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20

兩成患者無病徵 10歲以下四成隱形 許樹昌:病毒量可同樣高 控疫高難度 許芳文

【抗疫百日】兩成患者無病徵 10歲以下四成隱形 

許樹昌:病毒量可同樣高 控疫高難度

許芳文 (明報記者)   30/04/2020


    新型冠狀病毒的新特性層出不窮,刷新科學界的認知,其中「隱形病人」成為控疫不可忽視的一群。本報統計發現,近兩成在港確診的人無病徵,年齡愈細,隱形病人的比例愈高,未滿10歲的患者中,隱形患者佔四成,遠高於SARS。雖然不是每名隱形病人都會傳播病毒,但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稱個別例外的患者,病毒量可達每毫升樣本1000萬粒,有傳播風險。中大專家許樹昌亦稱,無病徵者病毒量可與有病徵者一樣高,病毒傳播力強、無病徵患者多,「(控疫)好高難度」。


    去年除夕,內地公布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爆發27宗不明肺炎,本地專家一度以為SARS重臨。至今年1月9日,國家衛健委公布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其後病毒基因圖譜亦面世,結果SARS時「摸黑打仗」的日子沒有重來。然而,病毒的傳播特性超乎專家想像,一般冠狀病毒在潛伏期前不具傳染力,惟內地於2月22日稱新冠病毒患者病發前兩天已有傳染性,更要修改「密切接觸者」定義。

隱形病人可播毒 但非全部

    隨着返港避疫潮及密切接觸者的篩查,本港隱形病人漸浮現。截至昨日,本港有1038宗個案,當中18.7%沒病徵(見表)。港大微生物學系早前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猶如「忍者」般會避開免疫系統,令身體未能產生足夠干擾素攻擊病毒,因此發燒、咳嗽等炎症反應較少。

    雖然隱形病人可傳播病毒,但不是個個都是播毒者。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說,隱形患者體內的病毒數值(CT Value)相當高,超過30,代表病毒量非常低,但本港有病徵輕微患者,病毒量可達每毫升樣本100萬粒;而部分無病徵患者的病毒數值低至22,即每毫升100萬至1000萬粒病毒。

年輕群組無病徵較多
許:免疫系統未成熟

    本報分析亦發現感染者年齡愈細,無病徵的比例愈高。按年齡劃分,在港確診的0至9歲病童無病徵比例最高,15名患者中有6人無病徵,即達40%;其次是139名10至19歲患者中41人無病徵,比例為29.5%。除了60至69歲的群組外,其餘年齡組別無病徵比例都不超過20%。

    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正常情况下,病毒進入身體會引發免疫系統製造干擾素,會出現發燒、肌肉痛等病徵,惟10多歲或以下患者免疫系統發展未成熟,故病徵比成年人輕微,甚至沒病徵。威院接收的10多名未成年患者,部分有微燒、肺花,但全部毋須處方抗病毒藥物。他說,年輕人免疫系統未必引發「免疫風暴」攻擊其身體,故嚴重程度及後遺症較成年人小。

SARS少隱形患者 兒童病情特別輕

    2003年本港SARS爆發,共1755人染疫,299人離世,年輕患者病情亦相對輕微。許表示,沒有18歲以下SARS患者死亡,12歲以下病情特別輕。威院跟進51名未成年SARS患者半年,34%肺部有小量纖維化,但沒影響肺功能。相比之下,他當年跟進100多名成人患者兩年,他們均曾插喉或吸氧氣,最後兩成人肺功能輕微受損,影響行斜路或競技活動。

    許表示,SARS甚少隱形患者,一半患者病發後第二周出現呼吸衰竭需插喉。據港大與衛生署於2003年的研究,1068名沒病徵的確診者密切接觸者當中,只有2人(0.19%)的血清測試對SARS病毒抗體呈陽性。MERS確診數字不高,未有同類大型血清測試,沙特阿拉伯曾有醫院爆發MERS,約10%至20%醫護的鼻咽樣本帶病毒但無病徵,而病毒於3日後會被人體清除。面對今次疫情,他認為港府要汲取外國教訓,不能放棄圍堵策略,避免成為另一個醫療系統崩潰的意大利。


「零確診」料難持久 圍堵政策要繼續

    本港新冠患者多數病情輕微,近兩成更無病徵。被問到能否放棄圍堵政策,集中資源保護高危者,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無病徵患者的病毒量可與有病徵者一樣高,如年輕「隱形患者」潛伏社區,會將病毒傳給家中長者、外傭等,故圍堵政策要持續;即使日後復工復課,可能都會因再現多個源頭不明群組爆發而要再停頓。

變異較流感慢 料疫苗毋須每年換

    許樹昌舉例,意大利放棄圍堵政策導致醫院崩潰,死亡率達12%;疫情嚴重的西班牙死亡率亦達9%,遠高於香港1038患者只有4人死亡的比例,故要隔離確診者及追蹤密切接觸者,防止病毒在社區蔓延。

倘現不明爆發 復工復課或再停

    世界各地均有研究稱新冠病毒出現變異,許說這病毒變異速度不夠流感病毒快,相信疫苗不需像流感般每年換一次。目前內地、澳洲、美國及歐洲均在研發疫苗,其中內地正做臨牀測試,他預料一年至年半後會有疫苗供應;而內地疫苗應主要作內銷,未必會供港。

    本港在過去10日內六度「零確診」,但許樹昌不太樂觀,因病情輕微及無病徵患者眾多,增加控疫難度,難保持連續28天沒有本地個案,「可能一段時間沒有(個案),但未必維持到很久」,即使日後復工復課,如社區出現多個源頭不明群組爆發,或要再次停頓。他提醒港人要繼續戴口罩防疫,港府要嚴防境外輸入個案。在抗疫路上,仍須靠醫學、科研界逐步揭開病毒特性的迷霧,「新病毒帶來的新挑戰,好高難度」。

SARS調查作供 許樹昌:政治壓力沉重

    「我們由(SARS)第一天打到最後,都是這班人。」當年任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的許樹昌在前線衝鋒陷陣,之後曾代表威院在SARS調查委員會作供,交代淘大花園源頭病人住院事宜,他憶述當年議員有挑剔、政治壓力沉重。17年後,已晉升講座教授的他以專家顧問身分走進政府總部出謀獻策,「無乜大家唔同意,(政府)會叫專家發言講看法」,認為不涉政治壓力。

今為政府獻策 稱不涉政治壓力

    許樹昌對SARS爆發的場面歷歷在目,他當時負責在急症室「O房」(觀察病房)接收首批病發的8A病房醫護,「當時50張肺片,23張顯示有肺炎」。當時面對全新的病毒,他形容神秘感很大,猶如在摸黑打仗,只戴外科口罩及手套就走進病房診治SARS患者。

    「SARS患者第二周開始惡化,一半患者需要插喉,病房隨即變得安靜。」經過醫護細心照料,部分患者至第三周情况好轉;現時新冠患者病情普遍輕微,他巡房時發現不少患者在病房玩手機、做運動,亦能夠輕鬆與醫護對談。他笑言「畀2003年嚇大咗」,現時壓力比SARS時小。

受訪佔2/3工時 盼為大眾解惑

    當年專注在前線打仗,無暇接受傳媒訪問;如今疫情嚴峻之際,高峰時每日接受逾10個訪問,佔工作時間三分之二。作為衛生防護中心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以及港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他認為有責任解答傳媒及市民疑問,例如「火燒暉明邨是不正確的」,要讓公眾對病毒傳播方式有更多認識。

    他不希望評論疫情引起公衆恐慌,記者問及是否要避免用字激烈或悲情,他稱沒刻意迴避,「要有臨牀、數據支持才會講」,例如有研究以機器模擬人體咳嗽,噴出的飛沫可飄至8米遠,但他強調研究結果不代表帶有病毒的飛沫都能飄到8米,否則確診個案會更多。

    許樹昌以往「一年飛10次」,疫情下已取消了5個國際學術會議,改為視像形式。若疫情消退,他期望到日本或歐洲旅行,「我好耐無出去旅行,梗係希望去旅行。近年我坐多了郵輪,我媽咪鍾意坐,唔使同人迫,但原來郵輪係高風險地方,有排都無得坐」。



對荒謬的想像力 韓麗珠

對荒謬的想像力   

韓麗珠   30/04/2020


    讀《盧麒之死》是去年七月的事,在三天之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之後,我深深地被打動,為了在高壓的社會氣氛中因為閱讀而得到一點緩解,也為了作者黃碧雲所使用的極具詩意的拼貼敘事法,還原了一種支離破碎的真貌。

    據説不少讀者感到此書難以進人和閱讀,我卻認爲是因爲它打破了某種固定的對於小説,甚至非小説敘事的想像,換句話説,當一部作品敘事的方法愈接近紛雜凌亂的現實,人們就感到愈難以理解。例如,書中頁四十四出現執法者在報告中對於「暴動」的描述,作者不單指出書中主要的天星碼頭加價事件,還有一九五六年的九龍暴動 ; 一九八四年的士罷駛癱瘓旺角,群聚縱火和搶掠 ; 二零一六年的旺角魚蛋事件,意在指出,歷史總是在循環,在官方的記述裏,哪裏有反抗,哪裏就有暴徒。

    另一個令讀者不知所措的原因,是書中使用了至少三種敘事聲音,形成三個層次,第一個是較接近傳統點出時地人的描述聲音 ; 第二個是法庭文件、被捕者的日供,或新聞報道 ; 第三個是敘事者的詩化抒情聲音。三者時而交相重疊,時而互相干擾,時而互相補足,當中許多空白,所謂真相只是碎片。

    對作品放下固定的理解,其實就是對當下的現實,放下已不再合用的理解。對我來説,閱讀《盧麒之死》是那麼重要,不是爲了作品,而是爲了在非常時期中,擴闊對荒謬現實的更深的想像力。


29.4.20

痛覺 韓麗珠

痛覺

韓麗珠   29/04/2020


    隨着瘟疫而來的死亡陰影,並沒有把人心裏的殘忍軟化或稀釋。在黑夜的衝突中,執法者嘲諷失去完整耳朵的議員,又把議員助理推倒,頭部着地。如果病毒負載的是無差別的惡意,而人心之惡卻帶着偏見,比病毒之惡又多了一層可怕和萬劫不復。

    不過,行動在生活之中。大學的寫作課到了尾聲,今年新增研讀黃碧雲的《盧麒之死》。此書以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事件而引起的社會運動爲主要背景,援引大量資料,以拼贴和半虚構半紀實的方式,重現一場没有真和只有眾説紛紜的死亡事件。焦點並非事件中爲人熟知的蘇守忠和杜葉錫恩,而是不見經傳的盧麒,不,其實盧麒只是一個代號,真正的主角是運動中無面目的、被濫捕被殺被屈打成招彼指爲反社會青年的一群。没有人知道盧麒是否自殺或爲何死去,正如他當年的戰友,默默地承受一個時代的苦難,並没有在歷史上留名

    即使生活裏的荒謬層出不窮,我們仍然需要小説。時代既然給予鮮血和痛苦作爲禮物,人們就需要以更多想像、理解、創意、意志力和耐心,詮釋這一場難以言喻和不由自主的時代蜕變。在看似無窮無盡的恐怖之中,我已不再奢求殘酷會停止,只是要求自己,在漫長的殘酷隧道裏,保持靈敏的痛覺,盡量聆聽它發出的種種信息。畢竟,每天都是練習,練習在各種情况臨到頭上時,可以保持生而爲人最後也最重要的尊嚴。



28.4.20

捱過警棍水炮槍指 毋懼被捕釘牌 失明律師上前線 愈衝愈堅定 羅嘉凝

【周日人物】

捱過警棍水炮槍指 毋懼被捕釘牌 

失明律師上前線 愈衝愈堅定

羅嘉凝   12/01/2020


    站警察防線前,低頭以牧童笛吹奏《願榮光歸香港》,倦了就從背包拿出一張印有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頭像的紙鋪在地上,席地而坐,Joy笑言「他(何君堯)是我們律師會前會長嘛」,而她則是本港首名天生失明的律師。

    Joy自去年6月與其他盲人朋友走上街頭,多次身處衝突的最前線,捱過警棍、水炮車藍水、胡椒球彈,但她毋懼被捕、除牌風險,依然背着「大聲公」走上前線,冀用法律知識維護前線抗爭者的權益。

    Joy扶着一名陌生青年步出太子站,再隨記者走到旺角警署,警署外架設了大型水馬及鐵拱門,Joy突然「嘭」一聲就撞到鐵門框,然後她說「不要緊,我經常會撞到,早前才撞崩了隻牙」。旺角多組交通燈被毁,盲人出門豈不是非常不便?她笑言:「你不應該問我,我有強烈政治立場,而且我反而覺得方便了,因為現有更多人主動幫我,扶我過馬路。」


天生失明 因《法外情》立志做律師

    42歲的Joy出世時左眼已失明,右眼僅有少於1%視力,自小讀盲人學校,因一齣《法外情》電影決意做律師,後來成為本港首名失明律師。去年6月9日,她與幾名盲人朋友及社工遊行反對修訂《逃犯條例》,6月16日再上街頭,隨後因為政府的態度及「警暴」,令她愈發堅定走上街頭。

    反修例運動轉眼已歷時逾7個月,她經歷幕幕驚心場面。去年8月11日,尖沙嘴一名女子在她身旁被射到眼;9月1日,她從機場步行到東涌,因血糖低,一度走不動;10月21日,她坐在元朗街頭,有人喝止警察勿用槍指向盲人(指Joy);11月17日,她滯留在理工大學內,大家絕望得錄下遺言,最終她由救護員送入醫院。

「大聲公」喊被捕者權利 糾正警亂解法律

    捱過催淚彈、警棍、水炮車藍水、胡椒球彈,她現時仍會時刻戴上藍牙耳機聽網上直播、連登、Telegram內容,哪裏有衝突,就趕到哪聲援。元旦遊行,她沒再與盲人朋友結伴,轉而與一名在抗爭時相識的朋友上街,「(盲人)一有衝突就要走,我反而愈有衝突愈要上前,所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因她並非私人執業律師,無法如其他義務律師般為示威者保釋,但她決定在前線努力聽被捕人讀出姓名,並以「大聲公」提醒被捕人的權利,聽到警察胡亂解讀法律,可即時糾正,「這場運動中,每人皆有自己的角色,勇武有勇武的角色,和理非有和理非的角色,我則是介乎於和理非和勇武之間,我有自己獨特的功能」。

患糖尿心臟病 被警追「隨時死」

    Joy自言身患糖尿病、血糖不穩、心臟病等,每日需服大量藥及注射4次胰島素,「若警察追我,我隨時心跳到(每分鐘)200下,隨時死」。多次與警察起衝突,去年12月31日,她在旺角警署外被截查,要求搜袋,她說盲人根本無法辨識對方是否警察,警察即使出示委任證,她也無法看見,她要求入警署搜袋,但亦無法確認警察有否放外物入她的袋中。

    「幾十個差人押一個盲人入差館,對警隊形象是好是壞呢?其實盲人可做什麼呢?你告我掟汽油彈、掟磚、射箭抑或用投擲器呢?我只不過喊了幾句口號。」她說不怕警方追究她曾身在理大,「警察早知我曾在理大內,我沒什麼好驚」,而她早有心理準備會被捕,屆時律師會將召開紀律聆訊,她隨時面臨停牌、除牌風險,她卻不以為意,「若被永久除牌,我可到街頭Busking(演奏),反正我家有9支笛,長笛、短笛、牧童笛都有……」

求學難 高學歷盲人求職更難

    身為首名失明執業律師,Joy回想過去念書,要用文字掃描器將教科書逐頁儲檔,才可透過軟件讀出課本內容,盲人學習需加倍費勁之餘,她說高學歷盲人搵工更是艱難,因很多公司即使願聘殘疾者,亦不太願意請盲人。她現於一家社會企業任法律顧問,持續關注殘疾人權益及就業問題。

     Joy從小念嘉諾撒啟明學校、心光盲人學校,同學皆是盲人。Joy解釋:「其實要盲人念常人課程是有點不公平,例如正方體,你看見立體,我只摸到幾條線,盲人腦內沒有影像,很難明白立體,有些盲人一生亦不能理解鏡或者顏色。你說我們生活在黑暗中,我們一世未見過光,未見過黑,根本不知何謂黑、何謂光。」

逐頁書掃描存檔 軟件讀出

    Joy說外國有特別老師或助理個別輔助盲人學習,但香港卻是一名導師教幾個盲人,學習速度自然較慢,她當年每天「操」試題五六小時,才考入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入讀大學後面對一本本厚厚的課本,她需用文字掃描器將教科書逐頁儲檔,轉成文字檔,再經軟件讀出來,「那時字形辨識技術差,電腦經常串錯字,所以過程幾辛苦」。

    求學路艱難,Joy說盲人求職路亦障礙重重,高學歷盲人不甘做按摩師或接線生,但很多公司即使願意聘殘疾人,亦會傾向選輪椅人士,「他們覺得你坐輪椅,可坐在電腦前工作,只是不能走動,相反覺得盲人未必能用電腦,走動時容易受傷,公司又要負責」。

上庭靠閱讀器翻文件行不通

    她大學畢業後,寄過許多應徵信,回音總是少,於是她修讀香港大學人權法碩士。之後,她做過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投訴部門、英國公司法律顧問、在律師樓做律師等,惟執業後發現在法庭又遇困難,其他人準備大疊文件上庭,準備隨時查閱,但她卻要掃描再待閱讀器發聲,無法快速查文件,曾經打算將文件全背入腦,但上庭發言時常被法官打斷,亂了陣腳。

做社企法律顧問 關注殘疾權益

    她後來轉到社企做法律顧問,現職的社企職位屬兼職性質,每周上班四五天,雖不算高薪厚職,但機構會幫助高學歷殘疾人搵工、教導盲人如何與僱主相處及訓練膽量等,她認為工作很有意義,因為除了關注警暴,她最關注的就是殘疾人權益及就業問題。

黃藍之別傷感情 與最親姊姊生嫌隙

    黃藍之間的分歧拉扯不少家庭關係,Joy形容「我全家都黃絲,除了二家姐」。她原本與二家姐感情最親厚,但自從去年6月反修例運動,她走上前線抗爭,二家姐則堅持守法,二人漸生嫌隙,即使她在前線被警察推撞,二家姐亦會覺得「你不過去撩人(警察),他就不會推你,他叫你走,你就走,你為何不走呢?」

沒有恨 只有無奈

    但Joy提到二家姐沒有恨,只是有點無可奈何,而且忍不住為她解釋,「二家姐從小就是個很乖、很因循的人,從小愛守規矩,不理校規是對是錯,總之要守,規則定了就要守」。她介紹家中四兄妹,大哥是個黑社會中人,大家姐做汽車維修,二人皆未完成中二,只有她和二家姐大學畢業,二人最多共同話題,感情最親厚。

    一場反修例運動,「藍絲」二家姐現形,Joy說有次大哥的女兒在社交帳戶上載了一條警察打人的片段,二家姐即提出可否別放這類片段,理由是「警察不會打無辜市民」。她與二家姐在藍黃色譜上各走極端,今年農曆新年父母外遊,她亦不打算到二家姐家拜年了。



27.4.20

「香港註冊公司」Vs「真香港人公司」:大變局時代,我們是Condom嗎? 沈旭暉

「香港註冊公司」Vs「真香港人公司」:

大變局時代,我們是Condom嗎?

