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18

綠色生活﹕葵涌果醬掃國際獎 本地果醬嘗本地故事 林蕙芝

綠色生活﹕

葵涌果醬掃國際獎 本地果醬嘗本地故事

林蕙芝   22/04/2018


    吳佩怡從沒想過,從八鄉村屋家中,到葵涌工廈的小工場,在小廚房拿着小木勺,捧着平底鑊,默默給自己、丈夫、朋友和熟客做的早餐果醬,上月中在國際唯一果醬比賽「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The World's Original Marmalade Awards)連獲4獎。

    葵涌名物有傳奇上市的毛記,剛又添上新鮮熱辣的吳佩怡果醬,「葵涌是個好地方,曾是海澳農田,有水果、蔬菜等農作物;我自小在葵涌同一區域的荃灣長大,對這邊特別有感情」。

    剛成為首度在國際比賽果醬獲獎的香港人(葵涌人),在生意角度而言,本應大鑼大鼓,又或坐地起價,但她沒有﹕「當在英國的比賽中,見識過三千樽來自世界各地的果醬,大部分都用家鄉生產的樹上熟水果來做最新鮮的果醬;而我這個香港人,只能盡量用最好的飛機貨水果做果醬,是有點悲哀的。」

    果醬,本是尋常百姓家的早點,以及本地水果農產的暑寒表;而從葵涌的一瓶果醬,我們看到的是本土水果的故事。

外婆柑桔 啟發做果醬

    吳佩怡(Jacqueline),樣子嬌滴滴,自言不是那種從小就愛下廚,一心以飲食為志業的人,「我其實只會偶爾放工煮煮飯,」她吐吐舌頭說,「畢業後一直在律師樓打工,住在市區,對種菜做飯沒太大考究。只是前幾年工作太累,裸辭休息,剛巧長居荃灣的婆婆生病,就天天去陪她。直到她離世,整理她留下的植物,發現她生前很有心機地種了柑桔,我就捧回家」。

    這是她生平第一棵打理的農作物,「當時我剛搬入八鄉村屋,望着柑桔望得出神,發現它們熟透就摘來吃,居然『爆汁』,超甜!原來婆婆種水果那麼厲害,留下這好東西給我。」她聽人說,柑桔可以做果醬,就上網、看書找食譜嘗試,「當時空閒,也買來許多外國水果做果醬實驗,但發現還是用婆婆的柑桔最好吃。」因為新鮮,也因為思念。

    她的創業故事,於是就跟香港一些半途出家的手作人一樣,先是經過反覆試驗,漸漸掌握煮果醬竅門,然後送給家人朋友淺嘗,再到市集擺賣,慢慢儲了一批熟客,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Jam Story果醬二三事」,再到葵涌租下小工場作小型生產,那是2013年的事。

    大賽拓視野 果醬不止 jam 果醬,從此給吳佩怡打開人生許多扇門。

    其中一度門,是國際榮譽。「很想知道自己的水準到哪,於是今年初就報名參加英國舉行的『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就是要做當地傳統的Marmalade果醬。」

    我做了這麼多年香港人,從來不知道有Marmalade(只記得黎明有首歌叫《sugar in the marmalade》),一直只會叫果占,真是失禮。「其實果醬有許多做法,我一直做的是Jam,是稀身的、有果肉的果醬,也就是香港人常吃那種。」但其實果醬還有啫喱的、蜜餞的和醃漬的,更有一種叫Marmalade,指定要用柑橘類,包括橙、橘子、柚子、葡萄柚、柑、桔、檸檬等水果,要以浸泡、反覆煎煮的方法,並把果皮烘焗再入饌製作而成的稠果醬,參賽條件更要求全手做和不添加化學成分。經她解說,我也終於記起,就是Paddington Bear常捧着來吃的橙色果醬。

首參賽即奪獎 遺憾沒用本地果

    她續道,這是全球唯一的Marmalade國際果醬比賽,今年已辦到第13屆,「聽說從沒香港人參加,我竟用3瓶果醬,第一次參賽就取得Artisan組別中的3銀1銅成績,是上天給我的鼓舞」。

