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20

家明雜感:《熱帶雨》(一): 時間站在年輕人一邊 家明

家明雜感:

《熱帶雨》(一):時間站在年輕人一邊

家明   31/05/2020



    這部戲等候大半年了,由疫症未開始到疫情稍為退卻,終於望到它在香港公映。


    新加坡陳哲藝編導的《熱帶雨》,是他繼七年前《爸媽不在家》後的第二部長片。《爸媽不在家》,當年在五十屆 ( 2013年) 金馬獎爆大冷,扳倒多部華語大導演巨作,拿下最佳劇情片寳座。


    陳哲藝,八十後,新加坡出生及長大,在英國接受電影教育,今年才三十六歲 ! 常説,新導演平地一聲雷後,第二部片看真功夫,更重要。《熱帶雨》的成績,證明陳哲藝非凡、自信。他是個天生説書人,也知道創作該如何下苦功。


    未看《熱帶雨》的,從包裝、宣傳或可猜到一二,它是個「師生戀」的故事。然而,它细看非常豐富,遠遠不止講禁戀。


    我將分開兩期鋪寫,先從三個人物出發。他們有血有肉 ,寫得、演得極好。三個在囂鬧大都市的孤獨生命、看罷叫人心痛。影片下周 (六月四日) 正式公映,今期不透露關鍵情節、看官請放心。



一、公公 ▪ 「幫」▪「笑」

   

    首次邂逅《熱帶雨》,我一度以爲,戲裏的公公真是個中風的老人家。

 

    當然,看下去心知不可能。因爲公公即使不良於行、不能言語、無甚表情,但他其實有「戲」。看畢影片找資料,演員叫楊世彬,他有出廣影片的宣傳活動。現實中的他,笑容可掬,絶對是位健康的伯伯。


    楊世彬演的公公,印象中沒有提過名字。「公公」也者,女主角林老師丈夫的父親,香港較常稱爲「爺爺」、「老爺」。林老師及丈夫 Andrew 叫他「father」、「阿爸」,兒孫叫他「公公」、「阿公」。人活到那種歲數,剩下的就只有家庭身分。尤其是,公公一切起居要人照料。對下一代而言,管好他的吃喝拉撒睡已不簡單。公公過去從事什麼工作?有過什麼理想?念念不忘那些摯友或舊歡?統統無關痛養。我們對公公知道甚少,他與兒子同住。對白略有提及,房子應屬於公公的。公公膝下有一名兒子,其他盡是女兒。兒子多年前成家立室,房子給了他,他同時負責照顧老父。


    公公何時中風不得而知,《熱帶雨》甫開始他已是那狀態。他房間的牆上,隱約瞥見年輕時與髮妻的合照,妻子恐怕早已離世了。公公兒孫滿堂,與大家庭見面機會極少,感情不算很深。起碼,從來没人來林老師家探望過公公。影片後段,更讓人想起《東京物語》 ,戲迷準知道我在暗示什麼。不一定是説,這些片子都在批評大家庭的人情冷暖。只是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營營役役。「孝道」盡多盡少無法量化,按傳統把儀式做完了,還想怎樣?! 親情的虛無,哪比得上進口袋的利益實實在在?


    所以公公是孤獨的。至於起居作息嘛,兒子及媳婦仍算照顧周到,林老師對他更是仁至義盡。夫妻日間上班,需要鐘點阿姨幫忙照料。公公有何消遣?一把年紀、行動不便,不能奢望什麼閒情逸致了。他的房間有台小電視。對了,《熱帶雨》 透過攝影機的空間佈局,大廳不大管用,兩個房間較常見。夫妻的閨房味如嚼蠟 : 丈夫早出晚歸,兩口子碰面話不投機。情與慾更不消提了,只是計好排卵期的「例行公事」。公公的房間電視長開,有點聲響,反而熱鬧些。


     公公最常看什麼呢?一是新聞報道。影片以2015年馬來西亞「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的示威作背景,藉以呼應女主角林老師的馬國身分。電視新聞的旁白、衝突畫面,不難叫人想起香港由去年開始的抗爭運動。公公最常看、愛看的另一節目,是武俠片,而且他特别鍾情胡金銓的作品。觀眾初時只聽見聲效,後來具體看到《大醉俠》及《俠女》的畫面。


    爲何是武俠片?一來《大醉俠》等距今半個世紀,公公青壯之年,適逢是武俠類型片的黄金年代。胡金銓破天荒的作品横空問世、膾炙人口,由香港一直紅到台灣。武俠片作爲一代老影迷的深刻回憶,不足爲奇。二來,從心理分析 角度,武俠片可看成公公老來不良於行,嚮往自由自在世界的潛意識投射。


    公公是個怎樣的人?他看來十分溫和。他縱使不能言語,卻不代表没有情緒。他的喜怒流露相當隱約。《熱帶雨》看完,公公戲分不算多,但全靠他牽引出兩個積極的關鍵字 : 「幫」及「笑」,是戲內難得的正能量,以及對漢字的重視 (戲裏中學輕視華語學習),公公何時最不悦?某夜 ,兒子Andrew 來到他房間,一臉羞愧的叫「爸 」,之後一語不發 。 知子莫若父,公公狠狠的瞪着他。觀眾稍後始明瞭什麼事。老父只憑 子的垂頭與弓背,即猜到他理虧的原委。


    兒子不肖。相比起來,公公見到媳婦的學生郭偉倫高興多了。


二、郭偉倫 ▪ 榴槤 ▪ 武俠 


    演郭偉倫的演員叫許家樂。去年首次看完《熱帶雨》恍然大悟 ! 天啊,他正是七年前《爸媽不在家》的小男孩 !


     太有趣了,《爸媽》以許家樂及女傭的微妙感情爲題,一樣充滿伊底帕斯情結。而今天在《熱帶由》演家樂老師的楊雁雁,在《爸媽》 他的媽媽。陳哲藝兩片如出一轍,是名其實的「戀母」系列。


    郭偉倫,跟香港獨立電影導演同名同姓。《熱帶雨》的偉倫,是陽光中學的高中生,準備會考。女主角林老師,是 他們班的中文老師。情竇初開少男,暗戀Miss見怪不怪。但故事剛剛開始時,林老師似乎還未在偉倫的荷爾蒙雷達 內。中文是被輕視的,連帶中文老師 、中文課的地位亦流於次等。


     一切皆命運使然。林老師在醫院覆診,巧遇跌斷腳求診的郭偉倫。她離去時剛好又滂沱大雨,出於體恤學生,她首次開車送偉倫坐回家。偉倫的父母長期在國外公幹,他習慣自我照顧。說不定是,老師突如其來的關懷,令他倍感溫暖。偉倫中文成績差、被迫與幾個同學編到下課後的補課班。補課百無聊賴,本想拿出手機自拍。他不經意留意到,林老師呆呆站在窗邊眺望,那若有所思的倩影。


    郭偉倫欠缺父愛母愛,品性倒不壞。他頗有正義感,喜怒形於色,痛恨 asshole。同班同學 Peter Chan 口不擇言,偉倫比起來有惻隱心得多。他初次見到林老師的公公時,對他的健康感到訝異 (好笑的對剪)。不過他與公公相處下去十分融洽,公公見到他亦笑逐顏開。


    偉倫有時很淘氣,有時又很懂性。陳哲藝拍《熱帶雨》的策略是,不徐不疾,凡事點到即止,對觀眾有充足的信心。林老師一直想生孩子,可惜結婚八年也没有結果。某天下課,他一再開車送偉倫回家。醫院來電,説受孕失敗了。車外大雨滂沱,林老師難掩失落,把車子擱在路旁,把收音機聲浪扭大,播放的竟是許冠傑的《是雨是淚》。她開始啜泣,旁邊的偉倫默默無語,他憐憫她,但不知如何是好。陳哲藝的鏡頭,在車廂後面一直盯着兩人背影,讓他們以身體演戲。兩分鐘的長鏡頭,一氣呵成。


「禁戀」萌芽的「禁果」


    師生的感情「突飛猛進」,出於某次陰差陽錯,在課室共嘗榴櫣。這個段落,安排在戲初二十分鐘發生。從結構角度,大約是 「第一幕」完結前。榴櫣除了是風土民情,亦有多重意義。它是與别不同的水果,擺滿貓山王的攤子叫人垂涎三尺,濃烈的氣味穿過銀幕撲臉而來。榴槤的吃相狼狽,黏黏的手口並用,非常食色性也。榴櫣在《熱帶雨》不止出現一次。我小人之心以爲,榴槤燥熱,與後面角色拉肚子、流鼻血有關聯。環環相扣下,它是劇情推進一件不起眼但不可或缺的道具,是間接導致「禁戀」萌芽的「禁果」。


    郭偉倫生龍活虎、年少氣盛,與 (熱帶雨》暮氣沉沉的成人世界形成强烈對比。看完全片,無法不佩服陳哲藝的心思。郭偉倫是學校武術隊的代表,他的功架似模似樣,不大可能是急就章的成果。果然,許家樂自小習武。陳哲藝七年後再拍他,索性把他的特長加諸角色身上。然後再從許的武術才華,聯想到胡金銓的武俠世界。於是,透過「武術」,把郭偉倫與公公兩個不同世界的人物連結起來 。 場口連接亦見此邏輯 : 公公有次在房間看《俠女》 ; 場景一換,就是偉倫在聯校武術比賽的體育館了。



一老一少   綻放萎謝


    《熱帶雨》其中一點看得人唏噓的,正是一老一少的對照。這邊廂的他,朝氣勃勃,行動自如,龍精虎猛,真如「八九點鐘的太陽」」他的生命才剛剛開始,無數新鮮事物有待他去發掘、碰壁。那邊廂的他,垂垂老矣,無法動彈,起居全靠人照顧。他的身體機能喪失殆盡,生命快將走到盡頭。眼下除了維持生存,已不能再有奢求了。

  

    酷愛胡金銓武俠世界的公公,他看到精靈活潑的偉倫,可會巴不得自己有機會再活一次?


    我不禁多心想起,幾天前網絡瘋傳一張香港大學欲蓋彌彰的大合照。六年前,賭王原來曾與梁天琦同場出現。賭王那時年逾九旬,行動不便,健康欠佳。他看到躊躇滿志的大學年輕人,跳跳紮紮的,內心會有什麼感受?他怎會想到 ,身邊這個年輕人,幾年後對自己熟悉的香港興風作浪?後事如何,賭王没緣見證了,他今已作古。


    生命的此起彼落、綻放與萎謝,是顯淺不過的常理。世代交替的洪流,試問誰可抵擋?而時間,終究是站在年輕人一邊的。


    下回續談 《熱帶雨》 中,我見猶憐的林老師 。 影片的攝影、聲音,和雨水的意象。


(《熱帶雨》二之一)


農夫包 Bread Bowl

農夫包   Bread Bowl



※材料


高筋麵粉……250克

低筋麵粉……50克

酵母……6克

鹽……5克

水……130毫升

牛奶……35毫升

牛油……10克



※做法


1. 先把高筋、低筋麵粉、酵母、鹽、水及牛奶混在一起,搓成糰狀,其間重複由下向上對摺的動作。

2. 待麵糰表面光滑後,把麵糰拉成長條形,均勻加入牛油,重複由下向上對摺的動作直至麵糰表面光滑成一個大圓球。

3. 第一次發酵60分鐘。

4. 把麵糰空氣壓走,再分成三個148至152克的分量,搓成球體,發酵15分鐘。

5. 再次壓走空氣,在把麵糰差成球體,發酵50分鐘。

6. 麵糰表面撒一層薄麵粉,再噴水,以200℃焗25分鐘。焗到15分鐘時,把焗盤前後對調,再焗10分鐘就完成。




「居英權第二代」分享心路歷程 Hello UK,真係咁簡單?曾曉玲

未來城市:「居英權第二代」  分享心路歷程 

Hello UK,真係咁簡單?

曾曉玲   31/05/2020



    facebook專頁「Goodbye HK, Hello UK」版主Ben與妻女移民英國4年,老婆曾在吵架時對他說「唔係你,我就唔使嚟呢度」,「現在她會說好彩嚟咗呢度」。


    他移民原不為政治,是為嚴重抑鬱而「逃生」,現在為當初安排自己移英的移民顧問公司工作,但所經營的專頁最大特色,倒不是移民資訊,而是整理分析國際新聞,像這陣子「BNO平權」又引起話題,他看淡英國會不設任何要求讓持BNO港人留英。


    因為他是「居英權第二代」,在英國讀中學、大學,1996年畢業返港,覺得香港是搵錢寶地,居英權是逃生門,不必急於兌現。到終於決定要走,發現也不是一條直路,他所跨過的關卡,也許能給今天想像移民英國生活的香港人有多點認知。


持居英權可輕鬆說再見?


    港英政府在1990年代推出居英權計劃,名額5萬個,讓一部分港人獲得英國公民身分,與BNO如旅遊通行證的性質不同,如Ben的說法,「(有居英權)單身的話搭飛機就可以(移民英國)了」。他的母親當年因公務員身分取得居英權,他作為子女亦能得到資格,可是當Ben的女兒不在英國出生,他決定與妻子、女兒舉家移民時,可就不算易事。「要申請當一家團聚,這個制度是讓英國人申請家人來團聚的概念,居英權則比較特別,因為你班友分分鐘成世都未去過英國,所以在金錢上有兩個要求,一是你在英國有份工,月薪達一定要求,但在港擁有居英權者哪有英國收入?於是還有另一個條款,是3年收入的現金證明。」以他與配偶及一名子女來計,年薪要求是2.24萬英鎊,而現金證明則要有7.2萬英鎊(約69萬港元)。另外為了證明夫妻不是假結婚,他連旅行的登機證、合照都呈上,確保不會「被抽秤」。


    Ben現時的國籍身分,中國、英國各有不同解讀。網上傳言,即使手持一本BNO護照,亦不能退出中國國籍。翻查入境處資料,根據人大對中國國籍法的解釋,中方不會承認因居英權獲得的英國公民身分,與持有BNO的「中國公民」(即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在香港或內地出生)一樣,在香港或內地都不會享有英國的領事保護權利。而即使中國公民取得其他外國護照,亦要申報退出中國國籍獲批才不算擁有中國公民身分。至於「中國血統」又如何界定?我們向入境處查詢,答覆為「關於何謂「中國血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及「解釋」本身沒有界定。入境處在處理每宗申請時,均會按其個別情況作出考慮,當中包括申請人的祖籍、相貌、姓名、有否中國人的近親屬等等因素進行判斷,故不能一概而論。如有需要,入境處會尋求法律意見」。


入境處澄清棄中國國籍傳言


    還有一個傳言,說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白人易成功,如果是黃皮膚的「華裔樣」,就sorry了。其實手續有兩種,一是申請退出中國國籍,是供即將取得外國國籍的人申請,在該國不允許雙重國籍,需先做這個退出手續才批准入籍的時候適用。另一種是申報國籍變更,是當已擁有他國國籍,可提交證明申請。入境處答覆查詢時澄清,處理這兩種申請會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的相關規定和申請資格作考慮,「考慮因素絕不涉及申請人的種族或膚色」。


    那麼如果持BNO、因居英權計劃得到英國公民身分者或已入籍台灣的「中國公民」,能否申請變更國籍?入境處職員在電話回覆指以上三種基於中國國籍法,「睇唔到係一個國籍」。至於居英權二代能否變更中國國籍,「可交番(申請)來睇」,要視乎每個個案審批。2019年國籍變更申請達289宗,比前一年(170宗)增加70%;當中獲批的數字是287宗,餘下兩宗個案「因申請人沒有提交所需資料而未能繼續處理」;而退出中國國籍個案則有207宗,所有申請均獲批准,比2018年多19宗。


給想移民的香港人忠告


    不過Ben說對此沒有深究,「我本人決定不回香港。」他對想移民的香港人忠告是,「真的不要打算去外國搵返香港」,「每個地方都有好處壞處,你走得就要有心態調節,接受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如果心不甘情不願,只為仔女而自己根本不想,係一世都會唔開心,跟唐人街阿伯冇分別,老了就揸中國旗說自己是中國人,會去尋根」。


    「Goodbye HK, Hello UK」的香港代表Billy說很多人的確是為仔女搞移民,而英國的移民政策愈收愈緊,香港人申請移民就像「追樓價」,決定愈遲做,門檻只會愈高,如過往企業家移民簽證(T1E)要求20萬英鎊資產證明,現時這個計劃取消,取而代之是創新者移民簽證(Innovator Visa),資產證明是5萬英鎊,需認可機構審批生意是否有前瞻性、對市場有用等,若加入當地生意投資,生意伙伴希望投入的資金亦通常不止5萬英鎊。香港人一邊留下要追樓價,一邊想走就追「移民價」,豈不好慘?Billy總結,「買到樓的人才移得起民」。


英國怎樣看待移民?