沈旭暉   27/04/2020


    我們多次談及,對北京而言,香港「一國兩制」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一個「白手套」;用新一代的話,就是「condom」;用梁振英的話,就是「超級聯繫人」;用商界的話,就是「USB」;用國際關係的話,就是「非主權實體」。其中一大發明,就是中國資金化身「香港基金」、「香港公司」、「新香港人」,「走出去」。早前目標觀眾以普通話受眾為主的鳳凰衛視記者面對特朗普,卻強調自己的「(不是中國)香港」身份和「私人企業」身份,方便進行「大外宣」,只是冰山一角。

    化身「香港公司」的好處,主要有三類。

1. 第一類是純業務操作的誘因。香港作為自由港,一切市場主導,沒有外匯管制,容易匯出、匯入,方便融資,而且稅率低,由公司名字、業務範圍到其他規範都監管寬鬆。香港的這些優勢,和英屬處女群島、開曼群島等其他避稅天堂一樣,雖然重要,但並非獨一無二。

2. 第二類是涉及「香港人」身份的經濟誘因,而這源自香港人(昔日)專業獨立、崇尚法治的往績。例如美國的《香港政策法》因為定義香港為「非主權實體」,賦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關稅、簽證和種種待遇;台灣也因為與「港澳同胞」(曾經)同氣連枝,讓香港公司投資台灣時享有的待遇,遠比大陸公司方便。

3. 第三類則屬於政治性誘因,通常觸及外交、乃至國家安全等「一國」層面,「香港身份」可以為北京試水溫,但觸礁時又可以隨時切割。例如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尼加拉瓜大運河」計劃,聲稱承辦的,就是一間「香港公司」,背後金主自然是中國商人;連泰國克拉運河前期考察計劃,居然也有香港智庫的身影。

大陸公司變身香港公司,其實毫無門檻

    既然好處這麼多,邏輯上,要得到香港公司身份,理應十分困難,或起碼要有一定門檻。現實上,「究極變形」手術卻出奇地簡單,猶如一顆維他命丸,就能得到回春手術的效果,然而在公共論述,因為種種原因,鮮有正面談論。任何資金要在香港成立公司,無論是香港人的資金也好、大陸資金也好、國際資金也好,都是同樣手續,繳交非常低廉的公司註冊費,任何護照持有人都可以出任董事,唯一屬於「香港」的條件,不過是要有一個香港註冊地址(可以是郵箱、可以是無數單位合租的辦事處),和一個香港登記的公司秘書,連新加坡那樣,法例規定所有新加坡公司必須有新加坡人當董事一類規定也欠奉,更不用說對股東有任何要求。只要在網上隨便搜索,就可以找到林林總總的「中介人公司」,為大陸資金提供上述一站式服務,數千元就可以華麗轉身。

    這樣一來,根據正常邏輯,任何人都可以預測將會發生甚麼事:既然價廉物美,大量大陸資金紛紛成立「香港公司」,「走出去」,但很多卻從不思考為什麼「香港公司」可以享有不同待遇,從不善加珍惜這個品牌,反而處處破壞香港核心價值,殺雞取卵,令國際社會逐漸發現,「香港公司」不過是中國控制的白手套,完全扭曲了當初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和信任。台灣當局私下不時透露,越來越多「香港公司」都是大陸資金控制,即使是拿香港身分證的,不少也是特快渠道取得的「新香港人」,根本就是為大陸投資者度身訂造的捷徑。台灣的憂慮,既有安全考慮,也有「新香港公司」在商業層面是否誠實可靠的考慮,深感是時候撥亂反正。同一道理,假如中國資金進一步濫用香港品牌,就算美國企業短期內短視實利,美國政府會否繼續香港的特殊地位,亦未可知。

    假如國際社會要保持對香港品牌的信任,但北京控制的特區政府又「必須」把變成香港公司、新香港人的門檻訂得那麼低,是否除了「攬炒」,就無計可施?倒不是的。舉一例子:去年美國以國家安全一類考慮向國企中興開刀,是為中美貿易前哨戰,最終雙方和解,條件是中興要在三十日內更換董事會、管理層,未來十年都要在「暫停」實施的禁售令之下營運,同時必須僱用美國商務部挑選的外部合規格監督員等。美國自然沒有權限指令中國公司必須如此,但自然有權不批准任何公司在美國營運,結果中興不得不就範。而這裡的「外部合規格監督員」,就是負責gate-keeping,處理compliance,查核due diligence,防止洗黑錢、漏稅、走資、違反禁令、違反制裁一類行為出現:這些工作,都是真香港人的強項。

第二波中美貿易戰:從華為的香港空殼公司Skycom談起

    本來第二波中美貿易談判的重點,一般相信,在華府角度,可能會包括這類中國企業在美國引起的疑似國家安全威脅,並如何進行有效監督等等。例如華為事件的導火線,正是孟晚舟被美國發現通過華為控制的「香港(空殼)公司」Skycom和伊朗進行非法交易,而孟晚舟聲稱那是獨立公司,因而被捕。同一道理,假如中國資金控制的香港公司早已是掛羊頭賣狗肉,各國自然也可以提出類似要求,像台灣內部定義真香港人那樣,精準定義哪些「香港公司」能以「香港身份」進入本國市場:這不是香港特區政府對香港公司的定義,而是各國政府研判這些企業會否亂來的定義。

    研判的具體方法很多,例如像早前要求中興那樣,日後也要求香港公司(特別是中資香港公司)必須僱用「外部合規格監督員」,這可以是外國人,也可以是香港人;或要求香港公司仿效新加坡,必須加入本地人為董事;或要求審查香港公司的資金來源,區分國有資產、黨產和私產等(這在國進民退、中國加強在民企建立黨委之際,尤其關鍵)。至於甚麼是「香港人」,據說台灣有關方面也曾討論,既然優惠港資的有關條例,是針對1997年前的香港身份認同,是否應把有關投資政策以此劃線,亦是參考之一;而台灣接受香港移民的優惠,和接受大陸移民完全不同,內部據說也開始對「是否在香港出生」劃線,只是不對外公佈而已(至於梁天琦、羅冠聰等非香港出生但明顯擁抱香港核心價值的例子,怎樣定義,在台方角度,自然亦應理順)。總之,方法很多,不一而足,而對這類可能出現的規例,「新香港公司」自然可以選擇是否理會,但不理會的經濟後果如何,就是另一回事。

    早前通過的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有個別評論認為是雷聲大、雨點小,其實法案開啟了無數可能性,也是不能低估。例如對違反人權與民主的企業,目前並非涵蓋法案之內,但邏輯上,需要時修訂,並不困難。假如美國因為種種原因,制裁企業(以往通常是違反金融反恐、違反聯合國禁運一類原因,但未來說不定加入《人權法案》),只要這企業有戶口在使用美元的銀行,其銀行帳戶,就會被凍結,市場反應很難不出現恐慌性沽售、乃至停牌,然後企業只得和美國商務部談判。當然,會否走到那一步,更視乎中美關係的走勢,但香港身份有否持續被毫無制約地濫用,也不能否認是研判上述一籃子因素的一環。說到底,香港獨特地位,並不是單方面能賦予的,而是國際社會互動產生的。水至清則無魚,但水太濁更無魚,若有人天真的以為「留島不留人」就是強硬路線的萬靈丹,不但愚蠢,還是在推行真正的攬炒。關鍵時刻,香港人,不要妄自菲薄。

備份疫情敏感文章 京3義工控尋釁滋事

備份疫情敏感文章 京3義工控尋釁滋事


    疑因在網站備份涉新冠疫情被刪敏感報道及文章,對抗網絡封鎖和審查,北京3名「90後」公益志願者蔡偉、其同居女友小唐及陳玫於19日被公安帶走。其中兩人目前已遭當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同時被控尋釁滋事,另一人至今未有音信。有知情人士認為,內地當局或有意將案件定義為國安事件。

陳玫兄曾聲援傘運被捕

    關注南方社運人士的facebook專頁「南方傻瓜關注群」上周六(25日)發文表示,在北京工作的志願者蔡偉與其同居女友小唐,以及陳玫於19日同時失聯。3人的親友幾經打聽和報警,方知3人被公安機關帶走。蔡偉及女友小唐的家屬於23日至24日先後收到北京公安局朝陽分局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通知書。兩人的通知書顯示,蔡偉涉嫌尋釁滋事罪,小唐同涉嫌尋釁滋事、包庇罪。

    陳玫至今下落不明,家屬沒有收到任何通知。陳玫的哥哥、人在深圳的陳堃在Twitter上發布尋人啟事,並回憶與弟弟往事稱,其曾在2014年因涉嫌聲援本港雨傘運動被捕,當時陳玫從廣州趕到北京尋人,和警察吵架交涉。如今弟弟出事,他卻因疫情影響無法去北京尋人,深感愧疚。

收錄#MeToo佳士等文章

    蔡偉和陳玫同為「端點星」網站的志願者,該網站於2018年建立在軟件開發平台Github上,用以備份微信、微博等內地社交媒體平台因敏感被刪的文章,旨在「對抗網絡封鎖和審查」。自新冠疫情在內地爆發以來,內地新聞媒體發表的很多圍繞疫情起源、追問官方防疫責任等主題的調查報道,因不符合官方主旋律而很快在內地網絡上遭到刪除。

    為此,端點星網站備份了大量涉疫情敏感文章,「保存疫情記憶」。其中包括內地《人物》雜誌對武漢中心醫院醫師艾芬的專訪「發哨子的人」,該文最初被刪後引發強烈輿情震盪,網友創作出各種文字版本接力轉發以抵抗審查。除了疫情報道,網站也收錄了有關「Me Too」、佳士工運等事件的文章。「關注群」文章稱,目前仍不確定3人失聯是否與該網站有關。據網絡創作平台Matters上一個名為「端點星的宇宙好友」帳號表示,小唐實質並未參與疫情支援,但仍被警方「株連」額外強加「包庇罪」。

知情者:執法方式似國安事件

    中央社援引知情人士稱「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一般用於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等國安案件,在尋釁滋事案件中相當罕見。他認為,警方的做法有違法之虞,也顯示北京試圖將案件定義為國安事件。據「關注群」文章,蔡偉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畢業生,小唐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陳玫則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現在北京某公益機構工作,為蔡偉好友。3人均為1990年後出生。


別拿你齷齪的思想去揣測別人

    你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有底氣嗎?

    一、我不要錢,

    二、我沒所謂以後的名,我什麼都不怕,才敢這樣。

    別拿你齷齪的思想去揣測別人,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麼功利!就算我有機心又怎樣,我就是有機心又如何?

    我沒做錯任何事,我只是讓那些女生知道別再被騙,懂得自愛!


周揚青   25/04/2020

25.4.20

日照百肺片 急症隔離房兩邊跑 樂做醫生後盾 放射師前線不言退 陳冬綾

日照百肺片 急症隔離房兩邊跑 樂做醫生後盾 

放射師前線不言退

陳冬綾 (明報記者)   24/04/2020


    疫情爆發之初,公立醫院放射師阿飛(化名)在急症室和隔離病房兩邊跑,為確診者、疑似個案、外遊人士照肺部X光。站在「檢測鏈」的第一站,看着每日入院人數由單位數變雙位數,阿飛只能帶着壓力面對未知。曾覺得放射部在醫院不被重視、存在感低,但在抗疫路上,阿飛清楚自己的工作有助判斷病人確診與否,有如醫生的後盾,「都係因為咁,所以我哋唔可以退下來」。

    「患者肺花如磨砂玻璃」,是世界對新型肺炎的最初認知,「將個肺分成上、中、下3部分,見過有患者個肺係3個位各有一團白色陰影」。近月阿飛每日照近百張X光肺片,只有幾張令他特別深刻,這是其中之一。

接觸確診者家屬 現病徵虛驚

    2月初,本港陸續出現群組爆發,3月再有大批外遊人士回港,「突然有好多有病徵人士一窩蜂入院,起初一日5個,後來一日幾十個,每個人入院時都要照一張片」。阿飛憶述,2月時曾為一名病人照肺片,其後病人家屬確診,一周後阿飛獲院方通知該病人亦已確診,他即被召到感染控制組做評估,「護士問我工作時有無著保護衣、接觸病人幾耐,因為照X光過程只有數分鐘,所以被評定為其他接觸」。

    直至後期,阿飛頻頻到隔離病房為確診者照肺片,「推部X光機入病房,始終唔係正規X光房,無玻璃隔住我哋同病人,其實我哋無乜位企」。有日阿飛突然肌肉痠痛、咳嗽和流鼻水,他即時到急症室做檢測,一如他接觸過的病人般,抱着未知、在臨時分流站內等候結果,「當時在想,我中,我家人都會中,如果我出到院家人出唔到,咁點算呢?」接近6小時後,醫院同事走到分流站,第一句對阿飛說的就是「恭喜」:「同事你無事呀,我哋醫院都無事呀。」

愛吃住家餸 酒店隔離家人送飯

    阿飛說,一邊在醫院抗疫、一邊維持日常不容易,為他帶來不少壓力,「太多嘢做,試過諗,如果我而家中咗招,心情會唔會放鬆點呢?當然只係開玩笑,但其實呢樣嘢唔好笑……」當時阿飛搬到醫院附近的酒店暫住,自言喜歡返家、「食開屋企人飯」的他,那段日子只能與家人在外面交收「住家飯盒」,拿回酒店吃,「都幾慘,嗰輪係自己一個面對緊疫情問題。」

    不過,能在隔離病房見證病人情况好轉,總為阿飛帶來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他見過一名年長患者,入院時病情嚴重、需插喉,「幫佢照時都喺度諗,佢會唔會返唔到轉頭呢?」留醫期間,患者一直奮鬥,情况逐漸好轉,近日阿飛再到病房為患者照肺片,見他能進食、談吐正常,「見住佢哋好番,真係好囉,心情上係開心嘅,起碼唔會大家愁雲慘霧,覺得見親送入嚟嘅就送唔返出去,嗰種希望嘅感覺,係有嘅。」

曾覺崗位存在感低 現覺重要

    讀大學時,曾有師兄對阿飛說放射部在醫院「好摺」。疫症當前,阿飛感覺部門站了在一個重要位置,「如果剩係見佢咳,唔知係咪真係嗰樣嘢嚟,一定要照。」他以「醫生後盾」形容放射師的角色,對參與抗疫感到自豪。近日他再被編到急症室和隔離病房工作,雖然確診數字回落,阿飛仍不敢放鬆,憂心市民太快鬆懈,導致第三波爆發,「坦白講,我哋只係一班緊守崗位的醫護人員,接受市民的感謝固然開心,但我哋更希望市民聽話留喺屋企」。

無分dirty team 稱醫局「明顯做唔足」

    每日推着X光機遊走醫院各病房及手術室,放射師需兼顧急症室、隔離病房和普通病房,並負責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超聲波掃描等工作,沒有明確劃分dirty team專責照顧新型肺炎確診者,有交叉感染風險。阿飛認為,自疫情爆發以來,醫管局一直未有給予部門明確工作指引,只靠部門經理自行安排,「明顯喺今次疫情上做唔足」。

醫局:設津貼表支持 含放射師

    醫管局回覆稱,公立醫院各部門會根據運作需要,編排醫護人員於高風險區工作。醫管局表示,理解前線同事在照顧及治理懷疑及確診感染病人面對的壓力和額外準備工作,故設立特別租賃津貼及緊急應變特別津貼,向在高風險區工作的員工提供特別津貼以表支持;津貼發放已涵蓋職務編定有需要在高風險區提供服務的同事,當中包括放射師。

急症室5放射師 一人兼多職

    阿飛指出,疫情爆發後,有病徵者和外遊者到公院求醫,會先在急症室外的臨時分流站評估,其後安排到獨立X光房內照肺片,由急症室同事負責。阿飛說,現時急症室共有5名放射師,其中一人為「特別更」同事,協助突然暴增的檢測者X光工作,另外一人須同時到手術室工作、另一人則須同時到普通病房及隔離病房,為其他病人及新型肺炎確診照肺部X光。

    阿飛指出,放射部沒有明確劃分dirty team專責照顧新型肺炎確診,負責急症室工作的放射師除了須接觸懷疑個案,亦要輪流到隔離病房做「dirty duty」。阿飛又說,每次進入隔離病房都要重新抹機、換保護衣,比入普通病房工作多一倍時間。

無明確工作指引 「變相自己應變」

    阿飛表示,雖然現時醫管局津貼於高風險區工作的同事,但其部門視乎是否超過一半工作時間接觸患者才獲批。阿飛認為,疫情爆發以來,醫管局一直未有給予部門明確工作指引,只靠部門經理安排,「變咗係同事自己應變」,認為事件反映局方「做唔足」。


梳乎厘奄列

梳乎厘奄列


材料:(分量:1個)

奄列:
雞蛋……1隻
鹽……適量
糖……1/2茶匙

裝飾:
忌廉……適量
果醬……適量
水果……適量

做法:

1. 將蛋黃跟蛋白分開,用手動打蛋器把蛋白打至起粗泡;再加入糖和鹽,打至硬性發泡 (即打蛋器黏在尾端的蛋白呈尖角短身),然後拌入蛋黃,用膠刮輕輕拌勻

2. 以小火熱鍋,在鍋上掃油,倒入蛋漿,蓋上鍋蓋,煎焗約2分鐘,完成後用煎鏟將蛋塊對疊。最後按個人喜好加上忌廉、果醬或水果做裝飾


小貼士:

1. 發打蛋白的步驟可用手動蛋發或電動打蛋器完成,總之打至硬性發泡便可

2. 煎焗雞蛋時記緊用小火,以免燒焦

3. 喜歡鹹食口味的話,製作奄列時可省略加糖,最後裝飾則可改用洋葱或番茄醬配搭


    完成後的奄列鬆軟綿密,質感輕盈,且帶微微蛋香。

巴斯克焦香芝士蛋糕 Basque Burnt Cheesecake

巴斯克焦香芝士蛋糕 Basque Burnt Cheesecake


    由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地區一家小餐館的主廚Santiago Rivera研發出來,經典的焦黑賣相,半流心狀的軟滑質感,比起一般紐約芝士蛋糕更有風味。


工具:

6吋蛋糕模、打蛋器、膠刮、錫紙、牛油紙

材料:

忌廉芝士……315克
白砂糖……75克
黃糖……15克
雞蛋……3隻
低筋麵粉……7克(已篩)
鮮忌廉……160克
檸檬汁……6克

做法:

1. 提前4至6小時將忌廉芝士從冰箱內取出,置室溫待其軟化;再把牛油紙弄皺,攤開鋪在焗盤模具上

2. 焗爐預熱至200℃

3. 用電動打蛋器(中速)將忌廉芝士打至軟滑,再加入白砂糖、黃糖,攪打成糊狀

4. 將一隻雞蛋分開成蛋白和蛋黃,將蛋黃加入忌廉糊中,發打拌勻;然後將其餘兩隻雞蛋分兩次加入麵糊,徹底打至完全混合;最後倒入鮮忌廉,充分攪勻

5. 在另一個乾淨的容器,加入已過篩的低筋麵粉及兩茶匙忌廉糊,拌勻後再倒回原先的混合物;然後加入檸檬汁,用膠刮以切拌方式輕輕攪勻至順滑

(提示:不要直接將低筋麵粉加入麵糊,以免起粉粒和結塊;加入檸檬汁後亦切忌用電動打蛋器攪打,否則會形成過多氣泡,影響蛋糕口感)