    這小妮子沒給勝利衝昏了頭腦,反而是因為藉着比賽認識其他果醬達人,讓她像身處嘉年華會的小孩般興奮﹕「我從沒看過幾千瓶果醬在我面前,是果醬山!」她瞪大眼睛說,「最難忘是認識世界各地不同的果醬師,好像日本愛媛縣那瓶拿了大獎的果醬,果皮切得工整仔細,也用他們最自豪的橘子製作,好味到像把剛摘下的橘子放進口」。

    令她獲獎的3瓶熱情果香橙果醬、熱情果香橙橙花果醬及柑桔菠蘿果醬,獲評判讚賞味道出眾,花味難忘;但在其他大作面前,她有點不好意思,「我的參賽作品,只能用美國新奇士臍橙、越南熱情果、菲律賓芒果等做。但如果能加一點本地水果就好。」

    有人對本地水果情有獨鍾,但也有港人對外地水果趨之若鶩,不論是近年火紅的油麻地果欄,或是連鎖超市和果販,一盤盤來自日本、美國等地的「環球鮮果」,即使多昂貴也爭相購買。

古洞士多啤梨 即摘製醬鮮甜

    吳佩怡給我嘗一口產自上水古洞的有機士多啤梨所製作的果醬(jam),「這是上星期五我去採摘的,即日煮成果醬。味道如何?」在紅彤彤的果醬中,吃到一顆顆真實的士多啤梨肉,每羹果醬更帶有果汁般質感的士多啤梨汁水,而甜味也濃郁,卻不會讓我想立即找水喝。

   「好的果醬,並不單單要夠甜、香或稠;這些都可靠人工色素、大量糖分、凝固劑或化學乳膠劑幫手,」這幾年專心鑽研果醬,她自覺是有點分量去重新定義果醬,「果醬,更大的意義,在於把最新鮮的水果保存起來。」

    只有剛採摘的水果,生熟程度恰到好處,甜度、肉汁和果膠含量才是最豐沛。製作果醬時,只需以水果本身的果膠,加上適當的糖分已足以保存鮮味,保存期限因應不同的水果,可達4至8個月。

    但當香港有超過九成新鮮糧食,包括水果,都得倚靠外地或大陸進口,她口中「真正的本地果醬」,有可能實現嗎?

本地果矜貴 當造隨緣

   「幾年前的確不容易。剛開始做果醬時,只能踩單車去八鄉的農田,嘗試跟農夫談天再買貨。後來自己再到蔬菜統營處的網頁找有機農戶的聯絡,逐一打電話查問,才慢慢認識他們,建立網絡。近年已有5、6個相熟的農夫,供貨給我。」

    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數字,現時香港約有二千四百個農場,但她說其實多數以種菜為主,「蔬菜的生長期較短,可以有較多收成;但種水果一年才只有幾個月當造,產量不多,不能下農藥,為了防蟲又要特別花心機照顧,所以我認識的農夫,農田面積都很小,主力種菜,只是順便種一些水果,當是自己吃又好、給熟人又好。」

    說到底,在香港種水果難以為生,更何况走天然種植或有機耕作的窄路,「好像每年12月至4月是士多啤梨的收成期,今年3、4月也有許多個放晴的日子,我預算一直去那相熟的古洞農場,親自採摘大量士多啤梨做果醬。但上星期六日,早上下了幾場大雨,收成就壞了。」

    今年她的士多啤梨果醬製作,戛然而止。做醬保存鮮果 更保存農夫心血

    做果醬為開她的另一扇門,是學會樂天知命,「本地士多啤梨其實很矜貴,不單比飛機貨貴一倍,也因為沒下藥,細粒又三尖八角,有點醜;但味道很甜,真的很甜。今年能採摘約50磅去做這批果醬,我和客人已經很滿足。」許是常常落田,跟農夫一起多了,不知不覺學習了農人的順命。

