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21

醫局納米口罩商引論文 學者批誤導 研究採頭帶生產改耳掛 表現有差異 張煒明

醫局納米口罩商引論文   學者批誤導

研究採頭帶生產改耳掛   表現有差異 

張煒明 (明報記者)    28/02/2021



    醫管局去年引入本地研發的NASK納米口罩,代替一度供應緊張的N95口罩供醫護使用,惟有醫護投訴納米口罩質素參差,醫管局其後回收部分批次。NASK納米口罩網頁引用一篇由理大學者撰寫的論文,指該口罩在多方面比3M兩款口罩優勝。有份撰文的學者向本報稱,該公司向醫管局出售納米口罩為耳掛式,論文研究的是頭帶式,批評公司仍引用其論文的數據是「誤導」。


    有關論文由時任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孫桂萍及其團隊於2019年發表,比較NASK納米口罩及兩款公立醫院常用的3M1860系列及1870+系列口罩,讓104名護士學生戴上有關口罩約半小時,其間做一些醫療程序,再就口罩表現評分。結果顯示,納米口罩在透氣度、舒適度、面部壓力等8項指數,評分皆比3M口罩高,面形配合測試(fit test)合格率和細菌過濾效率亦較3M高。


撰文學者:不知道論文被上載


    現為東華學院護理學院院長的孫桂萍接受本報查詢稱,當時用於研究的NASK納米口罩為頭帶式,並非耳掛式,「同佢𠵱家賣畀HA(醫管局)個model係幾唔同」,她並不知道該公司將其論文放於網站,亦無通知她,「我就覺得有少少misleading(誤導),我份paper(論文)係用過頭(頭帶式),佢用另一方式固定」。她說「過頭同掛耳係有分別,國際上有標準」。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網頁指出,購買耳帶式呼吸器時要小心,因耳帶式呼吸器難達到適當面形密合度(adequate fit),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認證的口罩一般並非耳帶式。


    孫桂萍說,當初並不認識研發NASK納米口罩的盈宗製藥,數年前由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介紹認識對方,得悉對方想以納米技術研發口罩,遂以其學院資源及內部撥款,看看如何改善其產品的原型,「我哋用咗成年幫佢改善鼻托、頭帶,畀咗一啲意見」、「同佢去鴨寮街四圍搵,用邊啲物料最好」。她說研究期間雙方無簽協議,亦無參與其商品化的工作,論文刊出後欲邀請對方合作其他研究,對方不太積極回應。後來她從NAMI得知該口罩在日內瓦贏得發明獎項,對方亦無答謝其團隊。


廠商:受邀提供產品作研究    無合作關係


    盈宗製藥回應稱,2015年收到孫桂萍及其團隊邀請,希望該公司提供口罩作研究,強調該公司是受邀,未與對方建立任何合作關係。該公司其後將研究結果放於網上供市民查閱,從未收過孫桂萍或其團隊要求將論文下架。本報翻查NASK網頁,在產品介紹下仍有頭帶式及耳掛式兩款口罩。


    另外,本報發現該納米口罩兩個批次的耳帶長度約有0.5厘米分別,有醫護人員指醫管局未有再安排前線醫護做fit test。有份撰寫論文的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林清稱,根據其研究,如口罩的耳帶或頭帶力度有變,其面形配合度亦會改變,醫護應重新做fit test。負責認證該口罩的英國標準協會(BSI)回應稱,如耳帶長度有變,需再提交口罩予該會認證。盈宗製藥未正面回應有否再向BSI提交口罩,只稱獲第三方包括BSI定期到生產廠房評審,確保口罩符合國際標準。醫管局稱已向製造商反映員工對該口罩耳掛繩長度的關注,如員工懷疑口罩不合適,可重新做fit test。


    本報早前報道,供應醫管局的納米口罩並無跟隨歐盟要求,將相關歐盟標準及級別等規格印在每一個口罩表面。BSI早前稱會調查事件。BSI近日回應本報稱已完成調查,因保密原因未能交代結果。香港海關稱暫未發現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情况。


林清博士 (Simon Lam)


理大研可調頭帶N95    已供醫局測試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林清及其團隊近日與本地生產商合作,研發出一款可調校頭帶長度的N95口罩,並已註冊專利,有望大量生產供醫護使用。他說已向醫管局提供口罩樣本作測試,商討合作的可能性。


    2003年SARS爆發時為前線醫護的林清說,深深體會到保護裝備的重要,並經常免費為不同有潛質的生產商改良口罩設計,自言「國難當前,匹夫有責」。他說早前和一間本地口罩生產商合作,希望研發一款適合不同臉形的口罩,研究時冀以環保為原則,不希望外加其他如耳帶扣等物料。


已申專利   稱面形配合度八成合格


    他以加上刻度的合成橡膠製造該口罩的頭帶,以特別方法釘裝,未戴上時可調校頭帶長度,並可記下刻度,方便下次再戴時調整。戴口罩時,使用者需反起頭帶,頭帶便不會再「走位」。早前研究數據顯示,該口罩面形配合度的合格率達八成。被問及會否採用該款口罩,醫管局回應稱,外科呼吸器供應持續緊張,會繼續研究其他替代產品。


    林清2001年畢業後在公立醫院當護士,SARS爆發時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在首先爆疫的8A病房停止運作後,協助重開一個分流病房,其間自己亦接觸到一名SARS病人,其後他身體產生抗體,幸沒發病。他說SARS爆發前,醫護一般不戴口罩,認為是尊重病人的表現,SARS後大家更着重保護裝備。


    林清2006年因患眼疾,被迫從前線退下,轉為執教鞭,先在公開大學任教12年,其後轉到理大。他在公大時受其上司、立法會前議員李國麟所託,為一些準備到醫院實習的學生安排口罩fit test,開展其研究口罩工作,「人生去到某一步,睇番轉頭先知嗰一點係有用」。

自製古法紅糖 肥丁

自製古法紅糖

The Traditional Way of Making Chinese Brown Sugar

【100%鮮榨甘蔗汁無添加】  向傳統致敬 

肥丁   28/02/2021



  1. 傳統手工紅糖,以新鮮甘蔗汁為原料, 經過熬煮濃縮,天然結晶而成,精製程度低。 天然結晶,外觀形狀不規則,糖磚表面有坑洞是正常的。凝結如石,破之如沙。質地細膩,糖沙均勻。濃濃的蔗香味,純正清甜,不上火。
  2. 傳統古法黃糖、紅糖、黑糖,製作原理是一樣的,依據甘蔗品質、糖蜜的含量,以及熬糖兩大參數:時間及溫度。變化出不同的成色、硬度和香味。
  3. 現代由於製糖工藝的改變,出現調和紅糖或調和黑糖的產品。調和糖跟傳統古法製糖是不一樣的,調和糖以白砂糖或二砂糖作原料,溶化後再混合,提煉白糖剩下的糖蜜或色素香料而成。食物成份列明:白砂糖或二砂糖、糖蜜、色素等,就屬於調和糖。
  4. 甘蔗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在冬天累積最多的糖份,製糖的甘蔗品種糖度高,但纖維粗硬口感不好,很少巿售。甘蔗會把多餘的養份,轉化成糖儲存在根部,越接近根部甜度越高。我用巿場買到的甘蔗,效果也很滿意。
  5. 甘蔗汁加熱後,水份變少,糖液中的糖量,達到約水量的 3 倍以上,這就是飽和溶液,經攪動冷卻,糖液反覆接觸冷空氣,糖液中便會形成糖結晶,這種現象稱為「糖的重結晶作用」,俗稱「糖的反砂」。糖反砂結晶的溫度,受氣溫濕度及甘蔗汁份量所影響,若甘蔗汁容量有變化,降溫的溫度便要調整,觀察稠度,找出最適合倒模的時機。
  6. 紫皮甘蔗,比較溫和滋補,熬糖容易上火,比較適合直接切丁食用、榨汁飲用或料理。青皮甘蔗,皮比較硬。味甘清涼,有清熱之效,熬煮後不上火,更適合煉糖。用糖度計測試,買回來的兩種甘蔗,甜度一樣。
  7. 甘蔗去皮後是雪白的,若變紅變黑 長霉有斑點或出現酸味酒味,便不能食用。被霉菌感染發紅的部份,必須去掉。


【材料】(份量: 820 G 糖磚)


青皮甘蔗 / 白甘蔗 5 KG (榨出了約 4.5L 的鮮甘蔗汁)


【做法】

1. 甘蔗去皮,劈開一半,切丁,用攪拌機把纖維打鬆散,倒入綿布袋,榨出甘蔗汁

2. 甘蔗汁倒入鍋裡,大火加熱至沸騰,撈起表面的浮沫雜質,剛開始大火熬煮 2~3 小時,蒸發大量水份

3. 甘蔗汁濃縮後,從淺綠色變成琥珀色,轉移到小鍋,方便煮好後倒模,109°C後下調至小火。當糖的水份越少,稠度增加,溫度便會迅速飊升,為了準確控制糖漿的溫度,加熱到124°C,熄火。鍋留在電爐上,利用餘熱,很快便會到達128°C,立刻離火

4. 用木勺慢慢攪拌降溫,測量溫度可作為參考指標,但觀察糖的稠度更為重要,攪拌約 10 分鐘,從128°C,降溫至 82°C,呈現濃稠,刮痕清晰的狀態

5. 迅速倒入模具裡,糖液保持流動性,才容易倒模。若倒入速度太慢,糖結晶冷卻速度不一樣,便難以形成平整的表面

6. 室溫靜置約 40 分鐘 ,便會自然乾燥,凝固成糖磚,表面看到沙文,摸上去還是溫熱的,但不黏手

7. 3 小時後,完全冷卻即可脫模

8. 室溫超過23°C,手工紅糖最好冰箱冷藏



【溫度實驗】

    成功製成糖磚之前,做了數個不同溫度的實驗,熬糖溫度跟硬度的關係。

1 L 甘蔗汁【109°C降溫至56°C】糖結晶不夠硬,冷卻後一捏就碎

1 L 甘蔗汁【112°C降溫至52°C】降溫的溫度沒拿捏好,糖液開始半凝固很難倒模


    熬糖的溫度除了影響,硬度和顏色,也直接影響糖的香味。溫度不到位,沒產生梅納反應,甜中帶略帶酸,口感鬆散。


4.5L甘蔗汁【128°C降溫至82°C】產生梅納反應,擁有比甘蔗汁更豐富的,焦糖香氣和味道,硬度剛剛好,直接嚼著吃口感好

1 L 甘蔗汁【128°C降溫至82°C+水】再次直接加熱溶化,由於含水量大小,會立刻焦化變成黑碳 不能食用。除去黑炭,加少許水,補救一下,再次加熱至濃稠,攪拌降溫,後期加水改變了,糖結晶的密度,反砂時黏性增加,乾燥速度慢,水加越多,凝固後越軟。加了2倍的水,凝固後不硬黏性強

1 L 甘蔗汁【150°C】攪拌時冷卻速度太快,未入模已經結塊,凝固了的糖塊

陸穎魚:詩寫人生,共跳一場互信舞 林凱敏

星期日文學 ‧ 陸穎魚:

詩寫人生,共跳一場互信舞

林凱敏   28/02/2021



    由二零一零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淡水月亮》至今,陸穎魚寫詩十餘年,載浮載沉地走人生路,詩,成為她這些年來的同行者,即使日子莫名昏暗,也是詩,給予詩人力量,恍若馬拉松跑手途中被端來的水,一瓢飲,一首詩,燃點走下去的明燭。婚後移居台灣的她,二零一五和二零一六年連續出版兩部詩集《晚安晚安》及《抓住那個渾蛋》,去年底本年初,獨立出版了限量發行的半手作詩文攝影集《待你醒來一個無瑕的宇宙》,小小封袋裏,盛載着羊水般寬大溫煦的宇宙,送給出生一年多的女兒。


    每部詩集的出版,冥冥連繫上陸穎魚生命的重要時刻。因着《淡水月亮》出版後飛到台北參加書展,認識了從事獨立出版、現在的丈夫;婚後二零一四年移居台灣,並出版詩作一半在香港一半在台灣寫的《晚安晚安》,流露着兩種不同的地域性、不同的焦慮;出版第三部詩集《抓住那個渾蛋》後,二○一七年開創以詩為主題的「詩生活」書店,直至越洋採訪陸穎魚時,電話另一端的她也正準備在回書店開舖前的煮飯燒菜工序,「我先洗米」——作為人妻人母,回到書店後得到一絲喘息的個人時光,時而與書店客人朋友聊天,時而翻揭詩集,或會激起創作欲望,「那時刻,那狀態,像是瞬間忘記自己是個太太或媽媽,即是那種純粹『我想寫詩啊』,所有其他的事都不再重要」,她坦言,現時八成的詩都在店裏寫。


詩是無法逼出來的


    疫症以前,陸穎魚每年至少回港一兩遍,每次從機場回到將軍澳居所那趟長途巴士,尤其經過黃大仙、牛池灣年輕時常流連的地方時,膠卷般的長長回憶卷軸式地浮於眼前,「那種回憶是,又美麗又哀愁」,她短嘆半聲,吞進去的是每回感受到的流逝與失去,「這過程具有詩意,那內心風景的變化,種下了詩的因子」。於她而言,詩關注的是這樣日常最微小的物事,捕捉看似虛無看不見,卻深陷於心的感受。


    回顧過往十多年與詩共度的日子,或許也如一趟巴士回溯,只是流逝風景中更看見詩給予的禮物。處女作《淡水月亮》出版後,自言沉寂數年,遭遇創作瓶頸詩量驟減,也因生活上出現困難,忙着應付和解決各種問題,陸穎魚在擠壓的縫隙間嘗試保持創作量,卻發現「詩是無法逼出來的」。


    最初開始寫詩,可說是機緣巧合誤打誤撞,年少愛流連公共圖書館、高峰期有三張圖書證的她,參加了圖書館的創意寫作班,陰差陽錯下在多種文體中選了新詩,就在那兩個月的短期課程裏從基本學習。當時會走上「詩路」,她說要感謝當年導師葉輝和關夢南。往後在「文壇北野武」葉輝帶領下持續寫詩,每寫好一首詩,也傳給他看,這位「私人教練」會給陸穎魚意見,告訴她哪處寫得不好,讓她再作修改,後來更推薦她到袁兆昌創立的「文化工房」出版詩集,「糊里糊塗地加入了香港詩壇」,「幸運地,也不知為何得到如此多眷顧」,她說。



從詩中找到了出口


「我無法割開身體/送你一個心臟/我只能割開心臟/送你一件心事」

( 摘自《禮物》,《淡水月亮》)


