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達人 : 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東區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
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永遠是對的
曾曉玲 12/04/2020
東區醫院新搭起的分流檢測帳篷外,陸醫生邊整理幾疊文件邊下車,我第一眼不禁留意他今天打怎樣的呔:主色是深灰,圖案泛着暗金,線條有圓有方,互為搭配。「我喜歡它的花紋和顏色,跟上次條呔一樣。」坐在會議室的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東區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連串哈哈笑番自己。
上月底他向記者講解醫院改裝二線隔離病房,心形圖案被攝記發現暗藏粗口「FXXKYOU」,他輕鬆答要驗驗眼。
「做得管理、行政人員,幽默感和EQ一定要有,不能一有事就好似世界末日咁,記住我做得好不好會影響很多人……想到這裏,得,冇問題,要有這種心理。」自一九九○年代起,陸志聰已從臨牀醫生轉到行政崗位,二○○三年身為廣華醫院行政總監,該院接收了來自廣州的SARS源頭病人劉劍倫,立法會報告點名讚他行動迅速;十七年後,他主理收進打邊爐、佛堂群組,負起抗疫重擔的東區醫院,知道自己又被點名,卻是HA Secrets一些對「東姑醫院」申訴裏矛頭指向的CC Luk。「有不滿意是應該出聲」,他說:「以我的經驗,從HA Secrets找出問題解決的次數不少,都好多次。」
有錯就認 要說「人話」
處理醫護對保護衣物供應的憂慮,是他的工作關鍵一環。「大家最緊張一定是外科口罩,N 95及黃色保護衣,中間我們最擔心是N 95。」在《鏗鏘集》節目中,他提及要以七十多元買入一個口罩,同事大驚「咁又唔使」,他解釋當時是三月初,「口罩有段時間超緊張,內地因春運什麼都停,對物流有影響。平時可能沒問題,但疫情中使用量大,我們不能用到最後一個才作打算,有幾多擸幾多」。他強調口罩以市場價購入,「那時市場價是七十元左右,另有賣到一百元、一百一十元的都沒有買」,而N 95主要從3M入貨,「我們(醫管局)已直接找香港代理、美國總部,但見美國疫情亦嚴重,唯有與公司協商」,「從合約上供貨不足可以選擇索償,但我們想要的是貨,道德上它亦非故意不供貨,我們首要目的是照顧香港病人,咄咄逼人亦無效,便協商能否將就一下,供不到(全數口罩)也供一半,或從商業角度考慮,廿元一個能否五十元賣給我們」。3M早前被美國總統特朗普開腔炮轟出口口罩,醫管局回應本報查詢,目前儲備「約二百萬個N 95呼吸器包括購自3M的產品」,暫夠兩個月使用,而價格屬商業協議,不宜透露。
陸志聰每個早晨都與醫管局總部及其他六個聯網總監開會,透露一直在預備第三、第四方案,正從其他國家購入口罩作測試,「我們用開一種制式,而德國、韓國等地的口罩是不同制式,標準並不相通,仔細看描述的標準與我們用的有些似、有些不似,需要一班專家逐個檢視,最重要是拿回來試」。醫護使用N 95要進行fit test(貼面測試),職員證背後有個小小標籤記下適合的型號,「口罩技術要合標準,也要fit不同臉形,有大有細、有哨牙,有肥有瘦,會以機器驗清楚有否漏氣,一般要做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已有購入的口罩款式供十至二十名醫護測試後,出現不貼面的情况而不過關。
做好後勤 讓臨牀醫護安心
即使尋得後備選擇,若在3M供應用盡時改用不熟悉的牌子,醫護恐怕難以安心?「是的,所以我們要重複溝通、解釋,我希望臨牀同事不必憂慮這方面,顧好病人服務就可以了,後勤的讓我們來做。要用第二種的話,不可能說轉就轉,一定讓大家都試過,把專家排出來讓他們問透才會做,所以需要早籌謀,不能有事時沒方案。」
「不是自己說了算」
