脆弱,他們為什麼會有這些妄想和幻覺,對愛情的渴求囉,我都有啊,有人覺得孤獨,想有人跟他們聊天,結果有但原來是幻聽。有些未必咁浪漫,有些幻聽是指控,原來是內心的恐懼,當你從小被媽媽鬧,持續的,你想想自己作為一個人,你怎麼不能理解呢?」病發時的恐懼全都其來有自,戲中阿樂不敢愛,常常夢見一隻黑羊的脖子被十數雙手爭相緊握,繼而被埋葬,葉嵐告訴他,那是活在幻覺的他想殺死真實的自己,說:「夢是假的,但反映的欲望與恐懼都是真的。」她伸出手腕,說自己終於戴上藏起已久、媽媽給的手繩,並不察覺長大了仍活在曾被媽媽要求在眾目睽睽下脫衣的陰影裏,她覺得自己不可愛,與所謂生病的阿樂有着類似的創傷。

3. 電影應展現對世界的悲憫

    周冠威架着眼鏡,講話有條不紊,說起自己年少時其實受過輔導社工「關顧」,記者驚訝,難以想像他竟是個壞學生,他笑着更正,「我會形容是不讀書的好學生」。從來成績不俗的他突然在中四那年開始荒廢學業,轉捩點是選科的關口,「我好細個時要見言語治療師的,英文有幾個音讀不到,對英文好抗拒,到這一刻都仍然是我的創傷。我當年好憤怒,我好鍾意歷史,都鍾意地理,覺得好荒謬啊,點解我想學一種知識,全部用晒我好handicap的英文?到了中四中五時,全世界嘅目標就是會考。這些東西衝擊了我,覺得我要走我自己條路」。對教育制度極度不滿的他全心抗衡,當人人在禮堂裏埋首應考時,他雖也執筆坐定定,卻是將認識的導演、戲名和樂隊組合一行又一行填滿試卷,對我乾笑了幾聲,「唔知噏乜,完全搞唔掂啲英文啊!就寫希治閣、馬田史高西斯,我當年唔鍾意廣東歌的,鍾意Radiohead」。班主任終於走到他面前,放下紙條,上面寫着:「你見一見社工」。

年少孤獨 電影成為出口

    「Yeah! Bingo!終於有人理我了!」今天回想,他依然興奮,《幻愛》刻劃輔導與被輔導者之間的關係,周冠威說可能源自他對社會工作的情意結,他深信輔導對一個人的作用,七年前甚至跑去讀了一個短期課程,「有用㗎,起碼有個渠道讓我去講嘢囉!」年少的他曾因不被父母理解,身邊所有同學忙於讀書,自覺終日陷於孤獨,「我嘅朋友,凈係得電影啫」。他於是以每天看三部電影的節奏,在中四五兩年暑假裏共看畢六百部戲。而他後來也真的走上了電影路,帶着關懷。因為感同身受,寫過一部以學童自殺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回應香港教育制度裏的種種問題,故事講述一間中學一天出現了一封以「七個想死的學生」署名的通告,控訴考試不公,聲言集體自殺,開考日為死線。他在談及這個劇本的唯一一次訪問裏,提起劇本有這樣的一幕:一個學生在天台企跳,餘十數步便臨邊緣,一位陌生的姑娘路過,問她:「使唔使食支煙?」打破了刻板的規條,如此溫柔的姿勢,展現的是明白渴求了解的同理心。不過周冠威笑說:「思疑你要唔要提,因為都無人知。」這部名為《自殺通告》的電影因資金問題而最終擱置。

    「我覺得做創作很重要的是悲憫,對世人的憐憫。」周冠威花了長時間為《幻愛》資料蒐集,與病患及家屬見面,了解到強制入院時他們的掙扎,「好痛苦的事,家屬很不想,又覺得沒辦法,都要打」。戲中就有這樣溫柔沉重的一幕:葉嵐花了一整晚的氣力安撫因病發而自殘的阿樂,天亮了,阿樂離家,她才拿出電話,輕輕按下醫院精神科的電話。

4. 以〈自焚者〉發問 還有希望嗎?

    回看這些年來的創作軌迹,他自覺作品呈現的世界觀也隨他經歷了的人生階段轉變,笑稱曾經非常沉迷展現人性陰暗面,為了跟荷李活的樂觀主題抗衡,總覺得深沉才是好電影,「現在的我,看了咁多年這些戲,又覺得那些老套了。這個世界不是真的完全咁灰呢?」

拍〈自焚者〉作為警示

    但為何他還是拍下了《十年》裏的〈自焚者〉,以仿紀錄片的形式預言二○二五年的香港?那個香港,「二十三條」已經落實,防暴警察公然毒打示威者,有普通市民被「特工」軟禁,有人自焚爭取英方支援。周冠威說,不想十年後的香港變成這樣,才這樣拍香港,「好像很弔詭,但也是一種警示,就是我們再唔做啲嘢,可能就變成這樣了」。他說當年雖然悲觀,也努力「咇」出希望,留個尾巴,卻萬萬想不到,現實就給了他重重一擊的回應。〈自焚者〉裏,有人說了一句話:「香港還沒爭取到民主,因為未有人死」,六月至今的這場反修例運動中,他眼見有人犧牲了,發現原來仍不能帶來很多改變,一方面傷感絕望,另一方面卻驚訝,原來這麼多人以超乎他想像的程度愛着香港。「好電影是要提問,而不是設定答案,像我最討厭的考試制度那樣。〈自焚者〉就是問觀眾一個問題,你願意為香港犧牲幾多?你是否相信抗爭有價值,仍然有意義?信不信他們的犧牲會帶來好的種子?你信咪有希望,不信咪絕望囉。」