    為了做到本地100%的果醬,她緊記着本土水果收成時間表﹕「12至4月是士多啤梨,夏天有荔枝、龍眼、火龍果;9至11月有洛神花;偶爾有少許檸檬、沙田柚、菠蘿、大樹菠蘿、香蕉甚至無花果。自己又在天台種熱情果。」但有時一場大雨或寒流,一年的辛勞就化為烏有,「去年夏天多雨,就沒有荔枝、龍眼。失望,但要學會接受。」

    本地農夫數目少,支援也少,她身為「由農場到餐桌」的小小果醬生產者,同樣舉步為艱,明白要彼此幫忙,「一接到農夫的電話,即使只有幾顆收成,我也會跑去採摘,」她也不敢煮壞水果,「我看着水果由花朵到結果的成長,又見證農夫打理的過程,怎忍心虧待它們?」

    唯有兩條腿走路,沒有本地農產水果的日子,她就去果欄購買外國水果,「我的果醬有過百款味道,九成是用外國或大陸水果做,本地水果做的只能佔2、3款。」

問題是,當香港鄉郊農地愈來愈少,田野逐步變成房子;她的果醬生產,似乎只能愈發依靠外地入口的水果,「起初幾年我很『灰』,未適應本地水果供應量的不穩定;但當看到愈來愈多年輕農友加入,熟識的農夫朋友又堅持用天然方法耕種,同時努力開拓不同的銷售平台;他們未放棄,我又怎會放棄呢?除非香港真的再沒有一塊農地。」

大家都沉默了。

    當超市入口的蔬果愈來愈方便、便宜(和水準不濟),我們又如何記住新界士多啤梨或龍眼的味道?或者,在檔案法尚未成立之先,我們或先要記住「果醬法」,用果醬留住本地水果的味道。


鄧伯伯RIP 鄭美資

鄧伯伯RIP

鄭美姿   22/04/2018


    有線新聞揭出中學歷史教科書裏,很多沿用多年的字眼,今年竟被教育局彈回頭,不能通過評審,要求出版社必須修改。昨是而今非,香港人終於有幸目睹以為睇戲才會有的「皇帝修改史書」畫面,驚嚇指數實在爆表。

    教科書肥佬的原因有好幾項,包括「用詞不當」、「概念不清」等。用詞不當的例子,也有好幾個,諸如「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丶「中國收回香港」丶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内地」。還有一句「1949年中共建國 / 大量内地人移居香港」,則被批爲兩件事情没有因果關係,容易導致錯誤理解。

    楊潤雄局長出來解畫,用四十秒鐘從語文運用講到歷史概念,去反駁「收回」一詞。最後一句終表明心迹,揚言「不反對」香港出版社參考内地教科書的寫法。還請讀者自行上網收看,我再在這裏複製他語焉不詳的搪塞,才是用詞不當概念不清,呃明報稿費。

    倒是網民 (網民是劉夢熊) 最輕省,立即呼喚已逝的鄧小平出來做證,找回一條舊片,片中鄧伯伯説 :「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我翻查資料,發現這一幕在中國人民網的共産黨新聞裏,也有詳細的文字記錄,那是1990年1月,鄧小平跟李嘉誠見面時的一席話 。 惟今日香港荒誕至此,如何叫鄧伯伯安息 ?

15.4.18

Flan Parisien 雲石蛋奶批

另一個胃﹕雲石蛋奶批 嫩滑彈牙 蛋香奶香


    在街上的甜品店看見它,名字叫 Flan Parisien,就是簡簡單單的模樣,一件黃色的甜批,大約2歐元,很便宜。一口咬下去,禁不住暗呼好吃,覺得嫩滑彈牙,還蛋香奶味十足。後來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是Custard Tart,直接叫它蛋奶批。這種味道,簡單得來又讓人覺得很窩心實在。

    這個法式蛋奶批原來歷史悠久,來自古老的歐洲,在中世紀首先出現。資料記載,在英格蘭的亨利四世時期,蛋奶批曾出現在加冕宴會上。而現在蛋奶批已演變成各地獨有的版本,如葡萄牙的葡撻、我們香港的蛋撻,還有就是法國的 Flan Parisien。

