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9

白切雞

忌沸水浸 蛋白質凝結變嚡 

熄火慢煮 白切雞肉嫩皮爽


肌原纖維收縮 肉流失水分變硬

    白切雞的做法,主要是以熱水浸熟雞,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肉質嫩滑,一點也不易。最常見的問題是浸完後雞肉過熟,變得「嚡熠熠」,口感極差。

    雞肉變「嚡」,最主要是因為蛋白質過分凝結所致,雞肉主要由70%水分及20%蛋白質所構成,而在蛋白質當中,主要分為粗肌絲(Myosin)及細肌絲(Actin),當這些蛋白質受熱時便會出現凝結,令肌原纖維收縮,也令當中的水分流失,肉質便會因而變硬」。

    粗肌絲的凝結溫度是在40℃至50℃之間,而細肌絲的凝結溫度則在66℃至73℃之間。以炸雞髀為例,外層雞肉會較「嚡」,近骨部分較嫩滑,這便是因為溫度差異所造成。為免白切雞出現這問題,應以慢煮法來製作,理論上的烹調溫度控制在73℃左右來浸熟雞,以減少雞肉過分凝結,出現「嚡熠熠」的口感。

煮熟浸冰水 免皮破損保留「啫喱」

    為了令雞皮更加爽口,有人會將煮熟的白切雞立即浸泡冰水。冰水可令雞皮收縮,同時又可保留雞皮內的水分,以便當中的彈性蛋白發揮作用,這都是令雞皮更加爽口的原因。

    這個方法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減低雞皮破損的情况。由於雞皮在加熱狀態下會較易破穿,導致雞皮與雞肉之間的透明狀膠原蛋白流失(即俗稱「啫喱」的透明物);但以冰水浸雞後,雞皮急速降溫及回復彈性,可減低破損風險。

白切雞四大迷思

1. 浸雞過程要做浸抽動作?
由於雞腹腔中充滿空氣,而空氣具有隔熱作用,這會令雞內部與外部有溫差,極易出現外層過熟,但內部未熟情况。改為將雞浸入熱水後,定時做抽起浸下的動作,可令雞內部與外部溫度一致,是煮出靚滑白切雞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2. 只煮半隻雞效果一樣?
由於將雞斬半後,受熱面積有所改變,會令肉質較薄的地方容易變得「嚡熠熠」,同時由於雞皮破損,亦令膠原蛋白流失,白切雞的風味因而大打折扣。

3. 做白切雞要用新鮮雞?
廉價冰鮮雞由於生長期短,平均只有大約45日,因此肌肉及脂肪都未完全正常生長,雞味及肉質都會較差。而新鮮雞飼養時間為90日,有足夠時間長出肌肉及脂肪,雞味及肉質相對較好。

4. 雞骨有血才算最好?
坊間不少人指雞骨有血,雞肉才算嫩滑,但雞血流出有可能會在斬件時污染雞肉。所以在烹調白切雞時,雞骨不滲血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