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

生蛇

行氣活血   趕走「生蛇」神經痛



  1. 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好發於中老年人,典型病徵是帶狀疱疹病毒沿着神經線蔓延,令患處出現灼熱、刺痛、麻痹、觸電的感覺。部分患者即使「蛇」已治癒,但仍會出現神經感覺異常的後遺症,熱、痛、麻痹經久不癒,對睡眠和情緒構成嚴重困擾。
  2. 中醫治「蛇」,發作期宜清肝祛濕,康復期重視養陰補血扶正,在後遺症期強調行氣活血。
  3. 帶狀疱疹,中醫稱為「蛇串瘡」,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疱,伴隨燒灼疼痛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
  4. 西醫認為,帶狀疱疹元兇是潛伏在神經根內的帶狀疱疹病毒。曾經患過水痘的人,即使已經痊癒,引致水痘的帶狀疱疹病毒仍然會潛伏在神經根內。如果當事人免疫力下降,病毒便伺機再次激活引致感染,表現為受影響的神經皮節出現帶狀疱疹,伴隨神經的損傷破壞。
  5. 傳統中醫沒有病毒的概念,而按古時的生活條件,相信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出過水痘。雖然當時知識水平未必意識到年幼時出水痘與成年後「生蛇」有關,但知道如果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或情志不舒,便有可能誘發「生蛇」,提示其虛損之本質。
  6. 從蛇串瘡的臨牀表現及病程發展分析,中醫認為這是個「本虛標實」的疾病,各個發病階段的辨證和治療方法也有不同。
  7. 臨牀上對於蛇串瘡發病時的辨證論治,主要是根據患者當時表現的體徵和徵狀。由於蛇串瘡在發作時,患者皮膚會出現帶狀紅疹及有灼熱、疼痛感覺,兼且可見成簇的水疱,多伴隨身熱、煩躁、口乾、喉嚨痛、尿黃、舌苔厚膩等反應,辨證多屬肝經濕熱。為減輕不適,以及防止皮膚出紅疹、水疱惡化,治療要及時清瀉肝火和清熱祛濕,常用藥物如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等。
  8. 當蛇串瘡患者皮膚上的疱疹開始潰破,意味病程進入康復階段,疱疹將會逐漸癒合,紅疹會陸續消退。此時中醫治療策略會以扶正補虛為主,一方面促進皮膚修復,另一方面是調整體質,為身體機能復元製造有利條件,減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機率。在蛇串瘡康復期常用中藥,包括有補血功效的四物湯,以及有滋補肝腎、養陰填精作用的六味地黃丸。
  9. 即使疱疹已經癒合,皮膚表面的外觀恢復如常,部分患者仍會殘留患處灼熱、麻木、針刺痛、觸電等異常不適感覺,難以消退。此為蛇串瘡後遺症,多見於年長者及女性。因帶狀疱疹而引致的後遺神經痛可困擾患者數月甚至多年之久,疼痛嚴重時可令患者寢食難安甚至出現抑鬱。
  10. 纏綿難癒的蛇串瘡後遺症,在中醫的理解證屬虛實夾雜,既有精血不足的因素,同時也有氣滯血瘀的因素,以致「不通則痛」。此時治療宜攻補兼施,行氣活血與補益精血並重,既要減少不適徵狀如疼痛、失眠、抑鬱等,同時要促進身體修復。
  11. 常用中藥包括逍遙散、柴胡疏肝散、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有需要時還可配伍有重鎮安神、止痛作用的中藥,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磁石等。


治療貼士:「燈火灸」燒惡蛇   散寒行氣


    治療蛇串瘡,針灸亦有一定效果。體針常用穴包括夾脊、支溝、陽陵泉,以及皮損附近位置的「阿是穴」(穴位具體位置視病情而定)。除體針外,有研究指運用耳針、皮膚針、穴位激光照射、火針、艾灸等,也有治療蛇串瘡、促進康復和減少後遺症的效果。


    針灸治療蛇串瘡,古籍記載有種特色療法,稱為「燈火灸」,用穴包括內關、委中、列缺、合谷、陽陵泉、足三里、環跳等。燈火灸具體做法可參考明代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大概做法是把點燃的油浸燈芯草迅速接觸穴位的皮膚,一點即起(會發出「啪」的爆響聲),施灸處會因灼熱刺激而形成水疱,但只要注意傷口衛生,待水疱自行消退便可。中醫認為這樣做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的作用,有助促進蛇串瘡康復及改善後遺症。有需要患者應到中醫診所接受正式診治。


戒牛羊鴨鵝、肥甘辛辣


    蛇串瘡由病發至皮損癒合,大概需時1、2周至1個月不等。發病期間,患者需戒食牛、羊、鵝、鴨;同時避免辛辣、煎炸、炒爆及肥膩油多的食物,以防身體積聚濕熱。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睡眠休息,多喝水,多吃蔬果,以改善濕熱體質促進康復。蛇串瘡雖然不會傳染,但由於患者的紅疹滲出液含有帶狀疱疹病毒,可令免疫力低下者感染水痘,所以建議患者必須注意衛生,做好傷口護理。妥善傷口護理也可減低受到感染而出現併發炎症的風險。


    由於蛇串瘡的中醫病機有「本虛標實」特性,要預防,建議應避免過度操勞,避免長時間缺乏睡眠休息和長期受負面情緒困擾,以免使正氣耗損,令病邪有機可乘。


    對於不幸患上蛇串瘡而後遺神經痛反覆不癒者,在養生調攝方面,要少食辛溫燥熱食物,盡量保持足夠休息及調暢情志,如有需要可配合使用藥物改善睡眠質素及減輕痛楚。食療方面可飲用「玫瑰三花茶」,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玫瑰三花茶

材料:玫瑰花10克、茉莉花10克、紅花5克

製法:沸水冲泡10至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行氣活血止痛

備註:紅花性寒涼,而且有活血化瘀功效;孕婦、行經期間婦女,以及患有凝血障礙或服用薄血丸的長者必須慎用,建議在服用前先徵詢中醫意見


護警法案禁起底 引爆法國反警暴示威 傳媒工會斥開綠燈阻記錄警暴 明報專訊

護警法案禁起底 引爆法國反警暴示威 

傳媒工會斥開綠燈阻記錄警暴

明報專訊   30/11/2020



    法國馬克龍政府為保障警員,制定不准隨便發放、分享警察容貌的圖片、影像的具爭議《整體安全法案》,觸發上周六 (11月28日) 全國多地激烈示威,示威者要求撤法、內政部長落台和指摘警察濫權濫暴。巴黎遊行最終演變成警民衝突,警察涉嫌毆打一名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荷賽) 得獎攝記,無國界記者譴責警察濫暴。


    巴黎、里昂、波爾多、里爾、雷恩、斯特拉斯堡等市上周六都有數以千計民眾參與示威。示威者指摘警察令法國人蒙羞、要求制止警暴。圖盧茲有示威橫額寫着「警察處處,公義無蹤」。政府稱,全國約有逾13萬人上街。


有示威者砸店縱火 警水炮驅散


    其中巴黎遊行約4.6萬人,包括記者、新聞系學生、左翼人士、政客等。他們舉紅色工會旗幟或三色國旗,譴責警察暴力,要求新聞自由、要求內政部長辭職等自製標語。下午4時左右,和平遊行至巴士底廣場結束抗議活動。然而數百名黑衣示威者開始有激進行為,部分人推翻路上客貨車,還有人縱火燒餐廳、報攤、電單車和汽車,或砸毁店舖櫥窗。另有人用行人路上的鐵欄等擺路障,向警察防線放煙花、扔石頭。警方動用催淚彈、震撼彈、水炮驅逐示威者。


得獎攝記採訪被毆   無國界記者斥濫暴


    內政部表示37名警察和憲兵在衝突中受傷,拘捕了9人,內政部長達爾馬寧指摘針對警察的暴力行為「不可接受」。


    不過,為法新社和法國知名攝影雜誌 Polka 工作的24歲敘利亞裔自由攝記哈勒比 (Ameer Alhalbi),在報道衝突中遭警棍毆打,前額和鼻樑骨折受傷送院。哈勒比曾奪得2017年荷賽突發新聞組別的獎項。現場記者稱,哈勒比沒有戴頭盔或臂章,但有明確的攝記識認,並且都靠着牆邊工作。無國界記者譴責警察濫暴。



    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屬的共和前進黨為兌現改善國安、打擊犯罪的承諾,最近推新安全法,當中最具爭議的第24條表明,為了損害警員身心而在社交媒體上發放值班警員的圖像、照片,屬刑事。違法者可能會因分享警務人員的照片被判處最高一年徒刑,及罰款4.5萬歐元。該法已於上周獲國民議會通過,將交參議院處理。


    新聞從業員、公民組織等認為新法限制新聞自由、損害公民自由和知情自由,違背立國理念。加上近日有錄影片段揭發警察動用不必要武力對待黑人音樂製作人澤克勒 (Michel Zecler)、移民,更惹人質疑警暴不受監督。傳媒工會表示,這無異於給警察開綠燈,阻止記者和網民記錄警察濫暴濫權行為。


    政府表示立法目的不在阻撓民眾攝錄、舉報警察不當行為。總理卡斯泰上周五 (11月27日) 表示,他將成立獨立委員會「協助重新草擬有關傳播警官圖像的爭議規定」。馬克龍強調尊重新聞和言論自由。


學者:警隊敵視訴求 改革注定失敗


    法國警暴問題存在已久,有專家認為問題源於警隊結構,包括前線警員缺乏支援,種族歧視陋習普遍等。有評論認為,改革警隊重點在於重建警民信任,但若警隊敵視改革訴求,便會令改革失敗告終。


    法國刑事法律與刑事制度社會學研究中心 (CESDIP) 總監德馬亞爾 (Jacques de Maillard) 指出,法國近日的警暴事件均顯明警員執法時保持透明非常重要,而同類事件不斷發生更反映其絕非個別事件,而是警隊在招聘、訓練與管理方面均有結構問題。CESDIP此前研究顯示,警員工作缺乏上級支援與監督,亦多受外界攻訐抨擊,令部分警員心生不滿,甚至選擇按自己方式「執法」。與此同時,招聘程序對警員的執法知識及與人溝通的技巧欠重視,亦無加強種族多元,埋下執勤時衝突頻生,以至加劇種族偏見等的惡果。


招聘未重溝通技巧   未消種族歧視


    德馬亞爾認為,改革法例保障警員的同時亦必須尊重民眾的權利,保持平衡,強調政府的立場對警員的操守具影響力,如當局淡化警員施暴的責任勢令問題惡化,當局必須徹底檢視執法方式,改善警民關係與規限合理使用武力等,免生悲劇。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克萊因菲爾德 (Rachel Kleinfeld) 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指出,良好的警民關係有助警方有效執法,亦可減少警暴,但問題在如何確保警員遵從改革措施。她說,向涉不當行為的警員究責,以及透過外部政治施壓推動改變警隊文化,都是改革成功關鍵,不過警方必須認清改革有助於達成其打擊罪案的目標,一旦警隊視要求改革、尋求公義者為對立者,改革便不可能成功。




29.11.20

上前線燒傷賠了學業 義務急救員無悔 許芳文

上前線燒傷賠了學業   義務急救員無悔 

兼顧工作GPA零分被退學   另覓院校盼當救護員

許芳文 (明報記者)   29/11/2020



    去年11月初的一場反修例衝突中,當時就讀樹仁大學的阿仁 (化名) 在前線當義務急救員期間,意外被催淚彈火舌燒傷背部。經歷皮肉之痛,兼被母親趕離家門,在籌措生活費的壓力下,阿仁一度難以適應離開「溫室」的風浪,無法兼顧工作和學業,又錯過了休學的機會,結果兩個學期積點(GPA)均零分,終被退學,無法重讀。為見證大時代賠上了學業,但他表示無悔,現已再報讀其他院校,盼未來可當上救護員。


    事發時阿仁就讀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一年級,他在銅鑼灣擔任義務急救員期間,背部被催淚彈擊中,造成三分之一面積二級和三級燒傷。住院期間需植皮,其後每月覆診一次,傷勢至今年3月才相對穩定。

阿仁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事發時正值第一學期中期試,出院不久就是終期試,即使事發前上足課堂、做足功課,但沒參與考試,第一學GPA零分。


    阿仁說,當時校方高層曾着他放心養傷,成績方面「遲啲講」,其後另一名高層向他表示,可選擇休學一年或繼續學業。「既然無嘢做,試住讀先,但校方無講過後果」,阿仁說當時不知道「讀唔掂就要退學」。


被母趕出家門   需兼職自力更生


    阿仁受傷後遭政見南轅北轍的母親趕出家門,從此自力承擔生活重擔,包括學校每月住宿費1900元。他先後做3份兼職,包括茶餐廳侍應、醫管局病房助理及電影公司文員,每周工作三四天,月入約三四千元,「覺得每一天都好忙,忙得來又攰,好似好多嘢做」。