6. 將麵糊過篩後慢慢倒進焗模內,再用筷子或竹籤在麵糊上畫Z字,穿破氣泡

7. 放入焗爐的中層以200℃焗30分鐘,取出後在蛋糕面鋪上錫紙,再焗10分鐘。完成後將蛋糕連牛油紙於室溫下放至完全涼透,再放進冰箱冷藏最少8小時


小貼士:

1. 將牛油紙弄皺鋪在焗盤模具上,營造巴斯克焦香芝士蛋糕上的經典不規則紋理

2. 由於白砂糖和黃糖的甜度不一,兩者混合使用,可增加蛋糕風味

3. 混合材料中途加入蛋黃,可加深蛋糕顏色

4. 蛋糕要做得軟滑,一定要將所有材料攪拌均勻,特別是用電動打蛋器時,其快速運轉的力度很容易令材料黏到碗邊上,所以過程中需不時利用膠刮,將未打勻的粉粒和結塊刮到麵糊中,繼續攪拌,直至所有材料完全混合




23.4.20

「書醫生」5招除塵抗菌 愛書不怕「着潮」生病



  1. 梅雨季節將至,天氣潮濕,書迷都擔心家中愛書「着潮」(書紙吸入水氣),從而引發黴菌滋生、蟲患等問題。怎樣才可以避免書本受損?有什麼方法可以急救愛書?外行人當然未必有足夠知識和技巧,書籍修復師分享5大保養方法,使書籍更「健康長壽」。
  2. 回南天和梅雨季節,書本容易因潮濕引致黴菌滋生等問題,故首要學會防潮。記緊書架要時常保持乾爽,不宜靠近窗邊,以免梅雨季節着潮及下雨時雨水沾濕書本。萬一不小心弄濕書本,先要盡快用專業吸水紙吸走水分,然後開冷氣及抽濕機,使書本在24小時內乾透,之後把書壓於重物下以撫平書紙。要注意的是,如果書本是用工廠製作的「機造紙」,因為製作時向單一方向拉平,風乾後紙張的纖維不能向外延伸,即使壓後也未必完全撫平書紙,或會出現波浪紋。假如書本所用的是「化學塗層紙」,例如雜誌常用的粉紙,着潮或沾水後化學塗層溶解,紙便迅即黏在一起,基本上是無藥可救。坊間流傳放入雪櫃中弄乾,但結冰後水以另一形態存在,解凍後水仍然留於紙中,傷害書本。
  3. 要保養書籍,還要除塵和防蟲患。平日清除書上、書內頁及書脊內(即打開書頁與頁連接的坑位)的塵埃,或可在書架的書頂部放1張紙,阻隔塵埃囤積,此舉可防止真菌和黴菌滋生。防蟲方面,書架或書櫃可放天然乾薰衣草包、不含化學成分的樟木條或樟木丸。假如覺得樟木條或丸開始失效,可以浸在有防蟲功效的雪松油(cedar oil)一會兒,風乾後再使用。
  4. 不少人習慣從書架上用手指拉書脊取書,但拉力會扯傷書脊,甚至令書脊脫落,建議改由書脊另一端的「書口」拿取書本。若書脊脫落,千萬別用含麵粉或米成分的漿糊黏合,因其甜味易吸引蛇蟲鼠蟻。還有一點要注意是書本也會因光污染受損脫色,建議於窗戶貼上防曬隔熱膜,阻隔陽光直射。


知多啲:古書「冲涼」除菌除酸 回復柔韌

    假如你家中的舊書、具紀念價值的文件等有損毁、甩封面、滋生黴菌等奇難雜症,最好委託書籍修復師,以專業的方法「醫治」。修復書本流程相當繁複,視乎「病情」,修復時間一般由1個月至半年不等。

黑黴菌致呼吸道疾病

    以一本19世紀中葉古書為例,首先會檢視書的結構、封面材料、書的紙質、膠水、墨水、損壞程度等不同方面,以判斷書本受損程度,然後對症下藥,情况嚴重的需拆書,逐頁處理。基於受損的書籍有一定數量的灰塵和黴菌,戴上手套、高規格的口罩、眼罩和穿上專用的圍裙工作。黴菌有超過400種,在書頁最常見到的黃色點是褐斑(foxing)。但有些黴菌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特別要注意一種黑色的黑黴菌(mould),會引致呼吸道疾病,叮囑大家見到不要赤手觸摸,也不要自行處理,應找書籍修復師除菌。

逐頁除塵、除蟲屍和卵

    檢視過後,修書工作正式開始。先為書本每一頁紙除塵、除蟲屍和卵。有別於上文提及的吸塵、掃塵的預防方法,要使用專業的除塵海綿,像用橡皮膠般不斷輕擦書紙除塵。清理好塵埃後,便幫書「冲涼」,目的是清潔紙上的黴菌和蟲迹之餘,也因為紙張酸度高會變得乾脆,需要除酸,使紙張回復柔韌度。

「濕洗」或「乾洗」 修復加固

    冲涼分「濕洗」及「乾洗」兩種方法,前者是指將整張紙放進混入藥水的暖蒸餾水浸透,其間不斷換蒸餾水徹底清潔,接着在已冲涼的紙張加固紙劑,增加紙張的堅韌度,整個冲涼過程大約需時1天,然後風乾或開冷氣機讓它在24小時內乾透。「乾洗」則是把紙張浸在藥水中,直至藥水揮發至只剩下白色除酸粉末,建議不掃走這些粉末,因為仍有防酸的作用,使紙張保持柔軟一段時間。

    書紙乾透後(乾洗會留下白色除酸粉末),這時便要用專業修復紙及無酸漿膠修復書紙上的破損和裂紋等。待紙張的無酸漿膠乾透,便用專業的壓紙機壓平書紙。接着便修復書的封面,再加固書脊、書衣(即書封皮/書封面外後加的書套)、書腰(即包裹在書封面中部的紙帶)等部分,最後連同修復好的書封面釘裝和加固。

    這只是大概的步驟,因為實際上所需的技巧更多,光是封面,可能會涉及皮革等不同素材、燙金等問題,外行人不宜貿然自己弄,否則會弄巧成拙,出現更多問題和損壞。所以書有「病」,記得尋找專業「書醫生」幫手!

孫力軍被指主導「淨化港媒」跨境執法 出版人:刊桃色新聞惹怒 買斷雜誌搜港辦公室 明報記者

孫力軍被指主導「淨化港媒」跨境執法 

出版人:刊桃色新聞惹怒 買斷雜誌搜港辦公室

明報記者   23/04/2020


    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孫力軍周日(19日)宣告落馬,牽出本港出版業舊案。曾因非法經營罪在內地被判刑的香港政論雜誌創辦人王健民向本報透露,其雜誌2014年刊出孫力軍桃色新聞後,當時執掌公安部國內安全保衛局(國保)和港澳台事務辦公室的孫力軍曾派人到香港買光雜誌,其後他在深圳家中被帶走,提審過程中發現內地公安「跨境執法」,搜查其位於金鐘的辦公室,後來當局更將案件擴大、升級為「淨化港澳傳媒」行動,翌年就發生銅鑼灣書店案。

雜誌揭中南海內幕 在內地被捕判囚

    有香港永久居民及美國公民身分的王健民曾是《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後創辦《新維月刊》、《臉譜》兩份雜誌,不時揭中南海內幕。2014年5月30日深夜,王健民從本港返回深圳住所後被帶走。翌年11月案件在深圳南山區法院開庭,王健民及編輯咼中校、臨時工劉海濤、王妻徐中雲被控非法從事出版物編輯出版、發行罪,王被加控串謀投標及行賄兩罪,2016年7月法庭裁定罪成,王健民被判監5年3個月,去年2月獲減刑半年出獄。

稱審訊公安認買斷該期雜誌

    現時身在美國的王健民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稱,2014年3月15日發行的《臉譜》第27期刊出「孟建柱大秘」的桃色新聞,說的是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一手提拔的孫力軍緋聞,當期1.5萬冊雜誌很快售罄,往期一般只能賣完印數八成,同月底加印5000冊又賣光,翌月初再加印5000冊未出倉庫即被「買斷」。王被捕後,審訊他的公安曾問是否知道誰買走該期雜誌,王反問「是你們嗎?」,對方笑答「你知道就好」。

    王健民表示,雖然案件表面上由深圳經偵警辦理,但他的一名副國級高官朋友曾找中央政法委說情,得知案件由孟建柱、孫力軍主導,「找誰都沒有用」,也有辦案公安對他說「你怎麼不問為什麼是經偵不是國保來辦這個案」,暗指國保是幕後主腦。他還見到卷宗封面寫有「317專案」字樣,並引述知情人士稱,該案主審法官和檢控官需上京直接向中央政法委匯報、討論刑期。

提審及深圳家中見金鐘辦公室資料

    王健民透露,2015年7月初,在提審中見到他存放在金鐘遠東金融中心4305室辦公室的資料,出獄後也在深圳家中發現香港辦公室的物品。王以亞洲嘉信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名義租用上址,同時作為《新維月刊》、《臉譜》編輯部使用,2014年8月透過在港朋友退租。涉案的王妻徐中雲雖獲保釋及僅被罰款,但在2018年8月前都無法出境。涉串謀投標及行賄的王健民員工羅莎,2017年5月22日獲釋後,到深圳經偵局領回個人物品,同時將其中屬於王健民的物品交給徐中雲。王健民又稱,國保從羅莎處獲得金鐘辦公室入門密碼。本報昨日未能聯繫羅莎置評。

    王健民說,曾要其律師陳南沙到香港辦公室取證,「但他可能沒做」。本報向陳南沙查詢,截至發稿前未獲回覆。王還表示,他曾當面指摘公安「跨境執法」,一名陳姓警官說,他們是經「香港中國法律律師事務所」批准的,且全程錄影。

指孫或為立功 「書店抓銅鑼灣」

    2014年7月底,王健民在提審中從警員口中獲悉,公安已將「317專案」升級為「淨化港澳傳媒」行動。據他分析,專案組在他身上找不到嚴重問題,但理清香港「禁書」、「禁刊」的經營模式,而且只因一篇孫力軍緋聞文章就搞出這麼大動靜難以向領導層交代,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孫力軍發現這是立功機會,既可以公報私仇,又可以作為投名狀,以搞定香港出版業作為升官跳板」,最終「抓典型」,「雜誌抓我,書店抓銅鑼灣」。


21.4.20

國務院中聯辦易名公告 五大職責未提監督權

國務院中聯辦易名公告 五大職責未提監督權


    中聯辦原為「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2000年1月易名,當時國務院發公告,提及中聯辦職責包括聯繫其他兩個中央駐港機構(解放軍駐港部隊、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聯繫並協助內地部門管理香港中資機構等,未見提及對香港的「監督權」。公告亦強調,中聯辦及其人員「將嚴格遵守《基本法》和當地的法律,依法履行職責」。

    中聯辦上周五稱港澳辦、中聯辦有權代表中央政府,就中港關係、《基本法》實施等問題「行使監督權」。

姜恩柱:不干預自治內事務

    時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在易名時表示,中聯辦與特區不存在隸屬關係,不會干預香港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又稱不會成為香港第二個權力中心。時任特首董建華亦發聲明,稱「聯絡辦公室」職責清楚列明,不涉及香港特區高度自治範圍。

黃文放:聯絡辦公室 「聯絡而已」

    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2001年在本報撰文〈新華社正名為表其分〉,提及新華社正名後,「有的人會懷疑她的職能有無改變,比如『強化對特區政府監督』啦、變成又一個『太上皇」啦等等,但我相信這些話並無市場」。他稱中央政府領導香港政府,由特區成立首日已是如此,「沒有需要在目前才來設立機構領導、監督」。

    已故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黃文放當年亦在本報撰文〈新華社更名有利香港——兼談新華社過去的獨特歷史〉,提及特區政府直屬中央政府,「和這個機構(中聯辦)沒隸屬關係,因此,這個機構才稱為『聯絡辦公室』,聯絡而已」。




腐乳

手工腐乳 苦日子智慧滋味



  1. 逾千年歷史 白、紅、青色各有秘方。腐乳有「中國芝士」之稱,歷史逾千年,《中國腐乳釀造》一書提到,最早關於腐乳生產的記載見於公元5世紀北魏古籍,寫到「乾豆腐加鹽成熟後為腐乳」。到了明、清兩代,腐乳製法逐漸成熟,不少與飲食相關的清代古籍如《醒園錄》、《食憲鴻秘》等,均有詳細記載製造腐乳技法。時至今日,大江南北的腐乳各有特色,以色澤來分,有帶點微黃色的白方如廣東腐乳,紅方如北京的玫瑰腐乳,還有青方如江蘇徐州以荷葉包裹的荷葉腐乳。
  2. 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香港,腐乳是窮人恩物。當時低下階層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出汗多,所需飯量也大,因為窮沒肉吃,常用腐乳來下飯,順道補充鹽分。
  3. 花逾半年製造為什麼好吃的腐乳需要等待呢?根據《傳統豆製品加工技術問答》一書,腐乳主要以醃製或毛霉菌來發酵,醃製的腐乳只發酵一次,豆腐胚加水煮沸後,加鹽醃製,裝罈後加入輔料如米酒、黃酒等,再發酵成腐乳。
  4. 而用毛霉菌發酵的腐乳則有兩次發酵,指的是「以豆腐胚培養毛霉,作為前期發酵,使白色菌絲長滿豆腐胚表面,形成堅韌皮膜,積累蛋白酶,為醃製裝罈後期發酵創造條件」。
  5. 傳統工藝利用空氣中或木盤容器上的菌種來讓豆腐胚長出毛霉菌,但過程需要特定溫度和濕度,生產周期長,無法大量生產,所以現代的腐乳廠家都是將人工培養的毛霉菌直接種在豆腐胚上發酵。
  6. 手工腐乳以傳統方法培養毛霉菌發酵而成,主要材料有加拿大黃豆、澳洲海鹽以及本地悅和醬園製造的米酒。製作腐乳的工序繁多,磨豆、煮漿、凝固、壓水、第一次發酵、執霉、壓鹽、入樽後加酒或辣椒粉第二次發酵。
  7. 每個步驟都很關鍵,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例如黃豆和水的比例決定豆漿的濃度;壓水時(即將凝固的豆漿壓製成豆腐胚),壓水機要用的重量和時間長短,也會影響豆腐胚的厚度和後期發酵。當中以竹篩發酵毛霉菌(俗稱白毛菌)的工序最難掌控,溫度、濕度、環境衛生程度要求嚴格,一旦出現雜菌,整盤豆腐胚便不能再用。
  8. 嚴謹的工序、衛生環境、古法發酵和優質的原材料均是手工腐乳的成功關鍵。他們做的腐乳經過兩次發酵,質感如牛油般綿密幼滑,並因應現代人注重健康的需求,減少了鹽分。腐乳開蓋時香味溫和而不刺鼻,吃起來豆香味濃郁,酒味香醇,不會死鹹。另外,因為夏天的溫度、濕度比冬天高,發酵時間較短,所以做出來的腐乳比較惹味;冬天發酵的腐乳則比較優雅細緻。試吃辣味腐乳,入口軟滑細膩,不像一般吃到的腐乳那麼鹹,而且馥郁的豆香和鹹香慢慢在口腔滲透,久久不散。
  9. 味道濃郁的腐乳似乎難以融入餸菜之中,以烹飪角度來看,腐乳味道濃烈,個性太強,很難和哪種菜系糅合。但不論做腐乳還是烹飪,都是講求平衡。只要分量適宜,腐乳就不會喧賓奪主。
  10. 腐乳蛋白質含量高,酒味香醇,適合與肉類搭配,以金針花雲耳蒸雞為例,若加入腐乳調味,雞肉味更香,肉質也會變得更軟滑。

竹篩發酵——經過磨豆、煮漿、壓水等工序後,就要將切成一塊塊的豆腐胚放在竹篩發酵,讓它們自然長出白色的毛霉菌,此為前期發酵。

入瓶靜心等待——前期發酵後,豆腐胚經過壓鹽洗水後入瓶,最後加入米酒或辣椒粉封瓶,開展後期發酵。



黑朱古力

黑朱古力疫境激活快樂


  1. 不少專家曾指吃朱古力可使人心情愉快,原因是其主要原材料——可可,能夠刺激大腦製造「快樂荷爾蒙」,當中黑朱古力的可可成分比牛奶朱古力多,效果更明顯。然而黑朱古力的苦味較突出,並非人人鍾愛。
  2. 牛奶朱古力、黑朱古力,各有捧場客,它們的共通點是口感順滑甜蜜,進食後讓人心情愉快。而當中以黑朱古力的可可成分較高,達70%或以上。一些研究發現,吃朱古力,尤其是黑朱古力能改善心情,箇中玄機原來跟可可和糖有關。可可含色胺酸 (tryptophan)和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神經傳導物質,能刺激體內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及分泌多巴胺,有助人放鬆和產生愉悅感。朱古力亦多含糖分及可可鹼,帶給大腦輕度提神作用,也能幫助改善心情。
  3. 更有趣的是,黑朱古力所帶來的興奮感,甚至比接吻更強烈。2007年,英國心理學家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邀來數對情侶測試,分別記錄他們吃黑朱古力及接吻時的腦部活動和心跳速率。結果發現,黑朱古力在嘴裏融化時,大腦所有區域都被刺激起來,而且程度比接吻時更為強烈及持久。
  4. 留意成分標籤 避免高糖高脂。適量品嘗朱古力,不止可以改善心情,對健康亦有幫助。可可含類黃銅抗氧化物,有助抵抗細胞受有害自由基的傷害,延緩心血管細胞老化,保護心血管健康。黑朱古力的可可成分含量最多,因此抗氧化物亦是最多。
  5. 牛奶朱古力的可可成分較黑朱古力少,並加入牛油和高脂忌廉,有礙人體吸收抗氧化物。至於白朱古力,只含可可脂(cacao butter)、奶粉及糖分,沒有抗氧化功效,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朱古力」。從改善情緒及營養價值來看,三者之中,黑朱古力明顯是較佳選擇。
  6. 雖然黑朱古力含較多有益物質,但亦不宜過量食用。黑朱古力含一定分量可可脂及糖分,根據食物安全中心指引,每100克食物脂肪含量超過20克便屬於「高脂肪」,糖含量超過15克屬「高糖」,選購時應留意成分標籤,以免吸收過量脂肪和糖,影響健康。
  7. 優質可可豆+適度烘焙,黑朱古力不苦。市場上常見的朱古力,多以工業式大規模生產,採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可可豆,加入特定成分,製作出味道大同小異的朱古力製品。有些品牌直接購買可可粉(cacao powder)或可可漿(或稱可可膏cacao mass)作為原材料,混合可可脂、糖及香料,製成朱古力。要選優質朱古力,推介Bean to Bar手工朱古力。
  8. Bean to Bar即是從選可可豆開始,到發酵、乾燥、烘焙、研磨、調溫、熟成等朱古力製作過程都一絲不苟,朱古力製成品呈現出優質可可豆風味。這些手工朱古力製作時間較長,牽涉大量人力,而且成分純正天然,因此價格較一般朱古力昂貴。
  9. 工業式生產的朱古力,即使標示可可成分達70%,當中除了有可可漿,亦可能混入成本較便宜的可可粉。可可粉不含可可脂,亦未必來自優質的可可豆,添加糖主要是白糖,而非帶香味的蔗糖或其他天然糖。
  10. 大規模生產的朱古力風味不及手工朱古力,其中原因與烘焙程度有關。工業式生產的朱古力,一般會用大量可可豆;加上為免當中有發霉及生長不佳的劣質豆影響味道,故通常會採用偏高溫的烘焙程序,目的是「統一」可可豆味道,以致風味流失。而手工朱古力製造者則會挑選優質可可豆,並以人手篩走壞豆,用適中溫度烘焙,使可可豆風味得以保留。所以,儘管可可成分比例相同,工業生產的朱古力顏色會比手工朱古力深。
  11. 不少人認為黑朱古力必定是苦,其實是一大誤解。用優質可可豆,經適度烘焙製造出來的黑朱古力,不僅沒有苦味,還可嘗到堅果、果酸、花香等可可的天然多元風味。
  12. 品嘗朱古力要用不同感官,用眼睛細看朱古力表面是否光亮和沒有氣泡,做工好的朱古力,表面平滑具光澤;再來是用鼻子聞聞朱古力味道,可能會有堅果味、果香味甚至發酵味道;還有用耳朵聽,用手折斷朱古力時,聲音清脆而又不會粉碎,代表朱古力調溫過程做得好;最後是用口,放入口時略將朱古力咬碎,然後待它慢慢融化,感受各種味道是否平衡,口感濃厚還是清淡?優質朱古力如上等紅酒,餘韻悠長。
  13. 朱古力沒妥善存放,一旦經歷溫差,表面容易出現一層白霜,是否朱古力變壞了?非也。朱古力含可可脂,若儲存溫度過高,可可脂或其他油脂融化,表面容易形成一層白色脂霜。此外,朱古力接觸潮濕環境,糖融化後,水分蒸發,糖重新結晶,亦會導致朱古力表面形成稱為糖霜的白色粒狀物。脂霜或糖霜影響朱古力外觀和口感,但仍可安全食用。
  14. 朱古力儲存在乾燥陰涼地方,溫度16℃至22℃為佳。朱古力容易吸味,因此儲放位置要確保不會發出異味。如家中有酒櫃,可將朱古力以密實袋獨立包好,放進紅酒櫃內儲存。如沒有酒櫃,夏天時若要放進雪櫃,應先用毛巾包裹朱古力,放入密實袋內,才放進雪櫃儲存,以減低脂霜或糖霜形成,並能阻隔雪櫃異味。

