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六合文藝:音樂劇——美的回憶
潘迪華 03/10/2020
康文署於10月9日開始舉辦5場歷年本地原創經典音樂劇的音樂會——《我們的音樂劇》,所選的製作包括《雪狼湖》、《遇上1941的女孩》、《一屋寶貝》、《四川好人》等等。策劃及音樂總監高世章來電說:「Auntie,《白孃孃》也列入節目中。」我很欣慰,也感動他多年來致力推動本地音樂劇。
這些年來,傳媒訪問我時,總會提及《白孃孃》 。小輩記者多數會問 : 「姐姐啊,《白孃孃》 音樂劇講乜嘢呀 ? 復古吖?除咗《愛你變成言你》 ,仲有啲咩歌?」一連串的好奇。
的確,提及《白孃孃》,話題可真不少呢?
中西合璧音樂劇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去了西方國家演唱多年,有段日子曾客居倫敦,人在異鄉,民族意識特别澎湃。終日夢想中國的歌唱音樂能成爲出口音樂,因此在倫敦和香港出版多張「中曲西詞」的作品,同時間我又興起創作音樂劇的概念。當年的香港已經是中西交流的社會,啓發我中西合璧的創作方向。
《白孃孃》的劇本取自於中國南宋年代的神話故事《白蛇傳》,它的內容豐富而多元化,劇情的發展 有時代層面和交替的感覺。音樂則是西方樂器加中國的敲擊樂。語言方面,七十年代的香港已是粵語流行曲的天下,但我認爲用母語演繹更正統,《白孃孃》終於在1972年誕生。時至今日,快半個世紀,《白孃孃》的音樂仍然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並獲得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垂青,邀請於2022年底展出此劇中的部分物品。
古今沒有不同
時光隧道70年,目前香港社會有些混亂,和以前社會有了比較,於是很多人熱中追憶和懷念昔日風景。從古至今,歷史的記載可留給後人借鏡,領悟是非。我深深體會,其實任何一個年代,人類的心態和生 活環境都是大同小異,只是形態的包裝跟着時代走而已。六七十年代,香港仍是殖民地區,人民生活所受的壓迫更甚,否則哪裏會有《控訴》這類歌曲出現 :「是誰的錯,是誰的過,造成這世界上不平的事情那麼多。名利都是爲自己,哪管他人多痛苦。」這些都是借古喻今的例子,《白蛇傳》的時代如此,香港的七十年代也是這樣,今日廿一世紀有不同嗎?
劇中另一首歌曲《奇妙奇妙》,兩條練仙的蛇精下凡人間,成爲兩姐妹,去到杭州西湖,適逢下雨,一樣的風景,心境卻完全不同。姐姐白素貞 :「奇妙奇妙,實在太奇妙,離開青山綠水,丢下奇花異草,來到人間,尋找快樂逍遙。」可是妹 妹小青有不同的感受 : 「可笑可笑,實在太可笑,有人嫌雨太多,農夫怪雨太少,太多太少,人間吵吵鬧鬧。 」《奇妙奇妙》的歌詞簡單,卻描述了人類各有自己的性格,也反映現時親人之間的相處,以及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除了《控訴》和《奇妙奇妙》,最令我震撼的是《水漫金山》。「水漫金山」的一幕,千軍萬馬以音樂和舞蹈來表達,氣勢磅礴,但我更愛它的寓意,白素貞的堅貞和情感一次又一次地不容於世人,令她透不過氣。當許仙被法海綑綁於金山寺內,白素貞救夫心切,霎時間夫去理智,施展神功,水淹整個金山寺。救出了許仙,但也禍害了周圍無辜者的性命,白素貞自知闖下彌天大禍,甘願被鎮壓於雷峰塔下懺悔和贖罪。
唉 ! 事實上類同的悲劇在任大何一個年代、任何一個社會都在發生,我們是否應該以此警惕世人,引以爲鑑。做好自己,我們都有責任教育下一代,使港成爲一個良好制度的社會。
不悔做開荒牛
音樂是高層次的藝術文化,看不見,摸不到,全憑感覺捉摸意境,要發揚光大實在不容易。直至七八十年代的新社會風氣,粵語流行歌曲盛行,培育了不少「明星歌手」,香港也成爲娛樂至上的流行曲王者。至於音樂劇的出現,添加 歌唱、舞蹈、演戲和布景等等的輔助,雖然吸引了不少的支持者,可是製作費用龐大。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没有人會願意做虧本生意。1972年「文與藝」 專欄説 : 「 現實世界是現實,幻想世界是超出現實的,這兩個極端中間如有一道橋樑,那道橋樑應該是一種幻想去改變現實的觀念。當全世界的人都太現實時,總得有人從不現實方向去拓展新境界。」
不錯,我做了開荒牛,《白孃孃》讓我賠上了10年積蓄,還欠債無數,但我没有後悔,慶幸自己當年的正確理念。
香港音樂劇的生存,無論是七十年代或是現在的廿一世紀,它都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因此非常感激今次參與這個的音樂會台前幕後的精英,也向康文署的行政人員致敬。希望康文署會全力支持本地音樂劇的發展,不以金錢計較成敗,成爲我們的最强後盾。這樣也間接幫助了香港年輕人的修爲,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教育,教育是社會最重要的一環。「教育」和「娛樂」能一起交流,是多麽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