「堅持才能看見希望」

    同樣,他將《幻愛》比喻為愛情觀心理測驗,「你是否相信愛的力量?可以無條件包容,甚至犧牲?」作為觀眾,他深深領會男女主角間要透過消化自己的經歷、輔導等方式療癒自己,從而有信心去愛人和被愛,非常艱難,「但他們好努力啊!這種努力我覺得是,不論你成功與否,已經是一種盼望。現在我們常常說,不是看見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能看見希望」。一個他曾接觸、承受精神困擾的女生在出席放映會後告訴周冠威,這部電影給她帶來了面對現實的希望,「這令我有種安慰。拍電影嘛,其實都是想因為多一套電影,給這個世界多一些力量」。

4.1.20

花灑

減出水量同時加氣 花灑3招慳水 暢快淋浴


    港人耗水量驚人,水務署資料指出,香港每日人均住宅用水量達130公升,較世界平均110公升高近兩成,當中單是沐浴就佔了52公升。淡水資源珍貴,響應「冲冲五分鐘」縮短沐浴時間能節約用水,若同時使用節水花灑,慳水更多。但市售的節水花灑效能差異大,想有效節水又冲得暢快,就要識得揀。

    節水花灑設計不止一種,如何做到節水效果?效能與一般花灑有何分別?「設計科學」委託Thei建築科技與工程學系測試5款花灑,當中包括普通花灑、包裝註明慳水30%的花灑及獲水務署一級用水效益標籤花灑。

    測試前先將水管接駁壓力表及流量表,然後分別於兩種水壓下,量度花灑每分鐘耗水量兩次,取其平均值,數字愈小代表花灑愈慳水。kPa為壓力單位,當水壓高,水流量大,用水量就愈多。


■節水3設計

    有人擔心節水花灑水流弱,冲涼不夠暢快;其實標榜具節水功能的花灑,主要是透過減少出水量來節約用水,並透過不同設計,減低水流弱的感覺。以下是常見節水設計,因應款式或有不同:

■1 減少出水孔面積

    出水孔細小能有效限制出水量,但出水量過少,需要增加沐浴時間,而且沐浴感覺不佳。
    增加花灑射水速度和出水量,皮膚感到射水壓力高,沐浴感覺良好,但會耗用一定水量。一些花灑透過增加出水孔數目來減低每個孔面積,節水之餘,水仍具一定速度來保持壓力。花灑出水孔面積小但數量多,意味出水分散,射出水滴較小,水滴的總表面積大,易於散熱,會令水溫稍為下降。

■2 增加空氣

    花灑頭或手柄設加氣裝置,利用水流力量把空氣吸進花灑頭,湯兆昇與霍超華均認為,水與氣泡混合後形成氣泡式水流,慳水之餘,增加水流速,令人感覺有足夠水量冲身。

■3 安裝節流器

    節流器安裝在花灑柄內,設有空隙讓水通過,由於通道收窄,減少了可入水的空間,從而減少用水量。


用料影響耗水量

    測試結果令人意外(見圖),5樣本中,以價格最便宜,只售40元的普通花灑最慳水。花灑出水孔面積、數量,以及用料和設計產生的水阻,也會影響耗水量。5款花灑樣本手柄入水處橫切面面積均約160平方毫米,最慳水的花灑樣本5,具72個直徑0.6毫米出水孔,出水孔總面積只有約20平方毫米,大大減低出水量。而用水量最多的樣本3,出水孔總面積更少,只有約18平方毫米,為何用水較多?原來與水阻及水壓有關。

    如果花灑頭用料表面粗糙,水流經過時產生摩擦力,或花灑頭內部彎位多或角度大,同樣會產生水阻。由於花灑樣本5出水孔底蓋由塑膠製成,不及樣本3的金屬片光滑,因而增加了水阻,令水壓降低,導致用水量較少,使用時或感到水力不足。反之樣本3出水孔底蓋是一塊光滑金屬薄片,出水孔細小,水阻減低並保持一定水壓,因此用水量相對較多。 

    樓宇水壓、花灑入水量等因素也會影響節水效能,市民難以從花灑設計或單一因素來判斷,選貼有水務署用水效益標籤的節水花灑較有保證。

話你知:選購1級標籤 仍要留意耗水量

    水務署2009年起推出「自願參與用水效益標籤計劃」,合資格花灑會貼上用水效益標籤。用水效益分為4個級別,第1級最慳水,每分鐘耗水9公升或以下;第2級每分鐘耗水9公升以上至12公升;第3級每分鐘耗水12公升以上至16公升;第4級每分鐘耗水16公升以上。然而部分市售節水花灑沒有用水效益標籤,技術規格資料亦欠奉,市民難以知悉花灑實際節水效能,廠商應加入相關資料供市民參考。