    輾轉多月,阿仁在第二學期終期試前才辭職,盼專注學業。回首才發現,他早已錯過了功課、小組報告等,課堂出席率亦不足,第二學期GPA同樣零分。他承認為維持生活開支,「忘記了學校讀書」。在公布成績後,他想跟校方說可否重讀之際,已被要求退學。他7月初接獲校方信件通知,根據《學則》第36條,學年總成績不及格、即總平均GPA在1.0或以下,着令他退學。


DSE成績申重讀不果   感校方「不講情義」


    為展示重讀決心,他先後以中學文憑試(DSE)成績報讀樹仁5個學科,包括輔導及心理學,他稱有教授於面試時曾說,對他來年學業「有信心」。不過,即使他DSE達15分以上都不獲錄取,直言感覺校方「下定決心唔要我」。阿仁慨嘆校方「不講情義」,即使重新報讀一年級亦不獲錄取,「想證明會畀心機嘅時候,都唔畀機會我」,他並未因此放棄,已轉讀其他院校重新開展大學生涯。


    樹仁大學回覆本報稱,校方多次向他提出建議,如有需要可休學,待他認為合適及有充分準備後繼續學業,可對此作出回應及陳述,以便校方考慮,但學生沒回應及陳述。


    阿仁曾向朋友訴說生活壓力導致無法集中學業,但只獲建議「返part time (兼職) 工囉」,無助走出困境。如時間可重來,他說當時應及早求助,「搵人幫手而唔係靠自己頂」。阿仁現已重拾大學一年級生活,找到另一份文職兼職,逐步學習如何平衡工作與學業,盼日後成為救護員。


被問涉政治因素否   樹仁:成績是退學唯一因素


    曾就讀樹仁大學的阿仁去年於反修例運動中擔當義務急救員。被問到要求阿仁退學是否涉及政治因素,樹仁大學否認,強調學業成績是要求該學生退學的唯一因素。


校方稱曾建議休學   對方無回覆


    樹仁發言人表示,去年一名學生於港島區公眾活動中,身體嚴重燒傷。校方多次與該學生討論並提出建議,如有需要可申請休學,待他認為合適及有充分準備後繼續學業,可對此作出回應及陳述,以便校方考慮,但該學生沒作出相關回應及陳述,亦沒有提出休學申請。


    發言人又說,該學生缺席大部分科目考試,註冊處曾多次提醒他補考,但他最終未有應考。根據《學則》第36條規定,學年總成績不及格者,其總平均積點(GPA)在1.0或以下,應予退學。由於該學生的總平均分績點遠遠低於1.0,基於對全體學生公平,校方於7月通知該學生退學事宜,學業成績是要求其退學的唯一因素。發言人強調,在收生及學生事務方面,從來以品格和學業成績為考慮標準,絕無其他考慮因素。


指有提供幫助   免除大部分宿費


    就該學生個人情况及需要,校方在過去一個學年,於學業、心理輔導及生活各方面提供幫助;亦特別安排他入住面積較大、有復康設施的單人宿位。校方在不影響校務運作的情况下,免除及退回該學生上學年大部分宿費。

公眾利益非由屋宇署定義 明報專訊

公眾利益非由屋宇署定義

屋署拒予傳媒大火樓圖則   昨改稱「涉公眾利益」准查閱 

記協批干預採訪獨立   變相審查

明報專訊   29/11/2020


有線新聞記者在月中的油麻地大火翌日到屋宇署樓宇資訊中心查閱涉事大廈圖則,冀調查是否有僭建,記者在申請表用途一欄填寫「新聞」(圖),一周後收到通知拒絕其申請。有線新聞昨報道事件經過。


    油麻地早前發生8死大火,有傳媒以新聞採訪為由向屋宇署申請涉事大廈圖則,署方最初拒絕申請,稱要說明具體報道內容才可審批。報道昨播出後,署方指基於公眾利益會提供有關資料。記協批評署方審查傳媒報道,又質疑大火以外的新聞內容,如署方不認為涉及公眾利益便不批出圖則。


    屋宇署昨發稿稱,處理查閱樓宇圖則的申請時,署方須根據《版權條例》、《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及保密責任的規定考慮。申請人不論其身分,申請查閱圖則時,須符合《建築物條例》的要求,聲明其申請的目的是否屬於建築物條例所述關乎建築物的建造事宜,或用作確定某建築物或有關工程的落成或進行是否符合建築物條例或任何其他成文法則的條文規定,或列明其他目的以便建築事務監督判斷是否符合公眾利益。有關聲明的涵蓋範圍相當廣闊,對一般新聞工作並無造成限制。


報道昨播出   屋署發稿回應

「查圖則聲明無限制一般新聞工作」


    署方續指,若署方知悉傳媒所報道的有關查閱樓宇紀錄的申請,與近日發生的一宗大火有關,基於公眾利益會提供有關資料,並會聯絡有關傳媒跟進申請。


    有線新聞昨報道,記者於大火翌日到屋宇署樓宇資訊中心查閱涉事大廈圖則,調查是否有僭建,記者在申請表用途一欄填寫「新聞」,職員指「新聞報道不是一般申請用途,要交由上頭審批」。一周後記者獲署方通知未能處理申請,署方測量師回覆記者查詢時詢問記者圖則用途,「處理火警的新聞,你想看圖則用來做什麼?達至什麼用途?看看會否有僭建?還是整個圖則原封不動刊登出來?(這些)會影響我們的考慮,我們想知道背後原因」。


    本報1月曾到該中心申請查閱另一建築物圖則,當時亦在申請表用途一欄填寫「新聞」,約一個月後獲署方以電郵通知署方沒有備存有關圖則。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批評,屋宇署要求傳媒提供報道內容才可審批申請,是干預採訪獨立,他又質疑牽涉大火以外的新聞內容,如署方不認為涉及公眾利益便不批出圖則,變相是審查報道內容,記者申請圖則時列明新聞用途,已清晰表明申請牽涉公眾利益,他強調公眾利益非由屋宇署定義。


    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早前回應本報查詢時,曾查閱起火大廈圖則,並發現大廈1樓懷疑自行增建一扇窗,他說自己都是基於圖則提供專業意見,申請時有列明用途,不擔心會違法。另外,「香港01」的報道曾刊登大廈1樓的圖則,指單位露台設計有改動,原本應設有約3呎高的圍欄變成圍封。



申請用途無「新聞」選項


    屋宇署網上系統「百樓圖網」供市民查閱樓宇圖則,市民須申請帳戶,登入後亦要聲明用途,惟選項未有包括新聞用途(見表);聲明要求申請人承諾不會把資料用作其他用途,否則須另外向屋宇署樓宇資訊中心遞交申請表。


改變步姿以逃避監控 魏綺珊

改變步姿以逃避監控

魏綺珊   29/11/2020



    在去年中曾經演過一個舞台劇,劇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由於四周都安裝人面識別的監控鏡頭,人民為了逃避追蹤,外出要戴着面具之餘,還要每次改變自己的走路姿勢,於是演員們就利用身體,擺出各式各樣的古怪姿勢行路。這個情境,上個月,在北京街頭出現。


    十多名穿著反光背心的路人,在行人道上有時彎腰,有時蹲下,擺出各種姿勢,走過這段在北京市中心名叫幸福大街的路段。這是北京藝術家鄧玉峰策劃的一項行爲藝術,他先用相機拍攝幸福大街上全部89台攝影機的位置及鏡頭轉動時問,然後用紅外線測距儀測量距離,透過計算,知道街上每個位置被監控的畫面,包括哪些是死角位,能避開鏡頭,哪裏是無死角位,即前後左右都有鏡頭監控得到。



    鄧玉峰創出一套步法,例如走到某一個鏡頭附近時,要像螃蟹一樣打横走過 ; 又或者贴着牆壁,甚或利用樹葉及廣告牌遮擋自己。然後邀請參加者,利用這種步法在幸福大街上走一次。鄧玉峰表示,當人們長期在高度監控之下,人的內心自然會被扭曲,這項行爲藝術目的要市民關注,無所不在的天網。

 

    根據資料,2018年,全中國有約2億個監控鏡頭,預計到2021年數目會超過5億,全世界的監控鏡頭,有一半都在中國境內。

 

    活在今天的科技世界,大家的私隱及行蹤幾乎無所遁形,單單是智能手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入侵、改變甚至帶領我們的日常生活及習慣,個人私隱如何保護,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不批不判  梁嘉善

不批不判 

梁嘉善   29/11/2020 



    我其中一個政治啟蒙,是會考中史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不久,毛澤東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廣納社會就國家向前走的想法。結果,開放平台、熱烘烘提出意見的,頓時被貶為右派,受盡苦頭。到了文革,莫說是領頭的,即便是對「反動分子」知情不報的,也蒙上包庇縱容之罪責。一九八九年六四,畫面直播着槍聲坦克,領導人卻明言天安門廣場上「沒有發生任何的傷亡」。以上三件事件,加以批判思考,恐難不質疑和批評當時的政權和大權在握的人。 


    今年施政報告演辭兩個多小時,林鄭說年輕人要有國家情懷。愛國,先要知道「國」是如何怎樣,而政權近年卻銳意掩蓋歷史上不光彩的地方。六四事件,牽動近代中國、甚至半個地球的民主化歷程,課本卻隻字不提;當年人民對毛澤東的盲崇,教材字裏行間倒從不陳述這種愚昧。 


    林鄭聲稱通識科被「異化」,當加入時事討論後,學生甚至容易受某一種指導意見影響,「批判性思考」會變成凡事反對云云。然而學習歷史科的本質,正正就是要融會貫通。若不借古鑒今,歷史只會淪為一束束沒有生命的紙卷。「批判性思考」也正正是以獨立的思考能力,判斷哪些意見應被接受、哪些說法屬於偏頗──這也是設立通識科的「初心」,拒絕填鴨式教育,讓學生有多元發展的空間。 


    要求下一代凡事不批不判、每科只需給出標準甚或唯一的答案,顯然是拒絕跟着時代走的一種時光倒流。

漫長抵抗至那天到來 奮鬥半世紀 韓國一步一步爭民主 曾曉玲

通識導賞:漫長抵抗至那天到來 

奮鬥半世紀   韓國一步一步爭民主

曾曉玲   29/11/2020



    追求民主路上,苦忍與抵抗多少黑暗日子,才終見黎明來到?


    自南北韓分裂,韓國(南韓)首任總統李承晚上場,1960年2月28日爆發第一場反政府示威舉行,如果由此開始計時,經歷軍人政權續完又續、光州血腥圍城,人民抵受壓迫與反抗,至1987年才等到總統直選制度落實,足足27年。


    天光了嗎?研究與觀察韓國多年的鍾樂偉在新書《如果那天到來——南韓民主化進程》梳理韓國人這段過去,最末一章「仍在逆權」延伸到今天,他在專訪中說韓國已步入民主2.0,又是另一場漫長奮鬥史,即使常常臨門一腳突然「撻Q」、行前一步又退半步,韓國人仍年復年、日復日汲取教訓向着心中的光明前行。



常臨門「撻Q」進了又退


    書中扼要敘述韓國人由1960至1980年代的民主抗爭,簡短篇幅其實拉出很長的時間線,那從來不是「瞓醒就一天光晒」的變革。1948年在朝鮮半島的南邊,「大韓民國」成立,李承晚成為首任民選總統,以國家安全之名打壓異己、修憲解除連任限制,終在1960年引起大邱高中生群起示威,革命席捲全國,將在位12年的李承晚拉下台。


    但短暫光明只是步往另一個深淵的小路,軍人朴正熙趁着經濟不振、民生問題未息之時冒起,發動政變,頒布《維新憲法》延長任期,成為「萬年總統」,維持宵禁令、封殺媒體,設道德警察,禁止男性留長髮、女性著短裙,原本人民都以為朴正熙一日不死,政權不倒,誰知就在他鎮壓「釜馬起義」(釜山及馬山民眾示威)後數天,中央情報局長金載圭在晚宴上向朴正熙連開兩槍,戲劇性地瓦解了這個18年的專制王國。


全斗煥打壓   等到直選卻欠協調


    這才走到1979年,如果當時韓國人以為甩難,後來便會發現路還很遠。原負責調查總統被殺的將領全斗煥看準時機,又來一場政變。唉點呀,又抗爭囉。1980年全國多地爆發示威,當時首都連場抗議被稱為「漢城之春」。而因電影《逆權司機》廣為港人認識的血洗光州那段歷史,就在同年5月發生。軍人圍城下苦戰,民兵決意戰至最後一人,轟烈之後迎來獨裁者的殘酷清算,直至1987年,鍾樂偉寫民主化成功關鍵,除了因申辦1988年漢城奧運面對國際壓力,以及美國放棄支持全斗煥,學生朴鍾哲被拷問至死,為譴責事件而發起的集會中,另一學生李韓烈被催淚彈擊斃,亦燃起全國怒火引發六月抗爭,終於被全斗煥欽點、通過小圈子間選成為繼位者的盧泰愚發表「6.29宣言」,宣布修憲,由人民直選總統。


