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19

石斛

九大仙草之首 價錢高低藥效相若 

石斛抗癌 無臨牀實證



  1. 石斛被譽為「九大仙草」,與三両重人參、深山野靈芝、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並列。當中鐵皮石斛和霍山石斛視為珍品。
  2. 古書記載,石斛滋陰補虛,近年不少商品聲稱它能抑制腫瘤生長,導致身價節節上升。但科研學者指出,暫時未有臨牀研究證實石斛抗癌。
  3. 近年的動物研究,以患有結腸腫瘤的老鼠為實驗對象,發現老鼠服用內含石斛成分的中藥後,腫瘤生長速度減慢。中國科學院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學者去年發表學術文章,提及有研究曾利用鐵皮石斛的甲醇提取物,進行抗癌活性實驗,發現該成分能抑制結腸癌細胞生長。然而,研究數據結果不等同石斛確能醫治癌症患者。現時有關石斛抗癌的研究僅為藥理研究,未見有臨牀研究,缺乏癌症患者服用含石斛成分藥物的數據,因此不能實證石斛抗癌,「沒做過臨牀研究比較,便不能說成是抗癌,否則是誤導」。
  4. 除了治癌研究,近年亦有研究提及石斛能減少黑色素。浸大去年發表研究,發現鐵皮石斛及金釵石斛含芪類提取物,能用於減少黑色素形成。研究團隊從鐵皮石斛和金釵石斛中提取芪類化合物,應用於包括人類的哺乳動物細胞,發現該類化合物能抑制細胞中的自由基和活性氧,具抗氧化作用,並減少皮膚細胞中的黑色素形成。研究同時比對維他命C、E和水楊酸(BHA)的檢測結果,發現石斛中的芪類化合物效果較佳。但此項實驗僅以細胞作檢測,數據尚未涵蓋人體臨牀使用含石斛成分護膚品後的皮膚反應。
  5. 有關石斛改善皮膚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鐵皮石斛性微寒,具滋陰清熱功效。暗瘡、痤瘡及粉刺等問題多為陰虛火旺所致,因此應用鐵皮石斛,有效解決上述皮膚問題。
  6. 近年石斛獲吹捧為「神藥」,箇中有何因由?自古至今,石斛皆被視為中藥珍品,源於《道藏》列出九大仙草時,以霍山石斛為首,因此石斛奪「九大仙草之首」名號,歷代皇帝亦將之列為貢品。他表示,臨牀上石斛主要用作清胃熱,利咽開音,去翳明目,並能滋補養腎;因性質相對平和,適合大部分人使用,令需求大增。現時有關石斛的著名方劑包括石斛清胃湯、石斛夜光丸等。
  7. 石斛不是能醫百病的仙草,而較昂貴的鐵皮石斛和霍山石斛,藥用價值與一般石斛沒有多大分別。現時尚未有權威醫學報告證實石斛能抗腫瘤,因此醫治癌症患者時,石斛並非必然處方的中藥材,若真的需要使用石斛,中等價錢的已經很不錯。
  8. 現時坊間大多銷售的石斛為人手栽培種植,但近年來金釵、鐵皮及霍山石斛的價格一路飈升,有不法商人以次充好,因此市民選購時務必留神小心。
  9. 石斛藥性平和,是否人人合用?凡藥皆有偏性,石斛為養陰清熱之品,因此陽虛及血虛無熱的病人不宜以石斛進補,如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及口淡不渴等人士則須慎用。若病人不經醫生辨證,長期大量服用石斛,不但補身無益,更會損及健康。
  10. 一名病人肝功能較弱,同時有「三高」問題,因聽聞石斛能降血糖又滋補身體,便每日自行服食石斛。石斛有鮮品及乾品之分,鮮品的清熱力度較強。該病人每日以鮮品石斛榨汁或煲湯飲用,結果加重脾胃虛寒,引致肚瀉及精神欠佳。該病人停服石斛及服藥後,身體狀况才漸見好轉。
  11. 石斛用於養陰清熱,但坊間不少中藥同樣有達清熱功效,同時養陰,補胃、肺及腎,包括北沙參、麥冬、玉竹等。花旗參同具清熱效果,但價格較石斛便宜,因此針對陰虛燥熱的病人,不一定需處方貴價石斛。



29.9.19

昔傘運和理非 90後今組「車隊」助抗爭 信運動會延續 終點雙普選 羅嘉凝

昔傘運和理非 90後今組「車隊」助抗爭 

信運動會延續 終點雙普選

羅嘉凝   29/09/2019


    9月28日,人潮重返金鐘,印證2014年雨傘運動5週年不枯也不散,呼喊聲由當年的爭取雙普選,變成如今的五大訴求,Edward(化名)昨日走到添馬公園,他就在5年前的9月28日「踏入社會」參與傘運,如今再憶起那天竟顯得平平無奇,「再震撼的,亦已在面前發生過了」 。

    5年前,讀中學的他日日在金鐘「自修室」。今年,這名大專生在反修例運動中換個角色,自組Telegram群組,暗暗部署「車隊」堵路協助示威者;走在前線時被警員以真槍指嚇,意識到隨時會死,最近寫下遺書。這場運勾x??見盡頭,「我相信終點就是爭取到起點時那個訴求」,他有信心一日未爭取到雙普選,大家會一直兜圈走下去。

    20歲的Edward仍是一臉稚氣,5年前更是個懵懂少年,9月28日看電視新聞見警察打人,於是走上金鐘街頭,初嘗催淚彈,他仍記得那時的恐懼,形容自己9·28正式踏入社會,「所有事情很新奇、不可思議、刺激大腦」。往後他每天到金鐘佔領區「自修室」,一個無心向學的少年因此想到要升讀大專。

稱傘運「將年輕一代打醒」

    傘運前,他是受保護的一輩,任由社會幫他做決定。他說傘運是一個序幕,「將年輕一代打醒了,讓很多港孩、港童進入社會」,年輕人想用血汗放膽爭取應有權利,不再等別人施予。 Edward那時是個「和理非」,有天晚上金鐘佔領區有人欲攻擊立法會,他在現場拿着咪高峰譴責那是「無目標的破壞」。

    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大衝突,他從電視新聞見到警察向天開槍,內心被震撼了的同時,卻看見梁天琦播下一顆日後抗爭的種子:和理非並非唯一途徑,勇武亦是一條路,可以上前救手足、丟磚。

Tg蒐意見 動員逾百部車堵路

    今年6月刮起反修例風暴,他當初加入Telegram (Tg) 的「公海」群組,見到各人留言,「好像朋友間約食飯,個個都說好,卻不拋出時間、集合地點」。於是他決定帶領話題,隨後開設平台,策劃堵路以協助示威者。他強調自己並非指揮別人,而是收集意見,再動員逾100部車實行計劃。

   「若(車的)位置放得對,一輛車就可癱瘓上環,不足10輛車就可癱瘓金鐘、中上環。」這個傘運參與者形容港人經歷傘運啟蒙,在今場運動蛻變,「每個人都有行動力、凝聚力,每人亦可做大台」。他稱在群組策劃行勾x??,應定下清晰目標、評估風險、設安全逃走路線。

8·31遭槍指 感隨時死寫下遺書

    對於這場運動的「五大訴求」目標,Edward並不樂觀,「其實明知不可能,但不出來反抗,就會愈發被打壓」。不過他相信運動會延續下去,不會完結,而他不會問政府會做什麼,只問自己可以做什麼令政府回應。政府說釋放被捕者是違反法治,他說「今日我們不救他們,他日就輪到我們被捕」;外人看到示威者縱火、搶犯,他看那是官逼民反,「如果政府6月9日回應百萬人(遊行)的訴求,運動不會延續到9月底」。

