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1

世盃血汗球場醞釀杯葛危機 高溫工作犧牲外勞 北半球抗議聲求共鳴 明報專訊

世盃血汗球場醞釀杯葛危機 

高溫工作犧牲外勞   北半球抗議聲求共鳴

明報專訊    31/03/2021



    盛事背後,血汗工程,近代其實不罕見,但有最少6500名外勞死亡,就很難以個別事件推搪過去。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未能保障酷暑下工作的工人,近日令遠在北極圈的挪威等國滾起杯葛雪球。然而球星如韋拿杜姆表明不了解事件,顯示圈中人取態或令雪球半路融解。


    英國《衛報》翻查多國出入境紀錄,自卡塔爾於2010年取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後,單計中亞五國(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便有6500人在卡塔爾喪生,與卡塔爾官方公布只有37人因為世盃球場工程而死亡的數字相差甚遠。


七成疑死於熱衰竭   超載欠薪不容忽視


    卡塔爾如其他波斯灣國家一樣,法例訂明在夏季每日中午平均達40℃的環境下,禁止工人在室外體力勞動工作,但報道稱約七成客死異鄉者被歸類為自然死亡,其實主因或是熱衰竭。報道亦稱,數以百計勞工因交通意外遇難,則揭示超載問題,同樣有數百人自殺,相信與近代大型體育工程中,勞工面對欠薪、超時工作等有關。



挪威球會發公開信促杯葛

韋拿杜姆稱參賽可了解事件


    1個月前,在地球另一端,全世界最近北極的職業球會特林素,正式向所屬的挪威足總發公開信,希望坐擁艾寧夏蘭特等球星的國家隊,一旦在世盃外圍賽出線,都應拒絕到卡塔爾出賽。該會新任行政總裁、前球證Oyvind Alapnes表示,自己也不知道這雪球會滾到多大:「老實說,我不認為能夠改變卡塔爾辦世盃這件事。不過我們想睡得安樂,不能接受足球最偉大的比賽是在屍骸上舉辦。現在不斷有球會仿效,我認為關鍵是職業足球最根本的一環,就是球迷能抱同一想法。」



    特林素的呼籲獲洛辛堡、奧特等挪威超聯球會支持,挪威隊近期在世盃外圍賽,賽前均穿上「人權,場內外都應有」的上衣熱身及影大合照,4屆世界冠軍德國隊、3屆亞軍荷蘭隊亦有類似行動。不過,橙軍中場韋拿杜姆上周稱難將事件與黑人平權運動比較,特別是球員並非親身經歷其中:「這只是我(前年)參加世界球會冠軍盃才有所了解,很多球員都不太了解整件事,很難去表達太多。相信如果到當地參賽,或可帶來更實質的改變。」


    由特林素推起的雪球,或許半路中途融解,卻提供了小國寡民have a say的機會。參考NBA拓展競技範疇以外的社區參與,足球壇下一步要再作突破,今次仍未表態的國際職業足球員公會(FIFPro)等組織,可能就是當中關鍵。



勞工受制度束縛   人權組織倡允成立工會


    因為世界盃關係,阿拉伯地區人權狀况再受關注,「卡法拉」制度(Kafala System)更是外勞問題的重點,儘管卡塔爾近年剔除出國及離職須獲僱主同意,勞資關係依舊不對等。


    Kalafa在阿拉伯文解作贊助人,即是外籍勞工需有一名國民(通常是僱主)保薦。然而,200萬名在卡塔爾工作的外勞,過去一旦要離境、轉工、考車牌、開銀行戶口等,都要保薦人經手,有人因而被扣起護照等,亦有無法償還交通貸款的例子。


    卡塔爾去年初刪除有關離境及轉工的規定,列明勞工只需一至兩個月通知,但國際組織「人權觀察」擔憂如之前該國立下最低工資後,仍缺乏執法及監管,亦指出一旦勞工離職但未能找到新僱主,會面臨違法逾期逗留的問題。組織同時建議立例,保障外勞成立工會。

控罪書刪被告及案件主管資料 明報專訊

控罪書刪被告及案件主管資料 

司法機構:平衡私隱   記協:失跟進線索

明報專訊   31/03/2021



    港府重啟限制公眾查閱公司登記冊程序,另一方面,司法機構昨日在無公布下,在一向給予傳媒查閱的控罪書中刪去多項資料,包括控方案件主管、被告出生日期及地址等,而案件主管改以手寫「警察」二字代替。司法機構在本報查詢下承認由昨日起實施此措拖,原因是提供涉及私隱度較高的個人資料或會損害妥善執行司法工作,與司法公開的合理理由不合比例。記協主席楊健興批評有關做法放棄了司法公開,受損的是司法獨立。


事前沒公布   案件主管以「警察」代替


    傳媒過去一向只需在裁判法院填寫表格,便可查閱聆訊當天提堂的控罪書,裏面除了列出控罪罪名、控罪內容外,還有被告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年齡、國籍、職業、住址,以及警方案件主管的姓名、所屬警區及職級。本報昨發現在東區、九龍城及西九龍裁判法院等供傳媒查閱的控罪書上被刪除多項資料,並以「警察」二字代替案件主管所有資料。


稱盡量提供被告年齡性別等


    司法機構回應稱,不時會檢視法庭運作,以在妥善執行司法工作與司法公開的原則之間取得合理平衡,而近期在平衡司法公開原則、公平審訊權利、知情權及保護私隱之後,就所有於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及裁判法院公開聆訊的刑事案件,統一和調整向傳媒發放的資訊安排;並會於聆訊當天,向傳媒提供被告人與控罪的基本資料,包括被告姓名、控罪、被控罪行條文和罪行詳情,並盡量提供被告年齡、性別、國籍及職業。


記協:司法機構放棄獨立性


    記協主席楊健興表示,傳媒可透過控罪書上的線索跟進及採訪,令事件更完整及全面呈現於公眾,亦是公眾知情權一部分。他說留意到政府行政部門在各渠道收窄資訊流通,萬一司法機構放棄了獨立性,事事跟隨行政部門的大政策,要達到所謂平衡個人私隱,將令人失望。


回應收緊查冊   林鄭:見不到記者為何有特權


    政府計劃分階段收緊公司登記查冊安排,不再向公眾提供公司董事的通常住址及董事和秘書的完整身分識別號碼,只容許指明人士有權申請查閱。特首林鄭月娥昨日被問到可否將記者納入指明人士,平衡防止「起底」及新聞報道的需要,她說:「看不到記者為何有特權,別人看不到的,記者要看到。」香港記者協會回應稱,記者從沒要求享有特權,新聞工作者做調查報道揭發濫權及不公,保障公眾利益,查冊是沿用已久的查證手法。


    林鄭月娥認為公共名冊的存在已是平衡,讓有需要者可檢視公司、團體及個人,但亦要保護相關者的私隱,若資料是非必要便不需公開。她說早於今年2月立法會答問大會已提出,社會有人希望立法保護個人私隱及防止起底等,公共查冊便是其中一環,當中有些安排不需重新立法,「在行政上可以做的,就該做」。


記協斥挑動公眾與傳媒矛盾


    記協昨發聲明回應,提醒特首謹記4年前親筆簽署記協《新聞自由約章》,承諾捍衛新聞自由、積極推動制訂資訊自由法等。記協主席楊健興回應本報時批評特首將「記者可不受限制查冊與擁有特權畫上等號」是誤導,挑動公眾與新聞界矛盾;他強調新聞界是從公眾利益出發,質疑政府對傳媒的看法出現從根本改變,官方若尊重和認同傳媒有監察角色,便應促進及方便傳媒工作。

30.3.21

製黏膠纖維化學劑 可致污染 人造絲 輕柔背後藏危機 明報專訊

製黏膠纖維化學劑   可致污染 

人造絲   輕柔背後藏危機

明報專訊   30/03/2021


rayon


兩大人造絲比較


    絲質布料觸感柔軟,外顯光澤,以它製成的服飾,總是予人高貴感覺,別具氣質。不過,由於真絲價格昂貴,人造絲(rayon)因而成為現時坊間常見的絲質服飾,究竟它們有何分別?人造絲是如何做到真絲的「替身」?而人造絲也有不同的製法,選購時應如何選擇?


黏膠纖維(Viscose)製作過程 / 天絲(Lyocell)製作過程


黏膠纖維   生產過程排放有毒二硫化碳


    真絲一般又稱為蠶絲,顧名思義,即由蠶結繭時分泌絲液,所凝固而成的天然蛋白質長纖維。其絲線細膩柔軟,紡織出來的布塊順滑親膚,除了衣衫晚裝,也常被用來製作被單枕套等寢具。不過,由於蠶的壽命短暫,所吐出的絲量有限,若要製作一條絲質連身裙,大概需用上數千蠶蟲的絲,成本價格高昂;加上它是天然纖維,部分絲線可能有瑕疵,未必完全適用於紡織用途,如要應付大量的商業生產,可說是有相當難度。


    快時尚服飾品牌如Zara和H&M,常見絲質服飾的蹤影,價錢約為百多至數百元一件,而且手感不俗,經濟實惠。翻開衣物標籤看,成分一欄大多標示為黏膠纖維(Viscose)。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專任導師Manas Kumar Sarkar表示,人造絲是以纖維如木、棉製成的布料,主要以櫸木為原料的黏膠纖維,是人造絲的其中一種。雖然它在結構上與真絲完全不同,但外觀和觸感十分相似。黏膠纖維於1891年由英國化學家Charles Frederick Cross研發出生產方法,1905年正式商業量產後,便一直被時尚界視為較便宜的真絲替代品。


內衣材料:黏膠纖維的外觀和觸感酷似真絲,坊間不少內衣服飾都以它為原材料,混合棉、聚酯纖維或其他物料,從而營造舒適幼滑的質感。(Beeldbewerking@iStockphoto)


濕式紡絲   30%有毒劑流入水中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大行其道的布料,原來一直對環境暗藏威脅。即使它的原材料是植物纖維,應當不存在污染,但其生產方法卻會釋放出有毒物質。Manas Kumar Sarkar解釋,黏膠纖維主要於中國和印度生產,過程以化學劑處理。「當木材被氫氧化鈉(NaOH)溶解,提取了當中的纖維素後,便會加入帶毒性的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混合成液體,再加入硫酸浴(sulfuric acid bath)內,於紡紗機內作濕式紡絲(wet spinning),形成黏膠纖維,當中有30%的二硫化碳會直接排放到水中;人類吸入含二硫化碳的空氣後,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心口疼痛,長遠更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除此之外,黏膠纖維對於森林用地構成的威脅,也是另一值得關注的問題。根據英國《衛報》於2014年報道,黏膠纖維中所使用的木漿,約三成是來自瀕臨滅絕的古老森林,全部用以生產T恤、裙裝及西裝的襯裏,大大破壞生態系統和瀕危生物的棲息地。即使當時已有非牟利環保組織Canopy主動提出選用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為採伐地,就連一向主張環保的知名品牌Stella McCartney也主動與其合作,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以示支持,惟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天絲雖然成本高,但其面料光亮細緻,耐用度強,且垂墜感佳,常被奢侈品品牌選用為日常服飾或晚裝的原材料。


天絲   採用有機溶劑   99%可循環使用


    為給消費者一個較環保的選擇,市面上便開始出現另一款人造絲,統稱為天絲(Lyocell,商標名稱為Tencel)。


標榜木材來自可持續發展森林


    天絲同樣以木材(櫸木或桉木居多)為原材料,早於1972年由美國纖維製造商American Enka研發。它與黏膠纖維的最大分別,在於生產過程中採用一種名為NMMO的有機溶劑,當中不含有毒物質,超過99%能被循環使用,其商標品牌Tencel也聲稱木材是採伐自可持續發展森林,從而減低對環境的負擔。當木材被溶解後,會在噴絲板(spinneret)內過濾及紡絲,再從紡嘴直接噴出,通過空心管道(air gap)流入紡絲浴,收集成天絲,統稱為乾噴濕式(dry jet-wet spinning)的紡絲過程,其後再清洗及烘乾即可。Manas Kumar Sarkar表示,正因多了這個「乾噴」步驟,天絲的纖維密度較高,耐用度較強,面料效果較光亮細緻,垂墜感更佳,而且還具顯著的吸水能力和抗菌功效(因桉木中的桉樹油有抗菌作用),成本和售價自然較高,約比黏膠纖維高出15%至20%。


    雖然天絲並非嶄新的布料技術,但隨着速食時裝高速發展,環保議題備受廣泛關注,近年在市場上才逐漸變得普及,從親民的服裝品牌H&M、Asos、Uniqlo、Hollister,到運動服飾巨頭The North Face和Patagonia,以至大型奢侈品網購平台Net-a-porter,都能輕易找到以天絲製成的服飾。然而,Manas Kumar Sarkar認為,兩種人造絲都以木材而生,終究也是耗用了大自然的資源,但如購買時懂得選取一件美觀稱身,耐用而不易破損的衣服,盡量延長衣物的壽命,減少造成浪費,大概是現今世代每個消費者的責任。


小知識:棉花製人造絲 「綠色」誤會


    除了硬實的木材,就連輕飄飄的棉花,同樣可製出光鮮亮麗的人造絲。指的是一種名為銅氨纖維(Cupro,商標名稱為Bemberg)的布料,網上有不少媒體將之吹捧為「綠色環保纖維」,然而實情原來是個大誤會!