最緊要溝通、溝通、溝通,他說講求誠意與信任。「你有沒有誠意,取決於聽的人,不是自己說了算」,「一看社交媒體的反應已知道,專家、官員出來講完,一定有評論,會見到幾時是『今次ok喇』、幾時是『哎吔又衰咗,愈講愈死』」。有什麼例子?他又朗聲連串哈哈,有種「真嘢唔好講」的意味,「即時想到很多,但講人又不是幾好意思,講我自己最好啦,最新鮮一定是上個星期二(三月三十一日記者會)」,打心心呔那天,他除了解釋改裝二線隔離病房,被問及有確診者在家中等候超過一天才送院時,承認情况不理想及致歉。「那次整體都覺得幾好,記得有人對我說要跟家中確診病人道歉,我便坦白說這不理想。」道歉有否唔gur(不忿)?「你見到這個情况,都覺得咁樣點得㗎,為何不說所謂……」他搜索一下字眼,「人話?」「我也是人,只要問自己這情况理不理想?啱唔啱?如此那句說話就不難講,只顧自己會否說錯話、孭了鑊或肉酸,就會影響判斷。」
誠意與信任掛鈎
管理層不在前線,他說自己仍是醫生。「雖然很久無做臨牀,但以前做臨牀時,每個醫生都做錯過大大小小的事,醫一個病人,有事做錯點做?咪同病人解釋道歉囉。一個好的醫生一定是這樣,做行政亦一樣,未必是自己錯,但誠意與信任掛鈎。由做醫生到現在,對職員也好、公眾也好,諗乜講乜就最好,有時別人倒過來會體諒你,『做到咁都算係咁喇』。」
十二年前,陸志聰在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聯合醫院行政總監位置上,曾言「我們(醫管局)的生存空間直接取決於政府的威信與決策、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政府與市民的關係」,今天他回應「夾心人是我們角色一部分」。設置指定診所引起爭議,他分析「已過了這個階段」,「本來計劃指定十八間普通科門診去做,而現在可驗的診所已不止十八間(共六十四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十七間醫院急症室提供檢測),急症室也二十四小時運作,再加指定診所的作用就很低,需要人力物力,同事亦要用保護衣物,即使市民贊成,那附加價值都很低,幾近沒有」。
醫生醫一個病人 管理醫一個系統若大爆發 考慮隔離營、回家隔離
管理總要打算下一步,截至訪問時的四月七日,東區醫院共啟用一百一十五張一線隔離病牀及二十五張二線隔離病牀,如果下一步是社區大爆發,社會已經開始討論,當隔離病牀爆滿,輕症者是否要居家治療?醫管局對此如何打算?陸志聰說當隔離病牀已滿,在留院、回家及到隔離營三項選擇之中,「我們現在的想法是盡量不在醫院,因為現在醫院做新型冠狀病毒的服務已佔相當大比重,如果再將其他病房轉做這些,其他病人如何?中風、心臟病、癌症手術都要做,現在已cut到一半,最好是隔離營甚至在家」。
市民聽到確診要返家,大概會質疑你估人人屋企都幾千呎嗎?「我猜一般市民都難接受,除非家中有整個配套,又能確保少數唔乖的(確診者)可以捉到,否則風險很高。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不是好大,大家都知道的,我們也不想解決了一個問題,卻產生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室外搭檢測站 減留院者
他說急症室外搭檢測站,「就是想盡快驗到是否確診,減少不必要的人入院」。一日化驗六輪,病人約在五至八小時內得知結果,如果未等得結果,又有病徵要入院,會否有機會在普通病房造成院內感染,或在隔離病房與其他確診者共處,無事變有事?「原則上是給他獨立房(一線隔離病牀)。」他說明病房分配「一定會留牀」,「有人說(隔離病牀)使用率為何那麼低,正是要預留房間。發燒的人要入院,又未知是否確診,不能跟確診者混在一起」。若牀位滿了,又是否要入共用房間的二線隔離病房?還有其他選擇,「轉到別的醫院,就要評估轉院風險,又或考慮將原本在二線隔離房的確診病人搬房,騰空一間房接收,但這可能性微,因為一間房要『翻枱』需幾小時,到時結果都出來了」。
