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魚
- 研究了一下廣東柴魚,太多人將之等同於日式的「柴魚」,兩者明明差天共地。那也難怪,每次買廣東柴魚,都沒有包裝,欠缺說明,在乾貨舖裏,它們不甚起眼,一片片金黃色的魚乾,攤在透明膠袋裏,有時被掛起來,才賣個十元八塊,怎麼會是日本料理的靈魂「鰹魚」呢?大眾也許是被「柴魚」的統稱混淆了。
- 日式柴魚以鰹魚製作,過程複雜,亦分多種等級。鰹魚被捕獲後以急凍保鮮,選擇肉質新鮮緊實的,解凍後取魚腹後方肌肉煮熟,後經反覆烘烤煙熏至乾,減低它的含水量,最後放在陰涼地方霉化,才成就出一一條條猶如柴枝的乾硬魚乾。由於水分與油分已是最少,柴魚能夠被長期保存,食用時需以特製刀盒刨成薄片,日本人主要以之浸泡高湯,或刨碎灑菜品上裝飾。
- 廣東柴魚無論怎麼看——不管是從成品模樣、氣味、味道、顏色或價格,都不是以上提到的食材。它究竟是什麼呢?從過多錯誤流傳的資訊裏,根本無從得知。及後查證一番後,估計它該是白肉魚種鱈魚的乾製品,其實它也不怎麼像柴,卻被廣東人泛稱為柴魚。
- 廣東柴魚的模樣有點像馬介休,即經鹽醃製而成的鱈魚,該是同科,但由於體積不同,收窄至魚身體積較短小的範圍,推猜它應該是同為鱈科的明太魚,估計漁民取了明太子後,不浪費魚肉,便以之簡單製作為魚乾。
- 廣東柴魚原來是狹鱈魚。總之,它絕非鰹魚!大家以後別混淆了,以為可用日式柴魚片煲粥。竟對手邊這普通食材如此不熟悉,即使它便宜得很,隨手拈來,亦是經歷過一番風霜雨露才能夠在我家出現,成為柴魚花生粥的主要材料。
- 廣東柴魚帶淡淡香味,略硬,仍然呈魚柳模樣,不鹹,想是沒經過醃漬。由於有些部位仍帶有魚骨,烘香後,平日我會先把它拍鬆,用手撕成碎塊,順便揀一下骨,不過最終它都會被煮軟,不剔出也不礙事。
- 柴魚可製作出頗為濃香的高湯,做燉飯或其他需要高湯的料理時,是雞湯、蝦湯外的另一選擇。
- 烹調前,柴魚片以濕布抹淨,白鑊小火,每邊烘1至2分鐘至傳出香氣。以刀背或小鎚,在柴魚較厚的部分拍鬆,手撕成碎塊備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