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

牛奶

拆解牛奶迷思

  1.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2013年數據,香港超過七成成年人奶類產品每日攝取量未達標(1至2杯奶或代替品)。奶類提供蛋白質、鈣質、磷質、維他命A及維他命B2、B12等營養素,長期攝取不足可能增加患上骨質疏鬆及其他慢性病風險。
  2. 很多人不喝奶的原因是「對奶敏感」。事實上,在香港真正對牛奶敏感的人不多,所謂「對奶敏感」大多數是指「乳糖不耐症」。患乳糖不耐症者缺乏負責消化奶品中乳糖的酵素乳糖酶,令身體無法正常分解乳糖,引起腹氣、腹脹、腹部抽痛或肚瀉等徵狀。乳糖不耐症在亞洲非常普遍,七成以上人士患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
  3. 患乳糖不耐症人士不一定要避食奶品。首先,不同奶製品乳糖含量有很大分別,例如一些乳酪、芝士(如車打芝士、巴馬臣芝士、瑞士芝士)乳糖含量較低,適合乳糖不耐症人士安全享用。亦有研究指出,定期小量進食含有乳糖的奶製品(如每日飲用50毫升奶或小量乳酪)有助改善腸胃益生菌環境,提升對乳糖的耐受度。想知自己是對牛奶敏感或是乳糖不耐症,建議諮詢醫生詳細檢查,不要自己斷估。
  4. 很多人買牛奶時覺得一定要買鮮奶,甚至有人會被低脂、脫脂奶的「牛奶飲品」4字嚇倒,懷疑是「假奶」。其實低脂、脫脂奶被視為「牛奶飲品」,是法例上的要求,跟營養價值或真假無關。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奶類(milk)指牛奶,包括忌廉(cream)及離脂奶(separated milk),所含奶脂不得少於3.25%,奶類固體含量不得少於8.5%。而由於低脂、脫脂奶的奶脂不足3.25%,並含有添加鈣質,所以只可視為牛奶飲品;但低脂、脫脂奶營養價值與鮮奶相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質等含量無太大差異,主要分別是脂肪含量較低。
  5. 除了牛奶,近年市面出現多了各式各樣植物奶,包括豆奶、米奶(rice milk)、杏仁奶(almond milk)及燕麥奶(oat milk)等。但要留意,這些植物奶天然鈣質含量不多,甚至接近零。因此購買這些產品時,要留意營養標籤是否有添加鈣質。



21.7.20

也無風雨也無晴:悼念民權巨人劉易斯 莫哲暐

也無風雨也無晴:悼念民權巨人劉易斯

莫哲暐   21/07/2020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多個黑人民權組織發動「為工作和自由向華盛頓進軍」(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s),超過十萬人在林肯紀念堂前集會,爭取平權與社會正義。其間,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發表傳世演說「我有一個夢」,祈願國人不再以膚 色論斷人,望國家真能活出「人生而平等」的立國精神。這篇演說,傳頌至今。然而在馬丁路德金演說前,一名二十出頭的小子也發表了一篇演說。年輕人慷慨陳詞,批判兩大黨,同時高呼:「我要對那些叫我們『要有耐性等待』的人說:我們早已說不能有耐性。我們不要循序漸進地獲得自由。我們現在就要自由!」這位義憤填膺的人,就是劉易斯(John Lewis)。

    我三年前到美國深造,學習社會運動理論。美國社會運動研究之興起,乃始於七八十年代。一群曾經參與或目睹黑人民權運動的有識之士,進入學院,開拓研究範疇。此前的研究,大多視集體行動為非理性的、歇斯底里的。然而學者如Doug McAdam等(其經典著作為Freedom Summer),以民權運動為基礎,推翻舊說,強調運動的理性部分。因此至今為止,社運研究的文獻仍然建基於民權運動,和其後受其啟發的女性運動、和平反戰運動,以及環保運動等等。

演說充滿激情、憤慨,和革命精神

    我就是因為閱讀了不少相關文章和書籍,而知道了有劉易斯這人。我的其中一位老師David Meyer,是政治機會理論(political opportunity theory)的主要論者,同時也是劉易斯的擁躉。他多次在課上表露出對劉易斯的敬意。他常常說,劉易斯非常年輕時已經加入運動,多次被捕被毆打。即使年老了,依然繼續推進民權事業。我曾經幫Meyer的一門課「抗議、運動,和革命」當助教。那門課因為是給本科生的,因此理論相對較少。Meyer主要希望學生閱讀有關民權運動以及槍管運動的歷史。我在這門課上,第一次觀看劉易斯一九六三年所發表的演說。當時實在有點震撼:這篇演說充滿激情,少了一點馬丁路德金的浪漫,卻多了憤慨和革命精神。如果說馬丁路德金的演說是呼籲同行者朝理想堅定前行,劉易斯的演說則是要把黑人族群的悲歌昭告全國,要同胞起而奮戰。之後,我在其他課的導修環節也向本科同學播放這段演說。即使重複又重複,依然感受到其威力。

    這段演說背後,原來有段故事。而這故事,正好也反映所有抗爭運動的內部張力。劉易斯當時是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NCC)的主席。根據其自傳記載,在集會前一天,劉易斯抵達華盛頓,隨即被另一位黑人領袖Bayard Rustin叫去談一談。Rustin表示,華盛頓總主教不滿劉易斯的演講稿中,把「耐性」批判為「骯髒的字眼」。劉易斯同意刪除該行。到了集會當日,群眾開始遊行,而眾領袖都抵達林肯紀念堂,劉易斯再次被叫到一個小房間。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領袖Roy Wilkins要求劉易斯再度更改講稿,劉易斯不肯。其後Rustin、馬丁路德金,和A. Philip Randolph等與劉易斯商議,希望其減輕演講的語氣。Randolph更曉以大義:「我等這天等了二十二年。我一生人就是在等這個機會。請不要毀掉它。John,我們一起走了這麼遠,我們待在一起吧。」劉易斯最後決定接納,修改講稿。