溶劑含阿摩尼亞


    之所以會被視為環保物料,全因Cupro的原材料為棉花中的棉籽絨(cotton linter),不用額外砍伐樹木,可從二手或廢棄的紡織品中抽取棉纖維,直接升級改造,形成閉環式生產(closed loop) ,減少浪費。但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專任導師Manas Kumar Sarkar指出,Cupro的英文全稱為Cuprammonium rayon,顧名思義,即主要利用銅(copper)和阿摩尼亞(ammonia)混合成溶劑,從而將棉籽絨溶解,紡織成絲質紗線。由於阿摩尼亞具腐蝕性,長期暴露於空氣中可對人體呼吸道有害,而過程中釋放的硫酸銅( copper sulfate),也會危害眼睛,對環境構成極大污染。


雖然銅氨纖維(Cupro)的生產過程不環保,但現時市面上仍能找到其蹤影,惟不如黏膠纖維和天絲般普及。


帶光澤   垂墜感、韌度較遜色


    不過,由於原材料是細滑的絨毛,Cupro的外觀和觸感均相當精緻,單憑肉眼看的話,其光澤感已經很吸睛;加上其成本低,就連奢侈品品牌都會將此布料融入設計中,但論垂墜感和韌度,卻是遠遠比黏膠纖維和天絲遜色。

棉花,時裝與生產公義 李宇森

棉花,時裝與生產公義

李宇森   30/03/2021



    這星期,「我支持新疆棉花 」的相片,如雪花般飄散到微博四方,明星藝人紛紛響應,跟「污衊純白新疆棉」的西方帝國主義企業劃清界線,以慰黨報和廣大粉紅網軍的愛國之情。人和蛆蟲之間的界線,是想像不到的單薄,一念之間,隨時直墮無間地獄。但回溯新疆棉爭議的源頭,是對於生產公義的要求,對於現代資本主義下全球生產消費體系中,消費者不再單純追求價廉物美的商品,希望一分錢得到十分貨,而是更加關注到生產過程中工人和環境所受到的剝削和破壞。基於這些條件,使跨國企業得以推出無數低廉新產品,縮短產品周期,但當中犧牲的代價卻沒有在價錢上得到反映。這次「新疆棉之亂」遠不止是新一波的投誠與統戰,更是全球政治經濟以道德之名的衝突和重組 。


棉花千年史


    那些純白色,既輕且軟的棉花,可說是人類歷史中最早以人工種植的農產品之一,其歷史起碼可追溯自三千五百年前,如今的考古證據甚至把棉花種植史推前至公元前五、六千年。


    在印度半島、美洲或者東非,人工種植棉花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例如在1929年考古學家便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摩亨佐-達羅 (Mohenjo-Daro),一個早於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已經荒廢的古城遺蹟中,找到棉花衣物的化石。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位於南美洲的秘魯,考古學家同樣發現到四千年前由棉所織成的魚網或者衣服碎片,足見棉花製衣的歷史有多古老。


    美洲採棉製衣技術的發達,甚至震撼了當時的歐洲殖民者,當十五世紀的他們征服阿茲特克古文明時,卻禁不住讚歎美洲人的製衣水平,以至在科爾特斯 (Hernán Cortés) 呈獻給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 (Charles V) 的戰利品中,除了黃金和珠寶,還包括染有靛藍洋紅的精緻棉衣服。而中國早於西漢時已經認知到棉的存在,但一直到元代才開始普及起來。到了明代,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穿棉衣,當時一年生產的棉衣超過二千萬件,以至中央政府推行棉花徵稅。


    但歐洲除了少數地中海沿岸,大部份地區都是相對寒冷,基本上都不適合栽種棉花。因此,他們先是在十五、六世界到印度和東南亞一帶購入大批棉衣,再轉售到歐洲市場,或者交易東南亞的香料來圖利。接著,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首的新興商業力量轉而在印度沿海地區,由清奈、蘇拉特、達卡、卡西姆巴扎爾到科澤科德等城市建設工廠,利用當地的棉花生產衣裳。印度棉布的成衣也成為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時裝的新寵,畢竟那些設計和顏料在歐洲都是十分罕見,當時在法國普遍稱之為indienne 或者toile peinte,在英國則稱作chintz。只是由於本地製衣業難以跟印度同行競爭, 甚至曾在1720年頒下「厚棉布法令」(Calico Act) 禁止進口印度棉布,但幾十年後禁令取消,印度棉布又重新在歐洲流行起來。


    但不久之後,歐美商人在美洲殖民搶奪回來的金銀,漸漸不足夠購買所需的亞洲棉布,因此他們需要另闢蹊徑賺錢,以便能繼續轉售圖利,那方法便是大規模種植熱帶農作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蔗糖。所以在北美中美一帶的熱帶殖民地,出現大批的甘蔗田。而供應種植甘蔗所需的龐大勞動人口的方法,便是入口來自非洲的黑奴,黑奴買賣由此而生。作為交易,非洲部族所認可的貨幣也是棉布。這樣,棉花和棉布便構成了一個極為複離多層的世界貿易體系。而即使到了今天,印度仍然是全球生產棉花數量最高的國家,中國和美國則跟隨其後。


棉花政治經濟學


    一如哈佛大學史學家Sven Beckert在《棉花帝國》(Empire of Cotton) 所言, 看似當代的全球生產棉花、棉布的生產消費網已經跟大英帝國的年代不太一樣,如今是跨國連鎖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 (Metro) 等壟斷了全球供應鍵,在每一個生產的環節,由棉花種植、加工、製布、造衫,通通都由這些巨無霸公司控制,而傳統的大英帝國主導性慢慢淡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六十年代利物浦棉花交易所被清盤拍賣,曾是世界棉花交易之都的利物浦,如今只剩下披頭四音樂發源地的文化光環。但若然設想當今的棉花市場完全由資本市場控制,政治全面退場,那是太過一廂請願。


    例如美國的市場至上論往往是大外宣,對內卻是重金扶助本地商家以增強競爭力,例如在2001年美國政府便把四十億美金用作支援棉花種植商之用,這金額甚至比美國實質生產出來的棉花總價值還要多30%。至於另一邊的中國,經歷抗日和國共內戰後,經濟一窮二白,工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在1952年全中國生產的棉花僅得六十五萬公噸。但因為中國作為計劃經濟的國家,可以通過國家力量強行收地,壓低匯率、資助農民、大力調配國家資源來扶持棉花業和投入基建建設,均令生產力迅速提升。因此到了1957年,中國已經達到全球第三大棉花生產國,當然這自然有大踴進的因素,但Beckert比較三十年後的數字,即到了1983年,中國棉花生產數量已達到三百二十多萬公噸,屬於世界前列。至於新疆更是不得了,根據2008年的數字統計, 單是新疆的年均生產棉花已達至一百三十萬公噸,等於全球5%的供應量,可見其生產量是何其誇張。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自然可以通過高供應量的優勢,還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緊握著市場和企業的資金鍵來滿足政治意志。


生產公義


    是次熱哄哄的「新疆棉之亂」,其中一個觸發點是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簡稱BCI)愈發困難地查證新疆的棉花種植場是否合乎相應的道德法律標準,當中包括涉及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強迫勞動和宗教歧視的措施。這使得與BCI合作的大型連鎖時裝企業如H&M、Adidas、Nike等紛紛發出聲明,「禁止任何類型的強迫勞動出現在供應鏈中」。這正是因為近幾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中國政府在新疆建立眾多美其名為再教育營的集中營,拘留數十萬維吾爾族人並強逼他們參與艱辛的採棉工作。


  BCI或者那些聲明禁止購入產自強迫勞動的棉花的企業,呼應著近幾十年學界愈發重視的生產正義 (productive justice) 討論,作為社會公義的其中一個重要維度。生產正義不同於一般理解的分配正義只著眼於福利的分配,生產正義更在乎公民能否選擇自己的職業,會否被強制擔當某些工作崗位是他所不願意的。因為人作為自由的個體,理應享有充份的權利來選擇自己的工作和時間。這也是為何《世界人權宣言》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都訂明這社會權利,即人是有工作的權利,也擁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這工作權延伸至工作環境的保護,以及是失業的保障等。而諷刺的是,這工作權的主張是十九世紀社會主義者路易 · 布朗 (Louis Blanc) 等人所提出,以使得工人得以享有平等的生活條件,過著飽足的生活。如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卻無視了這些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倒過來擁抱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門前名句,「勞動使人自由」(Arbeit macht frei)。還是馬克思說得妙,歷史是會重演的,只是「第一次發生是作為悲劇,第二次則作為鬧劇」。

談大學學生會斷莊 鏗鏘集被抽起 港台指節目不持平 工會:早交製作綱要 機制不透明 明報專訊

談大學學生會斷莊   鏗鏘集被抽起 

港台指節目不持平   工會:早交製作綱要   機制不透明

明報專訊   30/03/2021



    廣播處長李百全本月初上任以來,港台多個節目抽起不播,原定昨晚8時播映的《鏗鏘集》,內容涉及大學學生會由參選到當選的過程,昨亦臨時抽起。節目中受訪的中大學生會內閣「朔夜」昨於facebook稱對節目被抽起感極度遺憾及失望,並批評「外人以政治目的干預編採自主」,不但「侮辱了香港電台一眾工作人員,更加剝削了香港人應有的知情權」。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稱,港台編輯委員會有成員未看過相關節目便已落刀,又說前線員工早已就節目提交製作綱要,惟仍被抽起,質疑機制不透明。


    港台昨晚發稿,提及由廣播處長及港台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的編輯委員會,3月初成立以來共抽起3個節目,當中包括原定昨晚播映的《鏗鏘集》,最主要原因是節目「未能做到持平、不偏不倚及真確準繩,未能符合《約章》及《守則》的要求」。


訪中大理大   記錄參選到當選過程


    被抽起的《鏗鏘集》原定昨晚8時播出,名為「青春的一場修煉」。根據港台節目簡介,該集探討反修例運動後今年8間資助大學學生會中只有理大有內閣當選,其他大學則「斷莊」;製作人員訪問早前辭職的中大學生會內閣「朔夜」及當選的理大學生會新內閣,記錄他們由參選到當選的過程。


    惟至昨中午,節目簡介已不能在港台網頁看到。至昨傍晚,《鏗鏘集》同一時段換上另一節目,為2015年已播放的《沒有牆的世界》第9集「一千光年外的自由」,主角之一是前日胃癌病逝的廖啟智。


節目有訪劉國勳容海恩  容:抽起非最好方法


    該集《鏗鏘集》亦訪問中大校董劉國勳和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容海恩稱作為嘉賓花了心機及時間受訪,認為抽起節目並非最好處理方法,希望廣播處長與製作團隊有良好溝通,毋須到最後一刻才抽起節目。