變奏葡撻蛋撻 製作極簡易級

    這個甜品無論是預備材料還是製作過程,都是極簡易級,特別是有些人會連批底也不做,直接將蛋奶漿焗成批,省卻很多工夫。喜歡吃到一點點批皮,不那麼單調,所以把批底擀到很薄,在吃的時候咬到啖啖嫩蛋之餘,也有酥香的批皮。當然,如果有人更喜歡厚一點的曲奇餅底,就可以不用將批皮擀太薄,擀至約一厘米內便可。不過與此同時,就要先將批皮放入已預熱180℃的焗爐,先焗約8至10分鐘,以免之後加入蛋奶漿後更難焗熟。


注意火候 蛋奶漿易過熟

    至於預備內餡,就需要注意程序,先將蛋黃和粉類混合拌勻,可以避免粉粒結塊。然後再加入牛奶和淡忌廉,以中小火加熱,這時候要注意火候,因為鍋底的蛋奶漿最接近火源,容易變熟凝固,所以最好期間不斷攪拌。約5至10分鐘後,蛋奶漿會開始變稠,這時再快速攪拌幾下,當蛋奶漿表面的攪拌痕迹變得明顯時,便可離火。

    剛煮好的蛋奶漿仍燙熱呈流質狀,但變涼後便會結成糊狀,所以在加入可可粉時動作要快。之後將原味和可可味的蛋奶漿相間倒入批底內,用針或叉子順時針或逆時針稍為攪動,才能做出一黃一啡的雲石狀。


■批皮材料:(使用8吋焗盤)

低筋麵粉……120克
無鹽牛油……65克
砂糖……40克
蛋黃……1個
鹽……1/4茶匙

■批皮做法:

1. 將麵粉、糖和鹽混合,加入冰凍牛油粒,用手指尖搓成沙粒狀

2. 先加入蛋黃混合,如未能黏成麵糰,可再逐小加入蛋白。

3. 直至麵糰能夠搓成球狀,用保鮮紙包好,放進雪櫃雪至少一小時,之後會較易操作

4. 枱上鋪一塊牛油紙,將雪好的麵糰以保鮮紙隔着,均勻壓成批皮

5. 小心將批皮鋪在焗盤內,再用叉子在上面均勻刺洞,放回雪櫃備用


■內餡材料:蛋黃……3個

砂糖……120克
粟粉……90克
牛奶……720毫升
淡忌廉……250毫升
雲呢拿香油……1湯匙
冧酒……1茶匙
可可粉……1.5湯匙

■內餡做法:

1. 將蛋黃和砂糖先拌勻,再入加粟粉拌勻

2. 倒入牛奶和淡忌廉,拌勻後,用中小火,一邊攪拌一邊將蛋奶液煮稠

3. 蛋奶液煮稠後離火,加入雲呢拿油和冧酒,拌勻

4. 取出1/3的蛋奶液,加入可可粉拌勻

5. 先將一半原味的蛋奶液加入批底中,再倒入一半可可蛋奶液,用針或叉子隨意攪動一下,做成雲石效果

6. 再將餘下的原味和可可蛋奶液倒入,攪動成雲石效果

7. 焗爐預熱180℃,將雲石蛋奶批焗40至50分鐘至熟,如發覺蛋奶批的表面太快變焦,可蓋上錫紙。焗至用針插入蛋奶批的中心,沒有奶液沾上便可



3.4.18

The Envoy 中環

The Envoy

中環皇后大道中74號

The Pottinger 石板街酒店三樓




    中環商廈林立,想在辦公室附近午餐,卻又厭倦傳統中西餐點,不如試試石板街上的 The Envoy。這間結合了酒吧及室內外用餐區的餐廳位於 The Pottinger 石板街酒店三樓;室內的古董木櫃、中式圖案牆紙完全呈現餐廳中西合璧的主調。



    The Envoy由印籍廚師Kohli Chetan主理,除了供應傳統英式料理外,更加入不少東南亞及印度的元素。為照顧不同人的飲食喜惡,商務餐牌提供彈性組合,可自由選配前菜、主菜、配菜及甜品。其中主菜更有豬、牛、雞、意粉或海鮮等選擇。