血腥星期日    片段震動人心

    那個情景,可能就有點像戴耀廷、陳健民等教授和學生領袖如周永康等商討出路,繼而互有爭論。儘管張力永遠存在,但大家依然嘗試朝目標進發。「進軍華盛頓」成為歷史大事,但民權並未因而伸張,抗爭持續。劉易斯也繼續走下去。一九六五年三月七日,劉易斯等帶領示威者在阿拉巴馬州的Selma遊行(幾年前有一套電影即以Selma為名)。美國的南部是種族主義的大本營,而阿拉巴馬州更是惡名昭張。當他們抵達Edmund Pettus橋時(Pettus是三K黨的主將),一群州警已經戴上武裝等待。州警發射催淚彈,展開暴力鎮壓,毆打示威者。劉易斯被打至頭骨破裂,以致生命垂危。這就是「血腥星期日」,血腥片段經電視轉播全國,再次震動國人的心靈。同年八月,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簽署《選舉法案》(Voting Rights Act),明確禁止選舉中的種族歧視。

國會內不忘街頭    被譽為「國會良心」

    然而種族平權的鬥爭從未停止。馬丁路德金一九六八年被刺殺,正好告訴國人種族主義依舊橫行,有色人種所受的壓迫並未因法案而得到真正解除。劉易斯也因此繼續奮鬥,但選擇了一條新的道路:從政。一九八一年,劉易斯當選阿特蘭大市議員。一九八六年,其再進一步,參選佐治亞州眾議院第五區的議席,繼而當選。其後他不斷連任,直到離世一刻。劉易斯選擇加入建制,不難想像必引發爭論。事實上在八六年民主黨初選時,他的對手Julian Bond同樣是黑人領袖,初選因而引發黑人社群分裂。我的另一位老師Francesca Polletta也曾發表研究,指出在建制內的黑人從政者,與在外的黑人運動人士,經常發生摩擦,難以調和。例如在如何繼承馬丁路德金的遺志上,建制內的人多有妥協。

    加入建制,或多或少都是妥協。然縱觀而言,劉易斯一直堅守信念,在國會內也不忘街頭,因而獲稱為「國會良心」。在六十年代,劉易斯被捕四十次。即使晉身國會後,繼續被捕五次。例如在二〇〇九年,他在蘇丹大使館外抗議「達爾富爾大屠殺」,衝破警方封鎖線後被捕。儘管劉易斯心火不滅,但間中也有與時代矛盾的一刻。二〇一一年美國全國爆發佔領運動,新世代挑戰華爾街所代表的資本主義政經制度。在亞特蘭大市也有佔領,劉易斯希望到場發表演說。然而佔領者內部出現分歧,未能達成共識給予劉易斯時間發言。他們的主要論點是無人比其他人更重要。佔領者後來邀請劉易斯在稍後時間發言,其卻因事未能到場。即使如此,他依然大力支持佔領,表示與佔領者同行。

    二〇一八年二月,佛羅里達州Parkland市的Stoneman Douglas高中發生槍擊大屠殺,傷亡慘重。一群倖存學生組織起來,在全國發起運動,要求加強槍械管制。三月,學生帶領國人,在華盛頓發起「March for Our Lives」大遊行,全國多地也紛紛舉辦遊行響應,估計超過百萬人參與。五十多年前劉易斯以青年身份在華盛頓陳詞,五十年多後他在亞特蘭大市與一眾青年一同遊行。他發表演說謂:「把那些無法對槍械投下反對票的人送回家吧!」

向港人表示:「感謝你們所做的一切」

    二〇一九年,劉易斯依然中氣十足。當時眾議院辯論彈劾總統特朗普,他大聲疾呼:「當你看到有些事情不妥當、不公義、不公道,你有道德責任去說一些話、去做一些事情。我們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孩子會問我們:你們做過了甚麼?你們說過了甚麼?對某些人而言,這次投票很困難。我們有一個使命和命令,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另外對於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他也在一段錄影中向香港人表示:「我只想說:感謝你們。感謝你們所做的一切。永不放棄,永不投降。保持信念,並以和平、愛,與非暴力的道路去改變。」要一生堅守信念,貫徹始終,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年輕時或許一腔熱血,漸漸長大或獲得權力後,便會變壞。希拉里變壞了,我兒時的偶像昂山素姬也變壞了。但劉易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劉易斯一九九八年出版的自傳,書名為《與風同行》(Walking With the Wind)。他在前言中提到一段兒時往事:他出生在阿拉巴馬州一個貧窮小縣。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他和十多個孩子一同到一位阿姨的小屋去,在屋前的泥地玩樂。突然風氣雲湧、雷電交加,他們立即走進屋內避難。風越刮越烈,小屋卻破舊不堪,開始被風扯起。那位阿姨立即叫眾人手拖手,每當屋的一角被扯起,便一同走過去。十五個孩子和阿姨就這樣與風同行。他說六十年代的美國,就像那小屋般,風起雲湧。但有良知的人並無離開。他們留下,連結,手牽手,共同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孩子手牽手,與風同行,這就是我心中的美國。」劉易斯走過了八十年的風風雨雨,打了一場又一場的好丈。如今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May you rest in power.


