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教育擬設3主題 全涉國家
教維護國安法及國家成就 教協斥「灌輸式國教」
明報專訊 03/02/2021
被建制派連番「狙擊」的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徹底重整成新科目,教育局昨日公布進展,提出課程及課時削半後,新設3個主題,其中兩個分別是教學生認識香港「一國兩制」及國家「改革開放」,學習重點包括維護國安法、中央憲制地位、國家「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等。第3主題觸及國際事務,重點亦包括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角色,例如「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貢獻」。教協副會長田方澤認為科目淪為「灌輸式的國民教育」,只唱好國家。
3主題:一國兩制 改革開放 互聯世界
教育局昨向各中學發通函公布改良高中4個核心科目詳情,其中通識教育科,載列僅召開兩次會議的「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初步建議(見表),總課時由250小時削至130至150小時,舊有6個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改為三大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未見「批判思考」 三提培養國民身分
3個主題下設31個學習重點,當中20個提及國家或中華文化。以往通識講求批判思考訓練,課改文件不再復見,而課程理念、宗旨及學生學習成果則三度提及培養國民身分。主題一的「一國兩制」,學習重點包括《港區國安法》、中央對港主權及治權。主題二的國家「改革開放」,重點包括「人民生活質素提升」、「綜合國力的提升」,而以往通識課本會提及的「改革開放衍生的問題與挑戰」,課改文件暫無提及。至於主題三涉及全球化等課題,其中「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課題,內容包括「國家和香港對全球公共衛生的貢獻」、世衛組織功能等。
新名選項如「公民與國家科」 最快9月中四級起實施
該科公開試只保留達標與否評級,增加必修的內地考察。教育局以「重新冠名科目」形容改革後的通識科,文件展示5個新名選項,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等,所有改革最快下學年中四級起實施。
教協副會長田方澤稱,三大主題中兩個涉及國家發展,批評學習重點一味只提國家「貢獻」、「成就」等,根本不可令學生全面認識、學正反事宜。他說,通識教育提倡學生了解個人、社會、周遭生活環境,接觸劏房、保育這些議題,培養批判思維等,然而改革後甚少涉獵本地議題,與通識理念背道而馳。
教聯:彌補過去不足 非「洗腦」
冠名會主席:認識已費時 還討論陰暗面?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過去缺少有系統教授國家發展的科目,認為改革後的科目讓學校了解國家近代發展、實况,可彌補過去不足,亦面向未來,讓年輕人投入國家發展,不認為是「洗腦」。
「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稱,課改後課時所限,「不應涉及太多議題」,舉例「改革開放」主題,單是認識已甚花時間,遑論「討論」,「還要討論發展陰暗面?不能對高中生水平要求太高,他們應付不到」。他說課程以「認識」為目標,考評因而有所對應,目前課改文件僅列學習重點,之後會有詳細課程指引。
通識教師聯會關注本地社會內容比例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劉錦輝對新科目的實際操作抱有疑問。他說,新課程宗旨提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多反思,稱如學生認真學習,反思後或會提出超越課程重點的問題。他續說,目前社會形勢不同,理解課程會增加國家貢獻等部分,觀察到有關香港社會部分散落於不同課題,惟目前未有各課題深淺程度及教學比例,關注學生學習時對本地社會基本認識是否足夠。
刪延伸題改短答及選擇題 教師指考核流於認知層面
高中通識教育原是4個核心科之一,設1至5**共7個評級,其文憑試(DSE)成績對入大學舉足輕重,然而改革後的科目考核只分「達標」與「不達標」。教育局昨於學校問卷調查中展示日後考評模式的建議,包括刪去「延伸回應題」,改為短題目、多項選擇題(MC),以及保留「資料回應題」。資深通識科教師陳志華稱,抽走考高階能力「延伸回應題」,學生發揮空間減少,而觀乎教育局MC題樣本試題,只流於考核學生「認知層面」及基本知識,「將一個DSE科目的考試題型簡化,難度降低」。
教材師訓未明 急推「受苦的是學生」
改革後的科目料9月在中四級推行,不過至今仍欠缺正式課程大綱、課本等。陳志華稱,教材及師訓未明,作為前線老師感憂慮,「大家不知可以怎樣應對」。他認為未有完善的學習材料及師資下急推科目,「受苦的是學生」。
有校長稱調配人手「相當頭痛」
至於科目內容和課時,將削減100小時課程, 僅為現時通識教育約一半。教育局問卷收集學校意見,包括學校須作出人手調配的規劃;何時擬定並獲交法團校董會或學校管理委員會通過,選項有4月底及5月。灣仔區校長聯會主席戴德正稱,調配通識人手問題令學校「相當頭痛」,他解釋中學實行「專科專教」已久,部分教師通識本科出身,可謂「無退路」,會優先讓他們教改革後的科目,而另一部分的老師,雖有自己的專科背景如歷史、地理等,但亦難安排他們完全重投原屬專科,因各科已有既定教師團隊。
戴德正又說,現時難預算新學年人手編配,舉例假設有教師離職,一般5月遞信,學校始可就新學年教師人手有「初步擺位」,故基本上6月才有較明確的人手安排。
中文科擬取消聆聽及說話卷 四卷合併為二 教師:更難過關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聆聽及說話卷的存廢一直備受關注,教育局昨日向中學發出的諮詢文件提出中文科四卷合併為兩卷,並取消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和卷四「說話能力」。有資深中文科教師批評,說話卷對部分學生而言是「救命卷」,有關修訂會令學生考中文科更難過關。
寫作卷增「實用寫作」 說話融入校本評核
中、英、數3科目前在高中課程分別佔約310至375小時,教育局稱,3個核心科經改良後,預計各釋放約50小時課時,當中中文科改動最大,而原有的通識科則削100小時課時。
目前中文科有4卷,分別是閱讀、寫作、聆聽及綜合能力、說話卷。據去年9月底教育局委任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向局方提交的報告,當時就中文科的考評卷別並未提出具體建議,僅稱「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而局方昨日於諮詢文件則建議四卷合併為兩卷,當中寫作卷會增加考試時間,並新增「實用寫作」部分,說話能力的評估則會融入校本評核「閱讀匯報」內的口頭匯報部分。
教育局稱,有關考評改動是「回應業界多年的訴求」及「照顧學生多樣性」,並指公開評核仍會保留讀、寫、聽、說的元素,由於是次改動方案已經過多年醞釀及討論,建議方案於2021/22學年中四級、即2024年文憑試開始實施。
教局:回應訴求照顧學生多樣性
教師:部分人失說話卷「拉分」機會
教協理事、資深中文科教師張珉聰批評是次諮詢相當倉促,只容許教育界以學校為單位回應,教師無法單獨提出意見。他認為有關建議「耐人尋味」,對於能力稍弱、讀寫障礙等學生,說話卷可以「拉分」,令該科至少可達及格水平,取消有關卷別會令該些學生「吃不消」,反問改動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他又批評,取消聆聽卷的短答部分,反而把該卷需操練的實用文寫作部分,新增在寫作卷中,是捨易取難,令學生學中文更困難。
詢教界研英文科口試電腦化
至於英文科及數學科,改動則相對較少。教育局主要建議英文科整合高中課程必修和選修部分,並因應新冠疫情,諮詢業界是否認同應研究以電腦化方式取代目前面對面的口試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