    源自馬來西亞的 Tiffin Box,這個藍綠色茶園便當盒共有四層,菜式組合每兩星期轉換一次。這天的前菜為青瓜芽菜沙律,酸甜醬汁令人胃口大開。第二層的炒菜由四季豆、紅洋葱、番茄、白蘿蔔等蔬食組成,清新輕怡。第三層則以紅鯛魚塊及帶子配上莎莎醬,伴着第四層的香草米飯同吃,非常適合。各菜式均加入不少印度及馬來西亞香料調製,如:黃薑、香茅、羅勒等,味道清新獨特。




    選擇飲品時,別忘了試試餐廳特製的斑蘭咖啡,坊間少見。雖然口味偏甜,但為了斑蘭那陣清香,值得一試。



味無味集:東風寒食換潤餅 楊子葆

世紀.味無味集:東風寒食換潤餅

楊子葆   03/04/2018


    清明將至,台灣清明過節除掃墓祭祖、慎終追遠之外,潤餅也是應景美食。潤餅是一種很像春卷,卻更古老的食品,據說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之古禮,與春卷不同的是潤餅不經油煎、油炸,餡料亦需放冷,據說與流傳已久的寒食習俗有關。

    寒食?我想到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韓翃〈寒食〉七言絕句,以及有趣軼事。

    孟啟《本事詩》紀載,唐德宗曾御筆欽點「駕部郎中知制誥」之職「與韓翃」,但當時同名「韓翃」者有兩位,另一位時任江淮刺史。於是人事單位只好再向皇帝請示,「御筆復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翃。』」

    寫寒食詩寫出一個官位,後來更傳為佳話,這樣的好事,大概只有古代才會有吧?

    暮春冷食則據說跟春秋時期另一個故事有關:晉文公平亂上位,功臣介子推卻不願受祿避居綿山,引發廣泛爭議,國君懊惱之餘下令焚山逼迫,介子推不幸燒死。事後晉文公悔恨不已,欽訂「清明」,節前一日全國不可舉火,是為「寒食節」。

    但後人舉證歷歷,寒食節禁火習俗起源應與介子推無關,而介子推受焚而死的故事亦未必屬實。目前歷史學界一般認為,寒食節可能源於古代改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採用不同的樹材鑽木取火,即所謂「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人們一律棄舊火、迎新火,在新火未至的空檔,則禁火冷食,就像齋戒一樣準備身心,中國歷史很長一段時間「改火寒食」都是一樁換季大事。而自東晉起中原數度戰亂,人口大量南徙,因此閩台潤餅其實保存了中華古代春祭冷餅之俗。

    春祭冷餅古老原型係包裹蒜、蔥、薤、韭、興渠(即香菜芫荽)五辛之麵食,先祭祀後食用,「辛先入肺,久而增氣」,故能「開五臟、去伏氣」,迎接新的一年。五辛又名「五葷」,此「葷」係形容詞,指的是五種含有「大蒜素」(Allicin)的蔬菜,食用這類蔬菜後,在血液中會釋放出氧化亞氮,能令血管擴張,放鬆平滑肌,中醫認為可以促進性慾,影響情緒,不得清心,故貶稱「葷」。

    然而發展到今天,台灣潤餅以不忌葷,甚至必備葷料,北部多為紅糟肉,南部潤餅肉餡則以切片香腸或滷肉為主,豪華版本還見切片烏魚子。台灣潤餅南北不同之處還有:南部潤餡料多先經熱炒後放冷,北部川燙;最重要的調味料花生粉,南部必定加上一層厚厚糖粉,北部少糖,甚至不用。各地還各自特色,譬如餡料多了本地油麵,加入海苔絲、乾蝦米等海味,甚至抹上甜麵醬,反映了不拘一格之多元精神。

    改火寒食緣由罕有人記得,而源源傳承又在地化了的潤餅卻已成為台灣公認春天美食。

口臭

丁香抗口臭 寒底冲茶 熱底漱口


    相信大家也試過,早上起身發現口腔有異味,但午飯後便會消失。其後會慢慢發現,口氣愈來愈重,維持整天,與人交談時,對方要退後三步,非常尷尬。網上有傳以丁香泡茶助除口氣,更可以養胃保健,功效多多。不過,有人卻說口氣愈飲愈嚴重,甚至引致肚痛不適。究竟丁香能否有效治口氣?