    他走上前線參與義載,8月31日,他與10多個勇武示威者在銅鑼灣維園遇到打扮成示威者模樣的疑似「臥底」警察,他說當時該警察不斷挑釁示威者:「你們不是好×型嗎?過來?!」示威者沉不住氣一擁而上,警察先射橡膠子彈,示威者中彈仍沒後退,直到警察用真槍,將槍口指向他們,他那刻被嚇呆了,那是他第一次覺得可能會死。

    警方說是警員生命受嚴重威脅,因而鳴槍示警,他說「那一定不會是最後一次(被槍指),如果沒有要死的覺悟,請不要上前線」。他認為警察不會顧念示威者的生命,所以寫下遺書,幻想若警察再用真槍指向示威者,「我希望我可以站在他(警察)面前,保護其他手足」。原來他定了目標、評估過風險,卻沒為自己設計逃走路線。

紅底父母前線尋子 嘗催淚彈後軟化

    Edward (化名)說,遺書中有一段是寫給父母,但篇幅不多,形容與父母關係不算親厚。父母二人皆是「紅底」,母親在家中發現他的裝備後,他斬釘截鐵告訴母親可以報警「篤灰」、趕他出門,或由得他。父母沒有報警、沒有趕他出門,反而走到上環示威現場「搵仔」,因此嘗到催淚彈,其後態度亦有軟化。他不敢奢望父母支持,「他們不篤灰已算很支持了」。

遭發現示威裝備 母子對質

    他說有朋友近日確實被父母「篤灰」,家人報警說在家中找到防毒面罩、頭盔等裝備,說「個仔疑被人煽動」。他說若被父母「篤灰」,一定會摧毁親子間的信任。

    他去完示威,回到家通常隨手將裝備擱在自己房間枱頭。早前母親看見裝備後與他對質,他斬釘截鐵給她3個選項:報警「篤灰」、趕他出門不相見、由得他。母親表明不會報警,亦不會趕他走,他說「那只有由得我了」。母親提議兒子去外地讀書,他卻放不下香港。

母曾罵「死監躉」 父護航:底線不被捕

    記得8月時,Edward 往示威,父母到上環找他,「他們打電話給我,正宗『老竇老母搵仔』,他們傻的,全部人穿黑衫、蒙面,怎可能找到我呢?」兩人確實沒找到兒子,卻因此首次嘗到催淚彈。他說母親之後改口勸他,「你唔夠 (警察) 打,你被他們打有何用呢?他們 (警察) 無人性」。他認為父母亦默認了警察有問題,只是他們無法上前抗爭。

    母親曾在家罵他將會是「死監躉」、「人家說我個仔是暴徒」;父親出口反駁,說既然人家不尊重他們一家,那就不必勉強來往。「我當時望住阿爸,即時變了『心心眼』」,但父親亦講明底線是不被捕、別惹警察回家。父母一輩是從殖民地政府時期已被馴服、奴化的香港人,「為什麼因為你年紀大,我就要聽你話?每人講說話都有機會講錯。為何因為你是長輩,你講說話就肯定是對的呢?」

義載耗油「燒錢」 曾負債兩萬

    自6月起連場反修例運動,除了人海戰略,車隊義載亦成為「佳話」。Edward (化名) 說這3個月駕着家人的車,組車隊堵路,又參與義載,單是油費便花了逾兩萬元,「有時出去一次,就用光一缸油」,有時會買食物給前線示威者,花錢如倒水般,一度負債兩萬多元。

    Edward 現為學生,偶有做兼職掙取生活費,但自6月起投入反修例運動後已累得沒法返兼職,亦「完全無放過暑假」,後來又駕車義載前線示威者。他稱義載車隊中不少人駕駛寶馬等名車,馬力大,耗油量亦大,所以大家都是「燒錢」。

學生哥邊打工還債邊抗爭

    有說示威者有錢收,他卻稱因為這場運動經歷到何謂山窮水盡,曾經負債兩萬多元,在 Instagram 呼籲朋友接濟,幸獲朋友介紹工作,現在他一邊打工還債,一邊抗爭。

5年後重遇記者 未來冀可再受訪

    記者拜託友人介紹勇武派示威者受訪,找上了Edward (化名),近月以短訊聯絡,直到回顧雨傘運動5周年,他提及當年佔領細節,其身影突然與記者當年在佔領區遇過的少年重疊了,然後大家相認,大呼很神奇。他笑說「你睇住我大喎」,記者有感猶如偶遇從前鄰居的兒子一下子長大了,他很神氣地說「呢個仔終於有啲出色」,答應受訪是希望可以幫到記者,卻不忘提醒「你要保護我身分呢」。

    記者知道他身分敏感,訪問結束後,他突然說:「我希望可以再接受你訪問。」當時記者以為他是指雨傘運動10周年的訪問,忍不住答「下次訪問時,你還不到30歲」。他呆了,定過神後淡淡說了一句「希望啦」,記者一下子未會意,他就補充道「我呢啲一被捕,隨時要坐10年(監)」。然後,他再說了一遍希望可以再受訪,令記者突然想,他說的或許是希望能有命再受訪。

    這是一個「青年會將生死掛在嘴邊」的時代,每次說「再見」都是一次祝福。道別時,記者不自覺地說了3遍「再見」。


23.9.19

金馬失蹄 黃永亮

世紀.文藝雜緒:金馬失蹄

黃永亮   21/09/2019


    台灣金馬獎宣布,原定擔任評審團主席的香港導演杜琪峯,以「與電影投資方的製作合約所限」為理由,已正式請辭。其實都說得夠白了,「電影投資方」的身分不言而喻,更惹人揣測跟早前中國國家電影局宣布杯葛金馬獎的決定有關。

 先有中國官媒一錘定音,內地電影單位一律缺席今屆金馬獎,再加上杜琪峯請辭,金馬獎失色事小,再一次陷入政治漩渦,才是電影業界的最大憂慮。

 當然,杜琪峯需要守住一眾電影人的生計,讓步請辭,顧全大局,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畢竟涉及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影展,香港最有代表性的導演,此舉意味深遠,被視為兩地電影業對政治的下跪。當政治力量可以影響頒獎禮的認受程度及其賽果,進一步而言,創作人的獨立性,免於恐懼的自由,以至藝術所承載的抗衡政治力量,都瞬間受到動搖。
 

港台電影業的白色寒冬

 想起去年上映的《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德國導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藉着電影,重新審視兩德時期下藝術與政治的關係。男主角生於東德,雖然極有繪畫天分,但在濃厚的社會主義氛圍之下,父親和學院教授都對他一再訓示,為自己而創作是可恥而下流的。藝術就是要為國家服務,宣揚國家理念,能夠發揮(政治上的)實際功用,藝術才有價值;直至逃到西德,男主角才真正體會到自由創作的無拘無束,能夠在無盡的可能性之中,尋找自我,為自己而創作。


 而今日兩岸三地的電影工業,彷彿又重回兩德時期的藝術意識形態對立。在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世界一端,只要是為國家而創作,無論你是拯救人質、遠征火星,還是攀登雪山,所有的樣板戲都會受到人民英雄式的歌頌。政治是藝術的主子,以電影情節彰顯國家實力,以票房數字展示國家財力,甚至以電影、藝術獎項,表揚國民的愛國情操;但政治以外,所有藝術創作,都是可恥而下流的無主之作。都是垃圾。

