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 專家指出,經高密度養殖的淡水蟹較易傳染寄生蟲,如生長在受污染的環境,如飼養地點鄰近焚化爐,更可能帶有二噁英等環境污染物。
- 不論是海水蟹或淡水蟹,都存有寄生蟲,但淡水蟹的寄生蟲更易寄生於人體,因為牠們居住的淡水環境近似人體內的腸道環境,相反如果寄生蟲居於鹹水環境,較難適應淡水,相對較難寄生於人體。淡水蟹有較多可以感染人類的寄生蟲,如蛔蟲、中華肝吸蟲等,若經高密度養殖,蟹群更易互相傳染寄生蟲,增加食用風險。
- 大家切勿因此定論海水蟹比淡水蟹更安全,如寄生在海水蟹表面的寄生蟲,長期接觸海水環境,一旦進入類近淡水環境的人體時,因無法適應滲透壓,致細胞爆裂而死亡;但寄生在蟹內的寄生蟲,環境與人體內環境相若,因此進食海水蟹,仍有感染寄生蟲的風險。
- 除了寄生蟲,近年亦屢次爆出大閘蟹二噁英超標的新聞,令大家卻步。二噁英為一組環境污染物,分別經大自然及工業過程產生,一旦進入人體,需約7至11年方能分解約一半的污染物。二噁英經食物鏈累積,動物在食物鏈中佔愈高位置,二噁英的積聚程度便愈高。
- 海洋廣闊,稀釋能力較強,理論上接觸污染物的風險較低;但體積較巨大、年紀較長的海水蟹體內會累積較多污染物。至於淡水蟹受污染的風險,不可一概而論,需視乎養殖場的鄰近環境,假若養殖場鄰近民居、河道或焚化爐,污染物有可能隨雨水流向養殖場,令蟹類吸入污染物。二噁英易被脂肪組織吸收,梁補充,如果蟹農餵飼含動物內臟的廚餘,不排除動物內臟曾吸收二噁英,污染蟹類。
- 根據世衛研究,人體長期接觸二噁英,會損害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發育。今年日本與越南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追蹤288對居於越南二噁英污染地區的母子,為期兩年,並與120對居於未受污染地區的母子作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如兒童暴露於二噁英濃度較高的環境,語言表達能力較弱。胎兒及幼童對二噁英較敏感,研究反映二噁英或影響幼童的發育。
- 面對寄生蟲、二噁英威脅,市民如何放心食蟹?近年坊間興起韓國醬油蟹,此種食法容易感染寄生蟲,即使生蟹經冰鮮處理,亦不能殺死細菌,因此應避免進食生蟹及存放過久的蟹。
- 至於普遍存在於人體及環境的二噁英污染物,市民毋須過度恐慌,如每年只食一兩隻大閘蟹,體內攝取的二噁英濃度不至超標,淺嘗便是最佳的風險管理。尤其蟹膏為脂肪組織,特別容易吸收污染物,淺嘗便好。
- 蝦、蟹等海鮮類食物屬優質蛋白質,即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則含量低。不過,它們的鐵質含量較低,長期只吃這類海鮮容易令身體造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疲乏、脫髮、經期紊亂等問題。如果偶爾吃一次大閘蟹,則問題不大。
- 不少人都說「食蟹膽固醇高,食完會超標」。就大閘蟹而言,每2隻5両大閘蟹(連蟹膏)含有267mg膽固醇。成年人一天建議攝取不多於300mg膽固醇,所以健康人士偶爾食2至3隻5両大閘蟹沒有問題,而高膽固醇人士仍可吃1至2隻,但當天其他正餐應多食蔬菜等高纖維低卡路里的食物,以增加飽肚感,從而減少進食其他油膩的食物。
- 坊間常流傳「蟹與柿不能同時進食,否則會中毒」,這並非食物中毒,市民毋須過分憂慮;只是柿和蟹由於分別含豐富單寧酸和蛋白質,如果兩者同時進食,有可能凝固為單寧酸蛋白,阻礙消化。小量進食影響不大,但如果大量攝取,尤其腸胃較弱的人士,容易出現肚瀉、消化不良,最好是分開食用,減輕腸胃負荷。
- 蟹含高嘌呤(Purine)。痛風患者身體不能代謝食物中的嘌呤,引起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鹽會大量積聚在關節上,特別是拇趾關節,令患者感到痛楚,因此應該減少進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果痛風發作不頻繁,可最多一星期食一次大閘蟹。而發病期間就要避免,兩三星期內都不要食蟹或其他高嘌呤食物,例如鯖魚、鰻魚,大部分貝殼類海鮮如青口、帶子,以及動物內臟如豬腸、豬腰等。此外,患有海鮮或對蟹有食物敏感的人都要小心,按個人過敏反應決定應否進食,也可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 從中醫角度,大閘蟹味鹹性寒,歸肝、胃經,有清熱、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產後瘀滯腹痛、筋骨損傷、癰腫疔毒,例如膿瘡、風疹。
- 蟹經常被指「濕熱」,皮膚病人忌食。由於大閘蟹性寒,中醫理論認為,過多寒就會產生濕,困於體內太久變成濕熱,就容易出現皮疹,故不宜大量進食。他提醒,感冒未清、有痰、脾胃虛寒、腹瀉的人都不適宜食用大閘蟹。
安全食蟹5點
*應向可靠、衛生和持有相關許可證的店舖選購大閘蟹
*購買外殼完整、有光澤和沒有異味的蟹
*烹煮前,先用刷把蟹身、爪和鉗清洗乾淨
*進食前以流動清水和梘液清洗雙手
*生蟹應貯存在有蓋容器內才放進雪櫃,並與其他食物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所有蟹均不宜生食,要徹底煮熟、清除內臟才可進食
*鹽、醋、酒和芥辣等調味料不能殺死細菌和寄生蟲
5. 盡快食用*已煮熟的蟹應盡快食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