    即使花灑獲1級用水效益,耗水量亦相距甚大,「沐浴花灑用水效益標籤計劃登記冊」中獲此評級的花灑,耗水量由每分鐘2.8公升至8.8公升不等,因此選購時可一併留意標籤顯示的耗水量。

   水務署提醒,如住宅水壓低,應選低水壓適用花灑,以免因花灑流量不足,無法啟動熱水爐。此外,如使用「花灑儲水式」電熱水爐,勿安裝設有開關水掣的花灑頭,否則可導致電熱水爐壓力過大而發生爆炸。


■測試家中花灑耗水量

    測試一下家中花灑耗水量,如低於每分鐘9公升,已嫓美1級用水效益花灑。

準備工具:
最少10公升容量水桶1個、1公升量度容器(能精確量度500毫升水量)、計時功能手表或手機

步驟:
1. 把花灑開至最大,待水流穩定
2. 水桶迅速置於花灑下,計時10秒
3. 迅速移離水桶,關掉水龍頭
4. 量度水量並乘以6,便是每分鐘水流量(公升)


乒乓球

拆解乒乓球原理 掌握旋轉奧秘 打出變幻球


    乒乓球精妙的技巧在於控制球的旋轉,若能精細地操控它的轉動方向,所打出的球之飛行路線有如鬼影變幻,令對手無所適從。用球拍擊打乒乓球的中心,球反彈後不會有太大程度的旋轉;若刻意用球拍膠面摩擦球的表面,球反彈後會轉動。旋轉中的乒乓球接觸球桌及球拍後飛行方向會有偏差,令對方難捉摸、易打出界。學習接球前,先要認識基本的旋轉類型。

    如何迎擊旋轉球?觀察對方球拍撞擊乒乓球的位置,可推測來球的旋轉方向,不但可避免「食篩」,接球時甚至可加速旋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 入門接法下旋發球,下旋接球

特點:
仿效對手用下旋還擊可抵消對方的下旋,避免球「食篩」後下墜落網。還擊時輕輕摩擦球的底部,球會穩定地向對方反彈,算是易掌握的接法。但要注意力度,太大動作揮拍易打出界。

物理分析:
接球時,從球的底部以反方向削球。因球拍與球底部的相對速度較高,令球碰撞反彈後速度增加。相反「上旋接球」由於是球板順着球旋轉摩擦,不會令球快速反彈。


■2 進階接法下旋發球,上旋接球

特點:
這接法可增強球的旋轉力,令對方措手不及,有利主動反擊。由於下旋球接觸球拍後會下墜,接球時若把球拍壓得太貼近球桌會容易抽落網,須巧妙地以弧線把球抽過網,新手較難掌握。

物理分析:
接球手的擦球方向和來球原本的旋轉方向相同,即順着其原本的旋轉方向摩擦,當球彈回發球手面前時會「旋上加旋」。


步法篇:一腳重心一腳移動更穩定

    步法可控制和球桌的距離。右手持拍的選手可用左腳作為重心腳踏實地面,靠右腳前後踏步移動,這樣可提高身體穩定性。如接短球時以右腳踏前一步;接長球則以右腳踏後一步。



小知識 : 乒乓球旋轉和摩擦力有密切關係。

■1 球側摩擦產生「力矩」
湯兆昇解釋,當乒乓球的表面被摩擦後,切向的摩擦力會產生一個力矩,令球產生旋轉。倘若大力揮拍打擊球的中心位置而非在球側摩擦,則較難產生旋轉效果。

■2 正反膠皮影響攻守
若用無顆粒的「反膠」(即平滑膠面)接觸球,因膠面和球的接觸面積較多,會產生較強摩擦力,令球產生較強勁旋轉,有助攻擊,但接旋轉球時也會較易 「食篩」。若用有顆粒的「正膠」接旋轉球,因球和膠粒的接觸面積較小,產生的摩擦力較弱,攻擊時不容易打出旋轉球,但接球時可減低「食篩」程度,有助防守。球手可按個人風格選用膠面類型,擅長旋轉球搶攻的球手會選用「反膠」,採用防守型打法可考慮用「正膠」。