20.7.20

4曾報案傷者投訴與疑犯同處一室 7‧21認人:警疑犯面前讀全名艾 博瑜 鍾妍

7‧21一周年4曾報案傷者投訴與疑犯同處一室 

7‧21認人:警疑犯面前讀全名艾

博瑜 鍾妍 (明報記者)   20/07/2020


    明日為元朗7.21事件一周年。一年來,傷者鍥而不捨追究事件,有人投訴獲警方安排認人但未獲保護身分;有傷者在車上由便衣警筆錄口供;有議員聯同市民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冀循法律途徑解決。逾百人參與的施襲案件,警方現時共拘捕37人,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傷人,警方指「時機成熟」後,會有進一步拘捕行動。

    去年7月21日元朗站白衣人襲擊途人,警方事發後39分鐘到場,當晚無人被捕。事後37人被捕,警方強調會積極調查,本報訪問4名曾報案的傷者,均投訴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代表律師共處一室,有人被警員讀出全名,擔心身分曝光拒絕繼續認人,有傷者認為警方輕視案件。有大律師指疑犯及證人在認人前不可見面,否則會令證人先入為主。本報向警方查詢認人情况是否不當,未獲正面回應,僅稱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強調不論涉案人身分或背景,會一視同仁執法。

憂曝光 有證人稱拒再認人

    本報訪問4名7.21事件傷者,他們稱去年7月至今年1月曾分別應警方安排認人,由2至5次不等;4人均稱,其中一次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及其代表律師身處同一報案室中。傷者鄭先生去年8月到大埔新界北總區警察總部認人,他表示,警員曾在報案室讀出7至8名證人名字點名;其後發現報案室內有疑犯及代表律師,當時民主黨議員林卓廷在場表達不滿稱「暴露晒(證人)身分,認人有咩意思?」不少人認為7.21事件或涉黑社會,鄭先生表示當時不知疑犯及證人不可同處一室,及後有證人擔心安全「不想再去認人」。鄭先生未知對方有否繼續,他本人則繼續協助警方認人。

稱以往案件認人無第三者在場民主黨莊榮輝質疑警輕視本案

    另一名傷者馮先生及民主黨莊榮輝同樣表示,他們分別在10月及7月初等候認人時與疑犯律師同場,兩人均被警員讀出全名。莊榮輝表示以往因議辦被淋紅油等到警署認人,警員會用車護送他到指定入口入警署,「不會有第三者在場」,認為是次做法顯示警方「不覺得(7.21事件)是重要案件」,對證人身分毫無保障。莊稱當時一度擔心被疑犯或律師認出牽連家人,曾考慮向警投訴,但又擔心認人程序會被視作失效,「益咗白衣人」。

    7.21事件傷者之一馮先生去年8至10月共錄口供一次及兩次認人,其後警方再沒聯絡他。他認為警方檢控7人只是「交吓功課,應付吓大眾社會」,被問到是否仍有信心可追究當日襲擊者,他稱只能透過祈禱,又稱過往有多次集會提醒勿忘事件,但政府仍不為所動,認為集會已無意義。


    傷者陳先生(化名)表示,他今年1月認人前,警員相約6至7名證人在元朗廣場會合,等候約5分鐘才有警員帶他們到元朗警署,「好似遊街」,擔心等候期間被認出。

    法政匯思召集人、大律師吳宗鑾表示,證人及疑犯在認人前同場出現「絕對不可以」,因會令證人先入為主得知疑犯身分,「是為保障疑犯」;至於疑犯代表律師及證人同場問題不大,他表示過去陪同被捕人出席認人程序均未曾與證人共處一室,亦不會知道證人名字。

私家車上錄口供 指警漏重點

    除認人程序,亦有傷者質疑警員錄口供手法。陳先生(化名)表示,他獲安排去年7月25日錄口供,當日一名持委任證的便衣警相約他以私家車接他和同行姊姊,惟當時有港鐵列車出軌,公路交通擠塞,便衣警提議在車上錄口供。陳先生曾問警員是否正式錄口供,警員確認是,並表示如想錄影便需回警署。陳先生應允錄口供,「佢(警員)聽完我講一次先寫低」,最後警員複述時漏掉多個重要細節,他要求警員更改,「唔知佢寫得衰定特登」。陳引述警員稱會將口供紙副本寄給他,惟事隔近一年仍未收到。

警: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

    有警界人士表示,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需否錄影則由調查主管或人員判斷;一般會將口供紙副本交給證人,如非在警署錄口供,會日後寄回或約證人到警署取回。有警員稱會視乎情况安排錄口供方法,例如墮樓案會在目擊者家中錄口供,認為如案件複雜,「不止錄一份口供」,建議如證人覺得有遺漏可要求補錄,補充重要資訊。

睹白衣人打人患創傷後遺 「一日未死都會講真相」

     7.21事件目擊者身心影響至今未癒,65歲的林女士當晚目擊白衣人打人後,確診創傷後遺症,需服精神科藥物,現回想事件仍會手震落淚。不過她堅持說出真相,聯同傷者入稟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即使多次被路人認出被斥「做戲」,但她說「一日未死都會講」,冀事件不被扭曲。

撞傷膝蓋發炎 手術換骨

    林女士當日參與港島區遊行後乘西鐵返回天水圍住處,約晚上10時多途經元朗站時,遇年輕人攔着車門稱有人在站內打人,要求支援,林女士說當時未知環境險惡,下車見數十名「白衣人」揮動長棍打人,她轉身離開時撞到膝蓋,其後發炎,需接受手術更換膝蓋骨。