知多啲:製朱古力7部曲 高質有「靚聲」

可可豆要變成朱古力,要經過以下多個步驟。

1. 採收可可果
製造朱古力的可可豆是來自可可樹上的可可果,可可果外形像木瓜,內有20至50顆可可豆。

2. 發酵
可可豆要經過發酵過程,當中產生的化學反應能增添可可豆風味。

3. 乾燥日光下乾燥可可豆,以減少水分。

4. 烘焙
烘焙程度是影響可可豆風味的關鍵。因應手工朱古力製造者想帶出什麼風味,而調校烘焙方法。

5. 磨成可可漿
烘焙後的可可豆放進脫皮機去殼,內裏的碎粒(cacao nibs)會研磨成可可漿。視乎製造哪一類型朱古力,其後的製作工序不同,如白朱古力,將可可漿壓榨出可可脂,加入糖和奶粉製成;至於牛奶朱古力,會在可可漿中加入奶粉及糖;黑朱古力則只加入糖。
由於可可脂的市場價值高,一些工業生產的白朱古力,或會混入植物油以降低成本。至於牛奶及黑朱古力則以榨完油脂後的可可塊,混入不同比例可可脂或植物油作原材料製作朱古力。

6. 調溫
可可豆含可可脂,製作出來的可可漿,經過融化、降溫並再度加熱等調溫程序,使朱古力具光澤、硬脆等特質,折斷時能發出清脆「啪」一聲。

7. 熟成
一些手工朱古力在調溫後會經過熟成程序,置在特定溫度及濕度下數天至1個月,讓味道更馥郁香醇。


20.4.20

傅雷與芳芳 韓孝述

傅雷與芳芳

韓孝述   20/04/2020


    蕭芳芳母親是傅雷摯友,傅雷在1958年被劃為「右派分子」,長子傅聰年底從波蘭出走英國,傅雷身在困厄,與芳芳母女仍然保持通信,關心芳芳的學習和成長。芳芳當時是紅透東南亞的童星,名利兼得,卻有志向學,傅雷是少數支持者之一,他來信鼓勵:「好好的進大學弄一個正途出身……你知道我的脾氣和人生觀:估量一個人從來不用名利做標尺的。」

    傅雷重視閱讀,常向芳芳推薦作者和本,特别是老舍和趙樹理的著作,可能芳芳年幼,他没有細説推薦原因。我近來再讀傳雷,他説喜歡看這兩位作家的作品。他從文學翻譯的角度,指出老舍的語言運用是出色的,他自己也在學老舍,「老舍在國內是唯一能用西洋長句而仍不失爲中文的作家」。他又認爲自己的文字書齋氣太濃,特别推許趙樹理的《三里灣》,「用樸素的文體和富有活力的語言,歌頌了我國農民的高貴品質」。

    傅雷1961年在一封以毛筆書寫的致芳芳的信中,談起了書法,他説 : 「臨帖但求得神氣… …不過是得一規模,非作古人奴隸 ; 字寧拙毋巧,寧厚毋薄,保持天真與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 這説的是寫字的規則,其實也是做人的規則。芳芳把這封信鑲了起來,掛在家裏。法評論家張瑞田稱,此信書法 「清純、雅致,線條遒勁,結構張弛有度」,在傅敏所編的《傅雷談藝錄》中,有這封信的真迹可供欣賞。

服皮質類固醇 Corticosteroid

退燒靈藥


    飲酖止渴,「酖」字與「鴆」通,是一種有毒的鳥。用酖的羽毛泡酒,便成毒酒。意思是喝毒酒止渴,雖解眼前之急,但其禍無窮。

    止渴用上毒酒,看似是愚蠢行為,但事實上,許多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論是藥物、手術、電療,或多或少對身體都有副作用,某程度上也算得上是飲酖止渴,應否使用,要視乎「酖」的毒性強弱,療效是否顯著,對病人是否益多害少。許多從事醫學研究的科學家,窮其一生,便是為了要研發療效最強,副作用最少的治療方法,造福病人。前線醫生,用藥施針,當然亦應以病人的最佳利益為依歸,絕對不應明知酖毒厲害,也給病人飲酖止渴。

    服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的徵狀,是面圓圓和紅紅的像個胖番茄,而臉龐長出了許多短毛髮,頸後皮下脂肪積聚形成的「水牛肩」(buffalo hump),更可引發糖尿病、白內障、青光眼。


    使用類固醇藥物醫治一般的發燒傷風,是典型的飲酖止渴。它就像鴆鳥的羽毛,對人體有許多不良作用,除了會導致脂肪積聚在臉龐、肚腹和頸部等較輕微副作用外,還會嚴重影響兒童發育、體高、骨骼和肌肉生長,同時會引發血壓高、糖尿病、白內障和青光眼。

    類固醇是強力的免疫系統抑制劑,長期服用會令身體對病菌的抵抗力退減,大大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還有一點不可不知的,就是皮質類固醇是人體必須的內分泌之一,我們體內的腎上腺,不斷的分泌低劑量的皮質類固醇,以應付日常所需;長時間服用皮質類固醇,會抑制腎上腺功能,若突然停藥,可能會因急性腎上腺機能不全而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併發症。

    由於類固醇屬高危藥物,只有在治療嚴重病症,必須使用時醫生才會考慮使用。一般的小兒發燒傷風,根本絕對不應處方這藥物。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感染的反應,類固醇是強力免疫系統抑制劑,所以是「退燒靈藥」。無良醫生為了招倈病人,給病人飲酖止渴,在所不惜。








封城阻蜂農授粉路 北美糧產隱憂 專家:全球逾1/3收成依賴蜜蜂傳粉

封城阻蜂農授粉路 北美糧產隱憂 

專家 : 全球逾1/3收成依賴蜜蜂傳粉

19/04/2020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民生的影響逐漸浮現,糧食供應危機尤惹關注。有農業專家指出,全球逾三分之一糧食收成均依賴蜜蜂授粉,但在各地因疫情封城令蜂農難以出行,且因物流及人力受阻等原因,令北美地區缺乏足夠進口蜜蜂與養蜂工人,影響蜜蜂按期授粉,恐令農作物收成打折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全球出產的農作物中,近75%依賴授粉動物為植物傳播花粉才可持續生產,亦有助維持農作物多元,其中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動物之一。國際養蜂業聯會(Apimondia)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食物需靠蜜蜂授粉生產,美國農業部更估計,單在美國,蜜蜂授粉生產的作物如莓果、瓜類、西蘭花和杏仁等,總值可高達150億美元(約1170億港元)。惟疫情卻妨礙蜜蜂授粉。


外勞簽證阻滯 物流不暢

    擁有7.5萬個蜂巢的美國蜂農兼美國蜜糖生產商協會主席埃迪(Kelvin Adee)向《金融時報》稱,蜂農一般會以貨車運載蜜蜂在不同的農業區之間出行,以便採集到更多花蜜,亦會受僱助農民為農作物授粉。這些工作大部分原是由來自拉美的工人協助實行,但如今受疫情所限,工人難以取得簽證入境,令業界人手短缺。


美加本土蜜蜂少 依賴進口

    埃迪又稱,雖然自己成功在每年2至3月展開、全球最大型授粉活動加州杏仁授粉季前僱用足夠的人手,但因封城關係,團隊每次移動不同的地區,便須按部分州份規定而自我隔離,令授粉進度大幅落後。目前有近30個州份要求跨州旅客抵達後自我隔離,包括佛羅里達、阿拉斯加等。

    國際養蜂業聯會科學委員會主席加西亞(Norberto Garcia)指出,美國及加拿大等地因本土蜜蜂數量不足,每年均需從澳洲、新西蘭、墨西哥、智利等地進口大量蜜蜂授粉,惟疫情令許多航班取消,機場亦關閉,令部分蜂農無法購買蜜蜂。在英國展開都市養蜂計劃的養蜂人狄克遜(Luke Dixon)稱,物流問題與申請許可文件都成進口蜜蜂的瓶頸,「未來數周對需要蜜蜂授粉的農民來說將是關鍵」。

    另一方面,多地蔬果供應因封城影響面臨短缺。路透社引述物流業界稱,在疫情下空運航運均受阻,影響農產品進出口,即使較為耐放的橙、檸檬等亦可能久待至變壞。肯尼亞農產品聯盟透露,即使歐洲等地因民眾囤貨等原因急需蔬果補貨,惟非洲生產商在防疫措施限制下無法出貨,有主要供應歐洲豆類的大型生產商因而已要求半數工人休假。歐洲農業組織Freshfel Europe代表比納德(Philippe Binard)亦指出,人手缺乏對需要較多人手採收的高價農作物如草莓、蘆筍等影響尤深,會導致供應短缺及價格上漲,他估計未來超市可能轉向出售在供應鏈中較易採用機械化運作的農作物。

經濟停擺 美農日倒1400萬公升牛奶

    在民眾擔心疫情影響食物供應而大舉搶購的同時,美國亦有數以萬噸計的食物因學校停課或企業改為在家工作而無法銷售,造成大量浪費,令農民大感心痛。

易腐壞 內銷不成出口無利可圖

    《紐約時報》指出,疫情下餐廳酒店休業,學校停課等,令一些農民失去逾半客戶。儘管不少人轉為在家吃飯,令超市銷售額激增,但未足以抵消過往數周原擬供應予學校及企業的食物損耗,特別是容易腐壞的乳製品與新鮮蔬果。許多農民表示,已將部分食物捐贈給食物銀行及其他慈善組織,惟雖然這些組織向來有龐大需求,但在保存食物的設備與協助派送的義工有限,難以吸收大量剩食,而農民採收農產品後捐贈亦需成本,成為另一財務負擔。即使想將產品出口,不少國際客戶亦受疫情影響,匯率波動更令出口無利可圖。

    許多農民鑑於儲存等成本壓力,選擇就地將農產品傾倒掩埋。美國最大型乳製品生產商組織「美國奶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估計,奶農每日傾倒的牛奶多達1400萬公升。大型養雞企業桑德森農場(Sanderson Farms)現時每周銷毁達75萬枚未孵化的雞蛋,佔總產量的5.5%,打碎的雞蛋只能加工成寵物食品。位於佛羅里達州及喬治亞州的大型農場H.C. Hatton早前亦銷毁數百萬磅大豆及椰菜,農場東主之一的亞倫(Paul Allen)直言,情况「太讓人心疼了」。

富國農戶倚重外勞 無保障惹非議

    英美等多國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停航客機、封關,導致不少仰賴外勞的富國農戶皆陷於人力荒,促使部分國家要放寬這批關鍵勞動力的簽證申請,但他們的待遇惹關注。

高價作物需人力 放寬外勞簽證

    史丹頓一家在英國東南部肯特郡務農,往年3月已準備迎接70、80名羅馬尼亞勞工收割蘆筍,如今只得7名幫工。一些英國草莓農民一邊設法拖慢果實成熟,一邊尋找額外勞動力。

    不少國家的農業依靠境外勞工負責採摘和運輸農作物,可是因控疫措施俱陷人力短缺。例如法國農業需要從東歐或北非輸入20萬人。英國農業目前欠缺約7萬名來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地的臨時工,5月開始的採摘高峰期還要最少10萬人。

    美國封墨西哥邊境後亦影響農業外勞工作,當局4月15日放寬農業外勞簽證請,以紓緩農業人力問題。西班牙則批准黑市居民到農場工作。

    為防疫,德國會要求外勞入境接受體檢;倘表面無恙,他們要穿著防護裝備,跟僱主其他工人分開生活和工作。自掏腰包包機輸入外勞的英國大農場如G’s Fresh,預先分發口罩與消毒劑,安排他們分成不同小組檢疫,待結束隔離後才正式安排工作。

    不過外勞通常欠保障,在病毒流行下的處境更惹人擔心其待遇和安全。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移民法總監科斯達(Daniel Costa)指出,來自墨西哥等的外勞全國平均時薪僅12.96美元(約101港元),如今更被壓價,危險工作沒有保障。



沙特王儲勢掌紐卡素 身家冠英超 被指曾殺記者爭議多 鵲迷懶理只求舊主下台

沙特王儲勢掌紐卡素 身家冠英超 

被指曾殺記者爭議多 鵲迷懶理只求舊主下台19/04/2020


    英超球隊紐卡素積弱多年,日前盛傳沙特主權基金(PIF)勢成大股東。英媒昨日統計英超班主身家,PIF勢以2600億鎊(約2.5萬億港元)資產趕過曼城,成為這項聯賽最富有的班主。即使PIF金主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曾被指是謀殺記者的幕後主腦,但「喜鵲」球迷懶理批評聲音,只盼恨之入骨的班主艾殊利盡快下台。

    PIF日前據報斥資3億鎊(約29億港元),收購紐卡素八成股份,成為大股東。英媒《talkSPORT》昨日統計英超班主身家,報道指PIF資產達2600億鎊,將取代現時英超最富有班主、擁有233億鎊的曼城班主文梳亞,成為最富有班主,更遠遠拋離排第3、擁96億鎊的車路士「油王」老闆艾巴莫域。聯賽榜末的諾域治班主只有2300萬鎊,與PIF的財富更是九牛一毛。

資產遠超曼城

    當PIF的收購報道曝光,傳媒焦點落在其背後金主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因他是極具爭議的國際人物,除了被指涉嫌在前年策劃謀殺案,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沙特領事館,肢解抨擊他的《華盛頓郵報》特約記者艾舒吉,亦與近年在政府擔任高職的其他沙特王子,被暗殺或離奇死亡的事件有關。此外,他上月被指趁世界局勢混亂,與美國亂世開打油價戰爭利。

舊主艾殊利吝嗇捱批

    可是,紐卡素球迷卻認為,只要現任班主艾殊利落台,便在所不惜。艾殊利於2007年入主紐卡素前,球隊是英超爭標球隊之一,而且兩度獲得足總盃亞軍。然而他主政後,球隊過去12季兩度降落英冠,最佳英超成績只是2011/12年球季得第5,今季因疫情停擺前也只名列13,有機會第三度降班。

    艾殊利近年被球迷投訴,未有花錢在球會、球員和主場聖占士公園球場,所得金錢只為鞏固其零售帝國。結果是擁躉拒絕進場觀戰,拒絕購買球會商品,弄得艾殊利需要免費派發1萬張的半賽季門票。




扭曲的法律解釋 陳文敏

扭曲的法律解釋陳文敏   19/04/2020


    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集《穿越魔鏡》內,有這樣一段情節: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榮耀』是什麼意思」,愛麗絲說。

    Humpty Dumpty輕藐地笑笑說:「在我告訴妳之前,妳當然無法明白……當我選用一個詞彙時,它所表達的只是我所選擇的意思,不多不少。」

中聯辦解釋  與基本法用詞相互衝突

    法律所以受尊重,是因為法律的解釋是以客觀為基礎,不會隨政權喜惡而改變。

    《基本法》第22條的意思是相當清楚的。第1款說:「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這條款清楚說「中央政府各部門」,不是說中央政府某些部門,也不是說中央政府各部門,但某些部門除外。中聯辦的解釋是「中央政府各部門,但有些部門除外」,這明顯和這一款的用詞是相互衝突的。

    第22條第2款說:「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如需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機構,須徵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並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這一條款也是用上「中央各部門」。中聯辦的前身是新華社(香港分社),後來易名為中聯辦,在港成立辦事處時,便跟從這一條款的程序,徵得特區政府的同意。特區政府在2007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清楚說明,中聯辦是根據基本法第22條第2款在港設立辦事處的。

    特區政府在4月19日凌晨發出第三份修正新聞稿。特區政府指中聯辦是中央政府在特區設立的3個機關之一,卻刪去「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設立」這一句,但這並不改變上述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政府清楚說明中聯辦是根據第22條第2款所設立的歷史事實。若中聯辦不是根據第22條第2款設立辦事處,它的法律依據從何而來?甚至會否成為一個非法機構?若它是根據第22條第2款設立,那為何在第22條第2款它是中央部門,但在第1款卻不是中央部門?

    基本法第22條第3款指出:「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的一切機構及其人員均須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這一款同樣用上「中央各部門」的字眼,特區政府的新聞稿也說中聯辦及其人員均需遵守基本法及特區的法律,卻又刪去「按照《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這句話,但明顯他們遵守基本法的理據便是根據這一條款,亦即是說中聯辦是這一款內所指的「中央部門」。同一句說話在同一條條文內,如何可以得出中聯辦是中央部門但又不是中央部門的結論?

中聯辦角色  非處理香港內部事務

    中聯辦說它是中央政府負責處理港澳事務的機構,這只說了一半。中聯辦的全名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它的職責是負責中港之間的聯絡工作,中港關係並非香港特區自治範圍內,而隨着中港經商關係日益頻密,中聯辦的角色便是處理這些中港之間的活動的聯絡和協調工作,它是一個聯絡機構,而非實權機構。它的角色亦非處理香港內部事務,不知何時中聯辦的角色被提升為監督基本法在香港實施,並且可以直接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這會否越俎代庖,連港澳辦的工作也給它取締了?