臘肉

臘月到!濕度溫度合脫水 風乾臘肉 化合物提升味道



  1. 傳統智慧中,臘肉要在俗稱「臘月」的農曆十二月才可以製作,最主要原因是天氣的溫度、濕度都符合肉類脫水的基本要求。
  2. 製作臘肉時,環境必須符合3個條件:包括相對濕度要在60%以下;溫度在20℃以下,才能減少細菌滋生,避免豬肉變壞;第3點是要在通風的環境下風乾,令豬肉的水分含量由大約61%減低至約30%。在臘月時正值冬季,天氣較容易符合以上條件,因此在這段時間製作臘肉的成功率較高。
  3. 過度氧化有「油膉味」,純粹令豬肉脫水,並不會產生臘肉的獨特風味,最主要是豬肉內的蛋白質出現變化,才會出現與鮮肉截然不同的味道。在風乾過程中,肌原纖維蛋白會分解為縮氨酸及氨基酸,而蛋白質、氨基酸及還原糖又進行「梅納反應」,並產生了多種化合物,令到肉質變成深色及產生特別的香味。不過,這個反應的過程相當緩慢,需數天才有足夠時間產生。另外,脂肪部分亦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產生反應而氧化,令顏色變黃,而過度的氧化,便會產生醛、酮及醇3種物質,亦是我們常說的「油膉味」。
  4. 不少要長期保存的食物,都需要使用鹽來防腐,臘肉亦不例外,鹽及豉油除了增加風味之外,鹽還具有加快脫水的效果,亦可令到肉近表面的自由游離水分子減少,因而減低水活性。由於大部分的微生物都需要水分才能生長,所以當肉表面的水活性降低時,微生物的生長亦受到抑制,因而延長保質期。
  5. 臘肉在製作完成後,保存時間可達6至12個月不等,但需留意存放位置,存放環境的濕度要低過60%,而溫度約在20℃以下,才能令肉質保持乾燥,而想延長儲存時間,最好放進真空袋並放在陰暗處,因為真空袋能隔絕大部分氧氣及水分,減低脂肪氧化及細菌滋生的風險。


自製臘肉四大迷思

1. 改用焗爐脫水行不行?
以焗爐加熱脫水,很大可能出現溫度過高而令肉質過度受熱,導致過度脫水,令肉質變得過硬。另外,時間縮短令肌原纖維蛋白分解及梅納反應都無法產生,變相令臘肉風味下降。

2. 臘肉久放要曬太陽?
當臘肉上的脂肪直接經陽光照射後,會加速氧化,很大可能出現過度氧化而產生「油膉味」,最後更可能令整塊臘肉不能食用。

3. 不用真空袋只放進膠袋又是否可行?
由於一般膠袋不能完全隔絕空氣,所以臘肉亦會繼續與空氣接觸而繼續氧化;而如果袋內有水珠,臘肉吸收了這些水分之後,便會增加發霉及變壞的風險。

4. 烹煮臘肉前一定要用熱水汆水?
傳統智慧臘肉在烹調前汆水,是想將臘肉表面因過度氧化所產生的物質洗走,不過汆水的最大作用,是用熱水令臘肉吸收水分,以軟化肉的質地,方便切片及烹調。


落場實戰:粗針刺孔 掛肉風乾

材料:
五花腩肉500至600克
鹽10克
棉繩

醃料:
豉油2大匙
魚露1大匙
原庶糖15克
花椒粒5克
米酒4大匙
紹興花雕酒1大匙

Step 1
將五花腩肉切成厚2至3厘米、長約20厘米,或到超級市場購買已包裝好的五花腩肉,洗淨及用廚紙抹乾。

Step 2
在五花腩肉灑上鹽,並用手抹勻肉的表面。用粗身鐵針在末端的脂肪位置刺孔,再將棉繩穿過刺孔並打結。

Step 3
把五花腩肉掛到陰涼處,放置2至3小時直至肉面乾燥。

Step 4
將五花腩肉放入小膠箱,再加入醃料,然後均勻地抹在肉的表面,並封好放入雪櫃24小時,每隔一段時間需將五花腩肉翻轉。

Step 5
經過1天醃製後,便可將五花腩肉掛在陰涼處風乾,並於五花腩肉下方放置盛肉的小膠箱,直至日落後便將五花腩肉放回小膠箱內,存放在雪櫃中讓五花腩肉繼續吸收醃料。

Step 6
重複步驟5約5至7天(時間因應溫度及濕度不同),醃汁會逐漸被五花腩肉完全吸收,而肉質變得乾硬便完成。





被捕精神病者三求服藥 警不理 無律師家人陪錄口供 涉違警察通例 明報記者

被捕精神病者三求服藥 警不理 

無律師家人陪錄口供 涉違警察通例

明報記者   04/01/2020

精神病康復者A小姐曾被警方拘捕,稱拘留期間三度向警員表示需每日服藥,要求入院,亦指自己有勞福局發出的殘疾人士登記證,可證明確實為精神病人,但警員置之不理。最終她在保釋回家後才可服藥,拖延逾24小時。她說被捕後持續發噩夢及覺得驚恐,後來兩次覆診,醫生相繼加藥、調高劑量,顯示病情惡化。

    民陣元旦日遊行被腰斬後,警方在銅鑼灣大圍捕逾400人,多名無辜巿民被拘押,警方被批評濫捕,另又被揭疑對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者(MIP)濫權。

    有在反修例示威被捕的精神病康復者控訴,拘留期間向3名警員三度要求服藥,警員均置之不理,質疑她「玩嘢」,最終拖延逾24小時才再服藥,保釋後病情惡化,需加重用藥劑量。警方亦涉嫌違反《警察通例》,未有即時安排合適成人或律師陪同事主錄取口供。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倫智偉表示,知悉有約13宗MIP或抑鬱病患被捕個案,部分人無法即時與家人或社工會面,有急切醫療需要卻不獲即時處理。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警方漠視MIP被捕人權益,不將指引放在眼內。