數日無法入睡 至今仍手震落淚

    事發後,她變得不想外出,容易落淚,無時無刻憶起當晚場景,試過連續三四日無法入睡,求醫後證實患上創傷後遺症,至今仍服精神科藥物,說起當日的事情仍會手震及落淚。
對於7.21事件,警方曾指有人帶示威者到元朗站牽引事件,亦有鄉紳把事件形容為「兩邊人對立嘈交」,林女士認為有人想用謊言掩蓋真相,「我係親身經歷呢件事,我唔知得清楚過你?」過去一年,她曾有出席記者會講述事件,偶被路人認出、被責罵「做戲」,仍堅持道出親身經歷,只因不希望真相被謊言掩蓋,「最恐怖、最不安的事都發生了,還有什麼可以怕?」

    林女士今年聯同傷者入稟向警務處長作民事索償,至今未有消息,對結果不感樂觀。她更留意到每月21日的元朗集會,參與人數愈來愈少,擔心事件會如八九民運般,時間一拖長,即使有人記得,但追究無門。

警稱一直跟進:時機成熟會再拘捕

    7.21襲擊市民事件發生至今一年,警方回覆本報查詢,稱目前拘捕37人,年齡介乎18至61歲,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等。警方表示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沒放棄任何線索,但因警方仍在調查,故現階段不適宜向外透露太多細節,「時機成熟」便會進一步拘捕。

    法庭資料顯示,被檢控的7名被告為運輸公司東主王志榮、工程公司東主黃英傑、商人林觀良、商人林啟明、燒烤場東主鄧懷琛、「飛天南」吳偉南及八鄉橫台山河瀝背村村長鄧英斌。他們最近一次在今年6月9日於區域法院提堂,未開始答辯;案中首被告王志榮透過律師表示不認罪,其餘6人未有答辯意向。部分被告代表律師表示,需時閱讀收到的新文件及多段閉路電視片段。正還押的第三被告林觀良,再次申請保釋被拒。

被問廉署有否邀請調查 警無回答

    廉政公署早前公開表示收到7.21事件相關投訴,會嚴肅跟進。本報向廉署查詢調查進度,獲回覆指基於保密原則,不宜評論。

    本報亦向警方查詢有沒有警員被廉署邀請協助調查,警方沒有回答相關問題。

稱見樣影片早公開警沒索取 林卓廷:他們不想查

    「沒有林卓廷,沒有7.21」,親建制組織每提到7.21事件均以此回應。「現在你搜YouTube,輸入『林卓廷』、『7.21』,置頂數段片段,都是說我帶人入元朗挑起事件。」當日傷者之一、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說,他作為受害人,一年來被鋪天蓋地、甚至「國家級」媒體抹黑,「後來有人看不過眼,傳片段予我證明我到達元朗站前,已有一女士在站內被打穿頭」,片段清楚記錄白衣人攻擊市民,警方卻至今未有聯絡他提供片段。

稱遭抹黑 片證入元朗前已有襲擊

    7.21事件發生一年內,警方邀請林卓廷先後3次認人︰「我每次都認到,7個被檢控,3個是我認出的,我不是『大股東』也是『主要股東』。」今年初,有人將一名女子在元朗站內被白衣人追打的片段傳予他,林卓廷在1月初公開影片︰「好清楚看到襲擊者的樣貌、這個(疑兇)衣服上有『厦溪』兩字,是可供辨認的。」然而,他說警方並沒有聯絡他提供片段或邀請協助調查,「即是他們不想查」。

盼來屆立會可用特權法徹查

    港台節目《鏗鏘集》上周報道事發當晚有便裝警員在元朗一帶,警方其後承認有便衣人員「因應現場情况及風險評估,作出部署及行動」,曾任廉政公署助理調查主任的林卓廷反譏︰「他們的部署就是看黑社會如何部署;行動,是零行動。」林卓廷說,7.21事件有證人、證物、閉路電視片段,當晚逾百白衣人、長時間襲擊市民,至今警方只拘捕37人,批評調查不力︰「(7月1日)有人入立法會拿過一張白紙,警方也拿去驗指模;7.21當晚一地的武器、棍,有指模、有DNA,為何不做鑑證?」

    林卓廷聯同多名傷者入稟控告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指警方當晚無履行職責保護市民,現時其律師與律政司在處理文書往還,他亦盼來屆立法會有足夠議員支持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7.21事件。

區議員發起遊行 警限聚票控

    明天(21日)為7.21元朗事件一周年,昨午有元朗區議員發起遊行,但未開始已有多名區議員被警員票控違反限聚令,防暴警並向高叫「光復香港」的人舉紫旗。

橙帶包圍票控15人 警向記者噴椒

    昨日遊行由多名元朗區議員聯合發起,包括元朗區議會主席黃偉賢、天水連線伍健偉及林進等,原定由元朗西鐵站遊行往元朗大球場。區議員下午約2時於西鐵站集合,當聚集議員超過4人,防暴警以揚聲器警告在場者違反限聚令,並以橙帶包圍他們及逐一票控。警方昨日行動中最少票控15人。區議員林進批評警方藉限聚令打壓遊行。議員在封鎖線內被票控期間,大批記者上前拍攝,有防暴警向記者噴射胡椒噴劑,警員亦向高叫「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中年市民舉紫旗警告。

    警方表示,因形點商場有群眾集結及叫囂,有人叫喊「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涉嫌煽動或教唆他人分裂國家等行為,有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警方又指,區議員堅持發起並呼籲市民參與未經批准公眾活動,除觸犯法例,更引致群眾聚集,增加病毒感染或傳播風險。