 比起《無主之作》所回溯的兩德年代,現在可能是更壞的時期。儼然有一對手,正越過了邊界,在世界的另一端扭曲藝術的傳統精神。


 藝術的基石一旦變質,說得再白一點,金馬獎座,與銅鐵無異。

 當然,白色寒冬下的金馬,雖然沒有杜琪峯,還有李安。單蹄馬仍在堅守。
 

低鹽

低鹽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指出,每10個美國小孩,有9個每日吸收鈉超標,高於建量2300毫克。而每9個小孩,有1個血壓偏高。由於現時不少研究指鈉吸收量和血壓高、心臟病和中風有關,所以CDC建議,要在政策層面推動減鈉飲食,照顧下一代健康。


    日常吸收的鈉,主要來自鹽。但超過七成的鹽,卻不是在家煮食或用餐時加人,而在食品製造過程,已經添加。有些食品,是含大量鈉,例如醃製肉類魚類加鹽果仁。另外一些食品,以單位計算,鈉含量不算高,但因爲大量和長期食用,所以整體鈉吸收量就很高,例子是某些種類麵包。


 CDC 列舉10種青少年日常高鹽高鈉食物 :
  1. Pizza
  2. 墨西哥食品
  3. 三文冶
  4. 麵包
  5. 火腿等凍肉
  6. 薯片等高鹽小食
  7. 芝士
  8. 牛奶
  9. 家禽

「淡茂茂」原來都高鈉 睇標籤智選低鹽麵包

 麵包是不少港人的早餐,但有沒有想過,兩片「淡茂茂」白方包的鈉含量,已佔世衛每日建議攝取標準的四分之一!

 多間麵包生產商近日參與減鹽計劃,推出低鹽方包,但營養師提醒,部分低鹽方包的卡路里反而較正常方包高,減肥人士選購麵包前,宜先查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籤。

 食鹽是我們日常膳食攝取鈉的主要來源。但方包味道清淡,鈉從何而來?
 
添加劑也含鈉 難憑味覺定高低 

 鹽不但用作調味,亦可穩定酵母的發酵速度,增加麵糰韌度,令麵包具鬆軟口感。除了鹽,麵包生產商亦會使用含鈉的食品添加劑。部分生產商使用屬酸度調節劑的乙酸鈉,讓酵母在指定酸鹼度下穩定發酵,另一例子為乳酰化硬脂酸鈉,用以減慢麵包的水分流失。由於方包中的鈉不僅來自鹽,亦來自食品添加劑,因此難憑麵包的味道估計鈉含量的高低,不能單靠味覺來判斷,只能看標籤。

 方包到底有多少鈉?消委會去年檢視10個預先包裝的方包樣本,發現白方包及麥方包樣本平均鈉含量相若,每百克鈉含量分別為443及446毫克。食安中心上月推出「自願減鈉目標」,為預先包裝的白方包及麥方包制定減鈉指標,每百克平均鈉含量目標定為380毫克。
 
「低鹽」鈉含量低七成 熱量高一成 

 7間麵包生產商參與「自願減鈉目標」,減低麵包鈉含量。鈉用以調味及增加麵包的彈性,生產商減鈉後,如何維持麵包口感?生產商可以調校麵糰水分及溫度,或調校攪拌頻率及次數,讓低鹽麵包不會失去原有口感及味道。

 儘管生產商研發的新配方令低鹽麵包不失風味,但其熱量和營養含量或有改變。其中一款低鹽有皮白方包,營養標籤顯示每片方包的鈉含量為72毫克,與食用分量相同的正常厚切有皮白方包(271毫克)比較,低鹽方包的鈉含量低逾七成;但同時低鹽方包的熱量高出近一成,新配方令低鹽方包熱量增加,但差距輕微。
 
不僅看「低鹽」標籤 應留意食用分量 

 市民選購麵包時,不應只看「低鹽」標籤,應留意食用分量,與低鹽麵包比較,否則隨時因食用分量不同,攝取更多卡路里。如果一名減肥人士平日只食用每片25克切皮方包,熱量為57千卡,但若改吃低鹽方包,一片為60克,因食用分量不同,攝取熱量升近兩倍。攝取少了鈉,但熱量多了,體重上升。如果要同時控制體重及鈉質,應以同一食用分量來比較。

知多啲:高鈉傷腎 致水腫高血壓

根據世衛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鈉標準應少於2000毫克(每日少於5克鹽)。然而,衛生署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8至84歲的香港人每日平均鹽攝入量為8.8克,經換算後,即為3520毫克的鈉,較世衛的建議超標逾七成。

 港人長期「鈉超標」,對健康有何威脅?

    腎臟負責處理鈉,一旦攝取過多,腎臟會經尿液將鈉質排出,針對腎功能受損的人士,腎臟不能排出多餘的鈉,使鈉積存體內。不但加重腎臟負擔,亦引致身體水腫及高血壓。此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近年報告指出,進食鹽及鹽醃食物會損害胃膜,增加罹患胃癌風險。

 高鈉飲食有損健康,但市民減鈉時都要奉行均衡飲食,切忌矯枉過正。鈉負責不少人體的重要功能,維持體內酸鹼平衡,亦負責神經傳送和肌肉收縮的運作。鈉為人體必須的電解質,用以平衡體內水分及血壓,一旦攝取不足,會出現抽筋、昏迷等。
 
高鉀食物減鈉 腎病者不宜 

 對於經常外出用膳的人而言,難免攝取過量鈉質。在日常飲食中,除了避免進食高鈉食物,如涼果、醃製肉類,亦可以多食高鉀食物。人體內的鈉質與鉀質互相抗衡,一旦攝取過量鈉質,鉀可以協助平衡。食安中心網站顯示,鉀負責維持人體電解質平衡,攝入足夠的鉀可降低血壓,豌豆、堅果、新鮮蔬果等食物均含豐富的鉀。

 高鉀食物並非人人適合,由於腎臟負責排走體內過量的鉀,腎功能受損的人士難以及時排鉀,使過量鉀質積存體內,影響心臟功能,有損健康,如果腎功能不佳,或血液中的鉀質過多,不應進食以鉀代鈉的代鹽或高鉀食物。具體需視乎身體情况來決定食什麼、不食什麼。

22.9.19

Google稱建新電腦達成「量子霸權」 較現時最快電腦快15億倍

Google稱建新電腦達成「量子霸權」 

較現時最快電腦快15億倍

22/09/2019


    美國科網巨擘Google日前發表研究報告,宣稱已建成運算能力遠超現有最強商用超級電腦的量子電腦,能在約3分鐘時間完成商用電腦要花1萬年處理的運算工作,首次實現「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研究人員形容這是邁向全面量子運算的里程碑,惟該部量子電腦暫時只能處理單次運算,實際應用仍需長時間改進。

    有關研究報告於上周較早時刊登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 一個網頁中,但隨後被移除。《金融時報》上周五(20日)報道,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實驗物理學家馬丁尼斯 (John Martinis) 帶領,團隊開發出一款53量子位元的處理器「Sycamore」,並讓它證明一套產生隨機數字的演算法所產生的數字屬真正隨機。

    研究員指出,由IBM開發、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商用超級電腦「頂峰」(Summit)要用約1萬年處理的運算,Sycamore處理器只需3分20秒就可完成,換言之Sycamore的運算速度較現時最快電腦快約15億倍。相信今次是首次展示只有量子電腦可執行、傳統電腦實際上無法完成的運算,代表已達到「量子霸權」的目標,即量子電腦完成過去不可能成功的運算。