工會:清談節目《五夜講場》亦煞停審批


    廣播處長李百全3月初上任以來,已有多個節目抽起(見表),但港台昨稱編輯委員會成立以來只抽起3個節目,除原定昨晚播映的《鏗鏘集》,另兩節目為《香港故事︰疫行者》及《議事論事》。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表示,港台未回應因選角而被抽起或要重新剪接的戲劇節目,涉及藝人鄭敬基、譚小環及黃秋生等,批評港台封殺某政治立場的演員,又稱以學術討論自主、並不「惹火」的清談節目《五夜講場》也煞停,直至管理層審批通過。工會稱「拆毁比建立容易,名譽如是,信任如是」,籲管方珍惜港台。


    另外,港台顧問委員會昨開會後發新聞稿稱,會上向港台查詢近日有節目如《香港故事:疫行者》、《議事論事》和《鏗鏘集》抽起的原因,建議港台將節目抽起的理據向公眾清楚解釋和說明。



港台節目稱台灣與別國「斷交」 

通訊局:意指屬主權國   違守則


    通訊事務管理局昨日公布,港台去年3月播出的電視節目《台灣故事III》中,提及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與台灣時用到「兩國邦交」和「斷交」,稱台灣可作為主權國並與別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用語並不準確,裁定投訴成立,向港台發出勸喻,敦促其嚴格遵守《電視節目守則》中的相關條文。



    港台發言人稱港台接受通訊局裁決,會繼續嚴格遵守《電視通用業務守則—節目標準》相關條文;又稱港台發現錯誤時已第一時間更正及道歉。


    去年3月28日,港台電視31台及31A台播出《台灣故事III》以「斷交之後」為題的節目,講述布基納法索的學生在台灣留學的校園生活;節目旁白以「兩國的邦交」和受訪者使用「兩國邦交」和「斷交」等形容布基納法索與台灣的關係。翻查報道,去年4月《文匯報》曾指控港台有關節目滲入「台獨」內容,涉違反「一個中國」原則。


    通訊局稱接到兩宗有關該節目投訴,認為將台灣描繪為「國家」並不準確,以及該節目有欠持平、煽動仇恨中國和侮辱國家主權。該局調查後指出,「兩國邦交」和「斷交」兩詞意指台灣是主權國,可與別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有關用語不準確,並明顯違反《電視節目守則》第9章第1A段規定,即要求紀錄片的真實資料須準確無誤;但有關節目欠持平、煽動仇恨中國和侮辱國家主權的指控,條文則不適用,以及沒證據。


    通訊局裁定用語不準確的投訴成立並發出勸喻,敦促港台嚴守《守則》相關條文。該局昨並公布,就另一宗涉合家欣賞時間內宣傳酒精產品裁定投訴成立,向奇妙電視發出勸喻,敦促其嚴格遵守《電視廣告守則》相關條文。

29.3.21

移民退學增 名校紛招插班生 明報記者

移民退學增   名校紛招插班生 

男拔附小招小二至小六   有校10多人爭1位

明報記者   29/03/2021



    香港近年出現移民潮,不少人舉家移民或送子女出國讀書。多間名校近日公布,接受新學年插班申請,其中直資名校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開放更多年級的2021/22學年插班申請,涵蓋小二至小六;港大同學會小學、香港培正小學亦將招收插班生。不少家長爭取為子女轉讀心儀學校,插班位競爭激烈,其中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小學部),年初招收本學年下學期插班生,收到逾150份申請,取錄10多人。


    有小學校長表示過去每年僅零星學生退學,自2019年起已是倍數增長。他分析學界目前有兩條「移動線」,有直資私立學校因學生移民、準備海外升學轉讀國際學校,罕有招收插班生,留港學生家長見心儀學校有空缺便嘗試轉校。「音樂椅」牽動學生層層「向上移」,例如津貼小學的學生可能轉讀直資私小,直資私小生爭取入讀更有名的學校等。而私立學校靠收取學費營運,直資學校收學費及教育局資助,如有學生退學便首當其衝受影響,故此出現空缺時,有需要吸納插班生填補。


音樂椅牽動學生「向上移」


    近日多校於校網張貼招收下學年(2021/22學年)插班生詳情(見表)。男拔附小預告接受2021/22學年小二至小六插班申請,5月中旬公布報名程序。翻查去年該校招生網頁,當時提供小二及小三插班申請,並列明2020/21年度沒有小四至小六學位空缺。


    男拔附小回覆本報查詢稱,「不少家長說希望兒子能到本校就讀」,相信讓各級表現優秀的學生有機會參加插班試,最能有效吸納優秀學生,故決定將插班年級回復至小二至小六。校方又稱每年都有學生因不同理由轉校,過去兩年轉校人數相若,相信家長按他們的情况和兒子最大利益決定。


培正招收K2及小二至小四


    香港培正小學上周在其facebook宣傳,將招收小量2021/22學年幼稚園低班(K2)及小二至小四入學申請,5月上旬接受網上報名。港大同學會小學校網稱下月7至16日接受2021/22學年小二至小五插班申請。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稱,學校向來於12月及6月設插班試,取錄學生下學期或新學年入學,她稱2019年起退學學生明顯增多,由以往全年1至2個,增至一年10多個,大都是移民。


    轉校潮已持續逾年,有直資小學早前取錄學生本學年下學期插班入學。小一競爭40多人爭1位的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回覆稱,小學部下學期插班生有效申請超過150份,錄取10餘個學生,校方稱因應不少家長查詢及表達插班意願,故統一處理;另表示小學部共約970學生,退學率小於2%,主要往外國升學。


    同樣40多人爭1個小一位的保良局陳守仁小學,1至2月亦已招收小一至小四下學期插班生。校方回覆「只有極小量學額空缺」,但收到不少下學期插班生申請或查詢,並表示學生退學主要是因為海外升學、轉校或私人理由。


教局稱非異常   未能提供退學數據


    教育局回覆稱,家長有為子女選擇學校的權利,「每年開課後出現學生流動並非異常」,又說現行機制下,中小學須向教育局申報所有學生缺課及離校個案,惟學生離校個案涉不同因素,部分學生亦會於稍後重返校園,因此未能提供學生退學人數資料。



家長爭子女躋名校網   校長籲聽孩子意願


    部分名校近期招收插班生,小學插班生名額大多分佈於小二至小五。有小學校長稱,高小插班位競爭度不比初小低,家長力爭子女躋進「名校網」,以鋪排升讀心儀中學。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稱,在過去的插班生面試中,發現有約三分之一學生未有心理準備轉學校,有人直言「媽媽話考便考」,她認為父母要與子女充分溝通後才決定,「不要人轉你又轉,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都不一樣」。


    徐區懿華稱,其校插班申請要經筆試,並分別與學生、家長面試甄選,按她以往觀察,大都是家長而非子女提出轉校,她稱理解「人望高處」,但過去不乏「後悔轉校的例子」,認為家長決定時,不要單純以自己意願出發,「尤其小朋友在原校讀到開心、適應及自在,對他們而言才是最好」,若子女希望挑戰自己,雙方溝通好後決定也無妨。


有人趕讀小五   盼增讀心儀中學機會


    另有小學校長形容本港家長甚具策略,即使子女已是高小生,仍希望為其轉校,趕及小五入讀,參加影響升中的小五下學期呈分試。他稱,即使學生成績已相當不錯,在原校排名前列,屬當區Band 1生,但如果以傳統名校為升中目標,轉校至「名校網」的小學,可望再提升獲派名中學機會,故此家長仍會積極嘗試。



稱非搶他校學生   津小校長:收插班有君子尺度


    移民潮下,向來受歡迎的學校出現空缺,學生有望轉到心儀學校,然而全港學生人數減少下,部分學校最終或因學生「轉走」而受衝擊。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稱,其校招收插班生有「君子尺度」,不會盡用上限,但有學生退學,也希望挑選合適人選填補,而不是要搶走他校學生。


指有位不招生是浪費學位


    本身是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校長的張勇邦稱,近兩年退學人數明顯增加,去年9月至今累積共16人,但認為以全校700至800多名學生來看,數字不算很多。他稱去年疫情停課,學生學習狀態未穩定,故此暫停收插班生,今年6月恢復可供申請。張勇邦說,大部分津校都會招收插班生,其校希望取錄適合學校條件的學生入讀,「學校有位不去招生,是浪費了學校的位,有學生小一未如願入學,小二、小三都試插班」。


    張勇邦稱,學校收插班生有「君子尺度」,認為不應該吸納過多學生而影響其他學校,而是收取正常容額,善用教育局資源。


教局:按班級數資助   學生流動不影響


    教育局回覆稱,當局向公營學校提供的資助,主要是按班級數目而非按人數計算,在學年中出現的學生流動並不會影響公營學校的班級結構。教育局稱會繼續觀察學生的流動情况及密切留意小一及中一學位供求,並與業界保持溝通,確保每年度提供足夠學位應付需求。




融樂會創辦人移居海外 未透露去邊 王惠芬第二次做新移民 Emily

融樂會創辦人移居海外   未透露去邊 

王惠芬第二次做新移民

Emily   29/03/2021



    香港近年政治環境下,唔少人移民離開,原來當中包括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Fermi)。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前晚上載訪問Fermi嘅片段,Fermi話離港係「百般不情願,亦好突然」,去到外國亦好記掛香港初選47人案等事態發展。Fermi現時開始適應外地生活,本身由內地來港嘅佢,形容自己係「人生第二次做新移民」,同時亦覺得要畀心機,睇吓有冇乜嘢可以做。


    Fermi喺訪問中未有透露自己現時所在地方,只係話要租airbnb單位,該區有好多塗鴉,亦有唔少黑人、回教徒聚居。



落腳社區黑人、回教徒聚居

門外見針筒   喚起做社工熟悉感


    佢話好多朋友都提佢夜晚要小心、唔好出街,但佢自己非常鍾意當地,欣賞塗鴉次文化,甚至即使門外有針筒,都喚起佢當年做外展社工嘅熟悉感,唔會覺得恐懼。



話國安法嚇怕港少數族裔


    Fermi又提到,《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香港土生土長嘅少數族裔會更加覺得政治可怕、恐懼。佢舉例,印度裔社工安德里早前因參與民主派初選被捕,成個社區都嚇親,覺得更加證明中國人嘅政治「我哋(少數族裔)唔掂得、我哋無份」,會嚇怕佢哋、令佢哋唔敢參與政治。

不是平等 譚蕙芸

不是平等

譚蕙芸   29/03/2021



    在金山郊野公園,周末常有人開車來,拉低車窗把各種食物餵飼給猴子吃。終於有人出手了,這天,環保團體帶來易拉架和帳篷,在餵食黑點搞了個小展覽,向遊人推廣不應餵飼猴子的信息。餵食不但弄髒地方,最糟是影響動物在野外覓食能力,更培養出對人類倚賴,習慣從人類拿食物而產生攻擊性。


    幾名中老年婦人在不遠處餵飼猴子,環團的白衣男職員上前,溫柔地説 : 「婆婆,唔好餵啦,整污糟地方。」 婆婆笑笑就走開了。遠一點,父親帶孩子來餵食,猴子把零食袋搶了,膠袋在飛揚。白衣男溫婉勸喻 :「别餵了,猴子要找回在野外覓食的能力。」那個父親知道要在兒子面前樹立榜樣,悻悻然離開。

    我跟白衣男説,自己在大學有教書,每年有談動物在傳媒裏的形象,會談到人與動物的關係。白衣男解説,他們没權執法 (於香港郊野公園餵野生動物是犯法的 ) 。 他們來,只是勸喻和教育遊人 。 白衣男解釋,有些人餵動物的心態是擔心牠們餓 ; 有些人餵食,用意是戲弄野生動物,覺得自己高高在上 ; 有些長者餵動物是求心靈安慰。「即使是愛心,也用錯了。但總的來説,有些人就是把動物視爲較低等,不是相對平等的相處。」


