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修例強拔心中刺 管治失效代價難彌補
明報社評 14/06/2019
修例重挫官民關係 施政不能一廂情願
經歷周三連場暴力事件,昨天巿面大致恢復平靜,金鐘雖見警民對峙,總算相安無事,較惹爭議是有人發起「地鐵不合作運動」,在繁忙時間妨礙列車正常開行,聲言要癱瘓港鐵逼「全人類罷工罷課」,對部分乘客構成不便。立法會取消大會,對於緊張局勢暫時降溫,有一定作用,然而一旦大會決定重開,劍拔弩張情况肯定又再重臨,刻下相對平和的氣氛,僅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周三下午部分激進示威者暴力衝擊立法會,令人側目,不過亦有人權組織批評,警方以小撮人暴力作為口實,過度使用武力。警務處長盧偉聰表示施放了150枚催淚彈,強調警方所用裝備,與海外國家執法機構處理同類暴動的裝備無大差別,並說布袋槍及橡膠子彈等全屬「低殺傷力武器」,然而隨着愈來愈多傷者證辭和影片證據曝光,警方使用武力是否合度,外界確有充分理由提出質疑。警方在行動中有否過度使用武力和違反警察通例,監警會應認真調查追究。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一邊呼籲年輕人勿用「不公義方式去爭取公義」,同時亦要求警方克制理性。唯盼各方都能保持冷靜,避免再生暴力事件。
解鈴還須繫鈴人。夏志誠和香港總商會均希望政府多聽意見、與公眾進行有意義對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承認,推動修例為她帶來政治代價,已有心理準備未來3年管治會更困難,但個人代價不在考慮之列,又指停止修例代價可能更大。當局這個政治判斷是否明智準確,大有商榷餘地。
今次修例觸動港人對內地信心信任的根本問題,各式政治操作令焦慮恐懼進一步放大。如何看待內地,是香港政治撕裂斷層所在,遠至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爭議,近至過去數年國民教育風波、政改以至高鐵一地兩檢等,莫不再三反映這一點。
從港府角度而言,不少重大政策措施都涉及與內地關係,不能因為信心不足問題便無了期拖下去,就算現在撤回修例,也無法保證不會再起爭議,23條立法和國教經驗說明,一旦撤回實際等於無限期擱置。對政府來說,最理想結局當然是《逃犯條例》修訂通過後,一切安穩正常,中央以實際行動證明不會濫用移交機制,經過一年半載,市民接受是「虛驚一場」,就如一地兩檢一樣。林鄭表示現在撤回修例,政府將永遠無機會證明可以消除公眾焦慮、無法拔除市民心中的刺,反映的正是這一思路。
誠然,就像習泳一樣,要克服怕水心理陰影,有時最有效的方法,確是先將人推落水慢慢適應,然而這種做法必須視乎具體情况,不能胡亂採用。港人對內地司法制度不信任由來已久,政府堅持修例,最大錯誤就是低估了這個心理陰影,一廂情願以為既然一地兩檢行得通,《逃犯條例》或許也可以。一地兩檢和《逃犯條例》爭議,表面均涉及港人會否遭內地當局緝捕,惟兩者有關鍵差異。多數市民理解一地兩檢是便民安排,若有人堅決不信一地兩檢,只要不踏足西九高鐵站便沒問題,相比之下,修訂《逃犯條例》,目的就是為了「交人」,市民自然容易疑懼。市民心中的不是小刺而是樑木,政府強拔心中刺,結果可以是流血不止。
孩子有心結並非任性 橫柴入灶難有好下場
林鄭以不能縱容孩子任性不讀書作比喻,解釋不撤回修例決定,然而有時問題並非孩子任性,而是真的很恐懼很抗拒,即使父母用心再好,倘若無法先減少子女心結,是不可能硬逼子女接受的。政府硬推修例,希望長遠能向市民證明做法正確,可是事情中短期對官民關係的破壞,有可能永遠無法挽回,即使長遠真的證明修例疑懼是過慮,民眾積憤未必能夠撫平。
當前香港民情躁動,政府強行修例,將把多數市民推向對立面,日後莫說「明日大嶼」,連一些平常不過的民生政策,也未必能取得一般市民和民間組織信任支持。政府愈益孤立,施政寸步難行,最大得益者就是一些具有政治影響力的既得利益者。政府施政為求支持,有可能愈益向小撮人利益傾斜,加深民怨和猜疑,陷入管治愈益困難的惡性循環。當局必須想清楚是否一定要橫柴入灶,繼續強推修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