    終於等到了!臨門還差一步,1987年總統選舉中,在野的金大中及金泳三沒協調好,一同出戰,結果各獲近三成票的二人,將總統之位送到得票36.6%的盧泰愚手上。許多動人故事,不願站在極權一方的警察、沒有同流合污的驗屍官、暗渡陳倉的獄警、無數不屈的平民,都收在這本書中。看到這個「結局」,不禁讓人想呼一句「有冇搞錯!」咁又等多幾年,才等到金泳三上台建立文人政府。



彈劾朴槿惠是覺醒過程


    欲知後事如何,記者於是問多年來持續觀察韓國發展的作者、中大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他說2017年朴正熙之女朴槿惠被彈劾下台,是韓國自1987年後的重要轉捩點,「這件事是一個覺醒的過程,是韓國人扚起心肝做一些事,如覺得世越號的事要查下去,朴槿惠在任做不到,便不能被原諒,必須做該做的事。從此可感覺到社會返回正軌」。


    從1987至2017年,一跳又30年,中間發生什麼事?鍾樂偉表示,亦有讀者問及在書中着墨不多的這部分,就在這次訪問略述一下,記者繼續聽着韓國人一仆一碌,拍拍膝蓋再前行的故事。


    「很多人都有講,以前年代韓國人很重視如何實現總統直選,1987年取回這個權利,但轉變的階段要到1997年才發生。」後來反對派人物金泳三是怎樣攀上總統之位呢?他將自己領導的統一民主黨,與執政的民主正義黨合併為一黨。「他明白要令政權轉型,盧泰愚、全斗煥也好,或之前的朴正熙,全部甩不到軍人浸除,要告訴人民這是民主政權,不可能由軍人去做總統,要轉型到文人政府,當時最大爭議就是他與保守派合組新政黨參選。如果1987年那次是太過頭巾氣,1992年那次是失了政治倫理,但贏到總統就是贏家,事情可以有變化。」


金大中勝選扭轉政風


    之後就入直路?直至金大中1997年勝選,政權才算由在野派接手,「他正式將舊有政府留下來的問題逐步去清,整個社會有一種吐一口烏氣的感覺,在野派執政扭轉了政風,由出身自過往抗爭的示威者或被捕者執政做部長。他們很多來自公民社會,揸莊後亦着重與公民社會的溝通,金大中在位5年有大量NGO出現,他們的建議獲吸納在政策中」。


    「金大中本身亦是出身光州,以往大部分總統都來自慶尚道,即釜山、大邱那邊的東南部地方,他是第一個來自西南部的總統,所以國家資源重新放在那邊。以往韓國最大問題是,很着重地域主義行先。」而人民之後再選出人權律師盧武鉉,寄託着他們對進步派連任的希望。


《如果那天到來——南韓民主化進程》


民主仍脆弱   保守派等機會


    進入李明博、朴槿惠主政年代,保守派回朝。「當時社會覺得需要重建經濟,李明博以『經濟總統』之名競選」,李曾任現代集團旗下現代建設的CEO,亦做過首爾市長,「但李明博畢竟行事頗為鐵腕,整治清溪川時其實很多做法都由上而下,不太聽民意,如重建沒聽小商戶意見」。他甫上任總統的2008年,就有萬人燭光集會,反對進口美國牛肉,「由一個純粹牛肉風波,到質疑他管治的危機」。李明博後來大力整肅媒體,「他覺得輿論控制不到,認為牛肉風波的原因是一些電視頻道的節目不斷重複講,於是換自己人做CEO、很多節目被針對、記者被調走、撤職、提早退休」。


李明博朴槿惠執掌   民主倒退


    談到同屬保守派的朴槿惠勝選,鍾樂偉重重地「唉」一聲,「我當時身在韓國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感受到那刻好多人想變,因為民主在倒退,大家都見到」,他認為因當時進步派沒有好的人選能給民眾信心。但見過鬼為何不怕黑?為何要投朴正熙女兒一票?「朴正熙在韓國是一個具爭議性的人物,要評價他很難,雖說他有獨裁一面,但對於那一輩韓國人而言,他亦是現代韓國的開國之父,因為他的確令韓國走向工業化、現代化,令整體國民有工作,解決到溫飽問題,令很多國民都覺得沒有他,就沒有韓國今天這麼好的經濟。」父親當年被殺,當朴槿惠踏上選總統之路,保守派叔父都有愛護遺孤之情。


    「要明白韓國社會是怎麼回事,才了解到他們的轉變。」鍾樂偉2013年接受「星期日生活」訪問,題為「花紙下的爛韓流」,韓風吹得正盛之時,他唱反調提醒韓國社會仍藏着很多流弊,其中包括財閥坐大、結構性的官員貪污問題。書中提及1987年2月釜山民主市民協議會舉行遭水刑拷問致死的學生朴鍾哲的國民追悼會上,現任總統文在寅當時亦與盧武鉉同場。盧武鉉最後因與家人捲入連串貪污醜聞而跳崖自盡,鍾樂偉認為朴槿惠下台後,文在寅雖然表現平平,「靠食本」得到民眾支持,但「會汲取教訓,比較聽民意,不會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施政作風」,走到這裏,韓國的民主路是否已穩陣?他說仍是脆弱。「若有一天查到文在寅貪污,便又玩完,人民可能擺到另一邊,在野保守派亦是等一個機會,等你犯錯反咬一口」。


1980年5月光州,軍人毆打示威群眾。隨年月過去,歷史不一定愈來愈穩實,近年有人質疑當年光州民兵是來自北方朝鮮的間諜,便有紀錄片《金君是誰》查證反駁。


慢慢變革   包容保守意見


    但鍾樂偉說,韓國社會有它的個性,「這是我喜歡韓國的原因,不是一push就過」,變革永遠不是突然降臨,而是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如現時國內討論反歧視同性戀法例,會有很多教會、保守派的人出來說要重視家庭,而社會是幾包容這種討論,你問我,我也不覺得要給這樣保守的意見存在於社會,但這就是韓國社會的特性,當你想行前一步,總有人想拖後腿走回頭路」。又如韓國社會歧視女性的文化根深柢固,#MeToo運動興起的同時,也會爆出N號房事件。


    「他們現代性的發展,是compressed modernity。」他解釋,「韓國由一個原來的封建國家轉型成發達國家,中間不如西歐的工業化模式,是一步步地轉型進步,韓國及其他東亞國家都是後進式,需要以20至30年來完成西方國家的工業化轉型」,經濟達成現代化了,但政治、文明、文化未追趕得上,不過近年他留意到每次面對危機,就成為韓國着手處理老問題的契機,「你看世越號、N號房、新天地教會,都是一步步來清老問題」,「韓國這些年讓我感受到有些事他們行錯了,但會撥亂反正」。近年李明博、朴槿惠相繼因受賄被送進牢獄,保守派現時聲望一蹶不振,支持度只剩一至兩成。


學生朴鍾哲被水刑拷問致死,起初警方謊稱是盤問期間拍枱時,朴心臟麻痹而死,後經記者追查揭出真相,令民憤一發不可收拾。


地域主義造成差異


    甚至在抗爭歷史上,仍見求進的步伐。地域主義令韓國東南與西南形成分裂的兩大陣營,慶尚道、全羅道勢不兩立,「慶尚道從來是權力核心、政治搖籃,比較建制,或以經濟為主軸」,如大邱就是三星發源地;光州所在的全羅道「則是管治者眼中一班反叛、搞叛亂的人,長久以來兩邊互不信任」。「韓國政治版圖劃分好容易,慶尚道、全羅道是兩個陣營;忠清道被視為比較中立,沒什麼立場;江原道近鄉村地方,比較保守;首爾因為是首都,偏向比較進步。在首爾又分南北,北邊草根些,較liberal,南邊來自有錢家族,財閥界的人多些,會維護自己利益,比較保守。」但他提醒,「1960年的抗爭最初是來自大邱,1979年的示威也是釜山大學生行先,80年代尾追求改變是全國共識」,文在寅亦嘗試拉近兩邊,「他亦很重視民主運動是全國性的」。不過鍾樂偉沒太樂觀,「雖然近年多講大和解與團結,骨子裏仍有差異,要很長時間才甩到」。


    鍾樂偉形容,韓國人「好韌」,在社會進步之路上,「不是如直線一直向前走。有時會返轉頭,來來往往」,「今日行一步,明日可能又退半步」,但沒放棄向前。前總統金大中的一句話印在新書封底:「讓我們成為行動的良心、覺醒的市民。只有這樣才能贏,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處於危機的民主主義。這條路不一定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行動就可以了。」從昔日說到今天,這句話更具深意。

27.11.20

拿揑分寸 不卑不亢 不慍不火 中層運用權力 加強軟技能 何靜瑩

中層管理 : 

拿揑分寸   不卑不亢   不慍不火 

中層運用權力   加強軟技能

何靜瑩   27/11/2020


    任何一個最高領導人深知中層管理人員是執行力的關鍵因素,無論董事會或CEO理念有多崇高、策略有多準繩,如果中層經理因各種原因不賣力推動和執行,結果是帶着理想入棺材。


    眼見許多機構投資在中流砥柱的中層人員,的確乏善足陳,無論是在職訓練還是外聘培訓,頂多投資在較出眾的小部分中層,其餘的大多是隨着階級高低而決定培訓費用。普遍是每年聘請一個大路一點、價錢相宜的講員,說一些不痛不癢、「阿媽是女人」的題目,心理上和形象上交貨便算了,質素如何、效果如何、適切度如何,高層卻不大理會。


    平日沒有用心培訓中層,茶餘飯後卻抱怨中層不濟無能,或青黃不接,或添煩添亂,究竟是誰之過?


誰是中層?


    籠統來說,在大機構裏,CEO對下兩級至部門主管屬於中層經理;在中小型機構,CEO對下一級至管理少至一人都可算是中層。有些中層亦可不用管理下屬,而是牽涉中高層事務,擁有資深專業知識,協調跨部門工作等。


    中層管理者除了要鞏固專業技能、硬技術之外,最大挑戰是培養各式各樣的軟技能,尤其是人事管理,當中牽涉須長年累月培養出來的判斷力、拿揑分寸、優先考量、危機意識、權力運用、管理而非逃避風險和衝突。


    最困難的是學習兩難之間的判斷——不一定是50:50的平衡,也不能凡事中間落墨,而是因應處境(context)而作出不同的分析和行動。機構提升中層經理的質素,就是不斷幫助他們衝破一些關鍵的二維思想:穩定vs.挑戰常規、企業紀律vs.靈活、規律vs.創新、技術vs.人事管理,對上司不卑不亢,對下屬、對外不慍不火。


    以上這些內在修為及審時度勢能力,都是軟技能,需要直屬上司或CEO的日常指導,有時也要聘請外界作有系統的培訓。最有效是透過「案例分析」來培訓中層,尤其是抓着正在發生或剛結束的事情作為例子,作實在具體的日常指導,讓中層馬上做反思。


上司適時介入助劃界線


    有一間跨國企業找我分批培訓過千名中層經理,由於牽涉相當大的全球協調安排,公司委派了超過5名中層經理處理這個課程。我們的事前準備已花上兩三個月,舉行了5次會議,還有兩輪給高層主管trial run。我認為已準備就緒,但當中3名中層經理還要提出會面,再一次要求把我的25頁PowerPoint slides(投影片)次序調動。


    我一直欣賞他們的嚴謹態度,不過他們已走火入魔和管多了,而且舉棋不定遲遲不敢啟動課程。我回覆說不同意建議,也認為不用再開會,是時候來個closure。我把電郵抄送給他們的上司,幸好上司見狀立刻採取干預行動,回覆說應該輪到他們前來參觀我的公司,意思就是再開一次會議。


    坐下來,我坦白說:「在這個過程裏,你們把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投影片表達方法加在我身上,於是這裏放了卡通人物,那兒加上一幅插畫,本來15頁變成25頁。開始時我尊重你們認識學員,認為修改一下無傷大雅,怎料你們愈加愈多,每張slide的空白位置都不可容忍,變得花斑斑、too busy!你們認為這樣吸引聽眾,卻其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令人追求視覺上的滿足而不是用心用頭腦思考我的主要信息。上次你們給我看marketing部門的100頁簡報,兩秒換一個超漂亮照片(但都沒有版權),到最後你記得他的信息嗎?」


    然後,我解釋只有負責人才知道整套培訓的思路,他們不應沒完沒了地要求投影片的次序排列,這是導師的範疇和決定。


    他們的上司願意介入,幫助下屬劃界線,拿揑自己的位分,我們總算能向前邁進。上司如果認為是小事一樁而不在乎、不介入,我又為了客戶要求而不斷讓步,幾名中層經理便喪失了學習判斷和拿揑分寸的好機會。



對內權力運用


    中層經理須學習運用權力。很多人要不就是不敢向下屬行使權力(如坦率給予建設性反饋),要不就是過分倚仗權力,有風駛盡𢃇,對外人也有可能用得過少或過多。作為上司需要「收風」,例如在抄送的電郵中觀察有無異樣,倘若下屬間出現人事關係便應教導中層如何處理。


    很多上司不敢觸碰副手運用權力不宜的問題,更不用說直接坦率的拿出來討論。對於不敢行使權力的中層,上司可以示範如何做,之後便可退到幕後給予指引和策略,要求中層經理直接面對其下屬,但會跟進中層是否如實執行,確保中層沒有迴避人事管理和衝突處理。


    對於過分用權的中層,我聽過不少上司就算知道副手一次又一次地失常或亂罵同事,甚至有同事因而患上抑鬱症,上司寧願用10倍時間逐個約談和慰問一番,也不敢運用自己的權力向副手作指導和約束的工作。


對外權力運用


    中層經理另一種常態,是對上司的權力崇拜,進而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外人也同樣「敬畏」其老闆。


    某公司中層經理找我,邀請我給一眾合伙人有關領導力的演講,說董事會有一名成員曾上過我的課程,提出要學習衝突管理和栽培新人。我解釋我的一套領導學涵蓋範圍不只是新人培訓,而是各級管理人的領導問題。很奇怪,她拒絕進入話題,生硬地搬字過紙,技術性地要我服從和配合,一再強調董事會這樣、董事會那樣,儼如搬董事會名義出來便會增強她的權威,外界人事都是vendors,渴望賺他們錢,為何還不就範?