    我明白,即使人和人相處,背後每每隱含權力,自以爲是慈心,其實是操縱了别人。

童軍總會數十人私人聚餐 警:無違限聚 九龍城DO蔡敏君「個人身分」參加 陳惠恩

找了童軍做侍應服侍權貴   共警:無違限聚令

童軍總會數十人私人聚餐 

九龍城DO蔡敏君「個人身分」參加

陳惠恩 (明報記者)   29/03/2021



    本報接獲多於一名童軍舉報,香港童軍總會周六晚(3月27日)在尖沙嘴香港童軍中心11樓舉辦聚餐,有數十人出席,參加者包括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曾在擔任選舉主任時DQ黃之鋒的蔡敏君,蔡穿上童軍制服出席。席間有人報警,警方調查後稱,沒有發現有人違反「限聚令」。蔡敏君回應稱,她以個人學員身分出席童軍總會訓練,稱訓練是私人活動,又稱主辦單位表示,活動舉行的地點並不屬於第599G章所指的公眾地方。


    本報接獲多於一名童軍舉報,稱香港童軍總會早前舉辦第一屆行政人員高級訓練班,周六晚在童軍中心11樓周湛燊集會堂舉辦畢業聚餐。曾有童軍向高層表示,擔心違反限聚令和酒牌規定,「但有人表示沒有問題」,堅持舉行。舉報的童軍表示,聚餐由龍堡酒店提供食物,酒店拒絕派員當侍應,稱總會「找了童軍做侍應服侍權貴」。


被指點名童軍做侍應   在場者:場內全是童軍


    舉報的童軍表示,有15名童軍被點名做「侍應」,他們在場內需要上菜及收碟,與一般侍應無分別,童軍總監劉彥樑及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蔡敏君亦有出席。宴會6時半入席,8時開席。本報記者約8時到達,兩名在場警察一度未能進入舉辦聚餐的場所,要召上級增援。記者則被保安拒於門外。


    有份參與聚會的童軍表示,場內有約五六十人,參與者4人一枱,按照餐廳防疫規例,但沒有人唱卡拉OK。被問是否有安排童軍做侍應,他說「場內全是童軍」。


   警方回應稱,當晚約7時43分警方接報有約六七十人在上址聚集,懷疑有人違反「限聚令」。警方調查後沒有發現有人違反「限聚令」,事件中無人被票控或被捕,案件列「投訴」處理。


童軍總會上周六聚會,當晚近9時,大約20名童軍陸續從聚餐會場步出,進入一間會議室,約15分鐘後,有人從後樓梯離開聚會樓層。聚會期間有穿上童軍制服、疑似九龍城民政專員蔡敏君的人從聚餐場地步出,蔡其後承認以私人學員身分出席。


童軍總會:參加者均成年成員

不屬599G所指公眾地方


    童軍總會回應稱,所有參加者均為童軍成年成員,蔡敏君為其中一名學員,又稱童軍中心並不屬於第 599G章所指的公眾地方。總會稱,活動已要求所有參加者健康申報、入會場前量度體溫、上課時戴上口罩及使用酒精消毒用品等。


    根據酒牌局資料,龍堡國際賓館園林閣及龍堡廊領有酒牌;食環署資料顯示,園林閣為持牌普通食肆,但不包括11樓周湛燊集會堂。民政總署資料顯示,童軍總會8樓總監俱樂部為持證明書會社,但不包括11樓。

28.3.21

內地網民:新疆長絨棉須人手採 明報專訊

內地網民:新疆長絨棉須人手採

明報專訊   28/03/2021



    有網民翻查並引述內地學術、新聞網站和相關機構近年關於新疆棉花的論文、產業研報及報道,總結出「關於新疆棉的20個事實」,提及新疆長絨棉不是機採棉,並且新疆大型摘棉機市場目前被美國公司壟斷。文章發布在豆瓣、微博平台,後被觀察者網轉載。


摘棉機主要採用美國貨


    文章指出,新疆能夠進行機械化採摘的棉花不是長絨棉,南疆維吾爾地區的高品質長絨棉須人手採摘。據新疆《阿克蘇日報》,適合機採的長絨棉品種去年11月剛剛試驗成功。長絨棉目前在新疆的種植面積明顯下降,因為機採人力成本低。但機採棉質量「公認的差」,所以收購價比人工採摘的棉花低50%。新疆棉政府收購價每噸1.9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期澳洲進口棉約每噸1.8萬元,美國進口棉約每噸1.7萬元。


    新疆摘棉機市場的霸主是一家美國公司,國產摘棉機的市場份額從2018年崛起,但以小型摘棉機為主,大型機技術仍無法匹敵美國。另據銀河期貨農產品年報,因天氣等原因,2020年新上市的新疆棉「整體質量變差」,「特別是北疆棉的質量差」;報告指出,由於中方限制澳洲棉進口,年度預計國內高等級棉花緊缺。


李克強視察Nike、adidas原材料供應商


    新疆棉引發抵制風暴的敏感時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視察江蘇時,參訪了為Nike、Adidas等品牌提供原材料的中德合資化工廠巴斯夫(BASF)。中國是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


稱「中國人合資的,世界一流的」


    李克強25日赴江蘇考察,「中國政府網」僅披露了部分行程。網民在微博貼出李克強26日參訪位於南京的巴斯夫化工廠的圖片和影片,巴斯夫大中華區總裁柯迪文在旁陪同。片中李克強表示企業「是中國人合資的,世界一流的」,離開時對員工打氣說「要成功啊」,囑咐要「把揚巴(揚子石化-巴斯夫)做得不只在東南沿海地區,在全世界都揚名」。中央社稱李克強視察巴斯夫的消息引發討論,有人認為是在釋放信號,「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

每周海灘執垃圾 南丫女:努力愛這地 陳冬綾

【周日人物】

每周海灘執垃圾   南丫女:努力愛這地 

點算廢樽「品牌調查」  交環團作企業倡議

陳冬綾 (明報記者)   28/03/2021



    南丫島的海灘是島民陳Wing一周一會的「情人」。自去年炎夏,陳Wing大部分時間在家中工作,省了坐船出市區的時間,便每周划直立板或攀山涉水到偏遠海灘清理垃圾。每次「淨灘」後,她都會點算膠樽數目、記錄品牌,將數字交予環團作企業倡議之用。陳Wing深明,海岸垃圾沒有拾完的一天,唯有持續監察、恆常清理,藉此守護她所珍重的南丫海岸。


在家工作省通勤時間

天未亮偕島民划直立板出海


    周六的南丫島滿是遊人,一身行山裝束的陳Wing和朋友一行10人,遠離熱鬧的大街,沿着小路、穿過石澗前往白鴿坑淨灘。在本地手機應用程式公司工作的陳Wing,因疫情在家工作,騰出不少時間留在島上,與鄰居一同划直立板出海探索。約半年前,鄰居發現一個海灘上有多袋垃圾,提議眾人以直立板將垃圾運走。自此,陳Wing和一班島民便恆常到不同海灘清理垃圾,有時天未亮,她和幾名島民已在南丫島發電廠旁的海邊,一人一塊直立板,睡眼惺忪地划到海灘清理垃圾,約9時回航,準時回家開電腦上班。


尋「異物」驚喜多   垃圾變新鞋


    訪問前兩周,陳Wing才到過白鴿坑淨灘,這天甫到埗,便見灘上滿是七彩的包裝紙和發泡膠箱,「嘩!兩星期咋喎,又咁多?」眾人放下背包,戴起手套,帶隊的Stanley向大家分發尼龍袋,10人分散石灘不同位置俯首彎腰「尋寶」。淨灘團隊以女生居多,每當執到「異物」,大家都會放聲:「有張膠櫈呀,仲坐得㗎!」、「呢度有隻鞋!」、「枕頭都有,充咗氣𠻹㗎。」陳Wing說,早前有人在灘上拾到一雙新淨的New Balance球鞋,拿了回家穿。


發泡膠成河   出動巨筷防水衣

覓醫療用品「最深刻」


    白鴿坑有一條約兩米深的「發泡膠河」,水面漂滿發泡膠箱和垃圾。Stanley穿起防水衣走進河裏將發泡膠撈起,其他人則在河邊,以木條製成一對巨型筷子夾起垃圾。這日發泡膠河上卡了一個大車胎,叫眾人束手無策。陳Wing回想兩年多前,說:「(超強颱風)山竹之後來過睇,當時水面堆了3至4層發泡膠箱,延綿超過5米,好誇張!」


    除了浮標、發泡膠箱和膠樽等「常客」,陳Wing亦發現不少口罩和醫療用品,甚至曾拾到帶有針頭的針筒,「老實說最深刻一定是發現醫療用品,因為你唔知佢入面係裝咩、掂過咩人,疫情之下,係咪應該更注重醫療用品的棄置方法呢?」在眾多海岸垃圾中,她特別抽起膠樽做紀錄,為響應環團早前提出的「品牌調查」,藉着灘上各品牌的垃圾數字,向相關企業作倡議,「發泡膠很輕,如只計算垃圾重量,未必能反映嚴重性,唯有數字最有說服力」。


    「維他加一、清涼水加二……」眾人在灘上插起拾獲的一支旗,並圍在旗下逐個膠樽點算。陳Wing說,早前曾兩度清理南丫島一海灘,合共拾了近2000個膠樽。垃圾不會說話,卻能反映人類的消費模式,陳Wing嘗試分析垃圾出現的成因,「最近見到最多的是維他水,會否因為近年價格較低所致呢?」烏龍茶膠樽數量亦多得令她驚訝,「淨灘後去行山會留意多咗,發現真係有好多人唔飲水就夾住一支茶上山」。


兩小時裝滿30袋   最重14公斤


    淨灘約兩小時,帶來的30多個垃圾袋全部載滿,每袋重1公斤至14公斤不等。由於山路崎嶇陡峭,難將垃圾帶走,唯有聯絡食環署派船前來收走。陳Wing說,早前在礁石較多的海灘,船無法靠岸,他們只好組成人鏈、在陡峭的山路上扶着繩索,將垃圾逐袋運走。


    在烈日下淨灘,好比體能鍛鍊,絕不輕鬆,陳Wing卻視之為一份責任,「最近常常聽到有人移民,但我相信仍有很多人正留下努力的,大家只是以不同方法保護香港、愛這片土地」。對於陳Wing,淨灘正是她向這片土地表達愛的方法。



一瞥龜鼻插飲管   決心走塑換動物安樂窩


    盡力實踐環保的陳Wing,也曾過着「即棄生活」,直至看到海龜鼻子插着膠飲管的照片,才開始反思及改變生活習慣,盼還動物一個真正的自然生境。


    6年前,任職平面設計的陳Wing習慣每天到茶餐廳買奶茶、叫外賣,她深刻記得,有次清潔工到設計部清垃圾時說了句:「嘩,未到中午個垃圾桶已經爆晒?」那時她想起海龜鼻子插着飲管的照片,感覺自己有責任保護環境,自此開始自備外賣杯及食物盒。她認為,日常消費時未必人人可以聯想起消費與垃圾的關聯,只有在了解事件的嚴重性後才有動力實踐環保。


    其後,陳Wing轉到現職的手機應用程式公司工作,該程式主要記錄行山路線及舉報受破壞的生態地點。跟進舉報個案時,她看到各種生態被破壞,感慨不已,「有次在貝澳看到一群牛吃草,但旁邊就是一堆非法傾倒的泥,我會想:為何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要動物去承受?」她自此更大決心實踐「走塑」生活,「當你見到一隻好靚的蝴蝶,你都會想牠在一朵花上,而不是在垃圾上啦,是不是?」



YouTube片「帶」港人淨灘   信「力量會變大」


    淨灘之際,陳Wing在石頭上架起腳架和相機,不時對着鏡頭介紹眼前「寶物」。3個月前,她開設YouTube頻道,以影片記錄淨灘過程,希望以「第一人稱視角」帶港人淨灘,了解南丫島海岸垃圾情况。


    「疫情之後人人都行山,那麼我就下海,避開人潮。」陳Wing頻頻淨灘,卻發現網絡上沒有港人拍攝淨灘相關的影片,因而冒起拍片念頭。她將頻道取名「SEA忽」,笑說是自己忽然想做一些與海有關的事,頻道便因而得名。