    身在英國的Ben眼見不少香港人盼待英國會給予BNO更多權利,他解釋更多前因後果。目前爭取持BNO護照者應享有居留權及重啟BNO計劃的「香港法案」(Hong Kong Bill 2019-21),在英國下議院通過首讀,9月11日將進行二讀。成事機會是否很高?Ben認為必須理解立法路漫長,「歷史上好少有議案過不到首讀,除非好離譜,下一步就是二讀、三讀,中間有公開諮詢、政府亦要加意見,內政大臣不是傻的,你覺得英國政府會否似單程證般處理?我只是提出這樣的疑問」。


工作簽證行計分制   低技術者難留下


    據他在當地及對英國媒體報道、民眾反應的觀察,認為普遍而言,「英國人就好簡單,覺得政府有道德責任,另一方面是實際些,覺得東歐人要得,點解唔要香港人?」英國脫歐一役,想跟歐洲劃清界線,似乎給人不歡迎移民的印象,然而他說經歷今年的疫情,現在英國移民政策方向是矛盾的。「疫情發生之後,英國日日拍手掌,感謝醫護及堅持返工送貨,或在超級市場上班的職員,那些很多都是歐洲人,但唔好彩是內政大臣推新移民法,要求工作簽證要計分制,將來歐盟的人無技術唔該走先,整件事便引起民憤。」他續解釋,長者看護人數不足,而這些勞動者多是東歐人,「政府就說會設特別制度,低技術的不能移民,簽約兩年就走,類似香港的工人姐姐大量輸入,那不是很沒道義地當東歐人是『condom』?但沒辦法,因為選舉贏得太盡,要還票」。


    將時間線拉長一點看BNO問題,也許能理解更多。「為何英國這幾年特別着重british national的定義問題,本來與香港人無關,(英國人的)道德責任醒覺是來自加勒比海人。」回到二戰後的世界,英國政府在1948至1971年間,為了重建國家,從加勒比海及其他英聯邦屬地將人運到英國,首批乘「帝國疾風」號(Empire Windrush)抵英的人稱為「疾風世代」,他們得到無限期居留許可,但沒得到當局發出證明文件。「Theresa May做了多年內政大臣,常常跑大數要減移民,因為脫歐前國民討厭移民、難民、東歐人,直至她當上首相,便搞這班人的第二代,要他們證明自己是英國人,不然就遞解出境。」後來政府被踢爆曾銷毁一批1950至60年代移民抵英文件,令這些人失去證明自己身分的憑據,成為非法移民。事件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文翠珊道歉,時任內政大臣盧綺婷下台。這是兩年前的風波,翌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聯署爭取「BNO平權」、法案送進英國議會、全球爆發疫情,一直走到今天。


收緊居留簽證要求   避免濫用


    英國外相開聲說考慮增加BNO持有者權利,懸而未答的問題,是BNO持有者在逗留英國期間可搵工求學的事,若是實行,實際上會否設什麼要求或條件?Ben早前撰文討論「香港法案」時,提及英國移民政策收緊的背景下,如擁有居英權的香港人申請移民當地尚且要過幾關,難以相信政府會不設任何審查讓BNO持有人移英的可能。英國本月再公布收緊Innovator簽證要求,他的同事Billy說為免申請人濫用制度,「現在當局要看到申請者有真實參與投資計劃,證明是始創人等」,亦即更嚴厲地打假。


    去或留,Ben認為還看個人取捨,「我最初住的地方,去任何見到人的地方至少半小時,習慣食飯落樓下茶餐廳的家人都會不慣,至於什麼交朋結友熱熱鬧鬧,亦沒了這回事。放開成長的地方,本來儲了一世人的人際關係,到新環境自然難習慣,但如果無限擴大延續,一世都不會快樂」。不論去留,「走唔甩的話,面對國安法來到,心態、生活、習慣都要調整;移民一樣,到別的國家換了身分,你要欣賞它的好處,接受不好處,作為公民去盡量改變,走兩邊的路,結局都一樣」。他說移民前是「港豬」,到英國生活後亦努力了解這裏的一切。


     BNO的各樣可能,他無意抹殺,「同不同意我講沒所謂,只是想大家知個世界發生什麼事,多看多想」,不要任由情緒解讀事情。香港人熱議移民,做移民生意的他說「金錢上唯有講多謝」,「我反而關心走不到的人如何處理這件事,大家曾說be water,現在要be負能量嗎?我不是銷售正能量,但客觀事實出現了,你又不打算走或走不到的話,是否也要面對,想想不同方法?」Ben嘆如此落力寫post覆留言,「我知係冇咩用,陪下大家咁解啫」,但他相信「香港人,得嘅」。


另一選擇:移民台灣


    移民台灣又是否另一個故事?寰宇移民顧問銷售總監劉碧琪亦言近日查詢量大增,估計比平常多5倍,「meeting room都full到插針插唔入」,當中很多是計劃移民台灣,不過當地的移民門檻同樣愈定愈高,「以前600萬新台幣開間公司就可以,不管賺蝕,如何經營、經營什麼,但也許是因為多了香港人移民過去,很多拿到身分就結束生意,有見及此台灣早前亦收緊資格,開公司一定要維持3年、聘請兩個台灣人、一定要有實體店」。她補充移民像追樓價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這次台灣提高門檻,這個改動很快就被消化,「比我們預期快,通常有移民政策改動,正常市場要適應起碼半年,今次不用半年,只個零兩個月」,香港人就回過神來,申請回復踴躍。她亦收到風,台灣投資移民將進一步收緊,需經營與申請人專業相關的生意,我們向台灣移民署查詢是否屬實,以及今年內會否再收緊港澳移民申請,該署沒直接回應,只重申總統蔡英文的立場,對於「香港人道救援方案」,該署「將全力配合政策執行」。


【人口離散篇】

盼望達人 : 龔立人 抬頭尚有,靈魂內有,自由花在教堂綻放 彭麗芳

盼望達人 : 龔立人

抬頭尚有,靈魂內有,自由花在教堂綻放

彭麗芳 31/05/2020



    過去三十年,在六四那一夜,香港人以燭光照亮維園,但今年因為疫情,或未能如願。


     當限聚令讓公眾上街表態受限制,甚至被檢控,教會或許是最後的避難所。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提倡,宗教團體在六四當晚借出場所予市民悼念,善用限聚令豁免宗教活動的權利。


    他主動跟一些牧師分享建議,有些表示支持,有些回應嘗試安排。


    他細細言說,教會可能的政治憂慮與六四的時代意義,「在當下香港政治環境下,六四強調的價值、參與、透明度、團結和盼望,都有助香港人面對極權」。


限聚令下   神學院首辦六四晚會


    煙雨瀰漫的午後,記者和攝記坐着龔立人的小車,緩緩在中大山頭上斜,龔立人到大學站接載我們,他說不想我們等校巴。甫上車,龔笑謂同學都說他的車是《聰明笨伯》架車(即要用腳行駛)。記者始覺身形高大、頂着大肚子且總是笑臉迎人的龔立人,的確與聰明笨伯主角有幾分相像。


    先到中大神學院拍照,綠色琉璃瓦頂聖堂隱身於靜謐林蔭小徑深處,有別於一般基督教堂,聖堂內擺放流淌聖水的洗禮盆,聖壇放置繪有祥雲與蓮花的十字架,庭椅被彩繪玻璃窗圍繞。龔立人敲響聖壇側面的銅鑼,「咚、咚、咚」, 餘音縈繞聖堂。他解說,每次崇拜前都會敲鑼,以安靜會眾心靈,準備敬拜。


    因應新冠疫情,港府延長限聚令至6月4日,今年無法如常在維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不過,限聚令豁免在宗教場所進行的宗教活動(但場所只能容納一半人數和不准飲食)。因此,這個聖堂在今年六四將會首次舉行悼念活動,活動以泰澤崇拜方式進行,即以短頌、安靜、默禱為主,附以燭光和聖像。活動主要供校內師生參與,但亦歡迎校外市民前來參加。


遍地開花   也是一種民主實踐


    龔立人一星期前的周三(5月20日)在網上發文,呼籲宗教團體在六四當晚,借出宗教場所舉行六四紀念晚會,又提到其實每年香港天主教會都會舉行與六四相關的彌撒,強調借場並非基於政治考慮,只是為社會人士提供一個方便。教會借場予社會活動亦早有先例,如2014年啟動佔中運動記者會,亦是在佑寧堂的十字架下。而他更寄望教會可以用一個更中性的方式舉行六四晚會,「意思即是你搞個六四紀念晚會,不要在後面加三個字『祈禱會』囉」。他期望教會以開放的態度張開雙手,讓非教徒更舒服自在地一同前來參與悼念,令教堂內詠唱的不止局限於聖詩,而是可以同唱《自由花》、《血染的風采》。


     龔立人不諱言,每年維園大型燭光悼念晚會極具象徵意義,正是中國當局如何兌現「一國兩制」承諾的晴雨表;在宗教上則是彰顯對受不公義對待受害者的同情與理解。縱使今年燭光無法照遍維園,龔立人堅持我們要把握遍地開花的珍貴之處——公民參與。「以前你只要人到就可以,但現在變成你要刻意地去做、去想借不借地方、如何進行、找什麼人幫手。」即使當晚只是簡單地走到樓下高舉蠟燭也可以,「這亦是你好主動、自發地去做的事,亦是我們稱之為的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


    他參與的另一個組織香港基督徒學會,亦會在六四當晚在教會以一人一故事劇場方式,邀請參與者說出自己的故事,將自身故事加入六四回憶,尋找記憶的連結。


狹縫中悼念   教會不避政治


    原來,六四紀念館現址是由龔立人以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身分拍板售予支聯會。因此,龔立人說原先打算今年主動聯絡支聯會,一起游說其他宗教團體借場舉行六四紀念晚會,但他發現不少教會都未準備好,因此放棄念頭。「去年8月運動期間,程翔、張達明都曾來找我,想我幫忙邀請教會團體成為北角遊行隊頭,因為擔心北角的(白衣)人走出來,好大鑊。我當晚都找了些教牧出來傾傾,最後傾唔掂。」


    六四悼念是政治活動嗎?說話素來溫文的龔立人語帶焦急回答,六四悼念固然有政治成分,「我是做記憶研究(memories studies)的,回憶一定和政治有關係,因為你選擇哪件事去回憶、你怎樣去回憶都是政治」。只是,他覺得教會不應該被政治主導。「教會可以對六四沒有立場和回憶,單純只是借出地方。永遠都是問番一個好基本的問題,究竟我們的教會在這一個時代裏面,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我們的初心是什麼,就去做啦。」


    開放教堂,令他聯想起兩德統一前的東德教會——1978年東德政府和教會達成協議,教會成為當時不受共產政府直接控制的獨立組織;1989年10月9日星期一下午,東德萊比錫聖尼古拉教堂湧入大批民眾,參與富勒牧師(Christian Führer)的和平禱告,禱告結束後,人們手持燭光參與和平示威,促成後來結束統一社會黨40年東德的統治。龔立人曾在1991年到萊比錫居住半年,他直問富勒牧師覺得自己被民眾利用嗎?富勒牧師堅定否認:「我從來不覺得我們的教會被人利用作為他的政治目的,我們的教會從來是被上帝利用了。」


    龔立人舉例指,不少受國家壓迫的人民都各自找到方法,在狹縫中悼念和承傳集體回憶,教會在當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1973年智利發生政變,皮諾切特軍政府上台。智利教會每次聖餐時不止紀念受苦的耶穌,同時營造氣氛紀念被軍政府殘害和失蹤的人民。同時,在智利天主教會保護之下,婦女在教會內做針織工藝製作,藉此記載並向外傳達受軍政府打壓的故事。


    以至波蘭,一個在地圖消失120年的國家,由1795年被瓜分至1918年復國,人民亦是透過信仰傳承集體回憶。例如1980年,波蘭成立團結工會,在教會場所內議事,工會甚至要求天主教會派牧師照顧工會人員。「在很多共產政權控制之下,教會往往提供對抗極權的重要想像場景和空間。」


最具影響力的威脅,在心中


    龔立人坦言文章刊出後,馬上收到朋友提醒:「喂,你咁樣搞法,會不會是政府引蛇出洞呀?政府可以找出哪些教會最鼓動呀?」自去年夏天反修例運動,部分香港教會因支持運動屢受抨擊,尤其去年9月中國官媒「環球網」刊文嚴厲批評香港教會介入運動;本月14日葉劉淑儀亦撰文將抗爭比擬為黃巾之亂,並把輿論矛頭直指支持抗爭的教會。教會難免變成驚弓之鳥,擔憂舉辦六四晚會惹來打壓。


    不過,龔立人相信這些抨擊只是恐嚇居多。據他觀察,相比大陸嚴格箝制宗教的方式,港府對待宗教的方式偏向柔性,主要是引起宗教團體自我審查,而不會像現在對待新聞自由的處理手法,「因為政府對宗教的做法,是無可能只針對一個宗教去做,而是適用於所有其他宗教,因此要控制亦不容易」。


    龔立人提到,文化研究中有一個說法,最具影響力的威脅從來都不是看得見的行動,而是那些隱藏的、無法被定義的,已內化在心中的威脅,例如自我審查。因此,他希望在政府實質干預前,教會不要太快自我規限。


廿六歲期待,落空   信燭光不滅,流傳


    57歲的龔立人尚記得,1988年他和一班有大學背景的香港基督徒朋友決定,要到外國留學,他翌年底擬赴英國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讀碩士,想多讀書裝備自己,因為當年擔心九七回歸後,不知道香港會變成怎樣,希望在回歸時幫助香港社會面對日後的改變,「有一份使命感,是當時的學生比較普遍的,不是像現在好多學者是為了自己尋求知識和做研究」。


    六四那年,26歲的他亦有參與5月21日100萬人大遊行,支持民運學生,當時香港人口只有500萬。他還記得自己曾想過上北京支援,但最終沒有,「青年人呀嘛,無夢想嗰啲就唔係青年人」。 當時他和好多香港人一樣,都期待着中國會變,期望中國實現民主化,可惜以悲劇收場。


晚會是平台   承載尋公義的人


    「六四無錯是一個歷史時空發生的事,但它亦都可以超越歷史時空的。因為事實上六四晚會中都會講零八憲章、維權人士,他們都不是和六四有關。但六四晚會成為一個平台去承載這些不同受到不公義對待或者尋求真相的人,六四就是尋求真相。」六四對香港社會的含意隨時間改變,昔日香港研究六四多集中當年民運如何影響港人的集體身分塑造,例如2011年李立峯、陳韜文、鍾庭耀的研究發現,好多人都說六四是港人的道德覺醒。但時隔8年,袁瑋熙、鄭煒去年發表的六四研究反映,學生組織退出維園六四晚會,不僅導致年輕參與者減少,而且還威脅到六四是否仍可為港人提供集體身分。


    而龔立人相信,六四仍然能夠為香港人建立集體身分,只是從以往以中國或香港人的國籍界定身分,變成用公義、法治等價值界定我們是什麼人。他指出反修例運動中一直強調的五大訴求是香港人需要透明的社會、市民參與民主進程、司法公正與手足團結的力量,這些價值其實全部是六四學運中呈現的價值。


    雨傘運動後,本土意識抬頭,支聯會的六四晚會口號「平反六四,建設民主中國」為人詬病。龔立人說起他的好友、台灣「二二八事件」和解推手蘇南洲在今年2月過身。1947年2月28日至5月16日,人民因不滿政府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引起大規模示威活動卻遭國民黨政府大力鎮壓,造成兩萬名平民死亡。蘇南洲在1992年促成二二八紀念音樂會,讓時任總統李登輝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表達慰問。


    龔立人憶述每次二人相見,蘇南洲都問他:「你們香港人每一次搞六四燭光晚會,你們有沒有想過,有什麼行動真的促成到訴求真的發生。你要政府道歉,他一定不會道歉的;你叫中共認罪,一定不會認錯的,一定要諗到條橋讓他落台。」龔立人總是向蘇南洲推說,香港與台灣政局不同。這次,他向記者幽幽的說,香港人或支聯會的確是時候要想想有沒有可行做法。


■後記


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


    訪問從午後談到黃昏,龔立人辦公室窗外噪鵑亦已淡出,鳥聲變成蟬鳴。牧師總予人暖心印象,令記者訪問龔立人之前暗自準備兩包紙巾,但他的話語比想像中冷靜沉穩,說話並不煽情。


    在訪問途中,他問你不覺得維園六四晚會其實很像一場超度嗎?記者搖頭,他分享說「有時六四唱歌突然之間,嗯,我太太經常說好像唱《自由花》時,樹就會郁」。這句話讓記者心頭一緊,因為在翻閱資料時,見到他2001年曾出版《眼淚並未抹乾:一個受苦者的聲音》,記錄自妻子患上癌病至逝世這段時間,他向上主的一連串提問,書中寫道「病痛、厄運、苦難,從人性的角度看,任何時候都是荒謬的。」


    他說最近在看美國記者Louisa Lim的書,書中記載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事件,北洋政府武力鎮壓示威者後,魯迅寫道:「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多少的利息!」龔立人希望將這句話送給香港人和六四倖存者,他覺得對於六四,盼望是重要的,盼望不是你期望必定會實現什麼,「而是當別人說沒有可能發生時,你要告訴自己有可能;當別人說有可能發生,你要說我正在爭取的東西是more than that(不止於此),我覺得這個就是盼望」。


皇帝的仙丹——國家安全法 葉蔭聰

周日話題:皇帝的仙丹——國家安全法

葉蔭聰   31/05/2020



    人大會議於上周四表決通過「港版國安法」,授權人大常委制定在香港實行的國家安全法及執行機制。本地輿論聚焦在北京繞過香港自行立法,直接把國安法列入「附件三」,違反「一國兩制」,同時,擔心此法侵害公民權。「一國」壓境,控制社會,壓縮個人自由,已非始於今天,只是時間及程度而已。但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這是一頁奇特的「國家安全」歷史。


    2003年時,「二十三條」立法的理由,大約有兩個背景,一個是憲制及國家責任,另一個是「反恐」。前者雖是《基本法》訂明,但卻是抽象責任,無法說出迫切性;後者空有美國「911」恐襲的氣氛,但對當時的香港也太遙遠。到了2020年,終於有跟國家安全好像相關的危機:「港獨」及「本土恐怖主義」,而立法機關的工作又因為政爭而陷入停滯,既然緩不濟急,所以只有中央出手。


    但是,這麼一個轉折,「國家安全」含意便大變了。本來是防範外來的威脅,但如今的「港獨」以及「本土恐怖主義」卻是如假包換的本土威脅,反對派都理解為北京與香港政府治理失敗的結果。「外國和境外勢力」說法含含糊糊,連哪一國,是境外什麼勢力,查了大半年,都沒有半點確實證據,便急着搬出國家安全法。恍如廣東話歇後語的「酒樓例湯」——整定。


    以歷史眼光去看這道「例湯」,其實是西餐。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被建制派宣傳誤導,以為西方國家也有國家安全法,我們也有很正常呀!現代國家主權體制及概念起碼有幾百年歷史,但國家安全卻不到一百年的歷史,它是有特定的政治議程的。