    網上有不少人推介,丁香茶可治口氣。了解丁香茶是否有功效前,先要了解清楚口氣的成因。很多人認為口氣只是由熱氣引起,非也,中醫角度,口臭成因有多種︰

五大成因 寒底也會臭

(1) 胃腸積熱:
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就會引起口氣、呃逆及便秘等,屬於胃腸積熱,出現氣機上下不通的情况。舌苔偏厚難清除,胃脘脹滿且沒有胃口,容易噯氣,也會經常放臭屁。

(2) 肺中蘊熱:
大多因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如支氣管敏感、氣管容易發炎、慢性鼻炎或扁桃體炎等,病發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口中有異味、口乾口渴、喉嚨有黏痰等徵狀

(3) 心肝火旺:
患者大多是性格急躁,或因壓力大,精神緊張,出現口苦口臭,伴隨着焦慮不安、心煩失眠等問題

(4) 陰虛火旺:
由以上3個成因發展出來,身體火盛傷陰,消耗體內的津液,津液不足,口腔沒有足夠水分滋潤,因而出現口臭的情况。此類口臭還會出現熱潮紅、盜汗、手腳心熱、口乾唇裂、失眠及便秘等。陰虛火旺者常伴隨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口氣不至於太重,這類人士也會潮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俗稱:羊咩屎)。部分患者有口腔潰瘍、舌偏紅且少津液。

(5) 脾胃寒濕內蘊:
最常見的一種,患者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尤其是脾陽不足,不能溫化水飲及寒飲,體內積水太多,運化不了,導致腹部脹滿,大便溏泄,水分留在脾胃,猶如積有死水,日久便會發出臭味。
有一名28歲女士,身形肥胖,長期節食減肥,經常以沙律或水果充當早餐,戒晚餐,偏好冷飲,體內出現寒濕,令脾胃虛弱及子宮受寒,出現口臭和經痛問題,經調理身體後,口臭及經痛有改善。

生果減肥愛冷飲 口臭兼經痛

    首4個成因與熱氣有關,病人的口氣會較強烈,有股酸餿臭味,其中第4類以寒底人士為主,口氣問題相對較輕,可能對話一段時間才隱約發現一股臭味。

    不少病人不止一個證型,部分是混合式,例如有些人因長期捱夜及吃煎炸食物,心肝火旺及胃腸也熱氣。

    有時候,口氣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有些全身性的疾病也與口臭有關,從上而下的原因包括上呼吸道等有關的疾病,或者因氣管、肺部受到感染,腎衰竭、腎功能異常等患者,肝病變如肝衰竭、肝硬化,又或是消化道病變如胃炎、消化不良、便秘等,也可能造成口臭。因此,長期有口氣的人,應先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

日日涼茶 清熱過度損脾胃

    口臭持續不理會,病情會慢慢演變得複雜。不少病人以為口臭是熱氣所引致,便胡亂飲涼茶清熱,最後令身體變成寒濕,或又熱又濕等。有一名36歲男子從事金融行業,工作壓力大、夜睡、睡眠質素差、食煙飲酒、飲食不定時、喜歡冷飲。3年前發覺自己早上口腔帶有臭味,以為食香口珠及用漱口水,便可解決。其後情况愈來愈嚴重,更出現口腔潰瘍、口乾、胃脹、便秘及胃酸倒流等不適,他以為自己只是熱氣,日日飲涼茶清熱,初期情况有些改善,因而持續飲用,但一個月後口臭問題變得嚴重,身邊不少親友向他投訴,因而求醫。