    讀陸穎魚的詩,會感到敏感的詩人筆下流淌的真灼感受。對於寫詩,她自言是個無自信的詩人,懂分析其他詩作運用的技巧,認為技巧可練習,「有些詩人能夠以微小經驗擴充(成詩)」,但她卻發現自己難以挪用那些技巧,「只可靠長時間生活累積感受」,她比喻為扭水龍頭,「只有一兩滴水不足以讓我創造什麼,我需要非常飽滿時才能寫」。她也舉例說,在讀她喜愛的詩人夏宇的詩時未必能讓她知道更多夏宇本人,「對於夏宇不會很熟悉」,但在讀其近作《羅曼史作為頓悟》時——「我發現我看見夏宇這個人了!」從此看到,「寫詩有一種取捨,你想怎樣去創造那環境那事情,你想暴露多少,也可以決定」。但自言無法掩飾太多自我的她,每部詩集或多或少「赤裸地反映了生活的事情或個人狀態」,譬如在《淡水月亮》會看到愛情與失戀的部分,「《晚安晚安》會看見弟弟患上憂鬱症、媽媽生病,我要到醫院,你會看見我的事情」。


    卻也因為一路走來的「自信不足」,陸穎魚不強求從詩中獲取名氣或詩集銷量,她說,「我知道自己沒資格向詩索取什麼實質的」,能夠把詩寫出來,過程中回饋她內心的強大力量,「勝於一切」。也是詩讓她接受自己的瑕疵、生活的困乏,她說——詩給予的禮物實在太多太多了。從《淡水月亮》開始她從詩中找到了出口,從此起詩於她是個「非常信靠的伙伴」,那時「整個世界都不信,只信賴詩」。但也因其在生命中之力量巨大,當時像「找到個救生圈」,會懼怯失去這救生圈而溺死,使她曾着力地寫詩,「發現自己對詩的執著」,可後來慢慢脫掉包袱,認為在詩中獲取一種推動她對生活持續「有期望和嚮往」的意義,是最為重要。


    出版第一部詩集後,相距五年後出版於她而言非常重要的詩集《晚安晚安》,在三十歲出版,剛跨過了年齡關口,也是剛從香港移居台灣前後書寫的詩作。她形容內裏寫到的焦慮,在香港的和台灣的很不同,剛到台灣時面對的是新環境的適應、對未來的焦慮,「那焦慮是隱藏式的」。但她覺得,結婚和去台灣是自己的決定,是個人內在的焦慮,理應由自己解決,所以「當時在小套房內,有一段比較隱密的孤獨時光」,其中一批詩就在當時寫下。



沒有給女兒寫一本童話書


    移居台灣後這幾年,香港爆發各種社會運動,陸穎魚一直留意,有時早上醒來隔着屏幕讀新聞看影片,淚涔涔落下。但因隔着距離,多是無法親臨現場,也自覺無足夠時間蒐集所有資訊,若以散文或評論的方式書寫,會讓她感到站不住腳,「很難以清晰立場完善觀點分析社會事件」,但以較感受性的文字、以詩書寫,是她認為自己能夠採用的表達方式。


「他們舉起玻璃的雙手/讓你們餵眼睛吃,感動的胡椒/讓你們任由驕傲的催淚彈,四處亂跑/暴力的黑影在暗角俘虜太陽/但永遠無法阻擋一隻螞蟻走過光明磊落」

( 摘自《風的緣故》)


    二零一九年她懷孕期間,剛好也是社會運動最熾烈的時候,整個懷孕過程不斷在屏幕接收消息,除了牽引情緒,也讓詩人不斷思考關於生命的種種問題,譬如是世界的不完美,也所以在「給女兒的情書」《待你醒來一個無瑕的宇宙》中,雖說是送給女兒小珍珠的一歲禮物,但她曾寫到:「抱歉我沒有寫一本童話書給你。這些文字看起來都充滿着哀愁」。在羊水般的黑暗宇宙裏脫頭着陸,來到這地球上,陸穎魚想像,死亡後再次張開眼睛,會否醒來在一個無瑕的宇宙?


「生命掉落地上的塵埃/我們出生踩着的孤獨歌」

( 摘自《孤獨的發音》)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何給女兒寫這種殘酷的世界?怎麼不寫些較美好的?陸穎魚說,「其實我把她看待是『人』,無分年紀,關係是平等的」。詩人把她對生命的理解和看法,用這本書告訴女兒,「或者十年廿年後這些想法很土很迂腐,不值一提,但我想記着當下。我想是有種任性,我寫我自己想寫的,表面上像為她而寫,但有種任性是,我寫我想寫給她的事情」。而她也說到,因為這不是個人詩集,會容許自己放進一些難以歸類的短句,「若是個人詩集則希望完整地以個人意志去寫」,並笑言她「不會寫媽媽詩集,大家不用期待了」。作為「小珍珠計劃01」的《待你醒來一個無瑕的宇宙》,是此計劃的第一集,陸穎魚表示會不定期繼續下去,往後可能是女兒塗鴉配自己的文字,或以其他形式合作,「直到可能十歲她覺得煩厭時,那我們的合作計劃便終止吧」。


    在這本詩文攝影集會看見陸穎魚拍的照片,當中無論是異國風光或是生活處境,總見有「人」在當中,「我很喜歡拍人、觀察人,即使日常逛街也總會到處看,『人』總是很吸引我的」,她續說,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小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幸福,會怨上天或命運待她不好,那時在香港坐地鐵,她常深墮這種思考——其實旁邊那人會不會跟我一樣痛苦?即使他/她外出時也同樣拖着明淨的外殼,但內心也許一樣有煩惱、苦痛?


每首詩背後,也都藏着一根火柴


    剛遷到台灣的一段日子,陸穎魚坦言「比想像中寂寞」,辛酸無以向人訴說,許多事情都得獨自承受,但幸而在慢慢適應後,也在開書店後生活更順遂。「在台灣寫作狀態的確是比較好的,壓力小了」,譬如來自原生家庭父母親的重擔,「石頭不在面前」,也因在書店遇到的許多客人也成為朋友,以詩為主的空間,讓人有共同話題。在書店日復日的工序中,能讀詩集的時間不算太多,很多時候只能讀到書的三分一。但讀詩集時而讓她激發創作慾,例如最近在讀蔡翔任的《日光綿羊》,思考生命較深刻的問題,符合她目前的生命狀態,另外她最近在讀也喜歡的詩集有《一隻狼在放哨:阿巴斯詩集》,和游善鈞的《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


    個人第三部詩集《抓住那個渾蛋》裏的詩也在台灣寫,風格跟以往不同。事實上自《淡水月亮》到《晚安晚安》後,有評論人亦指出其風格迥異。陸穎魚說,可能在寫詩上沒有信心,「一直力求轉變」,希望讓人看見她的野心與嘗試。《抓住那個渾蛋》的風格比以往較哀傷的調子,更多了點溫柔可愛,「我想寫些較幸福的詩,可能也跟當時狀態有關,到台灣一段日子後適應了,開始能寫較輕的詩」。但完成這本詩集後詩人發現——原來幸福的事物很難寫!「因為你要拿揑那種幸福、甜美」而又寫來不尷尬,同時當沉浸在「平凡的幸福狀態,你會忽視它」,然後「當你將那種好平凡的幸福拿出來審視時,嘩你發覺,你審視不到啊」。


    生活上也許感到平凡的幸福,陸穎魚明瞭生活亦讓人麻木,例如日復日照顧孩子。所以寫詩,她認為是讓自己「保持清醒保持自我保持敏感」的一種方法。寫詩除了讓她學懂堅強,也讓她明白不要被剝奪和犧牲太多,即便對方是親人,「保有自己是最重要的」。回顧十多年有詩陪伴的日子,寫詩,讓她從昏昏暗暗的日子走過來,在對自己與生活失卻信心時,是詩讓詩人支撐並提起自己。或許陸穎魚有些詩滿溢哀愁鬱澀,但事實上「每首詩都在鼓勵自己」,每首詩背後,也都藏着一根火柴,看讀者能否把它點燃。


    過去幾年陸穎魚亦有嘗試寫些散文,「可能是邀稿時一篇篇寫」,但作為一本書去出版,她說發現自己做不到,「這也是我喜歡詩的原因」,因為詩「某程度上令我隱藏,散文對我來說有一種暴露,可能是我做得不好,不懂取捨,但我害怕那暴露的感覺」。在詩中成功建立的一份安全感,讓她好好隱藏,甚或是找到逃逸路線。那安全感之巨大,就如共同跳一場舞,「我不是在孤獨地跳單人舞」,而是與詩互相配合跳不同節奏或風格的舞步。她坦言,即使有天再寫不出詩來,也將此視為詩給自己的祝福,「因為如果寫詩大部分時候是痛苦和艱辛的」,不寫詩也許代表她「生命中的另一種邁向」,代表「自己已有能力,培養一種堅強或韌力去面對各種難關」。



info:陸穎魚

香港詩人,生於1984年,2014年移居台北。曾任財經記者、《字花》編輯。曾獲城市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著有詩集《淡水月亮》、《晚安晚安》、《抓住那個渾蛋》、詩文攝影集《待你醒來一個無瑕的宇宙》。新詩作品入選:《2011香港詩選》、《2012香港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 詩性家園》。

{車稿達人} 林妙茵 以純粹的心 說想說的話 曾曉玲

{車稿達人}   林妙茵 

以純粹的心   說想說的話

曾曉玲   28/02/2021



    失業呀?問政府借錢啦!民怨重呀?給更多長者兩蚊搭車啦!財政預算案出爐不久,一篇評論在網上出現,快打分析政府的理財哲學,從表面眾人談論的失業貸款與長者乘車優惠談起,直落細看預算案盤數,質疑經濟增長是否「估大數」、經常開支增幅又是否「估細數」,還不忘妙嘲一句又話減開支,派預算案紀念品似咩樣?


    提問鋒利而有根有據,一日湧入逾6000個like,一看專頁名字「林妙茵Miu」,大眾應該仍未忘記踏出有線新聞部那個型格採主,身穿啡色西裝領格紋長裙,頂着齊瀏海,一副粗圓框眼鏡,犀利形象鮮明出眾,筆下果然都feel到一陣陣風呀吓﹗


    約在她家見面,記得「Cable同學會」的專訪,林妙茵背後是利落有格調的家居背景,想必是個廢話不多講的女強人。下樓來接的人依然是齊瀏海與粗圓框眼鏡,穿一件針織外套,走近來肩並着肩,卻發現真人都幾細粒,她輕碰我的臂,活潑地說着近來擺市集的經驗,一打開家門,是溫暖的細小舊樓單位,沒有雪櫃,甚至沒有電視,才知道之前訪問場地是前下屬的家。她掏出一疊自製的袋子,帶點腼腆又自豪地抱着窗簾說這是我親手縫的、這個行李箱是在日本用300蚊買的,這些小畫嗎?都是我畫的,聳着肩調皮地笑。


    你又點估到,甚至專訪時坐在她對面的高官又點估到,她私下有這樣的一面?


    離職近兩個月,她寫的第一篇評論,就是上月底在市集擺檔時。當天律政司長鄭若驊出網誌,稱英格蘭及威爾斯前總檢察長高仕文認為賦予BNO持有人自動擁有完整英國公民資格,是違背了《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我記得好似唔係咁㗎喎……」她坐在檔口查着資料,就寫高仕文去年初已澄清及反駁此說法。


    後來從2月19日開始,她接連寫文,質問港台檢討報告演繹約章,由「可」徵求顧問委員會意見,變成要「主動」徵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引鄧小平「愛國論」,只引前句沒理下文;九問曾國衞關於公職人員不許「無差別反對政府議案」,「無差別」界線如何能定……朋友見她幾日間寫個不停,用寫電視稿的速度寫評論,不如開個page啦。


「總有點點內疚感」


    大學未畢業就入Cable實習,一做22年。誰都以為她一定捨不得這份工作、不慣沒記者被她罵,她說過14:53發生的事,「最好趕到15:00」,是工作時如此嚴厲上心的一個人。「但適應比我想像中易,可能做了太多年,身心都想休息。」開頭當作放大假,每日舒爽過日子,數個星期以後,一個問題卻漸漸襲上心頭,「我看到一篇文章,說可惜(有線)一些崗位放棄了,就會由他人填補。這我一直都知,但沒特意去想。然後我開始想12月1日(裁員當天),我不是被炒,是自己走,原因很直接,我是帶領『刺針』的人,全部人都炒,我亦沒意義再留下。我不停回想那一刻,3年、5年、15年後回到那一天,我仍會這樣做」。可是總有點點內疚感,揮之不去。「我入這一行,這個崗位是否bigger than that?從別的角度,我是否放棄了bigger than you的事?」她說內心掙扎的,「唔係份工,而是多年來新聞工作給你的訓練,帶來的能力,和隨之而來的責任」。


    她在朋友跟前大哭過,朋友教她要學會與這種感覺共處,接受這是組成自己的一部分。直至近幾天憑多年累積的新聞觸覺及經驗看文件、搜資料,把觀點寫出來,她不意發現「說想說的話」,感覺最舒坦。舊同事說每篇文都「有聲」,其實往日在新聞部的她常常開「單向城市論壇」,鄰座「刺針」猛將楊量傑聽過不少,「我有個壞習慣是對住個mon鬧,或向同事問問題,喂咩叫無差別啫,邊個定義啫,如果我入到議會,真係反對議案,反對幾多項先話我無差別吖?咁同埋係邊個講吖?你話咩作出損害或傾向損害特區整體利益,咁揸車開會係咪傾向損害?至少都傾向吖係咪呀?」她對空氣演起自己的激動模樣,彷彿同事就在旁邊「係囉」、「嗯嗯」冷靜地應對着。


    她看財政預算案時,想像今天若要上班,「我們會想第一隻古仔是什麼、第二隻行什麼,然後是政府盤數會講什麼」。沒有了公司電腦,也沒有鍵盤,她用一部平板寫文,另一部打開預算案附件,更翻查2004/05沙士後的「疫後預算案」,在政府力推自由行的背景下,當時估計2005至2009年,每年名義GDP增長4.9%,今年卻能估到5.3%,她問:「依據在哪裏?經濟增長點在哪?」一方面提高長者綜援門檻,一方面又降低兩元乘車優惠年齡,這支出的邏輯又何在?