美建國安系統輸出反共


    「國家安全」的起源,一般論者追溯至美國1947年訂立的《國家安全法》(National Security Act)。在二戰以前,美國主流意見是盡量避免介入歐洲的戰爭,反對大規模及系統化的徵兵與軍事擴張。最初提出以「國家安全」之名,動員及整合全國的政治、軍事及情報機關,只有些不成氣候的民間團體,以及由大學教授赫林(Pendleton Herring)為代表的少數精英。即使是名動一時的「威爾遜主義」,主張美國為民主而戰鬥,支持弱小民族建立國家,抵抗專制強權,在1920年代時,也是選舉毒藥;民主黨的羅斯福在1932年的總統選舉中,要藏起威爾遜留下來的外交遠景及政策,才能勝選。但是,1937年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以及1941年日本珍珠港偷襲,震動全國,除了讓美國更決心對外參與二戰,羅斯福政府更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以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及國家安全局為核心的「珍珠港體系」(Pearl Harbour System),打造一個中央化的國安系統。到了戰後,更因為要防止共產世界的興起,得到進一步擴張。


    美國的精英打造國安系統的同時,擔心內裏有大量類近極權國家的手段及技術,會侵害美國自身的民主價值與制度(儘管這些當時只能保障白人中上階級)。事實證明這些擔憂是合理的,在50年代的麥卡錫反共愛國運動中,大量異見人士被指為串謀共產黨,逼害、關押甚至處決過叛國者或間諜(如著名的羅森堡夫婦案)。不過,在起碼的民主制度監督下,它對美國社會的侵害,遠不及美國以外。在美國引導下,各國建立起這個「珍珠港體系」,整合全球的冷戰部署,以圍堵共產國家,包括亞洲太平洋地區。


成為對內控制國民手段


    例如,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扶植的南韓政府馬上訂下《國家保安法》(1948),禁止共產主義,以及監禁支持北韓人士。同年,中國國民黨雖沒有立國安法,但實行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國民黨可以不受憲法約束對付反政府人士,這條款由國民黨帶到台灣,形成長期白色恐怖,該條款至1991年才正式廢止。同一時期,英國在馬來西亞半島為了對付馬共,訂立《緊急條例法令》,容許執法部門對叛亂者不經審訊作預防性拘禁,此法成為1960年馬來西亞獨立後的《內部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明確引入「國家安全」概念,該法到了2012年才廢除。1965年新加坡獨立,保留此法遏制異己,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活躍的左派,直至今天。


    因此,國安體制有着反共的歷史根源,並輸出至世界各地。隨着時間過去,其政治議程愈來愈不清楚,而是變成好像任何國家必備的部分,甚至與主權混為一談。究竟它真的抵禦了多少敵國,難以說清,但是,它卻成為一套對內控制自己國民的非常手段。因此,它為中共所用,雖有點諷刺,但卻不令人意外。


    中共本來也不像冷戰另一邊的西方國家,強調國家安全。對自命共產主義者來說,革命才是根本。中共接過了1927年國民政府的反革命法例,早於井岡山時期,已訂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建國後1951年,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也配合把人民進行階級成分分類及管理的制度,50年代初有鎮反運動,文革時,「反革命」就是黑五類,遭長期監視及剝奪各種權利。當時的中國既沒有市場,也沒什麼民間空間,因此,除了中央調查部與國家政治保衛局,日常依靠城市裏的單位,以及農村的公社及生產隊,已大致能控制住所有人的思想及活動。


    直到鄧小平重新掌權,初時還承襲毛澤東時代的制度,把反革命罪寫入刑法中。由北京之春至八九民運的異見人士,仍然多是被控反革命罪,例如六四後劉曉波與王丹等都是被判「反革命宣傳煽動」。但是,這套制度的名與實開始有問題。首先,中共革命旗幟褪色,只能借舶來的「國安」一用,80年代初組建國安部,1993年立下《國家安全法》,漸漸取消反革命罪。同時,市場及民間空間漸漸擴大,農村既無公社生產隊,城市居民也難再綁在國家單位之中。90年代末法輪功事件後,中共震驚之餘,匆匆在公安局裏建立覆蓋全國的「國內安全保衛大隊」,簡稱「國保」,受到中央的所謂「610辦公室」統一指揮,進行法外及體制外的情報工作、抓捕及拘禁行動。同時,由江澤民訪美後開始,中共決心模仿美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先是成立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到了習近平上台後才正式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決策及協調全國的國安工作。


已沒什麼問題非國安問題


    因為政治議程變得愈來愈不具體,很多時候要打擊的對象是誰也不是很清楚,但國安體制卻會不斷自我膨脹。雖然體制宣稱對付外敵,但這種膨脹尤其容易發生在一國之內,因為任何法外活動都容易進行,公權力也能如入無人之境。例如,當年法輪功事件後,國保的編制及預算在周永康領導下便迅速膨脹,傳說單單監控盲人律師陳光誠便花了五千萬;到了今天,在網上說幾句反動言論,絕對有可能被國保約談「喝茶」,甚至抓捕及拘留。膨脹的邏輯與原因很簡單:什麼問題都可能變成「國家安全」問題,而「國家安全」問題變得愈來愈多,國安人員不守法無底線的行動愈多,也製造更多新的「國安問題」,要花費的人員及資源也會愈多。到了最後,已沒有什麼問題不是「國家安全」問題,這也能解釋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例如新疆的再教育營、社會信用評分體系等等。


    需要「港版國安法」,其實是一種假裝「國家安全」不證自明,並不斷內化、強化及自我製造國安問題的邏輯。比起理解及政治上解決去年的反修例運動,把一切冠以「國安問題」,更顯得省心。而且,既然只剩香港這個還沒有完全覆蓋的地方,當然心癢難耐,冒着與西方國家衝撞也要亮劍一試。原來的中港政治問題沒有解決,祭出「港版國安法」,打擊的不會是極少數,而且會製造出更多誰也沒有預料到的「國家安全」問題。


    人們說習近平是大帝,如果他真的是皇帝,那麼,「國家安全」就是古代帝王常服用的丹藥。既然是方外仙人煉造的,吃後能行氣活血,又能健體壯陽,甚至說不定能長生不老,只好愈吃愈多,結果如何?讀過歷史或看過古裝片的當然可猜一二。

2046列車開往2047消失的房間 潘曉彤

2046列車開往2047消失的房間

文 : 潘曉彤   圖 : 何倩彤     31/05/2020

 


   「開往2046的火車,是開往回憶的火車,去2046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回失去的記憶。」電影《2046》上映當年,影評人曾肇弘在電影院走出來,沒被戲中低調隱喻震懾,「甚至可說是gimmick,只有我們香港人才明白,海外觀眾未必知道那組數字是個密碼,但不知道也可能沒什麼影響」。他大概沒料到,這組數字的含義在得不到國際理解的時光倒是美好的。


    全國人大周四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港區國安法」後,幾日來連場大雨。有人憶起1997年6月30日的那場戲劇性大雨。前港督彭定康仰望英國國旗緩緩降下時眉頭深鎖,沒撐傘沒戴帽的他站在雨中完成告別儀式。「港區國安法」的頒布,有人認為打破50年不變的承諾,正式宣告一國兩制結束。


    那個似是遙遠的2047年忽爾臨到,在我們比想像中青春之年。


    浸大人文及創作系駱頴佳博士記得,人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2047甚至沒抱有任何想像,少年的他問過大人50年之後會點樣,沒人在意,「正常的,當97還未到,還去想2047咩?未回歸時想的是回歸後馬照跑舞照跳,保持香港繁榮安定,2047其實是在近十年香港這樣變化時,大家才去想多少少之後會點」。《2046》在曾肇弘印象中是沉溺的,角色一如王家衛其他電影裏的「不太向前」,當下香港,他覺得更值得重溫的是許鞍華的《投奔怒海》,裏面講及越南在共產黨統治下,有新經濟區,「有點似特區,說那裏好民主,好好環境,欺騙外國人,最後發覺好黑暗好腐敗,好多人遇害遇難要逃亡」。


    網上流傳一幅meme圖,天真小男孩淚眼問爸爸,1997+50為什麼等於2020,爸爸擁着安慰說,傻孩子,香港人也計不懂。不知道退休教師區龍宇讀書時數學科成績如何,但他早就算出1997+50不會順理成章得出2047,「從來都認為所謂一國兩制只是共產黨暫時的妥協。北京1947至1949年之間打贏內戰,解放一個城市會點做的,不難理解套路」。2047年,他會是個九旬老人,但他早就知道自己不會帶着垂老之身經歷「香港的2047」,今年他64。


幾個階段大清洗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許多人認為象徵一國兩制的壽終正寢,感慨2047年提前到來,區龍宇豪言從不認為北京會落實一國兩制,在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前一年,他和新苗社的朋友仔一同編撰小書仔,宣傳爭取主權歸人民和香港人自決的思想,那個年代,他已意識到香港人必須民主地決定自己的前途。97前夕,眼見勢成水火,他開始冲凍水涼的習慣,「我們意見在北京眼中稍微激烈點,預備可能要被佢拉」。記者問在巴士上受訪的他,有了「港區國安法」以後還敢不敢在巴士上高談闊論?他乾笑幾聲,說預料將會發生幾個階段的大清洗,先是反對派,再是公務員和媒體。


    說到「兩制」的結束,民主黨創黨成員李柱銘認為必先了解它的由來,不厭其煩地重提歷史,指當新界租約於97年到期,英方必須交還,但香港和九龍則無限期割讓給英國。中國恐防英國只歸還香港九龍,香港人還是會大批移民,投資者也跑掉,戴卓爾提出交還條件是讓英方租下港九新界50年,李柱銘推論這就是「50年不變」的來由,「鄧小平會話,你提50年,好,但50年我不租給你,你不能管,但我也不管,給香港人自己管,這就是『港人治港』」。最終氹掂英國。雖然是國際條約,又在聯合國登記,得到多國支持,李柱銘多年來都放心不下,認為一國兩制行得通,民主是先決條件,「特首和所有議員都是普選產生,逢從政都想繼續做下去的嘛,由市民選他們出來,逢有香港與北京的衝突,香港領導人不能不得站在香港人這邊。咁多個特首都是中央揀的,怎敢向北京say no?」


    因此,他對2047之前的日子從來未敢抱有太美好的想像,而2014年6月國務院以7種語言發表白皮書,提出「中央政府對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權有全面管治權」開始露出端倪,「即是不玩鄧小平的規則啦,鄧小平是港人治港,現在是黨人治港,鄧小平給港人高度自治權,我就給中央全面管治權」。李柱銘翻閱白皮書,一句句讀出「得人驚」的條文,包括要求行政長官、主要官員甚至法官在內的「治港者」主體效忠國家。「一日未做,我一日還有點希望。」但作為具體執行方法的「港版國安法」日前頒布,叫他回頭時看清,原來6年前已經「話了你知」。


「一國兩制 未clear cut地結束」


    「一國兩制是不斷演變的,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管治之下,和97之後都有轉變的。」周永新教授似乎不太意外,他認為中央政府推行「港區國安法」也只是因應時勢,認為「搞到今日咁」責任最大是特區政府幾次嘗試立法都搞到一鑊泡,「給你22年,都不能立法,而北京覺得已經去到危害國家安全,有些行為和做法是衝擊和挑戰到底線,比如遊行時搖英國旗,才行這一步」。曾就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員、特區籌委會成員以及全國政協委員的他自言「somehow都明白北京做事的方式」,「涉及底線就完全沒有轉彎空間,不會跟你討價還價」。他認為即使措施強硬,此舉仍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進行,「現在立法的四五點,其實都是在23條裏面的。在它的權力範圍內做的,好明顯維護國家安全是可以」。但繞過立法會、設立執法機關,也不足以說明破壞了原有制度?「如果道理講得清楚明白,合情合理,我覺得香港人可以接受」。


    時事評論員洪清田一樣早料及事態發展,知道中國當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根本不了解自己答應的,在現代社會制度上實際指涉什麼,實踐承諾時要做的事自己其實無法忍受,答應是因無知,也因想要穩定局勢而作出的政治策略。雖然如此,他亦否認憑《國安法》的頒布可定論一國兩制死亡,「一國兩制伸縮性好大的,未clear cut地結束。要同化香港,還有好多劑,這會是幾十年持續的continuous process」。然而,將香港收編成中國城市的過程,他倒曾以為自己呢世人都看不到,大限提前到臨,他坦承可親歷自己多年來的預言發生,其實痛快,只是料不到習近平竟犯了和毛澤東一樣的晚年毛病,急於在有生之年完成大業,如此荒唐地失去自制和反省能力。他雖也預見最終會發展成一國一制,習近平總有一天會下台,也就有轉機,即使不知要花幾多年,洪清田將事情放在更廣闊的、人類文明的時空框架裏看,抱持樂觀:「我相信終究香港的優勢會被中國採納,香港會帶着中國走進現代化,融入世界,做一個習近平所講的『可親的城市』,否則人類歷史就大鑊,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戰。」


    大限提前,電影中那班神秘列車也許依舊定期地開往2046,但周慕雲的2047變成了消失的房間。曾肇弘也不悲觀,認為與其溫水煮蛙,早日翻出底牌也不是壞事,「我們都還未太老,還可以承受得起衝擊」。這天比想像中早來,但「光復」之日也因而提前,「相信『光復香港』這件事,如果這樣的演化速度,我想起碼我可能都有命見啩」。

Xinjiang 1980 帶着相機 替族群整理一本「家庭相簿」 潘曉彤

ways of seeing:Xinjiang 1980

帶着相機   替族群整理一本「家庭相簿」

潘曉彤   31/05/2020



    「當日常的一切,變得不再理所當然……」攝影師黃勤帶重新整理一九八零年新疆之旅拍下的幻燈片,出版攝影集《Xinjiang 1980》,臉書上拋下一句這樣的感慨,當時他並未知道新書發布會也將因限聚令延期而被迫取消。新疆如今也許面目全非,黃勤帶也沒能如一九九九年,在六四事件十周年之時重臨舊地。世事多變,但照片可以見證。


1. 帶着異域風情好奇出發


    「六十開外的小弟,負責審視及整理年輕攝影師黃勤帶在一九八零年拍攝的新疆幻燈片檔案,感覺是特別的。」臉書上的黃勤帶常謙稱小弟,為新出版的攝影集《Xinjiang 1980》宣傳,總帶着一種抽離的角度回看那個年少的自己。其中一則,他上載了一張合照——年輕的黃勤帶還沒戴眼鏡,頭髮蓬鬆,露齒而不太自然地笑,站在幾個新疆人之中。他左一掛右一掛,頸上還非常專業地掛上一個測光機。樹下這幾個人,後來因為幻燈片不善保存而變質,都被染成了浪漫的粉紅。那是他第一趟遠行,在二十三四歲之年,隨着中國一九七零年代末開放,讓手持回鄉證的香港居民到境內旅行,他帶着從前讀過的詩詞歌賦異域風情的想像出發,也的確如願看到了《西遊記》中的火燄山、女兒國。當年他由香港到深圳,由深圳到廣州,由廣州到西安,由西安去蘭州,轉乘了幾趟火車,經過吐魯番到達烏魯木齊。「返去都論盡㗎,去一個地方,都是住指定對外的旅館,到埗後要去最近的派出所登記戶籍。據我記得,我是第五個香港人去到喀什的。出入口過邊境都好嚴,入境時帶什麼相機,什麼鏡頭,全部要填。你想像,一個好像鎖國的狀况剛剛開放。」



2.開始復蘇 清真寺牆壁留文革痕迹


    四人幫倒台,鄧小平復出,內地各省市陸續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在黃勤帶依稀的記憶中,途徑西安時,街上的人幾乎穿統一得像制服的藍色布衣、踏單車,「西安算是大城市了,內陸少少、再邊那些差不多可說是還處於文化大革命過後的狀態,復蘇是在經歷一個滯後的過程」。他說,境外人只能用外匯券消費,包括買火車票。同行的朋友因公事率先結束行程,黃勤帶於是手執對方轉贈剩餘的大疊外匯券,獨自往南疆出發。


難忘喀什古城樸素風景


    眼前的黃勤帶比照片上的多了一圈白鬍鬚,眼神卻比年輕時更堅定矍鑠。從小布袋裏拿出新鮮印好的攝影集,與記者一頁頁地回顧那趟記憶模糊的旅程。相集中只見少數的名勝,比如記錄了這位攝影師走進香妃墓近距離觀看棺木的腳步,其餘大多是城裏的日常靜景,有牛羊在山脈映襯下的草原上低頭吃草;有戴頭巾的婦人在屋外圍坐在小板櫈上搓點心;有只見灰濛天色的廣漠;有孩子們圍攏在具中世紀色彩的喀什古城市集檔販前,背後人山人海,還有駱駝在烈日下拉着木頭車往鏡頭一步步走來。


    一個月的行程裏,黃勤帶去了看清真寺,也流連不同市集,他記得有些仍然保留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見到有人在地攤販賣民國的銀元。相集裏,更多的是靜景和人像,有三五成群的群像,也有定神看着鏡頭的近距離獨照。從攝影集中,大概能推測當地物質貧乏,人們打扮樸素,甚至會赤着腳在沙地上行走,年輕的黃勤帶舉機遊走其中,倒沒想太多,事隔多年才察覺文革的痕迹。他翻出印象深刻的一張,畫面上是牆壁異常乾淨的室內空間,兩個人跪在氈子上,「是回教廟,人們去崇拜。其實文化大革命期間應該是禁止了的,牆上啲嘢應該全剷光了,廟裏原本應該有裝飾,回教應該好多色彩。我當年去到可能覺得好粗糙,這些活動可能才開始零星地出現」。他翻出其中幾張,說明那是宗教儀式,「回教每日念經後的一個動作,用水清潔口腔和臉」。那幾張照片,都在定格拍攝人們蹲在河邊、街邊嗽口洗臉時,水花濺開的瞬間。



3. 照片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


    自二零一六年起,從探索藏傳佛教的《Vajrayāna》、回歸十周年時回望昔日港澳的《皇后旅館》、紀念福島事故七周年的《fukushima》 到英國檔案館《Secret香港樞密1842-1997》,黃勤帶每年堅持出版一本攝影集,靠上一本的盈利支持下一本,一年復一年。當年黃勤帶拍攝福島災後景况,用上了寶麗來停產後重新生產的impossible底片,由於技術轉移未成熟,顯影和顏色皆不穩定,黃勤帶曾寄予這批異色的成品一道隱喻——現實無法掌控、肉眼不可見的破壞。今年出版的《Xinjiang 1980》是他最早期的攝影檔案,以柯達Ektachrome幻燈片拍攝,他笑說並無深意,「當時覺得用幻燈片好像專業點,當然幻燈片都有分真正的專業和業餘,這其實是業餘的幻燈片。幻燈片的好處就是存放的壽命長一點,我即使存放得不好,即使有少少變色……」