完成傳統電腦束手的運算

    現時主流電腦採用二進制運算,用於運算的基本位元(bit)運算時只能代表0或1,而量子位元(qubit)則可同時代表0和1,當量子位元串連起來,可代表的數位狀態將呈指數增長,換言之量子電腦可以即時計算出數以百萬計的可能性。

暫只能單次處理運算

    由於量子電腦的運算效能遠超現今電腦,將有助模擬傳統電腦做不到的物理和化學運算,包括協助開發藥物、發展人工智能和自動汽車,甚至管理投資組合。不過,研究員在報告中亦承認,該部量子電腦目前只可以單次處理高度技術性的運算,仍需一段長時間才能讓量子電腦用於解決實際問題。Google拒絕回應有關報道。

    Sycamore並非全球首個量子電腦處理器,加拿大公司DWave和IBM就曾先後推出量子電腦。IBM上周更公布旗下第14部、有53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計劃於今年10月提供量子運算商業服務。


20.9.19

如何收拾上一代爛攤子 與《花椒之味》導演麥曦茵對談 紅眼

世紀.五無閒話:如何收拾上一代爛攤子 與《花椒之味》導演麥曦茵對談

紅眼   20/09/2019


 
    《花椒之味》選定今年中秋節上映,相信是為了呼應電影裏面「大坑舞火龍」這一幕故事情節。人月團圓,亦符合作品寄意一桌麻辣火鍋,消除世代隔閡,修補親情缺口的故事主題。但在今日,同枱食飯殊不容易,觀眾會不會入場看《花椒之味》,要考慮更多客觀因素。


 有人因為公開撐警的鍾鎮濤有份演出,情願不看;有人因為《花椒之味》屬於大陸資金合拍片,甚至認為題材維穩,宣揚中港台一家親,揚言杯葛。其實,未審先判,就是文明崩壞的開端,而沒看過,更當然不知道,導演麥曦茵在電影中的主題,便正好刺中當下社會忌憚溝通、沉迷對立的一群。撕裂過後,如何放下執著,收拾上一代的爛攤子?探討親情之餘,同樣側寫了今日的香港。


 認識麥曦茵導演已經一段時間,觀乎過去作品,或閒常傾談電影與文學的鮮明態度,要她老老實實改編張小嫻的通俗愛情小說,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果然,電影《花椒之味》名義上雖是改編張小嫻的原著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但其實,電影裏面沒有太多張小嫻的影子,卻有着無數麥曦茵的自身投射。鄭秀文飾演的女主角夏如樹,傾盡心力經營父親留下來的麻辣火鍋店,情願捱下去都不願意賣店散伙,跟下屬進退與共,是名副其實的一個都不能少。我想,當中不多不少是她近10年來默默經營電影團隊的心聲。

 又或者,像賴雅妍飾演的夏如枝,離家出走,朝着國際桌球選手之路默默努力,卻被心軟嘴硬的母親劈面一句「沒有獎金的比賽,獎盃都特別大」,否定了她的人生志願。不是像麥曦茵,而是她就是麥曦茵。畢業未幾拍出一鳴驚人的《烈日當空》,耀眼過後轉眼10年,電影生涯仍然遇到無數跌蕩起伏,毫不平坦。獎盃不能用來吃飯,這個殘酷的現實,相信她最明白不過。
 

抽取原著側寫家庭

 原著《我的愛如此麻辣》屬於書信體愛情小說,想當然是張小嫻的一貫風格,着墨於男女糾纏關係,但麥曦茵形容,對此流行小說題材,或原著所用的1990年代香港視點,她並不是太有共鳴。「但我較為被當中麻辣火鍋小店的元素吸引,以及小說中女主角向男友複述,父親原來另有兩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女兒,側寫父親到處留情。」經麥曦茵編導的《花椒之味》,實際上只抽取了故事某些概念,及同父異母的中港台三姊妹設定,而且,原著側寫的部分,則改編成主線情節,發展出一個集中探討家庭、倫理的親情電影。「我希望探討的是,當代女性在不健全的原生家庭中成長,如何影響她們的自我認知、家庭關係及兩性價值觀。」


 又因為這種特意的「本末倒置」,雖然《花椒之味》需要依隨許多心照不宣的合拍片前設,但嚴格來說,仍是一部自由度頗大的原創作品。至少,麻辣火鍋店三姊妹的「大家姐」鄭秀文,監製許鞍華,導演麥曦茵,都是香港班底,跟2017年在大陸電視台播出的同名美食偶像劇《我的愛如此麻辣》並非同一規格。

 再說,張小嫻多年來都悉心經營一個很懂愛情,能夠將情慾戀事一語道破的「愛情小說天后」形象;麥曦茵則剛好相反,我不認為她特別懂愛情,或感情,然而,《花椒之味》的劇本能夠寫得細膩溫柔,便是出於這份不懂。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就是因為距離愈近,愈是沒有把握,失敗得太多,才會像這三姊妹,一再奔走、困惑、跌倒。儘管原著小說和電影的命題都關於情感角力,不過,差別在於張小嫻的愛情小說寫得精美,麥曦茵則更擅於鑽探複雜的情緒變化。
 

好勝心阻真正溝通

 故事之中,因為風流父親過世而在葬禮上相認的三姊妹,各自糾結於三段親情關係,特別喜歡那一對貼錯門神的台灣母女,即是夏如枝和她的母親。離家出走之後,兩人表面上母女反目,斷絕往來,但其實互相着緊,暗中打探對方的近况,只是不談、不見,不願和解,而母親每一次想跟女兒言歸於好,都反而將矛盾加深。麥曦茵形容:「她彷彿想親近女兒,亦同樣期望女兒明白自己,但她忘記了最重要的溝通過程,你想接近對方,首先你要明白對方,如果你強行上前擁抱一個人,而其實你不明白她,她最終只會把你推開。」溝通的障礙,有時是基於雙方的價值觀差異,有各自不同的渴求,不過,麥曦茵語帶自况,認為在更多時候,人們並非不明事理,而是不想,出於一種明知而為的沉迷對立,偏要執著跟對方過不去,純粹是愛說反話。

 「你可以套用在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甚至社會上任何一個角色關係。我們的溝通出現了什麼問題?」當雙方都缺乏同理心,拒絕聆聽和理解,好勝心便會主宰一切:「為何雙方會說得愈來愈大聲,情緒愈來愈憤怒?因為他們都並非真的要讓對方聽到,亦不想聽到對方說什麼,他們只是想贏,在這一場溝通上打勝仗。但這種勝利是不講邏輯的,只是靠大聲,去蓋過對方。」說罷,麥曦茵感慨:「溝通的最大障礙是,到底我們的本意,是否真的想跟人溝通?」

 她提到,自己為《花椒之味》設了一個副題,就是主題曲《好好說》,要化解衝突仇恨,電影憑歌寄意,最後一幕亦留下了善意的激勵信息,願大家都擁有回頭的勇氣,在愚蠢過後重新練習,原諒、釋懷,放下過去的執著。
 

集體傷痛 各有選擇

 當然,電影主題是關於個人頓悟,及家庭倫理的衝突,在這樣的視點之下,無意做太多穿鑿附會的政治解讀。但我始終相信,修身齊家亦是國家大事,在我們眼前,今日的香港社會,不就有着太多過於偏執、煽動仇恨的對立例子嗎?上一代遺留下來的麻辣火鍋店,捨棄和挽留,都是一座城市的隱喻。

 故事提到,牙痛可以用花椒鎮痛;吃辣更是一種既自殘,又是自我療癒的過程,以舌尖上的痛覺,轉移注意力,遮蓋另一種更巨大的痛,忘記自己所受的傷。是人生成長、離別的傷痛。那麼,時代的集體傷痛,因對立而來的情感裂口,又從何縫補?三姊妹深信,若找到父親失傳的獨門秘方,麻辣火鍋店就能起死回生,那麼,香港呢?

