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文藝雜緒:先問問成吉思汗
旺旺 17/10/2020
繼內蒙古「蒙語保衛戰」,近日又有一宗有關蒙古文化的國際新聞。法國南特歷史博物館原定與中國當局(包括呼和浩特博物館)合作,在2021年辦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展覽。惟法國博物館日前突然單方面發聲明,即時終止合作,並將展覽押後3年。館方理由是:中方要求「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展覽」,不要使用「成吉思汗」、「帝國」以及「蒙古語」等詞彙;甚至要刪改展覽標題,並審查相關文字、地圖、目錄、公關資訊。館方稱,為捍衛人文、科學和倫理,無法繼續合作,斥中方為滿足政權需要改寫歷史,企圖讓蒙古文化消失。
據知,這是法國首次有相關蒙古文化的展覽,如今因這般原因煞停押後,實在可惜。不過以中國當局近年的處事方法,完全不審查有關少數民族的活動,反而才是奇事。中國政府仗仰民族主義治國,大中華大漢族思想的內宣外宣,並非今時今日才有。近的入目即是,不必再贅,遠一點,係中山早年搞革命,喊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誰是「韃虜」?是當家主政的滿族。誰是「中華」?是我等受壓迫的漢族。只是後來爭取民意,才將口號左傾,改作 「五族共和」。但事實上各族是否完全平等?如果辦得到,今天就不會有新疆、西藏、內蒙古的事件發生。說穿了,就是國家在漢族的主持之下,盡量平等。
其實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國內民族融和的時間不多,大概只有唐成功 (皇族本身就是混血)。其餘時間,或是漢族中原稱王,或是外族人關稱霸。人們今天討論的「中國」、「華人」概念,是現代才出現,與孔子提到的「華夏」不盡相同,古人對身分、民族的看法與今人亦差别甚大。以前中史老師教「唐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很自然地,把元和清這些外族政權,也歸入「中國」朝代之列。可是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蒙古人和滿人可有承認自己繼承了「中國」?清代「滿漢一家」高唱人雲,但差别對待隨處可見,可以説它是明代的後繼嗎?元代則更甚,明文將人種分等,若你問元代統治者他是不是「中國人」,他會如何回答?
如果能夠明白種族、國籍、文化認同之間的複雜,再看今日中國當局干涉一個「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展覽,將古今所有蒙古人置於「中國」之下的做法,就明白這實是含有政治意味的操作。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爲了鞏固「中華上下五千年」,證明中國歷史文化的無遠弗屆和源遠流長。只是不知成吉思汗本人對於入籍中國,又是否稀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