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這邊從智慧燈柱拆除 那邊在幹道裝設
路過開藍牙 燈柱自動蒐資料
林穎茵 (明報記者) 25/03/2021
因應公眾對「智慧燈柱」的私隱疑慮,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去年5月移除其中的鏡頭及藍牙交通探測器,但其他部門卻在其他燈柱繼續安裝,例如運輸署去年底完成在主要幹道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包括視像探測器、藍牙探測器及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其中最具爭議的藍牙探測器,可偵測司機、乘客的藍牙裝置,包括個人電話、耳機、智能手表等。有IT業界認為,署方安裝前未有諮詢業界,未有物色最能避免蒐集個人裝置資料的技術方案,令社會產生疑慮。運輸署表示已做私隱風險評估,蒐集的藍牙資料會刪除。
全港裝1200組 包括300藍牙探測器
運署:已做私隱評估 會刪藍牙資料
資科辦2019年7月因應公眾對私隱的疑慮,暫緩啟動智慧燈柱上多種裝置,包括運輸署及環保署用作辨識車牌和防止非法傾倒及棄置的高清鏡頭、運輸署的藍牙交通探測器等,並於去年5月將上述裝置移除。然而,運輸署於去年底已完成在全港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包括約800組視像探測器、約300組藍牙探測器,以及約100組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環保署至今年2月亦已在全港161個非法棄置廢物地點安裝監察攝錄系統。
副署長:駕駛者普遍慣有裝置監察路况
運輸署副署長邱國鼎表示,3種交通探測器主要安裝在行車時速限制70公里以上的主要幹線(1至5號及7至10號)及主要道路的街燈及路牌上。他說,不需用到智慧燈柱,一般街燈都能變得「有智慧」,又指駕駛者普遍已習慣道路上有裝置監察道路安全。
數據供計車流車速 巴士客裝置同可偵測
3種探測器各有不同功能(見圖),其中包括藍牙探測器。邱國鼎介紹,藍牙探測器一雙雙運作,可偵測經過的所有藍牙裝置,包括巴士乘客的藍牙裝置,當藍牙裝置經過兩個不同位置的藍牙探測器,系統可按距離計算行車時間。他強調系統不會儲存藍牙裝置的MAC地址(可用於識別裝置的獨特編碼),配對及運算完成後,MAC地址會隨即自動刪除,只留下行車時間,無法配對的亦會自動刪除。
對於私隱隱憂,邱說交通探測器的鏡頭不會錄影,3種交通探測器所蒐集的數據都會以開放數據形式發放,例如交通快拍圖像、按車輛種類劃分的交通流量、行車速度、行車時間顯示器的估計行車時間等;而所有交通探測器亦有做過私隱風險評估報告。
資料顯示,運輸署分別於2018年6月及2019年5月,批出兩份合約予快易通(Autotoll)及CPB建築,安裝交通監測裝置,兩份合約總值逾4.3億元。
IT界批無諮詢 非最保障私隱方案
學者:外國法例更嚴都用得 為何港不可?
無線科技商會執委杜振康關注政府應用藍牙探測器,他近半年在西貢西沙路及西貢公路發現沿路增設多個藍牙探測器。本報記者日前與他沿此路點算藍牙探測器,由西貢市中心出發至清水灣道約10分鐘車程,發現超過10個。杜振康質疑,若署方只為計算不同路段的行車時間,藍牙探測器設置太密集。他又認為探測車速有很多不同技術方案,如最傳統的雷達、現有的鏡頭、最新的光學雷達均可做到,且可避免蒐集個人電子裝置資料,無法理解署方為何要用「令監察可能變成監控」的藍牙技術。
杜振康說不反對蒐集交通數據,普遍駕駛者的確理解安裝鏡頭的需要,但不代表可安裝其他探測器,認為署方應在安裝前多作諮詢,物色最佳技術方案。
理大土木及交通工程講座教授林興強稱,運輸署的藍牙交通探測器外國亦有使用,「外國法例更嚴都用得,為何香港不准用?」他認為香港市民對於個人私隱太敏感,指措施掣肘愈多成本愈高,亦會拖慢推行,質疑「是否不應該發展讓大家受害(suffer)呢?」他認為香港發展不應原地踏步,要加速向前。
智慧燈柱增「私隱友善」 試光學雷達代攝影
政府2019年中在觀塘/啟德發展區啟用50支智慧燈柱,引起私隱質疑,部分於反修例運動中被破壞。政府其後成立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檢討計劃,委員會報告建議以熱能探測器、光學雷達(LiDAR)取代攝影機,並以「更私隱友善」的技術替代藍牙探測器等。資科辦發言人稱,正與運輸署和路政署測試以光學雷達取代攝影機,檢測車輛速度和識別不同類型車輛,若結果理想,料今年中可安裝在現有智慧燈柱作實地測試。
據了解,原定去年底在油尖旺裝設的11支智慧燈柱已暫緩,未再新增。
專責委員會去年3月發表報告,資科辦同年5月移除智慧燈柱上的攝影機及藍牙交通探測器。資科辦發言人稱,目前智慧燈柱上主要有氣象和空氣質素感應器、顯示燈柱地理位置的藍牙傳送器等,有關智慧燈柱的位置及附設功能亦於網站及「資料一線通」公開,本月底將推出網上公眾展覽,讓市民了解智慧燈柱內的各項智能裝置及用途。
運署副署長稱裝探測器「防車禍後阻塞」
一方面智慧燈柱移除運輸署所有交通探測器,但運輸署卻在主要幹道的其他燈柱安裝1200組同類型交通探測器。運輸署副署長邱國鼎稱,交通探測器安裝在主要幹道很有用,因主要幹道車流量最高,如有交通意外或阻塞,未必有很多替代路線,反而內街「轉個彎就走到」,現無意在內街安裝更多交通探測器,認為會有不同關注。
方保僑指無諮詢「米已成炊」
促交代所蒐資料會否供執法用
智慧燈柱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成員之一方保僑認為,做法上可見資科辦相對運輸署更重視私隱,運輸署在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前未作公開諮詢,「現時『米已成炊』,不得不用,運輸署更應公開透明」,要求署方交代所有探測器的確實位置、蒐集的資料、使用的技術、私隱報告結果、會否作執法用途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