    她多次提及身為記者,要盡言責,如此才不負多年新聞訓練。而這份言責的意涵,不止是把觀點寫成評論。專責政情beat的林妙茵,在有線許多高官專訪,都能見到她持一個啡色檔案夾坐在對面。她從書架拿出這個檔案夾,上面是Hello Kitty圖案,裏面是為每次專訪做的功課,每個受訪者都有一疊厚厚的文件,最前一份屬於去年專訪前特首董建華的特別顧問葉國華,當時社會討論焦點是中聯辦及港澳辦是否受基本法第22條規管,「誰知談着談着,他似乎除此以外還有別的話想講,是大家不要低估中央的底線思維,如果你是一個記者、有一些經驗,會意識到這個更重要,加上他在董建華政府做時,中央或特區政府是否更在意用技巧處理政治問題?比起現在什麼都直講,這個對比也interesting」。稍轉話題方向,是靠經驗與臨場反應才下得到的決定。


「令林鄭流淚的人」


    在2017年特首選戰期間,林妙茵曾兩訪林鄭。而最讓人記得的,卻是她在2012年反國教風波專訪時任政務司長的林鄭時,林鄭在她面前流淚,自此她被稱為「令林鄭流淚的人」,今天問起她,她笑說「我不記得問什麼了,總之問了一條問題,她自己講了好久,突然就哭了,所以並不是我整喊佢」。當時林鄭談及加入梁振英政府,是押上了自己的誠信及公信力。你看見她流淚時想什麼?「我心想咁點算?使唔使攞紙巾畀佢?」


    「我們的工作說難又得,簡單又得,就是站在對家去問,給他機會講best defense,這就是原則。當下社會最需要向這個人問什麼問題,我會從這個方向切入。」但她心知,有時受訪者想藉訪問帶出一些話、有時是刻意展露某一面,若有價值的,記者可被帶着走,但離題的,記者亦有責任把訪問拉回正軌。林鄭上任特首後,有線不曾成功邀請過她受訪,直至林鄭自評「好mild」的一次訪問。問林妙茵是否覺得風向有變,她說近幾年有線約高官接受專訪確是難了,「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會說無綫有《講清講楚》、Now有《大鳴大放》,如果我們有這些節目就較易安排,但如陳肇始都做了多次專訪,所以我沒辦法下結論是他們(高官)不做Cable(訪問)」。


與官員交流   互道觀點建互信


    做這一行,她說記者與官員之間會就政策交流討論,就兩元車費優惠,她便曾向官員直言政策互相矛盾,「我常跟他們debate,不只官員,還有建制派議員,都不是下下就住說係囉係囉,有時會不掩飾去反駁和提出觀點」。初入行的記者有時看她與官員在電話聊很久,不無驚訝,「有些記者入行會問點check嘢,但不能三唔識七打去問(官員)可否給我一句消息,而要透過多次的對話建立信任,更多時間是當他屬於有權力的一方,有時交流觀點,等佢知道你點睇,你又知佢點睇,這是重要的」。她如何看這種討論?「這是健康社會裏傳媒與政府官員的關係,大家有一個equal standing,我客觀說認為如何,他從政府角度解釋難處和掣肘,透過這些討論我又知道更多他們想法,當某一個轉向出現時,會知道政府大概在想什麼。在批評之前,起碼知政策推行的原因、思路,無邏輯都是一種邏輯,知道為何會推到這一步。」


    她坦言,與官員交流頗關乎個人作風,她無法得知現在這種傳媒與官員的關係是否有變,而她的聯繫則沒有斷,寫關於「九問曾國衞」的文章,便有官員提醒她初稿「立法會議員是由立法會主席監誓」有誤,監誓的應為立法會秘書長。其實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起初,她亦曾向官員提及政府暫緩並不夠,「6‧12已察覺到超級大的民怨,我覺得要懸崖勒馬,當時有風說政府要擱置或暫緩,我說你同阿姐講暫緩係唔夠,索性撤回啦,當時是可以有這樣的對話,當然聽不聽是一回事,我會這樣跟他們說。」


開專頁寫文   有的放矢


    言責已盡,the rest is history。「跟我現在寫的一樣。」她總說,今天所寫亦是補上一些觀點,讓社會能做informed decision。看她開專頁寫文,有人提她要小心一點,有人提所寫可能影響找工作,「我是有的放矢去問。只要有base又valid,我就覺得可以去問,要不然我們就真的沒有空間」。她比劃一個圈,國安法來到,有人被劃出合法的圈,但如果仍在圈內的人因恐懼而自我收緊,那個圈會雙重地加速變小。「我沒想很多啊,又真係唔係好驚,寫嘢之嘛……」她嘀咕着,「寫嘢咋喎,咁mild」。像說起自製家中窗簾般簡單:「唔mild咩你覺得?我完全不知。很辣嗎?沒人寫嗎?我的質疑未必成立,可能他們很快能駁倒,但我知沒人提這個角度,我便提出來,即管看他如何答,不過都冇人問啊……」語調倒像初入行記者舉手提問卻沒被點名的委屈。


    看她這樣的神態,我問,其實你與初畢業時相比,沒怎麼變吧?她像小孩偷吃糖被發現般,抱頭叫嚷:「係呀﹗我沒為意自己做了很多年,常覺得自己畢業只一陣子,可能在其他人眼中你很高級,或誤會我是很凌厲的人,你見支筆可能覺得凌厲,但其實我沒有惡意。」她會兇巴巴罵記者,兇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半夜傳信息向「受害者」懺悔;生氣到盡頭,又會躲在桌下冷靜,惡的另一面竟自帶傻氣。人人說她last day穿得型格,太有機心了,「冇啊,我就喜歡衫嘛」,兩三年前她去學裁剪,車稿比起來還易過車衣,這急躁的新聞人有了一門培養耐性的手藝,從美之買條裙改改,又能襯着高跟鞋返工,「好似自信心返晒來咁」,她又嘟嚷,「現在著不到了,有朝一日搵番份工主要原因是想著這些衫」。


    她的後畸寶生活,車車衣練練跑擺市集,林妙茵說還在調整生活步伐。熱誠不滅的有線人,有的開了專頁,有的加入網媒經營新陣地,「當天那麼多人走出來,也是一個踢我們離開comfort zone的機會吧,這些實驗是否成功,我們仍不知道,可能如果我沒事沒幹,會留在主流傳媒崗位,繼續每天條件反射式去完成工作,現在我仍有話想講,就試下用別的機會講。」她說回應財政預算案,昔日在電視是先做第一、二隻古仔,再看政府財政紀律,現在出文一談便是後者,步伐反而更快,「大家都用手機、電腦接收新聞,我們被踢出來就試試這些工具,這些都是不同渠道,最重要是內容」。


帶出觀點討論   或有出路


    話是這麼說,她開專頁開到一半,曾氣餒不搞,覺得寫地球post都一樣,還是前下屬楊量傑半逼着「湊」她逐步完成。以為政情記者機關算盡,誰知背後一堆蝦碌,她始終沒有失卻的,是面對世界一如往常的純粹。「可能政情給人的感覺很複雜,但我是一個政策出來就談好壞,或了解為何要這樣定,告訴你為何我不同意。它有它的複雜,我用我最純粹的心去做。」在這樣的空間裏步步為艱?「我們不要去想啦,每次這樣想,做乜都冇用㗎啦,現在我沒有崗位,為何還要做?一來自己舒服些,二來如果個個都唔講,大家便少了一個觀點,擺晒出來總有人看到、有討論,可能會有出路。」繼續說要說的話,她是這樣想的,「有些人有父母子女要養,有些人因工作不方便講,我可能不是知得最多、對局勢掌握得最好、視野最準、寫得最好那個,我肯定不是,但我是最有空間、或最沒有負擔的人。只是將我平時說的寫出來,唔通咁都唔做咩?想到這裏,就做囉……都可能係蠢蠢哋㗎。」


    環視這間她租住了許久的老單位,很舊卻又很企理,廁所天花石屎剝落,她說碰過看來不會塌;沒雪櫃,因為她與男友不喝凍飲,買新鮮材料回來煮起便吃光;藍色梳化配着紅色咕𠱸,配色鮮艷可愛;腳邊有道小簾,拉開藏着一部衣車,布料整齊排放在另一處;一個小袋裝起的,是她早前要cut寬頻才驚覺家中收着的有線解碼器。林妙茵熱切送我一張身為手作人的卡片,上面貼了小小一塊布碎,問完她關於恐懼、又問她點搵工的我,輕輕接過來,只覺得世界如果複雜乃至崩塌,最簡單的,或許最強大。


27.2.21

4張展品反修例為題    浸大煞停世界新聞攝影展 明報專訊

4張展品反修例為題   浸大煞停世界新聞攝影展

明報專訊   27/02/2021


Hong Kong Unrest © Nicolas Asfouri


    荷蘭駐港總領事館及浸會大學協辦「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展出得獎世界新聞圖片,當中包括4張以反修例運動為題的作品,開幕前3日,浸大煞停展覽。浸大表示是考慮保安及防疫等因素,荷蘭駐港總領事館對展覽取消感到失望。


稱考慮保安防疫因素   浸大:展品可上網欣賞


    浸大回覆查詢稱,經詳細考慮校園安全、保安和維持防疫措施等因素後,認為現非合適時間在校園內舉辦「2020世界新聞攝影展」,公眾可在網上欣賞展覽原本的展品。


    世界新聞攝影展籌委會在社交專頁表示,昨接獲浸大通知取消展覽,展覽籌備逾一年,對有份協助的人及港人感到遺憾。展覽主要贊助機構荷蘭駐港總領事館說對展覽取消感失望,稱展覽在動盪時刻提醒公眾自由及獨立媒體重要,希望防疫措施放寬後可再舉行。


    展覽原訂下周一至下月21日在​浸大顧明均展覽廳​舉行,展出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團挑選的獲獎作品,部分題材涉及反修例,包括法新社記者Nicolas Asfouri的《Hong Kong Unrest》(香港動盪)系列,圖輯獲「一般新聞類年度最佳照片故事」獎項,以及《中國日報》英文版記者DJ Clark的《Battleground PolyU》(理大戰場),片段獲「最佳年度互動獎」。


Hong Kong Unrest © Nicolas Asfouri

Hong Kong Unrest © Nicolas Asfouri


荷蘭總領館協辦稱失望


    DJ Clark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對浸大取消展覽失望,稱疫情下全球多個地區無法舉行展覽,香港能舉辦十分難得;被問到取消展覽會否與其作品有關,他表示不清楚確實原因。本報曾聯絡Nicolas Asfouri,截稿前未有回覆。


    建制網媒《點新聞》周一以「浸大擬辦『煽暴』攝影展」為題報道,形容展覽是「企圖美化暴徒,再挑起仇警情緒」。該展覽去年在澳門展出約一周後突遭腰斬。


Hong Kong Unrest © Nicolas Asfouri


建制網媒曾批展覽「煽暴」


    有份籌備展覽、浸大國際新聞專修課程主任Robin Ewing表示,展覽共展出62張照片,4張關於反修例運動,由世界新聞攝影展從10張得獎作品中選出,其餘展出作品是關於環境或其他國家的新聞。她續說,取消展覽是校方高層決定,對於浸大學生及港人未能親身欣賞展覽感失望。


    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方仲賢稱,校方浪費了主辦方努力,連同中大學生會日前不獲大學認可,他認為連串事件顯示教育界管理層正面對政治壓力。


Battleground PolyU   DJ Clark


「廢學生會武功」 律師:中大或違例 明報專訊

「廢學生會武功」 律師:中大或違例 

張宇人稱校董會無討論

明報專訊    27/02/2021



    中大前日就學生會幹事會當選內閣「朔夜」發「嚴正聲明」,是中大學生會創會51年來,校方首次「割席」。有中大學生會前副會長表示,學生會被截斷資金及喪失法律地位,「等於成個學生會廢咗武功」。但有律師表示,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下稱《條例》)下《香港中文大學規程》規程14,教務會的組成包括學生會會長,中大現要求「暫停學生會幹事會相關學生在校內不同委員會的職務」,此舉或涉嫌違反《條例》,認為中大應解釋。


律師:會長有權參與教務會   停職須有法理依據


    本報昨向中大查詢,至截稿前未有回覆。身兼中大校董的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昨表示,校董會沒開會討論事件。律師莊耀洸稱,中大聲明中的決定屬重大政策改變,理應經校董會通過決議,又表示《條例》已經列明學生會長是教務會成員,學生會會長有法律權利及責任參與教務會,如校方暫停其職務,須有法理依據,並且理由充分,不應是一個「談判」。不過,他稱中大亦可反指有關決定不涉及教務會職務,又或稱校方只是暫時停止其教務會職務,故中大須解釋暫停有關職務的原因及時間。


    翻查資料,就中大教務會成員在什麼情况下會被停職,《條例》列明,「任何學生成員,如不再是香港中文大學的註冊學生,或被着令暫時停止全時間修讀香港中文大學的課程,則須停止出任教務會成員」。


    莊耀洸亦質疑,《條例》列明「香港中文大學可設有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其章程須經大學校董會批准」,如果中大校方要求學生會註冊成為獨立團體,是否意味其章程不須校董會批准,稱校方如希望學生會自行註冊作社團以「保持距離」,「但會章改一隻字都要找中大(校董會通過),不就與中大當初意願相違背?」不過,莊耀洸認為中大校方或「有備以來」,可能會提出修例。


學生會聯署批校方剝奪權利   8000師生校友響應


    「朔夜」昨發起聯署,並於校內設街站,聯署聲明批評校方選擇「全面與學生會割席,剝奪學生會多項基本權利」,無疑是表達了校方選擇背棄學生的立場,稱極度遺憾與痛心,呼籲同學、校友、教職員等簽名,並要求校方收回決定。截至傍晚6時,有7989名中大校友、教職員及學生聯署。


未答註冊獨立社團否   候任副會長稱視校方行動


    至於「朔夜」會否應校方要求註冊作獨立社團或有其他行動,候任副會長何思珩回覆查詢時稱,在校方未有進一步回應或行動前,內閣暫不作補充。


    8名歷屆學生會成員昨亦另外發起聯署,強烈譴責校方行動「荒唐」,要求撤回打壓學生會的措施,截至昨中午有逾3000名歷屆中大學生會成員簽署。


前外務副會長:國安法後大學係咪咁驚青?