    後來隨太太進修離港,先後旅居倫敦、日本、澳門多年間,這批幻燈片曾輾轉交由不同朋友收容,甚至深埋過天台屋的角落,今天終見天日。黃勤帶認為除了整理攝影經驗的個人意義,更希望為消逝群族整理屬於他們的一本「家庭相簿」。「我看新聞,新疆近三四年,本身可能生活形態、當地人、宗教信仰、風土人情都有急遽改變。嚴格來講,我當年見到些痕迹,現在可能是新一波變化」。他感慨如今喀什像新加坡的牛車水、澳門的福隆生街那樣的舞台化和商業化,叫他設想,這本相簿有一天能落到當地人手中,「想為他們整理族群的記憶,讓他們看到原來當時我阿叔是這樣的,原來我們當時住在這樣的地方,好窮吓,會讀《可蘭經》,曾經的影像,他們有過的宗教、尊嚴、儀容、生活、建築,或者氣氛」。由是,他編輯時以呈現當時當地的氛圍為首要考慮。「好多事大家現在看到好像很理所當然,這本書,你看上去理所當然的事物,可能已經消失了。」這些照片透過記錄人事的在場說明了世事無常,但眼前這位檢視者黃勤帶卻非常理性,強調影像其實並沒有過去式,「消逝」只屬於語言的世界,「在影像的世界,因為每次你看一張照片,即時、當刻的聯想反映,使照片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



4. 年輕率性 拍下新疆人美態


    當下回看照片,黃勤帶覺得驚喜,原來當時隨意、直覺地拍下了新疆人神態的美麗,「當時物質不多,但人們還是很有尊嚴,有自己的儀容,企企理理,盡量令自己得體」。照片集裏的人物,往往與鏡頭站得很近很近,正經八百,黃勤帶笑說若他是個攝影導師,看這個年輕的黃勤帶,真係好鬼老實,正正規規,「所謂人像鏡,大概是85mm-135mm左右,我很久沒有用這種鏡頭,其實幾有侵略性的。後來好少這樣影人了,但都是幾好的表達方式。發覺對人當時比較有親切感,又自然點。對啊,看上去角度很普通,但這種尊嚴、莊嚴,不是理所當然的」。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般,黃勤帶笑說「懷疑」自己當時跟當地人相處得不錯,當突發記者時所受的訓練,除了讓他懂得憑直覺與新聞觸覺捕捉畫面,也使他更懂得與採訪對象溝通,今天的他覺得自己未必做到,寧可不經意地拍snap shot。


    年輕的黃勤帶也真的率性,相集中的一張,拍下了一群少年赤着身在泥色的河裏暢泳一刻,照片沒告訴觀眾,鏡頭後的那位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下一秒也脫下衣服縱身其中,被來自雪山、極其冰冷的河水嚇得立刻上水。那個年紀的他初出茅廬,沒太多煩惱,在報館當記者,請了兩星期大假便出行,在當地發個電報給上司說旅程有點失預算,最終逗留了一個月,回來被上司大罵一場後,又是一條好漢。旅程結束不久,這位大開眼界的少年申請轉職攝影記者,做了一年,便向公司申請貸款,停薪留職,專程前往日本學習攝影。



5. 好的照片 跨越那件事本身


    紛亂時勢,對於真相,竟可出現截然不同的詮釋,攝影可以做什麼?訪問前幾天,黃勤帶為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的二零一九年度新聞攝影比賽擔任評審,經歷了十一小時的馬拉松式評選,選出了一系列得獎作品。真相在前,他認為現場即時的見證固然重要,這是新聞攝影的原點,「即時見證一件事,照片作為完全檢證的功能是不是大得咁緊要,不知道,但起碼讓人知道當時是這樣的,這是我們新聞攝影師現在最重要做的事」。但記錄有不同層次,他想起了一九八九年的自己,因為採訪體育賽事前往北京,返港後告了大假再次赴京,「那次很特別,我完全不是拍新聞照片,但不是新聞照片,是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呢?」他說好的照片,可以跨越很久,比如越戰不純粹記錄一場攻防戰的戰役,留下的,往往跨越那件事本身,「純粹事件的紀錄,當事件變質後意思不會好大,但唯有存在一些永恆、人的普遍性,就留得低」。他舉例說,一個人舉槍指住另一個人,那張照片記錄的就不止是一場戰爭,而是說明了人對人可以做出這樣的行為。合上相集,新疆一九八零年那些注視鏡頭的目光,依樣雋永。


同場加映:游走在法律與貪腐之間的「警界線」 英警匪燒腦劇Line of Duty 謝弘一

同場加映:游走在法律與貪腐之間的「警界線」 

英警匪燒腦劇Line of Duty

謝弘一   31/05/2020


    這個月,警隊不少行動都給予巿民一種「劇場感」,由接連在廢棄校舍搜到爆炸品而造成的「恐怖主義」發展觀,到警隊「清理門戶」模式的拘捕反黑警長集團藏冰毒案,涉及在酒店及家中私藏25公斤即如「五包大米」的千萬冰毒,相信無論在武漢肺炎疫症期間有沒有去搶過米的巿民,都可以感到那份重量及荒誕。


    這些勁過電影橋段的警察 「暗黑面」 情節,市民好難在大台播放的 《機場特警》這類陽光正能量警劇中看到,現况反而處處都近似英國話題燒腦警匪劇 Line of Duty 的情節及探討,當中刻畫警隊結構內潛規則及執法 「界線」 的內心角力,其張力是《無間道》也不能媲美。


    Line of Duty (下文簡稱LOD ) 顧名思義講警察執法期間的故事,在 田Netflix 的劇名爲《重任在肩》,在 FOX 的劇名爲《反腐先鋒》,主要是講警隊中反貪內部調查組 (劇中稱爲AC一12的部門) 的人與事,涉及警察游走法律邊緣及個人在權力慾望掙扎的故事。


    此劇在2012年首播,8個年頭以來已播了五季,新一季受疫情影響拍攝停頓,未知年底能否如期播放。此劇原本只在BBC Two播放,因口碑太强至2017年即第四季時甚至在 BBC One播放,其中一集有千萬人觀看,重點是被Netflix睇中購人,而令活在「警察世界」的港人都可以看到。



    不會如大台劇般停留在「俊男美女式」特警受訓時深厚情誼、戀愛火花之類的老土「劇情」,LOD男主角Steve並不高大靚仔,造型爲實幹模式差佬,劇集一開始講裸露現實,本來任職反恐組沙展的他因「唔識做」,拒絶在法庭作供時就同袍殺錯良民案中扮失憶,因而被邊緣化,才出現被AC一12部門主管留意而加人內部調查工作。


    女主角Kate爲搏紮女警,雖然家有幼兒,面對探員 「兄弟班」男人天下,要上位收風要去酒吧一起飲酒搭訕及被奚落,處處搏盡爭取表現,女警在男性主導下警隊結構中,如何小心在夾縫上位的角色。

 

    LOD這套燒腦劇寫到警察制度內潛規則及人性內心掙扎,創作人 Jed Mercurio 原本爲醫生,曾任皇家英國空軍,初期以筆名寫醫院劇集,而LOD有他曾任警察的朋友做顧問,出橋講警隊中的人性及關係,爲免不必要觸動警察單位的敏感心靈,劇中無講明屬英國哪一地區的故事,故當然不會如港劇般有PPRB警察公共關係科官網做「正能量」的海量宣傳。


    全劇的特點是故事突顯出警察與法律及道德界線之間的關係,究竟是遵從「警界」內的潛規則的線,還是警察在社會法例下的不可踰越的一條 「界線」,向來都是一門真正的警 察自修課 ; 而內部界線又會隨機構文化及主管而浮動,劇中涉及貪污及勾結黑幫的行徑,從來不是一個corrupted cop貪警可以做到的事,調查每每順藤摸瓜,追查上去都是一幫又一幫人馬的勾結,甚至追查到有警高層的撐腰,亦有 「最佳凋查員 」 幹探的外遇是黑幫的會計師並慘死,以及AC—12主管與警隊高層的一些交易。 


    回到現實,市民不用看燒腦警匪劇也可以知道,收藏五包米冰毒的警長,絕不會是單人匹馬就可以做到瞞天過海,略懂刑事程序也可知證物收藏涉及專人處理,封存及查收,如認真查上去不難摸出一大組涉案人員 ; 公眾或許意外是, 當早已扮睇唔到聽唔到公眾不滿的濫用警力的警隊,卻又突然高姿態「痛心及震怒」,反而 過去一年大量的警暴毆打傷人投訴可以「無痛及失憶」 處理 。 這些環節,可能涉及程序及人性掙扎的英式燒腦劇,都未完全追到,或許要加看中式權鬥劇才可以展示那份扭曲的由來。 


29.5.20

一步一腳印   能走多遠便走多遠 莫哲暐

一步一腳印   能走多遠便走多遠

莫哲暐   29/05/2020



    首先,維持自己的專業實力是最重要的自身保障。努力科研創造知識,是大學教授的志業,啟迪學生傳功授業更是老師的天職。做好本分,盡力去建立教研上的專業地位,確立自己在學術界和學生心目中認受和尊崇,可以令要刻意針對你的人難有藉口找你麻煩,反之,也可以讓願意支持保護你的朋友變得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最後,小心選擇你的戰場,沒有必要每役必與。每個人始終能力有限,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全身投身每場抗爭,也難以在這種狀態下兼顧自己的教研工作。每場抗爭性質不同爭議各異,學者應本着自己的識見去批判辨別,然後才決定會否落場,沒有必要凡事賣人情跟大隊,或者把參與變成一種例牌動作,不斷廉價消費自己的學者頭銜。但一旦決定挺身而出,便要做好準備,想好出牌套路,全情投入。以弱制強,敵眾我寡,我們必須善用手上每一發彈藥。


    抗爭路上,舉步維艱,只能一步一腳印,能走多遠便走多遠。未來的日子不會好過,但不反抗只會令情况更差。


    祝願知識界的朋友平安。

28.5.20

膝跪壓頸拘犯奪命 美4警革職 「我不能呼吸」 黑人男子掙扎5分鐘

膝跪壓頸拘犯奪命 美4警革職

「我不能呼吸」 黑人男子掙扎5分鐘

28/05/2020


    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46歲黑人男子因涉嫌使用偽鈔,周一(25日)在街頭被警方拘捕,其間他在未有明顯反抗下遭警員制服在地和膝跪壓頸最少5分鐘,男事主曾表示無法呼吸但未獲理會,最終失去知覺送院後不治。整個過程被途人拍下並放上網,觸發民眾周二上街參與「黑人的命也是命」維權示威和抗議警暴。當地市長譴責有關行為,涉事4名警員亦被火速革職,FBI和明尼蘇達州執法部門正展開調查。死者的一名姊妹昨日開腔指控4警所為是活生生的謀殺,炒掉他們並不足夠,促當局起訴他們謀殺罪。

死者家人斥4警謀殺 促起訴

    事發於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男死者是名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據網傳的一段閉路電視片段所見,警員先走近弗洛伊德泊在路邊的汽車,車上先後有兩人下車,再有警員把弗洛伊德從車上帶走。雙手被反銬的弗洛伊德最初被帶到路邊坐下,過了一會再被押往對面馬路。另一由民眾拍攝到的片段可見弗洛伊德已臉向下躺地被制服,一名白人警員用膝壓在他的頸,為時最少5分鐘;一名亞裔男警員一直站在旁,但只是監視拍攝的途人。

市長譴責FBI調查 民眾示威抗警暴

    弗洛伊德一度表示「不能呼吸……拜託,我不能呼吸」,又稱「不要殺我!」有途人請求警員住手,稱弗洛伊德在流鼻血,但警員不理。其後弗洛伊德失去知覺和疑似失禁,救護車到場將他送院。
   
    當地警方聲明稱,警員當日接報有人使用偽鈔,到場後發現男事主疑似喝醉坐在車內。他被要求下車後反抗,警員最終把他雙手銬上,其後留意到他出現「醫學困難」(medical distress)。

    警方及後召救護車把他送院,送院後證實不治。當地官員稱確定弗洛伊德死因可能需要最少3周時間。警方表示,事件中沒使用武器,警員身上的攝錄鏡頭片段亦已交予明尼蘇達州刑事偵緝局(BCA)調查。BCA稱FBI已就事件展開聯邦人權調查,BCA亦按警方要求展開調查。弗洛伊德是一間餐廳的護衛,他的僱主稱看到影片時感到難以置信,指警方不應對他使用過分武力。

群情洶湧 拜登發帖批警

    事件觸發猛烈迴響。明尼阿波利斯市長弗雷(Jacob Frey)周二在Twitter表示涉事4名警員已被革職,他又發聲明稱:「在美國作為黑人不應等同被判死刑。我們看到一名白人警員用他的膝蓋壓在黑人男子的頸上5分鐘。5分鐘。」他亦向弗洛伊德的家人道歉,稱他不應就此死去。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前副總統拜登亦在Twitter發帖譴責警方。

示威者衝擊警局 催淚彈驅散

    數以百計當地民眾周二到涉事路口抗議,有示威者高舉「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以及「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等標語遊行,有人在警車塗鴉、又衝擊涉事4名警員所屬的警署,有示威者向警員扔水及牛奶瓶,罵他們是豬;警方則向趨近警署的人施放催淚氣體和閃光彈驅散。當地傳媒指有兩人在示威現場附近被開槍打中,警方發言人指其中一人中槍,傷勢沒生命危險,但未知誰人開槍。

警察指引「非致命武力」 禁壓氣管

    在今次案件發生的明尼阿波利斯,其實容許警察以「膝跪壓頸」方式制服疑犯,前提是警員接受過訓練,學識如何一邊壓頸一邊不至於向氣管施加直接壓力。據部門政策手冊,「膝跪壓頸」被視為「非致命武力選項」。這次事件令人想起2014年7月紐約黑人加納(Eric Garner)被白人警察以手「鎖頸」致死一案,當時也引發反警暴示威,並是「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一大動力。

    加納的母親卡爾(Gwen Carr)接受MSNBC訪問,談到弗洛伊德被警察跪頸時呻吟說「我呼吸不到」,直言感到似曾相識,勾起她的痛苦回憶,「這就像反覆重播的夢魘」。

美警去年執勤殺逾千人 24%黑人

    加納當年被警員懷疑販賣私煙遭查問,其間警員潘塔萊奧(Daniel Pantaleo)以前臂從後箍頸,過程被途人拍下,可見加納曾艱難吐出「我呼吸不到」11次,潘塔萊奧很遲才放手,最終加納送院後證實不治。令人驚訝的是,潘塔萊奧直至去年才被革職,而且從未受到檢控。2014年底,美國地方法院大陪審團裁定潘塔萊奧免於刑事起訴,惹來外界譁然,連聯合國也罕有表態稱關注。司法部同樣一直拖延對潘塔萊奧的紀律聆訊調查,直至事發4年後,紐約警方終表明自行調查,並在去年8月將其革職,並剝奪其長俸。

    Mapping Police Violence網站指出,美國警察去年執勤時殺死了1099人,黑人佔了24%,幾乎是黑人佔美國總人口比例的兩倍。



26.5.20

敢言的代價 王師奶

論盡教育:敢言的代價

王師奶   26/05/2020


    近日DSE歷史試題,掀起不同立場爭議,不單考評局,教育局、教協、教聯都牽涉在內,一些媒體及專欄作者也紛紛表達意見,反而學校發聲的不多,甚至可以話噤若寒蟬。事涉政治觀點,王師奶不敢違反老爹定下的天條——「不得妄談政治」。老爹打了幾次電話來,諄諄告誡,小婦人焉敢造次。

    網上流傳一篇報道,據稱是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徐榮耀校長對歷史試題的意見,立場觀點與官方(教育局)完全相反,難免好奇。不認識徐校長,但在去年8月6日本欄寫過一篇〈我「撐」陳白沙紀念中學〉,體諒在老區辦學的困難,對徐校長曾寄予「欣賞」的同情。由於當日一段文字因緣,今日有徐校長新聞,所以特別留意。徐校長有一篇名為〈回應所謂歷史試題事件〉在網上流傳,真偽不在小婦人考慮之列,因為根本就不會評論事件的對與錯,是與非,但文中有一小段及一個詞好觸動小婦人的心。

    該文寫:「我是一個亂世中的讀書人,還殘留一點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風骨。」嘩!風骨這兩字千斤重吖。近10年,在報章聽人提過「風骨」這詞前後兩次:第一次是「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一位名叫方奕展委員,他說「大眾期望大學校長有風骨」;第二次是徐榮耀校長了(如作者屬實的話)。方先生是期望別人有風骨,徐校長就身體力行表現自己的風骨。


還有多少人知道何謂風骨?

