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 : 早慧
向日 23/03/2021
友人的兒子今年4歲,已經懂得英文字詞「astronaut」,也知道提子包怎麼念了。看着他娓娓道來時閃爍的眼神,我有點懊惱。總覺得艱澀的字詞愈長,簡單的童年愈短,像咒語般草草念過,火箭由a至t穿行一瞬之間,有什麼作了燃料。
「識多一樣就係贏一樣。」他堅持。
我還没有孩子,對養育的概念仍然模糊,但我依稀記得自己幼年時期是快樂的。那時還没有太空的概念,一股腦兒奔走於天地間,公園的彈簧馬、滑梯,路邊的花與草,便是世界。不急於知道它們的名字,不急於以字詞指認分類,首先認識到的是它們着地的韌性、滑溜的刺激,花香與溫柔都是觸手可及的快樂。
可是,這樣的成長步伐好像慢慢變得不合時宜了。爲了配合學制,爲了報讀名校的學前班 (甚至是學前的學前班) ,父母好像再也不能用自己經歷過的方式養育下一代。但如果連自己親身走過的路也不能相信,又該從何引導孩子穩健地走每一步呢?
「至少不讓他像我。少走點冤枉路。」友人這句話聽來讓我最扎心,一方面狠狠否定了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暗暗祈求孩子(自己的延續) 得以在社會競爭中翻盤, 當中的張力與可怖不得不鑑。
天空很美,有時到達的方式不止一種。例如抬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