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

官裁監警制度失效 須設獨立調查制 梁定邦:警報告非照單全收 調查權需特首批 明報記者

官裁監警制度失效   須設獨立調查制 

梁定邦:警報告非照單全收   調查權需特首批

明報記者   20/11/2020



    反修例示威多次引發大規模警民衝突,衍生大量針對警方濫權的投訴,惟現行處理投訴的機制一直被質疑有警方「自己人查自己人」之嫌。高等法院昨裁定,投訴警察課和監警會均未能有效處理針對警方的投訴,政府亦有責任設立獨立調查機制,調查警方涉違反《人權法》第3條的不當行為。監警會主席梁定邦回應稱,一直按法律賦權辦事,對於投訴警察課的調查報告,監警會非照單全收,有否調查權則要特首決定。保安局及警方均表示知悉法庭裁決,會與律政司研究判辭,決定跟進行動。


保安局:研判辭商跟進


    香港記者協會除了就警員不展示編號提出覆核外,另要求法庭裁定,政府是否有責任成立獨立調查機制,以針對警員不當對待的投訴做有效調查。


    法官周家明在判辭指出,就去年6月9日起的公眾活動,投訴警察課已接獲1620宗投訴,當中包括警員行為不當、不禮貌和襲擊等。就本案部分申請人投訴遭警方不當對待,周官表示法庭不適宜作任何裁斷,但當中明顯有許多可爭辯之處。假如相關指控被證實,警方的做法或違反《人權法》第3條,政府有責任積極調查。


    周官認為,展開違反《人權法》第3條的調查,可有效禁止政府進行虐待或不人道待遇;可確保出現不當行為時,條文仍具問責效力;以及透過有效的刑法和條例,令條文具威懾力,防止違反《人權法》情况再出現。


官:監警無權作有約束力決定


    就現行投訴警察課負責調查、由監警會審核調查報告的制度,周官指出,投訴警察課本身非獨立於警方,內部職員甚至為經驗豐富、在警隊服務多年的警員,裁定投訴警察課實際上並非獨立於警方。至於監警會,周官認為,監警會既無法推翻投訴警察課的決定,亦只能要求監警會展開進一步調查或澄清。雖然監警會可向行政長官和公眾表明,會方不同意投訴警察課的看法,但監警會終究沒實權做出任何有約束力的決定。



被問監警無牙虎   梁:無牙都有爪


    對於法庭裁決,梁定邦昨回應傳媒稱,就投訴警察課提交的報告,監警會「不是照單全收,要看事實才說同意不同意」,不同意的話可向特首提出意見。 被問監警會是否「無牙老虎」,他稱「老虎無牙都有爪」,監警會在現行框架下可影響警方做法。他重申監警會有沒有調查權不是由他們決定,要問特首。他說監警會將詳細研究判辭和檢視有否需要跟進。


    另外,對於法庭裁定警方不展示警員編號是違反《人權法》,梁定邦稱「絕對不認為警方是蓄意違法」,因要有證據證明違憲,但有關證據現時並不存在。他說,警方曾解釋不展示警員編號是行動需要,但監警會不同意並建議改善;至於以行動呼號識別警員身分是否可接受,他認為應交由社會決定。


涂謹申憂人大介入


    已辭任立法會議員的民主黨涂謹申表示,他過去30年來一直認為警方「自己人查自己人」,並非獨立調查,違反《人權法》,他欣然看到法官有相同看法。不過,他擔心在目前高壓的政治氣氛下,人大常委會又做決定或釋法,令人權得不到保障。


民權觀察促監警改革   前委員倡賦調查權


    高等法院昨裁定,現行投訴警察的兩層機制不符合《人權法》對獨立調查的要求。民權觀察表示,聯合國轄下的人權事務委員會、禁止酷刑委員會過往已多次指出,本港投訴警察機制並不獨立,未能有效處理投訴,而高院裁決進一步印證這個事實,促請政府盡快回應並改革制度。多名監警會前委員也認同需有權調查。


民權觀察:無制度護投訴人資料


    民權觀察發言人王浩賢表示,過去公民社會多次批評現行投訴機制,甚至聯合國有關委員會已重複指出問題,昨日法庭也說明制度失效,政府有必要回應。他認為,政府有責任設立一個獨立的機構調查針對警方的投訴,令調查有公信力。他亦稱,現行制度下並無保護投訴人所提供的資料不被警方用作起訴,但這種法律保障很重要,使人對投訴制度有信心。


    曾服務監警會6年、委員任期至去年底結束的劉文文表示,監警會未來發展路向需檢討。她認為就嚴重投訴個案,監警會要有權調查,但若所有投訴個案都交給監警會,就不是目前的幾十人規模處理得到,要幾百人才可應付,她認為要逐步改革。


梁繼昌:政府委任者有明顯主張


    另一監警會前委員、會計界立法會議員梁繼昌稱,自2014年佔中時已見制度漏洞,法例沒有賦權監警會調查,而政府委任有明顯政治主張的人擔任委員,對獨立監察有影響。但礙於資源,他認為監警會不能處理所有投訴,但認同針對一些嚴重指控,如涉及人命傷亡的個案,監警會應有獨立調查權。


    另一前委員、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表示,高院的裁決「正路」,形容有理有據。他說,擔任委員時已提出監警會需有獨立調查權處理投訴。