 要收拾這個上一代的爛攤子(父親留下來的火鍋店),有人會建議善價而沽,盡快賣掉火鍋店,無謂自討苦吃;有人會選擇留下來,堅持信念,直至將秘方還原,或嘗試改良,做出一條更好的秘方。無論如何,過去不可重來,未來都是一場相當漫長的考驗。

 面對集體傷痛,不同人有各自的選擇。而吃辣的程度,同樣因人而異。能不能吃辣,其實也需要時間去學習。

 正如今後,對很多人來說,與親人相聚,同枱食飯都是一場五味雜陳的艱難修行。

 
 

15.9.19

上一課網上「震撼教育」 -《以私謀權》The Great Hack 區皓棕

上一課網上「震撼教育」 -

《以私謀權》The Great Hack

區皓棕   15/09/2019


    撇除各式各樣的口號,今年夏天其中一個刻進我心的詞語是「震撼教育」。這詞語時常出現在年輕人口中,特別是當他們談起與自己政見不同的父母時總是打趣地說:「如果可以的話,真想捉住他們到現場,甚至去前線走一趟,給他們上一堂震撼教育課。他們就明白在抗爭現場的那班警察有多恐怖。」震撼教育的意義在於一個人對事件的了解突然加深,從而改變他對事物的看法。就好像踏足過抗爭現場的內地遊客,不論他們之前持什麼立場,當他們親眼看過遊行示威,對抗爭運動有第一身體會,自不然會對整場運動的認知多了,繼而或許扭轉他的看法。這就是面對「真相」時所產生的龐大力量。

    同樣地,有時候電影也能為觀眾帶來震撼教育式體會。即使有些東西或許已略有所聞,新聞間中亦有相關報道,但當你看到事情在被抽絲剝繭後完整詳細地擺在眼前時,仍難免感到驚訝,甚至開始反思自己對該事物的看法及所抱有的態度。網上平台Netflix 自家製作的紀錄片《以私謀權》The Great Hack(下稱:《以》)就是這樣一部衝擊觀眾的電影。電影由卡里姆阿莫(Karim Amer)與吉安紐潔姆(Jehane Noujaim)聯手執導,於2019 年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Festival)首映,並在今年夏季於Netflix平台上架。電影圍繞來自英國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剖析他們如何替客戶以大數據分析為名,進行各種具爭議性的政治宣傳活動控制民意為實,從而操控選舉結果,為客戶賺取最大利益。他們客戶遍佈世界各地,而且不乏大有名氣的團體,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6 年競選總統的團隊、推廣英國脫歐的Vote Leave 團隊, 還有多個國家的政要競選團隊。在劍橋分析成立短短數年間,它已經「干預」逾三十個國家大大小小的選舉,成為世界上出現了多隻「黑天鵝」的一大幕後黑手。

    《以》開始時追蹤的人物是大衛卡勞爾(David Carroll), 他是一名美國大學教授,教授多媒體設計相關課程。他很關注網絡平台所收集的用家個人資料,以及他們將如何運用從資料中整合得出的大數據。譬如當我們常瀏覽某一類型產品,臉書或谷歌就會在我們使用網頁時顯示類近的商品廣告。我們好像已經接受了這回事,並純粹認為這是「智能世代」下方便大家的科技,卻從不想它的合法性及危險性。《以》的畫面不時用上一些動畫化的設計,例如是把地鐵站內途人用手機打短訊,或他們在瀏覽的軟件截屏呈現於現實空間裏;他們在使用手提電腦、手機時,不斷有碎片走出屏幕,散失於空氣之中。這就是大衛的疑慮:本來是私人保密的信息和個人資料,究竟有多少是不知不覺供應了給數據分析公司?他們會怎樣運用?更重要的是,除了我們常遇到的網上商業零售用途,若果把這些分析落入權力者手上,事件會否遠比我們所想的危險?

摸清選民底細 社交平台「落藥」

    電影接下來試圖摸清劍橋分析的運作。原來,劍橋分析透過與大型社交平台合作,收集用戶數據,大至Like 了什麼專頁和產品,小至跟朋友留言過一句什麼無聊話,皆一一記錄在案。每個用戶可以有數以千計的資料作分析,足夠把他的背景、性格、心理都摸清摸透。「起了底」之後,劍橋把民眾分類,配合客戶的競選工作,為客戶找出指定對象,再對準其特質運用針對性宣傳攻勢,引導選民投票。而他們最大的成功要訣,就是在於不停地製造仇恨和恐懼。以美國大選為例,特朗普團隊及劍橋分析只需從上億人口中找到數十萬名「目標選民」,便能夠影響美國大選選舉結果。他們對準數個搖擺州份(Swing State)中的游離選票,清楚理解選民個性、喜好及厭惡的人和事,就可以在這班選民的臉書等社交平台上「落藥」。譬如某部分的選民個性特別討厭騙子,劍橋分析的廣告策略就會把敵方候選人塑造成為一個大騙子,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透過這種新型龐大而極具爭議的選舉機器,特朗普由極被低估的情况下,爆冷贏得總統大選。

    《以》能掌握這間隱身於政客身後的數據分析公司的運作模式及各個黑幕,有賴布坦妮凱沙(Brittany Kaiser)願意讓電影團隊拍攝及訪問。布坦妮是劍橋分析的前員工,曾參與特朗普競選活動和英國脫歐推廣運動。她熟知公司運作,亦知道劍橋行政總裁與各商政名人的種種不良勾當。有趣的是,在追蹤布坦妮過程中,《以》不只透過她去了解劍橋分析內幕,同時也有探討她的內心。意料之外,布坦妮從政生涯之初並非服務任何保守派別政團,而是在2007 年為奧巴馬助選總統。一個相信奧巴馬政治理念的人,怎會到了後來變成特朗普的軍師?布坦妮只回答道:「那時民主黨並不需要我,而共和黨給我很好的條件,我就轉到共和黨工作了。」自從替共和黨/劍橋工作後,布坦妮的生活迎來大幅轉變。幾年間花天酒地的生活完全蠶食了她的靈魂,她自言那是沒法回頭。對比初出身工作時青澀的樣子,現在她日常衣著盡是名牌,生活享樂非常奢華。利慾給她的改變,相對起劍橋分析如何改變選舉,其實也不遑多讓。

    原以為看了《以私謀權》後,最震撼我是每個網上選舉黑幕,怎料到科技還是不及人可怕。科技如何先進,也只不過是一台電腦;布坦妮一念之間造成的改變,才會有她往後幾年難以挽回的崩壞人生。《以》不只告誡我們網上私隱的重要,更可怕的是我們在名利當前,可以變得多麼脆弱,一下子什麼初衷都放下。當壞人使用各種手段誘惑我們時,我們唯一可以用以抵抗的就是良知。人一旦埋沒了良知,便容易被仇恨及恐懼支配,容易被煽動、操縱,輕則不敢再發聲、重則從此助紂為虐。活在亂世下的香港,我們更要以此為鑑,時刻保持追求真相的決心、辨識真假的能力,以良知對抗邪惡。