每天最後一輪檢測在晚上十點,他習慣凌晨兩三點左右醒來查看結果,至四月七日東區醫院共接收過一百一十八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人。他這樣看自己的工作:「醫生醫一個個病人,管理是醫一個系統,醫好多人。」醫管局算不算多年來都沒把制度醫好?「永遠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做得好不要吝嗇讚賞,聽的人也要加油,更難是有人批評時,不要從負面角度看。」之前病人排長龍等入院,是否錯估疫情發展,沒早作準備?他認為改裝二線病房經歷幾星期完成,樽頸實是來自「協調做得不夠好」,「這當然是事後孔明,如果醫院及政府部門之間建立通用的電子平台,安排牀位像看電影時的買戲票系統從不overbook,能減省很多溝通協調的時間」。不過系統涉及資訊安全與私隱,當下不可能即時設立,他在聯網內試行的微調方法竟非常簡單——開個二十四小時運作的WhatsApp group,細菌感染組主管、病房主管、院長、副院長統統在內,後來做法延至醫管局與聯網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解決確診病人等入院的樽頸問題。
有「大台」未必是好事
SARS那些日子,陸志聰記得常聽「十點前特首」鄭經翰開咪,「那時資訊流通沒那麼快,早上有鄭經翰,夜晚是黃毓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好多鄭經翰、好多黃毓民」。說疫情發展至今學到什麼,「二○○三年一些由上而下的做法可能是一百分,今日不止達不到目的,可能還扣分」,「原來無大台去做同一件事,效果更好,有大台令很多人有戒心、不信服」。港島東聯網現時每周召開員工大會,開放給員工自由出席,「不會總找部門最高級的人出來講,有中層職員出來分享,他們說話未必好叻,但能觸動人心」。醫護不滿醫管局多番更改保護衣物使用指引,他認為溝通過程可再改善,既可向醫護交代更多採購組的工作,「我們初期改動亦太用科學角度去做,專家傾過便改,即使科學上是對,也要大家接受,需要溝通、諮詢、消化的過程,不可開幾次會拍板就立即改」。對於政府,他亦有個建議:「抗疫政策上,主要是我們配合政府。政府傾這些時,醫管局如何參與,我想透明度不是很夠,我所知的也有限。在一些前瞻政策醞釀時,當政府考慮第六、七步,是否要有一種方式拋出來,讓大家先辯論一下,由不同的專家去講?這樣可得知更多其他人的想法,智慧在民間。」
網上評論不只是發泄
訪問一開始,他除下口罩,拿出乾淨手帕包起,當天工作只在辦公室出入的話,可以重用。做管理層,他深知與前線醫護有距離,「我在伊利沙伯醫院做醫生時,連院長姓乜都唔知。前線返工是醫病、培訓、學習,要知院長做乜是不切實際,也沒有需要,但要令大家覺得工作暢順,想知什麼時可以知,那種感覺好重要」。他不時看HA Secrets及連登等網上平台對醫院的批評,「我是HA Secrets的fans」,「有些比較高級的同事會覺得那只是發泄而已,亦不知真假,我又唔係咁睇,我們做管理在看的時候,應有能力將事情舉一反三,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一葉知秋,有洞就要補」。
那麼秋後,會不會算帳?近日議員再將罷工事件擺上枱面,陸志聰認為眼下必將全副心力處理疫情,對於會否承諾不作追究,他說資方醫管局與工會各有諮詢法律意見,預料雙方日後或免不了進入訴訟,界定是否罷工、應否支薪等事情,便需交由法律決定。一再追問之下,他中間事忙,再回電答覆,直至午夜前最後一通電話,他聲音裏的明亮自信退去了一些。「做得醫護,都是心地好。」談及醫護行動數天期間,並沒有他意料中的爭拗場面,「有同事跟我講過內心如何掙扎,睡不着覺,擔心影響專業地位、工作;返工的也沒什麼怨言,做到踢晒腳,向我笑笑又繼續」。
醫護的初心
「唔怕醜咁講,香港人都叫做有福氣,很多好好的醫護人員其實是仆心仆命」,「罷了工的,我會跟他們說,始終問番自己,做番個好的醫護人員就得㗎嘞,事情發生了便面對,有疑問、不清楚,就找專責同事問,想支援的話,找上級、找我也沒問題。最重要別影響自己作為一個醫護人員的初心。同事不是為自己,又不是想加人工,是覺得有比較大的理想、要求(而作出行動),到今日以這個出發點返番工照顧病人,是很高尚的情操,就維持這點初心」。他一再說「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永遠是對的」,「我亦有信心大家會繼續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至於過往發生的事,來日會如何,暫時是來日再算,現在一定先處理眼前疫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