    我有氣沒氣說,我不是隨便授課的,必須直接與相關董事們坐下align彼此的期望,有誠意改變現狀的話,再找我吧。我可想像,她不會如實上報,而許多高層決定便因此卡在這類狐假虎威的中層經理。此公司問題不一定是新人,而是這類中層的執行力。


接班人計劃


    我經常問一些50來歲的創辦人兼董事長,有何接班人計劃。有人說自己還年輕,不用過早計劃;有人說子女沒興趣繼承生意,到退休時便會賣盤,後來女兒願意接班,遂臨急抱佛腳地栽培之。我再問,為何接班人計劃局限於培訓一名繼任人,而不是與繼任人一起接班的一個團隊,他便答不上話來。


    說穿了,很多老闆認為員工做好自己本分就夠了,也沒有通過培訓而提升他們成為接班團隊的概念,更沒想過接班團隊需要5至10年的孕育期。可以說,不只是一個接班團隊,而是來自各層級的幾個「梯隊」,逐個梯隊去裝備將來接班的事宜。


    中層經理的培訓也可以歸入一部分的接班人計劃,而不是技術性地把員工放在不同位置,有職位空缺時才考慮晉升,到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理想人選,然後埋怨斷層、青黃不接。


    人才不是就手得來,而是要長期培養的。


26.11.20

海員悲歌——疫情下的海上人道災難 徐婉珊

世紀.疫下孤島:

海員悲歌——疫情下的海上人道災難

徐婉珊 (主力寫海運和財經報道的獨立記者)     26/11/2020



    有一群人,大部分人平時不會想起他們,也不會接觸到他們,但是八成以上的國際貨物──包括:食品、日用品、醫療器材等──也是靠他們運送。如果說沒有海員便沒有國際貿易也不為過。


    「他原定6月回來的。下一個換班的機會要到9月了。」亞歷 (化名) 的未婚妻在社交網站上公布婚禮延期的消息。


    亞歷來自英國,在一艘液態人然氣船上甲板二副 (屬高級船員,除當值航行外,還需管理事務和指導海員) ,今年2月在埃及上船,工作合約爲期4個月,原定6月回國、8月與女友共諧連理,可惜多國封城封港的抗疫措施,令他錯失數次换班機會。


    「過去7個月中,我們到過美國、歐洲、東亞,停靠多個不同港日也找不到换班的機會。我們的船9月中離開南美洲秘魯,横渡太平洋到達韓國。秘魯不容許船員換班,我們唯有寄望韓國。後來發現原來我們準備停靠的韓國港口也不允許換班。但是我們知道很多船在韓國麗水對出海面的錨地停泊並成功換班 (同一國家的不同港口可以規則各異) ,這方法看來可行。可是走到半路,我們才發現韓國對所有入境換班的船員添加了新的簽證要求,接替我們的船員要花1至3星期才能辦妥簽證,屆時我們的船已經到達,一定趕不及、因爲韓國政府規定接班船員要比船早一周到埗檢和隔離。我們唯有找尋下一個機會。日本對船員換班的限制較寬鬆,我們決定到日本對出海面的錨地一試。常地的規矩是 : 要靠泊錨地換班,該錨地須在船的航行路線上, 即是船不可特意偏離航線靠泊後再折返。我們於是策略性地計劃下一程航線,但這個計劃必須得到船東、租用這艘船的公司和相關岸上管理人員批准,過程中免不了各式延遲及等待期間的焦慮。」亞歷説。


    終於,亞歷在10月一一即約滿後第4個月一一與同船的船副 (高級船員) 在日本下班。


「在下個港口上岸」  成黑色笑話


   「疫情蔓延之初,我們所知不多,只知道我們在海上的時間應該會稍為延長,還以為情况不會太壞。不過隨着一次又一次換班失敗,『在下一個港口上岸』成了同伴間的一個黑色笑話,而每一次取消原定的換班計劃又令大家的士氣再低落一些。我們不時互相打趣說:『一定能回家的……只是不知何時罷了。』我們當中很多人已經不敢再相信所謂的換班計劃,大家的想法是:『除非它真的實行,不然還是不抱期望為上。』我們也不知如何跟家人解釋,因為根本不知道何時能上岸,可能是數周,可能是數月,無人知。」亞歷回家後憶述。


    「那段等待上岸的時間,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進入了『自動導航』模式,即是在日常工作中沒有太多思考、提不起勁。我們在網上讀到岸上各種封城措施和統計數字的新聞,自身卻被隔離在一個孤立的氣泡中,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像在看電視劇。


    船上的氣氛大致就是『我們受夠了,只想回家』,很難找到執勤的動力。工作不能停止,只是沒勁。我們也擔心肉體及精神上的疲勞,令大家專注力減弱會引發事故或意外。幸好這種情况沒有發生。我們聽過太多因為船員疲勞導致意外的事件。」他說。


    跟亞歷一起上岸的兩位船副已經在船上達11個月,其他大部分船員滯留船上的時間也比亞歷長,有兩人更已經在船上快一年。


    「我非常幸運,回國後可以立即回家,我的非律賓同事回到家鄉後,還要在酒店或政府指定地隔離一段時間才可以與親人團聚。」亞歷説。


海上岸上   同樣煎熬


    亞歷提到在岸上等待接班的海員同樣面對困境。


    接替他們的船員部分來自菲律賓,他們要在菲律賓的酒店隔離一段時間 (一般是兩周) ,才可以啓程飛往接班港口。但是因爲多次換班延期,他們當中有些已經在酒店隔離超過兩個月,而這段等待的時間是不支薪的。他們在疫情中離開家人、獨自等待,而家人卻不能收到預期的經濟支援。


    全球約有150萬海員,當中超過九成是自由身工作者,他們一般與船公司簽4個月、6個月或9個月的合約 (高階海員的合約期一般較短),完成後回家,直至下一個合約開始。


    國際海事組織 (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簡稱 IMO ) 估計現時約有40萬名約滿海員滯留船上。


    「我知道有海員因爲未能換班錯過了自己的婚禮、小孩出生、至親的葬禮和看醫生的機會。我也聽過海員在船上爲受傷的同事縫針、自行拔出爛牙的真實故事。」海運界人道組織crew Assist發言人莊納信 · 鍾斯( JonathanJones ) 說。


    據一位本地散貨輪船東所講,他在疫情期間的確經歷過有國家和港口不允許生病的船員上岸求醫。


    一般海員合約最長9個月。海事勞工公約 ( 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2006 ) 」允許延長合約至 11 個月 ,而在因 「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而不能履行合約的特殊情况下,海員合約最多可以延長至14 個月。


    據鍾斯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有海員已經被困海上長達18個月。


    海員一般每天工作10至12小時 (公約規定海員每天不得工作多於14小時) ,部分船員可以在周末休息半天,但在船上的日子基本上是没有休假的。


     「疲勞和士氣低落容易導致意外。海員不能長期逾期工作,這樣既不安全,亦不可持續。」鍾斯説。


疫下換班困難的原因


    根據在香港管理30多艘貨船的船舶管理公司 Tamer Ship Managernent 董事總經理 Martin Peter Henry 所説,導致換班困難的原因有數個 : 飛機航班不穩定、多個港口禁止船員換班、各國在疫情下不時變更出人境要求,還有領事館及入境人員在家辦公,令申請簽證時期延長。


    疫情下,很多飛機航線取消,航空公司亦會因各種原因臨時取消航班。加上各國的檢疫要求,令計劃好的換班無法執行。有時船員要轉飛數地才可到達換班港囗,而到達之時,船已經因爲趕貨期或其他原因離開了。


    「我們有一個中國籍船員在澳洲下船後,先從珀斯飛往迪拜,再轉飛到巴黎,最後從巴黎飛回上海,全程用了兩日半,不但辛苦,也非常昂貴。又有一次,我們的菲律賓籍船員在越南下船,因爲飛機班不斷取消,他們最終在越南的酒店房間困了62天。」Henry 説。



    「如果只有數個政府明白並願意允許船員換班,但其他大部分政府卻説 : 『不得在我家門ㄇ換班,這會增加風險。』那所有海員只能到少數特定位置換班,令那些地區的系統不堪負荷。」 香港船東會主席 Bjorn Hojgaard 説。Hojgaard 同時也是世界最大船舶管理公司 (以所管理的船舶數量計算) Anglo—Eastern Univan Group 的行政總裁,旗下共有 1 萬6000名海員。


    Hojgaard 提到一些國家抱有以鄰爲壑的心態 :「我理解船員要換班,但是不允許在我這兒換,你們可以到鄰國去換。」


    也有一些地方允許船員換班,但附帶條件令人卻步。以澳洲的黑德蘭港 ( Port Hedland ) 爲例,船員必須包機從珀斯飛到黑德蘭,不得乘坐一般客機或陸上交通工具。包機的費用非常昂貴,除非有大量船員在那兒換班,否則船東很難負擔。而澳洲也是其中一個對船員在船上工作超過 14個月的規定執行最嚴格的地方。澳洲海事安全局 (Australian Maritime Safety Authority ) 自7月以來,已經因爲海員在船上工作超過14個月的原因,扣留了最少 3艘貨輪。


    目前,亞洲數個海事中心則容許船員有限度地換班。以香港爲例,在港上落貨的船可以換班,其餘因入油、維修等停泊香港的船則不能。至於新加坡則讓新加坡籍船隻優先換班。中國暫時只讓中國籍船員換班,有海事媒體於10月中引述消息指中國將開放10個指定港囗讓外籍船員換班,但詳細規則於截稿日仍未公告。


機師是關鍵職業,海員呢?