警聲稱重視MIP權利:培訓警員 盡量安排合適者陪錄口供

    就警員涉嫌沒理會MIP被捕人的藥物需要,及沒有安排合適成人陪同,本報向警方查詢,警方未就此回應。警方稱重視保障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的權利,並已向所有新入職及在職警務人員提供全面培訓。警方亦稱,會盡量安排合適成人(親人、監護人或其他負責照顧或看守他的人等)陪同錄口供。

事主:值日官質疑「玩嘢」批「唔舒服又出來?」

    精神病康復者A小姐(化名)向本報記者表示,早前在示威活動中被警方拘捕,被拘留於警署期間,她三度向警員申明自己為精神病康復者,需每日服藥,但身上沒有該種藥物,故盼警員安排她入院治理。她亦指自己有勞福局發出的殘疾人士登記證,可證明自己確實為精神病人。但她的訴求不獲受理,值日官質疑她「玩嘢」,亦批評她「唔舒服又出來(示威)?」

    A憶述當時有被捕女子暈倒、男子「爆缸」流血,同未被送院,警員亦不理。之後她再向負責搜袋的警員提出服藥要求,警員無安排。她說,警員態度惡劣,對所有被捕人均以「犯」、「曱甴」稱呼。

警員稱律師未到或扣更久 事主錄口供後方悉律師一直在等候

    之後,有警員威嚇她律師遲遲未到,她可能要被扣押多時,最終她在沒有律師陪同下錄取口供。及後她第三次提出需服藥,警員着她等候。當她完成錄口供,警方才安排她見律師,其時她發現,原來律師一直在警署外等候,家人亦等候了5小時。

拖逾24小時始服藥 病情惡化

    A表示,被捕前一周醫生為她開新藥,需每日服用,今次保釋回家後再服藥,已拖延逾24小時。她說被捕後持續發噩夢及覺得驚恐,後來兩次覆診,醫生相繼加藥、調高劑量。她對於警方忽視其殘疾需要感到失望,擔心同類被捕者有同樣遭遇。

    協助處理反修例被捕者案件的律師林正文表示,根據《警察通例》第34章,不論該人(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人)作為受害人,證人,或疑犯,警務人員應立即安排一名合適成人在場陪伴及提供協助,以保障MIP的利益。他認為,以A小姐個案,警員沒安排合適成人陪同,涉嫌違反通例要求。

張超雄斥指引「統統不執行」
社總批「警方處理MIP態度退步」

    張超雄表示,2015年美林邨老翁被殺案,警方錯誤拘捕一名智障男子並一度控告誤殺,引發重大爭議,有警員須接受紀律聆訊。他認為警方應汲取教訓,但近期反修例事件顯示,「警方態度完全無變,並延遲或妨礙一些醫療治療需要」。他亦批評警方對被捕人心存仇恨、偏見,「所有指引、通例、程序、保障被捕人的基本權益,根本統統都不執行!」

    倫智偉表示,MIP包括精神病、智障、自閉症患者,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或被警方誤會為不合作,若無合適成人陪同,會將被捕人權益置於不利情况。他認為警方在處理MIP的態度上退步,「當年美林邨案件承認有錯,但現時不認有錯,說好的處理步驟沒有,尊重態度也沒有」。

警屢被指剝削兒童弱勢權利 
成人陪錄口供變「未必經常可行」

    反修例運動期間,警方屢被指剝削弱勢人士被捕後的權利及保障。除了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者,根據《警察通例》,16歲以下被捕者亦須由合適成人陪同接受搜查及錄口供等,此為強制規定。但警方上月底稱,若警方當場逮捕疑犯需立即查問,或未能聯絡其父母或監護人,又稱案件主管可授權批准無成人陪同下錄取口供。

    15歲少年在2019年9.21「光復屯門公園」示威被搜出經改裝的長傘及雷射筆等而被控,同年10月少年應訊時,警員作供承認,即場截停少年及在現場錄影少年問話時沒作警誡,亦無家長陪同。辯方在庭上投訴,並表明反對將口供呈堂。

警稱案件主管可准無合適成人在場

    《警察通例》第49章24節指出,為16歲以下的被羈留人及精神上無行為能力者 (MIP) 安排合適成人在場屬強制規定。去年11月13日,保安局長李家超回覆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時質詢時,稱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警方會要求「合適成人」到警署陪同,方對被捕的兒童或少年查問。「合適成人」包括親人、監護人、照顧者、對處理某類有特別需要的人有經驗者,但不能是警務人員或受僱於警方的人。

    不過,警務處長鄧炳強上月23日在回覆張超雄的公函稱,上述安排「在某些情况下未必經常可行」,例如警方在該人犯案一刻或偶然碰上而當場逮捕,需立即查問,或未能與其父母或監護人聯絡;又或延遲聯絡父母或監護人會拖延展開查問的時間,以致日後其口供呈堂作證時可能遭受質疑等。

