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眾矢之的 曾赴理大救人校長河流為喻:
上游政治矛盾不解 下游學校受殃
黄焯謙 蕭愷情 魏綺婷 (明報記者) 12/06/2020
反修例運動由街頭蔓延至校園,一年間逾3660名學生被捕,教育局亦接獲逾192宗涉及教師的投訴個案,外間要求校長作「黃、藍」政治表態,學校腹背受敵,大學校園更是烽煙四起。寧靜的校園,這一年頓成「戰場」。特首說教育不可以是「無掩雞籠」,內地官媒指香港教育需「刮骨療毒」。不過,曾在理大圍困事件參與營救學生的何玉芬校長會這樣比喻:現時河流受污染,學校處於河流的「下游」,若不處理「位於上游」的政治事件、梳理矛盾,下游出現的問題只會不斷重複。
「在過去這一年,未見過年輕人與學校行政人員或老師,之間張力如此大,帶來很多壓力」,去年反修例風波爆發,校園捲進政治風眼,身兼中學校長的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說,近一年來絕大部分教師付出雙倍努力,維持教育專業,望各界包括教育局,別將矛頭指向教育。
稱教師縱有政治取向 在校完全放下
去年9月甫開學,不少學生在校園叫口號、組人鏈反修例,甚至罷課、以雜物在校園堵路。何玉芬說,學校一直反對暴力、不贊成罷課,校方大可用校規禁止,有學校循此方法,卻發覺不奏效,學生的回應更激烈,「犯規不一定不罰,但我不一定即罰,要先理解行為」。忙於處理學生行為情緒之際,何玉芬說,有校長遭校友甚至家長質疑,要求他們表明政治立場,「外人以為教師很想表達其政治立場,大部分教師其實很不想」。她說,教師縱有政治看法及取向,但在校會完全放下。
指學校禁論政治危險 偏離教育本質
何玉芬堅持學校政治中立,不准在校宣揚政治訴求和行動,但稱不等同政治討論要絕跡校園。她認為,政治屬學生關心議題之一,在互相尊重前提下,學生可說出己見,校方再提供其他角度觀點,讓學生突破盲點。她說禁止討論做法危險,「連在平和環境理性討論、溝通都不准,(學生)偏執會永遠偏執」。她又稱,若校方刻意迴避中港關係、政治等課題,才是偏離教育本質,將教育政治化,並加強學生視學校為「高牆」的印象。
反修例事件爆發至今一年,校園紛擾未止,生物科出身的何玉芬,以河流作喻,稱教育界正面對的問題猶如河流水質受污染,位處下游的學校努力將問題減低、梳理矛盾,但歸根究柢問題始於上游,「永遠不處理上游,下游將現時做的事不斷重複」。至於什麼處於上游?她認為是政治事件,要交給政治人物解決,「如果社會事件未平息,學校面對的張力會繼續存在」。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取消試題事件,惹起行政干預教育爭議。何玉芬稱,當局今次沒運用數十年來行之有效的試題檢討機制,直接用權力對題目下判斷,擔心日後或致教師喪失專業判斷,變了從政治角度考慮題目,「要想人家如何想我的政治論述」,令教育界面臨危機。她問道,只為以免業界極少數人偏離專業,教育界是否要面臨「全面監控、層層監控」,令大部分教師在擔憂下工作。
籲各界公道評論 「教師雙倍努力維持專業」
近月教育界連遭批評,由特首林鄭月娥稱教育不可以是「無掩雞籠」,到內地官媒指香港教育需「刮骨療毒」。何玉芬說,過去一年絕大部分教師,以雙倍努力維持其教育專業,包括處理師生關係、教學等,認為社會各方包括教育局,須公道評論教育界工作;而若外界冀教育做得更好,應留空間予業界,處理其專業工作,減少臆測及指點,「當你不斷說一班人好差,若你多講幾次,大家都這樣說,他們真的會變得很差,好的人也不願進入教育界」。