    海運界流傳一句話:「如果海運終止,地球上有一半人會餓死,另一半人則凍死。」聽起來有點誇張,因為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海運對全球供應鏈有多重要。


    「我們身處香港、紐約、倫敦,不論在家或在辦公室,按一按鈕電燈便亮着、冷暖氣送出;身上的襯衣、盆中的食物、醫院裏的儀器、發電廠內的原材料等等,超過八成經海路運送。說到船員換班之難,大家可能會看着大海,想像究竟有多少人被困。但現實是每次你去超市、逛商場、用電、吃藥或進醫院,所買所用都是由船員運送。」Hojgaard說。


    現時並無一個全球認可的關鍵職業(key workers)名單,很多國家並未將船員納入為關鍵職業,在多國實施封城措施之下,船員根本無法進出境,更遑論換班。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9月曾表示,船員換班的困局正演變為緊急的人道主義災難、安全和經濟危機,並敦促各地政府將海員列為「關鍵職業人員」(很多國家對關鍵職業人員如飛機機組人員等,予以較寬鬆的檢疫要求,例如豁免入境後14天強制隔離),放寬對他們的進出境要求,以便利船員安全換班。


錢是最末的考慮


    「我們有一次花了20萬美元讓5名船員換班。那是最昂貴的一次,但錢已經是我們最末的考慮。」Hojgaard說。


    在海運界,船員換班的費用一般由船東支付。疫情期間,許多船東不惜付高價包機接送船員,或安排船偏離貨運航線停靠容許換班的港口。


    自4月以來,Hojgaard 的公司完成了約2萬6000次換班 (包括讓1萬3000名船員落班,和讓同樣數目的船員接班)。Hojgaard 估計他們管理的600多艘船舶一年要多花3000萬美元在換班上,即平均每艘船多花5萬美元。


    「這在現時的業界來說已經算是相宜的了。部分換班不需要額外費用,部分則非常昂貴,特别是當船要偏離貨運路線時。」Hojgaard 説。


    安排船偏離貨運路線除了要得到貨主同意及知會保險公司」其間所有費用如燃料及保險費得由船東支付,而且偏離路線的日子貨主不會支付船租。根據11月波羅的海小靈便型乾散貨船指數 ( Baltic Handysize Spot Index ) 一艘標準靈便型 ( 3 萬 8000載重噸) 散貨輪一天的租金約爲1 萬美元。


    一位經營油輪業務的船東亦提到,他在過去半年的船員換班費用是疫情爆發前的兩倍。


比電影更荒謬的情節


     各國的封城措施除了令船員換班困難,也造成很多聽起來滑稽,細想之下卻可悲的局面。


    今年2月,疫情剛開始時,Anglo Eastern 管理的一艘船的輔助引擎故障,承包商派兩名印度籍的技工上船維修。二人在10天內完成工作,但是船停泊在中東,當地封城措施嚴密,二人無法下船。船遂按原定的貨運路線航行到馬來西亞,當時馬來西亞還未允許船員換班 (後來改了規定,船在海上隔離14天後可以換班,但該船的貨運路線未能配合 ) 。之後,船停靠中國,而中國只允許中國籍船員換班,那船甚至進人了中國的乾船塢進行5年一度的檢查維修,在乾船塢停留了整整 1 個月,二人仍然不准下船。隨後,船到了韓國,該國只允許船員換班,他俪是技術人員,不是船員,所以不能下船。接着,船停靠日本,要在日本換班,船在過去14天內不能停靠任何港口。因爲每天的船租不菲,而且即使改變路線在海上停留,最後也未必能換班,所以他們没有在日本下船。


    二人隨船到訪馬西亞、中國、韓國、日本四地的港口不下10次也没法下船。


    最後,新加坡放寬了一些規定,管理人員決定讓船在當地入油以換班。二人帶着10天工作的行李,最終在船上待了7個月,9月才在新加坡下班,而他們甚至不是海員。



海運小知識 : 

(資料由Crew Assist提供)


問 : 為何不以空運代替海運?

答 : 一來太貴,二來貨物的體積可以很驚人。以大豆為例,運載大豆的散貨輪體積堪比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一期。你可以想像 : 原材料、鋼鐵、汽車、家庭電器、發電用的煤和天然氣等,都不是飛機適合運送的貨種。


問 : 貨船不可以一日無人看管是眞的嗎?

答 : 是真的,即使船停泊在港囗,仍然需要有人照顧其引擎和其他部分,這是為了船本身與鄰近海域及港囗的安全。每個國家對領有其國籍的船舶均設最低船配 (船上人手) 規則,按船型和大小設定。如果你上香港海事處的網站,也可以找到有關最低船配的規定。




25.11.20

歌舞群組近一成非港人 衛署未交代何時何地來 明報記者

歌舞群組近一成非港人   衛署未交代何時何地來

明報記者   25/11/2020



    歌舞群組昨增54宗,至187人確診,病發高峰期集中本月19至22日,佔有病徵患者66%;群組內有9%並非港人,衛生署沒透露他們何時從何地來港。同時,群組至少16人住旺角,包括6名居於利民大廈患者,與利民大廈相隔一條街的建興大廈,有確診者稱曾到該處召妓。醫生梁子超相信群組未見頂,陸續會有繼發個案出現。


    歌舞群組涉87男100女,年齡介乎20至88歲。當中52名患者無病徵,佔群組28%,一人病發日期待確定。患者病發日期介乎11月2至23日,當中19至22日暫屬病發高峰,合共89人於該時段病發,在134名有病徵患者中佔66%,最多有28人在20日病發。


醫生料未見頂:已不知傳了多少代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以潛伏期中位數5天計算,已不知該病毒在群組傳播了多少代,他認為群組爆發高峰未到,相信會陸續有密切接觸者確診。他說難單靠檢測堵截傳播,市民要避免出席社交活動,避免病毒輻射式擴散。


群組最多人住旺角   利民大廈重災


    以居住地區分佈分析,歌舞群組最多人住旺角,共有16名患者;其次是半山及銅鑼灣,分別有11人及10人。旺角通菜街利民大廈為重災區,該廈至少7人感染,包括屬歌舞群組的6人,另一人是源頭不明的家庭主婦。


一確診男稱曾赴建興大廈召妓


    日前確診的34歲非港人男子,本月7日經內地來港,居住利民大廈,其同住有3名密切接觸者,當中有人已確診。歌舞群組共有17名非港人患者,佔整體9%,對於非港人患者何時從何地來港、有否豁免檢疫者,衛生署截稿前沒回應。利民大廈的歌舞群組確診者是否曾到訪歌舞場所,衛生署亦未回覆。


    與利民大廈相隔亞皆老街的建興大廈亦有確診者到訪。據了解,日前確診的35歲男 (個案5631) 向衛生署自稱曾到上址召妓。



5日13主婦確診   歌舞群組再增54人 個案連升7日 

醫生:社區傳播源廣   無高風險活動亦危


    本港新增的新冠病毒確診連續第7日呈升勢,昨達80宗,是8月8日以來最高紀錄,當中54人屬歌舞群組,令群組再擴大至187人。同日另有10宗源頭不明個案,4人是家庭主婦。本港過去5日有13名遍及港九新界的主婦確診,有醫生表示主婦多去人多聚集的街市、商場,亦會透過朋友圈傳播病毒,促政府讓大部分學生和在職者留家,免疫情迅速蔓延。


    本港昨增80宗確診,累計至5781宗確診個案和1宗疑似個案。昨新增個案包括40男和40女,介乎兩個月大至88歲,32人來自4個社區檢測中心。11宗輸入個案分別從烏克蘭、土耳其、巴基斯坦、俄羅斯、尼泊爾、英國和菲律賓抵港,包括兩機組人員、1名船員和1名菲傭。


單日增80宗   逾3個月最多

歌舞確診者曾到沙田北區大會堂


    59宗確診與早前其他個案相關,包括54宗屬歌舞群組,群組至前日有81人來自社區檢測中心,除了已知的21間歌舞場,部分確診者亦曾到沙田大會堂、上水的北區大會堂及大圍隆亨社區中心跳舞。群組亦繼續「入侵」醫院和社區服務,包括仁安醫院出現第二名員工確診,其他共用休息室者須檢疫,另有一名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新翠少年中心託管導師確診。


    此外,灣仔食肆星月居亦有員工確診,與早前一名確診者相關,本報致電被轉至留言信箱,稱該食肆因「小小突發事件」需停業至12月5日。


    昨亦有10宗源頭不明本地個案,包括經食環署食肆檢測計劃找到的大圍海港燒鵝海鮮酒樓樓面,還有保安人員、機場外判工和外傭等;另有4人為家庭主婦,住在大圍世界花園6座、屯門良景邨良萃樓和石硤尾大坑西新邨民安樓等。翻查資料,11月20至24日5日內最少13名主婦確診,9人60多歲,地址分佈港九新界,1人屬歌舞群組。


醫生:主婦常去人多地   亦可經朋友圈傳播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向本報表示,很多家庭主婦多去人多聚集的街市和商場,又會帶小孩到不同場所上興趣班,社區活動未必少過在職者,就目前社區傳播源愈來愈廣泛,部分人即使無高風險活動,到人多聚集地方受感染風險亦急增。


    梁子超續說,主婦可能進一步透過朋友圈將病毒傳開,例如參加健身活動與朋友交叉感染,促政府未來兩周要讓大部分學生和在職者留家,為防疫創造良好條件。



陳肇始籲留家   減跨「家庭圈」聚會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昨呼籲,在非常時期要盡量留家,減少不必要外出,減少外出用膳,以及減少與同住家人以外的朋友聚會,即減少跨「家庭圈」聚會。梁子超昨亦在港台《千禧年代》稱,本地個案宗數隔一周升7倍,形容現時形勢危急,疫情非單一地點爆發,確診導師、學員、員工接觸面廣,第二、三代傳播陸續將病毒帶去學校、醫院等高危場所,是「大型網絡式爆發」,猶如森林大火,要盡快截斷「火路」免再滲透社會各階層。他又提醒,最近到過高危地方者可能仍在潛伏期,即使首次檢測陰性,亦應做14日醫學監察。


倘措施兩周內未收緊如第三波   醫生憂短期難控制疫情


    梁子超又批評政府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做得慢,又說如未能在兩周內將社區距離措施收緊至第三波般,短期內控制疫情希望很渺茫。他認為非必要娛樂及體育場所應關閉、全港要盡快停課,政府帶頭推公務員在家工作,商界亦應盡量響應,令大部分市民可盡量留家。

首次聲援維族 教宗新書:可憐的維吾爾人 明報專訊

首次聲援維族   教宗新書:可憐的維吾爾人

明報專訊   25/11/2020



    教宗方濟各在預定12月上市的新書中表示,他時常想到被迫害的族群,像「羅興亞人」和「可憐的維吾爾人」。這是教宗首度公開為主要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發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教宗方濟各所屬耶穌會發行的期刊「美國」(America)周一(23日)披露,教宗於今年12月1日將出版新書《讓我們夢想》(Let Us Dream),由教宗的英文自傳作者伊凡里(Austen Ivereigh)執筆,內容描繪教宗對於「後疫情時代」包括反種族歧視等願景。


    教宗在書中呼籲各界關注被邊緣化的族群,教宗說:「我時常想到那些被壓迫的人們:羅興亞人(Rohingya)、可憐的維吾爾人(poor Uighurs)、雅茲迪教派(Yazidi)信徒。」


    這是教宗首次使用「被壓迫」、「可憐」等詞來形容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大部分居住在中國新疆。


美卿上月訪梵蒂岡曾作批評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月訪問梵蒂岡,在會議上批評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族的做法,他認為續簽教廷主教任命協議,無異於拋棄道德權威。中方一直反對指控,指所謂的集中營只是職業教育和訓練中心 ,作為反恐和去極端化措施,得到新疆各族人民普遍支持。


    中國外交部昨日就教宗在新書中的涉疆言論作出回應,指維吾爾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員,中國政府一貫一視同仁地保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新疆正處於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各族人民在國內享受充分的生存權、發展權,宗教信仰自由亦依法得到保障。


社工阻食環「清牆」脫罪 官斥濫告司法蒙污 明報專訊

社工阻食環「清牆」脫罪   官斥濫告司法蒙污

明報專訊   25/11/2020



    社工呂智恆被指去年11月在粉嶺阻礙一名食環署一級督察清理「連儂牆」文宣,被票控阻礙公職人員罪,昨在粉嶺裁判法院被裁定票控不成立,兼得訟費。裁判官陳炳宙表示,食環署督察當時身穿便服,沒出示委任證,是故意隱瞞公職人員身分,令被告進入圈套。他又批評控方依賴隱藏身分的證人起訴被告,做法有違公義,「濫用司法程序,令司法蒙上污點」。


律政司:嚴按檢控守則行事


    呂智恆(38歲)原被票控去年11月23日在粉嶺港鐵站的天橋上,阻礙食環署一級督察麥慶安執行公務。對於陳官的裁決,食環署表示會研究判辭,以適當跟進。律政司則稱,會檢視裁判官的判決理據和主控官報告,然後決定是否要跟進,又重申檢控人員均嚴格按照法律和《檢控守則》下的指引謹慎行事,並以獨立、專業、公平公正的態度嚴格依法處理相關檢控工作。


事主不出事委任證瞞身分   官稱設圈套不可信


    陳官裁決表示,事主麥慶安作供時聲稱已當時交代身分及行動詳情,但片段顯示被告多次追問麥的身分,麥拒絕作答,只回應自己姓麥,又一直走來走去迴避被告,直言事主作供不可信。


    陳官稱,麥慶安當時身穿便服,必須表明身分及出示委任證,但他沒這樣做,顯然是故意隱瞞公職人員身分,誤導被告他只是食環署外判人員。麥慶安供稱他當時有怯意,憂遭人「起底」,陳官認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他有這樣憂慮可以理解,但也不能假冒是外判人員。


斥控方依賴不光彩證據


    陳官表示,被告對事實的誤解,已成為合理的抗辯理由,加上案發時清理行動仍未開始,被告的行為不構成阻礙,裁定他罪脫。


    陳官批評,麥慶安的行為嚴重不恰當,但控方卻依賴其證供,直斥控方「依賴啲咁唔光彩嘅證據將被告定罪,是濫用司法程序,令司法蒙上污點」,強調辯方有權申請永久終止聆訊。


【案件編號:FLS2398/20】


嬰、幼兒飲食指引 鄭志文醫生

嬰、幼兒飲食指引

鄭志文醫生   25/11/2020



    美國政府機構正在編寫健康飲食指引。其中嬰幼兒部分內容,最近在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周年大會發表。重點包括:


1. 母乳有益。

曾飲母乳的嬰幼兒,長大後患哮喘、一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 險減低。飲用時間較長,風險亦較低。


2. 嬰見4個月前,只吃奶,别加人其他食物。

4個月前開始其他食物會增加將來肥胖風險。


3. 一般建議嬰兒6個月才開始加入其他食物。

但研究指4個月開始與6個月開始並無分别。 

  

4. 4個月開始逐步加人蛋和花生,可能減低日後對食物敏感的風險。

 5. 6個月可開始含鋅及鐵質食物。

 

6. 幼兒12至24個月期間,應進食多種營養豐富的動物蛋白質 , 包括肉類、家禽、海産、蛋和奶製品。另外,亦應加人果仁、五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


7. 進食脂肪類,液態油比固體脂肪好。




8. 糙米穀物比精煉白米、麵粉等好 。


9. 避免添加糖 。 

例如含糖飲料、糖果、甜點等。




24.11.20

筷子

認清材質優劣   清潔得法   揀啱一對 大「筷」朵頤




  1. 不同材質的筷子,各有獨特之處,認清各款特性或優劣,才可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一雙好筷。竹、木、塑膠、不鏽鋼,選擇時都有要注意的地方。
  2. 選擇木或竹製筷子時,建議先觀察其密度,密度愈高,受細菌和黴菌污染的風險就愈低。但密度較高的木材,通常樹齡都較老,比如說烏木、酸枝等,意味價錢也較高。不少密度較低的木筷竹筷,表面都會加上塗層,主要用作防菌,亦有裝飾作用,尤以日本生產的筷子最為普遍。品質優良的筷子會以食用漆為塗層,理論上可以放心。但也有人憂慮,一旦塗層被刮掉,木材便有被細菌和黴菌污染的風險。只要小心清洗和保存,筷子的塗層不容易刮甩。
  3. 木或竹筷子要定期更換才是安全重點。事關它們的缺點是容易黏附細菌、湯汁,用久易變形變黃,也有發霉風險。筷子一旦發霉,即使用清潔劑把細菌或黴菌殺死,筷子本身的內部結構或早已經被黴菌分解和改變,有可能釋出有毒物質。如發現筷子有霉菌,應該立即更換。
  4. 至於多久才更換新筷子?無塗層的木或竹筷子,一般半年到一年便要更換;而有塗層的筷子,由於一般質量可能較差,建議3個月到半年便更換。
  5. 選購塑膠筷子,由於很難從外表判斷其成分,一般建議選擇有信譽的廠商,不要購買雜嘜或過於廉價的膠筷。另外,避免使用膠筷吃較高溫食品,比如火鍋、鐵板麵等,皆因高溫下有釋放有毒物質的風險。
  6. 而說到不鏽鋼筷子,材質一般使用耐酸鹼的304或316編號不鏽鋼,當中304不鏽鋼含約18%鉻(Cr)、8%至10%鎳(Ni),而316添加更多成分的鎳,也加入了金屬鉬(Mo),抗腐蝕能力更高,但價錢也稍微高一點。Yuki補充,由於不鏽鋼材質較為光滑,因而筷子上常見防滑坑紋的設計,用以增加筷子與食物之間的阻力,較容易夾起餸菜。但這些坑紋也很容易卡住食物殘渣、油脂,滋生細菌,清潔時應多花時間,但切勿使用鋼絲刷,因它會製造微小刮痕,有可能成為細菌滋生的溫牀。
  7. 筷子除了要識揀,清洗都有學問。筷子使用後宜盡快清潔,不要閒置太久;尤其切忌一直浸泡在湯汁之中,導致湯汁污垢更易滲入筷子內部。
  8. 先用熱水稍微把黏附在筷子上的食物殘渣冲走,再用沾了洗潔精的洗碗海綿逐對擦拭。但要留意,不要將一堆筷子束起擦洗,以免造成表面磨損。


筷子材質睇真啲


˙木:輕身耐高溫

木筷子屬日常慣用材質,木筷勝在輕身、耐高溫。市面木筷的價錢差距甚大,例如較便宜的雞翅木、檜木,最便宜每對約一兩元也有交易;但較為名貴的木材,如黃花木、烏木等,每對可上百甚至近千元。

選擇貼士:材質密度愈高,受細菌黴菌污染的風險愈低。


˙竹:耐用不易發霉

竹材與木材特點甚為相近,坊間部分竹筷經過「碳化」處理,一般較為深色,相對更耐用。網上資料顯示,碳化即是以高溫把竹裏的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無機物,因而不容易發霉。由於竹生長速度一般較木快,所以價錢也通常比木筷便宜。

選擇貼士:材質密度愈高,受細菌黴菌污染的風險愈低。


˙塑膠:遇高溫或放毒

市面上的塑膠筷子大部分都是使用一種混合膠:美耐皿/密胺(三聚氰胺-甲醛樹脂,melamine resin)作為原材料。如果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調配比例恰當,對人體不會有害;但若調配比例不當或攙入其他塑料,在高溫環境下有釋放毒素的風險。而塑膠筷子通常較便宜,表面光滑,清洗容易。

選擇貼士:選擇有信譽廠商,勿購買廉價雜牌。



˙牛骨:食咖喱易染色

網上資料顯示,牛骨筷子大都是以氂牛骨為材質,有直接使用骨頭打磨,也有使用骨頭粉末壓製加工而成。骨筷子一般呈現象牙色,在食用較為濃稠或深色的食物如咖喱時,會有被染色的風險。

選擇貼士:質量較好的牛骨筷子密度較高,摸起來比較光滑,呈現象牙色;質量較差的則會偏黃、摸起來表面粗糙。


˙不鏽鋼:耐腐蝕不發霉

不鏽鋼筷子表面光滑,不像木、竹筷子般有發霉風險,也有良好的耐腐蝕能力,是不少追求耐用、方便用家的選擇。相對其他材質,不鏽鋼筷子導熱能力較強,處理滾熱食物時宜小心。

選擇貼士:316不鏽鋼抗腐蝕能力更高,價錢也稍貴。


˙合金:輕身碰撞聲清脆

合金(alloy)是指2種以上物質(至少1種是金屬)的混合物,未必有金屬外觀或呈銀色,有很多都是黑色,實際拿上手較輕身,碰撞聲音較清脆。



知多啲:中筷天圓地方   日筷尖頭挑魚骨


    筷子種類繁多,香港人較常接觸到的款式,包括中、日、韓和越南筷子,設計各有特色。


    中式筷子設計多是「天圓地方」,即筷子頭部圓形,尾部方形,標準長度約25厘米。至於日本筷子,特點是頭部較尖,據說是因為日本人愛吃魚類,尖頭筷子較容易挑走魚骨。長度一般較中式筷子略短,還會分男女版本,男生約是23.5厘米,女生是21.5厘米。


韓國筷子扁身為切泡菜?


    韓國筷子一般用金屬製,例如不鏽鋼,多採用扁身設計。為何扁身?坊間流傳說法有二,一是扁身筷子在餐盤上不易滾落,另一說法是扁平形狀在使用時有如「刀鋒」,食泡菜時方便切開。至於越南筷子,特點為整支都是圓柱形設計,筷子尾部通常飾以貝殼,長度與中式筷子相若。

警棍塞口電筒照眼揑下體 兩警認病房襲被捕者 明報專訊

警棍塞口電筒照眼揑下體   兩警認病房襲被捕者

明報專訊   24/11/2020



    去年6月3名時任警員涉在北區醫院獨立病房內襲擊被捕六旬醉酒男子,過程遭閉路電視拍下及公開。其中兩人昨在區域法院承認同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另一人不認罪押後今天開審。根據控方案情,兩名認罪被告曾分別用警棍打、拳擊及手揑事主下體,又涉用警棍塞口、電筒照眼、拔小腿腳毛等方式對待事主,過程歷時23分鐘。其中一人更曾在事主耳邊說出太太及兩名兒子的姓名,稱「我搞埋你老婆」。


控公職行為失當   另一警不認罪


    3名被告依次為歐國偉(26歲)、鄧文謙(25歲)、林易昇(31歲),被控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以及一項屬交替控罪的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前兩人認罪,後者則不認罪受審。據了解,3人現時均已離職。


    控方案情指出,案發前一天晚上事主鍾子華(現年63歲)醉酒襲擊一名途人及一名警長而被捕,被送到北區醫院。案發當天即去年6月26日,歐國偉為北區醫院警崗當值警員,鄧文謙負責看守事主,林易昇負責調查事主案件。當日凌晨2時許,事主因踢到歐的嘴角,遭醫護人員由觀察病房送進只能單能容納一張病牀的紊亂病人休息室「7A」。


    房內閉路電視拍下,3名被告進房襲擊被告,歷時約23分鐘。其中包括歐及鄧分別涉多次用手拍打事主臉部;用警棍打、拳擊及手揑事主下體、用警棍塞事主的口、用警棍戳及抽插事主的臀部及陰莖約6秒、強行睜開事主眼睛用電筒照射約6秒、手拔事主小腿腳毛約10次、拳打事主腹部,以及扯去事主的短褲及內褲等。林則在事發開端時在房內逗留約3分鐘,其間在近距離位置面向事主,並有用右手拍打事主的右臉頰兩次。



一人稱「搞埋你老婆」   被告受驚自殘


    另外其中一人曾在7A房中在事主耳邊說出事主妻子及兩兒子的姓名,跟他說「我搞埋你老婆」,另有其他警員於離開房間前向事主說「我轉頭返嚟再炮製你」,令事主受驚過度欲輕生,一度頭撞病牀架自殘。事主在同日早上及翌日下午獲院方檢查,發現比起入院時,多了左邊胸壁下方瘀傷、右手指間關節活動能力轉差等傷勢,之後確診適應障礙症。


【案件編號:DCCC20/20】


救人者:梓樂雙手放腰手肘貼地 感覺「想起身」 明報記者

救人者:梓樂雙手放腰手肘貼地   感覺「想起身」

明報記者   24/11/2020



    終年22歲科大生周梓樂死因研訊踏入第6天,死因庭昨傳召向家屬提供新資料的市民出庭。該市民稱去年11月4日凌晨1時03分在尚德停車場A發現一名男傷者,傷者雙手在腰間,手肘坐地,感覺似「曾經想起身」。證人又稱一批防暴警經過傷者位置時呼喝自己「咩事喺度」,該市民大叫「救人先」,同場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沒說話。此描述與警方證人早前稱消防員向警表示「人手足夠」有出入。


    市民證人蒙偉傑憶述,去年11月4日凌晨零時55分,將軍澳唐明街唐俊街交界有催淚彈,他與一名中年男子在富康花園連接尚德停車場A的行人天橋上休息,其間一少年在停車場內向他迎面跑來,邊跑邊叫「救命,要first aid,有大鑊嘢」。其後他朝少年跑來的方向走到停車場二樓外圍行人路,在1時03分見到一名男傷者倒地。蒙起初稱自己比消防員早到,其後看閉路電視,同意他到場時已有兩三名消防員正商討如何處理傷者。在親屬席的周梓樂母親聽到證人描述遇到傷者一刻起不停拭淚。


料最早到場消防原非處理傷者   無醫療裝備


    蒙偉傑在庭上形容當時所見傷者姿勢,「(他的頭)向(廣明苑)籃球場方向」,「微屈膝」,雙手「放在腰間位」,手肘坐地,「給我感覺他曾經想起身」,又認為「佢(傷者)腳(一度)微微想撐起」。蒙表示到場後沒聽過傷者發出任何聲音。其後,蒙因「想記錄佢跌下來的狀態」,由1時07分起先後拍下5張照片及兩條影片。


    蒙偉傑認為最早到場的消防員應本來不是處理傷者,因為他們身上無醫療裝備,僅得手術手套。至1時09分,他應消防員要求到停車場近尚德商場位置,帶領另一批支援消防員到傷者位置。


指防暴態度兇狠  呼喝「咩事係度」


    蒙表示,約1時15至17分,約20多個身穿防暴裝備的警察經過傷者位置,數名防暴警衝前,將頭伸過行人路及停車場車位之間的矮牆,「態度有點兇狠」,指着蒙及其同行中年人呼喝「咩事喺度?」蒙對防暴警呼喝「救人先」。至於處理傷者的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蒙則「唔覺佢哋有出聲」。不久後一兩名防暴警拍前方同袍膊頭說要撤退,整批防暴警逗留幾十秒後離開。


    代表警方的大律師熊健民盤問蒙偉傑,發現傷者時環境是否較嘈雜?蒙回答當防暴警到場時,環境幾乎完全安靜,但他們離開後傷者情况開始轉差,在場者情緒激動,「愈來愈多說話」。