1.9.19

呼吸達人許樹昌,地鐵不應放催淚彈,倘說這個的自由都沒有…… 曾曉玲

呼吸達人許樹昌,地鐵不應放催淚彈,

倘說這個的自由都沒有……

曾曉玲   01/09/2019


    查看電郵信息,這次訪問地址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呂志和臨牀醫學大樓九樓」。要到達醫學大樓,入醫院後還有點路程,通過長走廊,是排列六七塊貼滿便利貼的告示版,「不再是黃藍之分/是有否良知之別」;一路往深處尋到大樓,逐個辨認辦公室門外的名牌,「許樹昌醫生」,是這裏了。職員按密碼打開門,許醫生站起來,在粉紅恤衫外披上白袍。近日新聞裏,「警葵芳站射催淚彈 呼吸科權威:密閉空間勿放」、「醫生:高濃度催淚氣攻室內可致命」、「警高處射催淚彈 學者:衝力可致命」……權威、醫生、學者,都是他,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許樹昌。醫生的辦公桌上,疊着一堆記者卡片,現在又加上我的一張。


了解TG,比沙士易好多

    「以往在香港,沒什麼人留意催淚彈。1994年,越南難民在白石營發生騷亂,當年威爾斯的同事有份處理,警方用了不少催淚彈,醫生對症狀做研究,發覺184位難民之中,52%的人燒傷,38%人咳嗽,29%人頭痛,21%人之後有氣喘;19%人胸口痛,因為咳得太厲害;另外15%喉嚨痛,還有些人咳血。這個研究算是早期的香港催淚彈處理經驗。」他手持一份簡報列印本,沉穩聲線不徐不疾地說着文獻資料。8月21日,他在醫院講堂主持一場講座,定下主題:「接觸催淚彈及胡椒噴霧對健康的影響」。

    原為六年級醫科生準備的講座,通告向外流出,把200人的場地改為380人的講堂,仍有不少觀眾需站着聽,許樹昌在第二張slide就強調一點,Not a political forum,「不希望這個醫學教育講座變了政治事件叫口號,結果沒有,除了印度醫生問一條政治問題」,那位醫生質問,眼見催淚彈所造成的傷害,香港的醫科專業人士何以不發聲?許醫生笑幾聲回想,「沒人敢答。」他當場回答,「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流感、禽流感、沙士,1998年從澳洲回流,許樹昌的從醫之路扣連着香港很多關鍵時刻,與香港人同呼同吸。2003年,威院8A病房是他的戰場,第一批沙士患者很多是醫護同事,他們染病留院,已與外界、家人隔離整個星期,焦躁無比,他就算被罵仍鎮定安撫病人。如今他的專業又發揮重要作用了,趁講座輪到呼吸科主持,他定下認為醫護此時值得認識的題目。「了解催淚彈的資訊,比起當年沙士易好多,因為沙士全球第一次出現,完全沒線索,是摸着石頭過河。今次我在文獻看到資料,外國有經驗,知道會出現什麼症狀。都一樣,由唔識學到識。」

解山埃之謎

    警方8月初在葵芳站施放催淚彈,他立即明確告訴來請教的記者,催淚氣攻入室內可致死,翌日重開地鐵站並不恰當,應全面清潔才開放。早在6月尾有前線記者表示吸入催淚煙會咳嗽氣喘,他便開始研究文獻,以知識回應社會關於過期催淚彈、山埃、後遺症等憂慮。「有人引委內瑞拉學者指過期催淚彈可釋出山埃,我強調那是出自2017年西班牙報紙的訪問,未有醫學文獻列出數據。醫學界的要求很高,一定要有醫學文獻參考,才會確實是否有這樣的問題。」他找到2010年美國軍方一份實驗研究,以不同溫度引爆催淚彈,「攝氏150℃釋出兩種副產品,275℃至300℃有超過10種,其中一種釋放會出現山埃」。所以比起過期這個因素,關於溫度有更確切的結論。再審視衝突現場火頭處處的情况,「如果催淚彈在火堆內爆,高溫可以釋出山埃。」

   「不需要做攻擊性的批評,客觀提出案例,讓普羅大眾聽得明,這就是公共衛生應該做到的。」他像是袋裏有很多錦囊的精靈,記者有查詢,他立時就可掏出清楚易明的答案來說明。關於現場驗山埃,「普通儀器應該驗不到,facebook有人吹水要量幾多ppm(parts per million),單位已經錯,因為山埃的單位是每立方米有多少微克(mg/m3),是蘋果跟橙的分別。在現場採樣的話,我相信有適當儀器可以做到,要由生物化學專家來做」。

    關於在示威現場沾過催淚氣、或氣體從街道攻上民居如何清理,他說可用番梘水清潔身體和衣服,不過如果催淚彈拋進室內,「窗簾布、毛布公仔、絨布梳化,全部都報銷,清潔不到。」關於多番落場的記者和示威者有什麼容易忽略,他提醒中了催淚煙勿吞口水,有機會嘔吐、肚瀉;衣服若嚴重受污染,回家後千萬別往上脫衣,要上而下剪破衣服丟掉。

不放棄 不恐慌 做到陪伴

    催淚彈和沙士,都在社會造成廣泛健康問題,平民擔憂不安。此時坐下來見醫生,記者藉比較兩件與呼吸科相關的社會大事來問診。許醫生答「都好大分別」,「沙士就像在社區把炸彈拿進醫院,在裏面引爆,因為病人頭幾日症狀輕微,病毒量到第十天才達最高峰,然後有免疫風暴,所以沙士病人是第二個星期才惡化,會呼吸衰竭,醫護人員近距離接近他們,連他們也中招」。作為醫生,在病房裏如軍人打仗,「我們對付不知名的病毒,幾危險都要入場,不可以因為危險走咗去。」面對大型疫症,醫人也要醫心,他早上7時巡房,中午再巡,晚上11時巡最後一次,「讓病人好夜看見我,第二朝好快又見我出現,我要做到陪伴,而不是放棄他們」。

    照顧第一批病患壓力最大,染病的很多是同事,在首星期病情稍有好轉,病牀上的醫護急躁想要出院,「被他們罵都不可以失控發火,一失控他就會對你失去信心。要告訴他,事實上這是一個全新疫症,內地有病症之後會惡化,到時可能會感染家人」。果然到第二星期,情况嚴重至4人當中便有一人入ICU,「有些病人上午巡房時沒事,下午突然呼吸衰竭進ICU,隔籬牀的同事見到就很害怕」。他對疫症亦所知不詳,但知道自己絕對不能慌,「幸好部分人入去聞了一陣氧氣、插一輪喉,或給些類固醇,又即刻冇事出番來」,「那我便要向他們傳正面的信息:落去只不過是穩陣些,萬一要插喉,也能在安全的地方插喉,不會在病房突然很緊急地做。最重要是不令他們恐慌」。

    許樹昌從處理傳染病經驗,了解到大眾心理,「他們會恐慌。心理因素永遠最難醫,藥物可以解決的問題是最容易。」群眾對催淚彈了解不深,亦出現疑慮與傳言,「催淚煙重過空氣,放完兩三日之間傳媒亦拍到殘留粉末,但現在已事隔多天,既有市民自發用番梘水抹,太古站亦更換了冷氣濾網,應該不用擔心,卻仍引起了一些市民的心理恐慌。當你在不恰當的情况發放催淚彈,對群眾的影響就不單是即時。」他深入爬梳文獻,以專業知識回應。吸入催淚氣有沒有後遺症?「文獻告訴我們主要是短暫的問題,整體來說極少人有長遠後遺症。」催淚彈會致癌?「暫時數據看不到,所以公眾不用太恐慌。」長期吸入催淚氣有什麼影響?過期催淚彈會不會釋出有毒氣體?他就指出暫未有足夠資料,是值得跟進研究的方向。