    風骨這詞很抽象,今時今日,還有多少人知道何謂風骨?王師奶覺得風骨總帶點悲情,有從容就義的意味。方奕展先生說大眾期望大學校長有風骨,原諒小婦人說得直率,大眾對大學校長根本沒有風骨的期望,香港的大學校長誰與風骨沾上邊?追名逐利的議事中人沒有,高官厚祿中人沒有,豪商巨賈中人沒有。禮失求諸野,多年前有一位差不多80歲的老婦人,每天早上,彎着背,推一輛盛着兩桶水的木頭車,在廣播道斜路向上推,替附近大厦停車場的車主洗車。這位老婦,不領綜援,靠洗車為生,王師奶覺得這是風骨。

    小婦人不評定徐校長的表現是否風骨,因為前面有兩個陷阱:如果說是,王師奶染了黃,如果說不是,立刻染了藍,還是留給別人點評好了。我只是覺得徐博士有點「迂」,他說自己還殘留一點點中國人的傳統文化:風骨。回溯二千多年歷史,風骨幾時係中國傳統文化主軸?每一朝代,滿朝文武,有風骨的佔多少?愈有風骨愈死得快,愈無機會居高位。講個爛gag:風骨半斤——即死;風骨四両——半年後死;風骨二両——半生不死;風骨全無——免死。

為學生討回公道 才對得住自己的專業

    徐校長雖然「迂」,但仍明白亂世之中本應保持距離、沉默、明哲保身,但當學生利益受到不公平損害,要為學生討回公道,才對得起學生,對得住自己的專業。這些話擲地有「骨」聲,小婦人提過,風骨總帶點悲情,有從容就義意味,徐校長似乎已豁出去。

    敢言會有代價,千秋功業誰知曉,王師奶謹祝徐博士好運。


蓮霧 袁遠有

蓮霧

袁遠有   26/05/2020  


    昨天沿着亞皆老街向九龍城走去,到科發道,再轉入太子道,眼球被一簇簇的粉紅果子吸引。

    樹就在轉角處,已種植了很久,可能因爲它很高大,萬一有狂風掃落,造成損傷,所以早兩年,它被大幅度修剪過,但經過時的休養生息,樹葉更濃密。今天再見它,果實纍纍,美不勝收。

    我在樹底往上望,見到蓮霧的底部,紅皮幼薄,白肚臍微開,粒粒飽滿。一串有很多個果子,而整棵樹有數不盡的果子。

    蓮霧又名天桃,是東南亞常見的常綠小喬木。果實像個小搖鈴,顏色有暗紅、淡紅、綠和白等,品瑩剔透,外形小巧,討人歡喜。它性味甘平,水多,糖少,味道清甜。因此,有糖尿的人也可吃,它還有降血壓、潤肺和護眼的功用。

    到台灣旅遊,我喜歡買一袋切好的蓮霧,邊行邊吃,正好中和吃得過量的汕膩物。蓮霧四季皆有,春天特別盛産。在香港,不是經常見到,但一旦碰上,我會捧幾個「仙界果實」回家。



月亮背面的閑情 黃念欣

世紀.夕拾朝花:月亮背面的閑情

黃念欣   26/05/2020


    陶淵明的〈閑情賦〉被昭明太子視為「白璧微瑕」,我總覺得太子太過嚴格了,不過寫寫「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的人之常情與思慕,怎就成了瑕呢?因此見到朱光潛在《詩論》說淵明之偉大在於其至性深情,有血有肉,便覺仗義執言,不能再對了。然而想深一層,蕭統的品味不至於那麼冬烘,「揚雄所謂勸百而諷一者,卒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意思是否說五柳先生若無諷諫,何必搖其筆端自言「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把情慾與理想分開不就好了嗎?近讀《月亮的背面》這部才女之書,此一問題又再浮現。 

    這裏所説「才女」並無半點輕率,確實是來自師長輩對作者林琵琶毫不含糊的介紹 :「六十年代崇基中文系才女」。小説以兩個家庭的三代感情爲經,男女主角才貌雙全,水品般剔透玲瓏,輔以上流社會的文化生活,在古玩、書畫、名茶的鑑賞與討論中,敘寫婚戀世界中永恒地無法照見的「月亮的背面」。作者兼擅中國古典文學與美術,又曾出任國際知名拍賣行的書畫部主管,書中人物出口成章亦格外具説服力。例如女主角林素安才三歲即在外公點撥之下辨認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周天球 ; 任職醫生的男主角青霜一見素安即默誦《洛神賦》 ; 二人新婚生活則以七言詩句接龍爲樂,都没有違和感。 小説中不時置入書畫圖片或文學典故介紹,亦頗有可讀性。然而,《月亮的背而》就是一本把名牌衣飾與豪華生活置換成書畫珍玩的言情小説?月亮背面到底還有什麼?

    先説人物設計,主角是一對璧人,卻因丈夫多年前一段少年懵懂情史而令洛神般的妻子頓覺「白璧微瑕」,使婚姻幾至無可挽回。林素安這一段反應老實説有點過潔世同嫌,並不討好。但結合小説背景仍有兩個可堪玩味的地方 : 第一,書中屢屢提及在藝術鑑賞的世界,實是容不得一點微瑕的,任何閃失,那就是人生而不是藝術了,所以沉醉於詩詞與書畫的林素安對婚姻寧爲玉碎的態度未必無因。第二,再深人一點到人物關係與內心世界,書中的感情線延伸至上一代,男主角的母親羅紉蘭與女主角的外公潘永翔有過一段忘年婚約 ; 而詠絮之才林素安除了得外公鍾愛栽培以外,少女時期隱然有過一段以詩詞傳遞的師生之情。至小説後半,素安更有幾段迹近綺夢的幻境,令她體會到自己多年來出人於藝術與美的世界,未始不是一段段精神的轉託與出軌。結局與其説是「夫妻的世界」式的妥協,不若説是賈寳玉太虚幻境式的至情至性頓悟。

    不怕穿鑿附會的話,這一段女性婚戀潔癖的一體兩面,若結合作者本人的藝術研究興趣與理論,竟會更加精彩。林琵琶本名龐英,著有《任熊研究》、《姚大梅詩意圖册》、《沃 雪齋藏古代繪畫選集》等 。 提到清末畫家任熊,許多人都會想到其代表作《自畫像》 。美國學者Tani E. Barlow 所編的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即以之爲封面,並提出相對於西洋藝術精研肌理的裸露傳統,中國藝術中的身體似一直缺席或隱沒於衣服皺摺之中。然而任熊的自畫像正是既坦露胸肩又讓大筆寫意的衣服摺痕顯示其草莽磊落的一面。而《姚大梅詩意圖册》另一風塵三俠圖,編者同樣就其衣服紋理,細品出李靖的文秀謀略、紅拂的清爽光明及虬髯客的頂天立地。中國藝術真的只寫衣服不寫身體?

「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寫小説的林琵琶一定明白研究美術史的龐志英筆下那些肉體與衣冠的辯證,既是東西方視覺藝術的問題,也是文學與人生的問題。所謂「肩若削成,腰如約素」,既是精神也是肉體 ;所謂婚戀與言情,同樣兼人生求之不得的種種悵惘。在這個原本毫無心緒看俊男美女書畫傳情的時刻,《月亮的背面》竟讓人忽然明白,任何一種愛,都必經歷神思飛逸的追慕,與白璧豈能無瑕之。「願在衣而爲領 」 的纏綿往往不是重點,「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才是一切真愛之歸結。我們早有一套愛國的方法,只怕你永遠都看不見、讀不懂 。


出國讀書 張慧敏

辣媽CEO:出國讀書

張慧敏   26/05/2020


    如果「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是辯論題目的話,大家可會覺得有問題?近日鬧得熱烘烘的DSE歷史科題目風波,特首及一眾高官齊齊撲出來指摘,甚至撤銷題目。如此這般,今後所有歷史問題都不能成為辯論題目之餘,恐怕茶餘飯後都不能隨便發表不符合國情的意見。

    不是真理愈辯愈明嗎?讀歷史的意義究竟何在?讀書的意義又究竟何在?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究竟應該如何解讀?


倒模教育框住了每個獨特孩子

    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所謂教育局長,不論是制度還是表現,有幾差有幾廢,大家有目共睹,哀莫大於心死,講完!可憐的是莘莘學子,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之下,讀完所謂的書,增進不了知識,反而被白癡低能的考試制度框死了。在填鴨式的、不求甚解的、求學只是求分數、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精英只是考試機器……這種教育方式「栽培」出來的未來接班人,如何應付將來社會必須要面對的種種挑戰?

    根據LinkedIn今年初做的調查結果,企業最需要的工作軟技能:創造力、說服力、協作力、適應力、EQ,很遺憾只能講,學校裏全部從缺。為了子女的未來,父母不能再大安旨意,或者盲目地把教育責任完全交託學校及教師,不要再迷信所謂的名校讀什麼神科的成功方程式。在文憑極度寬鬆的今日,莫講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即使碩士甚至博士一樣周街都是,還有什麼稀罕?千篇一律倒模式的教育方式,怎可能適合生下來就注定與別不同的每一個孩子?

DSE失敗者 海外反闖出自己一片天

    就以我的一對子女為例,兩個性格能力興趣完全不同,要求學校為他們兩個各自度身訂做教材教育方法根本不可能,要因材施教,只能由父母做決定和主導。大 T 幼稚園開始已經不喜歡上學,小學中學階段不斷問我讀書究竟為什麼,因為完全找不到讀書的意義和樂趣,但其實她具有突出的英文和音樂的天分;小 T 自小聰明伶俐舉一反三,明明是11月出生的細仔,頭腦靈活領悟力分析力各方面都超越比他幾乎年長一年的同學,老師不厭其煩勸我帶他去做資優檢測。即使課堂上的表現超卓,但考試成績未如人意,每一年的班主任都為他的考試成績未能反映真實才學而抱不平。

    大小 T 在教育上的唯一共通點,就是同屬DSE考試失敗者。但偏偏這個失敗,造就開拓了他們兩個不一樣的起點和人生路。大 T 明明最憎讀書,去了韓國讀書之後脫胎換骨,發憤圖強,寒窗苦讀,成為了梨花女子大學最有名氣兼最難入的語文系畢業生;小 T 到英國跟着興趣選Sociology,在香港成績不過爾爾的他,在當地成績超卓備受大學教授導師們讚賞,還激發起他的鬥心,為了First Hon拼一拼。

    是否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出國讀書是否很昂貴?子女是否適合出國讀書?父母應該怎樣做才對?以上問題很多家長一直都有問我,我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一一為大家分析解答。


24.5.20

議會尊嚴 : 從1985年說起 萬學賢

議會尊嚴 : 從1985年說起

The Dignity of the Legislature : A History starting from 1985

萬學賢   24/05/2020



    過去一個月,中聯辦及港澳辦先後多次就立法會的內會主席選舉積極發言。兩辦在「沒有違反基本法第22條」和「正確地履行監督權」後,立法會的內務委員會最終演變成上星期建制派連同立法會秘書處、立法會保安及法律顧問傾力演出的一場「霸位」、「奪權」大龍鳳。選舉主持人被拒於主席台,而候選主席在不退選下主持會議,主席選舉亦被無限期押後,議會尊嚴蕩然無存。


    回顧香港的議會尊嚴,一切都從1985年港英的憲政改革開始,是為時任港督尤德 (Sir Edward Youde) 因應香港議會將邁向代議政制而制定的一系列的法例和相關措施,其目的在於鞏固和建立立法局的議會尊嚴 (the dignity of legislature ) 。港英政府當時參考了1844年英國 Erskine May 的 A Treatise upon the Law, Privileges, Proceedings and Usage of parliament 原則 (註) 及英國議會和前殖民地經驗,最終在1985年通過了 《立法局 ( 攉力及特權) 》 條例,正式樹立起香港的議會文明和尊嚴。短短35年的光景,北京早已徹底把立法會的典章制度任意宰割,逐漸與橡皮圖章無異。昔日制度的邏輯是為了落實議會民主,樹立議會超然地位從而監察政府而建成。 而今日北京毫不忌諱地干預香港立法機關的運作,就更反映北京今日治港的思維已經不再接受香港存在着一套不同於北面的文明制度。在今後兩辦「行使監督權」下,香港的議會仍然可以作為監察政府的權力機構嗎?


「尤德計劃」( Youde plan ) 的「新立法局」( New style Of Legco ) 


    早於港英政府在1984年7月公布有關香港憲政改革的《代議政制綠皮書》,時任港督尤德爵士便意識到香港的行政立法關係將會陸續改變,港府亦有需要更適切地回應並爲香港的議會民主作出配合。尤其是,在1985年9月立法局將首次經地區及功能組别選舉産生24名民選議員。尤德設想到,民選議費員將更積極地把公衆及其所屬界别的聲音帶進議會,因此議會亦需要更正式權力、資源和地位( status ) 去履行作爲立法機關監督政府的職能。同年8月,港府隨即着手準備有關提升香港立法局憲政地位的準備 ( as part of the arrangements necessary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 style Legislative Council )。  

 

提升立法局地位配合代議政制發展


    在港督尤德的憲政改革藍圖中,他認爲港英政府除了要爲香港的憲政發展陸續引人選舉的元素 ( electoral element ) ,同時亦需要進一步提升立法局地位以配合代議政制的發展 ( legitimize the position of the Legislature as Hong Kong moves to a more formal representative system )。尤其是,尤德認爲爲體現立法局更正式的憲政地位 ( status ) ,立法局的運作便不應再依賴於行政機關,而應該獨立於行政機關 ( separation from the Executive Council and the Admimistration ),並組成其秘書處 ( clerk of councils ) 。 而且立法局須制定一套不受外部力量影響的會議規則以賦予議會更合適的權力以履行監督政府的職能 ( a legislature to operate without interference)。要知道,在1985年10月前的立法局僅僅是位處於大會堂政府大樓內的會議室,其日常運作亦由港英政府的政務人員協調提供。因此,港府便着手準備,並最終在1985年10月30日,把立法局正式遷入位於遮打道 (近昃臣道) 的舊最高法院大樓,並命名爲立法局大樓。當日的開幕儀式由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臣 Mr. R.T. Renton, MP、首席大法官 Sir Denys Roberts 及行政立法兩局議員主持。同日,1985至86年的立法年度亦正式在下午4時展開,整個立法局的會議流程均由電視台及電台實時直播,標誌着立法局在憲政改革後將面向公衆監督,而同時整套會議流程都將受到公眾注視。 


    其次,尤德認爲港府亦有需要爲立法局議員制定更適切的薪津水平。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行政立法兩局的議員均是由港英政府委任的工商界精英或專業階層出任。然而,在代議政制的發展過程中,港英便意識在逐步爲香港的政制引入選舉後,出任立法局議員將包括不同階層。因此,在1985年5月,港英政府便着手修訂立法局議員的薪津水平,其目的在於確保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全職投人公職服務及履行立法局議員角色 ( ensure the less well-off members of the Hong Kong community are not deterred from standing for election because of the effect that the amount of time they would then need to devote to UMELCO affairs might have on their regular income from employment or business )。 最終,港英政府提升了立法局議員的薪津水平,並確立了每年的薪津將根據通脹而有所調整。


「 權力及特權條例 」 確立議會地位

 

    而更爲重要的是,尤德認爲在香港議會逐步邁向更具代表性及民主化的過程中,立法局及其議員將需要更正式的權力和條例以履行相關的憲政角色。尤其是,議員需要受到法律的保障並被賦予特别的地位行使監督權以維持議會的尊嚴 ( to enable Members to discharge their functions properly, without fear and favours and to uphold the dignity of the legislature )。因此,在1984 年8年,港英政府爲立法局的《權力及特權條例》着手起草有關的條文。港英當局當時參考了英國19世紀下議院秘書長 ( Clerk of House of Commons ) Erskine May 的著作 A Treatise upon the Law, Privileges, Proceedings and Usage of Parliament 及前英殖民地有關立法機關的 權力及特權條例。條例在1985年5月15日在立法局進行首讀。


    條例的內容依照議會特權 ( parliamentary privilege ) 的原則確立了立法局的超然地位。條文除了保障了立法局議員在出席會議時和赴會途中不受逮捕、會議上發言不受法律究等特權外,同時亦樹立了議會內《議事規則》的法律地位,以及規範議事堂內非議員 ( strangers ) 的行爲。更重要是,條例特別賦予立法局行使監察政府、傳召證人和展開聆訊的權力。而有關傳召證人和展開聆訊和相關條文更在1984年9月引起港府與倫敦之間分歧。1984年9月,港府在起草《權力及特權》條例的過程,遇上當時駐港英軍司令 Derek Boorman 就有關條例的涵蓋範圍質疑。當時英軍司令得悉港府正就立法局的權力及特權起草有關傳召證人和展開聆訊的條文,並質疑女王階下的人員 ( the crown servant ) 是否應該入涵蓋範圍,因而特別經倫敦的國防部向外交及聯邦事務部提出有關疑問。Derek Boorman 質疑條例並没有充分保護到英國在港駐軍的利益,並認爲條文有機會致使軍事機密泄露 ; 然而港督尤德則認爲條例需賦予立法局監察一切有關政府的運作 ( to allow the finance committe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to be able to supervise the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their provision ) 。事件最終引起外相賀維的關注,而條例最終修訂爲軍事等 機密可獲豁免,然而卻確立了香港立法機關重要的監察地位,亦成爲特區後所謂立法會的「尚方寳劍」一一立法機構可以就政府的行政失誤而傳召任何證人出席會議,並調查有關失誤。


制度的邏輯和命運


    港英年代的議會文明和尊嚴是建基於殖民地年代香港與英國的聯繫,以及因應1980年代港督尤德一系列的憲政改革措施而出現。整套制度的邏輯環繞着一個核心目的一一賦予立法機關更權威和合適的權力以履行監察政府和反映民意的角色。因此,立法局在1985年10月從大會堂的會議室遷移到位於遮打道的舊最高法院大樓 ; 其日常運作亦不再依賴行政機關的支援,並成立了獨立於行政機關的立法局秘書處,而立法局議員的薪津亦受到規範化。同時,港英當局亦起草了《立法局 (權力及特權) 條例 》,把立法機關的議會尊嚴進一步樹立,並配以法律加以保障。然而,在主權移交後,香港與英國的關係早已切斷,取而代之的是日趨傲慢的北京。這些制度邏輯除了成爲了北京的 眼中釘外,亦與北京「新定義」的特區體制日漸顯得格格不人。今後仍然緬懷回到那風度翩翩議會論政的年代已經顯得不切實際。兩辦在此時此刻的進擊,標誌着那套象徵着議會尊嚴的制度及其背後的邏輯已經陸續走到盡頭。今後北京只會進一步把香港議會看待成橡皮圖章。在這大環境下,議會論政的路線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仍然重要嗎 ? 


