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雷頌恩醫生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
當三月初以為香港的疫情稍有緩和之際,冷不防更嚴峻的「第二波」已悄悄地從歐美入侵香港。
香港的確診個案由平均每天兩至三宗,驟然升至每天二十到三十宗。
最高峰時,更一天接獲六十多宗確診個案。
香港的確診個案一直比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少,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做的測試以人口比例計算,可能是全球最高。這樣我們才較容易做到從源頭堵塞社區傳播。也由於這個原因,即使在「第一波」的時候,確診個案相對不算多,醫院的隔離病房也因要接收大量懷疑個案而頗受壓力。因此,當香港每天有數十宗新增個案時,我們的隔離病房一定不勝負荷。
不得不讚賞醫管局在今次疫症中,摒棄了平日的官僚架構,從而塑造出不少創新和靈活的計劃。為了騰出更多隔離病牀接收大量的確診個案,多間醫院的急症室於短時間內,在戶外設立了多個用作檢測的設施。自然通風的系統的換氣率一定比任何負壓病房都要高,適合用作為病人抽取鼻咽拭子樣本。更難以想像的是,多間醫院的同事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迅速地成立了一個大型的檢測中心,而當中更具備了所有可供二十四小時運作的硬件和軟件。我們醫院也有同事在放假的日子到亞博館幫忙,更處理了數位確診的病人。這些措施不但可以容讓我們繼續進行大量的檢測,同時可以預留更多隔離病牀給確診的病人。
調整隔離處理模式
不過雖然如此,隔離病牀的供應仍是很緊張。在疫症初期,我們對這個新型病毒認識有限。為了確保確診的病人在完成隔離時,絕無傳染能力,他們必須等到有兩個樣本的核酸測試呈陰性,才可以離開醫院。因此很多時候,病人在完全沒有病徵的情况下,仍要在隔離病房裏逗留兩至三星期。這使很多原本病情輕微的病人,竟在住院期間產生抑鬱的情緒。我們病房的護士也只好用自己在隔離病房工作而選擇不與家人見面的感受和經驗,去嘗試安慰病人。直到現在我們對這病毒認識多了。最新的研究顯示,病人在病發的頭數天病毒量和傳染性是最高的。反而病發十天後,即使核酸測試呈陽性,病毒很可能已失去傳染性。因此,我們現在的做法可能讓大量傳染性很低的病人長期被隔離,反而令新確診者要在社區等候多時才能被安排進到隔離病房。隨着我們對這病毒了解更多,一些已有的處理模式可能也應該作出調整。
醫護確診 膽戰心驚
這場仗從一月尾持續至今,令不少醫護人員身心都感到疲乏。最令我感到氣餒的,是最近的兩宗個案。三月二十二日,第一位醫護人員確診,不排除在工作期間受感染。上星期六(本月4日),也出現了首宗醫院內受感染的個案。有朋友因照顧過這名「隱形病人」而需要接受病毒測試。雖然最後測試呈陰性,令我們放下心頭大石,但等待的過程卻是膽戰心驚。這兩宗個案令我們泄氣,因為自從疫症爆發以來,大家都很努力去防止這兩種情况出現。各醫院都盡量提供適切的保護衣物及感染控制的訓練給予在不同工作崗位的醫護人員。實際上直到現在,在醫院工作的同事依然是零感染,可見每一位同事是如何努力去做好感染控制的措施。每所醫院也用盡方法去為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或有接觸史的病人,提供隔離設施和病毒測試。然而,我們所做的,始終未能盡善盡美。很多人都相信,這場仗並非短跑而是馬拉松賽事,這兩宗個案在這個時候發生,正好提醒我們前面的路可能仍然漫長,我們仍要保持警覺,並要採用可持之以恆的模式繼續作戰。
市民防疫奏效 減輕醫護壓力
在上個月我們部門的祈禱會裏,同事詢問我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情况。當時正值全球多個城市的疫情極為嚴峻,大大超越了各地的醫療系統所能承擔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們在香港所面對的難處可說是微不足道。祈禱會當天早上,剛好閱讀了《新英倫醫學雜誌》的一篇評論文章,論述到意大利的醫生因着他們要作的決定而在醫院的通道上飲泣。這兒說的是他們因輔助呼吸的儀器短缺,要在病人間抉擇給誰用上這些儀器。我們都明白這是關乎生死的決定。作為醫生,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擁有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去處理關乎生死的問題。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症的威脅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從來掌管生死的主權都不在任何人手中。我想最諷刺的是,當我們要謙卑下來之際,我們卻要面對為病人選擇生死的重擔。
當世界各地開始出現確診個案的時候,很多外國的醫療團隊都聯絡本港的醫生,查問我們控制疫症的經驗。無論本地或外國的媒體都紛紛報道和評論亞洲各地,特別是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在抗疫中的可取之處。我想我們的疫情相對較輕,不僅是因為我們做較多測試,或是我們很盡力去追蹤緊密接觸者,更是因為從一月到現在,大多數香港人都堅持佩戴口罩,注重手部衛生,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由一月尾開始在dirty team工作,直到上星期六,我才第一次早上起來,發現當天不用上班。那一天在家裏閒着,起初感到悠閒自得,但到了下午,已有點不自在,不期然有想到外邊走走的念頭。最近有很多機構發起感謝醫護的行動。我想香港人更應該互相感激。將來疫情得以受控,是所有香港人努力的成果。作為一個在隔離病房工作的醫生,我更應該感謝每一位為這場疫症付出過的人。無論是各出其謀去張羅口罩和酒精搓手液的巿民,或是堅持着在家裏與孩子「困獸鬥」的父母,或是沉住氣留在家、減少非必要社交接觸的男女老幼,因為你們的堅持直到我們走出這次的疫境,才得以令我們不用在醫療資源緊絀的情况下,被迫去作出艱難的抉擇。衷心感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