    再者,假若第22條第1款並不適用於中聯辦,那即是說中聯辦有權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監督」在國內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用詞,可以包含很多的權力,那是否意味中聯辦是凌駕特區政府之上的機構,可以隨時在香港指指點點,成為特區的統領部門?甚至可以督促特區政府要對個別市民提出刑事檢控?那香港還有什麼高度自治可言?

收回或限制權力 須先修改基本法

    中聯辦的解釋亦不符合基本法的目的和原意。基本法第2條指特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12條指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第13條及第14條指外交、國防屬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第16條繼而指出特區享有行政管理權,自行處理香港特區的行政事務。第17至19條列出中央政府對特區的立法權和司法權的限制。這些條文都清楚顯示,除國防外交及第二章所列出的限制外,香港的內部事務由香港特區自行管理。為保障香港的高度自治,才有第22條保證中央各部門及其他省市不得干預特區自行管理的事務的條款。既是自行管理,但又有人在旁指指點點,這是什麼自行管理?中聯辦的解釋明顯和基本法的其他條文和佈局格格不入。

    有人說,香港享有的是高度自治而非獨立,這種說法只是混淆了問題的本質。現在的問題是中央機構是否可以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這個高度自治權是透過基本法賦予特區,由特區政府自行處理內部事務。處理不好,中央政府可以撤換特區的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這就是現代管理中的權責關係:權下放了,做得不好,主事的官員便要負責,而不是你做得不好便由我來管!這種下放的權力當然可以收回,這屬於主權的一部分,但由於賦予香港自行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力是由基本法所規定,要收回或限制這權力便必須先修改基本法,這是體現基本法對中央政府同樣有約束力,中央政府也必須守法的表現。中央政府絕對可以將相關條文解釋為香港特區享有在中聯辦的監督下的高度自治,令中聯辦成為香港的最高權力機構,但這樣基本法便會面目全非,一國兩制也只會成為歷史的陳年舊事。

「法律為政治服務」不是香港法治制度

    法治要求法律的解釋以客觀為基礎,法律的解釋不能隨政治需求而隨便改變或扭曲。國內有些政府官員認為法律是為政治服務,政治的考慮可以凌駕法律,法律可以被隨便扭曲來迎合政治的需求,但這不是香港的法治制度,如果香港要實行內地這套法治觀念,如果基本法的解釋就如Humpty Dumpty所言,只是取決於當權者的取向,當宣誓就任的要求可以被解釋為參選資格,當全國性法律不在香港實施只表示全國性法律不在香港所有地方實施,當中央部門可以被解釋為不是中央部門,那基本法只是徒具虛殼,名存實亡了。


ICU爆滿 救邊個先? 李祖怡、鄧安琪

ICU爆滿 救邊個先?

李祖怡、鄧安琪


    新冠肺炎擴散,全球對呼吸機需求大增,以協助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香港一旦確診數字大幅上升,醫療資源將面臨什麼問題?深切治療病牀、呼吸機、人工肺數量是否足夠?會不會出現選擇性救人?

    當疫情大爆發,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究竟年輕優先?還是先到先得?

    醫管局回覆記者查詢,現時轄下各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ICU)合共有200多張病牀,但未有透露呼吸機及俗稱「人工肺」的體外膜氧合治療儀器(ECMO)數目。香港危重病學會會長陳勁松估算,全港公立醫院約有超過1000部呼吸機及30多部人工肺。由於現時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不多,呼吸機、人工肺數量都足夠應付。惟陳勁松不諱言,最大問題是醫護人手不足,「若疫情爆發如意大利、紐約般,幾多部機都可能不足夠」。


資深醫護最缺 「10個桶9個蓋」

    陳解釋:「深切治療部所處理的病人,牽涉許多複雜的維生儀器,並非剛畢業的醫護可以勝任。因此,缺乏受過訓練、懂得使用這些儀器的醫護,可能是更大的限制,使我們未必提供到足夠深切治療服務予需要的病人。」現在公立醫院醫生數目僅僅足夠,甚至偏向緊張,「10個桶可能得9個蓋……目前只有服務200多張深切治療牀的人手,若突然要開1000張牀,欠缺有經驗的人手會是最大樽頸」。呼吸機需要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操作,一旦有大量病人使用呼吸機,恐未有足夠人手應付。

    近日不少人疑惑:在有限資源下,誰可優先獲得救治?「深切治療部牀位從來都少,篩選病人每日都在發生,大家排同一條隊。」陳勁松表示,目前本港未有就如何處理大量重症患者訂立相關指引,但深切治療部經常需要處理生死緊急情况,不論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或其他重症病人,所有病人的篩選優先次序都是相同。

首考慮救治機率、復元後情况

    有些地區有評分制度決定誰可優先救治,但陳指出,每一個病人情况都特殊,若設立評分制度,反而未能好好善用資源,「不可能畫死條線,畫得太寬鬆,根本幫不了這麼多病人;畫得太緊,甚少人入到ICU,則浪費資源」。現在一貫做法是按照病人整體情况,在有限資源下,公平分配醫療資源。同時亦會考慮病人的短、長期利益,例如短期上,病人入ICU後,出院機會大不大?長遠上,復元後是否仍要長期臥牀、插喉餵食?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總監、港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天目,引述世衛2006年撰寫的文件,提及在流行病爆發時,應如何分配有限的深切治療資源,要點包括:

●首階段篩選:以醫生臨牀診斷為基礎,衡量預先制定清晰指引下的各種因素,如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出院存活率高低、病人本身有沒有慢性疾病等

●第二階段篩選:醫護及年輕人優先

●第三階段篩選:假設病人條件相若,例如兩名病人年齡和病情相差不大,在沒有合理的倫理原則為依據作選擇,則會以隨機抽籤決定優次


年輕人優先 考慮「公平賽局」

    意大利有醫護以「年輕人優先」選擇救治病人,做法引起爭議。張天目表示,年輕人優先原則的背後考慮為公平賽局(fair innings),意指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機會活到合理的年歲;由於年長人士已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但年輕人尚未經歷,因此基於此原則,會先拯救年輕人。但她強調,釐定重症病人使用ICU及相關儀器的優次時,首先考慮臨牀因素,當其他條件相同時才會考慮年齡因素。假設一名70歲但身體健康的確診患者,以及一名30歲但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年長患者或因出院存活率較高,可先於年輕患者使用呼吸機。

    陳勁松指,深切治療部主要處理可逆轉的疾病,收病人的準則並沒有年齡考量。但由於年紀大的病人通常有長期病患,或身體質素較差,因此入深切治療部的機率相對低。

非由個別醫生篩選

    假設香港疫情失控,有許多患者需要入深切治療部,陳勁松預料或有「先到先得」的情况,「當開始發現不夠牀位時,便要調整接收病人的鬆緊程度,『睇餸食飯』,如當疫情好轉,可能鬆手點;疫情轉差則收緊,牀位留給存活率較高的病人」。要在有限資源下,救到最多病人。他強調並非由個別醫生篩選,而是經由深切治療部整個團隊討論和決定。

    另外,公立醫院設有轉送危重病人機制,當某醫院深切治療部爆滿,可將病人轉送到另一間醫院。陳勁松形容這是一個「安全網」,令危重病人得到適切治療。不過,以香港平均每10萬人口只有約3張深切治療病牀來計算,「香港整體醫療資源少,如果疫情爆發,出現很多危重病人,應該都好大件事」!因此,市民的防疫意識不能鬆懈,繼續採取感染控制措施。

The ECMO machine

知多啲:人工肺併發症風險高 未到最差不會用

    本地一名75歲新冠肺炎患者,早前以呼吸機協助呼吸,其後情况轉差,需要使用人工肺協助治療。「呼吸機」與「人工肺」有什麼分別?

呼吸機經口鼻頸插管 注氧入肺

    陳勁松表示,呼吸機和人工肺都是用來支援呼吸衰竭的病人。以有創呼吸機為例,通過插管,經口腔、鼻孔或頸部造口放進患者的氣道,將特定含量的氧氣注入肺部。呼吸機可調節氧氣濃度,為病人提供高濃度氧氣,甚至純氧。

    肺功能衰弱的患者出現氣喘,需要很多力氣去呼吸。呼吸機幫助他們減少氧氣消耗,變相減低對氧氣的需求量。此外,呼吸機的管道同時可抽痰,以改善呼吸功能。陳勁松補充,使用呼吸機的病人,依然由肺部供氧氣給身體,缺點是要生病的器官繼續工作,器官未必能夠休息;而長時間使用呼吸機,高濃度氧氣可能會損害肺部。

人工肺抽血加氧 輸回體內

    當病情惡化,連用呼吸機都不能供應足夠氧氣,便要考慮使用人工肺。

    人工肺的原理是在病人頸部和大腿接駁導管,將含氧量低的靜脈血液抽出,再經過氧合器,把帶氧的血液送回體內,整個過程毋須經肺部運作。「打個比喻,好似車輛有少許故障,行車不太順暢,用呼吸機就等於加多點潤滑油,強行踩油……車輛可能還能行多一段時間,但『夾硬行』對車輛都有一定的傷害;如果加了潤滑油仍不行,就要用上人工肺,情况好似拖車,拖車不用車輛自己行。」由於使用人工肺併發症風險較高,要到病人最差情况才會借助人工肺治療。

知多啲:及早制訂指引 免醫護承擔法律風險

    一旦本港疫情大爆發,醫生需擇人而救,會否牽涉專業失當的訴訟?醫學會前會長蔡堅早前指出,醫管局應及早制訂相關指引,以免前線醫生承擔法律風險。

    張天目表示,若醫療機構及早制訂指引,清晰及仔細列明如何考慮重症病人使用ICU及相關儀器的優次時,醫生的決定有清楚依據,毋須擔心承受訴訟風險。一旦因選擇性救人而引致訴訟,具體法律程序與處理醫療疏忽索償事故應相若,即若該名涉事醫護人員當時的判斷,與同業普遍標準相若,便應不大可能被裁定為醫療疏忽。

    她提醒,醫療機構有責任制訂清晰的參考指引,作為一旦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前線醫護需緊急選擇性救人時的決定依據。

Nomenklatura,與香港委員會制度的崩潰 沈旭暉

Nomenklatura,與香港委員會制度的崩潰

沈旭暉   20/04/2020


    過去十年,香港與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距離越來越遠,固不待言,即使以威權政府的標準而言,管治也越來越失效。其中一個反映的面向,就是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諮詢委員會」制度,完全被廢武功,淪為純粹政治酬庸的庇護場。見微知著,林鄭月娥遲遲不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自不是事出無因。

    委員會可謂英式管治精髓之一,即使在今天的英國,政府體制也設有眾多常設委員會;每逢遇上任何大小突發事件,也是立刻通過成立各種委員會,作為緩衝,有時固然是buy time,有時也確實促進變革。英國早已是民主國家,但依然委任眾多委員會這類「不民主」產品,自然有其獨特公用,因為在任何社會,建制的認受性都不能通過單一途徑得來,選舉任何政黨都有贏有輸,但社會賢達則在各自的小圈子長存,也擁有一定公信力。政府通過委任各行各業的精英加入不同委員會,除了籠絡人心,其實也是間接管治的一種。只要政府有客觀基準委任,要找到業界翹楚,並不困難;而對種種新興勢力,也可以招攬於萌芽狀態。那些up and coming的青年要是在各自的業界不耐煩排隊,也有不同渠道讓政府破格吸納,變相出現了旋轉門。到了在英國殖民地,這套制度還局部取代了民主制度,被港英視為與憲法、法制鼎立的三頭馬車,缺憾自然很多,也不能說有代表性,功能極其量只是維穩,但畢竟確立了比較有規範的遊戲規則,相比今天的禮崩樂壞,又畢竟勝了一籌。

    1997年後,特區政府全盤承繼了委員會制度,卻開始失去行政吸納的精髓。由於民眾對真民主的呼聲越來越強,委員會的代表性越來越弱,即使是精英集團要凝聚內部共識也不容易,政府的委任要有認受性,已經力不從心。但2012年前,政府對精英階層依然是爭取為主,希望政策達到相對共識,才推出去給社會大眾。直到2012年後香港變天,連這套制度也變質:昔日每一個政策局、乃至行政部門,都可以按自己的工作範圍,委任合適人選當委員會委員,當然依然是某一些人士壟斷,但起碼接近不同專業。

為甚麼委員會連維穩功能也喪失?

    2012年開始,一切卻變成需要中央統籌。在新一屆政府,(現已廢除的)中央政策組三名全職顧問當中,特別開設了一個全職職位,負責對所有委員會進行vetting,部局霎那間,就失去了人事委任權。據曾在當時中央政策組工作的朋友所言,「vetting」基本上按「2梁1唐」比例進行,目的是根本扭轉建制派內部的權力結構;連傳統精英也被邊緣化,「反對派」,自然全盤靠邊站。而新獲委任的新貴,除了依舊無民意認受,現在連業界內部尊重也缺乏,唯一憑藉就是「政治正確」,為了捍衛自己地位,又每每對建制內外對手採取鬥爭模式。更有甚者,林鄭月娥更開了大量壞先例,把選舉落敗的建制派安置在不同委員會,而無視這對當事人、委員會和政府公信力,都是多輸。這樣一來,政府連內部最後的諍友也失去,聽到的聲音都是一言堂,一葉蔽目。為甚麼施政越來越多問題,為甚麼《逃犯條例》一類明顯荒謬的法案,從前在醞釀過程當中就會被消失,現在卻被堂而皇之拿出來獻世,一葉知秋。

    任何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知道,已經沒有民主的社會,連小圈子委任也拋棄用人唯才原則,把委員會變成一個個政治酬庸機器,只是短視而自取滅亡之道。但「新香港」還是要這樣走,因為以上改變,也有其宏觀佈局,就是配合世界各大共產黨常見的「操控式任命」:nomenklatura appointment。

操控式任命,及其延伸

    簡單而言,nomenklatura appointment就是由黨組織掌握一本名冊,即在各行各業、大小組織當中,可信任的「自己人」,然後通過種種方式,把他們扶植到各自的領導位置,無論是政府內部不同部門,還是大學、媒體、企業、娛樂,都是如此運作。昔日港英的委員會成員,畢竟是按照不同業界內部基準,找到有代表性的人,但現在則完全相反:就是要通過委任一些自己人,去越俎代庖,希望重新定義、扶植不同業界何謂「新精英」,顛覆所有地方的內部權力架構,而不是找到真正的精英。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的晉升,都不再是才能主導,而變成政治正確主導。在政府內部,能夠晉升的公務員首長越來越平庸,有稜角的都情願另謀高就;而在任何社會崗位,只要到了某個位置,要是不屬於nomenklatura的「自己人」,同樣會碰到玻璃天花板。未說政府委員會前,先說比較廣為人知的其他例子。例如年前港大遴選副校長,而副校長一職其實並不算位高權重,只是做多一點行政工作的「大打雜」,但在一切講求權力、位階、由上而下的人眼中,任何職位都應給予「組織vetting」。當時被提名當副校長、立場溫和的法學院院長陳文敏教授,就忽然成為眾矢之的,種種莫須有罪名接踵而至,背景不過是因為他的觀點接近民主派,罪名也不過是為了杜絕他能當上副校長。這行為的重要性不只是一個職務本身,而是確立了哪些職位必須經過「vetting」,然後就是要「依法」跟隨的既定程序。至於諸如企業主管一類職位,只要被當作戰略性位置,早晚也成為nomenklatura一部分。至於完全由政府任命的委員會,更不在話下。

    其實在林鄭月娥時代,有見委員會制度的剩餘價值名存實亡,曾經銳意「改革」,推出自薦計劃,然而,這反而是荒天下之大謬。委員會制度本來僅有的價值,就是找到一些不願意參與選舉的有能之士,找到合適的崗位服務社會、提前預警,公信力就是一切。這類人要是真正的人才,連被黃袍加身也不會願意,又怎會願意毛遂自薦?結果,自薦的人,又怎會不是來自建制陣營,還要是本來連在建制陣營也未能排前的人才?結果,劣幣驅逐良幣,很多人發現烏煙瘴氣,還是及早抽身,本來一個尚算有點功用的維穩制度,和母體這個特區政府一樣,望之不似人君,淪為鬧劇。但在新時代,這就是社會結構,除非光復香港,恐怕只能千秋萬代。


19.4.20

虛偽的素食者? 郭柏年

三松閣:虛偽的素食者?

郭柏年   19/04/2020


    但凡任何主張或行動,日子久了總可能變質,惹人批評。數年前網上流傳一段名為If Meat Eaters Acted Like Vegans的影片,片中一名肉食者對身旁的素食者冷嘲熱諷,態度叫人十分討厭。此片段正是諷刺一些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惡意批評肉食者的素食混蛋,片段點擊率迄今已逾千萬,可見不少人認同。目中無人的態度固然可恨,但正如共產主義與共產主義者的落差一般,有時候只是人的問題。以下將嘗試列出坊間對素食主義常見的質疑,並逐一回應,好讓素食者與反素食者免卻無謂的爭論。

    為什麼近年素食主義者數目大增?大體來說,一般人茹素的原因,不外乎三大類:宗教、健康和道德。好些宗教都會禁止教徒食用(某些)動物,例如佛教主張不要殺生,回教徒不吃豬肉等。考慮健康的人則相信肉類脂肪與膽固醇含量偏高,是引致高血壓與心臟病的主因之一,因此選擇吃素。不過除宗教與健康理由外,更多人是出於道德的考量而茹素。在此最常見的道德理論有兩派,分別是效益主義與權利論。簡略而言,前者認為所有具感知能力、即能感受痛苦與快樂的生命,皆有利益可言。道德的目標就是增進所有對象的利益,亦即增加快樂,減少痛苦。動物既然有感知能力,便理應是道德考慮的群體,不應殺害。權利論者則不從利益着眼,而是相信動物有其權利,例如基本的生存權利或不被傷害的權利,背後的原因是相信有意識的生命皆有其內在價值,不容別人侵害。

    另一方面,素食主義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類型繁多的選擇,例如全素(不吃任何動物以及與動物相關的食品如雞蛋和牛奶)、魚素(不吃任何動物除魚類和其他海產)、蛋奶素(不吃任何肉類但會吃動物相關的食品如雞蛋和牛奶)等,按宗教、健康和道德理由各有取向。比方說,佛教強調不殺生,因此傾向全素或蛋奶素。效益主義者只在乎痛苦與否,所以仍然會吃無脊椎動物(相信其無痛覺)如貝殼類、蛋、奶。粗略明白以上分類,將有助大家理解下文的問答。

善待動物非施捨 而是補償

問:動物只是畜牲,吃牠們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考慮牠們?