    1993年擔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的蒙兆達表示,學生會現時是失去法律地位,未有獨立註冊下,沒有資金運作,即使學生會日後能獨立註冊,亦未必能開設銀行戶口,繼而或不能申請某些資助項目、在校外申請場地舉行活動等,嚴重影響日常運作,「等於成個學生會廢咗武功」。他說若學生會未能獨立註冊,更未能合法取得經費運作,「再搞都似係學生小組」,而不是能代表大多數同學身分的學生組織。蒙稱中大未交代學生會犯錯的地方,突與學生會「割席」,是「人治」的決定,「段崇智真係變『段皇爺』?」他質疑《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大學係咪咁驚青」。


    2000年擔任中大學生會副會長的馮家強表示,中大校方是次行動對學生會及其屬會的實際影響有多深遠,仍有很大未知數。



校方代收   前會長促交代如何處理積存會費


    中大學生會一直沒有獨立社團註冊,並由校方代收會費,是次校方暫停學生會幹事會的校內職務後,仍未知校方會如何處理累積多年的學生會費,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區倬僖及前副會長蒙兆達促校方交代如何處理現存在校方附屬戶口的大筆會費。律師莊耀洸則指出,若學生會依然是合法組織,理應可繼續收會費。


    莊耀洸認為,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學生會章程須經大學校董會批准,如校方要視幹事會為「違法組織」,亦應經校董會通過。他稱,法例上沒規定校方必須為學生會代收會費,稱若學生會依然是合法組織,當然可收取會費。


律師:倘學生會仍合法   理應可續收會費


    職工盟總幹事、中大學生會前外務副會長蒙兆達表示,學生會以校方的附屬戶口收取及儲備會費,校方只是為學生會託管,應交代如何處理現存在戶口的大筆款項,又稱學生會屬會經學生會調撥經費,「之後係咪校方自行撥款?校方係咪可以私自動用戶口啲錢?」


    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區倬僖說,學生會及其屬會津貼難「一刀切」劃分,如校方不承認學生會幹事會,未知屬下團體日後如何註冊及申請津貼。



校董張宇人支持:學術言論自由非凌駕法律


    中大前日(2月25日)發聲明,稱由於學生會經勸喻及提醒後,未澄清涉違法及失實言論,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身兼中大校董的立法會議員自由黨張宇人、工聯會麥美娟和民建聯劉國勳昨日回應,稱支持校方決定,強調中大不是「法外之地」。張宇人說要提醒學生不要以為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可凌駕在法律之上,他透露校方的決定無經校董會討論。


    被問到學生會做法有何違法的地方,麥美娟稱整個學生會印的刊物很多評論失實,學生會對於學校處理保安員的言論都是不正確。


    中大日前正式向立法會財委會撤回原在昨日審議,涉14億元的中大綜合科研實驗大樓撥款申請,稱部分立會議員對中大處理反修例風波工作及事後提升保安措施詳情表示關注,要爭取更多時間向議員解說。


稱校方決定與立會撥款兩回事


    被問中大對學生會的做法,是否可令議員答應中大撥款申請,張宇人稱是兩回事,而會否因為中大過去有做或無做某些事,而不批准中大的申請,是個別政黨或議員自行決定。


    麥美娟稱學校對學生會的做法,和撤回撥款申請是「兩件事」,不是附帶條件。

26.2.21

7 ‧ 21保護女記者被毆  首名傷者出庭:「白衣人見林卓廷後 拍閘機襲市民」 明報記者

7 ‧ 21保護女記者被毆 

首名傷者出庭:「白衣人見林卓廷後 拍閘機襲市民」

明報記者   26/02/2021



    前年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6人否認暴動及有意圖而傷人等罪,審訊昨進入第4天,首名受害人出庭作供。代號A的男事主憶述,當晚他和太太乘坐西鐵抵達元朗站,月台上已有人說「下面咩顏色衫都打,唔好落車」。他在大堂看到白衣人指罵閘內市民,眾人驚恐,當白衣人看到林卓廷後,便開始拍打閘機及玻璃圍欄,繼而襲擊閘內市民。他以手機直播情况,最終因保護受襲女記者而遭人擊打。


與妻乘西鐵到元朗站   幾分鐘仍未開出遂下車


    A憶述,當晚他與太太約10時43分到達元朗站,列車開門後,他看到對面月台有約10名白衣男子站着按電話。當時他已得悉元朗有襲擊事件,月台上有街坊叫人不要下車、乘車到屯門,但他等了幾分鐘列車仍未開出,遂與太太下車,前往輕鐵站乘車至屯門。


    A續說,他沿樓梯走到下層大堂,看到地下有斷木棍和一灘血迹,當時收費區內有約20名市民,包括時任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現場有人報稱有女子遇襲受傷,正在廁所內急救。約20至30名白衣人則在F出口附近聚集,他們手持藤條、木棍及雨傘指罵閘內市民,又突然叫囂,「大部分人都好驚恐,不知發生什麼事」。


林卓廷稱已聯絡元朗警區  「警察很快到」


    法官葉佐文問,當時市民有否跟白衣人吵架,A回答當時雙方未有對罵,之後他聽到林卓廷說「已聯絡元朗警區,警察很快到」,惟白衣人看到林卓廷後,開始拍打閘機及玻璃圍欄,閘內市民亦開始情緒激動,與白衣人對罵,他便拿出手機直播。


    A表示,直播於晚上10時49分開始,白衣人在閘機附近「說挑釁性的說話」,叫閘內的人出來,亦有市民回罵「牛屎佬」。兩分鐘後,一名穿深色衣的男子在閘外被追打,之後一名粉紅色間條衣的男子,手持雨傘及木棍想攻擊他,「幾乎打中我,我畀人拉咗去後面」。



「中國制造」白衣男入閘招手


    控方指出,片段中有一名身穿印有「中國制造」紅色字樣的白衣男子,進入閘內收費區向市民招手。A同意,但他當時「唔知佢想點」。據控方開案陳辭,首被告王志榮案發時身穿該字樣的白衣。


    片段拍攝到有閘內市民開傘,控方問A為什麼他們會開傘,A說這明顯是自衛行為,因白衣人以藤條、木棍及水樽襲擊,「可以做的就是開遮擋」,又強調「當時實際穿黑衣的人一半都冇」。控方又問,當時閘內的人向白衣人投擲的物件是什麼,A表示當時情况混亂,沒有印象。


控方問市民為何開傘   傷者:明顯是自衛


    片段接近尾聲時,有穿反光衣的女記者出了閘,A稱他當時站在閘機旁,一名粉紅色衫男子衝過來打了他一下,然後掉頭追打女記者。他跳出閘嘗試保護女記者,隨即遭兩至三人用硬物敲打,他的手機被打爛,直播亦因此中斷。


    6名被告為王志榮(55歲)、黃英傑(49歲)、鄧懷琛(61歲)、吳偉南(58歲)、鄧英斌(62歲)及蔡立基(41歲)。聆訊今續。


【案件編號:DCCC888/19、DCCC11、734/20】



事主直播片:白衣人挑釁「出嚟打呀」   市民回罵牛屎佬


    事主A拍攝的直播片段,長約10分半鐘,昨整段在庭上播放。片段開始時,白衣人在閘外指罵閘內的人,有白衣人手持區旗,亦有人手持寫上「保衛元朗 保衛家園」的字牌。白衣人多次以粗口挑釁閘內的人「出嚟打呀」,有閘內市民以粗口回罵「牛屎佬」。不時有白衣人嘗試以木棍及雨傘攻擊閘內的人,並投擲木棍和水樽等物件。


    片段中,A不時用英語描述情况,他懷疑白衣人是有組織,不是住在元朗甚至香港。片段亦拍攝到林卓廷的身影,清楚聽到他說「頭先畀水樽掟到,企後啲」。


閘內者呼「香港人加油」  白衣人衝入閘施襲


    雙方對罵期間,有閘內的人反擊,向白衣人擲回物件。分散在走廊的白衣人一度退至F出口附近聚集,之後有閘內者呼喊「香港人,加油」的口號,又齊聲大叫「黑社會!唔好走!」突然,白衣人衝前投擲雜物,並衝入閘內揮棍施襲,片段最終因A受襲而終結。


    另外,證人P昨供稱,案發當日他在元朗一酒樓工作,事後分別提供了當日酒樓的閉路電影片段給警方,影片的時間比實際快約7分鐘。控方表示該些片段與首被告王志榮有關。


(7.21襲擊案)

「one number of、two numbers of……」 藏械案控罪書英文錯  官:唔想成外國笑柄 明報專訊

「one number of、two numbers of……」 

藏械案控罪書英文錯   官:唔想成外國笑柄

明報專訊   26/02/2021



    23歲理工大學男生被指在寓所內藏有胡椒彈手槍及軍刀等武器,昨於粉嶺裁判法院再提訊時,裁判官陳炳宙斥英文控罪書的文法錯誤,並即場讀出部分內容:「one number of Pepper Ball Tactical Compact Pistol」、「two numbers of Pepper Ball Magazine」,稱「小學生都會知一個蘋果就one apple,兩個蘋果就 two apples,我唔想單案上到終審法院,香港法庭會成為外國法庭嘅笑柄」。陳官隨即要求控方修正。


警:案件進司法程序   不評論


    據了解,控罪書由警方撰寫。警方回覆本報查詢時,以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不作評論。


    案中被告為理大一年級生呂世瑜(23歲),被控無牌管有槍械、無牌進口戰略物品及管有攻擊性武器三罪,暫毋須答辯,須繼續還押至4月8日再訊。


    根據被告3項控罪的中文控罪書指稱,他在去年9月24日在粉嶺的寓所內藏有1支胡椒彈手槍、2個胡椒彈彈匣、14個防毒面具、3個防毒面具濾芯、1件防彈背心、2把分別長26厘米及30理米的軍刀、1支伸縮警棍。


    英文控罪書原文版本提到被告牽涉藏有8項違法物品時,以「number / numbers of」撰寫相關數目,其後經控方修改後,修正版已全刪去「number / numbers of」,並改為「one Pepper Ball Tactical Compact Pistol and two Pepper Ball Magazines」、「14 Respirators」等。


【案件編號:FLCC1804/20】

25.2.21

早備入獄無悔抗爭 被告:憂出獄時香港面目全非 戴晴曦

早備入獄無悔抗爭   被告:憂出獄時香港面目全非

戴晴曦 (明報記者)   25/02/2021


杜啟華 : 如果我一個人嘅付出,可以maximize(提升)多數人嘅happiness(快樂)或者utility(效用),咁我唔介意。


    大學畢業前,杜啟華已計劃好前程——拚命做實習、找一份理想工作、努力掙錢讓母親提早退休……但直至前年7月14日,他卻開始做好入獄的打算,生涯規劃徹底改寫。即使如此,杜啟華仍無悔當初投入抗爭的決定,只是擔心出獄時香港已面目全非,最希望仍有空間留下抗爭,「始終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擬投證券   梁凌杰死後決「all in」


    2019年6月前,杜啟華只是普通的港大畢業生,求學時期經歷國教風波和雨傘運動,及後曾投票支持梁天琦,但梁入獄後,他有感政治氣氛變得沉寂,原打算在證券行專心掙錢。直至梁凌杰在太古廣場墮樓身亡,杜深感震撼,決定「all in」投入抗爭,「就像背負遺詔,有人以死相諫一個政權,可以連生命都捨棄時,我們少少的付出算什麼」。


押署始知咬斷指   睹相「嚇一嚇」


    一個月後,杜啟華在新城市廣場被捕,其間咬斷警長梁啟業的無名指。他說,直至被押返葵涌警署,有警員向他展示社交媒體資訊,問他「知唔知你整斷我同事隻手指」,他才知悉事件發展,「起初以為骨折,不知道整隻手指甩掉」。


    庭上所見照片,梁啟業當時無名指的指頭斷開,甚至有指骨露出,狀甚駭人,杜啟華亦說首見斷指照片時「嚇一嚇」,「真的很血腥、很核突」,卻認為事情發展至如斯田地「好多嘢無得計」。


    對於梁啟業後來獲授勳,以至他和其他警員連日供稱當時遭「暴徒」襲擊,杜啟華沒太多感受,只感法庭同屬「維穩機器」,批評法庭聲言不接受暴力,卻未曾處理警察的暴力行為,「(法庭的判決) 可憐立法會的玻璃多於人民破碎的心」,「(法庭) 想點就點啦,不相信法庭會為我帶來什麼公義」。


批法庭不接受暴力卻未理警暴


    回望人生軌迹於過去一年多遽變,杜啟華雖惋惜卻無悔決定,「叫得all in,代表未開底牌,你已經將全部籌碼押出去,去得呢步就唔好後悔」。


官稱力度遠超自衛   咬斷警指青年罪成


    港大畢業生涉於前年沙田新城市衝突中襲警和咬斷一名警長的無名指,被控擾亂公眾秩序、襲警、對他人身體加以嚴重傷害及有意圖傷人共4罪。法庭昨裁定全部罪名成立,認為被告當時知悉警長的無名指放進自己口中,並以遠高於自衛的武力咬噬。被告即時還押,下月12日求情。


官稱事主冷靜沒誇大   屬可靠證人


    就警長梁啟業被咬斷手指的有意圖而傷人罪,區域法院法官陳仲衡形容,觀乎梁在庭上表現,態度一直冷靜務實,沒誇大供辭對被告杜啟華 (24歲) 不利,亦未有因被咬斷手指而對被告懷恨在心,信納他為誠實可靠證人。


    陳官表示,從案發影片可見,梁啟業正尋找被告的「人中」施壓,其食指沒按壓被告的右眼或眼眶。而即使出現按壓情况,相關力度必定不會大,被告不會感到不適。陳官認為,假如梁有意對被告使用令人受傷的武力,可更直接以拳腳或警棍攻擊,而非愚蠢地冒着被咬傷的危險,將手指放進正掙扎的被告口中,認為行為並非故意,只是意外。


官稱辯方專家不持平   讚控方專家


    就控辯雙方各自傳召專家證人,爭議被告咬手指是否屬自主反應,陳官認為辯方專家證人、腦神經科醫生袁孟豪引述文獻時,未嚴謹審視當中的認受和權威程度,認為其意見不客觀和不持平,拒絕接納其證供。至於控方專家證人、腦神經科醫生余毓靈,陳官則讚揚臨牀經驗豐富,治學態度亦謙虛謹慎。


    陳官接納余毓靈所指,本案沒文獻支持,驚嚇反應可致被告做出致粉碎性骨折的咬噬動作,加上余對被告反應時間所做的分析,認為可排除被告的咬噬動作屬無意識的自主反應。陳官又認為,被告當時正逃離警員追捕,加上其口中異物的大小等,他必然預見該異物為警員的手指,裁定被告有意圖使梁啟業身體受嚴重傷害,咬噬時甚至克服了鬆口的反射動作,力度亦遠高於自衛所需武力。


    至於其餘3項控罪,陳官表示,當日遊行集會演變成騷亂和暴動,警員有需要更換防暴制服作驅散、掃蕩和拘捕,形容被告向商場中庭位置擲傘的行為粗暴、具攻擊和威嚇,會令混亂情况惡化,他後來亦有意用雨傘襲擊警員,裁定相關控罪成立。


【案件編號:DCCC778/19】


官斥陳辭含糊 控方認白衣先動手 明報記者

 官斥陳辭含糊      控方認白衣先動手

「發生暴力衝突」6字描述 7 · 21襲擊     遭連番質問譏諷

明報記者    25/02/2021


本案主控官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近期代表律政司處理多宗國安法案件,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保釋申請案。


    前年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6名男子否認暴動及有意圖而傷人等罪,昨在區院續審。法官葉佐文不滿控方在開案陳辭中,多次提及白衣人與黑衣人「發生暴力衝突」,但沒提供細節。在連番質問下,控方承認是白衣人先動手襲擊,黑衣人才還擊,葉官得知細節後譏諷道「原來發生暴力衝突6個字係咁多嘢」。控方又在追問下,承認7月16日元朗放映會的衝突事件與本案無關,同意不傳召相關警員作供。


    葉官甫開庭即要求控方澄清開案陳辭內容。他指出,控方以「白衣人與黑衣人激烈爭執,發生暴力衝突」來描述首次襲擊事件,葉官問是否雙方對打,哪一方先動手。代表控方的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起初表示雙方互相指罵,在追問下才確認是白衣人先打黑衣人,其後黑衣人才以消防喉射水等還擊;而當黑衣人嘗試出閘時,白衣人便追打。葉官聽罷謂「哦,原來發生暴力衝突6個字係咁多嘢」,要求控方補充細節。


斥「倒敘法剪片」 官促補充細節


    開案陳辭又提到,「雙方的爭執瞬即演變成暴力衝突。在衝突正酣之際,部分白衣人揮動木棍及藤條……」,葉官批評,控方沒交代衝突詳情,直接就跳到「正酣之際」,反問:「是否他們先對掌或氣功打了一輪?」斥控方「你好像用倒敘法及時空穿梭剪片,但現在不是拍片」。