「讓觀眾感受下幾多垃圾」


    帶着航拍機與GoPro到達海灘,每當發現奇特的垃圾,陳Wing便會開機拍攝,高爾夫球桿、車胎、充氣泵……逐一拍下,再以航拍記錄淨灘前後對比,「光看照片一定沒有現場看這麼震撼,所以我想用第一身拍片,讓觀眾感受一下這裏有幾多垃圾」。過去從未接觸過影片製作的她,由零開始上網自學剪片,曾剪片到凌晨4時才睡。


    頻道的訂閱人數仍不過百,但收到不少正面回應。有網民問她能否參與淨灘,也有人查詢前往海灘的路線。由於海灘位置偏遠、山路崎嶇,她考慮安全問題,未有公開路線。她說朋友看完她的影片後,行山或到海灘時亦嘗試清理垃圾,成為意外收穫。「一個人力量的確好渺小,但每個人都有影響力,只要用你的方法話畀人知,慢慢加埋就會變咗一個大力量。」陳Wing如此深信。


政治作為志業  Tommy Kwan

開門讀書 : 政治作為志業 

Tommy Kwan 亞然   28/03/2021



    內地學者田飛龍的「忠誠廢物」論一出,有從政者對號入座、老羞成怒,急急忙忙反擊詆譭對方是「廢柴學者」,罵來罵去、模糊了焦點。


    田飛龍說,中央需要的是「賢能的愛國者」。愛國是必要,但只是最低要求,賢、能俱備才是重點。但這麼多年來,香港的建制派、或明或暗都在表達自己「有辱無榮」(出自曾鈺成2003 年的說話),好像做到忠誠愛國、支持政府已是排除萬難、超額完成。但實際上,為政者,要求其實都是最高,愛國愛港只是基本要求,做得到也沒什麼大不了。很簡單易明的道理:建制派最近搞簽名運動,輕輕鬆鬆就收集到238萬個愛國人士「有效簽名」,支持「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這二百多萬人,個個都忠心愛國,難道這二百萬人都有當從政者的本領嗎?


    以政治為業,不是易事,能力稍欠就隨時變成忠誠廢物,回歸這麼多年,大家有目共睹。那怎樣才算是稱職的從政者?如何避免成為忠誠的廢物?現在不少建制派對田飛龍有了成見,對田教授的忠告聽不入耳,那建制派們就應該看看韋伯(Max Weber )的著名演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Politics as a Vocation )了。


    這篇經典的演講,全稿二萬多字,談到政治、國家、正當性等不同概念,也有提到政黨、新聞媒體角色等等,但最重要是演講的後半部分,談從政者需要、並且應該具備怎樣的性格特質。韋伯說:熱情、責任感和判斷力,三種性質是絕對重要,缺一不可。


    三個元素,關係就如鐵三角。而在三者之中,熱情和責任感,跟天賦最無關係。韋伯說:「熱情」是為了追求「踏實的理想」,這理想也就是從政者的「責任」所在。但問題是,即使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麼,然後也有一股腦兒的熱情去為責任而奮鬥,也不等於責任可以實踐、目標可以達到。因為最關鍵的,還是從政者必須具備「判斷力」。判斷力是「一種心沉氣靜去如實地面對現實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種對人和事的距離。」沒有判斷力,只有熱情和責任感,韋伯說是「沒有資格」,但要更具體地形容的話,還是田飛龍形容得生動又貼切,這些人就是忠誠的廢物了。


    韋伯在演講中,前半部分花了不少時間解釋政治和權力之間的密不可分,因為從政者本身就是掌握權力、分配權力的人,不是、也不應該是一般人的工作,只有同時擁有「熾烈的熱情和冷靜的判斷力」的人,才有資格以政治作為志業。遺憾的是,那些忠誠的廢物往往不知道自己缺乏冷靜的判斷力,有欠自知之明。



    一臉敦厚老實、學者風範的田飛龍,一百多年後,為韋伯當年偉大的演講畫龍點睛,驚為天人,真的人如其名,猶如飛龍下田。做好事要做到底,為了香港、為了中國,田教授就應該大義滅親,開名指出誰是忠誠廢物,列出廢物清單,為香港政壇撥亂反正。如果可以搞簽名活動,為田教授支持打氣,我第一個就簽10個有效簽名以表支持,清除忠誠的廢物。

陳辭次序似倒轉 「如要辯方先露餡」 回顧馬拉松庭審 律師:控方可聽完再駁「撳住打」 李以莊

陳辭次序似倒轉    「如要辯方先露餡」 

回顧馬拉松庭審   律師:控方可聽完再駁「撳住打」

李以莊 (明報記者)    28/03/2021



    民主派立選「35+」初選案,47人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除被告、家屬外,在法院奔波的還有辯護律師團。律師X(化名)在「不太多人敢接國安法案件」下接案,在當事人1月被拘捕時協助對方,一路走到2月28日拘人,及接着的「馬拉松式」申請保釋庭審,是他首次處理《港區國安法》案件。「國安法下案件的保釋申請像是倒轉了,辯方要證實當事人『不會』犯案。 」X形容有如證實「negative」(不存在)的事,「控方更可在我們拿出理據後才反駁,他可以撳住我們來打,彈藥是無盡的,我們不知他有多少彈藥」。


    「史詩式申請保釋」,律師X引述傳媒如此形容那4天的庭審,因其法律代表身分,要匿名述說這首「史詩」。


嘆官強硬    不會被自辯抽泣感動


    這詩首聯破題︰47名初選參與者2月28日被預約拘捕,翌日提堂,一併被押解到庭,犯人欄未能全數容納,部分被告坐在律師枱最後一行,「扭頭便看見他們」,X說,「感覺很surreal(超現實)」,「當中有很多大家熟悉的面孔,事情好快突然來到這一步,未消化到」。X形容,4日的庭審,劉偉聰陳辭時哽咽說「有人仍稱我為劉大狀而非D16(第16名被告)」,令他感觸;而47人在庭上表現「輕鬆」,「不知是否故作輕鬆」,但他們之間互動,互相替大家着想,「在庭大叫說誰不舒服,說誰辛苦、誰沒法洗澡」,令他感動。


    律詩頷聯對仗、平仄講求工整,要在繩墨之中,即如法庭屬辯理之地,縱有戲劇性插曲︰資深大律師梁家傑突說不代表退出公民黨的4人,楊岳橋、譚文豪等申請自辯,「那一刻已估到他們說個人的事,」X說,楊及譚陳辭抽泣,「我感覺是︰沒有用的,法官很robust(強硬),不會被感動」。


終院指保釋無關舉證責任   律師:庭上雙方仍引用


    X曾處理社會運動案件,這次是首次處理國安法案件,參考終審法院拒絕黎智英保釋的案例,「終審法院的判辭中列出保釋不應是burden of proof(舉證責任),問題不是by default(預設)地——『舉證成功,結果是A;舉證失敗,結果是B』——不是這樣,而是將所有東西呈予法官判斷」;然而,「當日控辯雙方仍有用burden這概念」。



官着先交檢控材料「看看證據」

控方稱證據「太多」  倡辯方先陳辭


    頸聯格式本亦有規可循,但牽涉到國安法,卻變「拗體」︰處理保釋申請期間,總裁判官蘇惠德要求控方先提交檢控材料,以「看看有什麼證據,少少都好」,控方答應了,休庭後卻以證據「太多」為由未能提交,反建議讓辯方陳辭後再作相應反駁。X說:「有一點irregular(不規律),掉轉了,等於控方可以撳住我們來打,彈藥無盡的,我們不知他有多少彈藥,像要我們先露了餡,再被控方拿出來打……我們是被動的,要估計對方拿出什麼,而控方優勢是,他們聽完才反駁。」他說,眾被告曾向律師交代自己涉案的可能原因或材料並作指示,「但有些彈藥(證據)我們第一次見,有時我們內心反應都是︰『嘩,原來有這份東西』,便即場向後面的被告索取指示」,一來一回耗時,亦是庭審長達4日的原因之一。


保釋「真的不知標準在哪」

稱對比被告言論簽過什麼   找不到pattern


    47人中15人最初獲准保釋,條件包括不接受傳媒訪問發表違國安言論、不參與或組織選舉等,被告親友形容為「社會性死亡」,但究其實,條件是由辯方開出(見另稿)。其後,被羈押者提上訴,代表律師團隊亦提供協助,X嘆氣說,比較過裁判官批出「允許保釋」及「不允保釋」的被告,「真的不知標準在哪……我們甚至對比過他們簽過了什麼,公開言論有否提『港獨』、無差別否決預算案,是否背負其他案件等等因素,都有考慮」,「但實在找不到共通的pattern(規律)」。史詩尾聯,埋下懸念。



律師:有人承諾 1 第二個承諾 2 第三個 3.5…… 

保釋條件辯方愈開愈辣   理解被告內心恐懼


    民主派立選初選案3月1日(周一)開庭首日,庭上一度傳出有被告「不獲准」見律師,律師X說當日被捕人數太多,提堂時間倉卒,「律師團要在羈押室外排隊候見」,至真正庭審時,「公正的說,所有被告都有見過律師」;被形容為「社會性死亡」的保釋條件亦由辯方提出,X說,庭內瀰漫「白色恐怖」:「各被告會覺得,比我代表先發言的被告提出那麼『辣』的條件,如果我不提,會否他有(保釋)、我(的客戶)沒有呢?」


「公正的說,所有被告都有見過律師」

條件不斷遞增 「後來似是白色恐怖」


    47人案庭審4日,保釋條件不斷遞增:不得發表違反國安言論、不得組織或參與選舉、高價保釋金,「我都覺得:『嘩!好辣!』」X說,裁判官技術上甚少會主動開出條件,是次多項保釋都由一眾被告代表律師開出,「有種意見是,一開始不應該提出那麼辣的條件……但一開始已有大狀提出,有人承諾1、第二個承諾2、第三個3.5」。X說,「到後來似是『白色恐怖』,被告怕人有我沒有。」後來總裁判官統一成4個標準,X說:「我覺得不必急於『砍掉手腳』,但,我好理解被告心情好恐懼,律師也只是依被告指示去做。」往後的便是歷史。


指法治「一定有窿」   嘆被利用達政治目的


    而試圖以自己屍體捍衛「法治未死」的那位,當日亦於庭內,現仍身陷囹圄。對處理過社會運動案件及本案的X而言,所謂「法治」,「不用貪污、錯誤的手段去篤爛它,但法治一定是有窿、有空間的……現在感覺是,有些人純粹利用法治的窿,推到最盡,去達到一些政治目的……法治不是『已死』,是給大家用到盡,我們看着,是很無力的」。


未畏接案    笑言「像內地維權律師」


    有律師拒接港區國安法案件,X當仁不讓,更笑言自己近日和同行談起,「會想像我們會不會像內地的維權律師一樣」,但X卻不畏縮,「其實我預了『他們』會有個列表,誰誰誰曾經代表過某某某……我不會在最前,但他們肯定有紀錄的」。


(搜捕之後 ▪ 二)

前體記征飲食界 盼只是暫別 黃頴恩

前體記征飲食界   盼只是暫別 

效力有線16載被裁   男人四十轉行未忘東奧夢

黃頴恩   28/03/2021



    有線新聞部去年底大裁員,任職體育組16載的助理採訪主任陳漢威遭解僱。相隔近4個月,他「男人四十」卻有體育人挑戰精神,踩入飲食界毋懼變成「中年的白紙」,助家人打理於旺角鬧市的新餐廳。暫別是為了回來,未來不論是換個身分追訪東京奧運,抑或留在賽場外夏天教滑水、冬天教滑雪,陳漢威仍期望回歸,畢竟體育才是終身志業。