註 : A Treatise upon the law, Privileges, Proceedings and Usage of Parliament 是19世紀英國下議院秘書長 Erskine May 在1884年的著作,被認為是關於西敏寺式議會規程的重要著作,對英聯邦的議會有極大影響。

Piri Piri 葡式烤雞

歐陸煮意:氣炸鍋版本 吃上癮的Piri Piri烤雞 

跟葡萄牙非洲有段古

文、圖 : 寶兒   24/05/2021



    拜現代交通所賜,吃一個國家的特色菜,也不一定需要身在該國家。


    早前嘗到這道Piri Piri烤雞的時候,其實就身在澳洲的Nando's連鎖餐廳分店,這道擁有非洲和葡萄牙混合血統的Piri Piri烤雞,就是餐廳的靈魂所在。


    一種以辣椒作為醃料的辣烤雞,那種辛香微辣的風味,加上紅彤彤的薄脆雞皮,的確會令人一試上癮。


    傳統的Piri Piri葡式烤雞,會將雞身剖開一半再用炭火烤香,現代新版的可以用氣炸鍋,在家重新演繹一次。


    有趣的是,Nando's的餐廳標誌,就是葡萄牙有名的「天氣雞」。這家餐廳最初由兩個好友共同開設:來自葡萄牙的Fernando Duarte和來自非洲的Robbie Brozin。有一次這位葡萄牙朋友Duarte帶Brozin去試一家開在非洲約翰內斯堡地區毫不起眼的葡萄牙咖啡館。Brozin就此嘗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味道──Piri Piri烤雞,經過Piri Piri醬汁醃烤的雞肉,雞皮焦脆,雞肉又多汁軟嫩。1987年開始,他們開展了Nando's的烤雞事業,而Nando's就是取自葡萄牙朋友「Fernando」的名字。經過30年,Nando's已在世界各地擁有連鎖分店,並且以Piri Piri Chicken聞名。



非洲雀眼椒   辣度驚人


    Piri Piri Chicken的身世,就要追溯到Piri Piri辣椒的來源,Piri Piri即是非洲的雀眼椒(African Bird's Eye Chilli),又叫Peri Peri或Pili Pili,形狀小粒,中文有譯作「霹靂辣椒」,大概是其辣度也是很「霹靂」。在航海時期,有說是由葡萄牙探險家在非洲南面的莫桑比克,找到這種辣椒,帶回葡萄牙廣為流傳。在莫桑比克當地,Pili Pili的意思是「辣椒」,而Piri Piri寫法則在葡萄牙較為常用。


    這次用到的Piri Piri調味粉,是在澳洲買的,調味粉包含了Piri Piri辣椒、蒜、鹽和胡椒,混合橄欖油後就可使用。在香港的話,Piri Piri辣椒估計也不容易找到,可以換成紅辣椒粉或用指天椒代替,不過調味上就要自行調整,可先試加半茶匙紅辣椒粉或半隻切碎指天椒,以最低辣度開始。用來醃雞的Piri Piri sauce,除了Piri Piri辣椒,也會用到紅燈籠甜椒,取其甜味,也讓烤雞烤起來時有更吸引的微焦效果。


Portuguese Frango Piri-piri


烤出金黃   轉位用錫紙補位


    說到氣炸鍋烤雞,做法比想像中方便。因為尺寸關係,所以用上春雞。先用一半調味料醃雞,用80℃低溫將雞身烘乾,一方面讓雞肉更入味;另一方面讓雞皮更薄脆。烤雞時,由於雞肉位置有厚有薄,特別是雞腿連住雞身的部位較難烤熟,所以可用160℃烤15分鐘之後,將較焦的部位用錫紙包裹,再烤15至20分鐘,將餘下部位烤熟。烤好的Piri Piri Chicken可以先取出放置5分鐘,等雞的肉汁冷卻下來再分切,免得一切開來肉汁都流走了。



◆氣炸鍋 Piri Piri 葡式烤雞


※材料


春雞……1隻

橄欖油……2湯匙

鹽……1/2湯匙

Piri Piri調味粉……1至1.5湯匙

紅燈籠椒……1個

蒜……4瓣

紅椒粉……1/2湯匙

白醋……1湯匙


※做法


1. 先將Piri Piri調味粉加入鹽和紅椒粉拌勻,再倒入橄欖油拌勻。

2. 將一半已拌勻的Piri Piri調味料抹在春雞上,包括雞的內腔,可放回雪櫃醃1小時以上。

3. 將剩下的另一半Piri Piri調味料、切塊紅椒、蒜和白醋加到一起,打爛成蓉。

4. 將紅椒蓉煮熱至更為融合,盛起備用。

5. 氣炸鍋預熱80℃,放入醃好的春雞烤8分鐘至雞皮風乾。

6. 將煮好的紅椒蓉均勻地塗抹在雞上及雞腔內。

7. 氣炸鍋預熱160℃,放入春雞,先烤15分鐘。

8. 因為不想雞皮過焦,在雞上蓋上錫紙,再烤15至20分鐘即可。



◆ Piri Piri 炸薯角


※材料


薯仔……2個

橄欖油……1湯匙

Piri Piri調味粉……1/2湯匙

紅椒粉……1/3湯匙

鹽、胡椒……適量


※做法


1. 將薯仔洗淨切成薯角,浸進已加入半茶匙鹽的鹽水中,泡約半小時。

貼士:將薯仔的澱粉質泡出,可令薯角更脆。

2. 將薯角取出瀝乾,用廚紙印乾水分,淋上橄欖油,拌勻至薯角全裹上油。

3. 氣炸鍋預熱200℃,放入薯角炸15至20分鐘。

4. 薯角炸好後放進大碗,灑上適量鹽、胡椒、紅椒粉和Piri Piri調味粉,攪拌均勻便可。

國安面前,必須裝備的三件工具 #decentralizehk 高重建

國安面前,必須裝備的三件工具   #decentralizehk

高重建   24/05/2020



    踏入威權年代,我打算寫一個 #decentralizehk 系列,幫助港人散水 —— 分散式,流水般,冇大台,有共識。‌


    2017 年我寫過,「讀萬卷書不如直接上路」,看多無謂,動手最實際。如果我的幾十篇文章至今未能令你進入區塊鏈世界,無疑是失敗,這次我決定直奔主題(how),直接讓大家實作,先擁有去中心身份,往後有機會才寫原理(what),談理念(why)。‌


去中心錢包 Argent 錢包


   第一件必須安裝的工具是 Argent,有史以來最易用的去中心錢包,無須明白區塊鏈技術,不用助記詞證明身份,只要電郵地址與流動電話號碼即可開通。‌


    Argent 下載鏈接: https://argent.link/MHo7ZrNPj6‌


    註冊完成後,會有一個可以對外的用戶 ID,比如我的 ID 為 ckxpress ,其他人只要連到 https://ckxpress.argent.xyz ,就能掃 QR code 給我發錢,懂得 PayMe、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誰都會用。


    Argent 團隊在歐洲,跟我毫無利益瓜葛,而且推薦下載沒有介紹費。不單如此,為了讓更多人擁有人生第一筆密碼貨幣,我還會為每人送上 1 美元,名額 199 人。‌


    這相當於我捐出 199 美元給 #decentralizehk ,給 199 位移民區塊鏈的港人。假如你是其中之一,不妨擴散出去,跟另外 199 人分享,每人轉贈 0.005 美元。當這 199 人也願意 pay it forward,再跟 199 人分享,為每人送出 0.000025 美元,這世界便有 7,920,400 位冇大台港人,肯定是全球擁有密碼貨幣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


    不介意公開用戶名,願意一起推廣的,可以在 Twitter 貼自己的 Argent 網址,比如 hongkong.argent.xyz ,後加 #decentralizehk 和 @ckxpress ,否則,也可把閣下 Argent 網址電郵至 decentralizehk@ckxpress.com ,我會默默為你送上 1 美元。‌


    Argent 的進階使用往後再談,在那之前先介紹另外兩件法寶。‌


質子郵件‌ : ProtonMail


    先是端對端加密電郵 ProtonMail,公司設於日內瓦,伺服器設在瑞士境內兩個地方,獨立於美國和歐盟法律,自建數據中心,而且其中一個位於千米深地堡,為前軍事用地。‌


    來自台南的創辦人嚴育銓說得精簡:「我們以為電子郵件真是郵件,但它卻是明信片,誰都看得到,誰想看都可。」‌


    到 https://protonmail.com/ 註冊郵箱,是加密郵件通信的第一步。


鴨記之寶   預付 SIM 卡


    第三件法寶,你或許以為又是註冊甚麼高科技帳號,卻只不過是預付電話卡,它的價值,正正在於無須註冊。‌


    暫時,香港仍是全球少數預付 sim 卡無須登記護照和身分證的地方,既然大家如此在意 VPN,我想提醒一下,使用中的電訊網絡對你的行蹤與通話瞭如指掌,如果以為只要避開 You-Know-Who,其他的電訊公司就會替你保守秘密,未免天真的可以。‌


    被人索要號碼時我說沒有,總被誤會傲慢,但我確實已有幾年沒使用手機號碼,只要能上網和收短信,固定電話號碼並不重要,只供填表和接垃圾來電之用。使用幾張預付 sim 卡不但靈活,還有助保護私隱。‌


國安三寶


    前面提到,Argent 使用電郵地址和手機號碼確認身份,國安三寶加起來,是踏出了斯諾登對抗國家機器的第一步。電郵地址和手機號碼稍後更改也不晚,請勿猶豫,奉行港人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宗旨,趕緊拿出手機,下載 Argent,搶註帳號,擁有自己的 #decentralizehk 身份。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專訪陳健民 在最黑暗時代,做最亮的星星 陳嘉文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專訪陳健民

在最黑暗時代,做最亮的星星

陳嘉文   24/05/2020



    在監警會公布調查警暴結果、特首林鄭月娥站在「香港的真相」布景前,說自己是「讀社會學出身,當然知道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後數天,出獄兩個月的佔中三子陳健民回到中大,坐下來與我這個舊學生兼記者第一次做專訪。


    出獄後,陳健民刻意低調,只見朋友和親人,「我其實沒有刻意立即去回看這一年的運動,可以說的真的很少」。


    沒有一頭栽進社會的亂局當中,他因為坐牢而被迫與事件保持的距離,反而可能是香港唯一既關心但相對冷靜、既在局中又在局外的抗爭者。


    不談反送中,那不如談談社會學——「難得」走進監獄,有沒有做田野考察?「當然有﹗」從文化衝擊到融入監倉生活,做了社會學教授大半生的陳健民,看到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問題、懲教制度的矛盾。


    獄中內外都是老師,他出獄後一直心繫年輕人,「有些被捕手足擔心,坐監數年,出來時會不會仍是如今的自己?我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因為香港的懲教制度是很失敗的!」


    回望過去一年,陳健民說自己的狀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入獄起初的一個月是適應期,其後就是很安穩地過獄中生活,最後的階段,是如今出獄後居然再經歷一個適應期。他說,臨近出獄時收到一個學生的信,提醒他要在出獄前做好心理準備的十件事,「她說現在香港人講多了粗口,不然無法平衡;駕車到彌敦道,未必每個路口都有交通燈;聽到有人叫『五大訴求』,要識得回應『缺一不可』」。兩年前,陳健民開始面對佔中案的審訊,為了做好入獄的心理準備,開始習慣用凍水冲涼、夏天不開冷氣。「那時候以為入獄要適應不正常的生活,沒想到坐完監,出獄又要做準備,準備去另一個更不正常的生活環境。」


    出獄至今,陳健民其實仍未回復往時的步伐,除了沒再回大學教書,最大分別是回覆WhatsApp很慢。「現在可以好好地跑步、寫作、思考,我不想立刻就回到被網絡困住的日子,每日沒幾多時間看手機。」他在獄中一直知道外間的情况很壞,但反而在出獄後才開始感到震撼。「我知道有警暴,但我沒有見過,監房裏只有大台新聞,我從新聞畫面沒有見過警察打人,只看見黑衣人放火、私了。除了721、831,大台才無可避免要播一兩個鏡頭。」出獄後,他到過中大二號橋、黃店、連儂牆等看抗爭痕迹,一星期後,他才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次看見警暴的舊片段。「片段是這樣的:有個年輕人,被7、8個警察按在地上拉行弓地打,兜頭打、周身打,打到失去知覺,就走了。後來年輕人的頭微微提高,很快第二批警察就來繼續打。警察打完沒有拘捕他,一心為了打殘佢。」看了不到20秒,陳健民開始胃痛,受不了。


出獄後如「回到」內地


    他形容,如今從監獄「回到」香港,感覺像回到了內地。他與內地朋友說起警察像武警,「現在是離譜過武警啦,如果武警這樣連續半年當街當巷打人,中國革咗命啦。他們要打的話,暱埋入後巷打、入監房打,打完一次會停一停,不會日日在你面前打,你估佢唔驚革命咩?」


    光天化日把人往死裏打,在暗處就可以更無法無天,陳健民說他畢竟是公眾人物有名有姓,在獄中的待遇不差,但這場運動至今已逾7000人被捕,絕大部分無名無姓,而且當中很多是年輕人。陳健民這個月來,除了給家人補償陪伴的時間,最重要的工作是希望建立一個平台,支援年輕被捕者的教育需要。「他們是否可以在獄中繼續學業、考DSE?若他們沒錢買書持續閱讀,巿民是否可以夾錢買給他們?獄中也要有更好的閱讀空間,獄中環境太差,我親身經歷過。」


    去年4月24日,陳健民因在2014年佔中「串謀犯公眾妨擾罪」及「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罪成,判囚16個月。踏進荔枝角收押所之後,陳健民說,這一天是整年最難捱。「隻手唔好掂枱﹗禮貌啲﹗」溫文的陳健民,記住了獄中生涯第一個遇到的阿sir的語氣,提高聲線模仿着阿sir向他下命令。被呼喝一輪過後,搜身檢查當然不好受,阿sir主動提出,讓年紀大的他們先住醫院。「覺得好開心啦,以為醫院差不會太差啦——嘩,這才是最差的地方﹗我打開牀頭櫃——嘩,四五隻曱甴衝上我手臂﹗」櫃桶是小曱甴,晚上在身邊打轉的是大曱甴,同住一間房的邵家臻又嘔吐大作,吐到地上有、牆上也有,沒人來清理。這一天難受,還因為沒書可看,在房裏只能看電視。「最慘是要很無聊地看TVB,我真係好憎啲節目。」


    他認真地回想每一個「第一次」,繪形繪聲,在最難頂的狀况滲進他招牌的幽默。「第一碟飯放到眼前時,就開始做人生抉擇囉,那幾嚿魚真的好核突。」陳健民舉手要求吃素,職員問為什麼,他說自己不殺生。「職員說不殺生不行,問我是不是佛教徒,因為表格裏沒有『不殺生』這一項。所以那天起,我就成了佛教徒。我當然沒所謂,你說我回教徒、乜教徒都可以,宗教根本沒意義,信仰才重要。」不過,獄中的素菜其實同樣難吃,他說他餓了一年,晚上常夢見食物。


監獄中的田野考察


    我想起大學時代陳健民花了半堂時間解釋宗教制度在社會學裏是什麼一回事,於是問他,現在「難得可以入監獄」,有沒有帶着社會學家的心懷去田野考察一番?「當然有﹗我起初是想要求單獨囚禁的,可以專心看書、寫作,但後來卻覺得,我一生人已在做,點解我入到去都仲要咁樣?點解我不好好利用這機會去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


    於是,他選擇到監獄裏過集體生活,把囚友的故事逐一聽進耳。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斷鼓吹財富成功的指標,但社會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合法渠道,讓人人都能達標,這些人唯有用不受社會認可、偏離主流的渠道。「我倉裏的囚友,不就是這樣嗎?他們絕大部分是因為販毒而坐監——他們不斷被社會的價值觀轟炸,怎樣才是好的生活、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他們看什麼雜誌?汽車、美食、旅遊。哪個大佬最近『彈起』(富有起來)、揸咩靚車、二手什麼價錢、好不好揸, 都是監倉裏普遍的話題。他們不一定不聰明,但他們的成長過程在教育制度裏是失敗者,無法用你們所說的正途享受與你一樣的生活,就要用其他方法去達標,販毒就是最快的渠道。」


香港監獄規矩極端


    社會學之中,監獄是另一個重要的制度概念,傳統的理論視監獄為一個全權制度(Total Institution),通過全面控制囚犯的生活環境、摧毁囚犯舊有的自我意識,達到徹底改造犯人的行為。所以陳健民入獄後,第一個體驗是被呼喝,換上顏色款式統一的囚衣。「香港監獄的規矩也很極端,守規矩有獎賞、稍為偏離規矩就罰得很重。但這個制度又同時在演化,現代談更生、談人權,新舊理念互相其實有矛盾,實踐起來唔湯唔水,鼓勵你與家人交往的同時,又在監房想盡辦法孤立你。」他說,改造人的自我並不容易,為了獎賞,表面跟足你的規矩,但一樣可以「食窮民建聯、票投民主派」。「好多年輕手足擔心,監獄是否像集中營,可以令人扭曲、失去自我?不會的,他們是個很失敗的系統,理念亂晒龍,不完全做到『懲』,又不完全做到『教』。社會學裏有很多詞語形容這種制度的狀態,例如Decoupling,即是上面講那套和下面那套是甩開的,中間產生了空間,你好好利用那空間,就可以保存自我,問題是你懂不懂。」陳健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有閱讀的能力。「一來時間不會過得太痛苦,二來對獄中的規矩、呼喝聲會有多一點抵抗力。閱讀是必須的,在監獄裏面連蠱惑仔都睇書,即使是最神怪的內地網絡小說。」


掌握囚友語言 融入討論


    一個教授,說理論談歷史可以滔滔不盡,面對教育程度懸殊、興趣品味大相逕庭的囚友,怎樣融入這個社會最底層?陳健民說,他雖然也花了些時間揣摩,但他了解不同群體的文化如何形成。「起初我扮瞓覺,他們見我睡了,就肆無忌憚好精彩地講好多吸毒呀、嫖妓呀,大概掌握他們的共同語言。」翌日,他開始在囚友又高談闊論時加入討論:「吓?有得咁㗎咩?一樓一鳳可以試下先㗎咩?」「乜你唔知㗎咩?有㗎,咪搏懵摸兩摸,再抽兩吓水,OK,咁就去第二間……」陳健民表現得很好奇,囚友就很有興趣講下去。至於粗口,斯文教授說自己早就衝破了心理關口。「我寫博士論文時,在廣州與的士司機做訪問,發現自己有講粗口的能力,而這可以讓他們跟我談下去,很重要。囚友不會說自己『畀阿sir鬧』㗎嘛,所以我講得最多是:『吓,阿sir又X你咩?』」監獄之中有很多代名詞,毛巾叫「拖水」、睇書說是「睇勝」,「我哋學得很快,像我教英文,他們答對了,我會說:『嘩,威咗喎你﹗』他們會有反應,讚我:『嘩,教授勁喎,威咗你都識?』」