    涼茶始終是寒涼飲品,長期飲用,令胃部持續受寒,損脾胃陽氣,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消化不良,有可能引發胃酸倒流及便秘;食物停留在腸胃時間太久,口腔容易發出腐爛食物的味道。

    之後用中藥為他清熱健脾,加上改善飲食習慣及早睡,一個月後已解決問題。

     另外,飲食習慣也可引起口氣。因唾液有濕潤功能,可帶走舌上細菌,有保護口腔的作用。長時間不進食,唾液不足令口腔乾燥,唾液變得濃稠而成為口氣,也會增加口腔疾病。

    其實口氣問題非常普遍,就連幼兒也有可能出現,最年幼的患者只得3歲。因小朋友脾胃功能不夠強,易食滯。加上很多家長擔心子女吃不飽,不停餵食,食過量易導致消化不良,引起口氣。直到肚痛或便秘等問題出現,才會來求診。

脾胃寒濕趁熱飲

    丁香的味道香濃,可掩蓋口氣,亦有殺菌作用,也能改善牙痛、口腔炎症等。丁香偏溫熱,有散寒功效,可溫中降逆,溫胃暖腎,改善寒積胃氣上逆引起的呃逆、口氣等問題。

    不過,對胃熱胃火旺(患者易感飢餓),胃熱惹起的呃逆、口渴、口苦、口乾、有發燒及陰虛內熱者也不可用,否則熱上加熱,會加重口氣問題。

    不過,丁香香味濃,可掩蓋口氣,建議熱底人士可用來漱口殺菌,改善口氣。

    至於脾胃寒濕人士可飲丁香茶,他們主要因飲食不節,喜食生冷食物、經常冷熱食物一起、不定時進食等,久而久之就變成胃寒。飲用時要注意,丁香最好是溫熱飲用,才可散發香味,有助掩蓋口氣,冷卻後香味會消失。

    網上有傳丁香茶要飲足21天才會見效,其實要點到即止。飲用後,如發現口氣及痱滋消失,便要停止飲用,之後可每星期飲1至2次作預防之用,或腸胃不適時再飲,持續飲用會太寒涼,影響健康。相反,若飲了數天,身體沒有不適或徵狀有所紓緩,可以加重分量,提升效能。

吃早餐分泌口水除臭

    預防方面,建議口氣患者日常飲食清淡,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各種水果,不煙不酒,少食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及產生濃味的葱蒜等。另外,也要注重口腔衛生;每日要吃早餐,因睡眠時口腔沒有郁動,透過咀嚼可刺激分泌唾液,趕走口氣。大家日常要保養胃部健康,貫徹低脂低糖飲食,以及多食粗糧。

    口臭,問題未必來自口腔,臭味可能是從體內散發出來。口臭來源可分為口腔內和口腔外,其中85%至90%都是口腔內造成。口腔中的細菌將蛋白質分解,產生揮發性硫化物,形成難聞氣味。這種細菌大多附在舌面、舌後近咽喉處、牙周袋裏。牙周病、扁桃腺結石患者都會出現口臭;扁桃腺經常發炎,扁桃腺變得肥大,甚至結石,造成慢性感染,很多時伴有膿液,可能產生一些味道。此外,長期佩戴假牙,或假牙沒有清洗乾淨,都會引起口臭。

    口腔以外成因多由鼻腔問題所致,如鼻敏感令鼻黏膜脹大,或是有鼻瘜肉、鼻竇炎,鼻腔積存分泌物、細菌形成臭味。腎衰竭、肝衰竭的患者,口中亦可能會出現異味。要分辨口臭來源是口腔還是鼻腔,可蓋着自己的口吸氣和呼氣,別人仍然聞到有臭味的話,便多數是來自鼻腔。

口臭味道不同,代表不同疾病?

