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識內地考察 成績或列證書
問學校「反映學生學習表現」方式 列4選擇
明報專訊 04/02/2021
教育局提出高中通識教育整頓,新課程大篇幅教授國家成就及貢獻,亦增設學生要到內地考察,教育局長楊潤雄早前稱「不可能強迫學生去」。當局前日(2日)向學校發通函,雖列明內地考察「不涉及公開考試」即不計分,但於學校問卷調查就要求學校表態,以「哪種方式反映學生在專題研習當中的學習表現」,選項包括反映在學校成績表、中學文憑考試(DSE)證書。有中學校長認為,於DSE證書列出考察團表現做法有待商榷,好處是鼓勵學生,但因各類原因而未能赴內地交流的學生,感覺「有點損失」。
教育局通函載列對改革通識的建議,稱科目「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內地考察主題為「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佔10小時學習時數,參加學生要於考察地點蒐集資料、撰寫報告等。至於如何反映參加學生表現,當局收集學校意見,列4個選項:學校成績表、DSE證書、學生學習概覽、供「大學聯合招生辦法」申請之用的比賽/活動的經驗及成就(見表)。
校長籲釐清參與考察與否分別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校長何力生稱,新課程的內地考察不是必然要去,有去固然是對其「value-added」(增值),但部分學生或因各類原因未必去到,倘因而失去DSE證書上的一個證明,相比有去學生「差少少」。他認為,如果要標示在DSE證書,須釐清參與內地考察與否的分別,因為DSE證書不止關乎本地升學,亦有機會用於海外升學。
教育團體「教育野」發言人鄭家朗說,局方將「內地考察」表現置於學科重要位置,甚至影響學生升大學等,但學生如要去內地考察,要面對人身安全風險,因他們在港即使只是參與合法活動,行使政治權利,在內地被視為違法,「為了去內地考察,變相不得不埋沒、減少發表政治意見及參與」。對於教育局長楊潤雄早前稱年輕人到內地交流時「就算見到很多事實,都選擇不相信」,鄭稱,不相信事實的是楊潤雄,因通識科沒有令學生激進,更有研究稱學生學通識更深思熟慮,又認為當學生在交流團只獲灌輸國家「好」的一面,「其實學生都會懷疑」。
教聯:改革方向正確
教聯會昨稱,當局提出的改革方向正確,從課程宗旨、學習重點及考評等方面,均較以往明確和清晰,稱新修訂既「立足香港、胸懷國家、面向世界」,亦突出了國家和香港這兩個主題,把香港置於國家發展的大框架之下,能反映國家與香港之間的密切關聯,相信這科課程有助學生更易理解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