    葉官又稱,英龍圍的襲擊事件中,控方同樣只說雙方發生暴力衝突。控方解釋,當時白衣人用木棍打黑衣人,向他們投擲雜物,雙方有肢體碰撞。葉官隨即追問:「如何肢體碰撞?玩碰碰車?」周天行補充說雙方曾互相拉扯。


    另外,控方於開案陳辭中描述7月16日元朗放映會的衝突事件。葉官追問事件與7月21日發生的事有何關係,周天行解釋自當日起,網上有人呼籲7月21日集會,亦有人說要保衛家園,強調事件有關聯,葉官卻反駁「難道當日屯門公園有粵曲晚會又寫出來?」


提5日前放映會被質疑關聯     控方認無證據願删


    葉官質疑,信息是否直接引致 7.21的暴動,被告是否當日已圖謀7.21行動,「如果係咁樣組織及計劃,嗰件事就大好多」,又反問控方「點解15日不寫?17至20日又不寫?」周天行被多番追問後承認,沒有資料顯示被告與7月16日事件有關,同意刪去描述,並不傳召警員作供。


    6名被告為王志榮 (55歲)、黃英傑 (49歲)、鄧懷琛 (61歲)、吳偉南 (58歲)、鄧英斌 (62歲) 及蔡立基 (41歲)。聆訊今續,將傳召受害人作供。


【案件編號:DCCC888/19、11 & 734/20】

雞豆花

雞豆花   清香誘人


上海玉芝蘭   雞豆花金絲麵
Hand-made “Golden Silk” Noodles with Chicken Tofu Pudding


  1. 一道考手工,卻鮮為人知的川菜菜式就是雞豆花。菜如其名,把原本乾柴的雞胸肉製成豆腐花般的滑嫩口感,達到「吃雞不見雞,卻又勝吃雞」的境界,顏色潔白如雪,口感綿密細膩。
  2. 雞豆花的製作工序繁複:將雞胸肉以刀背邊剁成蓉,邊挑去白色筋膜。雞蓉加入料酒變成汁,將過濾好的蛋清加入雞汁,再加入豆粉,滾水下鍋成形。
  3. 雞豆花好不好吃,考的是對火候的掌握:火太小雞豆花會沉底,火太大則會散,全憑廚師經驗判斷。想做到豆花的質感,要以小火慢燉3小時,最後配上用雞鴨豬熬製的清湯上碟即可。
  4. 竹笙肝膏湯與雞豆花的做法相似,將豬肝剁碎成肝汁,與後加蛋清、豆粉蒸製,凝結成膏。吸飽湯汁的竹笙鮮上加鮮,配上一啖口感醇厚的肝膏,回味無窮。

雞豆花製作過程——1. 刀背剁肉:用刀背把雞胸肉剁成蓉,並把筋膜取出,避免影響口感。

雞豆花製作過程——2. 過濾雞汁與蛋清:雞蓉加料酒等調料後成雞汁,再用紗布過濾蛋清後,混合入雞汁之中。

雞豆花製作過程——3. 滾水下鍋:雞汁加入豆粉幫助凝固,燒開水後把雞汁倒進鍋中。

雞豆花製作過程——4. 小火慢燉:雞豆花需要燉煮3小時,其間需要撇除浮沫。廚師亦要好好把控火候,火太小豆花會沉底,火太大則會散。


  1.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川菜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味型豐富。川菜不止麻與辣,如果覺得川菜只有麻辣火鍋和水煮魚,是時候拋開對川菜的刻板印象。
  2. 以前一個宴席10道菜,10個口味都不一樣。有乾有湯,有鹹有甜,哪像現在只有辣的?不少人以為「川菜只有辣」的刻板印象,現在的川菜館慣用重辣重油轟炸客人的味蕾,但傳統川菜遠遠不止於此。
  3. 川菜大致可分為3個派別:上河幫、下河幫與小河幫。上河幫以成都官府菜為代表,成都一直以來都是巴蜀地區的中心,亦是達官貴人聚居之地,用料精細,味道溫和,綿香悠長;重慶菜則是下河幫的代表。重慶鄰近長江濕氣重,故好麻辣;而在當地工作的碼頭工人豪放粗獷,口味濃郁,自然在烹調上不拘常法,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稱為「江湖菜」。小河幫則以盛產井鹽的自貢菜為代表,其中水煮肉片最為有名。
  4. 成都菜中又以開水白菜為代表,這是以前的清朝宮廷菜,今天的國宴菜。一碗高湯配大白菜,看似平平無奇,卻要求湯色清澈,盈透如玉,看不見一丁點油脂,但上桌時卻肉香撲鼻。軟嫩的大白菜的芯吸滿清湯,一咬下去鮮香滿溢,背後工夫不可小覷。
  5. 做開水白菜,考的就是廚師的熬湯水的工夫。想吊出一鍋好湯,「無火腿不美,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先將金華火腿、老雞、老鴨與豬骨汆水去腥,猛火燒開,再用文火燉6至7小時。接着,廚師要加入豬肉或雞肉蓉「掃湯」,讓肉末吸附湯的雜質和浮沫,如是者重複2至3次,才能熬出一鍋濃味卻色清如水的高湯。白菜只選用中間最軟嫩的菜芯,與高湯一起蒸,一道國宴菜就完成了。
  6. 川菜歷史悠久,為何現在麻辣當道,傳統手工菜卻式微?現代人追求味蕾的刺激,那種新鮮刺激的感覺。而且麻辣的菜很多都是炒菜,很快就做好了。這些清淡的手工菜動輒就要做4、5個小時,成本高,費人力,普通館子根本做不來。就連在四川,也不是每個廚師都懂得做這類傳統菜,嫌麻煩,學廚很辛苦,不是人人能忍受。沒有3、5年沉澱,吊湯、火候這些功架學不來的。
  7. 無論是上河幫還是下河幫,都不能代表川菜,必須要融合在一起,才是正宗的川菜。任何一種味型都不能單獨代表川菜,希望大眾能拋下川菜等於麻辣的印象,重拾傳統川菜的不同滋味。
  8. 早在漢晉時期的《華陽國志.蜀志》,就記錄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川菜善於利用調味料,來自四川遂寧,川菜利用基本7種基本味製出不同味型:甜、酸、麻、苦、辣、香、鹹,同一種食材,只要用不同的調味料,就能烹出百般滋味,故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說。
  9. 傳統川菜有24種味型,除了開水白菜等偏清淡的鮮味湯品外,還有糖醋味、魚香味、荔枝味、煙熏味、椒鹽味等,味型十分豐富。
  10. 在香港,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道川菜——宮保雞丁。不少人看見宮保雞丁紅彤彤的,就以為一定是麻辣,其實不然。鍾師傅說,宮保雞丁屬「糊辣荔枝味」,糊辣是爆香乾花椒與乾辣椒後產生的香氣,紅而不辣。與「糖醋味」的「大甜大酸」不同,「荔枝味」是「小甜小酸」,較為清爽。好的宮保雞丁,入口應先品到鹹香、薑葱蒜與乾香料的氣味,最後在喉頭才嘗到一點甜酸味,口感極富層次。
  11. 另一種大家熟悉的菜式魚香茄子,則是川菜家常的魚香味菜式,以烹製的菜餚帶有魚香而得名。香港常見的魚香茄子是加入鹹魚粒,但川菜正宗「魚香味」的主角是每家每戶都有的泡椒,香味濃郁。
  12. 「魚香味」起源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在做泡椒時與活鯽魚同浸,所以製成的菜餚帶有魚香味;另一種說法則是使用的調料與做豆瓣魚基本相同,故稱「魚香味」,不論如何,泡椒是必不可少的食材。魚香味應「酸辣甜鹹兼備,葱薑蒜味突出」。

成都吃客 (致民路店)


80億國安費無細節 「應付未來數年」 不受現行法例規管 消息:用完會再撥 明報記者

80億國安費無細節  「應付未來數年」 

不受現行法例規管   消息:用完會再撥

明報記者    25/02/2021



    昨公布的預算案開支預算摘要,列出2020/21年度非經常性一筆過撥80億元專門款項,支付關於維護國家安全未來數年的開支。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有關撥款去年12月撥出,除警務處外亦涉及其他政府部門,但拒透露詳情,也無公布國安人員編制等資料。被問到若港府沒拒絕撥款的權力,庫房是否變成「國安提款機」,陳否認有關說法,稱按《港區國安法》需預留有關費用。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指出,如80億元撥款用「3至4年」,即一年約20億元,比獨立運作的廉政公署多近一倍。


    政府昨公布的開支預算摘要中,列出於2020/21年度有80億元屬「非經常性撥出專門款項支付關於維護國家安全的開支」,有關款項載列於「修訂預算」,並不在該年度的「核准預算」。附註指出,據港區國安法,經行政長官批准,財政司長應從政府一般收入中撥出專門款項支付關於國安開支及人員編制,不受香港現行法律規定。又列明該80億元撥款用以支付關於維護國家安全「未來數年」的開支。


開支「單獨存在」 細項不入保安局帳


    政府消息人士稱,80億元國安開支屬一筆過款項,當款項用完,港府會再向國安處撥款。消息人士稱,有關支出不受相關本地法律包括《公共財政條例》規限,故國安開支是「單獨存在」,支出細項不會反映在保安局或警務處的帳目。


被問變提款機   陳:須列編制供審批


    陳茂波在昨午記者會最少四度被問到該80億可作多少年開支,他僅重複「未來數年」,又稱相關開支在去年12月已撥出,政府亦已於2月初季度帳目公布,因2021/22年度無此相關撥款,故預算案演辭無提及。他又稱,相關撥款並非只予警隊,亦涉及其他部門,但沒透露相關部門。被問到在撥款過程中他有否話語權及否決權,而若無從否決庫房是否變為「國安」提款機,陳茂波否認稱制訂開支時當局「有列出需要什麼人、編制怎樣、做什麼事」,而預算提出後,經特首林鄭月娥擔任主席的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審視、取得特首批准才撥款,他有參與過程,但不便透露詳情,又稱不同地方及國家涉及國家安全的開支皆為機密資料,他會按國安法要求,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報告。


涂謹申:倘用4年 多廉署撥款近倍


    涂謹申表示,國安法列明財政司長每年要向立法會報告有關款項的控制和管理,認為政府以撥款用於「未來數年」,旨在模糊每年開支,「其實是不想公開」。他假設80億元撥款用於3至4年,即每年約20億元,已比獨立運作及調查的廉署每年撥款多近一倍。政府帳目顯示,人手編制1542人的廉政公署,2021/22年預算為12.4億元,80億元足令廉署運作6年多。80億元亦相當於人手編制達3.8萬、警務處250億撥款約三分之一。


    涂謹申以過去涉國安法的拘捕行動為例,指出部分搜捕、調查、扣留疑犯等工作「都是由重案組、刑事情報科等警方部門員處理」,質疑國安處實際工作量與撥款是否合乎比例。


(2021/22 財政預算案)

23.2.21

論盡教育:校長,求你唔好叫我教通識 王師奶

論盡教育:校長,求你唔好叫我教通識

王師奶  23/02/2021



    大話夾好彩,成日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美夢的C女,聽小婦人日哦夜哦的忠告,高考後改選其他科目,否則會令到呢個做阿媽嘅晚晚發噩夢。


    閱報得悉,立法會研究幼稚園、中小學教科書及教材編製小組委員會舉行視像會議,討論教科書的評審機制及文憑試擬題機制。不知怎的,講吓講吓竟然講到促請教育局在課室內加設閉路電視(CCTV),並專門錄製教師教學。張宇人議員說可藉CCTV監察教師有否按課程及書本教授,而學生亦可藉此作溫習之用,又提倡鏡頭要「對正老師,不對學生,睇住佢教學」;梁美芬議員話「新冠名」通識科等於變相重推「填鴨式教育」,斥教育局盲推選擇題係唔諗嘢,又斥「邊個設計用multiple choice,嗰個就要離開嗰一科」。梁議員認為教師不應擔心被攝錄,唔夠料就唔應該教書。梁議員有金句:「大把人排住隊想教書吖」;葛珮帆議員則指有教材「逢中必反」,認為「新冠名」通識科要統一教材,並設下問責制。


課室裝CCTV   廚房又使唔使?


    王師奶素來敬重斯文,對學識廣博之士佩服得五體投地,做得議員何止萬中選一,所以對議員們心存尊敬。近日議員們對通識科好多高見,所以如果我是一名教師(假設咋),我一定請求、要求、跪求、叩求校長,千萬不要編我教通識。我寧願教3班中文、2班英文,改簿改到抽筋,再加十樣八樣課外活動都在所不辭。總之一句講晒,唔好叫我教通識科。


    張宇人議員說要設CCTV替教師錄像,佢無好似梁美芬議員咁指名專錄通識科,即係科科都要錄,佢仲講明CCTV可監察教師有否按課程及書本教授,也可給學生溫習之用。王師奶唔明張議員話鏡頭要對正老師,不對學生;如果老師學生一齊上鏡,一可監察老師有否「越軌」,二可𥄫實學生有否反斗或瞓覺,三來師生可分享同甘共苦之樂。小婦人有一建議,每一課室設一智能機械人代替教師,必符合張議員要求。八卦問吓,張議員有無提議啲食肆老闆喺廚房裝CCTV,𥄫實廚師有無「吞泡」?


考MC等於唔用腦?