    「有線大地震」轟動全港,當天慘食「無情雞」的陳漢威,上周於社交平台宣布進軍飲食界。胞弟從事飲食,早部署擴展業務,他正值失業答應幫忙推廣,但始終是家庭生意,最終全方位「落水」。昔日在電視台寫稿、扑咪、直播,一切駕輕就熟,如今站在咖啡師身旁認真「聽書」,不時乖巧點頭,阿威亦不禁笑道:「現在他是大佬,我只是𡃁仔,像個40歲的實習生。」不惑之年走出舒適區,他承認成為一張「中年的白紙」,一竅不通唯有每事問,「幸好愛運動的人沒包袱,勝在勇於嘗試」。不過,此刻對阿威而言,挑選店員仍是茫無頭緒,調整餐牌的難度亦遠超改稿。


學沖咖啡自嘲中年實習生


    以往工作圍繞體育,阿威收工去踢波、打籃球,生活被體育佔據九成,直至3個月前全情投入飲食界,他不習慣,但忙得無暇再想裁員之事,沉澱了當天的唏噓,如今身旁盡是暖流。餐廳試業至今10天,前同事、行家、忠實觀眾,甚至多年沒聯絡的舊同學紛紛捧場,剛有份為港隊摘下東奧重劍女團入場券的連翊希、港超球員梁冠聰均是座上客,識於微時的單車隊主力張敬樂更自薦當上兩天義務店員,令阿威大嘆窩心:「他們會直接批評,真心朋友才會想你進步,但亦有不少人惋惜我轉行。在此澄清,我未想離開體育界!」


    他笑稱,近日終體會到港隊飛魚歐鎧淳數年前的經歷:「一直被問是否轉行,想起她數年前被指轉戰娛樂圈,結果達A標去東奧。這些年看着她長大,真想見證她的最後一屆。」他表示東奧是個情意結,原本大有機會見證一批初入行認識的港將上演最後探戈,但賽事為防疫謝絕海外觀眾,失去記者身分的阿威只能靜候機遇,即使換到幕後崗位,仍盼親赴現場。


「盼終生不離體育界」


    關於未來路向,阿威稱仍是問號,只謂以體育工作優先。假使未如願轉型當主持,就如他在社交平台簡介寫的,「夏天滑水,冬天滑雪」,還手持籃球、體適能、健美教練牌的他,直截了當總結道:「我大概終生都離不開體育。」



無緣採訪已故青訓之父黎新祥留憾


    「無法完成的訪問,比做到的更深刻。」記者出身的陳漢威去年底經歷裁員,被迫暫別熟悉的體育界,正努力另覓崗位回歸。然而多年前錯失訪問港足「青訓之父」黎新祥的機會,及後對方撒手人寰,令他至今16年的體記生涯永遠留憾。


學懂把握機會   提醒後輩緊守專業


    陳漢威在電視台任職16年,採訪足跡遍及世界盃、奧運等大賽,入行翌年赴德國直擊2006年世界盃,2012年於倫敦見證「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摘銅,但問及最難忘之事,阿威反覆思量後,感觸答道:「一直想訪問黎新祥,但錯過了時機,不久他病情急轉直下,(於2010年)離開人世,始終無緣訪問他。我常以此提醒自己把握採訪機會,去年疫情下更是盡做、狂做古仔。」


    阿威又表示離職的另一遺憾,是未將多年所學授予年輕同事,尤其是工作態度和操守,提醒後輩勿當「拿着證的球迷」,工作時忌濫用職能,應當緊守專業界線。

27.3.21

網民稱幼時被迫採摘棉花 官媒曾報道 明報專訊

網民稱幼時被迫採摘棉花   官媒曾報道

明報專訊    27/03/2021



    新疆棉事件繼續延燒,網民呼籲國足及中超終止與Nike合作,Hugo Boss、Kappa、Asics也加入表態撐新疆棉的行列。不過Hugo Boss被揭官網去年曾發聲明關注新疆人權,前後態度不一。另有內地網民在微博透露,2000年代讀中小學期間,曾被強制去摘棉花,官媒2007年亦曾報道過相關內容。


Hugo Boss撐新疆棉被質疑


    Hugo Boss周四晚在官方微博表示將「繼續採購和支持新疆棉花」,聲明還強調「一直尊重一個中國原則,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然而環球網引述其官網顯示,公司在2017年加入BCI組織,並曾在去年12月發布一則直接點名新疆的聲明。去年9月,該品牌在接受美媒採訪時稱,要求世界各地的供應商證明產品「不是來自新疆」。運動服裝品牌Kappa、Asics亦於周四 (3月25日) 發聲明支持新疆棉。


有球隊「執走」Nike標誌


    此外,網民呼籲國家足球隊及中超聯賽終止與Nike的合作關係,但中國足協未有回應。中超球隊上海申花周四 (3月25日) 在微博發布訓練照片時,將照片中的Nike標誌「執走」,被批評取巧。另一中超隊廣州城(前稱廣州富力)昨下午亦上載訓練照,訓練服均以黑色背心遮蓋。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 (BCI) 上海代表處昨日再發聲明,稱中國區項目團隊嚴格遵照BCI的審核原則,從未發現有關強迫勞動的事件。


    代表處3月1日曾發表《關於新疆問題的重要申明》稱,從2012年已開始對新疆驗證。至於近期國際品牌抵制新疆棉,代表處則稱這是企業行為,與BCI無關。


    另對於強制勞動,有內地網民在微博透露,2000年代讀中小學期間曾被強逼去摘棉花,稱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當地所有學生「除非身體原因」都必須參與,「每次摘5天,每天都有任務公斤數;初中10天,高中15天」,形容是「民工的住宿環境」,且不能洗澡。


    中新網在2007年9月一篇題為「新疆院校組織上百萬學生摘棉花 強制性勤工儉學」的報道,亦描寫了這一內容,並配有圖片。

撲物資協助家屬探監 零食店月耗13萬 明報專訊

撲物資協助家屬探監   零食店月耗13萬

明報專訊   27/03/2021


零食網店Jimmy Jungle店主阿熙與石牆花創辦人邵家臻合作支援在囚者,47人案後更「二合一」將倉庫也搬往石牆花。訪問當日,全城蒐羅懲教署認可的40克裝M&M朱古力,邵家臻形容顯示港人與運動、「手足」沒有割席。


    過去一個月,「石牆花」創辦人、立法會前議員邵家臻一言以蔽之:「撲」,撲物資、撲探監。前年他因「佔中九子案」入獄前,曾到各區為自己買物資,當時店舖東主總顯得忌諱,「但現在,全港人都在找(40克)M&M,為了什麼?為了送入監房,忌諱變成了風尚」。有區議員收到街坊送來一箱箱物資,辦事處擠得水泄不通,只因在紅線處處的社會,人們還想出一分力。


    47名民主派人士因初選案還押後,家屬即獲物資包贈予牆內各人,背後是「石牆花」跟「星火同盟」等奔波尋找。案件大增下,囚友物資需求亦大幅上升,零食網店Jimmy Jungle目前與「石牆花」合作,為在囚抗爭者提供零食等物資,店主阿熙向本報稱,以往每月購買物資費用約4萬元,2月開支則高達13萬元。他說,這起碼讓家屬毋須奔波、安慰他們部分傷痛,當下時勢,唯有在自己崗位盡力幫忙。


邵家臻:家屬硬骨頭   傷心速變沉着


    為家屬提供物資,邵家臻形容為「借物傳情」,囚友少吃點魷魚絲、沒有牙膏刷牙,「死不了」,那卻是家屬能為牆內的人所做的一件小事。他形容「政治犯」的家屬總有點「硬骨頭」,首晚各人像吸滿水的海綿,輕輕一碰就擠出眼淚,不久後卻沉着應對,處理探監、物資安排,分享哪裏購買內褲、如何坐車探監最快,也說要寫信投放至懲教署的「意見箱」提出訴求,哪管意見可能直入碎紙機。


    邵家臻慨嘆,當年郭家麒、毛孟靜、譚文豪到獄中探望他,今時今日卻輪到他探望各人,「常說人生某階段婚禮見、某階段喪禮見,原來港人多了個階段:監房見」;甚至訪問當日,背負多宗案件的立法會前議員何秀蘭,也到石牆花為自己執拾物資包。


議辦滿物資   區議員:多人冀助運動付出者


    元朗區議員巫啟航與另一抗爭者支援組織「星火同盟」合作,提供物資予本案10多名被告家。他憶述,街坊踴躍購買物資,甚至「一箱箱」訂來洗髮露,高峰期其辦事處堆滿物資。他認為這反映當下政治環境,即使很多話不能講、不能做,市民仍冀協助為運動付出的人。


    懲教署物資難尋,各區懲教所或收押所亦被指準則不一。邵家臻憶述,員工曾帶同5包M&M朱古力往赤柱監獄予囚友,當中一包為37克(不合資格)、4包為40克(合資格),惟懲教署稱須以5包為單位、全部退還,其他院所卻無此限制。阿熙憶述,曾送合資格牙膏往壁屋監獄遭拒,一星期後同一支牙膏卻又獲接納。


    懲教署稱,署方有既定機制,不時檢視認可交來物品,因應供應情况適當調整。

26.3.21

學者:商家明星KOL推波助瀾 望分杯羹 明報記者

學者:商家明星KOL推波助瀾   望分杯羹

明報記者   26/03/2021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對本報表示,經過多輪類似事件,中國社交媒體已形成一個「生態系統」:每到此時,黨媒、市場化媒體、商業機構、明星、KOL都會很快有反應,作出迎合網民同時政治上安全的表態,議題的升溫也給他們帶來關注度和流量,「參與和推波助瀾的人非常多元化,很多人在利用民族主義話語,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2019年,多個奢侈品牌因T恤標註香港為「國家」遭內地網民抵制,之後紛紛發道歉聲明。


料關注度淡去後事件不了了之


    今次對象變成大眾消費品,方可成認為,雙方大概會在關注度淡去後不了了之,「看不到一個很妥當的結束方式」。品牌若道歉,將影響更龐大的西方市場,但在中國牽涉的利益太多,又不太可能退出,「但之後這些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是否會逐漸下降、國產品牌是否藉機發展得更好,逐漸形成一個『內循環』,是有可能的」。


    有業內人士對《財經》指出,和中國市場有關的跨國企業都要在總部和中國方面做利益權衡,在中西方意識形態衝突加劇時,商業去政治化變得如履薄冰。「紅星新聞」引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賈春陽稱,西方抵制新疆棉花的真正意圖,很可能是為了打壓中國棉花及棉紡織業,以服務本國棉花及相關產業。



疆棉風波發酵  多品牌被翻舊帳 

H&M被拆廣告牌抵制   牽連Nike、adidas、Uniqlo等


     內地「新疆棉風波」持續發酵,瑞典時裝品牌H&M去年10月停用新疆棉的聲明日前被翻出抨擊,品牌在內地多間店舖昨日停業,開門店舖則門庭冷清,有人舉牌抗議被警察帶走;多家導航地圖不再顯示H&M標記。事件波及Nike、adidas、Uniqlo等品牌,同被翻拒用新疆棉花舊帳。杯葛聲四起下,半日超過40名中港台代言明星急與相關品牌解約(詳刊C2)。商務部、外交部和中國消費者協會昨亦接連表態,稱「純白無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勢力玷污抹黑」。


    H&M周三(3月24日)被翻出去年10月曾發聲明,稱停止使用新疆棉花,雖然前日表示尊重中國消費者,但未能平息內地民眾怒火。新疆烏魯木齊市匯嘉時代百貨公司昨勒令H&M店舖停業一天,閉店通知寫着「H&M摘掉有色眼鏡,立刻停止散布虛假信息」,稱其聲明「跟風西方政治議題」、「既無知又傲慢」,對新疆人民造成極大傷害,要求H&M向新疆人民鄭重道歉。


    另有網上短片顯示,成都大悅城工作人員昨日拆除H&M戶外廣告牌,大批網民留言支持,並要求杯葛更多抵制新疆棉花品牌。河南鄭州中原萬達H&M門市,一名年輕女士手舉寫有「我支持新疆棉花、抵制HM」標語牌,試圖勸說阻攔顧客進店,最後被警方帶走,還險些跌倒。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App搜索「H&M」,均找不到相關地點。


