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0

4曾報案傷者投訴與疑犯同處一室 7‧21認人:警疑犯面前讀全名艾 博瑜 鍾妍

7‧21一周年4曾報案傷者投訴與疑犯同處一室 

7‧21認人:警疑犯面前讀全名艾

博瑜 鍾妍 (明報記者)   20/07/2020


    明日為元朗7.21事件一周年。一年來,傷者鍥而不捨追究事件,有人投訴獲警方安排認人但未獲保護身分;有傷者在車上由便衣警筆錄口供;有議員聯同市民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冀循法律途徑解決。逾百人參與的施襲案件,警方現時共拘捕37人,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傷人,警方指「時機成熟」後,會有進一步拘捕行動。

    去年7月21日元朗站白衣人襲擊途人,警方事發後39分鐘到場,當晚無人被捕。事後37人被捕,警方強調會積極調查,本報訪問4名曾報案的傷者,均投訴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代表律師共處一室,有人被警員讀出全名,擔心身分曝光拒絕繼續認人,有傷者認為警方輕視案件。有大律師指疑犯及證人在認人前不可見面,否則會令證人先入為主。本報向警方查詢認人情况是否不當,未獲正面回應,僅稱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強調不論涉案人身分或背景,會一視同仁執法。

憂曝光 有證人稱拒再認人

    本報訪問4名7.21事件傷者,他們稱去年7月至今年1月曾分別應警方安排認人,由2至5次不等;4人均稱,其中一次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及其代表律師身處同一報案室中。傷者鄭先生去年8月到大埔新界北總區警察總部認人,他表示,警員曾在報案室讀出7至8名證人名字點名;其後發現報案室內有疑犯及代表律師,當時民主黨議員林卓廷在場表達不滿稱「暴露晒(證人)身分,認人有咩意思?」不少人認為7.21事件或涉黑社會,鄭先生表示當時不知疑犯及證人不可同處一室,及後有證人擔心安全「不想再去認人」。鄭先生未知對方有否繼續,他本人則繼續協助警方認人。

稱以往案件認人無第三者在場民主黨莊榮輝質疑警輕視本案

    另一名傷者馮先生及民主黨莊榮輝同樣表示,他們分別在10月及7月初等候認人時與疑犯律師同場,兩人均被警員讀出全名。莊榮輝表示以往因議辦被淋紅油等到警署認人,警員會用車護送他到指定入口入警署,「不會有第三者在場」,認為是次做法顯示警方「不覺得(7.21事件)是重要案件」,對證人身分毫無保障。莊稱當時一度擔心被疑犯或律師認出牽連家人,曾考慮向警投訴,但又擔心認人程序會被視作失效,「益咗白衣人」。

    7.21事件傷者之一馮先生去年8至10月共錄口供一次及兩次認人,其後警方再沒聯絡他。他認為警方檢控7人只是「交吓功課,應付吓大眾社會」,被問到是否仍有信心可追究當日襲擊者,他稱只能透過祈禱,又稱過往有多次集會提醒勿忘事件,但政府仍不為所動,認為集會已無意義。


    傷者陳先生(化名)表示,他今年1月認人前,警員相約6至7名證人在元朗廣場會合,等候約5分鐘才有警員帶他們到元朗警署,「好似遊街」,擔心等候期間被認出。

    法政匯思召集人、大律師吳宗鑾表示,證人及疑犯在認人前同場出現「絕對不可以」,因會令證人先入為主得知疑犯身分,「是為保障疑犯」;至於疑犯代表律師及證人同場問題不大,他表示過去陪同被捕人出席認人程序均未曾與證人共處一室,亦不會知道證人名字。

私家車上錄口供 指警漏重點

    除認人程序,亦有傷者質疑警員錄口供手法。陳先生(化名)表示,他獲安排去年7月25日錄口供,當日一名持委任證的便衣警相約他以私家車接他和同行姊姊,惟當時有港鐵列車出軌,公路交通擠塞,便衣警提議在車上錄口供。陳先生曾問警員是否正式錄口供,警員確認是,並表示如想錄影便需回警署。陳先生應允錄口供,「佢(警員)聽完我講一次先寫低」,最後警員複述時漏掉多個重要細節,他要求警員更改,「唔知佢寫得衰定特登」。陳引述警員稱會將口供紙副本寄給他,惟事隔近一年仍未收到。

警: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

    有警界人士表示,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需否錄影則由調查主管或人員判斷;一般會將口供紙副本交給證人,如非在警署錄口供,會日後寄回或約證人到警署取回。有警員稱會視乎情况安排錄口供方法,例如墮樓案會在目擊者家中錄口供,認為如案件複雜,「不止錄一份口供」,建議如證人覺得有遺漏可要求補錄,補充重要資訊。

睹白衣人打人患創傷後遺 「一日未死都會講真相」

     7.21事件目擊者身心影響至今未癒,65歲的林女士當晚目擊白衣人打人後,確診創傷後遺症,需服精神科藥物,現回想事件仍會手震落淚。不過她堅持說出真相,聯同傷者入稟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即使多次被路人認出被斥「做戲」,但她說「一日未死都會講」,冀事件不被扭曲。

撞傷膝蓋發炎 手術換骨

    林女士當日參與港島區遊行後乘西鐵返回天水圍住處,約晚上10時多途經元朗站時,遇年輕人攔着車門稱有人在站內打人,要求支援,林女士說當時未知環境險惡,下車見數十名「白衣人」揮動長棍打人,她轉身離開時撞到膝蓋,其後發炎,需接受手術更換膝蓋骨。