    坊間有指不同臭味代表不同疾病,例如鼻竇炎患者的臭味似魚腥味。大家不要看到網上這些資訊,便排除某些疾病的可能性。譬如有人聞到不是魚腥味,便斷定並非患有鼻竇炎。令人擔心的是,誤信這些「貼士」自行診斷,不去看醫生,耽誤病情。

     影響心理社交 最好諮詢醫生問:口臭需要看醫生嗎?答:有口臭問題的人,可能已經習慣了自己「口臭」的味道,不察覺有問題。如果口臭比較嚴重,即是連自己都聞到,覺得有怪味的話,最好諮詢醫生,看看有沒有其他原因導致口臭。

被排斥 影響社交

    口臭有可能變成一個社交問題,嚴重可影響心理。有研究指出,有些人因口臭被別人排斥,引致心理問題、抑鬱。如發現口臭問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心理,需尋求醫生協助。

    食香口膠、薄荷糖只可以短暫令口氣清新,蓋過口臭味,最重要是做好預防措施、保持口腔衛生。多喝水有助預防口臭,因為口腔、舌頭乾涸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是吸煙人士,首要是戒煙。另外,進食含揮發性硫化物的食物(如洋葱、蒜),以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肉類、魚、芝士),更加要留意口腔衛生。

    除了要早、晚刷牙,建議用牙線清理牙縫間的剩餘食物。曾有研究比較有用牙線和沒用牙線的分別,發現用了牙線可以減低口臭。市民亦要留意舌頭表面和和後面靠近咽喉處的清潔,可用軟毛牙刷由後至前輕柔地刷舌頭。如以上方法未有改善,可配合不含酒精成分的嗽口水。如果很臭,味道跟以前不同,最好找醫生診治。


中醫教路:四神湯防口氣 全家啱飲

    想改善口氣,日常可多飲四神湯保健防口氣。

四神湯(1人分量)

材料:淮山、茨實、蓮子及雲苓各10克

做法:按個人喜好加入瘦肉或烏雞煲湯

功效:性質溫和,適合男女老幼,有益脾胃

青橄欖生津 滋潤清熱

    有什麼湯水、茶飲推介?青橄欖可當成香口膠咀嚼,幫助去除口臭。青橄欖性味甘、平、酸,入肺經和胃經,可清肺利咽、生津,適合各類症證型的人士。另外,青橄欖亦可加入湯水之中,有滋潤清熱的效果。煲2至3小時即可,材料如下:

▪ 青橄欖響螺瘦肉湯
青橄欖 10粒、響螺 2至3片、瘦肉 200克、蜜棗1粒

喝茶除肝火

    針對肝火旺盛的人士,如工作壓力大、受情緒影響,可飲用菊花枸杞子茶,可去除肝火引起的口臭。用熱水焗當冲茶便可,材料如下:

▪ 菊花枸杞子茶
菊花 10克、枸杞子 10至15克

山楂助消化 非人人啱食

   網上流傳,山楂可以除口臭?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主要功效是消食化積和行氣散瘀。口氣通常是脾胃問題所致,而山楂可以幫助脾胃蠕動和消化,最適合食滯人士。消化功能改善後,口氣減淡。但並非對所有人都有功效,例如陰虛火旺、痰熱壅肺者未必見效。另外,由於山楂是酸性,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從而改善口氣問題。

中醫:預防貼士 每日按穴改善口臭

    每日按50至100下以下穴位,至有「痠麻脹痛」的感覺,可改善口臭的情况。

針對脾胃功能


.大陵穴
位於手腕與手掌之間橫紋的中點處,可清脾胃之熱,治療心脾上火所致的口臭。與水溝穴相互配合,效果更佳。


.水溝穴
位於人中的正中線上1/3折點處,有清熱醒神、消腫的作用,治療口臭常與大陵同用。


.中脘穴
在肚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點,多用於治療腸胃疾病,可改善腸胃問題,從而減輕口氣。

.天樞穴
在肚臍旁開2寸,有助改善排便功能,便秘人士按壓有助排便暢順,肚瀉則可止屙,為相向調節的穴位。

去肝火、胃火


.內庭穴
位於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可清胃熱,化積滯,針對口臭、喉嚨腫痛等。

.太衝穴
位於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對下凹陷之處,具清熱利膽、明目的作用,可疏肝瀉火,適合壓力大、易煩躁人士。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