    陳健民在獄中,不止做田野考察看社會問題,還把教授這身分盡情發揮,把監倉變成課室,教英文。「佢哋唔理你是社會學教授定乜啦,都係當你法律教授,所以從一開始,我已經是處於教他們、提供資訊的位置。」解答疑難,有時說到一些英文字眼,囚友聽不明,陳健民就提議不如教他們英文。「教授你肯教我哋,梗係好啦﹗」開班,首先要找地方。「監房中間有一張桌,本來可以用,但我又想到他們要跟我朗讀英文,大家社團人,可能會尷尬,於是就在我的牀開課。」第一課,教什麼?講飲講食啦。「將來出到去,去到餐廳全是英文,難道帶住條女走?戇居啦,唔識的話我教你﹗牛角包,Croissant,法文來的,香港人唔識讀㗎。」如是者,英文課逢一三五開課,二四是實習,陳健民要學生跟倉裏的非港人囚友用英語對話,然後逐一向他匯報。一個單元,中途還要作文和測驗。「坐監的日子真的很忙,我教完書還要改簿,終於可以看書的時候,都差不多響鐘要睡了。」


    陳健民的刑期,剛好在反修例運動爆發之前開始、在運動冷卻後疫症蔓延之時結束,意外地跳過了香港人創傷的一年。他在獄中定期為報章寫專欄,當中不少也有回應警暴、警黑勾結,但他總是借古喻今,以他在這段時間看的歷史書回應抗爭。「學者朋友說這個時候根本沒人可以冷靜下來看書,但我這年竟看了50本。」這樣的距離,讓他看見香港人應該感到鼓舞。「身邊的人很憤怒很沮喪,但我看見其實去年做到了很多事,卻沒人掛在口邊。除撤回了條例,年輕人也做到了國際連結。我問來探我的泛民議員,當年你們去美國,國會議員是如何看待你們?他們說,都別重提了,很冷淡,都只是禮貌式地接見。但反送中之後,完全是兩個世界,接待很熱切、認真和你傾、接觸的層次也去到了更高級的官員。這些以往是泛民和學者應該做到的,但事實是我們做不到這樣的效果。」他說,這不是單純因為外國支持勇武抗爭、反對警暴等,「在抗爭之初,外國從政者其實無法判斷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否爭取獨立、是否暴力抗爭為主、本地人是否支持?直至區議會選舉,影響真的很大,外國政府清楚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得到人民支持、目的為爭取民主,這讓他們更容易推動關於香港的法案、表達支持」。


出獄後,陳健民第一個到訪的反送中抗爭點,就是中大二號橋。如今二號橋已加裝防盜鐵網,猶如監獄。「我們壁屋也是用這種。」


人心不壞


    但手足如此艱難地抗爭了半年,到頭來沒改變到什麼,情况反而愈來愈糟,香港人不應該沮喪憤怒嗎?「如果你覺得這場運動是要令政府退讓、改轅易轍、開始對話,那是不可能的。人類歷史是這樣,南非用了幾十年、光州等多少年才平反、台灣228事件要多少年才等到民主化?不要覺得這裏是香港,所以就要比其他地方優越,民主真的需要時間,我們現在說的是徹底改變一個制度。每一次勝利,政權會用更衰的方法應對,這是一定的。但這種統治方式總會有爆破的一天,在這來臨之前,我們只有保持抗爭意志和希望。」


    沮喪的原因,或者因為未想像到這種艱難的時候還要持續數十年,但我們的確處於愈來愈黑暗的時代,究竟要如何度過?話音未落,「港區國安法」又殺到。陳健民對着仍然未肯接受現實的學生,也只有孜孜不倦:「是真的要受苦的。其實能保持到抗爭的意志和希望,已經好叻,頂得幾多就幾多,日子是一日比一日壞的。但若人心不壞,日子又有多壞呢?在最黑暗的時候,就做最亮的星星吧。」



■答:陳健民,中大社會學系前副教授,2014年與戴耀廷及朱耀明發動佔中運動,去年被判囚16個月。

■問:陳嘉文,畢業於中大社會學系,第一課就是陳健民執教的「社會學導論」。



最後的吼聲 林兆榮

童軍跳彈牀 : 最後的吼聲

林兆榮     24/05/2020




香港通達人倉田徹 國安法來臨 港人意志可尋出路 倉田徹

香港通達人倉田徹 

國安法來臨 港人意志可尋出路

彭麗芳    24/05/2020



    香港連續下了一星期雨,在那個確定人大議程中包括審議「港區國安法」的周四黑夜,天空下着綿長細雨。


    翌晨,被譽為「日本香港通」、研究香港政治逾二十載的日本立教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教授倉田徹接受本報視像訪問,援引一九三零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利用《治安維持法》打壓異見為例子,慨嘆「在沒有民主的國家實施國安法好恐怖」。但雨最美的地方在於它總會停下。


    他用流利廣東話溫柔寄語:「有一句說話是香港歷史轉變的速度好快,可以知道現在的情况不會永遠持續。當現在不理想,未來會變成好的時代,是無人可以否定的。」


危害國家安全的定義


    每一天倉田徹都在 fb 個人帳戶分享香港新聞,配以日文解說和簡短評論。他在日本教當代中國和香港政治,專攻香港研究,不時來港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著有《回歸中國後的香港——「小型冷戰」與一國兩制的推行》,獲二零一零年度三得利學藝獎。這天,他表達對「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學術研究和言論自由會被打壓的憂慮,擔心自己亦會因觸碰紅線而被拒絕入境內地和香港。


    「港區國安法」指明要制止和懲治發生在香港特區任何「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以及「外國和境外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的活動」。奉公守法的普通人不需要懼怕?倉田徹指出問題在於中國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定義與民主國家並不一樣,例如日本要求的愛國是喜歡日本文化、尊重日本歷史、重視日本經濟發展,不代表需要支持自民黨政府或安倍政府,但北京的思想則是愛國就要對現在政府的忠誠。


國安法背後 須民主制度監察制衡


    他留意到消息公布後,香港親中報章大篇幅描述美、英、澳洲等國都有嚴厲的國安法,但他強調不能與香港混為一談,因為民主國家是黨政分開,例如在日本和美國,威脅政權不等於威脅國家,美國人公開要求總統特朗普倒台並不構成威脅國家安全。


    而且,他認為要實施強大國安法,必須有一個黨政分開的民主制度監察和制衡,淡化國安法的暴力性。因為,一旦發現政府濫用國安法,人民就可以利用選票拉倒領導班子。反觀在沒有民主的國家實施國安法,就像一九二五年在日本實施的《治安維持法》,原先只為禁止共產主義革命活動,人民原以為事不關己,但到一九三零年代卻被軍國主義濫用為打壓所有異見人士的武器。此法在一九四五年被廢止。去年底,NHK出版社出版新書,指出當時有十萬人因違反《治安維持法》而被檢舉。


    至於現在,倉田徹指日本刑法仍有叛亂罪行(內亂罪),犯罪者可被判處死刑,但從未真正實行。日本亦無法律限制言論自由,即使是倡議沖繩獨立的書籍《琉球獨立論》亦完全合法。


北京失去耐性


    公眾仍然觀望「港區國安法」實際詳細條文,今次中央繞過香港立法會自行頒布法例,估計是因應去年的反修例運動而作的決定。「中國好強調去年運動是因為美國干預而發生,而且美國簽署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明顯觸動了北京紅線。原本北京是想讓香港自行就二十三條立法,但北京已經失去了耐性。」倉田徹相信今次中央有明顯針對對象,即港獨及與外國勢力勾結的人,比起二零零三年版本的二十三條將更具殺傷力。而在現時中美角力的大背景下,香港一直位處中美關係前線,「港區國安法」將直接影響香港經濟和價值。一旦美國制裁中國,將令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牽動整個東亞國家的關係格局。縱使他相信特朗普在香港運動發生之初根本無興趣干涉,當時亦只是被迫簽署通過美國《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但今次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情况將有所不同,基於全世界對中國的輿論急速惡化,美國可能會考慮真正制裁。


第一次遊香港 開啟另一個世界


    邀請倉田徹接受訪問之初,記者在躊躇間最終還是決定用英文詢問,不久就得到他的回覆,後來我們的信息對答轉用中文,最後他直接用港人用語:「這樣好D(啲)。」他的廣東話好得令記者感動,他笑得燦爛地說,日本至今仍然有很多香港迷,看香港電影、聽廣東歌長大,「這些人一路支持香港」。


    倉田徹父親在國泰航空東京分公司工作,因此他每次和家人旅行都是乘搭國泰,經香港轉機。他仍然記得四、五歲,人生第一次出國旅行的地點便是香港。具體的畫面他不記得了,但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是,因為日本一直深受美國影響,因此日本小孩從小就知道外國有一個人們留着金色頭髮的世界,但第一次到香港旅行才發現原來外國尚有一個人們留着黑頭髮、長有黃皮膚的世界,但他們說着不同語言和寫漢字,因此他對中國產生了興趣。


    高中三年級,他以日本交換生身分到北京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兩個月,學習中文和普通話。當年是一九九三年,當時只有日本單向派學生到中國學習,中國尚未開放讓人民到訪日本。恰巧,他在大學畢業時時值一九九七年,日本當地報章和媒體都是滿滿的香港資訊,他覺得香港日後的民主化過程應該很有意思,便以香港作為畢業論文題目,開展了直至今天的香港政治研究生涯。


    即使是對於香港人來說,可能都會感到香港歷史比起世界歷史是微不足道,香港政治對他而言有什麼意義?對一切問題都駕輕就熟的他,至此欲言又止了好幾次,才吐出「香港是一個東西方交流的地方,是全亞洲都應該認識的,尤其現在中美關係緊張,更加需要研究香港」。雖然他感到不少中國學者都有少許忽略香港因素,好像有一次他出席一個中國講座,一名學者便直接叫他不要再專注研究香港政治,「他說香港政治已經結束了,因為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但倉田徹卻因為這句話,更堅定研究香港政治,因為他相信作為學者,應該重視被世界忽略的人與事。


人生第一次遊行在香港


    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六年間,倉田徹來到香港任職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專職調查員,「係呀,最熱鬧的時間」,他說人生第一次遊行就是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參與五十萬人遊行,是一個中大朋友帶他去的。他猶記得那次遊行,警民關係友好,警察友善提醒遊行者:「今日好熱,飲多啲水呀」;市民亦說「警察辛苦晒」。因此,他自言看到抗爭時香港警察揮動警棍的畫面,仍然好不習慣。


慨嘆警民關係難回頭


    「警民關係好難返轉頭了」,他慨嘆,直至現在香港政府仍然表示完全支持警方行動,而「港區國安法」消息更顯示國際社會和民意都不屬於中央優先考慮範疇。那警方作為執行上頭指示的組織,亦不存在突然軟化態度的可能。


    之所以惡化至如斯田地,都是累積的,無論是香港人的反抗,還是中央對香港管治態度變得強硬。倉田徹提到在二零零三年七一遊行之後,中國推出的經濟融合政策,初期反應不錯,香港人普遍歡迎內地遊客,亦見到香港人大力幫忙宣傳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與援助四川地震。但近十年發生過不少中港矛盾事件,他記得二零一二年時大陸人罵香港人是狗,香港人罵大陸人是蝗蟲,兩地情緒急速變化。


香港歷史一向無大台


    早前日本出版了《香港抗爭 激盪!200日》漫畫,中文版將於下月出版,繪畫在港日本留學生秋田浩史在去年六至十一月反修例運動期間的親身見聞。漫畫夾雜真實照片,由103萬與200萬人遊行、元朗白衣人、太子站、禁蒙面法、中大、理大……男主角在其中大為感動,眼睛濕了又乾。本應可以置身事外的日本年輕人選擇留港,參與遊行捍衛港人自由,甚至因而被中國內地友人將個人相片和資料放在微信流傳,指摘他居心叵測。倉田徹為漫畫撰寫了解說文章,文中他寫道「很可惜今次的運動亦是『去個人化』的」,為什麼覺得可惜?倉田徹解釋,說一場抗爭運動之中如果沒有代表人物,很容易被其他國家忽視,因為大部分國家的民主化過程都由一些英雄領導人物帶領,從而鼓動人民作出抗爭,因此很多地方的歷史說白了就如英雄人物傳記。他引述說二戰期間,小椋廣勝著作《香港》便直指「香港歷史恐怕是世界史上其中一段最沒有個性(個人性)的歷史」。因為跟印度相比,香港沒有克萊芙(Robert Clive);跟新加坡相比,香港亦沒有萊佛士(Sir Stamford Raffles),香港歷代總督全部都是無法列入世界史中的人物。


    不過,倉田徹認為這正是「香港DNA」,因為香港本來就是「逃亡者之都」,由一班反對政權的難民流入而成的地方。香港的經濟史亦是由難民白手興家而成的中小企所撰寫。他們一直不信任領袖,喜歡自己作為主體,按意志自由行動。倉田徹語帶自豪:「所以,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首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曾說香港是本難懂的書。」


日本人難理解港人感受


    但同時,因為香港獨有的DNA,亦令外國人難以理解港人感受。尤其在一九七零年代日本發生安保運動(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群眾運動)並遭遇挫折後,整個日本社會陷入政治冷感,並對抗爭運動反感。因此,日本人無法想像抗爭可以帶來政治改變,縱使安倍已執政七年多,曾經推出過很多具爭議的政策,但國民仍然沒有街頭抗爭。


    而且倉田徹觀察到,日本媒體和電視台在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時,都以比較中立和宏觀的方式解說,畫面拍攝角度亦往往從天橋高處俯攝,雖然可以見到人群、催淚彈、警方的畫面,但示威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見不到個體的表情、情緒等微觀細節。於是,倉田徹在去年八月底曾來港視察兩周,直言在示威現場才能真正感受到香港人的情緒,他發現不少參與者都是學生,「無乜特別,但很多人講起抗爭就會變得激動,甚至喊」。


    漫畫中繪畫的抗爭畫面對倉田徹而言並不新鮮,但最教他觸動的卻是漫畫開首最普通不過的描述,男主角秋田浩史初到香港,在朋友陪伴下遊覽香港景點和品嘗甜品,「雖然是很普通的畫面,但可以表現到香港參加抗爭的學生其實都是很普通的市民,我看到漫畫的時候都有啲動感情」。


    「港區國安法」禁止外國勢力干預香港活動,相信將成為抗爭者國際線游說工作的阻礙。在反修例運動之中,抗爭者極力拓展國際線,自去年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之後,亦有日本人提倡日本推出日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但倉田徹直言安倍政府推行法案的機會很小,因為執政自民黨非常重視日中關係和日本經濟,而且日本一直以來都不會以人權狀况制定外交政策,相信不會透過法律去左右別國政治爭拗。


    雖然日本政府不太正面關注香港政治,但由於當地輿論傾向同情香港人,因此在去年六月大阪舉行的G20峰會上,安倍晉三亦有主動向習近平提過香港問題,表示支持一國兩制。「有大約二萬幾日本僑民在香港居住,因此真正的一國兩制,帶來的自由經濟與交流是合乎日本利益。」他相信日本人現在可以做到的是繼續關注香港事態發展,通過傳媒或社會輿論間接支持香港。


港人的優勢和堅強


    這些年來,香港一直在拉扯,一方堅持香港有憲制責任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一方則堅守《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一所言「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爭取雙普選(去年港府澄清中英聯合聲明沒有條文訂下實行雙普選)。在二零四七年一國兩制期限到來之前,這兩邊是否能夠完成各自的任務,無人說得準。


    研究香港政治二十載,倉田徹自言近這幾年心情很沉重,因為這幾年很少開心的事情,但他見到香港人的優勢和堅強。他自言日本雖然有民主的政治體制,但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和應變速度都遠遜香港人。「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我好期待香港人的力量,相信堅定的意志會開啟香港好的未來。」他帶點靦覥地說,雖然這個說法好像沒有基於什麼理論基礎,但這是他所相信的。








回覆 陸離

回覆 

陸離   24/05/2020 


一宅姥 與 "敞良人" 均 聯邦夢未碎 ( 勞思光 + 陸鏗等前輩式 "聯邦 · 邦聯",......不等於 "戴耀廷 : 先獨立 · 後聯邦" 之 "戴耀廷式聯邦 · 邦聯" )...

一>>容告,於我,"非戴耀廷式 · 聯邦夢" 確實至今 始終未碎,幸未心死。😷

一謝鼓勵!🙏

一港神聖 · 秩序井然之 "和平示威",大約一百萬,始於 1989年5月21日 · 星期日,及 1989年5月28日 · 星期日......( 六四之前 )

一>>復現於 2003年7月1日,大約五十萬,秩序井然。( 遊行完畢後,井然散去。無勇武,無防暴。 ----- 傷感懷念。😢)

一2019年,全和理非 "全程和平示威" ( 無勇武,無防暴),只有一次,就是 818 ( 8月18日..),只得一次。請查証。

一懷念 2019年8月18日 "全程和平示威"。懷念。( 没有堵路,没有打砸,没有縱火,----- 無需防暴。)

一然後,今天,2020年5月24日,週日......

一遺憾 不見 你心目中的 "和平示威"!

一今天 香港人 疫情中 継續 "內戰",甚且不只警民打,逐漸 "加大力道" 黄藍兩派互打......( 勇武復出,於是又有防暴。)

一再次謝謝 Benny Tam 善良、有心......

一宅姥即將 82 歲,舌癌缓缓復元中。

一毎日睡兩次。抱歉此刻 必須小休了。

讀社會學就知香港的真相? 潘曉彤

通識導賞:讀社會學就知香港的真相?

潘曉彤 24/05/2020



    月中,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回應監警會審視報告。布景是一張張反修例運動期間示威者四處破壞的照片,中間寫有「香港的真相」五個大字。記者會上,林鄭月娥理直氣壯地說出一句「我本身係讀社會學出身」,似乎是想為接續的一句「我點會唔知道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係咩」加強說服力。正在修讀社會學的博士生莫哲暐隨即於臉書發文,題為〈林鄭月娥,你不配社會學這個名號〉一文廣獲轉載。對香港近日的社會風波,社會學的思考框架,如何幫助我們了解真相?