答:於此最直接的回應有兩點。首先,從宗教、健康和道德的角度考慮,我們都有理由拒吃動物,上文已有交代,不再重複。另一方面,質疑者似乎有種「動物與人類無關」的想法,但其實動物與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姑且在此枚舉數例。

    從歷史而論,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動物的參與關係密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狗、牛與馬。得力於狗與牛的勞動力,人類才能由狩獵游牧轉為城邦定居。依靠動物提供的肉食,當初人類才有足夠糧食支撐人口上升。馬匹更是人類在蒸汽機出現前交通的最重要手段。既然動物對人類文明貢獻良多,而現今社會我們亦已有更好的勞動與食物替代品,那麼何必再殺害動物呢?換言之,善待動物不是施捨,而是補償。再者,動物的濫捕與食用,往往得不償失。豬流感、瘋牛症都是飼養動物食用的副產品。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亦是食用野生動物之禍,令全球多達200萬人感染,死傷枕藉。最後,現代人飼養寵物風氣盛行,對於飼主而言,寵物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家庭成員,有不可分割的身心連繫。以上的例子都顯示,動物對人類的影響其實相當深遠,甚至會左右我們的存亡。

嬰兒沒道德意識 難道可傷害?

問:即使人類應該考慮道德,但這只適用於具道德能力的群體之間。動物並無道德意識,根本毋須與之談道德。

答:這種想法十分普遍,卻經不起什麼考驗。這個批評的預設有二:動物沒有道德;我們不用對沒有道德的生物談道德。以上兩者皆值得質疑。首先,動物是否真的沒有道德呢?近年來不少動物學家都反對此說。其實不少動物例如貓狗和鯨魚,都會保護子女和受傷的同伴,亦會對同類的死亡感到悲傷。亦有實驗顯示猴子會對食物分配不公有相應的公正意識,在在顯示動物的道德能力。退一步說,即使對方沒有道德,也不能直接推論出我們不必考慮其利益。試想想,嬰兒未有道德意識,植物人再無能力實踐道德,難道就可以隨意傷害他們嗎?換言之,如果我們的原則是「只與有道德能力的個體」談道德的話,那麼嬰兒與弱智者、植物人等都會被排斥於外,相信這不會是批評者所樂見的後果。

非全素者 是向終極理想前進

問:就算素食有一定道理,但某些素食者(例如魚素)拒吃豬和牛,卻吃魚和其他生命,還不是雙重標準、虛偽的表現嗎?

答:是否雙重標準,要看背後的理據。如果是出於不想殺生或保護環境而選擇魚素,無疑自相矛盾。不論豬、牛還是魚都是生命,飼養牠們都會破壞環境,並無明顯分別。倘若某人是因健康理由而不吃紅肉,但仍希望攝取動物蛋白質所以進食海產類的話,那他其實並沒犯上雙重標準的毛病,是以上文才花費篇幅簡介茹素理據與類型的關係。當然,從保護動物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做法莫過於奉行全素,此亦大概是批評者的真正用心。不過從現實角度考慮,我們也有理由為非全素者辯護。茹素,以至於動物保護運動,都是與人類過往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改變。要脫離千百年來的習慣,不是朝夕可至。因此非全素者其實可視為素食目標中的一個升進階段。由魚素到蛋奶素以至全素,由愛護貓狗到其他動物,慢慢向理想前進,由近及遠,從易至難。比起一步登天式的嚴格要求,循序漸進的方式更符合人性,更容易為人接受。

沒有素食者的目標是完全不殺生

問:素食者自相矛盾!植物也是生命,如果(全)素食者拒絕殺生,那就連植物也不要吃好了!

答:佛家有云: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即使是強調不殺生的佛教,也明白就算一簞食、一瓢飲都免不了傷害其他生命,要完全不殺生,其實不太可能。所以批評者不過是在打稻草人,因為從來沒有素食者的目標是「完全」不殺生,現實上亦無法達至。細菌也是生命,難道我們生病感染時不吃抗生素嗎?更重要的是,就算依批評者所言植物也不吃,你還是會傷害生命,那就是自己:因絕食而死。故此就如自我防衛是正當的傷害理由一般,為了自身的存亡,我們不得不進食其他生命,而植物相對於動物而言,明顯是傷害較低的選擇,故此素食可以說是有合理論據的「最少之惡」。

    生命的存在本身,必然會傷害他人。素食主義的目標,就是盡力把傷害減至最少。是否陳義過高?也許如此。但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只有不淪為自以為是、動輒貶損他人的道德怪獸,而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話,素食主義才可能走得更遠。

延伸閱讀:
Peter Singer, Animal Liberation. New York: HaperCollins, 2009.



在大學教植物學:賴皮賴草荔枝草 畢培曦

在大學教植物學:賴皮賴草荔枝草

畢培曦   19/04/2020


    舊生群組忽然出現這條提問:「賴牀、賴帳,都很容易理解,但賴皮是賴什麼『皮』呢?『皮』指什麼呢?大家可有高見?」「怎麼了?師兄,又在訓詁考究文字?」一個舊生回應。

    那師兄解釋說:「沒什麼,只是想起『賴』這個字,奇怪它有雙重性格,像無間道那般能夠遊走於正反兩極的世界。你看,正面的有『信賴』、『依賴』、『托賴』,而反面則有『抵賴』、『撒賴』、『誣賴』等等!」這麼一說,大伙兒都被逗起興趣。

   「師兄,剛翻看《說文解字》,『賴』的解釋是『贏也。從貝,剌聲。』本義為利益,但使用時,『賴』字除了表示得益、受益之外,也可表示依靠、憑藉。根據章太炎「賴,取也」,更可以表示獲取。另外又可指停留、逗留,就如『賴牀』。」一個女生分享她查找到的資料。有個俏皮的男生插嘴說:「廣州話『賴死唔走』就更貼切。」

    那女生繼續說:「『賴』亦用來表示否認錯誤、推卸責任、不認賬,甚至表示無賴的作風和行為。」「就是嘛,『賴』字確實性格分裂。但賴皮是賴什麼『皮』呢?」那師兄追問。

賴皮從何來?

    一個舊生橫空拋出一個推論:「估計『賴皮』源自人的劣行,猶如長有皮膚病的『癩皮狗』一樣招人厭惡,時間長了,就簡稱為『癩皮』,繼而成了『賴皮』!就像山東話的『拗』,通假作『牛』,然後衍生出『牛逼』和『牛B』。」

    另一名男生又抒懷己見:「我是四代以上的北京人,我認為,這『賴皮』起源於『玩皮』,但玩皮多指兒童的一種行為,賴這裏指『耍賴』之意,故『賴皮』是特指『故意耍賴』的一種行為,專指那些知道不對但希望通過耍賴的行為得到目的做法!」

    再有女生建議:「會是『臉皮』嗎?就是『面子』,佐證是『潑皮』,或是『厚面皮』。成語也有『死皮賴臉』。『賴皮』就是仗着厚面皮耍賴?」

    這一連串的答案,各有千秋,連師兄也決定不了,大家唯有用繪文字相顧而笑。幸好有人解圍:「師兄為什麼想起『賴』字?」

    那師兄舊生回答說:「無他,近期聽的新聞、讀的報章、看的電視公關節目,總碰到狡辯的言語、攬功推過的誇誇其談、甚至扭曲事實反咬提控的偽術邏輯……很自然便想起『賴皮』這詞語。」他這麼一說,引來群組內無限唏噓。

    俏皮的舊生總會找來活潑的話題,他說網上有篇惹笑文章,提及「賴帳、耍賴、無賴、姓賴和賴皮的起源」,並說「古時候,賴國國民以國為姓,亡國後,有一賴氏家族逃到南方成為客家,沒想到當地官員胡亂搞些名堂向賴氏徵借糧錢,但到期還款時,官員竟然抵賴、不認帳,於是賴氏族人拿出官員借錢的借據和帳單向鄉紳父老展示,由此老百姓就將欠債不還的帳項稱為『賴帳』,又把官員企圖耍走賴氏族人的卑劣手段叫做『耍賴』。這消息傳到海外,連新聞記者也來採訪,於是官員慌張之下,就推搪說當地沒有賴氏族人,但被記者在路上攔截時,卻訛稱姓賴,需要進一步調查清楚才能回答,因此記者就報道官員『無賴』、『姓賴』的劣行。官員沒法,只好改姓賴,以圖混淆視聽,但賴氏族人被迫公告天下,指出這等官員只是外表名義上姓賴,而骨子裡與賴氏族人無關,所以後世形容這等官員為『賴皮』。」大伙兒看了,笑破肚皮,紛紛送LIKE。

    繼續深造、轉念神學的舊生插嘴說:「聖經中也有一段賴皮的情節。」俏皮的舊生搶先回應:「有這回事?願聞其詳!」那神學生說:「《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記載了一個屬於外邦的迦南婦人,她趁耶穌前往推羅、西頓時,纏着耶穌,隨着他邊走邊喊着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喫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舊生們看了,紛紛送LIKE,那俏皮舊生再加一句:「母愛真偉大,願意厚着面皮,死纏爛打,她的信心救了她的女兒。」

Salvia Plebeia 荔枝草

外皮像荔枝的賴子草

    舊生談論「賴皮」,我不便搭嘴,沒料竟傳來提問:「教授,有什麼說法嗎?」只好回應說:「『賴』字真靈活有趣,北方人談的『賴皮』似乎比較『淺薄』,但廣東話則『高深』到『賴天』、『賴地』、『賴生』、『賴死』……」俏皮舊生第一時間搶說:「對啊,『痾屎唔出(便秘)賴地硬!』大伙兒都亮出笑出眼淚的繪文字。那女生也接口說:「還有『賴貓』呢。」笑聲再上一層樓。四代北京人的舊生又加一句:「聽過『賴狗不上牆,累死抬狗人』嗎?這相等於粵語的『爛泥扶唔上壁』。」群組內笑聲炸了鍋,跟着就問:「教授,有『賴花』、『賴草』嗎?」「有啊,禾本科就有『賴草』(Leymus secalinus,亦即Aneurolepidium dasystachys)。也許是源自北方民族的習稱吧。另外唇科的荔枝草(Salvia plebeia),在野外不難見到,4、5月剛是花期,並沒有荔枝味;但它的葉面像荔枝果實外皮那般皺縮、凹凸不平,民間稱之為『賴子草』和『癩子草』,估計是搞植物的讀書人將之文雅地改成荔枝草。」我回答說。

    群組在笑談中又轉到舉世的疫情,共同希望各國停止賴皮,擔當世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救急扶危。




周日話題:避談政治 怎談法治 K@法夢

周日話題:避談政治 怎談法治

K@法夢   19/04/2020


    示威者將「法治已死」掛在口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同時高舉法治維護國家;法律界一時捍衛、一時抵抗法治,眾人都彷彿同時活在兩個平行時空,法治被眾人搓圓撳扁。落筆之際,警察大舉拘捕民主派政治人物,包括資深大律師李柱銘,暫時已知拘捕罪名是未經批准集結,罪名之輕、拘捕之廣,權力不相稱得令人吃驚。友人笑說法律界惜身,事至已此,不敢自我否定或破舊立新,因而不敢高呼法治已死。

    筆者思考良久,法律界每天處理法庭案件,「法治已死」實在偏離法律人的日常及工具理性。為何法律人與大眾溝通不了?究竟「法治已死」是怎樣的情感與訴求?

    「法治已死」並不是橫空出現。自2019年6月起,問題擺在眼前:面對龐大的警暴問題,不論是濫用暴力及武器、武力鎮壓及解散人群、嚴刑逼供、被消失的死亡威脅,還是放生白衣暴徒、縱容違法警員,律師與法庭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當警察作為執法者卻猶如在法外之境,統治者明顯自恃權力而收緊自由,法庭作為公義守護者如何回應解決問題?

法治已死與伸張公義

    眾人期望法庭伸張公義、法律捍衛人權,但法律界面對政治來襲,多回歸法律技術討論,避談政治上的無奈與失望,連長久奮鬥的人權律師亦如是。當中期望落差歸因於想像中的法治南轅北轍:法律界口中的法治,是可以蓋括為限權達義為目標、貼近人權的法律理論;但市民經歷的是公義無法彰顯的政治體驗。法律界面對法律制度內的不公義卻日漸失語。

    市民未必深究法條細節,反而深刻察覺到巨大不公義的政治體驗,又或關注法制是否帶來萬眾期待的正義結果。筆者以為,要回應法治已死,必先回應對法制失望的呼聲,與大眾的經驗接軌。擁抱法治已死不代表法律蕩然無存,反而承認法治脆弱才可保護核心、有效改革、與強權抗衡。法律人應與大眾同行,直視法律及法制中的政治,並讓法律改革討論開花。

港人記憶:法庭並不超然於政治

    香港法治觀並不是前港督彭定康吹捧法治使城市繁榮而生,而是過去種種政治法律事件累積而來的觀感。法治自04年起被高舉為核心價值、行之有效處理爭議,到2014年政治人物依然琅琅上口。但法制顯然不是政治問題的解決窗口,更不存在自古以來的完美制度。

    2016年多名民選議員被DQ、人大釋法; 2017年8月政府以刑期覆核請求法院重判涉及暴力的示威者,立下往後嚴懲的方向。2018年梁天琦暴動案於高院陪審團初審再重審,大眾認為陪審團從罅隙中帶來刑事正義、市民裁定事實比法官裁決好。2019年6月起,近8000示威者被捕,逾千人被檢控,「旁聽師」守候法庭聆訊……司法程序慢慢令一般關心政治的民眾有所痛癢,發現法律某程度上無法守護權益,反而助紂為虐。

    法庭受制於政治的觀感不限於刑事及執法者。上有法官在訪問中透露受壓,下有市民注視政府舉動。政府機關動輒申請禁制令、動輒立例限制自由,同時司法覆核挑戰政府失敗,大眾對法庭印象實維護政權。近日上訴庭於緊急法司法覆核案評論示威者暴力、削立法會權力又肯定人大權力,令人對判決有政治取態的疑慮。

    一旦政治事件走進司法程序,政治討論石沉大海,讓律師與法官接手定案。然律師的角色為何只為解釋法律技術?是否劃地為牢?

    在法律技術的層面,法律人深明拘捕後私刑暴打與呃𧨾顯然違法、考慮示威者動機可酌情判刑;法官判決是否公道妥當均可討論。在法律政治的層面,法律人明白殖民時期法律本有惡法,公安條例讓執法者正當地鎮壓示威、檢控決定由律政司決定。而法庭定有可能偏向保守價值。又如近日是否濫捕濫告來收寒蟬之效,自有公論。雖有爭議,法律界是有責任解答各種法律的政治問題。

    2017年被告之一、時任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曾問法夢:「在一個獨裁政權掌權的地方,法庭有什麼可能在處理具政治爭議的案子中,能守護人權、限制公權力、站在無權勢者一方?同時不失對社會秩序的維繫?」如若要光復香港,今天法律界也須努力提供令大眾滿意的答案。

沒有民主 哪有法治?

    放下法制捍衛者包袱,才可讓法治死灰復燃。法治終究是以理服人、訂立超越統治意志的規則,維繫能服眾的社會秩序。當法律更普及,語言門檻再降低,大眾自會辯論法制弱點,彌補缺失。法律人有能力與之同行,回應政治訴求,支持弱勢遠離壓迫、戳破荒謬、制裁暴力。這才讓法律有應有之義。

    面對濫暴,法律人可同意現有法庭程序無法把暴力執法者繩之於法。主張獨立調查、解散現有警隊有何不可?重新建立執法守則及獨立監管機構方可由新警隊執法;監察政府遵從人權法並獨立調查警暴問題,甚至設立人權專署,與廉政公署並列為獨立監察機構。

    法律界一直主張檢控權與政治任命官員脫鈎,今天更見政治打壓之害。法律人大可要求重新檢視所有公眾秩序案件的檢控決定,檢控公安條例。重設法律框架之餘,確保制度有充分問責制、可修改惡法:特首及立法會全面普選,議員可提具立法效力議案,立法堵塞法制漏洞及濫權等等。

    選舉近了,專業團體爭取話語權,律師會選舉及立法會選舉競爭激烈。當律師伙伴稱欲捍衛法治時,可否進而超越現有法制所限,直接回應大眾對公義的追求?前瞻未來的法律人又可否多帶動法律及制度改革的討論?

    「任何地方的不公不義,都威脅着所有地方的公平正義」,馬丁路德金時刻提醒着我們。如果法律人無視不公,依然宣稱有險可守,不但會被視為無視警暴之痛、法外之害,更如戴教授所言,將會被時代唾棄。


14.4.20

日記者:看清華不道歉體制 外交部:惡意攻擊

日記者:看清華不道歉體制 

外交部:惡意攻擊   14/04/2020


    日本《讀賣新聞》駐華總局長竹內誠一郎12日撰文稱,在疫情中讓他清楚看到中國官方「不道歉」的體制,初期隱瞞信息導致疫情擴散更是「人禍」。外交部昨日表示,《讀賣新聞》有關文章罔顧事實,惡意攻擊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充斥着對中國的無知、偏見和傲慢,是對國際社會包括日本民眾對華認知的嚴重誤導,完全違背新聞職業規範、道德和基本良知。

《讀賣》:官媒未報道李文亮差點被懲處

    竹內誠一郎以「『不能道歉的黨』的作繭自縛 」    (“謝れない党”の自縄自縛) 為題,在《讀賣新聞》的「世界觀點」專欄撰文。文中表示,官媒《人民日報》7日花3頁大篇幅報道抗疫,但未報道李文亮在社群網站因憂心疫情擴大挺身而出當吹哨者,差點被當局以造謠為由懲處一事。竹內並稱,因為政府在疫情發生初期封鎖資訊、延遲呼籲民眾提防,導致國內外疫情擴大。

    《環球時報》則發表社評「讀賣新聞出息點,莫看著美國臉色說中國」,稱竹內拋出的文章,大概是嗅到了新的風向,急於要站隊。社論稱,華盛頓掀起狂推「中國責任論」的輿論戰,這既是美國當前執政者推卸抗疫不力責任的伎倆,也是對中國進行戰略抹黑的構陷。個別美國盟國開始策應這一行動。質疑作為媒體人,竹內除了展示政治立場,還要有對事實的起碼尊重和對邏輯、公理的應有恪守。


論盡教育:阿sir,你好hea 王師奶

論盡教育:阿sir,你好hea

王師奶   14/04/2020


    一名在薄扶林區女校就讀姓靳的女生,寫電郵給王師奶,話王師奶報喜不報憂,與現實脫節,只讚教師好,其實有好多教師好hea,空槍上陣,齋噏。其中一個教高考中史的阿sir,堂堂拿起課本照讀,讀到轉堂,跟住呢啲老師,想pass都難,難為王師奶仲話「教書是一門藝術」,是「偽術」就差唔多。靳同學除滿肚怨氣外,尚譏諷小婦人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今是何世。

    收到靳同學電郵,呆了好一陣子,王師奶唔係唔知有啲教師好求其,上堂是是但但,過日辰,小婦人是知的。好好歹歹都讀過十幾年書,經歷過幾間學校,加上是一雙兒女的家長,也曾做過家長教師會代表,好的見過,壞的也見過。教書是良心職業,不是對教育有熱誠,有期望,千祈不要加入這行列,免誤人子弟。王師奶雖然不厭其煩講完又講,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請靳同學呷一口凍檸茶,聽小婦人細細道來:第一,不能一竹篙橫掃一船人。王師奶真見過好些視學生如子女,披星離家,戴月歸途的好教師,當家人都在睡眠時,他仍在批卷備課。樹大不應必有枯枝,但大樹確有枯枝存在;族大不應必有乞兒,但族大確有不肖子孫。靳同學不幸,妳遇到一個好hea的,混飯吃的枯枝,但教師群中,妳有無碰過關心學生,工作勤謹心儀的老師?在不屑hea人的同時,也要欣賞一群默默的孺子牛。

    王師奶想告訴妳為什麼仍有這麼多hea人的存在?司徒華和張文光主政教協時代,教協在保障教師職業安全方面做得好好,和當時教育署有共識,即使學校縮班,學校也不能隨便炒人,要根據「遲來先走」原則。於是一些資深教師不受影響,除非學校執笠,老子再hea又如何,校長又唔郁得我,這些老差骨同時也成了學校進步的攔路虎。(幸好資深教師中仍有不少良師)

教師分兩制成漏洞

    司徒華過去了,「遲來先走」的協議過去了,張文光也退下來了,為什麼仍有不少hea人?每一種制度都有漏洞,一法立,一弊生。現在的漏洞是教師分兩制,一種是編制內(固定性的),另一種是合約性。合約性多是逐年計,今年在甲校,明年可能在乙校甚或無着落,小婦人稱之為「漂浮教師」。「漂浮教師」多數表現積極,不會hea,希望獲得校長青睞,轉做編制。這種牽涉飯碗的權力,也是「小皇帝」權力來源。

    一間學校,等於社會縮影,有鬥爭、傾軋、諂媚、不義、陰暗等等令人氣餒的一面,同時也有陽光、多彩、璀璨、積極的一面。願年輕的靳同學能分辨是非,知道社會有兩面,甚至多面,他日到社會工作時,親賢能,遠小人。剛看完重慶衛視一個叫《謝謝你來了》節目表揚37歲在農村支教老師(內地支援落後地區鄉鎮中小學的老師)的動人故事,十分喜歡主持人的即興對聯:

    「三寸舌 三寸筆 三尺講台十年風 十年雨 十年樹木」

    願hea的老師不再hea下去,沒有愛心就轉行罷!