商務部:反對以新疆人權問題為由施制裁


    中國消費者協會昨亦發出聲明,稱相關企業機構做法嚴重傷害中國消費者感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昨在記者會表示,所謂新疆地區「強迫勞動」完全是子虛烏有,「純白無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勢力玷污抹黑」;中國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新疆事務和中國內政,反對基於謊言和虛假信息、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對中方有關實體和個人實施制裁。


    高峰強調,對個別企業基於虛假信息作出的所謂商業決策,中國消費者已用實際行動回應,希望有關企業尊重市場規律,糾正錯誤做法,避免商業問題政治化;又稱中國歡迎外國企業到新疆實地考察,也願意為各國企業在新疆開展貿易投資提供積極支持。


華春瑩展示「美國黑奴採棉」照   被揭失實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昨形容,新疆棉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不用是相關企業損失。她又展示一張聲稱「美國黑奴被强迫在棉花地裏採摘」的照片,稱新疆棉花田已廣泛採用機械化採摘,「強迫勞動」指控不存在。但相關圖片被揭是美國攝影師萊昂(Danny Lyon)1968年拍攝得州一所監獄囚犯在棉花田工作,並非強迫黑奴摘棉花。

25.3.21

H&M 稱不用新疆棉   內地下架產品  去年聲明惹杯葛  明報專訊

H&M 稱不用新疆棉   內地下架產品 

去年聲明惹杯葛   央視:吃飯砸鍋   有尊重才有買賣

明報專訊   25/03/2021



    瑞典快時尚集團H&M去年10月發布聲明,稱關注到民間組織和傳媒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遭遇強迫勞動和宗教歧視的報道,表示不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廠或原料商合作,近日引發大量內地網民聲討。央視亦發表評論,指H&M集團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表示「底線不可觸碰,有尊重才有買賣」。昨日內地京東、淘寶和拼多多等家電商,已下架H&M產品。


    H&M的聲明在去年10月發表,其中提到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目前其供應商通過「更好的棉花計劃」(BCI,又稱「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從新疆相關農場採購棉花,而由於在當地進行可信的盡職調查愈來愈困難,BCI已決定暫停在新疆發放BCI棉花許可證,意味着H&M產品所需要的棉花將不再從新疆獲得。目前這份聲明已從H&M官網移除。


共青團:邊造謠邊賺錢妄想


    中國官方一直否認西方國家關於新疆存在「強制勞動」等人權問題指控,稱是蓄意虛構的謊言。中共青年組織「共青團中央」微博昨轉發H&M的聲明稱,「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癡心妄想!」央視、《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等多家官媒昨天輪番點名H&M。央視在評論中稱,H&M的行徑,目的是破壞中國企業和勞動者的發展空間;聲稱遵循國際市場準則,實則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更有開放的姿態,歡迎所有外企來華投資,但底線不可觸碰,有尊重才有買賣。」



App遭下架   藝人解除合作


    事件亦引發內地網民憤慨,表示要抵制H&M,讓其「滾出中國」。有網民還列出其他數十個加入BCI的品牌,聲稱要抵制。為H&M代言的內地藝人黃軒、宋茜等紛紛表示與H&M解除合作。昨晚,淘寶、天猫、京東、拼多多等電商APP已搜索不到任何「H&M」有關內容。國產手機小米、華為、vivo、騰訊應用寶等應用程式(App)商店亦都下架H&M商城App。


H&M:尊重中國消費者


    隨着輿論持續發酵,H&M中國晚間再發聲明,稱集團以公開透明的原則管理其全球供應鏈,確保供應商遵守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承諾,並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場;H&M通過全球認證的第三方來採購棉花,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地棉農採取更可持續的棉花種植方式。聲明強調,H&M「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國消費者」,「致力於在中國的長期投入與發展」。但網民對該新聲明並不買帳,觀察者網稱H&M是「拒不認錯」。上觀新聞致電H&M瑞典總部,對方稱「無法在電話中作出回應,將在查看郵件後回覆」。


    據H&M官網消息,截至去年5月31日,H&M集團在中國內地共開設了516家門店,內地市場在2020財年第二季度更成為H&M集團全球第三大市場。



波及BCI會員   安踏體育:將退出


    因為H&M聲明中提到「更好的棉花計劃」(BCI),也引來內地網民杯葛這家機構,甚至波及內地的企業,包括在港上市的安踏體育(2020)。安踏昨日表示,注意到BCI近日發表的聲明,對此事嚴重關切,正在啟動相關程序,退出BCI。


稱一直採用中國棉  包括新疆


    安踏稱,作為一家持續不斷推動環境保護行動的公司,2019年成為BCI的會員,「合作的純粹初衷是從全球和地區的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推動關於採購供應鏈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使全球各地區棉花的種植及生產更有利於棉農,更有利於種植環境」。安踏強調,一直採購和使用中國棉產區出產的棉花,包括新疆棉,在未來也將繼續採購和使用中國棉。


    BCI是一個推動棉花可持續種植及負責採收機構。據其官網介紹,BCI有超過400個會員組織。除H&M下屬品牌,還包括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Nike集團等。「人權觀察」報道,BCI於去年10月宣布終止在新疆一切業務,稱因新疆營商環境難以維持。

探測器這邊從智慧燈柱拆除   那邊在幹道裝設  林穎茵

探測器這邊從智慧燈柱拆除   那邊在幹道裝設 

路過開藍牙   燈柱自動蒐資料

林穎茵 (明報記者)   25/03/2021



    因應公眾對「智慧燈柱」的私隱疑慮,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去年5月移除其中的鏡頭及藍牙交通探測器,但其他部門卻在其他燈柱繼續安裝,例如運輸署去年底完成在主要幹道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包括視像探測器、藍牙探測器及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其中最具爭議的藍牙探測器,可偵測司機、乘客的藍牙裝置,包括個人電話、耳機、智能手表等。有IT業界認為,署方安裝前未有諮詢業界,未有物色最能避免蒐集個人裝置資料的技術方案,令社會產生疑慮。運輸署表示已做私隱風險評估,蒐集的藍牙資料會刪除。


全港裝1200組 包括300藍牙探測器

運署:已做私隱評估   會刪藍牙資料


    資科辦2019年7月因應公眾對私隱的疑慮,暫緩啟動智慧燈柱上多種裝置,包括運輸署及環保署用作辨識車牌和防止非法傾倒及棄置的高清鏡頭、運輸署的藍牙交通探測器等,並於去年5月將上述裝置移除。然而,運輸署於去年底已完成在全港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包括約800組視像探測器、約300組藍牙探測器,以及約100組車牌自動識別探測器;環保署至今年2月亦已在全港161個非法棄置廢物地點安裝監察攝錄系統。


副署長:駕駛者普遍慣有裝置監察路况


    運輸署副署長邱國鼎表示,3種交通探測器主要安裝在行車時速限制70公里以上的主要幹線(1至5號及7至10號)及主要道路的街燈及路牌上。他說,不需用到智慧燈柱,一般街燈都能變得「有智慧」,又指駕駛者普遍已習慣道路上有裝置監察道路安全。



數據供計車流車速   巴士客裝置同可偵測


    3種探測器各有不同功能(見圖),其中包括藍牙探測器。邱國鼎介紹,藍牙探測器一雙雙運作,可偵測經過的所有藍牙裝置,包括巴士乘客的藍牙裝置,當藍牙裝置經過兩個不同位置的藍牙探測器,系統可按距離計算行車時間。他強調系統不會儲存藍牙裝置的MAC地址(可用於識別裝置的獨特編碼),配對及運算完成後,MAC地址會隨即自動刪除,只留下行車時間,無法配對的亦會自動刪除。


    對於私隱隱憂,邱說交通探測器的鏡頭不會錄影,3種交通探測器所蒐集的數據都會以開放數據形式發放,例如交通快拍圖像、按車輛種類劃分的交通流量、行車速度、行車時間顯示器的估計行車時間等;而所有交通探測器亦有做過私隱風險評估報告。


    資料顯示,運輸署分別於2018年6月及2019年5月,批出兩份合約予快易通(Autotoll)及CPB建築,安裝交通監測裝置,兩份合約總值逾4.3億元。


IT界批無諮詢    非最保障私隱方案

學者:外國法例更嚴都用得   為何港不可?


    無線科技商會執委杜振康關注政府應用藍牙探測器,他近半年在西貢西沙路及西貢公路發現沿路增設多個藍牙探測器。本報記者日前與他沿此路點算藍牙探測器,由西貢市中心出發至清水灣道約10分鐘車程,發現超過10個。杜振康質疑,若署方只為計算不同路段的行車時間,藍牙探測器設置太密集。他又認為探測車速有很多不同技術方案,如最傳統的雷達、現有的鏡頭、最新的光學雷達均可做到,且可避免蒐集個人電子裝置資料,無法理解署方為何要用「令監察可能變成監控」的藍牙技術。


    杜振康說不反對蒐集交通數據,普遍駕駛者的確理解安裝鏡頭的需要,但不代表可安裝其他探測器,認為署方應在安裝前多作諮詢,物色最佳技術方案。


    理大土木及交通工程講座教授林興強稱,運輸署的藍牙交通探測器外國亦有使用,「外國法例更嚴都用得,為何香港不准用?」他認為香港市民對於個人私隱太敏感,指措施掣肘愈多成本愈高,亦會拖慢推行,質疑「是否不應該發展讓大家受害(suffer)呢?」他認為香港發展不應原地踏步,要加速向前。



智慧燈柱增「私隱友善」    試光學雷達代攝影


    政府2019年中在觀塘/啟德發展區啟用50支智慧燈柱,引起私隱質疑,部分於反修例運動中被破壞。政府其後成立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檢討計劃,委員會報告建議以熱能探測器、光學雷達(LiDAR)取代攝影機,並以「更私隱友善」的技術替代藍牙探測器等。資科辦發言人稱,正與運輸署和路政署測試以光學雷達取代攝影機,檢測車輛速度和識別不同類型車輛,若結果理想,料今年中可安裝在現有智慧燈柱作實地測試。


    據了解,原定去年底在油尖旺裝設的11支智慧燈柱已暫緩,未再新增。


    專責委員會去年3月發表報告,資科辦同年5月移除智慧燈柱上的攝影機及藍牙交通探測器。資科辦發言人稱,目前智慧燈柱上主要有氣象和空氣質素感應器、顯示燈柱地理位置的藍牙傳送器等,有關智慧燈柱的位置及附設功能亦於網站及「資料一線通」公開,本月底將推出網上公眾展覽,讓市民了解智慧燈柱內的各項智能裝置及用途。


運署副署長稱裝探測器「防車禍後阻塞」


    一方面智慧燈柱移除運輸署所有交通探測器,但運輸署卻在主要幹道的其他燈柱安裝1200組同類型交通探測器。運輸署副署長邱國鼎稱,交通探測器安裝在主要幹道很有用,因主要幹道車流量最高,如有交通意外或阻塞,未必有很多替代路線,反而內街「轉個彎就走到」,現無意在內街安裝更多交通探測器,認為會有不同關注。


方保僑指無諮詢「米已成炊」

促交代所蒐資料會否供執法用


    智慧燈柱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成員之一方保僑認為,做法上可見資科辦相對運輸署更重視私隱,運輸署在裝設1200組交通探測器前未作公開諮詢,「現時『米已成炊』,不得不用,運輸署更應公開透明」,要求署方交代所有探測器的確實位置、蒐集的資料、使用的技術、私隱報告結果、會否作執法用途等。

24.3.21

編輯室手記 : 強哥 戴一路

編輯室手記 : 強哥

戴一路   24/03/2021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近日總想起此句,事緣强哥被炒。


    强哥是香港有線電視廣州記者站司機,肇慶人,約莫50歲。從2006年開台至今,記者、攝影師、工程人員 來來去去,强哥一直都在。

    常上廣東採訪的行家,很多也坐過强哥的車,他雖不多言語,但也總是很有禮貌同大家打招呼,寒暄幾句。記者一起吃飯時,經常還在各自埋頭工作,强哥也會幫手斟茶倒水。有時搭順風車,落車之際,强哥還會吩咐到何處轉車。


    上周深夜得悉强哥被解僱,立即想起2017年7月,也是三更半夜收到信息,有線中國組急尋廣東宣傳部門電話。我没有多問,趕琮翻出幾個號碼傳了過去,還在暗自猜測是哪個記者出了事。未幾得知是强哥被捕,甚爲吃驚。

    後來才了解到,事前幾日,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頭七」,支持者爲他海祭,强哥接載有線記者到江門新會拍攝,江門公安透過路上的監控錄影查到車牌,進而找出强哥,追緝至廣州拉人。强哥紴扣押在新會看守所數天,受盡威脅恐嚇,甚至被要求「點相」認人,但他没有出賣任何人。已集體辭職的真 · 有線中國組前主管司徒元在網帖寫道 : 「他獲釋後,很堅定地説會繼續爲我們開車。」


    事後重遇强哥,我表達關心,他僅笑説「無事」、「謝謝」。今次他失去生計,再傳信息慰問,他也只是回覆「要盡快找工作」、「謝謝」。


    曾長駐廣州、與强哥合作10多年的有線前記者林建誠説,駐外記者最忌同事口疏,阿强則相當謹慎,不會外泄消息。林建誠透露,曾有另一個台的車長私下向他通風報信自家記者蹤迹,有些車長專門教人去哪裏冲涼揼骨,所以深得一些主管歡心,阿强絶不是此類人,永遠以公司及同事利益爲重。


    據林建誠講,强哥十分熟悉廣東全省,甚至湖南不同市鎮,而且可以連開10多小時車不休息,對趕新聞非常重要。不時與 Cable 廣州站同場採訪,我也羨慕他們有强哥,趕路時不急躁,慢行拍攝時夠穩陣,與記者、攝影師合作無間?