數日無法入睡 至今仍手震落淚

    事發後,她變得不想外出,容易落淚,無時無刻憶起當晚場景,試過連續三四日無法入睡,求醫後證實患上創傷後遺症,至今仍服精神科藥物,說起當日的事情仍會手震及落淚。
對於7.21事件,警方曾指有人帶示威者到元朗站牽引事件,亦有鄉紳把事件形容為「兩邊人對立嘈交」,林女士認為有人想用謊言掩蓋真相,「我係親身經歷呢件事,我唔知得清楚過你?」過去一年,她曾有出席記者會講述事件,偶被路人認出、被責罵「做戲」,仍堅持道出親身經歷,只因不希望真相被謊言掩蓋,「最恐怖、最不安的事都發生了,還有什麼可以怕?」

    林女士今年聯同傷者入稟向警務處長作民事索償,至今未有消息,對結果不感樂觀。她更留意到每月21日的元朗集會,參與人數愈來愈少,擔心事件會如八九民運般,時間一拖長,即使有人記得,但追究無門。

警稱一直跟進:時機成熟會再拘捕

    7.21襲擊市民事件發生至今一年,警方回覆本報查詢,稱目前拘捕37人,年齡介乎18至61歲,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等。警方表示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沒放棄任何線索,但因警方仍在調查,故現階段不適宜向外透露太多細節,「時機成熟」便會進一步拘捕。

    法庭資料顯示,被檢控的7名被告為運輸公司東主王志榮、工程公司東主黃英傑、商人林觀良、商人林啟明、燒烤場東主鄧懷琛、「飛天南」吳偉南及八鄉橫台山河瀝背村村長鄧英斌。他們最近一次在今年6月9日於區域法院提堂,未開始答辯;案中首被告王志榮透過律師表示不認罪,其餘6人未有答辯意向。部分被告代表律師表示,需時閱讀收到的新文件及多段閉路電視片段。正還押的第三被告林觀良,再次申請保釋被拒。

被問廉署有否邀請調查 警無回答

    廉政公署早前公開表示收到7.21事件相關投訴,會嚴肅跟進。本報向廉署查詢調查進度,獲回覆指基於保密原則,不宜評論。

    本報亦向警方查詢有沒有警員被廉署邀請協助調查,警方沒有回答相關問題。

稱見樣影片早公開警沒索取 林卓廷:他們不想查

    「沒有林卓廷,沒有7.21」,親建制組織每提到7.21事件均以此回應。「現在你搜YouTube,輸入『林卓廷』、『7.21』,置頂數段片段,都是說我帶人入元朗挑起事件。」當日傷者之一、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說,他作為受害人,一年來被鋪天蓋地、甚至「國家級」媒體抹黑,「後來有人看不過眼,傳片段予我證明我到達元朗站前,已有一女士在站內被打穿頭」,片段清楚記錄白衣人攻擊市民,警方卻至今未有聯絡他提供片段。

稱遭抹黑 片證入元朗前已有襲擊

    7.21事件發生一年內,警方邀請林卓廷先後3次認人︰「我每次都認到,7個被檢控,3個是我認出的,我不是『大股東』也是『主要股東』。」今年初,有人將一名女子在元朗站內被白衣人追打的片段傳予他,林卓廷在1月初公開影片︰「好清楚看到襲擊者的樣貌、這個(疑兇)衣服上有『厦溪』兩字,是可供辨認的。」然而,他說警方並沒有聯絡他提供片段或邀請協助調查,「即是他們不想查」。

盼來屆立會可用特權法徹查

    港台節目《鏗鏘集》上周報道事發當晚有便裝警員在元朗一帶,警方其後承認有便衣人員「因應現場情况及風險評估,作出部署及行動」,曾任廉政公署助理調查主任的林卓廷反譏︰「他們的部署就是看黑社會如何部署;行動,是零行動。」林卓廷說,7.21事件有證人、證物、閉路電視片段,當晚逾百白衣人、長時間襲擊市民,至今警方只拘捕37人,批評調查不力︰「(7月1日)有人入立法會拿過一張白紙,警方也拿去驗指模;7.21當晚一地的武器、棍,有指模、有DNA,為何不做鑑證?」

    林卓廷聯同多名傷者入稟控告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指警方當晚無履行職責保護市民,現時其律師與律政司在處理文書往還,他亦盼來屆立法會有足夠議員支持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7.21事件。

區議員發起遊行 警限聚票控

    明天(21日)為7.21元朗事件一周年,昨午有元朗區議員發起遊行,但未開始已有多名區議員被警員票控違反限聚令,防暴警並向高叫「光復香港」的人舉紫旗。

橙帶包圍票控15人 警向記者噴椒

    昨日遊行由多名元朗區議員聯合發起,包括元朗區議會主席黃偉賢、天水連線伍健偉及林進等,原定由元朗西鐵站遊行往元朗大球場。區議員下午約2時於西鐵站集合,當聚集議員超過4人,防暴警以揚聲器警告在場者違反限聚令,並以橙帶包圍他們及逐一票控。警方昨日行動中最少票控15人。區議員林進批評警方藉限聚令打壓遊行。議員在封鎖線內被票控期間,大批記者上前拍攝,有防暴警向記者噴射胡椒噴劑,警員亦向高叫「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中年市民舉紫旗警告。

    警方表示,因形點商場有群眾集結及叫囂,有人叫喊「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涉嫌煽動或教唆他人分裂國家等行為,有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警方又指,區議員堅持發起並呼籲市民參與未經批准公眾活動,除觸犯法例,更引致群眾聚集,增加病毒感染或傳播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