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

白飯

白飯


  1. 香港人吃米飯,從來都像飯來張口般容易。澳洲、泰國、越南、日本、中國內地,各處任君挑選。但說到當中最受歡迎的,仍是扁長的香米。戰後市面賣的米多由內地運來,俗稱大白米,偏硬,無香味。較軟身的澳洲米於1970年代來港,直至1980年代,泰國香米入口,起初銷售有點挫折,大家覺得飯是不應該有香味。但憑着茉莉花香及鬆軟口感,泰國香米不久便成為本地家庭和食肆的寵兒,甚至透過移民港人,在全球開枝散葉。
  2. 近年香港人接觸的米種愈來愈多,可是對米飯的熱情卻不如以往。2019年入口米量跌至新低,只有29.9萬噸。1960年人均每年吃110公斤米,去年只吃了40公斤。
  3. 然而,抗疫時期,米商又得匆匆添貨,彷彿重新展示米飯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始終吃米飯是重要的廣東文化,在家中吃碗好飯很舒服,是大家聊天分享的時光。食飯時,第一件事是把一筷子飯放進口,試試飯味、軟硬度,撈了汁或豉油就難以食到飯味。那是享受飯、欣賞飯的過程。
  4. 南方人愛吃米飯,更認為有米落肚才有氣力。踏入1970年代,正是大眾的勞動年代,對米飯需求大,酒樓、中菜廳的米飯消耗驚人。70年代有一個俗稱將軍的職位,名字源自伙頭大將軍,專門負責員工伙食、煮給員工及客人的白飯。當年的米箱高2米,只需約4日便吃光,可見飯量需求甚大!這班「將軍」要洗的米多到不能用手洗,而是要整個人踏進1米高的米籮內,用腳踩米!一邊用腳踩米,一邊用水喉啤水,一直洗至被米「啜腳」,即代表米內的雜質已被清除,可以放進直徑長約80厘米的巨型飯煲內煮「大煲飯」。
  5. 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受西方和速食文化影響,加上社會由勞動階層轉型至商業社會,新一代對米飯的需求逐漸減少,有些中餐廳不再設「將軍」一職,改由廚師兼任。至2000年左右,「將軍」亦逐漸在行內消失,這個米飯黃金年代的附屬職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