官商警鄉黑「人形蜈蚣」 李碧華

官商警鄉黑「人形蜈蚣」李碧華   14/04/2020


    邪惡、虐殺、血腥、恐怖經典cult片《人形蜈蚣》,實在惡心。片中飾演冷血外科醫生的德國影帝特拉瑟(Dieter Laser)近月離世,享年78歲,死因未透露。他的輪廓五官奇詭,演變態佬入型入格,在街角偶遇這樣的路人,也會心寒。

    荷蘭的《人》片在世界多國被禁映,但其「地位」舉足輕重,只消一聽片名,腦海中必定浮現那被綁架的3名遊客,被醫生用殘暴手法傷害筋骨迫令爬行,又以外科手術將3人的嘴部和前一人的肛門相連接,以前人的糞便為食,毫無自尊,苟延殘喘,生不如死……

    食髓知味,沒有最變態,只有更變態。2009年攝製翌年公映後,在2011年及2015年先後拍過三集,引起全球爭議,第二集黑白製作,活體串連增至12人;到第三集,壯觀到500個囚犯口肛相接,成為廣場上巨型蜈蚣──而這手術積極鑽研人類腸胃、排洩系統、活動形式……是有醫學根據的。

    當年看到相關的影片和劇照,但覺匪夷所思。漸漸,與現實關連,惡心感亦常態,因為看看當前骯髒醜陋的官商警鄉黑勾結口肛相接,人人被屎餵,串聯求生,當然談不上自由、尊嚴、個人意志,反正主子賞你米田共,你也甘之如飴,戀棧的權位利益來自前人排洩。政圈人形蜈蚣好長啊!


13.4.20

梁萬福回望SARS說新冠 醫生連探熱針都撲不到的日子 梁萬福

梁萬福回望SARS說新冠 

醫生連探熱針都撲不到的日子

梁萬福 (老人科專科醫生)   13/04/2020


編按:17年前SARS,梁萬福醫生是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數天內接收了百多名染病的淘大居民,當時的焦慮及無助至今仍常繞心中,也一輩子忘不了出席同事葬禮的悲痛。

    今天面對新冠病毒,太太的弟弟在紐約醫院工作,告知醫院情况極壞,病人互相感染,護士染病死亡,嚴重缺乏保護裝備,外科口罩重用再重用……不久接獲信息,他也確診了,獨自在居所隔離,想要一支探熱針,但想盡辦法也買不到。

    「全球的疫情、全球停擺,我們又再次顯得這麼無能為力。」

    打開手機,朋友傳來「神仙界」的情况:眾神仙在天庭聚集開例會

玉皇大帝問:很久沒有見千手觀音,有沒有她的消息?
回答:她仍未洗完手玉帝再問:四面佛在哪?答:他不夠口罩玉帝又問:二郎神哪裏去?答:他找不到第三隻眼的保護鏡玉帝甚為不悅,說:還有誰未到?答:關公面紅疑似發燒,自我隔離中;唐三藏取西經後未能入境玉帝問:點解何仙姑、鐵枴李冇蒲頭呢?答:八仙多過4人聚集畀人拉咗
最後玉帝無可奈何宣布休會至少14天至另行通知
玉帝最後問:閻羅王嗰邊情况係點?眾神仙答:只有佢,仍然未封關

    看罷,雖覺過癮,但心中苦澀霎時一湧而上。不是嗎?勤洗手、冇口罩、冇眼罩、自我隔離、被拒入境、多於4人聚集被拘捕、停擺14天至另行通知、封關……凡此種種不正是多月來困擾每一個香港人的煩惱嗎?尤其是受過SARS洗禮的young old們,我們更是猶有餘悸!


SARS無助感 常繞心中

    2003年香港爆發SARS,距今已17 年,但一幕一幕疫情,對我來說,仍是歷歷在目。當時我是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我們有70多名醫生,負責11間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大概有500多張病牀。由於觀塘是人口老化地區,病牀早已非常緊張。遇上季節性流感高峰期,更是加牀無數,醫護人手亦長期不足。

    SARS期間的考驗更是嚴峻。年頭開始,病牀已接近飽和。當時威爾斯親王醫院已爆出8A病房感染病毒的狀况。雖然我們知道發燒病人可能是一種非典型肺炎病會傳染他人,但是對於病毒名稱、根源、由來及醫治方法是一無掌握。接收病人時,尤以年老長者為多,很多都是沒有發燒徵狀,都被安排入住普通科病房、沒受隔離。我們還未意識到隱形傳染者可在院內感染時,大型社區爆發的巨浪已直撲而來。淘大花園E座居民大感染,在數天之內,我們接收了百多名患病的淘大居民。試問在早已爆滿的病房內,如何再騰出空間及人手呢?

    當時無論醫療物資、醫護人手、病房設施、病症資訊都是匱乏的。疫症初期,口罩供應實在不足,記得有好一段時期要將口罩重用。同事更扭盡六壬,在坊間蒐羅不同的防毒面罩及保護衣物自用。縱使我們已盡最大努力去保護同事及病人不受感染、醫治及照顧重病患者、讓家屬在不能探望的情况了解親人病情,但是仍然感到無力及無助。當時的焦慮及無助感,現仍常繞心中。出席同事葬禮時那份悲痛,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亦相信,不單是我,其實絕大部分香港人,尤其是50歲後的 young old,都會有SARS經歷,永不磨滅。因為我們都是驚弓之鳥,或許我們每天都會查看居所是否已成疫廈,又或許我們每天都會以1比99漂白水洗遍全屋,但我們仍是深深不安。所以,當得知武漢爆發疫症、傳染力強、沒有藥物治療、仍未知源頭及應對方法時,香港人是警覺的。17年前的夢魘立即喚醒。

武漢爆疫 喚醒17年前夢魘

    當今年1月媒體開始報道疫情,港府態度溫吞、輕描淡寫;主調是疫情「可防可控」,否認病毒可人傳人;但大眾市民的反應卻是完全不同。來勢洶洶,武漢傳出的病毒與SARS慘情何其相似。當特首林鄭月娥在新聞發布會中告知香港市民:抗疫毋須戴口罩、官員戴了也要除下時,大部分香港人已四出撲口罩。

    面對疫情,我們太清楚注重個人衛生、做足防備的重要。在口罩及防護衣物短缺的情况下,社會出現「民間自救」。人人想盡辦法蒐羅口罩及消毒用品,有人越洋採購,有人投資自行本地生產,有人研發 3D 打印技術製造防疫用品,有人將大量有關公共衛生的文宣放於網上,有專家現身說法解釋搓手液製做過程等等,一時間蔚為奇觀。

    某程度上,SARS經歷、市民的防疫覺醒、民間自救,配合政府在家工作、停課安排,我們總算是將本地第一波疫情壓下來。

親戚美國行醫 裝備嚴重不足

    自3月開始,新冠肺炎傳遍全球,部分歐美國家更呈失控現象,確診及死亡數字日日飈升,觸目驚心。太太的弟弟是紐約 Mount Sinai 醫院心臟科醫生,月初他已告訴我們醫院的情况極壞。病人互相感染,每間病房都擠滿了重症病人。多名醫護染病,與他同一樓層工作的護士剛染病死亡。他們嚴重缺乏保護裝備,甚至連外科口罩也要重用再重用。這情况實在太使人不安,更似當年香港SARS翻版。

    不久更接獲信息,他也確診了;不過沒有住進醫院,只是獨自在居所隔離。我們實在太擔心,追問他究竟有什麼需要。他說暫時也想不到。不過隨後他告知:想要一支探熱針,因曾想盡辦法也買不到。一個確診發燒的病人,家居隔離,竟然連監控體溫的探熱針也沒有!住在加拿大的姊姊得到消息後,發散彼邦的家人馬上到附近藥房尋找,因為總相信從加拿大將探熱針寄往紐約一定會比在香港寄過去快捷得多。可惜,他們各人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找到一個烹飪插肉的溫度計。Everywhere out of stock。真沒想到供應是如此脆弱。在香港的我們雖然立即買到探熱針,但到速遞公司時,小小門前已排超過60人。更糟的是,寄往紐約的郵件,未來兩星期的配額已滿。

    全球的疫情、全球停擺,我們又再次顯得這麼無能為力。

新冠肺炎在歐美各國肆虐,隨着在外地工作或讀書的港人陸續回來,香港患者數目倍增,第二波疫情似乎是無可避免了。由於病毒名稱是新型冠狀病毒,而其基因排序又與SARS十分相似,初時很多想法是:疫情不會停留太久,或許5月底夏天來臨時便會過去。但當看到世界各地感染情况及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是「大流行」(pandemic)時,又怎能期望病毒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呢!


「對抗荒謬 我們才能活着」

    轉眼間,全世界已有逾170萬人受感染,疫情更無迹象減慢。相信沒有疫苗出現、沒有群體免疫形成,病毒是無法遏止。換句話說,疫情將持續一段相當長時間。我們必須作出長久適應準備,戴口罩外出不會是短暫,而生活方式的改變亦需持續呢!

    在這個世紀疫症仍未看到盡頭的時候,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在上世紀寫的《鼠疫》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鼠疫》一書探討了人應該怎樣在一場鼠疫中的荒謬社會活下去。書中主角選擇了默默堅守崗位,盡力治癒病人。卡繆告訴我們:唯有對抗荒謬,我們才能活着,才能好好地感受生命。雖然我們不知能否將世界變好,但是最少阻止世界變壞。在此疫症下,香港人生活好像掉進了無窮無盡的壞與更壞之中。面對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的疫症,我們只能盡力做好本分,積極樂觀,常懷感恩。衷心希望我們能在不同光景中處之泰然。共勉。



12.4.20

Macaroons au chocolat a la crème de whisky

另一個胃:朱古力威士忌馬卡龍 

打大佬的整餅時光

寶兒   12/04/2020


    馬卡龍那種外脆內黏甜的味道,不用多說,還有最討人喜愛的外形,小巧圓潤、蕾絲似的裙邊、繽紛的顏色、多變的內餡。馬卡龍被奉若神明,某程度上,是因為製作過程的嚴謹和困難。當你失敗過五次、十次、二十次,最終達到成功這一步,實在為單純的美味添上更深層的意義。

「馬卡龍姐妹」失敗的外形

    大家都覺得,馬卡龍是法國最具代表的甜點,但追本溯源,據說法文macaron這個名字,是源自於意大利的macarone,一種由蛋白製成的脆餅,估計是相當於之前我做過的meringue,單看meringue和macaron的製作方法,前半部分的確十分相似。而法國又流傳另一說法,在法國東北部洛林地區的南錫(Nancy),Dames du Saint-Sacrement修女院裏的修女,因為有禁食肉的規定,於是兩名修女Marguerite和Marie-Elisabeth,就製作出馬卡龍來滿足飲食需要,她們更被稱為「馬卡龍姐妹」(soeurs macarons)。而當時的馬卡龍,外形較像是製作失敗的馬卡龍模樣,餅面全是裂紋,也沒有裙邊,口感則是乾脆、易碎、偏甜。

    有說發展至二十世紀初,由巴黎甜點師 Pierre Hermé 將馬卡龍改良,發明了像三文治的夾法,在兩塊馬卡龍之間夾上稠膏狀餡料,也加入更多香料和色素,並將馬卡龍製成外殼酥脆、內裏黏軟的口感。說真的,我在法國那段時間,吃過最驚艷的馬卡龍,的確是來自Pierre Hermé的出品。

三個關鍵步驟 不能偏差

    說回製作自家馬卡龍了,過程的確要相當嚴謹,你需要確定每一個步驟都沒有偏差,才有機會成功。馬卡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經驗總結出來,想成功的話,卻是有三個關鍵步驟必須要做到。在打蛋白的方法上,分為法式(直接加糖打發)、意大利式(將糖加熱煮融打發)和瑞士式(坐熱水打發),當中以法式蛋白霜步驟最簡單,但也更需要做法準確。蛋白要保持室溫才容易打發,分三次加入砂糖時,第一次加糖不能太早,最好將蛋白打到已經變白及有較密泡泡,才開始加糖,若太早加入,蛋白就不易打發得堅挺,但太遲加入的話,糖難以完全融化,蛋白也會打過頭變成棉絮狀。第二個關鍵,是將粉類和蛋白霜拌勻,這個步驟甚至有自己的專有名稱——macaronge,要將混合糊拌到剛剛好的狀態,能夠流動如絲帶狀不斷掉,但又不會太稀。第三個關鍵,是擠好馬卡龍後結皮,在法國的乾燥天氣,馬卡龍在室內放一小時就已經結皮,但在香港的潮濕天氣,最好還是用焗爐烘乾。至於馬卡龍的內餡,我這次做了一個朱古力威士忌忌廉味道,很喜歡酒香讓朱古力的味道更突出,也讓馬卡龍多了一點引人入勝的格調。

※朱古力馬卡龍

◆材料
(能製作12個直徑4.5厘米的馬卡龍)‧

室溫蛋白……70克(約2隻)‧
砂糖……70克‧
幼杏仁粉……70克‧
糖粉……70克‧
無糖可可粉……14克

◆做法

1. 將乾粉類包括杏仁粉和糖粉一同過篩,因為杏仁粉容易出油,混合糖粉再篩較好。

2. 將室溫蛋白用中速打至冒起較密的白泡泡,再分三次加入砂糖。

貼士:室溫溫度的蛋白較易打起。

3. 將蛋白霜打至拉起時有尖角,打蛋器打發時感到有阻力,蛋白拉起後能站得很穩。

貼士:將蛋白霜打至能企穩,是馬卡龍成功的關鍵之一。

4. 先倒入1/3的粉類,用刮刀像切蛋糕般將粉類和蛋白霜稍為融合,再由底翻向面拌勻。

5. 繼續分次輕輕拌入餘下的粉類,將底部的翻到上面,可再在表面輕壓,重複動作翻拌。

6. 將混合糊繼續拌勻,這時狀態仍較固體,代表仍未混合均勻。

7. 當混合糊變得光亮、有流動性,能將混合糊劃出8字,數約10秒後變平復,代表狀態適合。

貼士:這是第二個關鍵步驟,混合糊不能太乾或太稀,太乾的話馬卡龍表面會變粗糙;太濕的話,馬卡龍唧出時會太稀不能成形。

8. 將裝有唧嘴的唧袋放入高身杯子內輔助,倒入混合糊。

9. 倒入混合糊前可用夾子夾着唧袋,避免混合糊流出;使用直徑1.5厘米以上的嘴形唧嘴,更能唧出圖形的馬卡龍。

10. 先唧出5點混合糊在焗盤上,用來黏好牛油紙。

11. 垂直擠出每個約3.5厘米的圓形,每個相距至少2厘米。將盤子拿起,凌空放手摔下一至兩次,可以震出氣泡,及令馬卡龍更平整。如果馬卡龍表面有小氣泡,可用針挑走,等一會就變平。

12. 可以在馬卡龍表面灑上可可粉作額外裝飾。這個步驟也可省略。

13. 先預熱焗爐100℃,再打開蓋降溫至60℃,放入馬卡龍烘乾約15分鐘,表面結皮。取出後,馬卡龍表面應該是乾透不黏手,但仍能感覺到內裏包着液體。

貼士:讓馬卡龍表面結皮是第三個關鍵步驟,表面必須完全結一層薄薄的皮,才能焗出漂亮的裙邊。因為馬卡龍在高溫之下,內裏的糖開始沸騰向上衝,但衝不破表面的結皮,所以只好在邊緣擴展,才會出現令人趨之若鶩的裙邊。

14. 重新預熱焗爐至150℃,將馬卡龍放到中層,焗18至20分鐘,留在焗爐內5分鐘後出爐。待完全降溫後才脫模。

※朱古力威士忌忌廉內餡

◆材料

70%可可成分朱古力……60克‧
有鹽牛油……24克‧
淡忌廉……30克‧
威士忌……5克

◆做法

1. 將朱古力和有鹽牛油切碎,倒入已加熱的淡忌廉,待融化。

2. 若朱古力和牛油尚未融化,可坐在熱水上繼續攪拌,直至融化。

3. 拌入威士忌。不想加入酒精的,可以省略此步驟。

貼士:因為遇上酒精的關係,朱古力威士忌忌廉會出現一點油水分離,這是正常狀態。

4. 將朱古力威士忌忌廉內餡封上保鮮紙放入雪櫃內備用,內餡遇冷會變硬,使用前取出來拌勻便可。

貼士:如內餡雪得太硬,可以坐回熱水,拌勻後便可再用。

◆組合

朱古力威士忌馬卡龍

    將朱古力威士忌忌廉內餡盛進唧袋,唧在馬卡龍底部。將兩塊馬卡龍黏合時,可以將兩塊壓住然後扭向相反方向,讓內餡分佈更平均。




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永遠是對的 曾曉玲

醫管達人 : 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東區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 

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永遠是對的

曾曉玲   12/04/2020


    東區醫院新搭起的分流檢測帳篷外,陸醫生邊整理幾疊文件邊下車,我第一眼不禁留意他今天打怎樣的呔:主色是深灰,圖案泛着暗金,線條有圓有方,互為搭配。「我喜歡它的花紋和顏色,跟上次條呔一樣。」坐在會議室的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東區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連串哈哈笑番自己。

