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
亞然 Tommy Kwok 09/08/2020
今年書展雖然沒辦成,但出版社和作者一樣鼓足幹勁,新書好書照樣出來,其中一本是郭柏年寫的小書《定見之外》。本來在想,《定》是「星期日生活」專欄「三松閣」的結集,讀者對郭的文章都不陌生,不必再多推介。但再忠實的「星期日生活」讀者,都有睇漏眼的一日;又或者你只喜歡讀我的「開門讀書」而一直錯過了同樣好看的文章,那就有推介之必要了(當然反過來你本來喜歡郭的文章,看到我今天寫《定見之外》也可以把你吸引過來)。
2020 年,動盪不安的一年,我們需要思考需要詰問的事情愈來愈多,偏偏可以思考可以想像的空間愈來愈少,動輒就無掩雞籠,想一想就傷害人民感情和尊嚴。在這種藩籬圍堵的生活日常,放棄思考、一切全盤接受就是所謂俊傑;如果能夠放棄自尊、無視自由意志在腦內發出的垂死呼喊,自我閹割、劃出更多的思想禁區,升官發財的門劵就十拿九穩。 但讀書讀了這麼多年,學習知識學習做人,思的想的最後都是一個問題:人之所以為人,所為何事?人生的意義、人禽之別,最重要的又是什麼?郭柏年所給予的答案,是思考;而郭的文章,就是引導我們思考。你可能問:引導?那就有了作者的偏見和情緒了,那還是獨立自主的思考嗎?
「定見」照單全收前好好思考
書名《定見之外》,作者說「定見」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對或錯,所以不宜說是帶有貶意的偏見或成見。所為定見,我們習慣照單全收,甚至不察覺有些事情可以是一個問題,而郭柏年所做的,就是要我們在再一次照單全收之前,先好好認真思考,才再決定以後接收多少、拒絕多少。因為本來都是定見,所以缺乏相關的管道和思考方向。郭柏年的「引導」,也就是哲學家的工作,是開墾各種不同意見不同立場的推敲管道,確保每條管道都是邏輯完備,最後水向東流還是西流,就是水的決定了。
形容得抽象,舉其中一章作為例子就好了。在尾二的一章,作者問「為何要關心下一代?」沒想過吧,甚至你以為自己根本沒有關心過下一代的福祉。就算不談你爭取民主(或可能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工作領域上打拼,或著書立說或修橋鋪路,在在的意義都是不只當下。
郭柏年說,即使不從福祉的角度證明我們如何關切下一代,我們日常生活的興趣,那種興趣背後我們所追求的價值,都意味着我們在乎這些價值、希望能夠延續下去。郭柏年舉了曼聯的例子,說曼迷希望球隊永垂不朽稱霸世界,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球迷,說他不介意他所支持的球隊在他死掉的一刻之後,降班星散財困滅亡,他也不算是球迷了。
很多事情,都有價值和意義,只在於我們有沒有意識得到。思想不應設有禁區,我們要自由想像,用理據輔助思想,得出來的結論才有意義,也才對得起我們作為人、有思考能力這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