日本50億助87企業生產線撤中國 涉SHARP及口罩生產商 將遷回本土或東南亞

日本50億助87企業生產線撤中國 

涉SHARP及口罩生產商 將遷回本土或東南亞


    日本政府公布首批獲資助撤走中國生產線的日本企業名單,包括電子大廠SHARP等,該87間企業將合共獲700億日圓(約50.7億港元)補貼,以遷移廠房至日本本土或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這是日本政府為保供應鏈穩定、減少對華依賴的第一階段行動。

    日本經濟產業省上周五(17日)公布,獲資助撤出中國的企業中,有30間將遷移至東南亞國家,共獲126億日圓(約9.3億港元),其中生產光學儀器及電腦硬件零件的大Hoya在華生產線將遷至越南及老撾,住友橡膠則遷至馬來西亞。其餘57間則獲574億日圓(約41.6億港元)補貼,遷回日本。原在大連及蘇州設廠生產口罩的家用品大廠Iris Ohyama早前已開始重返宮城縣生產口罩,並採用日本製原料。電子大廠SHARP、藥廠鹽野義製藥等亦將遷回日本。

中國市場佔在華分部銷售額逾七成

    日本企業在華設分部或廠房近年大增,中國的龐大市場是一大誘因。據彭博社,日企2018年在華分部銷售產品達2520億美元(約2萬億港元),當中73%銷售對象為中國市場,僅17%出口往日本。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度令中國廠房陷停擺,影響全球供應鏈,日本也受影響。據《朝日新聞》日系汽車2月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在武漢設廠的本田汽車的生產量更大幅減少達92%。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

經濟產業相:供應鏈需更多元穩固

    日本今年4月額外撥出共2435億日圓(約176億港元)預算,以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由中國轉移至日本及其他國家,旨在令有關企業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被視為關乎國家安全。

    經濟產業相西村康稔上月指出,日本太依賴中國,有需要令供應鏈更多元穩固,並擴寬供應源頭及增加本地生產。不過許多日本企業指因產品主要市場為中國,遷移生產線難以實行,亦不符經濟效益。

首國出招助回流 減對華依賴

    中美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令不少國家研究減少對華依賴,但彭博社指出,暫未有任何國家如日本一般藉由提供補賠等實質政策推動轉變。美國特朗普政府一直謀推動美國企業遷回本土生產,白宮經濟顧問納瓦羅上月曾稱,正研究一總值2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加強美國製造業及為美企增加誘因回流。

    中國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年致力改善兩國關係,但新冠疫情以及中國通過港區國安法等事件,再令日本對華敵意升溫。日本執政自民黨本月初通過對華譴責決議,要求取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的邀請。

    自民黨國防議員聯盟上周亦表示對中國海警公務船進出釣魚台周邊活動表示關注,促自衛隊加強訓練習,確保對有關地區的控制。


全面脫鈎難成事 「中國+1」成首選

    中美關係惡化之際,「夾心人」日本致力在雙方之間維持平衡。雖然新冠疫情後日本欲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跟美國部分官員「脫鈎」論相比,日本顯得謹慎。日企在華利益龐大要「脫鈎」並非所有企業都可做到。雖然不少企業近年已尋求「中國+1」模式,在中國以外另覓生產基地,東南亞成首選,但規模暫難與中國相比。

日企東盟投資 5年增一倍

    以往中國因低廉勞動力成本與龐大市場吸引各國企業設廠,但近年當地工人薪酬水平上調,同時中國本土企業競爭力上升,降低外資利潤,加上2018年日益加劇的中美貿易戰增加外資廠商在華經營風險,令多國企業開始在中國外另覓據點,新冠疫情尤成此趨勢的催化劑。

    日企近年在東盟國家的投資已大增。2017年日企在東盟10國的投資為220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一倍。日本外務省去年發表報告(見表),顯示日企2017年在這些國家的據點增幅顯著,例如泰國的日企據點跟2016年相比大增120%;越南增加了6.4%。不過規模仍然遠遜中國,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據點佔整體海外據點43%。

    信貸評級機構惠譽亞洲風險研究負責人巴蘇(Anwita Basu)指出,許多企業即使採用「中國+1」的生產策略,但鑑於中國出口額之高,其他國家要建立同等大規模的供應網絡,應付相應產能亦有困難。亞洲貿易中心總監埃爾姆斯(Deborah Elms)亦稱,短期內各國因疫情而出現資金短缺,要轉移生產鏈並不容易,料最終只有在全球貿易格局緩慢轉變下,才可能動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專家:最快或年底面世 新舊疫苗競賽 超速抗新冠 鄧安琪

專家:最快或年底面世 新舊疫苗競賽 超速抗新冠

鄧安琪   20/07/2020

    對比傳統的減活及滅活疫苗,是次不少研發中的疫苗為新型疫苗。到底新型疫苗與傳統疫苗的製作過程有何不同?當中會否存安全隱憂?