    上月底他向記者講解醫院改裝二線隔離病房,心形圖案被攝記發現暗藏粗口「FXXKYOU」,他輕鬆答要驗驗眼。

    「做得管理、行政人員,幽默感和EQ一定要有,不能一有事就好似世界末日咁,記住我做得好不好會影響很多人……想到這裏,得,冇問題,要有這種心理。」自一九九○年代起,陸志聰已從臨牀醫生轉到行政崗位,二○○三年身為廣華醫院行政總監,該院接收了來自廣州的SARS源頭病人劉劍倫,立法會報告點名讚他行動迅速;十七年後,他主理收進打邊爐、佛堂群組,負起抗疫重擔的東區醫院,知道自己又被點名,卻是HA Secrets一些對「東姑醫院」申訴裏矛頭指向的CC Luk。「有不滿意是應該出聲」,他說:「以我的經驗,從HA Secrets找出問題解決的次數不少,都好多次。」

有錯就認 要說「人話」

    處理醫護對保護衣物供應的憂慮,是他的工作關鍵一環。「大家最緊張一定是外科口罩,N 95及黃色保護衣,中間我們最擔心是N 95。」在《鏗鏘集》節目中,他提及要以七十多元買入一個口罩,同事大驚「咁又唔使」,他解釋當時是三月初,「口罩有段時間超緊張,內地因春運什麼都停,對物流有影響。平時可能沒問題,但疫情中使用量大,我們不能用到最後一個才作打算,有幾多擸幾多」。他強調口罩以市場價購入,「那時市場價是七十元左右,另有賣到一百元、一百一十元的都沒有買」,而N 95主要從3M入貨,「我們(醫管局)已直接找香港代理、美國總部,但見美國疫情亦嚴重,唯有與公司協商」,「從合約上供貨不足可以選擇索償,但我們想要的是貨,道德上它亦非故意不供貨,我們首要目的是照顧香港病人,咄咄逼人亦無效,便協商能否將就一下,供不到(全數口罩)也供一半,或從商業角度考慮,廿元一個能否五十元賣給我們」。3M早前被美國總統特朗普開腔炮轟出口口罩,醫管局回應本報查詢,目前儲備「約二百萬個N 95呼吸器包括購自3M的產品」,暫夠兩個月使用,而價格屬商業協議,不宜透露。

    陸志聰每個早晨都與醫管局總部及其他六個聯網總監開會,透露一直在預備第三、第四方案,正從其他國家購入口罩作測試,「我們用開一種制式,而德國、韓國等地的口罩是不同制式,標準並不相通,仔細看描述的標準與我們用的有些似、有些不似,需要一班專家逐個檢視,最重要是拿回來試」。醫護使用N 95要進行fit test(貼面測試),職員證背後有個小小標籤記下適合的型號,「口罩技術要合標準,也要fit不同臉形,有大有細、有哨牙,有肥有瘦,會以機器驗清楚有否漏氣,一般要做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已有購入的口罩款式供十至二十名醫護測試後,出現不貼面的情况而不過關。

做好後勤 讓臨牀醫護安心

    即使尋得後備選擇,若在3M供應用盡時改用不熟悉的牌子,醫護恐怕難以安心?「是的,所以我們要重複溝通、解釋,我希望臨牀同事不必憂慮這方面,顧好病人服務就可以了,後勤的讓我們來做。要用第二種的話,不可能說轉就轉,一定讓大家都試過,把專家排出來讓他們問透才會做,所以需要早籌謀,不能有事時沒方案。」


「不是自己說了算」

    最緊要溝通、溝通、溝通,他說講求誠意與信任。「你有沒有誠意,取決於聽的人,不是自己說了算」,「一看社交媒體的反應已知道,專家、官員出來講完,一定有評論,會見到幾時是『今次ok喇』、幾時是『哎吔又衰咗,愈講愈死』」。有什麼例子?他又朗聲連串哈哈,有種「真嘢唔好講」的意味,「即時想到很多,但講人又不是幾好意思,講我自己最好啦,最新鮮一定是上個星期二(三月三十一日記者會)」,打心心呔那天,他除了解釋改裝二線隔離病房,被問及有確診者在家中等候超過一天才送院時,承認情况不理想及致歉。「那次整體都覺得幾好,記得有人對我說要跟家中確診病人道歉,我便坦白說這不理想。」道歉有否唔gur(不忿)?「你見到這個情况,都覺得咁樣點得㗎,為何不說所謂……」他搜索一下字眼,「人話?」「我也是人,只要問自己這情况理不理想?啱唔啱?如此那句說話就不難講,只顧自己會否說錯話、孭了鑊或肉酸,就會影響判斷。」

誠意與信任掛鈎

    管理層不在前線,他說自己仍是醫生。「雖然很久無做臨牀,但以前做臨牀時,每個醫生都做錯過大大小小的事,醫一個病人,有事做錯點做?咪同病人解釋道歉囉。一個好的醫生一定是這樣,做行政亦一樣,未必是自己錯,但誠意與信任掛鈎。由做醫生到現在,對職員也好、公眾也好,諗乜講乜就最好,有時別人倒過來會體諒你,『做到咁都算係咁喇』。」

    十二年前,陸志聰在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聯合醫院行政總監位置上,曾言「我們(醫管局)的生存空間直接取決於政府的威信與決策、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政府與市民的關係」,今天他回應「夾心人是我們角色一部分」。設置指定診所引起爭議,他分析「已過了這個階段」,「本來計劃指定十八間普通科門診去做,而現在可驗的診所已不止十八間(共六十四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及十七間醫院急症室提供檢測),急症室也二十四小時運作,再加指定診所的作用就很低,需要人力物力,同事亦要用保護衣物,即使市民贊成,那附加價值都很低,幾近沒有」。

    醫生醫一個病人 管理醫一個系統若大爆發 考慮隔離營、回家隔離

    管理總要打算下一步,截至訪問時的四月七日,東區醫院共啟用一百一十五張一線隔離病牀及二十五張二線隔離病牀,如果下一步是社區大爆發,社會已經開始討論,當隔離病牀爆滿,輕症者是否要居家治療?醫管局對此如何打算?陸志聰說當隔離病牀已滿,在留院、回家及到隔離營三項選擇之中,「我們現在的想法是盡量不在醫院,因為現在醫院做新型冠狀病毒的服務已佔相當大比重,如果再將其他病房轉做這些,其他病人如何?中風、心臟病、癌症手術都要做,現在已cut到一半,最好是隔離營甚至在家」。

    市民聽到確診要返家,大概會質疑你估人人屋企都幾千呎嗎?「我猜一般市民都難接受,除非家中有整個配套,又能確保少數唔乖的(確診者)可以捉到,否則風險很高。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不是好大,大家都知道的,我們也不想解決了一個問題,卻產生另一個更大的問題。」

室外搭檢測站 減留院者

    他說急症室外搭檢測站,「就是想盡快驗到是否確診,減少不必要的人入院」。一日化驗六輪,病人約在五至八小時內得知結果,如果未等得結果,又有病徵要入院,會否有機會在普通病房造成院內感染,或在隔離病房與其他確診者共處,無事變有事?「原則上是給他獨立房(一線隔離病牀)。」他說明病房分配「一定會留牀」,「有人說(隔離病牀)使用率為何那麼低,正是要預留房間。發燒的人要入院,又未知是否確診,不能跟確診者混在一起」。若牀位滿了,又是否要入共用房間的二線隔離病房?還有其他選擇,「轉到別的醫院,就要評估轉院風險,又或考慮將原本在二線隔離房的確診病人搬房,騰空一間房接收,但這可能性微,因為一間房要『翻枱』需幾小時,到時結果都出來了」。

    每天最後一輪檢測在晚上十點,他習慣凌晨兩三點左右醒來查看結果,至四月七日東區醫院共接收過一百一十八名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人。他這樣看自己的工作:「醫生醫一個個病人,管理是醫一個系統,醫好多人。」醫管局算不算多年來都沒把制度醫好?「永遠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做得好不要吝嗇讚賞,聽的人也要加油,更難是有人批評時,不要從負面角度看。」之前病人排長龍等入院,是否錯估疫情發展,沒早作準備?他認為改裝二線病房經歷幾星期完成,樽頸實是來自「協調做得不夠好」,「這當然是事後孔明,如果醫院及政府部門之間建立通用的電子平台,安排牀位像看電影時的買戲票系統從不overbook,能減省很多溝通協調的時間」。不過系統涉及資訊安全與私隱,當下不可能即時設立,他在聯網內試行的微調方法竟非常簡單——開個二十四小時運作的WhatsApp group,細菌感染組主管、病房主管、院長、副院長統統在內,後來做法延至醫管局與聯網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解決確診病人等入院的樽頸問題。

有「大台」未必是好事

    SARS那些日子,陸志聰記得常聽「十點前特首」鄭經翰開咪,「那時資訊流通沒那麼快,早上有鄭經翰,夜晚是黃毓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好多鄭經翰、好多黃毓民」。說疫情發展至今學到什麼,「二○○三年一些由上而下的做法可能是一百分,今日不止達不到目的,可能還扣分」,「原來無大台去做同一件事,效果更好,有大台令很多人有戒心、不信服」。港島東聯網現時每周召開員工大會,開放給員工自由出席,「不會總找部門最高級的人出來講,有中層職員出來分享,他們說話未必好叻,但能觸動人心」。醫護不滿醫管局多番更改保護衣物使用指引,他認為溝通過程可再改善,既可向醫護交代更多採購組的工作,「我們初期改動亦太用科學角度去做,專家傾過便改,即使科學上是對,也要大家接受,需要溝通、諮詢、消化的過程,不可開幾次會拍板就立即改」。對於政府,他亦有個建議:「抗疫政策上,主要是我們配合政府。政府傾這些時,醫管局如何參與,我想透明度不是很夠,我所知的也有限。在一些前瞻政策醞釀時,當政府考慮第六、七步,是否要有一種方式拋出來,讓大家先辯論一下,由不同的專家去講?這樣可得知更多其他人的想法,智慧在民間。」

網上評論不只是發泄

    訪問一開始,他除下口罩,拿出乾淨手帕包起,當天工作只在辦公室出入的話,可以重用。做管理層,他深知與前線醫護有距離,「我在伊利沙伯醫院做醫生時,連院長姓乜都唔知。前線返工是醫病、培訓、學習,要知院長做乜是不切實際,也沒有需要,但要令大家覺得工作暢順,想知什麼時可以知,那種感覺好重要」。他不時看HA Secrets及連登等網上平台對醫院的批評,「我是HA Secrets的fans」,「有些比較高級的同事會覺得那只是發泄而已,亦不知真假,我又唔係咁睇,我們做管理在看的時候,應有能力將事情舉一反三,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一葉知秋,有洞就要補」。

    那麼秋後,會不會算帳?近日議員再將罷工事件擺上枱面,陸志聰認為眼下必將全副心力處理疫情,對於會否承諾不作追究,他說資方醫管局與工會各有諮詢法律意見,預料雙方日後或免不了進入訴訟,界定是否罷工、應否支薪等事情,便需交由法律決定。一再追問之下,他中間事忙,再回電答覆,直至午夜前最後一通電話,他聲音裏的明亮自信退去了一些。「做得醫護,都是心地好。」談及醫護行動數天期間,並沒有他意料中的爭拗場面,「有同事跟我講過內心如何掙扎,睡不着覺,擔心影響專業地位、工作;返工的也沒什麼怨言,做到踢晒腳,向我笑笑又繼續」。

醫護的初心

    「唔怕醜咁講,香港人都叫做有福氣,很多好好的醫護人員其實是仆心仆命」,「罷了工的,我會跟他們說,始終問番自己,做番個好的醫護人員就得㗎嘞,事情發生了便面對,有疑問、不清楚,就找專責同事問,想支援的話,找上級、找我也沒問題。最重要別影響自己作為一個醫護人員的初心。同事不是為自己,又不是想加人工,是覺得有比較大的理想、要求(而作出行動),到今日以這個出發點返番工照顧病人,是很高尚的情操,就維持這點初心」。他一再說「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永遠是對的」,「我亦有信心大家會繼續做一個好的醫護人員,至於過往發生的事,來日會如何,暫時是來日再算,現在一定先處理眼前疫症」。


論語 ‧ 電影 : 關於跑步電影,我說的其實是 ⋯⋯⋯ 四維出世

論語 ‧ 電影 : 

關於跑步電影,我說的其實是 ⋯⋯⋯

四維出世   12/04/2020


   抗疫持久,不經不覺過了數月,一切變成習慣,WFH(不再是當初的反應 — WTF)已是理所當然,他日疫退,要乘公車上班,反而又要費一番時間適應。

   現在市民最關心的,不是恆指期指,反而是每日 430 的「竹君」安好滙報,起碼比起四點鐘許Sir謝Sir 的「驚方訊息」,來得堅貼地。每日確診指數,第二波反彈後回落,平均線的走向,才是大市指標。

    WFH 最大的副作用,便是工作的模式,暴露於家人面前,作為漂流教師,關在門內的授課聲,自然逃不過家人的法耳。內人調侃本座為什麼好像不用備課似的,吹吹水,又一課,我當時沒有明說,這一課,準備了一生的時間,下星期的,再多七天,受眾者,明就明,一招半式,管用的,可受終身,聽不入耳的,再多的準備,也是徒然。

    Stay At Home 變成關鍵詞,也是幫醫護的一個大忙,小石頭復活假不用 Zoom 或 Google Classroom,玩耍也不可能全天侯的玩創個心,也要有一些時刻,動手做做手工藝創作。整天困在家,冇病都屈到病,也要出外的做些身體的舒展。限聚令下,封場封館,能做的只餘下 Free Solo 的選項,游泳、單車、跑步的三鐵項目中,當然以後者的入門門檻最低,只消輕裝便服,一雙跑鞋(每天跑要兩對替換),雖然跑鞋有里數,厚底的每對約 800 至 1000 公里,只要不買一剔牌神鞋(最新最高端的型號,還需要全馬的入手條件,男的是 Sub3 至 250,女的要 340 至 330,在香港也沒有多少人有資格買),走落街便可以跑,也是最便宜便利的運動,只要注意,飛奔疾走時,有需要抄路,以避開迎面的人群,以保持兩米的社交距離。

    網絡流傳新冠病毒的快速測試辦法,半小時知結果,方法是走落街跑 30分鐘,有汗的沒有肺炎,「冇汗」的當然是有「肺炎」囉!說笑罷了,跑兩轉,肺有毛病,呼吸困難,身體第一時間會跟你溝通。

    運動場好不容易重開又封場,跑手們能夠練習衝圈也不是必然的,要在城中找沒車、沒人的路段練習節奏跑、間歇跑、重複跑,殊非易事,有的多是新拓展的區域,缺點是容易因工程的進程而改道,有天到舊機場跑道、郵輪碼頭做節奏跑,前一天還是好端端的,到了才發現又改道,不能跟原計劃做,要臨時改為輕鬆跑,不禁為之氣結。

    電影院也關了,應該是戰後從沒有過的狀況,困在家裡,與現實生活連結,也正好回顧一下關於跑步的電影。


    跑步的類型電影,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描述運動員的,如《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一類則是主角有跑步的背景,但主要的戲軌跟跑步沒有太大的關聯,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描述運動員的,也分傳記(如《戰》片)的和虚構的,如《天牢勇士》(TheJerichoMile)1979。

    記憶中最早期的跑步電影,要回歸到香江一代奇女子狄娜主持的電視節目《蒙太奇》,當年介紹一部南非電影《奪標》(My Way AKA The Winners,當然不是 The Wynners)1972 出品,1975年在香港公映,當時年紀少,沒有看過,不過印象深刻的,倒是當年娜姐介紹電影時,選播 Ending 的一段戲,因為主題曲採用了原曲由法國作曲家 Jacques Revaux 1967年創作的流行曲 《Comme d’habitude》,Paul Anka 重新填上英語歌詞,由瘦皮猴 Frank Sinatra 1969年發行單曲時唱紅,膾炙人口,其後無數歌手翻唱過,包括貓王和 Sex Pistols。And Now / The End Is Near,是不少長跑者接近終點時的心聲。奇怪是,這部電影,多年來,好像沒有出過 VHS、VCD、LD、DVD、BluRay 似的,沒有辦法找到任何相關的視訊來研讀補看,不知道主角到最後,是怎樣 Did It My Way 的。

    最出名的奧斯卡跑步運動電影,當數《烈火戰車》 ,贏了最佳電影、編劇、配樂、報裝四座小金人,當然這部電影不是講賽車的,爾冬陞那部才是。

    導演是英國的 Hugh Hudson,現在回看,不算得是什麼大導,只是當時得令,選對了劇本,再配合適當的發揮。電影描述的是日不落帝國的最後短跑餘暉,不列顛帝國由 1924 年巴黎奧運以降,直至電影上映的那一天,聯合王國終究未能再在100 至 400 米的短途賽事封王,值得一提的是,在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黑人老將基斯提(Linford Christie),在 100 米擊敗了納米比亞的費特歷斯和美國的米曹,摘下金牌,破了魔咒。

    《烈》片的英雄是猶太裔的英倫短跑名將 Harold Abrahams,和蘇格蘭最快飛翼 Eric Liddell,電影以1978年 Abrahams 的葬禮開始倒敍,閃回1924年備戰奧運時,在沙灘上的跑步早課,此時 Vangelis 的主題曲響起,慢鏡頭從赤足跑腳開始,Tilt Up 到主角的半身,演員們分別出鏡入鏡,握要的介紹了五位要角出場,也構成了Signature 的光影結合。現在回看這一個鏡頭,噢,原來攝影師舖了好長的路軌。

    跟着電影再閃回1919年Abrahams 入讀劍僑大學開始,Abrahams 本來跟Liddell 是競爭對手,有一次 Abrahams 在競賽敗給了Liddell,救教於亞拉伯裔的意大利人 Mussabini,希望提昇技術。而 Liddell 是一位虔誠的傳教士,拒絕於安息日作賽,而100米的預賽,卻剛好在星期日舉行,所以他不得不棄賽,而轉攻 400米。電影的戲院衝突,便是集中在兩人簡單而純粹的信念,與社會約定俗成、繁文縟節的茅矛盾。

    當然電影改編的時候,作了不少改動,Abrahams 聘用 Mussabini 的時間,已於劍僑畢業,因此反猶和階級的族群壓力,不可能由大學而來;而 Liddell 的轉項,也需要早幾個月準備,練習致勝的配速,就算委員在黑箱裡說了算:「We are The Committee !」也不可能臨場變陣而勝。電影安插了一個虛構的角色 Lord Andrew Lindsay,因為在400 米跨欄已拿了銀牌(事實上那屆奧運,400米欄並沒有英國的運動員進入三甲),所以想讓出400米的資格給 Liddell,Just To See You Run,因而變成了經典手足情的 Line。

    其餘的,便是歷史了 — Abrahams 和 Liddell 1924年分別在100米 和 400米封王,為英倫Causasian白人短跑選手,寫下了幾乎是一世紀前的句號,也象徵日不落的殖民主義正式步入黃昏。

    特別一提,電影的那場100米決賽,拍法頗見心思。十個有九個導演,鳴槍後會慢鏡拍要角們的特寫,再配以一些 Side Shot 交代前後名次,可是《烈》片不同,導演選擇在終點的正前方,搭起高台,拍一個高位正面俯鏡 Wideshot Tilt Down,以實時拍攝所有選手起步、加速、主角衝線剎那間的那10 秒,然後再補回慢鏡重播,十分不落俗套的調度。

    關於跑步電影,我說的其實是 ⋯⋯一直一橫。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