    而根據較早時庭上證供,時任東九龍衝鋒隊第4小隊指揮官的高級督察黃家倫曾表示,小隊在停車場二樓發現數名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正在處理一名傷者,他未有看到傷者樣貌。他稱當時現場急救員要求警員離開,稱「唔好騷擾救人」,消防員則稱人手足夠,故決定將救援交予救護人員,帶領警員繼續掃蕩。


【案件編號:CCDI 932/19】



被問何不早拍片   稱怕防暴警不敢舉機


    庭上昨將證人蒙偉傑在尚德停車場A二樓遇到傷者時所拍的5張照片及兩段影片作為呈堂證供。蒙偉傑供稱,到達傷者位置後先拍下5張照片,其後遇上一批防暴警員巡邏後,才拍下兩段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處理傷者的短片。死因研訊主任問為何沒有在較早時間開始拍片,他說本在防暴警出現時曾想拍片,但想到人身安全「有少少驚」,不敢舉機。他表示因為雙方有「言語上衝突」,便覺得要有個紀錄,遂拍下兩段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處理傷者的片段。


    庭上播放兩段蒙偉傑當時拍攝的影片,其中一條在凌晨1時26分拍攝的短片,顯示有消防員及義務急救員在量度傷者脈搏,至影片中段,有一把聲說「有救護員」,但另一把聲音說「救護員第二單嚟」,有人隨即回應「可唔可以叫佢嚟」、「搞咗呢單先啦!」然後群眾大叫「呢邊!」


稱拍片記錄救護員到達時間  「大家都講點解咁耐未有人到」


    蒙偉傑解釋,當時在場者發現地面有救護員,但消防員表示該批救護員是「第二單」,同場義務急救員要求先處理該傷者,然後蒙及其他在場者大叫,引領救護員到傷者位置。另一段在1時29分拍攝的影片,顯示救護員持擔架牀到達傷者位置,蒙偉傑解釋拍攝短片目的是記錄救護員到場時間,因為當時「大家都講點解咁耐未有人到」。



曾與梓樂擦身而過   嘆庭上看片始知


    首名市民證人主動聯絡周梓樂父親後昨出庭作供,在庭上翻看閉路電視才知事發當晚曾與周梓樂擦身而過。他在庭上稱找出更多證人是他「出嚟嘅目的」;即使擔心有風險,仍感與同日生日的周梓樂有緣,故挺身而出。周父昨再呼籲目擊者鼓起勇氣,幫忙找出真相。


憂有風險   仍冀上庭找更多證人


    庭上昨播放一段在富康花園接連尚德停車場A行人天橋的閉路電視,蒙偉傑認出片中有自己。死因裁判官高偉雄突然暫停片段,問蒙有否發現,當時他背後一名男子與停車場傷者衣著相似。蒙愣了半晌,說「原來是同一個人」。他散庭後向記者表示,在庭上始知曾與周梓樂擦肩而過。


    蒙偉傑在庭外表示,一年來想找周梓樂家人但不成功,又擔心在敏感氣氛下「出來有風險」,故沒聯絡警方及沒想過出庭。但他覺得自己跟周有緣,「他生日跟我同一天」,遂於上周聯絡周父。蒙表示周父的理念是「不要分黃藍、只針對事情」,亦沒強迫他出庭。蒙偉傑呼籲當時比他更先發現傷者及通知消防員的人聯絡周父,又相信不出庭、僅提供資料的方式,周家都會接受。


稱周父「不分黃藍」 不出庭只提供資料亦可


    周梓樂父親周德明昨日於散庭後表示,閉路電視畫面有不少人,他們可能目擊兒子出事經過,包括尚德停車場A閉路電視鏡頭C28的片段顯示,一名黑衣男子在畫面時間凌晨1時03分29秒現身升降機旁,離梓樂墮樓的位置較近;另有兩名急步走上停車場3樓的男子,「唔知佢哋突然間見到咩事」。周父呼籲目擊者直接聯絡他本人(電話9660 4837)或死因庭,「鼓起勇氣,出嚟幫手搵番真相」。

像吳小彥這樣的女孩 區聞海醫生

像吳小彥這樣的女孩 (「文革」倒影.六)

區聞海醫生   24/11/2020


吴小彦、吴彰姐弟


    吳小彥 (1954-1976),文革第一宗冤案主角吳晗的女兒,只活到22歲就在精神病和生活煎熬中去世。她間中寫日記,沒有留下來,但身邊的人對她有不少記述,很多細節令人惻然。一般記述說她患了「精神分裂症」,進出病院,多次試圖自殺,1975年秋因議論「四人幫」被囚禁拷問,精神嚴重錯亂再被送院。這是最後一次了,出院後她服殺蟲藥自殺身亡。我早年曾在精神科工作,讀她的故事有些不同的想法。她患的真的是「精神分裂症」嗎?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並不是那樣的。當然,我也不能憑間接的敘述為她確診。


    寫吳小彥的故事令我遲疑:具體的細節太多傷痕,在今天的香港不宜用力寫,以免觸發更多鬱悶情緒。我選擇把不同的敍述整合一次,有點抽離地寫。


    她和弟弟吳彰都是從孤兒院收養的。吳晗是北京副市長,兩姊弟的童年備受愛護。吳晗還有一個情同養女的外甥女吳翠,她父親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定為「極右分子」,發配到青海改造,吳翠就過繼給吳晗家照顧。吳翠憶述,當年常常看到吳晗馱著吳小彥滿地爬著玩,也回想到自己小時候,吳晗同樣馱著她爬的歡笑情景。(吳翠,〈吳晗一家的命運〉。)


    在很多人的記述,吳小彥是個伶俐的孩子,活潑快樂,直至1965年11月吳晗忽然被誣陷,《海瑞罷官》被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一家人有如遭受天譴。1966年5月的一天,學校老師安排學生寫批判吳晗的稿子,點名要吳彰作文譴責爸爸,吳彰不明白爸爸怎麼會是壞蛋。小彥那時讀五年級,為弟弟叫屈,從學校回家看到爸媽就流淚。吳晗把他倆摟到懷裡說:「爸爸知道你委屈,爸對不起你。」自此每次學校要姐弟倆做這種作業,都是吳晗夫婦代筆,讓兩姊弟抄了交功課。


護爸爸展現勇氣


    吳小彥是個有勇氣的女孩。1968年3月吳晗被捕入獄之前他們已被抄家,吳晗經常被拉到大小會場上揪鬥,有時紅衛兵闖入家中,就在院子裡鬥。一次,吳晗跪在院子的地上,被成群人圍著拳打腳踢。躲在海棠樹上的小彥從樹上跳了下來,朝著正在打吳晗的一人猛力踢了一腳,大喊:「回你家打你爸爸去吧!」她突然的爆發嚇得那夥人止住了毆打。又一次深夜,一夥人砸開大門衝進院子抓住吳晗打,小彥聽到慘叫,從被窩裡跳起,光著腳跑到屋外院子裡,撲到吳晗身上,不顧一切用身體護著他。這一次也震懾了施暴的人。之後吳晗被帶走幾天,期間也沒有再挨打。放回來時,進門就說:「虧了有我女兒呀。」(吳翠,同上。)


    一天夜裡,袁震叫醒小彥,流著淚告訴她說,你和弟弟不是爸媽親生的,都是從孤兒院裡抱來,本來希望能讓你們過好日子,沒想到卻害了你們。天亮後,她叫小彥帶弟弟到派出所去改戶口,申請證明他們不是親生,希望切割關係以保護他們。派出所的人看了看戶口本,冷然一句:「你們湊合著過吧。」便把他們打發出來。其實即使劃清關係也不會改變兩姊弟的坎坷命運的,從此他們每天在路上被擲石子磚塊追打,叫駡「小狗崽子」是日常。 (李之林,〈吳晗女兒吳小彥之死〉。)


    到袁震帶著殘疾受審查被關,吳小彥每天騎單車往返幾十里給她扎針止痛。她只14歲,但袁震把她當作大人,對她說許多對別人不能說的話。最後袁震病弱,從勞改隊給送回家,第二天就惡化送院。因為是「反革命」吳晗的妻子,醫院也不敢認真搶救她。小彥在醫院病床邊,身邊只有一個蘋果,見媽媽眼睛睜開,說我削給你吃一點好嗎?袁震只想喝粥,小彥求醫生讓她熬一碗粥給媽媽,當然也不答應。袁震去世時,小彥見她眼邊有兩滴淚,直覺她未瞑目,日後她精神病發作時就錯覺母親還活著。她常夢到媽媽這兩滴眼淚,到處問人,人死了還會不會流淚。 (蘇雙碧,〈海瑞罷官到「文革」興起〉。)


埋放骨灰見創傷


    袁震去世後約半年後,一天市委派人來接小彥姊弟。吳小彥以為是爸爸釋放了,一路上不停地問,「是不是我爸爸解放了?」他們卻是被帶到醫院,原來吳晗早一天晚上死了。房間裡站著七八個穿軍裝的人,為首一人說,吳晗死了,屍體就在隔壁房間裡,你們可以去看。又說,你們爸爸很壞,要和他劃清界線。小彥沒有看遺體,拉著弟弟走了。這時她15歲。她一個前男友記述,「小彥在對我講那些往事的時候,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只是顯得很興奮,說得又多又快,彷彿急於要把那些一直壓在她心底的沉重的回憶傾瀉出來,也許這樣,她會感到輕鬆一些。她有一個本子,斷斷續續地寫著不多的幾篇日記,在字裡行間,我看到了我所沒有聽到的聲音。」(李之林,同上。)


    依當時的處理,「反革命分子」在囚而死,骨灰不會發還家人,吳晗的骨灰日後不知下落,袁震的骨灰則埋在北京西山。埋骨灰的情景盡見創傷:


    「11月初的一天上午,我(筆按:李之林,小彥的男友)、老久、小彥、吳彰,一行四人,來到西郊八大處。我和老久的書包裡裝著小鐵鍬,小彥背著一個大書包,方方正正,裡面是她媽媽的骨灰。她要我們幫助她把骨灰埋掉。


    「我想找個僻靜的角落。但是走到半山腰,小彥看到一塊大石頭上刻著一個斗大的『佛』字,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了,一定要把骨灰埋在石頭跟前。我們四個人輪流用兩把掏爐灰的小鏟子挖著,土很硬,裡面至少有一半(是)大大小小的石頭,所以進展很慢。在不時有遊人路過的地方,做這樣一項工作,我有些不自在。不過在挖得出了一身汗之後,對於那些好奇的目光也就不大介意了…。近完工的時候,我手裡的鏟子碰在一塊堅硬的石頭上,折斷了,手上劃了個口子。小彥用她的手絹給我包紮了一下。手絹是淡粉色的,上面還印著白兔子什麼的。最後,我們總算挖成了一個一尺見方,半尺多深的小坑。


    「小彥要我和老久下山去等他們。我們向下走,到了看不見那塊石頭的地方就停了下來。這時候,上面隱隱約約傳來低語和哭泣聲--那是小彥和吳彰在向他們的媽媽告別。」(李之林,同上。)


冷酷時代無從安頓


    對吳小彥堅持要把她媽媽的骨灰葬在「佛」字下面,李之林有這樣的聯想:父母死後,小彥和吳彰由老媬姆康大娘以吳晗的存款和微薄的福利金照顧著。據小彥說,康大娘滿腦子是靈異古怪的事,活人變鬼,死人顯靈等等,小彥向朋友轉述這些故事的時候,十分認真,好像身邊世界滿是魂靈。


    在壓抑的時代,喪親之痛是無從正常梳理的。小彥從不敢在日記裡寫父親。她畫過一幅畫,一個辮子上紥著蝴蝶結的小姑娘站在視窗,向窗外一個站在路上的人揮手,本來題為《爸爸再見》,但是有人提醒她,這會被視為不肯和她的反動爸爸劃清界線,最終畫題要改為《告別》。


    父母雙亡後,吳小彥從少女成長為青年,在不同的工厰當工人。她常要遮掩著吳晗女兒的身份,但不是沒有努力開朗地生活過。她有幾次男女之間的交往,但遇不上可以依靠的人,始終無從安頓。時代冷酷,在顛倒的成人世界受盡創傷的孩子,因為嚴厲的政治,得不到安頓生命重新出發的機會,這是吳小彥在今日香港的倒影。


「文革」倒影.四.《明報》世紀版





《附件三》與諧隱 黃念欣

世紀.夕拾朝花:《附件三》與諧隱

黃念欣   24/11/2020



    內地法律在香港實施,唯一的法律依據是《基本法》第18條:「全國性法律除列於本法附件三者外,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一本叫《附件三》的手造書在2020年11月推出,即使作者不是黃碧雲,也就絕非玩笑。沒有署名沒有頁碼沒有書號沒有出版社的十九本「百無書」在灣仔天地圖書展出,售價港幣千多至五千多並迅速售罄,文學到底應如何分享、如何流通、如何發聲、如何與風險周旋,同樣唔講得笑。後來產生的小小論爭,關於作者的冷漠與熱情,手作地下文學的有無意義,討論皆認真而具好意。但偏偏,《附件三》寫得好好笑,笑到流淚,笑到我要翻出〈文心雕龍.諧隱〉,認真檢討自己笑什麼。


    諧即笑話,隱即謎語,中國古已有之的文字遊戲,但其來源絶不可等閒視之,〈諧隱〉開篇即言 : 「芮良夫之詩云 :『自有肺腸,俾民卒狂。』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慾,乃使民盡迷惑也。」另有一套心腸,未能與百姓同步,自然令民心乖怨,爆發出乎常規的嘻笑諧謔,可見諧隱與爲政得失之關係。但所謂「心險如山,口壅若川」,諧隱之語未嘗不可在一笑之間,把各方閉塞的觀念開通,化解險境 ; 把鄙陋乖訛作人性呈現,引發同理心。須知諧者,亦皆也,和諧也。


    北島也有一本《附件三》,但他説看不明白 。 「太多廣東話了,要翻譯 。 」 我能理解看不明,但問題不是粤語,而是文學的「諧隱」。《附件三》第一句 : 「我只是疲倦。/ 二十三年。/ 七 · 一 / 去年我在東京。我訝異我失去的熱情, / 我說,這瞎子摸象的遊戲已經完了。/ 然後靜默 。 」 先是隱,不是諧 「我」到底何以失去熱情,又是否真的失去熱情?二十三年來我們是否都在玩一場家與國的瞎子摸象?然後是諧與隱同出 : 「竟然打回頭,鱷魚頭又出現了。中英鬥法時時常見到她 。 / 溫文的銀髮公仔,輕柔的説 : 『革命失敗是要殺頭的。』」


是否抵擋得了謎語後的現實?