教局屢批學生校內宣政見
英華本土堅持表達 盼播啟蒙種子
與港人共度反修例炎夏,去年開學前的8月,10多名英華書院學生成立了「反修例運動關注組」,外面烽煙四起,回到校園,抗爭聲音續滋長。至近日,他們改名為「英華本土」,盼宣揚本土意識及文化,在校播政治啟蒙種子。校園往日被視為「安全網」,今次運動掀起「校園抗爭」,氣氛難抽離社會。英華生回想多次行動,不少都是緊急號召,如去年11月民間大三罷「黎明行動」,有初中生因在校門外播放《願榮光歸香港》,突然被防暴警察拘捕。事件觸發更多同學不滿,罷課人數攀至高峰,共逾250人移師操場自修。
瀏覽關注組Instagram,約90條帖文,獲3400多個帳戶追踪,學生組織、關注組以此「connect(連繫)」。 Instagram記錄幕幕片段,不少行動都是緊急發起,關注組Jerry(化名)憶述9月13日,得知學校旁西九龍裁判院有被捕者審訊,20多名同學因此朝早臨時決定罷課,到學校裁判院聲援,「幫義士撐傘,支持他們」。
教育局多次強調學生不應在校內舉行宣示政治立場的行動,校園不是政治角力的場所。另一方面,學生堅守他們在校應有自由表達,認為校方打壓。關注組Tom(化名)稱,有次發起「音樂快閃」,部分同學戴頭盔、口罩等在操場奏《願榮光歸香港》,校方不允學生拍攝,促刪除照片、沒收頭盔等,很多學生對校方處理手法不滿,「包圍教員室」促涉事教師交代,事後關注組多次與校方周旋,辦師生對談會等。 Jerry表示,與校方對話時均以禮相待,從沒指罵校方。
聞《禁蒙面法》實施 師生同拭淚
雙方也不是只有針鋒相對。 10月4日,教育局致函學校提醒《禁止蒙面規例》午夜起生效。英華生Hank(化名)稱,當天學生應校方要求到禮堂聽宣布,無不懷着沉重心情。離開時,有同學禁不住在走廊流淚,亦有老師拭淚,Hank稱這場面令他感動,有身處戰亂之感。
00後英華生Tom回想最深刻的是9月2日首次於操場叫喊口號。 「我們這代錯過了反高鐵、反國教,在保衛香港本土價值上錯過很多。今次反修例運動足我們第一次用學生身分錶達……即使我們做的事不甚有成效、迴響很小,但至少是做應當做的事。」
教聯會:有人擅用師生名義政治表態
反修例運動衍生不少以學校名稱相關的關注組,但此舉也惹質疑。教聯會譴責有人企圖騎劫學校,擅用師生名義作政治表態,將學校拖入反對國家的政治漩渦之中,干擾學校正常運作。教育局上年起亦多次致函學校,最新一封於前日(10日),指明若教師參與罷課,是疏忽職守,學校應採取紀律行動;又指學生發起或參加罷課,校方可以懲處。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稱,過去一年,學校政治化愈趨嚴重,回看最初,他認為是別有用心、反中亂港的人,利用學生衝動、熱情,煽動他們做表達政治訴求的行動,以增加其政治籌碼,帶動學校成為政治角力場。當政治入校園,種種問題隨之浮現。他稱,部分教師未理解教師專業操守、處理時「政治冲昏頭腦」,未分清楚專業、政治,衍生教師被投訴個案,「未能認清自己是一名老師,將政治主張帶入校園,出現教學、教材問題等」。
稱政治入校園 令外界「指指點點」
黃錦良稱,另一政治入校園衍生的問題,是令外界對學校「指指點點」、要求學校表態、改善,他稱,理解有人希望監察學校,擔心學校水平,但此舉亦令教師及學校疲於奔命,望日後加強規管及培訓,提升教師水平,挽回公眾信心。
紅磚復修 痕迹褪去 烙印心中
曾視理大為家 學生:學校已失意義