嘆病人不敢來醫院 難直接幫

    沙士在醫院打仗,風險由醫生一力承擔。「但今次催淚彈是普羅大眾都受影響,香港人煙稠密,好多時近民居施放,在地鐵發射也波及普通市民、地鐵職員、舖頭店員,對社區影響很大。」眼前呼吸科專家說到這裏,唞啖大氣:「始終現在唔知會搞成點,最後都希望政治解決到這個問題」,「6月9日到現在,每晚看新聞直播都唔開心。將警察和市民放在對立面,歸根到底是政治問題,應該是政府用政治方法來解決。」他說早幾晚沒放催淚彈,「個人鬆咗好多,但好似昨晚那樣(8月25日荃葵青遊行),又試唔知點算。」醫生,是否你都感覺無能為力?「也是,今次都係難搞。如果是沙士,社區收進來,我們會孭上責任,可以盡量處理;但現在社區中了招的病人不敢來醫管局的醫院,我們直接幫他不到,只能在普通科醫生電郵或找人幫手問如何處理時,間接提供專業意見去幫。」


「若說譴責,不如說數據」

   「比起處理真正的疫症,這次有它的難處,因為多了很多政治因素。」他數算從醫經歷,2003年沙士、2004年與袁國勇代表世衛到越南視察禽流感、2015年到韓國考察新沙士疫情,「這些很容易去做,因為有個官方的身分,可以入場看,看完寫報告給建議,是沒有掣肘之下去做。但今次是政治事件引發出來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因素控制不到,如病人對制度的信心,因怕泄露資料不敢求醫。」

    韓國一行,他提及曾收到當地傳媒電郵,「有些傳媒希望引導我們說些評論,攻擊當時的政府,這我不會答。從醫學角度做評論,根據的是事實。病牀太過迫、病人會亂轉院、容許家人陪過夜,令病房更擠迫,這些事實我們可以說」。他面前的記者,正打算追問講座上關於醫學權威發聲的問題:如果認為警察放催淚彈的做法不恰當,何以不譴責?「若說譴責,不如簡單用數據告訴你這是不恰當,好過用這個詞,我原意是告訴你客觀事實,反而易接受。」

   「我說的,就是我應該說的。」他在講座展示敘利亞催淚彈打中頭致死個案的X光片、越南難民燒傷的傷痕,提及文獻記載的長遠後遺症,有人因接觸催淚氣增加患青光眼的機會,亦有人患上哮喘、皮膚炎;反駁警方形容港鐵站是「半開放式」地方,指出中東巴林有在室內放催淚彈致死的個案,評論警方做法不當。他甚至認為,有應說的話,絕不能遲說。「如果不在適當時候做一個回應,可能對事情沒有幫助,3個月後可能好多個地鐵站會放催淚彈也不定」。

對外婆的情 對香港的情

    白袍加身,許醫生受訪態度慎重,很難聽到一個半個帶感情色彩的詞,即使談及他當初選擇呼吸科的緣由:「那時在澳洲考完內科院士,有好多選擇,心臟科、腎科、呼吸科、腦神經科……我就對呼吸科有興趣。」為什麼有興趣?經常受訪的他對醫學知識解答充分,對道來自己的故事倒不主動,追問後坦然說:「哦,我外婆是因哮喘而逝的,她臨終前進出廣華幾次,常聽到她在夜晚的扯蝦聲,好辛苦。」90年代尾回流,「那時我在澳洲已是顧問級,回來主要是照顧父母。始終在香港大,對香港都有份感情,後來大學(中大醫學院)有個位,機緣巧合就回來了」。

    如要「腦補」醫生的語氣,大概跟他剛才「看診式」答問,「什麼人最易受催淚煙刺激?要看你本身有沒有長期的呼吸道問題,例如你有鼻敏感,反應就會勁些,因為本身鼻敏感已是在發炎,再受氣體刺激,就更多鼻水……」那種耐心講解聽來沒兩樣。記者也學着理性語氣問感性問題:醫生,當初你選擇回港,又陪伴香港人打過沙士的仗,直至現在,那麼你如何看香港的未來?

醫學研究需要言論自由

    他深吸一口氣,說:「那時回港,是因為回歸後沒什麼大轉變,好大自由度,我希望可以維持到,起碼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是基本的,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仍然會有。這是香港回歸前就有的。」其實醫生專注病情,與有沒有言論自由也無多大關係?「都唔係嘅。做研究也要有自由度才會做得好;研究的討論過程也需要自由度;發表呼籲也要有自由才做到。我們覺得在地鐵不適宜放催淚彈,如果連這個自由度都沒有,便無意思。」一句「室內放催淚彈可致死」,他坦白「都要有點勇氣去說」。「幸好除了我講,香港的化學組織、聯合國都有發聲明及譴責。」愛丁堡廣場醫護集會、10幾間公院午間靜坐,他都在場。「大是大非的情况下,也要做一個正面的支持。」

    訪問翌日,許醫生要離港到新加坡,參加3年一度的國際流感會議。此時他掃掃桌上卡片念念有詞,待會要回覆哪家傳媒、哪個訪問恐怕來不及做了。我說,也沒想過晚上10時多傳出的約訪電郵,會在凌晨2時收到答覆,「既然未睡便覆,你這麼夜傳來,我猜你應該希望早點做到訪問吧」,結果他在離港前夕還加插這幾小時的行程。甫走出醫院,他已傳來電郵告知手機號碼,以備有什麼問題可跟進,還隨即細心傳來短訊確認。

   「我們如何醫人會搞得掂,但到政治層面,真的可以說缺乏智慧,只可在醫學角度去做呼籲,這也是我唯一可以做到的。」他在訪問裏說。

    偶爾幾個時刻,醫生在理智談吐以外會突然笑得純真,其中一次,是談沙士經歷教他「不能情緒化」,至於內裏心情是怎樣呢?「當年沈(祖堯)教授有個好好的比喻,我們醫生就像塘裏游水的鴨,上面游得好優雅,其實下面亂咁踢。哈哈哈哈哈﹗」

二0一一年倫敦騷亂調查報告:民選代表參與訂警武力指引 趙永佳、李勁華

周日話題:二0一一年倫敦騷亂調查報告:

民選代表參與訂警武力指引

趙永佳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李勁華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09/01/2019


    特區政府最近提及將由監警會聘請5位海外專家,其中包括研究2011年倫敦騷亂的警政專家來港,宏觀研究自6月9日起「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所引發的連串警民衝突,審視警方處理示威時的警務策略及其實踐情况。

 關於倫敦騷亂,我們曾在2012年撰文提出一些社會學看法,而英國其後與騷亂相關的研究報告相繼發表。對倫敦騷亂的研究報告及建議,現正是回顧的好時機,看看能否對香港的情况有所啟示。通過比較目前香港情况與當年倫敦騷亂的異同,可能有助未來檢討香港修例風波所引發的警民衝突。


獨立調查

 2011年8月4日,非裔男性市民 Mark Duggan 在倫敦的托定咸(英超球隊熱刺主場所在地)被警務人員槍殺,引發抗議警察暴力的示威,5天之內有約13,000至15,000人參與,英格蘭各地均出現騷亂、搶劫、放火及破壞城鎮中心的事件。