反修例共匯報609投訴   6宗有確切結果


    去年反修例示威衍生許多對警方的投訴,但投訴警察課及監警會處理進度緩慢。參考監警會9月時披露的數字,由去年6月至今年9月4日,反修例共衍生1895宗投訴警方的個案,包括609宗為須匯報投訴,而截至當時有6宗個案有確切結果,包括兩宗涉警員說粗口的投訴證明屬實,一宗涉警員疏忽職守,未經舉報但獲證明屬實。


    監警會在2018至2019年度通過2466項指控,經全面調查的指控有630項,當中56項被列為「獲證明屬實」,即佔整體指控的2.3%,佔全面調查指控的8.9%。630全面調查中,有16項被列為「未經舉報但證明屬實」,佔2.5%。



退組專家撰報告:警 6.12 及 7.1 策略失敗

 7.21「不作為」毁認受


    警會國際專家組去年集體決定「正式退出」(formally stand aside),成員之一 Clifford Stott 與5名本港及海外學者分析反修例運動資料,並與17名示威者訪談後,昨於學術網站發表報告。報告批評警方去年6月12日、7月1日的行動策略失敗,又使用過分武力對待和平示威者;去年7.21事件中,警方「不作為」更令警隊認受完全崩潰,令示威者其後行動更激烈。


6 · 12為首個轉捩點   接受武力示威市民增


    報告分析示威者集體行為模式與警方策略及行動有密切關係。報告稱,示威者去年6月12日成功令立法會延後審議修訂《逃犯條例》草案,反映警方「踏浪者行動」策略失敗,警方其後卻定性當日為「暴動」,又以警棍、催淚彈等無差別對付大部分和平示威者,在中信大廈外放催淚彈,令市民對警察改觀,成為整場運動首個轉捩點。


    報告稱其後示威者矛頭轉向警方,接受到武力示威的市民增加,警方卻採取相對被動的策略,去年7月1日有示威者闖入立法會,警員未有阻止,報告直指是政權第二次策略失敗。自7月中開始,示威由港島轉向社區,報告指警方改用主動進取、暴力的策略,但7.14沙田新城市廣場、8.31太子站等事件,警方進入公眾場所如商場、港鐵車廂鎮壓示威者,被公眾視為公然濫用權力。


警7月變進取   入商場車廂鎮壓被視濫權


    對於7.21事件,報告稱警方當時無法監察及回應公共秩序威脅,形容警方「不作為」令公眾懷疑警方與內地勾結,以有組織犯罪作為社會控制的武器,令警方認受完全崩潰。


保安局:政治針對 不予置評


    保安局回應查詢表示,專責小組正跟進監警會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至於其他人或團體因不同政治取態、目的或看法,而針對警方所發表的報告或意見,局方不予置評。



去年散步遭警扑頭 

聞勝訴慨嘆:判決若早些 少些警暴受害人


    法庭昨裁定警員不展示警員編號屬違反《人權法》,有份提出司法覆核的市民去年在反修例運動受傷,仍在追尋涉事警員身分。去年6月12日右眼中槍的前通識科教師楊子俊形容判決是「遲來的公義」,惟相信對未來仍有意義,冀政府與警方改善現行機制;散步時遭警棍擊傷的陳恭信對結果喜出望外,但慨嘆「如果判決早些,會少一些警暴受害人」,但不諱言擔心警方會否真正改善問題,「不太樂觀,香港現時這麼荒謬」。


楊子俊:公義與否言之尚早   視乎警方對裁決如何回應


    去年6月12日金鐘示威右眼中槍失明的楊子俊接受本報查詢時稱,過去一年已很多「警暴」發生,「無法時光倒流」,對自己受傷案件亦沒影響,但相信裁決對未來仍有意義,市民需識別警員身分以追究責任。他說裁決亦證明非個別警員行為有問題,而是制度出現問題,且監警會機制不足,期望政府與警方對裁決有善意回應,改善現行機制,並成立獨立機制調查投訴警察案件,令受害人有效尋求公義。他又說要視乎警方或律政司對裁決有何回應,「公義與否,言之尚早」。


    去年8月4日與兒子在將軍澳散步時遭防暴警警棍擊至頭破血流的陳恭信表示,對裁決感到喜出望外及欣慰,證明警方一直做錯,「亦很諷刺,過去一年我們都知警察做錯」。他批評警方在運動默許警員不展示編號,令不少警員以為可為所欲為及濫權沒後果,當初入稟是「希望阻止警暴蔓延」,但法庭程序需時,慨嘆裁決「遲來」,過去一年已很多「警暴」發生,「如果判決早些,會少一些警暴受害人」。


去年民事索償 至今未知警員身分


    陳恭信去年就其案件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惟仍未能找出涉事警員身分,他說裁決對自身案件沒太大影響,強調提出司法覆核「不是為自己,而是針對制度」,希望令制度改變,令警方正視錯誤。他說無論如何都會堅持為受傷一事尋求公義,冀涉事警員付上刑責。


    本身為反濫權大控訴眾籌計劃召集人的陳恭信,過去一年牽頭與受害人追究警暴,他說今次裁決結果「是用錢、用時間、用血換回來」,但不諱言擔心警方往後會否真正改善問題,「不太樂觀,香港現時這麼荒謬」。


陳恭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