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烽火一周年】
師生不免恐懼 守護自由氣泡
黃照達:課堂避談己見 陳家洛:來自無法說清的憂慮
Prof Lau Chi-pang says clear guidelines on national security law by the Government could help ease public concern
魏綺婷 李以莊 陳柔雅 艾博瑜 (明報記者) 11/11/2020
去年11月中大及理大成為戰場,9間大學的校長其後發聲明稱,遺憾當前社會紛爭,令大學校園化身政治角力場所。過去一年,陸續有人被趕離這個學術自由堡壘,港大解僱戴耀廷,中聯辦稱決定是懲惡揚善、正義之舉;邵家臻、葉蔭聰不再獲大學續聘。留守的學者也未必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浸大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黃照達創作無數政治漫畫,他稱以往會在課堂分享作品背後意思,可開放討論,但現時對立強烈,他個人也鮮有談及所想。
視藝生恐違國安 改畢業作
《港區國安法》6月30日起正式生效後,大學氣氛有進一步變化。浸大視覺藝術院每年設本科畢業展,今年因疫情延期。黃照達稱,今年明顯多了學生創作涉政治題材的作品,他們早於6月或之前已着手創作,展出時港區國安法已實施,部分同學即時有憂慮,「突然好驚,件作品出不出到街?」之後他與同學一起商量,更改作品內容,收起標語、口號,免觸犯法例。
稱不感大學氛圍變 嶺大高層促官方統一指引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稱,個人無感受到大學氛圍及實際情况有變,「大學素來自由,且一直以來在課堂也不該宣揚政治,我不相信有學者會如此做」,下課後在校內則有不同類型活動,這些活動相對較寬鬆。
劉智鵬認為現階段應促請官方予統一指引。他提及反貪法例初成立時市民也很憂慮,「不知幾時中招」,故廉署做了一系列教育工作。他認為現時港區國安法亦一樣,希望相關部門宣傳、解釋清楚,而不是談擔心與否的問題。
陳:犧牲學生思考空間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認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校園氣氛有變,「來自無法說清楚的擔憂」。他稱以往一些可討論的議題,如大學民主牆使用規則,可張貼什麼,如今變得無空間討論或辯論,「當大學都統一line to take,要跟法律做事,校園管理變得『好有根據』」,犧牲的是學生在校園入面思考、摸索的空間。
陳家洛稱,大環境空間減,他在前線教學便要維持「自由氣泡」(academic freedom bubble)延續學術自由氣氛。他其中任教的「香港政府與政治」課程,少不免涉及政治事件討論,他稱不會自我審查教學,「不覺得要去避開,有很多事值得討論」,課堂可以研究、分析被禁標語和歌的理據,從而討論香港的轉變、自由度變差。他稱,同學之中固然有人不同立場,「這樣先突顯一國兩制不同」,他稱,樂見兩方討論,教師有責任引導求證。
黃:校方着錄影 授課添憂
黃照達平日主力教插畫類課堂,本身有畫政治漫畫的他,亦會分享自身作品,「(以往會) 講少少自己看法,現在就不會了」。他稱,以往可以開放討論,但反修例運動後對立強烈,「現在討論也許不是太好的timing (時機)」。過去大半年因新冠疫情緣故,大學轉為網上授課。即使近日陸續恢復面授,仍同時保留網上Zoom堂。黃照達稱,學校有指引要求將課堂錄影,影片雖不用提交校方,但當要錄影已增添顧慮,「更加不會講 (敏感話題)」。
教育憑常理良心非靠指引 李立峯:有被捕心理準備
「昨日下午你要找人comment (評論),還有誰?」訪問李立峯於港台編導蔡玉玲查冊被捕翌日,報章、網上評論事件的傳播學者,多為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院長李立峯說,教新聞、政治的社會科學院最有可能觸犯「紅線」,自己和其他教師「做風險管理,風險不是零,不能當不存在」,曾有教職員問會否有「指引」︰「任何一個機構出guideline,好可能是傾向保守的,一定安全為上」。他反問︰「還是你寧願在現實模糊中,靠常理、憑良心做教育,便照做?」
稱社科院最易觸紅線 「風險不是零」
親建制團體的輿論及投訴,針對所謂「三座大山」︰司法、教育、傳媒,李立峯任院長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佔了後兩項。反修例運動中,學院有學生被捕,教師出庭辯護,「反修例運動席捲校園,很多大學生被捕,有在我們學院的不足為奇,但我們更注意學生們有否穿上記者背心做不恰當的事」。
國安法生效後,有小學教師因教材被家長投訴遭「釘牌」、部分高中通識書「送審」。疫情下,大學課堂轉到線上,部分會被錄影。李立峯說,大學、學院現時沒要求審查教材,但明白學院的教學內容涉及政治和時事,「不是完全不敏感」,如接到投訴教師,「特別同政治有關的,你不能當他不存在,會去翻看,但用常理、教育原則去判斷……調查,也是保護老師」。
「問法律意見梗係叫唔好做」