    警方稱,「案件主管可授權批准與16歲以下的人會面時無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合適成人在場,但相關會面的詳細情形,錄取口供的經過及所採取的措施均須被記錄」。張超雄批評警方做法令被捕兒童的權利被踐踏。

崇光外被捕 多人稱聽到槍聲未聞警告 
有往吃飯 有往購物 有附近下班

    警方元旦日在銅鑼灣崇光百貨一帶拘捕200多人,強調警員多次警告離開無效才截查,否認濫捕。本報昨訪問7名獲准保釋被捕者重組當時情况。綜合眾人憶述,當日在崇光一帶聽到槍聲,看到有防暴警由維園推進,人群遂向灣仔方向逃跑,卻遇到另一隊防暴由灣仔向東推進,「前後包抄」。受訪者均稱未聽到警方警告或看到警方舉旗,有人形容「唔夠一分鐘」已被圍捕。有市民稱丈夫到崇光購禮物給女兒時被捕。

被捕者:邊跑邊射催淚彈 絕對濫捕

    警方元旦日在銅鑼灣截查464多人,昨修正拘捕人數為286,年齡介乎14至81歲,全部涉非法集結,被捕者昨陸續在北角警署及香港仔警署獲准保釋。本報訪問了5名在香港仔警署及2名在北角警署獲保釋者,重組當時情况,至少6名受訪者稱聽到或看到警員開槍,其後逃跑;所有受訪者均稱,沒有聽到或看到警方警告。

    在北角獲保釋、30多歲的地盤工人陳先生稱,當日遊行後在銅鑼灣吃飯,約8時許欲往港鐵站乘車離開,當時在崇光附近聽到至少3下槍聲,並看到一隊防暴警從維園方向向西跑來,有警員邊跑邊發射催淚彈。他稱當時和一名防暴警平排跑,「佢指住我叫我唔好跑,我跑快兩步」,跑至崇光及銅鑼灣廣場一期之間的花旗銀行外,迎面一隊防暴警由灣仔方向向東推進,他「唔夠一分鐘」被前後包抄拘捕,其間沒聽到或看到警方警告,直至11時許一名女警在現場宣布各人涉非法集結被捕。他批評警方「絕對係濫捕」,稱看到在銅鑼灣有露宿者被圍捕,提供隨身「家當」檢查,但不獲放行,最後不知有否帶署;北角警署內亦有一名菲傭,因沒帶身分證出街被捕。

    在香港仔警署被扣查48小時後獲准保釋的Carmen憶述,當日遊行後,在銅鑼灣港鐵站D4出口外欲往吃飯,突然聽到槍聲,有市民向灣仔方向跑,她當時站在一旁,看見有警員「一路行一路射」,但無聽到警方警告。未幾她發現自己被包圍並要求坐下。她稱約半小時後警方開了兩張枱登記個人資料,第一張枱她被抄寫身分證,她問警員為何要抄身分證,警員稱「後面有人解釋你聽」,另一張枱有警員在她手上寫編號,稱要以非法集結拘捕她。

    30歲物業主管Marco同樣在香港仔警署被扣查48小時後獲准保釋,他憶述當晚遊行後,在崇光門外吸煙,「諗緊食乜」,突然聽到槍聲,未聽到警告,其後有防暴警推進,喝令在場市民向灣仔方向前行,他依從指示前行,卻在另一邊遇上另一隊防暴警禁止前行,警方包圍網就此形成。

崇光買禮物給女兒 下班男被捕

    患有高血壓、40餘歲的楊太昨早手持拐杖在警署外,與女兒等候丈夫保釋。她說丈夫當晚在銅鑼灣附近下班,被捕前已工作逾12小時,「當晚7時半收到他的信息,他說『留飯』(給他),會先去崇光買新年禮物給女兒」,其後便與丈夫失去聯絡。楊太對丈夫無故被捕感無奈及「難以理解」,「不知道拘捕行動的準則和用意,但小市民就要接受」。

老闆直播見藍絲員工「食花生」被捕

    車房老闆劉先生昨午到北角警署了解,他表示元旦在家中看直播時發現員工在崇光附近被捕,得悉對方無帶身分證而被捕。他續說,該員工是「藍絲」,「藍到係小粉紅」,純粹落樓一會,「見到他站在一旁食花生」,未料被拘捕。因該員工患有心臟及肝病,劉早前帶同藥物、員工的身分證副本及住址證明到北角警署,惟未能將藥物交到員工手中。

元旦日在銅鑼灣被捕捕者陸續由北角警署及香港仔警署保釋離外,差不多所有被捕者獲警方安排換上灰衣灰褲及膠拖鞋。

元旦被捕 保釋者全換灰衫褲 團體斥「有辱人格」

    元旦被捕市民昨陸續獲准保釋,離開警署時幾乎全換上警方提供的灰色衫褲,當中有人投訴在警署內要等24小時才獲准致電親友報平安,而安置被捕者的地方狹窄,無法躺下休息,40多小時均只能坐着進睡。