■百種新冠疫苗 兵分3路研發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張栢恆表示,根據資料,現時全球正在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有上百種,主要分為以下3類:

1. 減活疫苗 改變S-蛋白 弱化病毒

    又稱「生疫苗」。張栢恆表示,減活疫苗是弱化的病毒。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病毒主要以棘突蛋白(S-蛋白)入侵人類細胞受體。科研人員移植病毒至其他生物細胞,令病毒的棘突蛋白改變,病毒因而對人類的感染力下降,就可以生產成疫苗。

例子:麻疹、腮腺炎、水痘疫苗

2. 滅活疫苗 注入病毒「屍骸」 喚起免疫反應

    又稱「死疫苗」。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表示,科研人員利用化學劑殺死病毒,然後將「屍骸」注入人體,刺激免疫系統。「即使注射病毒殘骸至體內,免疫系統亦會當真,產生抗體。」

    滅活疫苗當中,有的使用「全屍」,有的只取「殘骸」,選擇毒性最強、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以陳的理解,現時不少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只抽取病毒的棘突蛋白來製作滅活疫苗。另外,有些疫苗的製作方法是殺死病毒後再重組屍骸,使之看起來更像真的病毒,注射入人體後更能喚起免疫反應。

例子:甲型肝炎、流感、子宮頸癌疫苗


3. DNA及RNA疫苗 引導細胞產生S-蛋白 製造抗體

    新型疫苗主要分為DNA及RNA疫苗兩大類,科研人員只需要知道病毒的基因序列。陳基湘表示,DNA/RNA疫苗注射至體內後,能引導身體細胞產生棘突蛋白,刺激免疫反應,製造抗體。現時研發中的新型疫苗,有使用腺病毒作載體,「這些載體有兩個功能,一來協助製造病毒蛋白,二來負責運送DNA/RNA至體內,由體內細胞製造病毒蛋白」。


可快速大量投產 但安全成疑

    惟陳補充,現時全球尚未有獲審批、可廣泛用於人類的DNA/RNA疫苗,因此其效用和安全,缺乏大規模的臨牀經驗和研究數據,仍然有很多疑問,例如:「載體可以拑着病毒的DNA/RNA,當載體送入體內後,又會否拑着人體內的DNA/RNA?從而製造人體不需要的蛋白?」

    既然新型疫苗的安全成疑,科研人員為何仍努力不懈研發?主要原因是其研發速度更勝傳統疫苗。張栢恆表示,當內地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科研人員於3至10小時內,已能製作出新型疫苗,「假設早已研製出合適的載體,只需置入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列,就可製成疫苗,過程十分快捷」。相反,製造減活及滅活等傳統疫苗時,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削弱病毒的毒性,選擇適合移植病毒的生物細胞;即使研究成功,也需解決生產程序的困難,「大量生產傳統疫苗時,需要養殖不少病毒。但以屬於高危的新冠病毒為例,香港並無大量養殖新冠病毒的設備。唯一較大可能的地方是大學實驗室,但遠不及大量投產(mass production)的程度」。

疫苗成敗看3因素

1.免疫系統能否抗病毒

    以愛滋病為例,由於人體免疫系統趕不走愛滋病毒,即使注射疫苗,亦無助人體預防愛滋病。不過從新冠病毒案例所見,人體免疫系統面對新冠病毒時並非不堪一擊,能產生抗體抵抗。

2.二度感染能否辨識病毒

    當患者二度感染時,若免疫系統不能及時或沒法辨識病毒,就不能產生足夠抗體對抗。以流感病毒為例,病人康復後有可能再次感染;加上流感病毒容易變種,故需每年注射疫苗,流感疫苗的預防率多介乎於30%至50%。至於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會否二度感染,暫未見有一個明顯趨勢。

3.病毒有無不同血清型

    以登革熱為例,共有4種血清型。首次感染登革熱的患者病情一般較輕,病癒後,雖對該血清型病毒免疫,但未能預防其餘3種血清型病毒。若日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在這情况下,注射疫苗不但未能達預防之效,更有可能令患者容易出現重症。新冠病毒雖有變種趨勢,但暫未見有已痊癒的新冠肺炎患者感染變種的病毒。

專家:期望新冠疫苗預防率逾90%

    綜合以上3個因素,陳基湘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表示樂觀。而大家最關心疫苗何時面世。陳表示,觀乎現時發展,相信最快今年底面世。至於新冠病毒疫苗的成效,他期望預防率可超過90%,但由於疫情迫切,即使預防率逾80%,相信不少國家都會採用。

知多啲:HPV疫苗研發長達9年

    過百種新冠病毒疫苗在研製中,其中最有眉目之一,是英國牛津大學開發的吸入式新冠肺炎疫苗,已進入第3期的臨牀試驗階段。張栢恆表示,疫苗的研發時間動輒數十年,是次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過程壓縮至約12個月,確是聞所未聞。


    過往一般疫苗的研發時間有多長?以HPV子宮頸癌疫苗為例,根據疫苗生產商默沙東藥廠提供的資料,自1997年,藥廠已着手研究疫苗;及至200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四價HPV疫苗上市,相隔8年後,再認可九價HPV疫苗。


    疫苗研發成功後,便進入生產製作工序。默沙東藥廠表示,現時九價HPV疫苗生產需時4年,過程需抽取9種HPV型號病毒的類病毒微粒,加以混和並注入針筒包裝。在分發、運送到世界各地時,存放環境溫度須保持2℃至8℃,以免影響疫苗效用。


長者濕疹

長者濕疹纏身 豈止皮膚病 臟腑響警號 補血養陰

邱宇鋒(註冊中醫)   20/07/2020


    濕疹是常見皮膚病,徵狀包括皮膚出紅疹、乾燥、痕癢、脫屑等,晚間病情加重。中醫認為,長者濕疹發病,既因體內臟腑失調,也因皮膚護理不當所致。需通過藥物、飲食、起居養生來調節臟腑機能,配合正確皮膚護理,多管齊下,才有效改善濕疹,保持皮膚健康。

    濕疹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濕疹病程短,常由食物或環境變化誘發,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滲液,抓破後可能會引起出血及感染。中醫認為急性濕疹多與風、熱、濕、毒等病邪有關,治療主張驅風、清熱、解毒、祛濕。至於慢性濕疹,病程長而反覆,無特別環境或食物誘因,特徵是皮膚乾燥、脫屑、晚間痕癢。發生在長者身上、病情反覆的多屬慢性濕疹,或慢性濕疹夾雜急性發作。中醫認為慢性濕疹的原因是體內臟腑失調,不是單純的皮膚病,治療需要通過調節臟腑機能,以改善皮膚狀態。

