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夕拾朝花:格物致良知
黃念欣 03/11/2020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可以在一所以「明德格物」為校訓的大學舉辦「格物:反修例運動文物展」,不得不替主辦單位「物敘」(Objournalist)和友校港大擊節。即使未敢說在近日委任新聞的迷霧中扳回一城,但上周那個寧靜的下午能在學生會大樓的15件展品間穿梭、停留、觀看、細想,近日凝聚我心頭的窒息感的確消散了一些,或至少有一刻喘息。因為展覽讓我在「物」與「知」之外,還看到「人」。
以物説故事,並非什麼新事,所有博物館、紀念、展覽館,都在努力以一件工具、一副骸骨或一個花瓶來訴説一個民族、一個部落,或一個帝國的故事。物件模塑着故事的方向,一件血衣、一枚子彈、被輾壓的單車或頭盔,自然會流向一個軍民衝突的 故事。但有時候,物件也會呈比較開放的狀態,通過冷靜的「格」,在各人的記憶中分門别類,勾起的不單是知識,也是與生俱來的善惡判斷與同理心。格物的結果,可以是直達內心的一條通道與一記衝擊。
展覽叫「反修例運動文物展」而非「物品展」,説明這些物件「很文」,具備歷史以至藝術價值,並且與重大事件相關。從百多件文物揀選出來的15件展品放在一個個白色的格子裏,觀眾可以非常專注地觀察它們,包括 : 一把寫着四字訴求的鮮黄摺傘 ; 印上香港加油、港人反抗的黃店收據 ; 寫着風林火山、警察勁揪的非官方警隊繡章 ; 一盞在追思會上被毁壞的黑色蠟燭燈台 ; 19歲示威者在獄中寫給女朋友的書簡 ; 寫着「無可疑」 的悼念燈箱 ; 市民購買並放在閘機上供取用的地鐵單程車票 ; 在將軍澳「彦梓路」出現的一個香爐 ; 曾擺放在元朗形點 商場地上的手寫警告字句 ; 生産商印上 F.D.N.O.L. 的黄色口罩 ; 禁蒙面法 期間出現的國家主席紙面具 ; 被拘捕檢控人士的保釋紙 ; 頭版報道香港11官員受制裁的報紙連同一封寄給彦霖和梓樂的信 ; 旺角連儂牆的膠桶與油漆滾輪 ; 以及最令我震撼的,某中學2019-2020年度全體畢業同學與師長的合照。
取回與物件的對話權
這張8R大小的合照是典型在學校禮堂所拍的全體畢業合照,同學大都笑容可掬,其中不少人雙手分别舉起四隻手指和兩隻手指做出「4」和「2」 的手勢。靠近展覽所附的放大鏡,可以看到這些同學的手指,有點怪異的細長。而根據展品説明顯示,原來拍照日有同學堅持做「5」和「1」的手勢。但結果缺一不可的訴求,没帶來缺一不可的手指。冲印後的照片,有人5缺1,有人1加1,都奇怪地比出「4」和「2」手勢。如此被「和諧」了的手指固然十分《一九八四》,也難爲背後的修圖大神。但令我震撼的,是這異托邦的情節
走近每件展品,都會聽到一段有關的錄音,可能是物品的背景説明,或收藏者之感想。有關這幅畢業生與老師大合照的錄音,是一位同學的訪問。被問及收到照片後的感想,他固然驚訝,但也感到「好笑」,想居然有人如此用心把同學的手指逐一修改。不過這位男同學隨即補充 :「但我們不會怪學校的。其實很多老師都很好,替我們扛住了許多壓力。試過有不同意見的家長到學校投訴,有老師大清早7點未到就守在校門,盡量保護每一位學生。」照片中老師與同學大都笑容滿臉,在艱難的2019-20,殊不簡單。與其說這是不知來日大難的天真,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在一間師生間有互信的學校才能展露出的笑容。
在 Narrating Objects, Collecting Stories (敘述物件 · 撿拾故事) 一書中,編者 Sandra H. Dudley 意味深長地提出「物件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的事實,人與物的邊界並非我們想像的清晰。物件不止是物證、工具,物與人有着多聲道、流動,以及理念互相交流的特質。上述同學展示了人如何介入故事、訴説故事,取回與物件的對話權,使物件不會成爲點燃憤怒或害人於無形的工具,也透視出整場運動的肌理。其他展出物件如何帶出背後的故事?在格物以外,還得靠人的聆聽與致知。展覽10月31日已結束,但當中的好意與理性,清晰留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