警:檢走衣物為調查
前線:一般准家人送衫更換

    本報昨到香港仔警署和北角警署外觀察,多名獲准保釋者穿上警方提供的灰色長袖衛衣、長褲及膠拖鞋,獲警署外有心市民送贈衣物,躲到隱蔽地方更換。

    民間法律評論團體「法夢」批衣著「有辱人格」,違《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

    警方稱,因應個別案件的情况,警方或會檢取被捕人的衣物作調查用途,並會相應提供保暖和舒適的衣物予有關被捕者。警方重申一向尊重被羈留者的尊嚴、私隱和權利,並有一套既定程序處理,確保符合法例和程序上的要求。在對調查過程或司法程序沒有造成不合理的延誤或妨礙下,被羈留者會獲安排與外界溝通,如尋求法律援助及與親友聯絡等。

    有在反修例運動中負責拘捕行動的前線警員稱,給被捕人更換的衣服由各「環頭」自行安排,沒指定款式,採購時以價低為原則,他見過有環頭提供印有「I Love HK」字樣的T恤給被捕者更換。

    他說以往會容許被捕者保釋時由親友帶衣服給其更換,估計今次是因警署要處理大量被捕者,沒有人手檢查親友送來的衣物。

    18歲姓嚴大學男生在北角警署被拘留39小時後保釋外出,他說警署有分發水及食物,但提供的火腿通粉及粟米肉粒飯都是冷冰冰,家屬送來的食物亦是冷的;有部分警員會拖延各種程序,「令你廁所要遲啲先去到」。

被捕者:等24小時才准致電報平安

    他說自己被羈押在類似倉庫的地方,「被迫一百幾十人坐喺嗰個地方」,無法「攤喺度」,只能坐着睡。他說於1月2日凌晨約2許要求致電向家人報平安,至翌日凌晨4時才獲安排。

    報稱地盤工的陳先生在北角警署拘留45小時,他說被安排在警署一個有蓋停車場,以鐵馬分隔,每區有四五十人,有膠櫈可坐,亦有毛氈禦寒。

    陳先生說被捕約12小時後致電親友報平安,警方有提供一日三餐,「但全部都係火腿」。他說在銅鑼灣被圍捕後,一名男子要求上廁所,獲警員給膠樽「自行解決」。

退監警國際專家:公安條例與基本法對立

    警方稱元旦日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外截查464人後拘捕286人。早前表明退出監警會國際專家小組的英國學者在Twitter發文,表示《公安條例》容許警方大型拘捕,與《基本法》「客觀上有對立」。

    早前表明退出監警會國際專家小組的英國基爾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兼教授Clifford Stott前晚在Twitter發帖文,轉載香港電台有關警方元旦日拘捕286人的新聞報道,內容稱警方否認當日為任意拘捕(arbitrary arrests),並警告警方界定一個地方為暴動後,無人有權逗留在該處。

    Stott在帖文表示,現時《公安條例》容許警方界定任何情况為暴動,令所有在場者均為犯法,容許警方作大型拘捕(mass arrest),而《基本法》保障和平集會的自由,他個人認為《公安條例》和《基本法》「客觀上有對立」(objective tension)。


3.1.20

研反高鐵傘運 斥一直逃避「政治才是深層次矛盾」 趙永佳:政府勿阻市民參與制度 馮樂琳

研反高鐵傘運 斥一直逃避

「政治才是深層次矛盾」 

趙永佳:政府勿阻市民參與制度

馮樂琳 (明報記者)   03/01/2020



   反修例風暴尚未止息,社區對話未見成效,《禁蒙面法》更激起示威者新一輪武力升級,香港如電腦般「死機」,在漩渦中運轉不停。未來一段日子,香港何去何從?如何能重新啟動(Reboot)?本報每周一篇推出Reboot Hong Kong系列,專訪學界、社福界、政界、文化界等不同界別人士,為香港前路尋覓啟示。

    「政治才是深層次矛盾。」研究青年與社會運動關係的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說,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一直都是政治,「由2010年反高鐵到2019年的反修例,矛盾一直存在,每次以不同形態爆發出來」。他批評多屆政府「永遠不肯面對問題」。

    面對眼前困局,趙永佳希望政府做到5個方向,其一是藉區議會變天的契機,增加市民參與製度的機會,亦不應阻撓新一屆民主派議員的工作,「(政府)不要阻頭阻勢,(讓區議員)帶動市民的力量返回制度層面,總比在製度外爆發更好」。

青年參與社運因普世價值 非房屋問題

    早在2010年反高鐵運動後,前中央政策組曾委託時任中大社會學系教授的趙永佳做研究,「當時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年輕人參與社運背後不是中環價值,不是社會流動的問題,而是普世價值。是否參與或關注社會運動,與年輕人有多認同普世價值,有很強關係」。在2014年雨傘運動後,趙永佳再獲邀做類似研究,結論幾乎一樣,「政府都是不聽,所以今日講深層次矛盾,還說是房屋、社會流動,我真是很?,所以(政府)一直是斷錯症、落錯藥,當然解決不到問題」。