 事件由北倫敦開始爆發,因此通稱倫敦騷亂。騷亂的規模及影響都為英國近年罕見,所以事件平息後,英政府各部門及民間組織相繼就事件發表報告,最主要為騷亂社區和受害者小組(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下稱小組),此外女王警務監督局(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下議院內政事務委員會(House of Commons Home Affairs Committee)、倫敦警務處(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甚至民間也有由英國《衛報》及倫敦經濟學院(The Guardian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聯合作獨立調查。

示威者

 騷亂社區和受害者小組由英國首相、副首相及反對黨領袖共同成立,調查騷亂的起因,騷亂者的動機,以及警察和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的反應質素,並考慮在社區中可以做些什麼來增強社會和經濟的抗逆性和復元力。小組實地視察22個受騷亂影響的地區及3個不受影響的社區,亦訪問了數千人,當中包括被捕人士及受騷亂直接影響的受害人。通過電台、電視、互聯網和公開會議,小?組擴大向全英國徵求證據及意見。

貧窮vs.大學生

 小組的最後報告除了作出建議,也着力打破幾個公眾對騷亂的迷思,例如澄清了這不是少年騷亂,主要是由年輕成年人參與,而且大部分被定罪的,都不是幫派成員。小組也認為事件不是種族騷亂,胡亂把地區性的騷亂歸因為種族紛爭,只會加劇社區緊張局勢。

 小組結論是沒有單一的騷亂原因,也沒有單一團體負責。

 小組發現在4000名被捕者中,大部分是警方先前已認知或有案底。騷亂最嚴重的區域,貧困程度一般比較高,超過一半騷亂地區的犯罪率較高及長期存在就業問題。這印證了之前衛報及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結果,指出多達86%的受訪騷亂參與者認為貧窮是導致騷亂的重要原因。雖則如此,小組同時指出不少同樣物質條件較差的社區,卻並沒有發生騷亂,原因是這些社區的社會資本一般較高,能凝聚社區作出抗衡。

 中大李立峯與袁瑋熙、鄭煒和鄧鍵一幾位學者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開始後,於12次示威現場採訪了6688人,整理出參與者社會背景並發表報告。根據報告,反引渡法案運動的參與者大多是年齡在20至30之間的年輕人、教育水平很高、大多數具大學學歷。更多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而非下層階級。媒體報道的被捕抗爭者當中,不少是首次墮入法網。

抗爭主因

 根據上述調查可見,香港抗爭運動參與者的背景,對比倫敦騷亂,存在極大差異。雖然兩者皆由街頭抗爭開始,因此包含有相當暴力衝突成分,但倫敦騷亂迅速演變成為「打砸搶」,在不少社區首先遭殃的,都是售賣運動鞋和電子產品如手機的商店。

打砸搶vs.公權力

 如倫敦一樣,香港存在極度社會不平等,但這不是今次社會運動主因,大家都記得不少資本主義的象徵——商場——成了示威者的避難所,如果示威者目標是私有財產,相信這不會發生。

 抗爭者攻擊的所謂財產,如港鐵、警署或者是燈柱,都是公權力的象徵,真正對私人財產的損毁,印象中有荃灣的麻雀館和遊戲機中心,但當然那次事件,亦有抗爭以外的因素。如果物質的匱乏和經濟不平等是倫敦騷亂的背景,那麼香港的可能應該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在這方面兩次事件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警權vs.警民遭遇

 其次,倫敦騷亂後有關於警務檢討的觀點,反而更有參考價值。根據李立峯等最近發現,由7月14日沙田遊行開始,「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已取代「要求政府全面撤銷逃犯條例修訂」,成為參與遊行的主要動機。同樣,《衛報》及倫敦經濟學院的研究指出,多達85%的受訪倫敦騷亂參與者認為警政問題是導致騷亂的重要原因。小組報告亦特別指出,有為數不少的英國人認為警察「不誠實」及「腐敗」,嚴重影響警民關係。小組社區調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在最近與警方接觸後,對他們的處事方式不滿意。倫敦警務處報告亦承認截停搜查(stop and search)是不滿警察的主要來源,而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警方權限的使用,而是警民遭遇的性質,特別是與青年人及少數族裔的互動,因為程序公義而不單是結果,往往左右警隊行動的合法性。

 小組也提出另一有關公眾對警政的不滿,就是投訢警察機制的失效,因為多達50%社區調查受訪者認為投訴也沒有用。就此小組建議英國的監警會應審視投訴機制,透過增加直接調查,逐步淘汰使用前警察作為調查員,以建立監警會更高的獨立性。

警政建議

 我們另外整理出英國各報告中,撇除增加人手資源訓練等老生常談之外,三點針對群眾活動管理,而又值得香港借鑑的警政建議。

 第一,騷亂社區和受害者小組認為騷亂事件發生時,政府不應簡單地關閉社交網絡,來阻斷人們集體行動。因為社交媒體也被家庭成員和社區團體用作勸阻人們外出,向社區提供安慰,更是澄清謠言,尋找安全的道路回家的重要資訊渠道。

 第二,下議院內政事務委員會提出,不能建議增加警察權力,因為騷亂中沒有看到需要新權力的具體證據。結合高級警官的證供,尤其不建議使用水炮,因為它是一種無差別的武器,可能影響無辜的旁觀者。

 第三,女王警務監督局報告也指出警方應與民選代表一起,討論及共同制訂處理騷亂時的「武力指引」(rules of engagement),列出在法律範圍內的不同情景下,可考慮使用的資源和戰術。

 這些建議背後的警政原則,是通過獲得公眾同意執行警務,能達至首先採用說服、建議和警告,使用最少武力。

英國調查沒法定地位

 最後,香港有關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建議,坊間多希望它有法定地位,並有權傳召證人。然而,上述英國的騷亂社區和受害者小組不是一項公開調查(public inquiry),也不是根據英國「調查法」(Inquiries Act 2005)設立,這意味小組沒有召喚證人的法律權力,純粹依靠證人自願提交陳述,只能成為受害者和社區發表意見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小組沒有法定地位,所作的也是止於對政府的建議,政府完全有權決定是不是執行。根據《衛報》報道,小組報告中的63項建議,一年之後只有11項被政府採納,其中尤以報告中有關教育的建議,最不為政府所用。

「讓人感有份建設社會」

 不過這不代表小組及其他組織的調查工作,完全沒有作用。小組的報告確實是有效地,把倫敦騷亂的事實與真相一定程度上還原,並在公眾領域呈現。小組建議雖然大部分並未為政府採用,但也不失為一套在風波之後,進行地區重建的正向思路。

 就正如不知道是陰差陽錯,還是特區政府內有人真的參考過,在小組的最後報告中,就防範未來社會動亂紛爭的第一項建議,赫然是:「讓所有人在社會上都感到有份」(where everyone feels they have a stake in society)。

延伸閱讀

趙永佳、李勁華  「城市中的集體性抗爭:倫敦騷亂的三種解讀」 二十一世紀評論 。 2012年12月號,總第134期 ,頁59-67。

The 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  2012. After the Riots: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
The Guardian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11. Reading the Riots: Investigating England’s Summer of Disorder.
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  2012.  4 Days in August: 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 Strategic Review into the Disorder of August 2011 Final Report.
House of Commons Home Affairs Committee. 2012. Policing Large Scale Disorder: Lessons from the Disturbances of August 2011. Sixteenth Report of Session 2010–12.
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Constabulary. 2011.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A Review of the August 2011 disorders.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