    猜謎遊戲開始,政治漫畫的含沙射影,香港人不會陌生 ,不論是鱷魚頭 ( 老襯底? ) 還是最近的 「獅子頭」 ,可見手法歷久彌新。但問題是,這些謎語還可以掰多久?而謎語之後接下來的現實,我們又是否抵擋得了 ? 資深的反對派老鳳 ( 雛鳳清於老鳳聲 ? ) 不甘寂寞又天天懷疑被教師同事與鄰居阿媽 「篤灰」 ; 相依爲命的兩姊弟,智力 「低低地」 的家姐幾廿歲人,每晚十時打開窗口跟着别人大叫,叫到街上的人都靜了,時光都飛逝了,還在叫 ; 還有非常危險的鴉片戰爭,《附件三》清楚寫明 :

「一八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英海軍分三路北上攻打中國,打開售賣鴉片及其他貨物的港口。」



    但同時又同情義律 : 「義律 Charles Elliot 無命名,因爲他是失敗者 ( 他個人反對鴉片貿易,並對直接挑動中國有所顧慮) 」。沒有女口卑路乍 、 哥連臣 、 歌賦在香港留下痕迹,因爲他在立場上並不很「英國 」,而作者説 「我總希望接近那些失败者,孤獨被忘懷」。


    但全書讓我笑到流淚的,是一個叫「許志安已壞」的青年以 「連登體」記錄的生活日常。他與智力低低地的家姐住在一幢要供的公屋,家姐在催淚煙密佈的日子天不怕地不怕地返時薪三十六的工,染髮冲涼一地的水,養十多隻貓又時常失蹤要細佬尋人與保護,爲她怒毆深夜請她吃生果的保安阿叔。然而,他們已是彼此所有 : 在阿爸的喪禮上哭不出,家姐忽然問地獄喺邊度,許志安已壞答地獄就是妳見到破地獄嗰啲囉,然後二人就見到喃嘸佬跳到拗柴,忍唔住卡卡笑到卒之流淚交差。七月二日午夜過後,許志安已壞在銅鑼灣街頭找回家姐,並決定以政府剛剛派的一萬蚊替她換過壞了的手機並且和解。在遠處煙花的響聲中,他記得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凌晨,家姐十二歲,他十歲。白先勇的 ( 我們看菊花去 ),於焉浮現。辭雖傾回,意歸義正,在我們的人生都必須負上了一份可加可減條款的附件三時代,《附件三》的諧隱,是一份美麗的附件。




23.11.20

另一個實驗:立法會「蘇維埃市政局化」之後 沈旭暉

另一個實驗:立法會「蘇維埃市政局化」之後 

沈旭暉   23/11/2020



    本來不少朋友非常積極參與選舉,就是基於一個破局前提:要麼通過建制內的遊戲規則,希望促成改變,要麼就是迫使政權因為沒有勝出選舉的信心,而自我破局。隨着(幾乎)全體非建制派從(臨時委任的)立法會消失,這自然是「新一頁」。然後,又當如何?我們可以嘗試沙盤推演以下11步:


( 1 ) 以往的立法會選舉,就算規則多麼扭曲,總體而言,在主流社會、還是有公信力的。但以後的立法會選舉,一來入閘門檻變得非常「有中國特色」,DQ成爲常態 ; 二來議會本身的功能也被大大削弱,任何與政權不同調的言行,都 「有可能」忽然變成「違法」。這樣一來,參與「選舉」已永久失去「通過走人建制而改變」這個可能性,選民投票的意欲自然大減。  


( 2 ) 與此同時,短期內,「杯葛選舉」一定會成爲日漸主流化的口號。問題是「杯葛選舉」本身的效果,和「參與選舉」一樣,卻又都是微乎其微。本來大張旗鼓杯葛,就是要避免議會、制度通過人民的直接參與,而得到不應有的認受性。但在「新香港」,這樣的議會沒有認受性已經「是常識吧」,相信連建制派中人,私下也不會否定。既然本來無一物,無論誰去、不去參與,短期內,都不可能無中生有起來。


( 3 ) 當議會功能逐漸只剩下目前的1 / 10,逐漸社會就不會將之當作「議會」,或會直接視之爲人大式的「蘇維埃議會」: 任何政府提交的議案都保證通過,而且還要準時通過。但「議員」假如提出「建設性意見」,則可能被部分參考,甚至採納,這就是每次人大開會的流程。


專業人士或走出來  「忠誠反對派」埋位

( 4 )  目前的非建制派 / 反建制派,無論怎樣委曲求存,在「香港蘇維埃」都是很難生存的 ; 而他們參與本身,又同樣很難對傳統支持者交代。另一方面,現有建制派作爲「香港二次回歸」的紅衛兵,「鳥盡弓藏」,相信北京也不會沒有想過將之當作condom 。


( 5 ) 這情况下,一批類似1960年代「香港革新會」那類專業人士,特別是目前被捲入二元格局當中的,屆時可能以素人而貌走出來,他們會坦承「香港蘇維埃」已經不是以前的立法會,議會不可能再被依靠來改變命運,也會坦承「我不會越過北京的任何國安紅線」,像當年貝納祺、胡百全等。他們的日號,可以只是很簡單的訴求 :「你情願看見何君堯、張宇人之流永續下去,還是讓我作爲一個『正常人』去取代他們?」由於邏輯上,就算整個「蘇維埃」都是何君堯,也不會再成爲「攬炒」的理據 (因爲已經「攬炒 ed」) ,在投票率大跌的前提下,這類「新革新會路線」還是會逐步出現,多少也會得到一定票數,也就是北京呼喚的所謂「忠誠反對派」 。

 

三權合作 「蘇維埃」 功能只剩民生議題


( 6 ) 「忠誠反對派」埋位後,「香港蘇維埃」的功能只剩下民生議題,倒真的和1960年代的市政局類似。換句話,原來立法會的大部分功能,到了哪裏 ? 自然是直接被行政機關掌握。這正是北京念茲在茲的 「三權合作論」 : 要香港徹底告別「三權分立」,除了讓立法、司法機關人員「改造」,更直接的,還是把其中兩權 downgrade,對行政機關再也沒有制衡作用。  

 

( 7 ) 一個權力膨脹了10倍的行政機關,真正的負責人,自然不是枱面上的特首,而是整個「駐港領導班子」。但盲點出現了 : 由三權分立變成一權獨大的過程相對不難,難的卻是這一權當中,「換血」成功前的10年,畢竟依然要依靠公務員、傳統精英負責落地。而這些人在北京眼中,無論怎樣宣誓、怎樣唱國歌,都是「yellow submarine」。


( 8 ) 假如這時候的國際形勢惡化,香港可能會進一步收緊,比現在更慘烈的文革批鬥,也許會嘗試徹底改造這一批人,或以粗暴的方式完成整頓,結局是香港連深圳也當不了。但這裏有一個中國真的和國際脫鈎的大前提,而目前中國積極拉攏華爾街精英的策略並非不奏效,美國無論口中怎麼説,到了今天,身體 (投行) 依然在利用香港牟利。


「中國模式」「普選」特首或促成全國範圍實驗


( 9 ) 但假如那時候的國際形勢短期相對緩和,理論上,也可能存在另一解決之道 : 以類似 「8 · 31 框架」的原則普選特首。在已經 「一國化」 的 「新香港」,已經沒有三權分立的 「麻煩」,行政機關已經名實相符地成爲港澳辦的一個單位,政權篩選候選人已經是 「天經地義」的日常生活常 態,「香港蘇維埃」也自 要通過什麼就通過什麼,以 「 中國模式」 「普選」 特首,風險已經十分有限。 


( 10 ) 那時候,如果北京決定以「8 · 31框架」 (當然相信已經也是收緊版 ) 「恩賜」 香港,香港人選了某個篩選後的候選人當名義上的特首,對政權而言,有利無害 : 沒有了任何顛覆、「出事」 的風險 , 又好歹有了一點民意認受,便於和國際稍做交代,也有利於擺平內部的幾座大山,甚或稍微紓緩一下民怨。其實,那就是昔日的「曾俊華路線」,除了主事人是比曾俊華更獲北京信任的人。


( 11 ) 這個香港人昔日覺得不值一提的「實驗」,對北京而言,卻可能促成全國範圍的另一實驗 : 假如這模式能管治,沒有民主的風險,卻有民主制的若干好處,一如上周談及的「俄羅斯操控性選舉」,那爲什麼內地其他城市不可以?假如香港這實驗「成功」(北京角度而言) ,那再進一步,爲什麼普京可以,中國領導人不可以?以往的西方和平演變論,往往假定任何形式的選舉,都會早晚促成徹底的民主化,「顛覆政權」,但普京模式卻證明了相反 : 操控性的選舉,只要手段得宜,不但不會喪失政權,反而是令政權永續的萬靈丹。在北京眼中,one way or another,這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香港「問題」,而且依然叫做「一國兩制」,依然對內地 有「垂範作用」,只是不是以香港人期望的方式出現終結。


    會成真嗎?放心,通常這裏説了的,都不會 吧。




22.11.20

在面目全非之時憧憬日常 黃宇軒

在面目全非之時憧憬日常

文、圖 // 黃宇軒   22/11/2020



    去年5月,我為了創作計劃,剛好為自己計劃了一趟另類「本地遊」,嘗試在一天之內,到訪全香港所有大學。香港會頒授學士學位的院校凡幾,我在地圖上點下全部有「大學」二字在名稱中的院校,結果有了11個目的地。從早到晚,我從屯門出發,半夜前到達清水灣。



    這趟「集郵之旅」,讓我見到11所大學,各有動人風景。當天我給自己的「任務」是去記錄和量度每一大學民主牆的狀態,而且行程趕急,也沒拍下多少民主牆之外的照片,見到美景也沒久待,倒是想着要逐一再訪,更仔細地欣賞它們的空間與設計。



    那天過後,不久就迎來大半年的香港抗爭,也沒料到這場抗爭最激烈的幾天,讓大學校園成了戰場。誤打誤撞下,那天的另類遊,竟也成了「最後一次」。如今,不僅所有大學都重門深鎖,自由進出已不再可能,香港所有大學校園本身,也從此不再一樣,我不可能「再訪」去年5月見過的那些環境了。



    這一星期,打開社交媒體的介面,無時無刻都看到大學校園去年頓成戰場、學生被傷害的慘痛畫面,讀着不同人書寫無法磨滅的憤恨和傷痛,我也陷入了無比抑鬱中。這周快要結束之時,我打開電腦的資料夾,重尋去年5月在每一大學拍下的風景照,嘗試憶記那時的校園,是何許模樣。許多人都說,我們回不去了,也說千萬別習慣日常,而事實是,日常亦已不再可能。



    我選取去年在每一大學拍下的其中一張照片,送給各位,沒有列出校名,有的也許你一眼就認出,有的也許你要猜一下。在香港面目全非之時,想像有一天,除了可「煲底相見」,在「那即將到來的日子」,也可重新遇上曾經存在過的美麗校園,和曾經存在過,讓人有閒情細意欣賞的香港。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