    反高鐵過後,轉眼近10年,其間出現過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科、2014年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大衝突等,至2019年發生、至今仍未完結的反修例運動,趙永佳批評政府一直不肯面對真正的「深層次矛盾」,即政治問題,結果社會運動一次比一次激烈。

    反修例運動持續超過半年,各界有如陷入泥濘,苦無出路,趙永佳指事件已脫離香港事務的範疇,中央已對事件有定調,難由香港自行決定解決辦法,「唯有是疏解(民怨)」。他建議循5個方向:首先是警察應「小心」執法;其次是政府換班,作為和解的一種姿態;他又建議政府借助區議會變天的契機,增加公民社會參與製度的機會;至於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他形容是最簡單的一項;最終就是要面對雙普選的政治訴求。

把握區會變天 鼓勵議員發動民意表達

    早前區議會選舉創下歷來最高投票率,民主派及政治素人進軍過往由建制主導的區議會,趙永佳認為如果政府想與社會和解,區議會是一個契機,例如藉此重新檢討以往的「白象工程」,讓社區重新發表意見,「如果民主派區議員能發動民意表達,讓市民對社會有擁有權(ownership),對社區是有好處」。

    他認為,過往政府的管治、政策制定等,正讓市民有感參與不足,「市民覺得無人聽他們的意見,講了都沒有用」,他建議政府讓新一屆區議員有更多發揮空間,「(政府)不要阻頭阻勢,不要因為個別區議員是『黃』的,什麼都不讓他做,真是要希望他能夠做到成績,帶動市民的力量返回制度層面,總比在製度外爆發更好」。他坦言,此舉不一定能令市民不再上街,但如果能在製度內解決社區問題,政府應鼓勵。

公民社會活躍 雙普選終需處理

    區議會以外,趙永佳認為警方執法應更專業,「警方執法是否可以『小心啲』?每次警隊『出事』就會有更多人上街」。至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提出成立的獨立檢討委員會,與趙永佳在2019年9月提出參考英國在2011年發生倫敦騷亂後的做法相近,當時的調查小組沒有法定權力,「但那時候(9月)不做現在做,都找不到人肯做」,他說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只是政府釋出善意的最簡單一步。他又指出,政府換班同樣可作為顯示和解的姿態,至於哪一名官員應換走,他說不評論。他補充,在現時公民社會活躍下,政府長遠不得不處理雙普選問題。

先理解後討論 教大與學生約法三章

    反修例風暴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如何與他們溝通是不少當權者的挑戰。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引教大校方與學生的對話作例子,他說,教大校長張仁良等教職員與學生見面約20次,「校長每次都被鬧『係咪人呀?點解唔表態撐我哋?』」,指學生不一定想「傾」,而是想校長「聽」,甚至認同他們,其實學生願意出席已不錯,校方在對話中可表明立場,也可解釋難處,同時與學生約法三章,容許學生在校內表達政見,但底線是不可有仇恨言論。

允政見表達 禁仇恨言論

   「先同情地理解,然後再希望與他(指年輕人)討論。」趙永佳表示,教大的做?x??與學生「戰略分析」,例如反問學生,「這樣做是否達到訴求?代價是什麼?成本是什麼?」但他強調不是要改變學生的想法,但希望他們事後會認真思考。校方同時向學生表明立場,「我會說我們是老人家,我個人認同你的訴求,我不能認同你的手法,我一定接受不到『裝修』(破壞),我一定接受不到『私了』 」。

    校園外烽煙四起,趙永佳笑言教大位置偏僻,才免受烽火波及,但校內亦非風平浪靜,他表示曾有內地生不滿教大內貼有反修例的海報,也有保安員撕走文宣,引起學生不滿,擬包圍大學行政樓;校方接見學生時再表明立場,重申容許學生表達政見,「搣得甩可以貼,但不要噴(漆),噴的話大家難做,最後會加一句,最好貼靚一點」。但底線是不可有仇恨言論,「校長次次都說,『黑警死全家』不能接受」。

建制批通識社運推手 趙稱張冠李戴

    在社會運動中,教育界不時成為「目標」,通識科、教師、校長等輪流被批評,曾任通識教育科課程委員會主席的趙永佳形容,建制派對通識科的批評是張冠李戴式的聯想,「把本身的問題簡化再簡化,亦不需要證據」,但從他過往的相關研究發現,喜歡讀通識科的學生不一定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關注社會事未必轉化行動

    首屆文憑試考生在2012年應考,同年出現反國民教育科運動,發起運動的學民思潮,其時任發言人張秀賢是考生之一,他在通識科取得最優秀的5**級,趙永佳説,當時引起社會討論通識科與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的關係,作爲通識科「搞手」之一的他也想找答案,「如果是我設局陷害年輕人,我都要知道自己做了什 麽」。

    趙永佳在2015年訪問了2896名中五學生,並在2016年初發表報告。他最先問學生 : 是否喜歡讀通識科? 結果發現喜歡讀通識科的學生更多元包容,比較認同普世價值如平權,亦更關注社會事件,「 當有重大社會事件,喜歡通識科的學生較容易被帶 動人去,更關注事件是真的,但與他們是否參與體制外的政治行爲没有關,更不一定是激進」。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