    至於梁美芬議員批評「新冠名」通識科是填鴨式教育,她一語中的。本來的通識科係無課本嘅,無課本就無鴨可填,現在葛珮帆議員進一步要統一課本,如果實行,那就有填不盡的鴨了。王師奶智商低,唔明點解梁議員話用multiple choice係唔諗嘢,仲勞氣到話「邊個設計用MC,邊個就要離開嗰一科」。選擇題唔係香港考評局發明,就因為佢哋有腦才用選擇題。每年考生5萬多,又係必修科,如果條條題目都用文字作答,想依時放榜都難,你估一個教師改20、30張卷咩?俗語話「事非經過不知難」,一啲都無錯,口噏噏容乜易啫,到你自己做就倒瀉籮蟹。小婦人雖然成日鬧三鬧四,但都好體諒對方㗎。


    葛珮帆議員話有教材「逢中必反」,呢度可能有誤解,邊間出版社咁多錢蝕?邊間學校咁夠膽採用?所有教科書都要教育局審查過才准列入書單,唔通你想話教育局放水?下筆可能有輕重,逢中必反絕對no way。葛議員,請放心。

22.2.21

理大候任學生會長:顧及參與者風險 不能想做就做 蕭愷情 魏綺婷 黃焯謙

理大候任學生會長:顧及參與者風險 

不能想做就做

蕭愷情 魏綺婷 黃焯謙 (明報記者)   22/02/2021


理工大學新一屆學生會成員下月上任,候任會長胡偉權(右)說家人與朋友都曾因國安法等原因勸他別參選學生會。他認為,「這時勢我們做到的事有限」,但仍有責任出任學生會,讓同學記得本港過去兩年發生的事。左為候任外務副會長張心怡。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社運氣氛低迷,今年八大之中至今僅理大學生會成功換屆,新幹事會下月上任。理大學生會候任會長胡偉權認為,國安法下學生會多了掣肘,不能再站在街頭前線抗爭,即使校內辦活動,考慮的不止學生會成員安全,還要顧及參與者的法律風險,學生會不能「想做就做」。


    2019年反修例運動是不少港人的政治啟蒙,亦令理大學生會候任會長、房屋設備工程學高級文憑一年級生胡偉權萌生「上莊」念頭。一年多前仍是中六生的胡偉權表示,曾想像成為大學學生會成員可團結學界,就法治、普選等社會議題發聲,並向政權施壓。


憂搞手參加者同冒風險


    一年過去,《港區國安法》下街頭抗爭逐漸減少,多間大學亦對涉國安事件採取強硬態度。胡偉權說,「以往大專學界可能衝得好前,在2014年佔中,學聯及大專學界屬較前線角色,2019年(反修例運動)雖無大台,但(大學學生會)都有公開表達作為大專學界對事件的看法」,惟學生會現時無法再站於前線。


    就算在學校辦活動,胡表示學生會的顧慮變多,「不像以前(學生會)搞展覽,人家(參觀者)來了就算;現時搞展覽,我們做搞手自己有風險之餘,他們(學生)來參加展覽,會否連他們有風險?這些事我們全都要考慮」。


上屆學生會籲詢法律意見


    去年11月理大學生會臨委擬辦「理大圍城」放映會,遭校方叫停並稱有權收回場地及追究,胡認為倘校方再表示收回活動場地,除了影響學生會,還有不同學院會,故他要顧及一眾同學,在任期內不能「想做就做」。


    胡又稱,有上屆學生會成員提醒他「今時不同往日,以往學生會做到的事、舉辦活動底線,與這一年有不同」,「2019年辦過的活動在現時再辦可能有風險」。他說,以前學生會不會事事諮詢法律顧問,但上屆成員建議他多與法律專家溝通,盡量減低活動風險。


盼講香港如何一路走來


    學生會工作空間大不如前,候任外務副會長、英文及應用語言學系一年級生張心怡認為出任學生會仍有意義。她說,「改變香港可能好難,不如我們先改變自己」,未來一年學生會冀讓同學了解香港「如何一路走過來」、其他國家爭取民主的歷史等。


(國安教育系列一)


小學年年六四祈禱   憂犯國安猶豫取消 

支聯:近年少收學校邀請 寒蟬已現


    隨去年實施港區國安法及今年落實《港區國安法》行政和教育指引(指引),當局在學校行政、教學及活動上羅列多條守則,列明校園禁止政治宣傳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但未有訂明哪些活動屬上述所指。校園忽然紅線處處,有學校多年來堅持為六四死難者祈禱,雖已訂於行事曆,現亦就是否如期舉行猶豫未決;支聯會以往會獲邀到校講述六四事件,隨指引推出,該會表示已不敢對學校渠道抱太大期望,「相信寒蟬效應已經產生」。


    月初出爐的指引,對從辦學團體到校內由上而下的各級人員等均列出多項要求,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沒有爭辯或妥協的空間」、又稱學校如需邀請校外人或團體參與舉辦學校活動應審慎選擇,確保獲邀者符合校方要求,而有關活動不會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有不具名的小學多年來都為六四死難者祈禱,祈禱會上教師簡述史實,如事件因由、政府反應、死傷人數等,但不會就事件下定論或提及平反等,不過領禱時會提到「希望天父令中國變得更開明、更有言論自由和體恤人民訴求,盼學生能祈求中國變得愈來愈好」。


    該校校長郭超群表示,隨國安法實施,最近半年來一直與辦學團體及校監商討,亦有查詢法律顧問,祈禱會是否會觸犯法例。他引述法律顧問稱,要視乎祈禱會背後理念及帶出的意思,「中國有件事件,我們祈禱,理論上okay……如再有其他事發生,會跌入灰色地帶」。


「一是取消一是簡單祈禱」 校長:遺憾失精神承傳


    郭校長說,暫時有兩個做法:一是直接取消祈禱會,另一做法則只作數分鐘簡單祈禱,不另外簡述事件,但坦言「好難做」,「就算做個簡單的祈禱,校長又怎發言呢?負責的宗教主任又如何表達呢?」而新入學低年級的學生亦會不明白活動目的。


    他說,該校一直以來都不忌諱政治事件,「幾任校長都把社會事件藉天父眷顧讓同學知道,一起去祈禱……學校這麼多年風風雨雨都這樣,北京奧運一起支持,汶川大地震一起祈禱」,稱如祈禱取消,就學校精神承傳上是有點遺憾,會諮詢教師、家長及教育局等意見再作決定。


被問可否舉辦六四悼念活動

教局:學校是學生學習地方


    本報曾向教育局查詢學校於現行國安教育指引下,是否仍可以舉辦六四悼念活動,局方沒正面回覆,只稱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無論指引實施與否,學校均有責任妥善安排學生學習活動。


    支聯會以往會受邀到校舉辦講座,講及六四事件。據支聯會秘書處回覆,2018年有一間中學邀請支聯會向全校學生簡介六四事件及意義;2019年以「天安門母親運動」名義到一間中學介紹「天安門母親的六四」,而2020年因應疫情,並無收到學校邀請。


    支聯會副主席、教育及青年部召集人何俊仁稱,近年已甚少收到學校邀請,「老師、學校都怕麻煩,不敢對學校渠道太大期望」,稱隨當局發出國安教育指引,相信寒蟬效應已產生,教師不敢帶學生參加支聯會活動、參觀六四紀念館,更遑論出席燭光集會,因此支聯會目前主要使用社交媒體,講及歷史及時事題目,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自行參加該會活動。


愛國學校:續開放學生討論


    愛國學校、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稱,學校過往沒有主動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上和學生討論六四相關問題,但以往每當六四前後都有學生主動問起,強調教師不會迴避,會開放與學生討論,並提供更多角度讓學生思考。國安法實施後,做法亦一如既往。他認為,認識歷史事件本身沒有問題,惟從過往情况看來,不少人談及六四時均只以單一的反華觀點論述,播下仇恨種子,對學生而言並不合適。




國際特赦:「校園人權教育計劃」合法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過去10年均設「校園人權教育計劃」,計劃包括各類主題的到校專題講座及紀錄片放映會,供學校付費參與。項目經理林祖明稱《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有再審視活動內容,稱活動全部合法,不認為活動與國安教育行政指引有牴觸。他稱,2020年參加計劃的學校數目比2019年下跌約四成至10多間,認為「原因未必只與國安法有關」,因疫情學校多次停課,影響在校活動,要再觀察日後轉變。


    該組織網頁簡介,到校專題講座有7個主題,其一是「法治與人權」,涵蓋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如何保障人權,近年香港的法治爭議對人權的影響;亦有性別與人權、難民與尋求庇護人士等主題。


    林祖明稱,過去學校對不同題目的關注度差不多,主要由通識或其他科教師挑選一兩個題目參與。他稱就《港區國安法》有再檢視題目,「始終國安法對於4項罪行定義較廣泛,有審視內容會否觸及」,強調內容完全符合法例,稱有關內容是根據國際人權公約的原則闡述對人權的看法,以及香港或國際落實人權時會出現的問題。

21.2.21

發起「國民制憲」網絡公投 法學者張雪忠被拘 明報專訊

發起「國民制憲」網絡公投 

法學者張雪忠被拘

明報專訊   21/02/2021



    上海自由派法學學者張雪忠上周二(16日)在Twitter發起「國民制憲,和平轉型」網絡公投,是他去年公開致信全國人大後又一次動員公眾推動中國憲政改革。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張雪忠前日中午11時左右在上海被帶走,至昨日才獲釋。他去年發布公開信後也曾一度被帶走約24小時。


昨日獲釋   有關帖文已消失


    華東政法大學前副教授張雪忠在Twitter上表示,「國民制憲,和平轉型」既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路徑和願景,也是動員公眾支持和推動政治變革的口號,且最有可能成為不同階層的共識。 張雪忠還附上一張他手持標語的照片,希望該帖文能在一周內得到超過1萬次轉發。不過,該Twitter帳號目前已不見有關帖文。自由亞洲電台稱,張雪忠被帶走前婉拒採訪,僅稱感謝外界關注。


去年曾發公開信     批中國「偽憲法」


    去年5月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張雪忠發表近萬字致全國人大公開信《盡早啟動國民制憲程序,努力實現政治和平轉型》,直言中國現行憲法是「偽憲法」,他不認為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人民的正當代表,也不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一個正當的代議機構」。


    45歲的張雪忠生於江西,擁有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學位。他多次公開呼籲憲政改革及為異見人士擔任辯護律師,2013年遭華東政法大學解聘,2019年又被吊銷律師執業證。

揭發社會陰暗積弊爲職志 黎佩芬

揭發社會陰暗積弊爲職志

黎佩芬   21/02/2021


    電視播放商經局發表「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記者會,坐正中間的局長邱騰華語調平穩理性,但任何一個追求快狠準的編輯,一邊聽着一邊代入,會覺得依照局長指示做齊一大堆官僚程序層層請示上報,唔敢講話呢世都唔使旨意做到獨家,但怕且等得到拍板去馬,新聞都變成了無人記得的舊聞,絶世好橋都會因爲過時而不起波瀾 ; 港台是公營廣播、以揭發社會陰暗積弊爲職志,可是,跟局長談記者的夢和新聞專業只徒牛頭馬嘴,前面豈會是坦途?不論行內行外,關心新聞自由的,請把李立峯教授的文章讀到尾。

    不過,就算新聞都不說,將社會矛盾掃入地氈底無眼見,社會矛盾是不會消失的。



#從港台檢討報告到香港的新聞自由

#李立峯教授


K for Unequal 黎佩芬

K for Unequal

編者話 ▪ 黎佩芬   21/02/2021



    周五早上收到傳媒前輩轉發的「榮總的話」,寥寥數語,說得雲淡風輕的,不意真正的殺着卻在後頭。


    電視緊接播放商經局發表「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記者會,坐正中間的局長邱騰華語調平穩理性,但任何一個追求快狠準的編輯,一邊聽着一邊代入,會覺得依照局長指示做齊一大堆官僚程序層層請示上報,唔敢講話呢世都唔使旨意做到獨家,但怕且等得到拍板去馬,新聞都變成了無人記得的舊聞,絕世好橋都會因為過時而不起波瀾;港台是公營廣播,以揭發社會陰暗積弊為職志,可是,跟局長談記者的夢和新聞專業只徒牛頭馬嘴,前面豈會是坦途?不論行內行外,關心新聞自由的,請把李立峯教授的文章讀到尾。


     不過,就算新聞都不說,將社會矛盾掃入地氈底無眼見,社會矛盾是不會消失的。際此財政司長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前夕,不如先來打個底,翻開貧富懸殊的一盤帳再深究下去,便會發現政府分析貧窮問題的工具實有缺失,也不夠貼地,否則不會漏掉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其中一個真諦,在於一個K字,儘管勞福局長說盡了疫下濟貧種種不為背後的艱難,但實情這便坐實財金界預見的「二元背馳」的K形復蘇路徑,令社會財富不均愈加畸形。



    全球都在爭取將疫情壓下使經濟得到喘息,而當放眼地球,讀一下國際新聞,便會知道在號稱享有自由的社會,都需要歷經一番唇舌和協商解釋,才會得到民眾讓步配合使用記錄行蹤的科網程式的,香港市民也沒有特別叛逆。如果據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標準量度,有無人能解答「安心出行」的App可摘下多少分,咁重要點解政府唔講?


    而戲院終於重開,今期有《狂舞派3》導演訪問,香港年輕人的故事,就是不容易說。

從港台檢討報告到香港的新聞自由 李立峯

從港台檢討報告到香港的新聞自由

李立峯   21/02/2021



    星期五早上,特區政府公布香港電台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多方面批評港台管理不善,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則發聲明,明言報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編輯問我「會不會想寫港台」,我想,倒不如把眼前的事情放到大一點的背景中看。過去一年,通訊局幾次有關港台節目的判決、記者利君雅的聘任問題、取消播放「BBC時事一週」的決定、蔡玉玲被控以及其他圍繞着《鏗鏘集》的爭議等,港台早已風聲鶴唳。港台以外,國安法的新聞採訪造成的無形壓力、《蘋果》高層被捕、有線新聞高層人事變動及其引發的地震等,合併起來顯示的是,以自由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新聞專業主義,在香港的發揮空間愈來愈窄,新聞自由的寒冬不見盡頭。


    若要分析香港新聞自由的景况,Margaret Roberts在2018年出版的專著Censored,提供了一個簡單而有力的框架。她指出,威權政府要控制和審查媒體言論,會製造恐懼(fear)、阻力(friction)和氾濫狀態(flooding)。恐懼是最容易理解的,設立嚴厲但界線模糊的法律,就是威權政府製造恐懼的主要方法之一。政府固然會強調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但《港區國安法》的客觀效果是在整個社會不同領域裏製造了恐懼,例如去年傳媒報道,有國際民調機構因政治敏感而要求學者刪去幾條問卷題目,那是冰山一角。《港區國安法》的特徵,是覆蓋面廣泛而很多地方定義不清,例如怎樣才算「嚴重干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權機關履行職能?怎樣算是「煽動、協助、教唆」?媒體「報道」一些言論,會否也被認為是「協助」宣揚該些言論?面對着各種不確定性時,很多人會選擇安全至上,結果就是政權希望達至的廣泛的自我審查狀態。



公共廣播   不能批評施政?