1. 讀社會學應有人文關懷


    社會學讀的其實是什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博士生莫哲暐笑言這是個經常被問到,又難以回答的問題。他說簡單解釋,社會學的基本立場就是關注個體之上有什麼力量制約或推動他們的行為,舉例說制度化一點的結構有國家與法律,較流動的則如人與人之間建立的婚姻和友情,「任何分析因此不可能只看個人在做什麼,因為個人行為一定是處於某個結構或文化之中」。


    特首林鄭月娥在回應監警會報告的記者會上,指出暴力程度不斷升級,利用互聯網散播對警方仇恨言論不斷擴散,批評暴徒目無法紀。對林鄭在會上強調自己社會學出身,莫哲暐質疑她漠視個體行為與處境的關連,「我會問,如果很多年輕人都這樣,就肯定不是個人問題了。最早期的社會運動理論會講到,起碼有grievance、不平之事才會走出來,不平則鳴,最基本會看到這點」。他指,社會學的客觀在於解釋事情的方式,但為什麼想要解釋人的行為?人的行為為什麼值得解釋?「這其實本身涉及人的關懷。當我看人的行為,比如看到人很窮,我不會只說他們懶,而是看到人的處境,人一定因為某些處境原因,導致他有今天的結果。」他想起東京大學榮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在學校去年的開學禮演說上,正好展現出社會學應有的關懷,教授義正辭嚴地對準備入學的同學預言「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公正的回報的社會在等着你們」,提醒同學能夠考進大學不止是個人的努力成果,勸戒他們別把努力只用在個人輸贏上,「請不要把擁有被眷顧的環境和能力用在貶低不被眷顧的人,而是要用來幫助這些人。然後不要逞強,承認自己的弱點,互相扶持着活下去」。


2. 反修例運動 個體行為受「關係」制約


    近月埋首研究反修例運動中鎮壓與情感如何影響運動發展的莫哲暐以此為例,解釋個體之上、「關係」如何影響個體行動,嘗試說明滿足和罪疚兩種情感怎樣推動運動持續,「前設是反送中運動是個網絡,所有在運動裏的人彼此間都有關係,有淺有深,連結起來,所以有手足的說法,大家一起去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走出來,其實能得到滿足。遊行時,感到身邊的人都是自己人,感到一種集體歡騰,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群體,有歸屬」。另一方面,當運動被鎮壓,正因為參與者的互相連繫,目擊與自己有共同信念或者目標的人受苦,不論身體或心靈,當自己沒事,則可能產生罪疚,「很多人會找方法解決這種不安,包括去撐黃店,或者捐錢給一些機構,可能參加和平遊行。可以說是補救,有人會形容是贖罪,運動來說,罪疚其實令所謂和理非繼續行動,你想想,運動需要資源,如果沒人捐錢,運動可能走不下去」。他由此解釋,運動本身就是建立關係網絡(network relation),這些關係會制約個體的行為,或影響他人如何思考,「正正因為彼此間建立了關係,是手足,個體在思考時就不止想自己,即使與前線的人互不認識,但會覺得我們之間有關連。這些關係是會影響我的」。


3. 歷史科試題 文化霸權 不容討論


    社會學提供了思考政治處境和管治手段的角度。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思想是「經濟生產決定一切」: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相對,一切按照階級設定,包括文化與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都由作為下層建築的經濟決定。後來的新馬克思主義者,比如Antonio Gramsci,他擴展原有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如何實現並維持其統治,「在經濟關係之外,他們思考更多,思考這種生產關係、不平等剝削的關係如何延續,其實當中有些東西要人接納的」。


    Gramsci指出「文化霸權」(hegemony)決定了統治權力的維持,令被剝削的人會接納被剝削的關係往往不止由上而下的赤裸暴力,而是做一些事,令人覺得這種關係沒有問題,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剝削,具體的做法是將被統治者的文化與價值觀重組,使之變得對統治者有利。


    莫哲暐認為近日中學文憑試歷史科題目爭議是文化霸權的一種體現,「文化霸權的重點是由統治階級建立霸權去宰制被統治者的思想,就是去建立一套共識,不容許有alternatives,即沒有其他解釋。如被霸權控制,你不會想到其他方向」。他認為就正如教育局長楊潤雄以「答案沒有討論空間」的一錘定音回應試題「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這就是一個霸權的理解,正正就是希望建立這樣的論述,以後思考中日關係就只能想到香港人被侵略等等,繼而建立大中華民族情感」。


4. 《頭條新聞》 文化作為角力場域


    文化霸權不是強制屈從,而是透過思想、道德的教育讓人自發歸化,莫哲暐提醒,Gramsci沒將此說成定局,並指出霸權是存有裂縫的,文化領域正正就是不同階級爭持的場域。顛覆文化霸權,大眾傳媒成為奪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的重要工具與場所,「作為大氣電波,政府當然想操控去講它自己那一套,一個分析一個解釋一個立場」,但他引述英國文化研究學者Stuart Hall的論述,指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眾在接收同時,一定會投入自己的經驗和想法,這樣會衍生三種可能——最直接的是一概接受接收的信息,而若個人經驗和想法與節目帶出的信息不脗合,一則改變自己的想法接受,一則判斷信息是錯誤的——由此指出反抗的可能。莫哲暐連繫到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遭通訊局警告,一度宣布本季後暫停製作,「你見到港台的員工是在反抗的,編導,我猜梁家榮自己都有反抗,這就對應了Gramsci所說,其實hegemony扔下來了,仍然有反抗餘地」。


5. 對權威抱質疑態度


    對於真相為何,社會學不同流派各持己見,莫哲暐解釋,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提倡存在一個在分析上可以從主觀世界界分出來的客觀世界,而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立場則相反,認為沒有客觀的知識,沒有客觀世界,所有事情都由人的主觀意識製造,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受制於話語與論述,因此不存在一個能夠脫離人類主觀的客觀世界,因此沒有「真相」。他雖不同意後者,相信人的行為動機可以解釋,若無客觀世界則無法判別不同說法的對錯,但認為理論中依然提供一些可取的思考框架,可放諸日常借用以理解現實狀况,拉近與「真相」的距離。


    法國哲學家傅柯被認為是後結構主義者,他不相信有客觀的世界,提出知識其實與權力掛鈎,甚至包括現代人奉若圭臬的科學,亦由權力決定。莫哲暐舉例說,自然科學曾經相信黑人的智商普遍較低,透過邀請一定數量的白人與黑人做智力測試,從而得出似乎很科學的成績歸納結論,「很長一段時間,西方世界普遍是相信的,但我們絕對可以挑戰,在所謂的科學研究裏,過程其實有些部分涉及人的判斷,包括測試裏包含了什麼問題呢?分數低是不是直接等於智商低?還是等於這個族群長期以來沒法得到好的教育,因為歷史上他們作為奴隸被打壓,因此大部分黑人做測試時就低分點」。莫哲暐認為此後結構主義理論的可取之處在於對權威抱持懷疑,「當面對一些講到很實牙實齒的事,包括政府或者任何機構提出的統計數字,當傅柯的說法在你的工具箱時,可以拿出來挑戰它。有數字就相信?數字為什麼重要,因為客觀,但大家都知道統計學很多方法可以有不同的present。數字從何而來?數字是不是真的解釋到他們所講的事,承托到那些論述?這種態度是重要的」。


6. 人的能動性連結希望


    德國哲學家韋伯研究現代性(modernity),他描述現代國家的特徵,最後就是靠武力,描述國家就是在某個領土上壟斷正當武力,「但單靠武力是統治不到,一定要靠權威,韋伯提出了三種權威的來源:傳統、領袖魅力、理性與法律」。思考香港狀况,莫哲暐認同香港長期以來希望靠法律建立權威,即使法律並不是由民主議會制定,仍然期望建立法治神話,長期以來本都行之有效,「但可以見到,最後都是靠武力,包括林鄭月娥政府都知道已不能取信於民,政府的解釋很多人都不再相信,最後講到底都是赤裸的暴力解決。內會有趣的是,梁君彥仍然會援引《議事規則》,但最後陳健波坐上去,最後都是靠一堆保安圍住」。


只看現實 解釋現在與過去


    韋伯只作描述,沒預言後果如何。社會學如何看希望?莫哲暐笑言社會學立場沒有樂觀不樂觀,只看現實,現實就是可以民主可以不民主。「天時地利人和」像是廢話,自稱為批判實在論者(critical realist)的他也承認這於社會學立場其實有點爭議,但批判實在論者相信事情的發生涉及很多因素的匯合(conjuncture),以社會運動為例,他認為仍可分析有什麼因素匯合導致運動發生,同時尋找它的機制,可以解釋現在與過去,但未必可以預測未來,按照解釋思考未來。「另外就是contingency(偶然性),柏林圍牆倒下來前沒有人知道它會倒下,蘇聯解體之前仍有很多人研究蘇聯為何可以咁穩陣,認為戈爾巴喬夫改革,就可以更新國體,但它倒下就倒下。Contingency可說是廢話,但社會學研究裏,甚至歷史研究裏,真的會有這樣的事,這樣能不能讓你心存希望,見仁見智。」


    較積極的是,社會學的根本立場即使確信人生活在結構與文化之中,受制約亦可能推動你做事,但不代表個體因此沒有任何自由思想與意志。莫哲暐引述社會學家Margaret Archer名言「人是自由的,同時是受限制的」說明人的處境,「比如在香港生活,有些文化我們會跟隨,有時是無意識的,但當我有意識地做某些決定時,其實就體現了人的能動性」。他指出一些社會學流派相信人有能動性,人有反抗的可能,可以影響結構,可以影響文化,可以影響前路,「如何影響,不知道,但起碼有這個可能,就可以連結希望」。








從港英政治部到特區國安,警隊一哥與政治部的淵源 謝弘一 

周日話題:從港英政治部到特區國安

警隊一哥與政治部的淵源

謝弘一   24/05/2020 


    今年全國人大將審議的草案,建議中央可在港設立維護國家安全的機構,此議一出令社會人心惶惶。 「國安」在港正名運作,等同政治警察及特務工作浮面出櫃,亦儼如解散了25年的港英「政治部」重新復活,而朝代更替,角色對掉,中共在香港由回歸前被監視的身分,轉化為政權特務監控的老大,據聞當年曾受過政治部之苦的香港「左派」,聞此亦暗中心驚,擔心隨時有份被送上高鐵或洗頭艇,帶走軟禁一年半載。 


     國安情治機構細節雖未有詳情,但前一哥警務處長鄧竟成已即時撲出,談及警隊可以如何配合執行,希望激活警隊自1950年代以來政治情報角色,英治時配合英軍情五處(MI5),至日後配合北京國安部的運作。 


    溯本追源,細看當年港英政治部的工作,有助認識評估本港政治監控的結構及模式發展,以及現代社會警隊及其他執法單位的參與性及可能;其實不少前一哥都有情報治安工作的背景,許淇安更曾任職政治部,1970年代時負責追查共黨組織行蹤,細節如去郊遊野餐飯聚的活動。 


    港英政治部(Special Branch,又稱SB)早於1940年代成立,MI5派員來港在警隊設立,教授警務人員去做跟蹤、竊聽等,工作內容包括監控政治人物、處理社會運動、和外國勢力周旋等,那些年為一個神秘莫測的部門,據說其他執法單位如廉署、入境處、海關內都有政治部人員身影,以配合港督、政治顧問及中央政策組等,從事政治情報分析。 


    江關生《中共在香港》一書中,有記錄香港這個歷史悠久的間諜及情報天堂中,警察如何從事情報工作的片段,如1970年代為政治部人員、其後為回歸時警務處長的許淇安,如何被派專門去刺探反英「左派」活動。 



共黨人員郊遊 直升機盤旋拍照 


     書中提及,英國的解封機密文件中,包括1974年時許淇安(Hui Ki-on)代政治部主管給英國報告的信件,詳列港英政治部監視左派活動的一些細節,許當年能羅列出新界由流浮山、落馬洲至打鼓嶺,哪些鄉村的村民同情共黨人員;甚至連共黨組織的郊遊活動地點,都能一一細列出來,如2000名華革會成員等到鶴藪野餐,400名國貨公司人員去鹿頸野餐,當年警方會出動直升機,到若干野餐地點上空盤旋,拍照及點人數等。 


    當年深得英方信任的許淇安,在回歸前1994年被委出任警務處長,擔任跨越政權移交的治安工作,一直至2001年退休,任期長達7年,為回歸以來任期最長的一哥。 


    除了監視共黨人員,政治部亦追查間諜在港活動,甚至曾在警隊內捉內鬼,1961年,政治部曾試過在警隊內捉到助理警司、時為警隊內最高級華人警官曾昭科,實際為共產黨潛伏在警隊內的間諜,負責蒐集高度機密,終被港府將他驅逐離港,送到內地,為當年一宗轟動大案。(詳情在羅亞《政治部回憶錄》一書有提及)。 


    不過,隨着政治部在1995年解散,香港政府的情報工作變得分散;解散後,部分執行性較強的功能,如保護要人(VIP Protection)、反恐等工作,續安排留於回歸初年「情報」工作一度只交餘下「軀殼」及已去政治化的警隊「保安部」(Security Wing)內,加上政府政治顧問人員日少,中策組角色亦有別英治時,只做政策研究。 


    警隊保安部在新主權下,仍依舊維持神秘模式,內部亦只以「公司」去稱呼在此單位,警隊中人如得知同袍係「公司人」,就自知無謂細問。情報始終為吃重部門,上任一哥盧偉聰坐正前,亦曾長期集中此部工作。此部門的開支經費如何使用,亦一直不向外界公布細節,故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回歸以來,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會追問「保安部」的開支,正是想留意警隊會否已暗中增撥人手資源,從事政治情報工作。 


入境處情報角色日益吃重 


    掌握出入境人事資料的入境處,亦隨着與內地對口單位的接洽,開始在情報角色日益吃重,因此得到北京方面的留意,出現自1998年葉劉淑儀以來,接續有入境處長被相中出任保安局長一職(1997以來5任保安局長,3人曾為入境處長),一來權力架構上可制衡警隊,二來亦因入境處早已參與外交及情報工作,主管者已被北京方面全盤檢視所致。最近入境處長曾國衞被委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一職,亦為一折射,本港趨向威權管治,以至掌握情報的武官流向執掌政制的中國特色特殊現象。 


    國安在港的活躍度,近年日益浮面,所謂「強力部門」跨境執法的可疑案件日多,2015年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被指遭強行綁架帶往內地;2017年內地富豪肖建華在四季酒店被多名「男子」蒙臉以輪椅強行帶走,其後確認身處內地,至今已「失蹤」達3年。 


    今次國安駐港機構的可能發展,從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的反應,已明確估計國安定必會派員來港,「過往有些中央機構,未能在香港運作,將會可以了」,香港社會多年來一直關注「一國兩制」重點:即內地執法人員不可跨境執法的防線,以及商界對此憂慮,也都被這些港人「代表」完全拋諸腦後。 


未知會否大舉混入私人機構 


    未來國安單位的結構,觀乎香港各紀律部隊尤其警隊、入境處,都努力去「搶佔」成為「國安」在港對口單位地位,以增「價值」,及警隊藉此減少所謂「用完即棄」的風險。 國安在港「工作」的範圍及角色,從往績有理由相信不會如舊日港英政治部的「低調」,而會否如其他中央駐港機構般轉以高姿態運作,更是令人極度憂慮,以「國家安全」為名,蒐集各式反中共政權的資料。未來本港情報單位的人,會否不止派臥底警混入宣傳「港獨或自治」組織收情報這麼簡單,而是進一步大舉混入各涉及「國家利益」的公私營機構運作的可能,仍難以估計。港府現今對國安機構在港設機構無法提供任何詳情下,便宣稱一般巿民人身權利及自由不受影響之說,稍有留意時事的巿民都會認為,這只是一種無法取信的空言。

23.5.20

傾城 旺旺

世紀.文藝雜緒:傾城 

旺旺    23/05/2020

    

    指尖掠過社交媒體,發現不少友好都在分享《傾城》。這首由黃偉文寫詞、許美靜演唱的金曲,面世23年後重新引起大家熱議傳唱。原來Wyman早前「出土」了好幾首歌曲的初版歌詞手稿,當中包括《浮誇》、《如何掉眼淚》等,但引起最多討論的還是這首《傾城》。至於勾起大家興趣的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是這個初稿才是Wyman的真心真意,當年出街的實是「無故被閹版」,大家因此憐憫心起,紛紛「鋤強扶弱」、「撥亂反正」;其二是《傾城》一曲,23年前誕生時和23年後的現在,都能顧名思義,在城市天翻地覆、波譎雲詭之時,唱出人們的哀戚。  

    很多朋友分享時特别引了兩個版本都有的「煙花會謝笙歌會停」,這句確實不錯,頗有萬物盛極而衰的感覺,且妙在把煙花寫成真花。但我也喜歡初版的那句「别人大概都睡去 只得你跟我抱下去」,面對城傾一刻,有人選擇閉目無視,有人選擇見證最後,非常寫實,非常人性。而且每次聽到《傾城》,不期然想起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這動蕩的世界裏,錢財、地産、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裏的這囗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一段感情見證一個城市的淪陷,還是一個城市的淪陷成就一段感情,實在難分。據聞23年前《傾城》出街,已有人猜想是致敬祖師奶奶還是緣事而發,結果23年後還是證明是後者。

    提起張愛玲,今年是她100歲誕辰,100年前世界烽火漫天,100年後也不遑多讓。張愛玲活着時,時時感到自己與世界、與人有距離感,然而今天我們卻被迫保持社交距離。雖然限聚令逐漸放寬,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什麼時候可以彌合呢?在人人彼此拒斥的時候,除了在家重讀《傾城之戀》、或許可以試用新的、不同的方法,來認識 、 悼念張愛玲。進念 · 二十面體在6月上旬會在文化中心上演實驗劇場《説唱張愛玲》,其實進念多年以來搬演過不少張愛玲的 作品,是次更由藝術總監胡恩威親自編導。據了解,會有來自香港、台灣、北京的演藝人做各種聲、演、技的實驗創作,並結合科技,嘗試把文字立體化,以説唱形式演繹張愛玲的創作。在今年這個「張愛玲年」,在萬馬齊喑的這個城市,希望新的試驗,能夠帶來新的氣息。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