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不判
梁嘉善 29/11/2020
我其中一個政治啟蒙,是會考中史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不久,毛澤東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廣納社會就國家向前走的想法。結果,開放平台、熱烘烘提出意見的,頓時被貶為右派,受盡苦頭。到了文革,莫說是領頭的,即便是對「反動分子」知情不報的,也蒙上包庇縱容之罪責。一九八九年六四,畫面直播着槍聲坦克,領導人卻明言天安門廣場上「沒有發生任何的傷亡」。以上三件事件,加以批判思考,恐難不質疑和批評當時的政權和大權在握的人。
今年施政報告演辭兩個多小時,林鄭說年輕人要有國家情懷。愛國,先要知道「國」是如何怎樣,而政權近年卻銳意掩蓋歷史上不光彩的地方。六四事件,牽動近代中國、甚至半個地球的民主化歷程,課本卻隻字不提;當年人民對毛澤東的盲崇,教材字裏行間倒從不陳述這種愚昧。
林鄭聲稱通識科被「異化」,當加入時事討論後,學生甚至容易受某一種指導意見影響,「批判性思考」會變成凡事反對云云。然而學習歷史科的本質,正正就是要融會貫通。若不借古鑒今,歷史只會淪為一束束沒有生命的紙卷。「批判性思考」也正正是以獨立的思考能力,判斷哪些意見應被接受、哪些說法屬於偏頗──這也是設立通識科的「初心」,拒絕填鴨式教育,讓學生有多元發展的空間。
要求下一代凡事不批不判、每科只需給出標準甚或唯一的答案,顯然是拒絕跟着時代走的一種時光倒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