 

    强哥雖然不算是新聞工作者,但在新聞操作中發揮的作用絶非只用「揸車」可以簡單概括。可惜的是,「負心的讀書人」( 又稱「爛仔」) 不會珍惜一班經驗豐富的記者,遑論小小一介車長。無人駕駛,小心炒車 !

珍重,再會 Chris.Wong Wcy 王俊彦

珍重,再會

Chris.Wong Wcy 王俊彦   24/03/2021



經過一些秋與冬,厭夏,初春微涼這日作結。


猶記得首次踏上無綫新聞車上的莫名興奮,又忘不了落車、拎腳架、揹crew bag的尷尬,因行人注視而緊張的天真。說白了,是「無綫新聞」四字給你自豪感,曾經。


又誰想到一天,新聞車要用白布作遮掩,咪牌要拆掉來躲避。


試問在我這年代或以前讀新聞系的,誰不向「無綫新聞」這目標進發?誰不為「無綫新聞」實習機會,跟同學爭個頭崩額裂?30多人爭一席位,說是波譎雲詭也不誇張,卻恐怕只成逸事。


當年我是落選者(實習記者遴選委員會,有黃淑明、方東昇等),是東昇先生的來電,「其實你好好,但因為我哋經理話,你答一條「嚴肅」問題時,露出一個笑容……」。失落與徬惶,那刻是絕望。反省過來,因為輕率,因為「無綫新聞」嚴謹,所以我落選。認同了,銘記於心。


畢業前後被洗禮幾年至2015,再次是黃淑明。初秋的那日在金鐘一間咖啡室,和煦日照。


能踏進電視城,興奮。只惜,some recollections may vary。


這經過漫長過程,意識到「嚴謹」背後是另一故事。無稽的人和事日日碰面、夜夜上演,是折磨。年多後,可幸,由前線轉到主播枱上,又大開眼界。轉變崗位不代表轉了角色,記者身分從沒失蹤,反而抽離一點,更明瞭荒誕背後,原來無可救藥。


這裡太易令人迷失,令人忘記本質,像漩渦。當靈魂被奪去,只剩機械人般的身軀,就連死去也沒發覺。


2019年無疑是最深刻一年,那怕經歷多少個深宵,多少盒救濟飯,多少搏弈,回想似是昨天。行政長官於6月16日,晚上8點29分的道歉聲明,當刻「飛紙仔」入廠一幕,永記於心。新聞稿到此刻仍在案頭,似是廣島原爆後「消失者身影」,乃死亡的鐵證。


容許在此引述港督彭定康(1992-1997)一個說法。他1997年臨行前與中方官員談話,以勞斯.萊斯比喻香港,「Hong Kong was like a Rolls-Royce. All you had to do was to take charge of the ignition key, get in, turn on the engine. And the car would go. 」語畢,彭督認為他們似乎對理解這一點有困難。


今天,勞斯.萊斯大概換成了恆馳。不幸,也是這裡的倒影,可悲,返魂乏術。


要道謝的是諸位拍擋,Assign / PA Crew members、工程、剪片、VDs、導演、Floor Crew members、Audio、Ingest room members、Graphics,沒有各人,沒有本人的故仔。如有遺漏還請見諒;如曾出言不遜、工作過失,謹此致歉。


不捨的只有這裡曾經拼搏的戰友、摯友;想著的是這份工作的刺激;掛念的是咬文嚼字的執著。


難題是,時光未許倒流。

荒誕背後無可救藥    王俊彥告別無綫新聞主播生涯    籲香港人珍重 明報專訊

荒誕背後無可救藥   

王俊彥告別無綫新聞主播生涯   籲香港人珍重

明報專訊   24/03/2021



    在2017年由無綫新聞部記者「升呢」做無綫新聞主播的王俊彥,昨晚最後一晚報道新聞,新聞臨近尾聲時,王俊彥語帶哽咽說:「今次係最後一次為大家報道新聞,香港人珍重,Goodbye!」


    今天王俊彥在Ig撰長文抒發離職感受:「猶記得首次踏上無綫新聞車上的莫名興奮,又忘不了落車、拎腳架、揹crew bag的尷尬,因行人注視而緊張的天真。說白了,是『無綫新聞』四字給你自豪感,曾經。又誰想到一天,新聞車要用白布作遮掩,咪牌要拆掉來躲避。」


    王俊彥表示在這年代或以前讀新聞系的,誰不向「無綫新聞」這目標進發?誰不為「無綫新聞」實習機會,跟同學爭個頭崩額裂?他寫道:「30多人爭一席位,說是波譎雲詭也不誇張,卻恐怕只成逸事。」


    原來王俊彥曾是落選者,當年實習記者遴選委員會有黃淑明和方東昇等,他憶述:「『其實你好好,但因為我哋經理話,你答一條『嚴肅』問題時,露出一個笑容...』。失落與徬惶,那刻是絕望。反省過來,因為輕率,因為『無綫新聞』嚴謹,所以我落選。認同了,銘記於心。」


    經過年月洗禮,王俊彥最後踏進電視城,雖然當時感到興奮,但經過漫長過程,意識到「嚴謹」背後是另一故事,他寫道:「無稽的人和事日日碰面、夜夜上演,是折磨。年多後,可幸,由前線轉到主播枱上,又大開眼界。轉變崗位不代表轉了角色,記者身分從沒失蹤,反而抽離一點,更明瞭荒誕背後,原來無可救藥。這裡太易令人迷失,令人忘記本質,像漩渦。當靈魂被奪去,只剩機械人般的身軀,就連死去也沒發覺。」


    王俊彥表示2019年無疑是最深刻一年,他說:「那怕經歷多少個深宵,多少盒救濟飯,多少博弈,回想似是昨天。行政長官於6月16日,晚上8點29分的道歉聲明,當刻『飛紙仔』入廠一幕,永記於心。新聞稿到此刻仍在案頭,似是廣島原爆後『消失者身影』,乃死亡的鐵證。」


    他還引述前港督彭定康一個說法:「他1997年臨行前與中方官員談話,以勞斯.萊斯比喻香港,"Hong Kong was like a Rolls-Royce. All you had to do was to take charge of the ignition key, get in, turn on the engine. And the car would go. " 語畢,彭督認為他們似乎對理解這一點有困難。今天,勞斯.萊斯大概換成了恆馳。不幸,也是這裡的倒影,可悲,返魂乏術。」


    最後他感謝和他合作過的戰友和拍檔:「沒有各人,沒有本人的故仔。如有遺漏還請見諒;如曾出言不遜、工作過失,謹此致歉。不捨的只有這裏曾經拼搏的戰友、摯友;想着的是這份工作的刺激;掛念的是咬文嚼字的執着。難題是,時光未許倒流。」

23.3.21

 早慧 向日

自由談 : 早慧

向日   23/03/2021



    友人的兒子今年4歲,已經懂得英文字詞「astronaut」,也知道提子包怎麼念了。看着他娓娓道來時閃爍的眼神,我有點懊惱。總覺得艱澀的字詞愈長,簡單的童年愈短,像咒語般草草念過,火箭由a至t穿行一瞬之間,有什麼作了燃料。


    「識多一樣就係贏一樣。」他堅持。


     我還没有孩子,對養育的概念仍然模糊,但我依稀記得自己幼年時期是快樂的。那時還没有太空的概念,一股腦兒奔走於天地間,公園的彈簧馬、滑梯,路邊的花與草,便是世界。不急於知道它們的名字,不急於以字詞指認分類,首先認識到的是它們着地的韌性、滑溜的刺激,花香與溫柔都是觸手可及的快樂。

    可是,這樣的成長步伐好像慢慢變得不合時宜了。爲了配合學制,爲了報讀名校的學前班 (甚至是學前的學前班) ,父母好像再也不能用自己經歷過的方式養育下一代。但如果連自己親身走過的路也不能相信,又該從何引導孩子穩健地走每一步呢?

    「至少不讓他像我。少走點冤枉路。」友人這句話聽來讓我最扎心,一方面狠狠否定了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暗暗祈求孩子(自己的延續) 得以在社會競爭中翻盤, 當中的張力與可怖不得不鑑。


    天空很美,有時到達的方式不止一種。例如抬頭。


22.3.21

十五年 譚蕙芸

十五年

譚蕙芸   22/03/2021


    電話接通,推銷員核實了我這個客戶的狀况:「小姐,睇番妳紀錄,你係我哋客戶好耐了。」我接下去:「那你應該知道,多年來,我從沒講過價。」對方支吾以對。我說:「不要以為我不知道,我家的網速慢,解碼器沒有升級到高清,我依然付貴價月費。」我一句把他KO:「返唔到轉頭了。」


    二零零六年我由《明報》轉工到有線,像很多同事一樣,上班前家裏没安裝有線。成爲有線新聞的記者,每月奉獻薪金收看。後來因病轉到學校教書,也甘之如飴付費,因爲有線新聞讓我緊贴時事,不少精彩的新聞製作,無論是《新聞刺針》還是《小事大意義》,好新聞值得每月付數百元支持。


    二零二零年底,有線新間大地震。我認識的新聞中堅和前線,裁的裁,走的走。整個冬天,我跑到荃灣有線電視大樓外,看到同事們出來見記者,也替離職的採訪主任們打氣。那是撕心裂肺的痛,但人大了,要學習割捨。全香港每一天也在極速變異,太過情感脆弱如何撐下去?不知從哪天起,我停止追看有線新聞,我不想睹物思人,不想再懷念那些逝去的美好。 


    有線通知我交還解碼器,我把封塵的機器帶到交收點。那個收機的女子,機械式地檢查 :「這個搖控器破爛了,我會在單據記下。」簽了名,我頭也不回就走,了結了和有線電視十五年糾結的感情。




張展移送上海監獄 家屬探監遭拒 明報專訊

張展移送上海監獄     家屬探監遭拒

明報專訊   22/03/2021


中國當代藝術家高氏兄弟創作


    因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間前往湖北武漢實地報道當地情况,被控「尋釁滋事罪」的內地公民記者張展,近日已被轉到上海女子監獄,家屬要求探監遭拒。張展母親表示,近日收到通知前去監獄要求探望,門衛稱需打電話預約,但其提供的號碼卻無法撥通。此前,張展持續絕食抗議逼害,家人擔憂她的身體狀况。張展去年底被判囚4年,這也是首名因報道疫情被治罪的公民記者。起訴書指控,張展去年2月到武漢後在網上發布大量虛假信息及接受境外媒體採訪,惡意炒作疫情,影響惡劣。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