    但「靠嚇」有其局限,太過經常出動法律武器是有各種成本的,而社會上總會有很多人沒有那麼容易被嚇倒。所以恐懼以外,威權主義政府也會製造阻力和氾濫狀態。所謂氾濫,就是一種各類真假資訊、似是而非的意見,以及對異議者的批評聲音充斥市面的狀態。所以,在親建制的主流媒體以外,建制力量還需要製造大量的社交媒體專頁,大量的YouTube KOL,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和內容,大量的批評聲音,大量的「投訴」,最好能夠做到親政府的觀點主導輿論,不行的話,也至少要做到「眾說紛紜,真假難辨」。星期五政府公布港台檢討報告時,邱騰華一開始就說,社會關於港台的角色、定位和立場的討論愈趨激烈和兩極化,有人認為港台是政府部門,必須正面宣傳政府政策,亦有人認為港台是廣播機構,批評政府施政是理所當然的事。在這開場白中,公共廣播的理念變成了「另一種看法」,與「政府喉舌」的概念平起平坐,只強調公共廣播被視為「以偏概全」。而政府能搬出這套說詞,背景就是親政府意見和對港台的批評的「氾濫」。


製造阻力   報道困難重重


    跟港台檢討報告以至過去大半年港台面對的各種挑戰更直接相關的,是威權主義政權如何通過製造阻力達至媒體審查的效果。製造阻力的意思,就是不直接禁止某些報道方式或內容,但通過各種手段使到進行某些報道或生產某些內容困難重重。例如以作出虛假陳述的罪名控告蔡玉玲一事所帶出的,是一些查冊制度向來對新聞報道沒有充足的保障,過往政府願意讓媒體於灰色地帶中運作,現在則收緊這種運作空間,後來推出車牌查冊通知,最近更表明會研究將「起底」刑事化,表面理據是個人資料保障,對調查報道工作而言,實際效果就是導致「打草驚蛇」以及設下新的法律關卡。其實,香港向來已經沒有資訊自由法,獲取政府資訊的制度也從來都不算好,進一步收緊各種政府部門的資訊使用守則,效果就是令很多重要的新聞報道工作變得更為困難。


    查冊和政府資訊使用守則問題影響所有媒體,對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港台而言,另一種阻力的來源,來自政府及相關部門如何理解一些跟公共廣播有關的原則和理念。今時今日,政府在談論港台時,喜歡強調《香港電台約章》,其實約章的內容本身不算有太大的問題,內裏也確認編輯自主的原則,同時要求港台持平地報道和反映意見。對一間公共廣播機構而言,持平的確是重要的原則,但怎樣才算持平?持平的具體實踐方式和要求,在不同議題的新聞報道、評論節目、聽眾意見節目、時事紀錄片,以至諷刺式節目中,是否應該有所調整?港台的節目製作人員守則就明言,「適切的不偏不倚,是指按不同題材及節目類型,作適當及確切的處理」,重點是「適切」,如果我們硬性地以單一和死板的對持平或不偏不倚的定義去看待所有節目,客觀效果就是某些類別的節目會變得「綁手綁腳」,通訊事務管理局對港台的幾個裁決,尤其是有關頭條新聞的裁決,就有這種效果。


某種聲音和意見氾濫


    到了星期五出爐的檢討報告,其主要建議,不少是各種各樣的內部行政和工作程序,令機構的運作更加繁複,例如報告指港台「沒有清楚界定及妥為記錄的編輯流程,欠缺清晰的編輯問責制度」,指現時處理棘手/有爭議/敏感編輯事宜的上報機制主要透過口頭溝道方式運作,亦沒有訂立向高層管理人員徵詢意見或徵求法律意見的書面紀錄規定,又建議「聘用內部或外間獨立評審員,推行編輯檢討機制,以定期評估港台的節目標準及質素」,又要在編輯流程加入風險管理,亦要「與顧問委員會建立更積極及合作的伙伴關係」。表面上,風險管理、檢討機制、問責制度和多聽顧問意見,都不能說是壞事,但加加埋埋,若範圍劃得廣而規矩又定得嚴的話,凡事記錄、凡事評審、凡事上報、凡事顧問,本來已經非常有限的時間、精力和人手都花在做筆記、檢討、徵詢意見之上,對確保專業水平只會帶來反效果。不過,如果這一系列建議的目的是要令一個機構內的人做不了什麼被視為「越軌」的行為,則可以頗為有效。


    回到新聞自由的大環境,恐懼、阻力和氾濫是相輔相成的。上面已經提到,對個別媒體機構的批評意見的「氾濫」,可以為該媒體機構的運作帶來阻力,也不能排除會對機構內的個別媒體工作者帶來一點恐懼。國安法壓境之下,新聞工作者就算天不怕地不怕,嘗試繼續就敏感議題作報道,但當不少市民或不同界別的人因恐懼噤聲時,新聞工作者在尋找消息來源時也會受到以前沒有的阻力。當愈來愈多人不再發聲,各種內容又因為阻力太大不能「出街」時,在公共空間裏,某種聲音和意見氾濫的狀態就更加嚴重。


新聞自由的困境


    香港的新聞自由面對的困境,是沒有什麼「解決方法」的。新聞自由的狀態離不開宏觀的政治環境和權力結構,回歸前過渡期內,中英角力形成一個二元權力結構,中方和港英的影響力互相制衡和抵消,為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隨着政權移交,權力結構回復一元,媒體面對的壓力也大增,但回歸初期,中國政府仍有各種因素維持香港的特殊性,而且自1990年代至2010年左右,中國大陸的媒體也正經歷商業化和自由化的改革,以香港或西方的標準看,當時大陸媒體的自由化程度固然非常有限,但的確出現了調查報道、「異地監督」等新聞實踐,當大陸媒體本身也走向開放時,香港媒體的運作空間也自然較大。但到了過去十幾年,維持香港特殊性的需要慢慢消失,同時,中國有了「制度自信」,在新聞管制方面重新強調媒體姓黨,調查記者和批判性報道的數量大幅下滑。在這背景下,香港新聞自由持續收窄是大勢所趨,反修例運動觸發的連鎖效應則大大加速了這趨勢。


    不過,作為文章結尾,還是要很「老土」地說,雖然眼前沒有什麼令人對新聞自由前景感到樂觀的理由,但把問題說得太絕對也無補於事。一杯水酙滿了一半,即一半是空的,到酙滿了八成的時候,即還有兩成空間。新聞報道真實,探討社會問題和服務公眾利益的空間不會變成零的,在可見的將來,我們還能有多少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能做到多少,仍然部分取決於有多少人有意願和能力繼續堅持,和社會上有多少人願意支持他們。

在燒書的年代 (「文革」倒影.十) 區聞海醫生

在燒書的年代   (「文革」倒影.十)

區聞海醫生    21/02/2021



    寫「文革倒影」,來到這篇要向讀者告退。這兒的安排是寫一組文章,不是作為長期專欄。文革是漫長的災難,寫了10篇約共2萬6千字,才算勾畫出它的開端。我預備在自己的網誌「區聞海小記」(aumanhoi.blogspot.com)寫下去,大約每兩星期一篇,字數比這專欄短一些。日後如有機緣當另覓園地發表。書寫文革並非為概說歷史政治,而是以故事向浩劫中的人致意,並且試看它在今天香港的倒影。前事不忘不一定能作為後事之師,但「不忘」本身是有其意義的。


    文革說到底是「人」的浩劫,那並不是漠漠的歷史也不是滾滾的洪流,猶如今天香港經受的劫,也不是漠漠的「二次回歸」或轟轟烈烈的「大時代」。「人」的浩劫也是文化的浩劫,見於對文物圖書和知識理性的摧殘。當狂熱偏執和狠毒的鬥爭意志摧毀常理,知識文化就連同知識分子一起遭殃。


超過秦始皇100百倍


    在不少慘案中,可見知識分子作為「臭老九」的命運其實在之前的反右運動早已被注定。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有一段著名的講話,是回應座上有人提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算什麼?他只坑了468個儒,我們坑了4萬6千個儒…我們與民主人士辯論過,你罵我們是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了秦始皇100百倍;罵我們是秦始皇,是獨裁者,我們一概承認。」來到文革,「坑儒」數字比4萬6千更飆升十倍,而全國真的處處「焚書」了。


    開端在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四舊、立四新」的目標,為要「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紅衛兵應聲而起。8月17日,北京市第二中學的紅衛兵寫了一篇大字報《最後通牒—向舊世界宣戰》(其後獲得《人民日報》經修訂刊登) 。大字報宣言不惜一切砸爛「四舊」事物,針對流行文化,限令一星期內銷毀所有港式衣裙、燒掉黃色書籍(即是任何言情小說) ;針對書籍,紅衛兵要求所有古書店馬上停止營業,其他一切書店和圖書館都要清理「毒草」,「不許這些東西再向青年灌輸資產階級思想」。行動得到官方報章讚揚,很快而升級至燒書行動。(〈紅衛兵「破四舊」的文化與政治〉,bbc.creaders.net/history)


    書籍的銷毀很多是一車車給送去廢品廠和造紙廠,不一定以火燒,但焚燒書籍有特別驚心動魄的暴力和權力意味,它往往與抄家和公眾批鬥同時進行。8月23日,北京印刷學校、女八中等校二百餘名紅衛兵,在國子監孔廟大殿的前院,焚燒北京市文化局所屬各劇院存放在孔廟的大批戲裝和圖書,文化界的名人包括蕭軍、老舍、端木蕻良等29個「黑幫分子」跪伏在熊熊燃燒的火堆周圍,被手持演戲用的刀槍棍及銅頭皮帶的紅衛兵毒打。(李伯重:〈中國人仍未告別焚書的愚蠢時代〉)



有《新華字典》就夠了


    知名學者全是重點的抄家對象。歷史學家顧頡剛被抄家,數千封信札被燒毀,歷時三日。梁漱溟被抄家,梁家幾代珍藏的圖書、字畫和舊式衣物統統搬到院子裡焚燒。梁漱溟是貼近社會的思想家,也算是毛澤東的入室學者朋友,曾與毛澤東多次促膝而談,早年在延安時期還曾在窯洞同榻而眠。文革過後,梁回憶抄家情景:「他們撕字畫、砸古玩,還一面撕一面唾駡是『封建主義的玩藝兒』。最後是一聲號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親在清朝三代為官購置的書籍和字畫…統統堆到院裡付之一炬…。紅衛兵自搬自燒,還圍著火堆呼口號…。當紅衛兵們抱出兩本大部頭洋裝書《辭源》和《辭海》時,我出來阻止了。我說,這是兩部誰都用得著的工具書,而且是一位外地的學生借給我的,如燒了我就無法物歸原主了。紅衛兵不理我,還是把這兩部書扔進了火海,還一邊說:『我們革命的紅衛兵小將,有《新華字典》就夠了。』」(丁抒:〈幾多文物付之一炬?一九六六年「破四舊」簡記〉)


    狂潮到來,每一本古書也是罪證,家有藏書的人都惶惶然。有文章記述燒書情景:


    到了文革,家家戶戶都開始燒書。記得在文革狂潮即將到來時,父親每天晚上做飯不燒煤,都用舊書來燒火。一摞一摞的書籍堆在灶旁,父親負責拉風箱,母親負責把精裝書的硬殼撕下來,便於從灶口塞進去。記得他們都很驚恐,甚至有些慌張,恨不得立即就能毀滅所有的「罪證」。


    父親藏書很多,記得他重點先燒古書,後燒世界文學名著。就連我看的小人書也都付之一炬。記得一個夏初的晚上,昏黃的燈光下,父親不顧母親阻止,把家裡數十冊線裝書也塞入灶鑊中。那火焰噴出灶口有四五十釐米高。父親手有些抖,母親的眼神裡充滿驚怵。其中還有一些日文雜誌《大阪每日》,我想撿起來看,被父親嚴厲喝止。(老綏遠韓氏:〈文革閱讀經歷〉)


    上文作者也記述在文革時身在內蒙古,他的一個初中同學在包頭機械工業學校,「學校圖書館長是個漏網右派,文革中被整的很厲害。破四舊時,學生們要焚燒有毒的「封資修」書籍,他執意阻攔,後來被學生們用銅頭皮帶打的皮開肉綻,衣服被打的絲絲縷縷。」(老綏遠韓氏:〈文革讀書全靠偷〉)


    在燒書年代,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是戰場也是「救書」的基地。眼見單位和私人藏書被送到廢品店,湖南衡陽市圖書館一個職工借尋找湘南學聯文物之名,到衡陽市廢舊物資倉庫、衡陽市造紙廠等地搜集大量古書。(〈衡陽市圖書館〉,維基百科)


浙江圖書館力保書籍


    浙江一帶是傳統人文薈萃之地,文物古籍豐富,文革中銷毀的也特別嚴重,但位於杭州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所藏百萬冊古舊書刊以及藏書設施都完整無損。一名古籍工作者憶述,圖書館管理員湯福璋在紅衛兵未來之前,及早把書樓內由歷代名人書寫的楹聯匾額全部卸下集中保存起來,換上各式革命對聯,書庫客廳中的大理石畫屏則全覆以毛主席語錄,紅衛兵到來,見了也不敢造次。(〈口述:文革搜書記〉,杭州圖書館網頁)


    圖書館人員也出動去搶救書籍:


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我們古籍部的幾位同志正在吃午飯,突然電話鈴響了。電話那頭告訴我們:杭七中的紅衛兵正在馬一浮先生家「破四舊」、燒書,你們能不能派人去勸說、搶救?當時單位沒汽車,三輪車也只有一輛。接完電話後,我們立即踏上三輪車趕到蔣莊馬老家,只見門口的空地上火焰熊熊,紅衛兵正在把從馬老家搬出來的一箱一箱書畫、古籍往火堆裡扔。經我們勸告,他們倒也同意讓我們先挑選然後再進行處理的意見。於是,我們從尚未拋入火中的書籍字畫中,挑選出馬老的一批手稿、抄本,及朋友贈送給馬老的字畫和少量的刻本書。經清點造冊,搶救出的馬老手稿和抄本有百餘冊,字畫79軸,其中還有黃賓虹等名家的作品;另有馬老自書的條幅241幅,未裱的拓片20餘套。(〈口述:文革搜書記〉,同上。)


    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文物圖書的幾點意見》,要求各地國家權力機關保護文物,銷毀文物圖書的狂潮才漸見止息。


    既有的文化是糟糠還是精華,毀抑或存,都在政治意識形態的轉念之間,這或者也倒影在今天香港。

20.2.21

首宗串謀暴動案 6人罪名不成立 明報記者

首宗串謀暴動案   6人罪名不成立 

租Airbnb單位檢「汽油彈原料」 

官:存太多可能性

明報記者   20/02/2021



    前年10 ‧ 1,警方在銅鑼灣一個經旅遊住宿租賃平台Airbnb租用的單位內,搜出白電油及玻璃樽等,先後拘捕6人控以串謀參與暴動罪,為反修例案件中首次控以此罪,案件昨在區域法院裁決。法官界定,「串謀暴動罪」必須有3人作協議才可定罪,當中不包括任何沒參與作出協議的人;至於本案,法官表示基於「控方案情實在存有太多可能性」,未能只按環境證供入罪,裁定6人串謀暴動罪名不成立,他們另涉及串謀非法集結的交替控罪亦不成立。



旁聽者拍手  被告憂律政司上訴


    6名被告依次為張浩輝、胡凱富、陳子斌、蘇美莉、李盈莉及沈卓勤(見表),他們否認一項於2019年9月28日至10月1日,串謀其他人參與暴動罪名,以及一項串謀非法集結的交替控罪。宣判一刻,旁聽的人不禁拍掌,兩名女被告亦在犯人欄內相擁。張浩輝則在庭外表示,對結果感到鬆一口氣,惟擔心律政司一方會上訴,但現時會繼續自己的電競事業。


「串謀」須3人協議犯罪   不能為不知名者


    法官沈小民裁決時先指出,法律上,「串謀」控罪要求兩人或以上有犯罪協議就可定罪,惟現時控罪還涉及暴動或非法集結,兩者均要有至少3人集結在一起的犯罪元素,因此「串謀暴動或非法集結罪」亦至少要有3人訂立協議,或由兩人同意會多找一名第三者犯罪。沈官強調,該第三者不能為任何不知名者,必須有份訂立該協議。


    沈官表明,前年10 ‧ 1確有涉及汽油彈的示威發生,惟首5名被告早於當天凌晨4時被捕,而第6被告沈卓勤在控方案情中亦只是租客角色,因此處理本案時,須避免有「後見之明的偏頗」,強調自己不會考慮案中被告被捕後的示威情况。


    對於警方在單位內搜出大量示威物品,包括對講機、布條、空玻璃樽等,並指稱物品與在場的首5名被告有關,沈官認為控方說法過於武斷,因單位明顯供起居用,內裏每樣物品均有日常合法用途,尤其是布條置於灶頭邊,部分空玻璃樽亦有檸檬在內,沈官更反駁,這些物品是否如控方所指為汽油彈原材料有「商榷餘地」。