    在長者身上引起慢性濕疹的臟腑失調,主要可分為兩類:

脾虛濕蘊:運化欠佳 濕邪停聚

    由於脾胃運化能力欠佳,形成「內濕」。濕邪既妨礙氣血運行,而且當濕邪停聚,鬱久化熱,皮膚便會出現紅疹。這類慢性濕疹的常見病徵,為皮膚出現淡紅至鮮紅丘疹,有熱感,痕癢,抓破後傷口容易滲液,令患處常有黏黏的感覺。其他徵狀包括食慾不振、胃氣脹、消化不良、大便偏黏或容易腹瀉,舌診可見舌體腫脹,舌苔白膩或白潤,看上去舌面很濕潤,甚至伸舌時有唾涎從舌上滴下,反映水濕很多。

陰虛內熱:虛火上炎 皮膚極乾

    由於津液、精血虧虛,陰衰則陽亢,表現為虛火上炎失調,也會引起「陰虛動風」、「血虛生風」的反應。常見病徵是皮膚極度乾燥,感覺皮膚表面毫無潤澤,因而出現劇烈痕癢、皮屑脫落。病情在夜晚加重,可嚴重至影響睡眠,繼而加劇陰虛內熱失調而形成惡性循環。其他徵狀包括口乾舌燥、容易喉嚨痛、身體烘熱或潮熱、暴躁易怒、難入睡、多夢、小便黃。舌診可見舌體薄瘦,舌面乾燥,舌苔乾燥或分佈不平均,出現裂紋,或像「地圖舌」的剝苔,到陰津枯竭時甚至見到舌面光滑無苔,中醫稱為「鏡面舌」。

補血養陰需耐心

    隨年齡增加,陰津精血逐漸減少,《黃帝內經》提及:「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這種津液、精血逐漸虧虛的變化,受體質影響而表現在皮膚上,可令長者出現反覆發作、非常難纏的慢性濕疹。

    長者要對付慢性濕疹,除要健脾祛濕改善脾胃功能,也要滋陰養血,潤澤身體和皮膚,中醫稱為「養血潤膚」。常用於補血、滋陰、改善皮膚乾燥的藥物及方劑,包括熟地黃(臨牀常以生地、熟地同用)、白芍、當歸、大棗、何首烏、四物湯等。由於中醫認為陰血「難成而易虧」,故補血養陰的療程一定比補氣溫陽來得長,患者需要耐心治療。此外,中醫所指的陰、津、精、血皆是無形抽象概念,不完全是指血液、體液,而且陰血不能透過直接進食、飲水獲得,需要由身體吸收精微(由飲食經脾胃轉化)後自行生成,故有些人以為多吃蔬果、多飲水便可滋陰填精,其實是個迷思。

    日常養生方面,進食辛辣、炒爆、煎炸等刺激食物,憤怒惹激或熬夜晚睡,都會耗傷陰血,應當避免。如果長者因為失眠、痛症、夜尿、情緒不穩等原因導致睡眠質素欠佳,應尋求積極醫治。情志亦會影響濕疹的病情,如果因為濕疹徵狀而引起煩躁、憂鬱等,緊記切勿諱疾忌醫,應該積極把濕疹妥善治理,需要時配合輔導改善精神情緒。


護理貼士:冲涼「太乾淨」 皮膚更乾

    不少長者因為護膚方法欠佳,使濕疹加劇。下列皮膚護理建議,對於改善慢性濕疹非常重要。

1. 據醫囑用藥 忌病急亂投醫

    市面上很多聲稱可以改善濕疹的藥膏、藥水,包括外用類固醇、潤膚膏、紫雲膏,或一些中藥外用洗劑等。外用藥物成分不同,作用和效力強弱有別,必須根據具體病情選用,最好在醫生或中醫指導下選擇合適外用藥物,並配合正確塗抹方法;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胡亂聽信網上、親友推介施用,而忽略實際病情需要。

    如不當使用外用藥物,或不依照病情濫用,有可能因為藥物過度刺激而使濕疹惡化。為安全計,不應使用成分不明的外用藥物。外用藥物不宜塗得太厚,以免妨礙皮膚透氣。

2. 適時減沐浴次數 注意水溫

    濕疹患者在沐浴時應注意水溫,建議以接近體溫(38至42℃)為佳,減少刺激皮膚。若皮膚十分乾燥,建議適度減少沐浴次數,沐浴時不建議使用肥皂或沐浴露,只用清水便可,以免洗去皮脂而令皮膚更乾。沐浴時間不宜過長,以5至10分鐘內為宜,盡量不要大力拭擦、抓刮皮膚,避免過度刺激。沐浴後適量塗抹潤膚藥膏保濕,防止皮膚過度乾燥而引起痕癢。

3. 勿試圖除皮屑

    即使痕癢難耐,也不宜大力抓刮,或試圖用力除去皮屑,這不僅對改善濕疹毫無幫助,而且一旦抓破皮膚,引起傷口感染,令濕疹惡化。如需紓緩痕癢不適,可用軟毛巾、紗巾、手帕輕拭皮膚,不要以指甲或硬物刮擦。患者要注意定期修剪指甲。如皮膚表面有傷口,應做好傷口護理,洗乾淨傷口並以紗布遮蓋,減低感染風險。患有糖尿病的長者,更要格外留意不要弄傷皮膚,慎防招惹外邪。