李立峯透露,國安法下,學院曾邀請法律界人士講解,「只能夠跟條文解釋」,但法例沒明確說明哪項可做、哪項不可,「紅線」未明︰「令傳媒達至自我審查,就是不清晰,我不告訴你哪樣不可做,好模糊」。有教師曾詢問教學「指引」以規避,但李認為,任何一個機構撰指引均傾向保守、安全為上,「問法律意見梗係叫你唔好做」,故不贊同設指引,認為應靠常理、憑良心繼續做教育。
過往多就敏感議題做研究、發文章、做訪問,李立峯說,都是憑常識避規風險,「但今時今日愈來愈知道,常識判斷是失效,例如︰查冊是應該沒問題的」。是故,他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拘捕,「不是很大」,日後須更謹慎、多做風險管理,「一定有綁手綁腳」,但仍會繼續發表研究及評論︰「我不太接受到做學術研究的,講真話也不夠膽,算什麼?」
歷二號橋硝煙內地生:反大陸化是反威權化
去年11月反修例戰火蔓延至大學,中大二號橋一役,大批內地生撤離。事隔一年學運陷低潮,有見證校園硝煙的內地生慨嘆年輕人遭打壓,亦因為《港區國安法》,對香港前景悲觀,躊躇去留。有內地生因為運動而更喜歡香港,但相信社會不穩及家長對香港教育有憂慮,今後或會少了內地生來港。
中大衝突第二天,正在宿舍的阿秋 (化名) 為局勢焦急。晚上交通中斷,她走到別處與朋友買食水與食物後返校,沿路都是組人鏈的市民。她到二號橋時警察已撤退,遍地傷者與催淚彈頭,她沒想過「戰火」會蔓延至象徵文明與知識的大學,對警察向年輕人用暴力感憤怒。
不反感暴力 怒黃店拒內地客
內地生對運動立場不一,阿秋認同港人追求民主自由,去年屢參加遊行,後期示威變調,她沒因為暴力而反感,「所有暴力都是果,真正原因是制度與政權的處理方式」。
反對修訂《逃犯修例》源於港人不信任內地司法,近年與內地有關政策在港不時遭反對。阿秋說會平心靜氣了解,「反對政策大陸化,其實背後是反對威權化統治」。她不諱言,有些港人歧視內地人,光榮冰室拒招待內地客一事使她憤怒,「你所追求的自由民主是真心實意嗎?還是只是為了自己?」
另一內地生阿夏 (化名) 支持與理解學生想保護校園,認為警方如攻入校園「不可理喻」。她不擔心安危,但後來傳出宿舍可能停水電,加上家人擔憂,最終撤離。
稱以往像遊客 因運動更喜歡香港
運動令阿夏與港人走得更近。她說從前在港像遊客,卻因運動重新認識香港,更了解社會與政治,「反而更喜歡香港,見到不一樣的香港」。不過公開支持運動令她與部分內地生關係撕裂,被罵「港獨」、站在國家對立面。
阿夏相信未來會少了內地生來港,除擔心社會不穩,家長與教師憂慮香港教育缺乏國家意識。中大曾被形容為「暴大」,她說有同學擔心香港學歷,會令他們回內地求職有困難。
嘆國安法終結港自由時代
國安法實施後抗爭冷卻,有內地生拍手叫好,阿秋則慨嘆是「自由時代的終結」,破壞香港引以為傲的制度,「會不會變成中國城市一樣?」她對香港前景悲觀,正躊躇去留。令她難過的是年輕人被打壓,示威者面臨牢獄,「他們面臨的悲劇,也是一代人的悲劇。於監獄高牆內外,我們失去的其實都一樣」。
內地生阿秋 (化名) |
中大學生會「招莊」反應熱 共識不提港獨
大學過去一直是社運思潮的重要產地。中大及理大校內在去年11月經歷反修例運動激烈衝突,今年學生參選學生會也反應熱烈。在《港區國安法》下,有學生會代表認為「紅線」如港獨碰不得;校方被指主動審查及遮蔽民主牆敏感字句,又加強管理校內活動,令學生會感到無力。
新學年開始兩個月,中大、理大學生會均開始「招下莊」籌組參選內閣,中大有10多名學生「傾莊」,理大則有90多人參加學生會的訓練計劃。疫情下校園氣氛雖冷清,但兩學生會代表均認為「招莊」反應熱烈,認為與去年抗爭有關。
中大區倬僖:踩界概念有分歧
理大鄭其浩:出事累眾人 不能自私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區倬僖表示,傾莊時同學均有共識,不能再在校內提「已知的紅線」如港獨,「再激進的同學都不想主動去踩」,但在一些「踩界」的概念如「革命」上有分歧。區認為,學生會不必自劃紅線「投降」。
理大學生會幹事會前副會長 (外務) 鄭其浩則說,除了港獨,也不會提「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敏感口號,「(如被控) 是整個學生會負責,不可太自私」。
鄭其浩認為「理大圍城」後校方主動施壓;民主牆原由學生會全權管理,但現時校方會審查牆上字句,如發現敏感字句就以黑紙遮蔽,「『經濟獨立』都遮了」。鄭說曾向校方表達不滿,獲回應稱是擔心標語觸犯《港區國安法》或引起不安。另外,理大學生會6月曾在校門前派發「理大圍城」的圖刊,鄭其浩因此收到校方警告信,稱他不合程序使用校內範圍。
被指圍城後審查民主牆 理大:不當使用會處理
對於校內民主牆管理權歸誰,理大回覆本報查詢稱,理大有既定的政策和守則處理民主牆的使用及管理,使用者要遵守民主牆使用守則;如有不當使用,校方會按情况適當處理。校方未有解釋何為「不當使用」。
鄭其浩認為校方在「圍城」後要「粉飾太平」,因此大部分活動都要預先知會校方,加上疫情令校園冷清,今年在校內舉行活動有很大無力感。
區倬僖則表示,中大校方沒主動施壓,但明顯有第三方壓力。他表示有次校方接觸學生會,稱民主牆上字句在「『藍絲』群組瘋傳」,希望可移除字句,會方最終沒理會。區認為去年社運後,社會毋須學生領袖帶領抗爭,學生會定位應轉為支援、提供平台予學生組織活動,「不再是鏡頭前的工作」。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 區倬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