玻璃樽內藏檸檬

官:被視汽油彈原材料可商榷


    沈官再分析,假如所有被告有着同一目的,例如去參加示威並投擲汽油彈,合理推斷是單位內可找到汽油彈製成品或半製成品,「但客觀事實卻是恰恰相反,沒有汽油彈的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甚至連漏斗也沒有」;即使把單位看成「物資站」,供各被告及其他不知名者取物資,亦難以推論出他們為着同一個協議去參與暴動。


    就交替的非法集結控罪,沈官提及,即使警方在單位內搜出示威者常用的防護裝備,亦不等於各被告必然參與非法集結,反而案發期間在港島區有獲不反對通知書的合法遊行舉行,各被告有可能只是為了參與合法遊行。沈官基於「控方案情實在存有太多可能性」,難以推論出各人有串謀協議,故裁定6人所有罪名不成立。


【案件編號:DCCC908、918/19】


紅軍中堅荒波及中場 蘇柏高

紅軍中堅荒波及中場   

軒達臣換位減效率   打吡無奈續用卡巴克

蘇柏高   20/02/2021


Jordan Brian Henderson


    何謂形勢比人強?描述的是形勢 vs.人,也從來沒有「形勢比人弱」這說法。例如,政府硬推乜乜出行,小市民面對的處境即屬形勢比人強;利物浦在疫下阮囊羞澀無法擴軍,以至中堅全滅而需佐敦軒達臣客串,同為形勢比人強。今晚迎戰愛華頓的同市打吡,縱使明知將拖低中前場壓迫效能,高普囿於形勢,也只能繼續把隊長移後扼守中路。


    話說已猶如放棄教波的雲格,除了到處出席戰術講座或研討會,最近又在為電視台講波時指出,紅軍踏入新年淪陷的眾多原因之一,乃軒達臣串演中堅,連鎖反應致逼搶效率下滑。教授講嘢怎會錯,儘管固然行貨咗啲,但爺爺既無咬定乃唯一原因,亦未有稱之為主要原因,所以,柏高不才,僅打算嘗試代為闡釋一下。這兩年高普老早修正招牌式瘋搶,惟反搶仍屬重要一環,尤其是中場強調補位和施壓等防守紀律,好能釋放兩閘的助攻創造力。當中執行防務最出色的,正是軒達臣,以及法賓奴。逼不得已拉一個往防線,尚可以,兩個冇晒立即大鑊。


艾簡達拿變陣下弱點暴露


    當然以紅軍的個人質素與高普的執教功力,總不會場場一戳即散必敗無疑。就像周中歐聯力挫萊比錫之役,中場線同步橫向移動便做得相當好;可是今年更常見的,似乎是如不敵白禮頓一仗那樣被動,跟鋒線的呼應顯得散亂,進退失據。紅軍今季整體體能水平不及往年乃一個因素,少了軒達臣的跑動能量、逼搶意識和指揮組織同樣關鍵,更不巧的為放大了堤亞高艾簡達拿擔任墮後 playmaker 的弱點,無力獨自掩護後防,感覺乃史高斯翻版,看着對手在身旁呼嘯而過,唯有屢以超技術用黃牌換來截停反擊。


新援賓戴維斯效用存疑


    歸根究柢,還是中堅乏人惹的禍,起點剛好乃首循環打吡VVD遭重創,此役真有點仇人見面意味。上半季由預備組擢升的兩個替工,威廉斯未發育欠殺氣乏自信唔係路,菲臘斯則比較好,但既然他本來不在高普組軍計劃之內,有幾堪信賴不言而喻;而且二人皆有一個致命傷,就是body orientation,習慣直面皮球,未學懂經常保持側身準備起動的步姿,防範直線或過頭波非常吃虧,甚至在倒退時伸出的腳尾無意之中包越位。


    至於冬窗最後衝刺引入的兩個,其中賓戴維斯究竟憑什麼長處獲青睞,至今弄不明白,可能羅致熱刺同名同姓那位還較合理。這個戴維斯說年輕不算年輕,說即食更從未披甲,肯定不符合救兵期望;若謂看上他可任左閘,以及在低組別使得吓的長傳,實在太勉強。餘下的奧辛卡巴克倒是可用,現階段正選擔綱卻純屬無奈之舉,畢竟年輕又需時適應新環境,起碼尚要一個老大哥傍住提場,今仗面對趕及傷癒的卡維特利雲高空轟炸考驗極大。


    事實上,軒達臣也非十分穩陣,始終由出道時的box-to-box轉型為防中已不容易,如今退得更後,自然改不了輕出施壓的習性。只是高普昨天確認法賓奴未復操,換言之雙中堅人選梗局,很難保證不失球。紅軍或被迫以攻代守,善用居迪斯鍾斯的刁鑽走位串連,覷準占士洛迪古斯的守備漏洞搵食。


還需要香港電台嗎? 阿寛

還需要香港電台嗎?

阿寛      20/02/2021



   商經局公布一份長達九十二頁的港台檢討報告,當然沒有興趣去逐頁解讀,因為我相信跟足這份報告去「改善」,港台也肯定不會回去最好的日子。


    香港人很清楚,什麼時候是香心電台最好的日子,已深藏在大家的記憶裏。傳媒與創意産業,是人才的行業,有點常識都知不應被牢牢框死在制度之中。報告中指港,「問責意識薄弱」,姑且不論同樣問題在其他政府部門是否更嚴重,過去港台最光輝的時代偏偏就是把編輯自主下放到每個節目製作人身上,令每個節目充滿活力和特色。


    要令一家機構走向滅亡,最簡單是一言堂制度,又或者不容許犯錯,於是大家便收埋個腦收埋對手,少做少錯,唔做就肯定不會錯。這是最簡單的管理常識。


    在常識已被摒棄的今天,太多情况令人無言。原來講一個 gag 居然可以被人投訴無 fact check,而且成立,這是更可笑的 gag ,是時代的黑色笑話。時事嘲諷節目竟然被要求與新聞節目同一標準,我們才知道常識早已遠去。


    難怪廣播處長找不到適當的資深傳媒人出任,因爲最少要有十五年傳媒管理經驗,大家想想,十五年前或更早爬到傳媒管理崗位,入行應該更早,那些人見過傳媒最好的日子,經歷過有理念的年代,誰會願意擔當這位置?

 

    港台是否需要繼續存在,才是最應思考的問題。政府新聞處可以做到的,通過其他乖乖的商營電視台都能傳達的信息,還要花公帑去維持嗎?




19.2.21

香港病了 醫生走了 梁慧思

沙發薯:香港病了   醫生走了

梁慧思     19/02/2021



    新年流流,談病實在大吉利市,但去年庚子伊始,我們就與疫症共存。捱過年關,才發覺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比恭喜發財步步高陞更為重要。


    求神祈福是過年習俗,多年來權貴們代表港人向車公和黃大仙求問,卻換來意想不到的諷刺效果。雖說求神問卜並非精密科學只供參考,但神仙們毫不客氣藉籤文警告在位者好自為之,為小市民出氣,可恨神佛諍言屢屢被有心人曲解,凶兆說為吉象。難怪近年籤文愈講愈白,只怕蒙着眼睛和耳朵的當權者仍然不肯明白。


    不用泄露天機,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這城已經病入膏肓。港台電視最新一輯《香港故事》,以「香港病了」為主題,雖然意頭不好,但提醒我們,不要再對過往歌舞昇平喜氣洋洋的假象存有幻想。原本節目在農曆新年前首播,更以《十年.自焚者》導演周冠威聲淚俱下談及反修例運動的訪問打頭炮,但系列突然延至後晚(21日)首播,首集亦改為兩名年輕玄學家的訪問。節目調動的真正原因不詳,但在新正頭播出預測香港命運的一集,卻更為合時。


    兩名受訪者都提到,以前客人看八字測風水,多求問自身家宅事業或感情,去年不少人卻求問應否移民、香港會變成怎樣,這都是社會氣氛劇變的明證。有玄學家為因社會運動犯官司的年輕人,免費提供趨吉避凶的建議,他說就算未能藉着風水命理為這些青年轉運,也希望他們得到心靈的安慰;另一名玄學家也替因疫情失業的朋友指點迷津,希望幫助他們捱過逆境。問到香港的前景,二人坦言現實情况每下愈况,但從卦象看,香港最終向好——可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地醫護移民     馬上獲聘


    面對病懨懨的香港,有人仍想努力搶救,也有人索性追逐另一片桃花源。早前播出的《醫生與你》,腸胃科醫生胡志遠訪問他的恩師、即將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擔任院長的沈祖堯,兩人游走中文大學和威爾斯親王醫院,由師徒在中大醫學院結緣講起,多年來如何教學相長、2003年SARS爆發時如何合力在威院8A病房救治病人,最後分享對香港醫護人員傳承的期盼。沈祖堯這位「SARS英雄」巧合地在今次疫情期間求去,當然是香港社會的損失,卻反映本地醫護界的困境——幾多無名的醫護英雄仍然努力與疫症打仗,卻沒有像沈氏一樣被追捧,反而有辱無榮,專業被質疑,尊嚴被踐踏,甚至要擔心秋後算帳被裁被告,就算堅持留守,也不排除他日被取代。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尤其移民潮再起,不少醫護已經籌備出走,更不時聽到有醫護人員到外地後馬上獲聘,可見他們的水平,足以馳騁天涯。但為什麼仍有不少人選擇留下?或許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詞》或《南丁格爾誓言》所言,盡忠職守,保持最高標準的專業操守救治傷病,為病人謀福祉,為社會作貢獻。這不但是醫護人員對病人的盟誓,對香港這個生病的家亦如是。


    如何醫治香港?究竟應該是死馬當活馬醫,抑或將她置諸死地而後生,中醫西醫偏方各有解說,哪個方法最有效,哪種療程會帶來最多副作用尚未可料。記得《妙手仁心》其中一幕,程至美醫生為女友Jackie施手術失敗,他對昏迷的Jackie喊話:「起身啦!我知你已經好努力㗎啦,試下再努力啲啦!」Jackie仍然醒不來,程就說:「唔緊要啦,我知你已經好努力㗎啦。以後無論發生咩事,我都會一直留喺你身邊㗎!」當年看着這段劇情,覺得實在太搞笑,但如果對象換成奄奄一息的香港,卻竟然有點催淚。


    車公寄曰「世情局面苦徒然」,在這凡事不合、厝火積薪的辛丑年,祝願各位安然自在,否極泰來。

18.2.21

安心做樣 鄧正健

世紀.玻璃大叔:安心做樣 

鄧正健   18/02/2021



    聽過一個多年前的香港故事:有一部美國電影要在香港拍攝,美國的布景設計師需要一張桌子,便請香港的道具師去做。設計師三催四請,問道具師做好了沒,道具師唯唯諾諾,說不要緊,到時一定會有。果然,拍攝當天,桌子在片場出現了,表面看來還做得不錯呢。但仔細看,桌子背面是沒有髹油的,因為不會拍到,而且也是沒砌穩的,能放不能碰,一碰便塌。美國設計師實在不明白,不是早就請你做的嗎?為何要到最後一刻才交貨,而且是交行貨次貨呢?香港道具師也不明白,不是及時交貨了嗎?桌子只是用在一個幾秒鐘的鏡頭裏,一晃就過,何必做得太足?


    這是一個少年人不明白,成年人才懂 的故事。我是從陳冠中那篇著名文章 <我這一代香港人> 讀到這個故事的,讀時年少,覺得震撼,驚訝香港居然有這種思維,跟自小在幼稚園裏學到的所謂美德一一勤力,做事認真,别得過且過一一明顯格格不人。陳冠中最後總結説,這就是香港人的 Can Do 精神、港式精明和效率。這種精神當然不會在學校裏學到了,按陳冠中的説法,Can Do 精神浸染着他那一代、嘗了香港經濟起飛甜頭的香港人。而他没太仔細説的是,他們將 Can Do 精神也教給了下一代,不在學校,而是整個社會制度裹。然後這一代,就成了今人的社會中堅、給人蔑稱「廢中」「廢老」的一群。



Can Do 精神的苟且


    Can Do 是什麼?美其名是效益主義,哲學一點説,就是整體結果的效益最大化。當然效益主義是一個標準很高的倫 理原則,本身就不合 Can Do 精神。問題在於要判斷「怎樣才能做成效益最大化」的成本很高,像那香港道具師,他當然不會跟你去計算,要付出更多勞力把桌子做好做滿的整體效益高些,還是輕輕鬆鬆敷衍了事的整體效益高些。他着眼的,只是眼前的單一目標 : 導演你不是要拍一個幾秒鐘、不用拍桌子背面,也不用碰到桌子的鏡頭嗎?好,我就做給你。於是你便明白,Can Do 精神的苟且之處,是它總能把事情簡化爲一個最容易達到的目標上,好好完成它,再自我感覺良好的説 : 你看,我已把這件事做得好好了。


    今天他們把「安心」掛在嘴邊,説成是解決疫情的良方。很多人都知道,這是謊言,也知道這個制度性謊言符合了索忍尼辛邏輯 : 我們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説謊。他們之所以仍然在説謊,正是一種 Can Do 精神 : 目標是做出一張前後兩種顏色的桌子,前而髹上「抗疫」的顏色,給百姓看的 ; 後而髹上「監控」的顏色,給上面看的。然後呢,没有然後了、 抗得到疫嗎?監得了控嗎?不知道,也没相應的政治智慧去判斷。一切都是做做樣子而已。


    有道是 : 臨時演員都係演員。他們在演戲,我們只關心他們演成怎樣。騙得到我嗎?或起碼,可以讓我假裝相信你没騙我嗎?上一代香港人經歷的,正是一部正面看美惀美奐、 背面看 「還是不要看背面好了」的大戲 ; 今天的,則是一部類似《一九八四》的反烏托邦電影,卻拍得甩甩漏漏。君不見所有政治謊言和社會監控技術,都是那麼紕漏百出,處處穿崩嗎?香港百姓正在看一齣典型港式爛片,樂此不疲的去捕捉每個鏡頭的漏洞。而拍戲的人,則死抱拍七日鮮電影的心態,快快趣趣搞掂 (Can Do) 佢,也没眼睇成品好壞,走的走,退的退,搵夠咯,咪收工囉。


    自古王業不偏安,術業有專攻。不放棄把一張道具桌子做好做滿,跟不放棄北伐討賊光復中原,精神面貎上没有太大差别。不安心茍活,不滿足於做做樣子,保持挑剔,執著於存真求善,哪怕是如何令人疲累不堪,也得對嚴格意義下的效益主義心存信仰 : 要將其最大化的唯一之事,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陳Damon

沙發薯:要你虛偽出術的電視節目 文:陳Damon   31/03/2023     英國特別多問答遊戲節目,晚飯前的時段總有一兩集。人總希望增長知識,而測試個人知識亦是百試不厭的娛樂,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問答遊戲長做長有,還會不斷有新formula,像Netflix的Cheat。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