中醫食療:慎服寒涼龜苓膏涼茶

    慢性濕疹屬於長期病,涉及臟腑功能失調,加上長者身體機能下降,因此在飲食調養方面,必須慎用性質寒涼、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或食物,如涼茶、龜苓膏等。食療方面一般以健脾和胃、滋陰養血並用,以改善脾胃運化,同時補益氣血,改善皮膚乾燥、發紅、痕癢等徵狀。

■生熟地杞子土茯苓扁豆瘦肉湯

材料:
生地黃   15克
熟地黃   15克
枸杞子   15克
土茯苓   20克
扁豆   15克
陳皮   6克
大棗   兩枚
瘦肉   適量

製法:
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9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
涼血、滋陰、祛濕

防疫4大漏洞 專家促大規模驗新冠救亡 李祖怡 

防疫4大漏洞 專家促大規模驗新冠救亡

李祖怡   20/07/2020


    早前新冠疫情緩和,曾連續17日錄得「零本地感染」,惟踏進7月後急轉直下,相繼出現多宗源頭不明本地個案,單日確診數字屢創新高。

    疫情反彈,本地專家認為原因之一是防疫工作出現多個漏洞。如何堵塞防疫漏洞,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正是當前急務。

漏洞1:豁免檢疫欠科學根據

    「大家6月都好開心,見到近乎沒有本地個案,令市民和政府稍稍放鬆。」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認為,放鬆防疫措施明顯有漏洞,例如部分入境人士獲豁免強制檢疫。「防疫措施放鬆得太快,加上市民心理上都太放鬆,忘記了很基本的戴口罩、洗手、減少聚會,令到7月的爆發更加嚴重。」

    本地感染個案創新高,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大多數個案找不到感染源頭,隱形病人愈來愈多,在社區人傳人,導致確診個案慢慢浮現。他亦認為疫情再度爆發,與政府早前放寬出入境管制,容許特定人士豁免檢疫有關,做法「好愚蠢」和自視過高;敗筆之處在於不作任何病毒篩檢,亦沒有諮詢科學委員會的專家哪類人士可獲豁免。記者就此向食物及衛生局查詢,截稿前未獲回覆。

    今年2至5月,逾20萬人次豁免強制檢疫入境,而近兩月則最少有7.2萬人次。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曾表示政府的防疫策略「張弛有道」,但曾祈殷不認同,直指香港今次做得「好肉酸……畀人睇到沒有科學根據、沒有系統地做鬆綁防疫工夫,絕對不是張弛有道」。

    衛生署回覆,7月8日起,所有經香港國際機場抵港獲豁免接受強制檢疫人士(除須履行與政府相關運作的政府人員外),須到衛生署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收集深喉唾液樣本,強制病毒檢測。

漏洞2:檢測數量不足

    根據衛生署的新冠病毒檢測數據,6月份檢測數目為109,388(平均每日3646);至7月出現社區爆發,截至7月14日檢測數目為94,822(平均每日6773)。事實上,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於2、3月時,已提倡增加每日檢測數目至7500個,惟政府一直未有作大規模檢測。

    曾祈殷指,政府遲遲不提高病毒檢測量,「欠缺長遠規劃和危機感,外國疫情持續爆發,香港是否可以獨善其身」?雖然衛生署近日已將每日檢測樣本增至約7000至8000,但數據只反映檢測樣本數量,不等於檢測人數,「有些人要做3、4次檢測,譬如出現假陰性要再做測試」。他批評,檢測數目未有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許多人從海外回港,檢測數量沒理由不相應提高。確保所有入境人士沒事,香港人才安心。但怎樣確保他們不受感染?需要做檢測才行」 !

    衛生署稱近日已向5間本地私營化驗所採購檢測服務,於本月14日開始協助檢測,每日合共可處理約1000個樣本。

漏洞3:防疫措施放寬過急

    在未有增加檢測數量之下,曾祈殷認為放寬防疫措施,包括限聚令人數上限由4人逐步放寬至50人,是造成第三波爆發的另一原因。薛達表示,部分食肆近日爆發群組感染,正好說明外出用膳的風險;現在收緊了防疫措施,至截稿時晚上6時後禁止食肆設堂食,「但日間亦有感染風險,所以這段時間都只宜外賣,最好自己一個人在辦公桌食,或者盡量隔開坐,因為大家除下口罩食飯、聊天,增加傳播風險」。就算在餐廳獨自用餐也未必安全,若廚師或侍應受感染,有可能將病毒沾到食物和餐具上。假若餐廳空氣不流通,傳播風險更高。在廣州一間沒有窗戶的餐廳,有患者便將病毒傳染至鄰桌的顧客,其後發現是冷氣機的氣流,將帶有病毒的飛沫吹至遠處。

漏洞4:家居隔離有風險

    「我最擔心隔離檢疫中心不足,有可能愈來愈多人需要在家居隔離。」曾祈殷多次指,政府的隔離措施和安排前瞻不足,因為家居隔離人士的家人不受限制,可在社區自由出入,不排除家居隔離人士的同住家人,將病毒帶到社區,或成為爆發的間接源頭。他建議隔離人士的家人如感到身體不適,應通知衛生防護中心進一步檢測。

    薛達亦認同家居隔離存有風險,一來香港居住環境面積細小,二來之前數個屋邨出現經喉管、公用空間將病毒傳染多人的個案,「隔離中心數目有限,如果社區有大型爆發,好快會無位」!

    衛生署指,接受強制檢疫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人,在檢疫中心單位容量飽和時,衛生署會視乎情况安排租用酒店房間,並由政府送往酒店檢疫。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