去年11月理大爆激烈衝突,屹立多年的紅磚建築,一度火光熊熊,深印在港人腦海。事隔多月,理大校內回復生氣,當時留守理大多天的學生會前署理會長胡國泓亦再踏足校園,但曾視理大為家的他,如今卻不想回校,「學校已失去意義……只是一個歷史紀念碑」,校內每個角落,都叫他想起理大一役中大大小小的故事。
體育館考試 入目不見試題
盡是中水砲同學冲身身影
去年11月前,胡國泓一直認為理大是安全的地方,「遊行完回理大,總有回到家、安心的感覺」。直至理大爆激烈衝突,警方圍困理大13日,胡國泓身為學生會成員,選擇留守校園協助有需要的理大生。胡國泓生活的地方,驟變成生存的地方,「每天醒來到處開開門,看看有沒有食物、有沒有水」,如看到「核災後的世界」。理大圍封的日子,深深烙印他的腦海中,早陣子正值考試,他於體育館考試期間,映入眼簾的不是試題,而是大批被水砲車擊中的學生抖着身子,跑進館內沖洗的畫面。
「如無必要,我都不想回來,這裡太多故事了」。除了當時的夢魘,隨之而來有更多內疚及不安。早陣子社交程式屢傳出要拘捕與理大事件有關的人,着人「執屋」,他正值考試階段,也感惴惴不安,「想過要不要send email給professor說自己可能被捕,考不了試」。他笑言,作為大學生,也曾憧憬大學生活,「有好的朋友圈子、讀好書、搵好工」,但後兩者已被或會被捕的陰霾掩蓋。在留守與一份好工之間,他堅稱還是會選擇留下,「我內疚不是做錯,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他憶起理大事件中,有不少被圍困的人明顯陷入情緒問題,但他只可眼睜睜看着,遺憾未可與他們建立互信、幫助他們,「每次有理大事件的人被拉被起訴,總會想我曾否遇過他們,當時可以做多些什麼幫到他們」。
稱學校愈加封閉 學生更關心政治
社會滿城風雨、人言藉藉,校園的複修工程把事件的痕?磨去,胡國泓卻感學校愈來愈封閉,打壓政治討論,也明言不准舉辦政治成分的活動,認為這是故意粉飾太平。他認為,在校內作為學生,可以噤聲不談政治;校外作為香港人,仍會為社會發聲,「學生只會愈來愈關心政治,新入來的(學生)會愈來愈黃……因為香港的前途,就是他們的前途」。
大學籌款難上難 嶺大:相較影響不算大
大學被捲入反修例漩渦,高層被學生及各界要求表態,中大、理大成戰場,教育局長楊潤雄指大學有「暴動」或「暴亂」行為,「第一責任人當然是在大學管理層」。大學受各方斥責,維修費需自行「埋單」,要籌款亦添難度。
嶺大副校長莫家豪稱,社會事件 「恰」時間,確有捐款人「耍手擰頭」,「當時氣氛很差,他們會問爲何大學生這般 ?」 以他所知,各大學都面臨相似情况,而且疫情下難面對面造訪、動之以情籌款,經濟轉差亦影響意欲。他稱,嶺大相較下所受影響不算大,仍有不少捐款人支持校方發展,願意資助師生研究。另有大學高層稱,大學於反修例運動中予人有「不太好的觀感」,的確令捐款人卻步、捐款金額有減,但學校所受衝擊有别,因個别大學過去「吸金」力較高,或有較大影響。
政府推「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爲期3年,由2019年7月開始至2022年6月結束,提供最多25億元的配對補助金,以協助公帑資助專上教育院校開拓經費來源、提升教育質素和推動捐獻文化。翻查立法會文件,截至2020年1月,參與院校 ( 8間資助大學、香港演藝學院、職業訓練局) 就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獲得的私人捐款,以中大11.94億元、科大11.47億元、港大7.77億元較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